高中生创业成功的例子:温州一锅粥,温总理如何煮好温州这锅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19:57:15

温总理如何煮好温州这锅粥

2011-10-06 11:51:42

归档在 财经 | 浏览 29471 次 | 评论 33 条

 

温州一锅粥,温总理如何煮好温州这锅粥


作者:郭海臣(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媒体报道,2011年10月3日至4日,温家宝总理来到浙江绍兴和温州,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和市场,就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调研,听取各方面意见。凡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温家宝这次考察,实际上与近来温州频繁曝出“老板无力还债而跑路”的事件有关,据不完全统计,自温州被爆著名“眼镜王”胡福林逃跑之后,截止目前,可证实的温州老板“跑路”至少已经发生了20起。目前,温州乱成一锅粥的事实已是掩盖不住了,欲盖弥彰,温总理如何煮好这锅粥呢?

 

 

记忆中的温商,新中国第一代草根商人的奋争史!

 

 long,long ago,那时我还是个不懂世事的学生仔,一身劳动布的粗布衣衫,屁股上打着两个大补丁,可怜兮兮模样,活像那个《平凡世界》中的孙少平。长大了之后才晓得,这种劳动布却是能够凸显人的下体曲线的牛仔裤的料子,还是很有档次的;但当时时兴“的确良”,我穿上这劳动布制成的破烂衣裳去学堂,却实一副悲催的可怜相。


我的家乡,在冀中平原的一个小县城,那时候,我每天穿着屁股上打着补丁的劳动布衣裳,心里无比别扭地蹬一辆自行车(除铃铛不响哪里都响)去上学堂,路上必经一条街——北街,在北街口上,开着个理发馆,从她们的橱窗广告上,我知道这个发廊有一个另类而暧昧的名字——温州发廊。透过发廊透明的玻璃窗,我经常会望见屋里有几个油头粉面、发髻高挽的时髦女郎,身材高挑,酥胸微露,画眉施粉,狐媚得紧。


那时的中国还没有真正改革开放,小县城毕竟是小县城,out的很,封建传统思想在这个城市就像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可以想象,这样的一个发廊,开在这样的一个县城,虽是专业理发店,不是搞特殊服务。但在当时我的家乡就视其为早期的“洗头房”,不仅成了小城里的浪荡子弟经常光顾之地,也成了父母教化不学无术的子女的反面课堂。但当时我却感到人家这几个黄花大闺女,正是青春年少,正是求学求知的好年华,人家却远走他乡,经营这样的生意,很是需要胆量。


我当时不知“温州”是个什么东东,天真的认为,她不过是一个商店的名号,跟荣宝斋、同仁堂一样。温州者,大概寓意为:一个温柔而温情的地方……当时小县城里给这个行业起名号,都称xx理发馆,从没称作发廊的,温州发廊,嗯,啧啧,我当时觉得人家的商店名号起得实在靓,不禁大为赞赏。我后来才从我的班主任的嘴里获悉,原来中国还有温州这样一个地方,在浙江。


我虽然知道了温州是一座城市,但依然不知道温州地区是山区,山多地少,实际上,在未改革开放之前,生意不让做,矿山不让开,温州人从有限的土地里刨饭吃,肯定是穷得叮当响,连我们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县城也比不上。所以,中国刚刚允许“让一部分人先阔起来”之后,被逼无奈的温州人其实早已摩拳擦掌,怀揣梦想,远走他乡——这和“走西口”很像。


长大后,我赤手空拳跑到“天子脚下”混江湖,像个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撞,最后终于在一家报社,当上了一个实际以拉广告为主业的“无冕之王”。那时,我们去搞采访,也就在此时,温州其实已经威名远扬。当时的温州之所以威名远扬,既不是在温州挖出了一窝国贼巨贪,也不是高铁行至温州路段突然轻度碰撞,更不是温州某个事件惊动中央,而是因为当时温州假货横行,信誉缺失,很多老板已经赚了第一个百万英镑,但依然靠的是投机钻营、小富即安的经商思想。那时的温商其实需要的是凤凰涅槃,登大雅之堂。


因此,那时应该是温州的小作坊式经营模式首次面临经营模式的改良,也是温州企业经营史上,第一次面对全国人民的大考。我记得当时媒体上经常用的词是“温州模式”和“温州现象”。社会上开始探讨温州的小作坊经营思想,怎样从“小打小闹、捞一把就走”中脱离出来,成为中国工商企业界的领头羊?!


不管之前,温州商人是靠假货骗人也罢,是靠劳动致富也罢,是靠修鞋起家也罢,是靠出卖色相也罢……当时的温州商业个体户面临的是:从当初风餐露宿、屈辱悲愤中挖出了第一桶金之后,温商又如何从家族小作坊模式走向现代企业的转变,实现中小企业的科学化、规模化成长?!


在之后的几年里,温州政府开始提出“诚信温州”的口号,开始扶持企业走规模化发展的路子。吃一堑,长一智,温商也开始内省,从此温州这个弹丸之地插上了良性发展的翅膀。虎(tiger)牌,乔治白、报喜鸟、美特斯•邦威、德力西、正泰、康奈、红蜻蜓、奥康……等等一批著名品牌与企业称雄四方。资料显示,至2010年末,温州已拥有30个中国驰名商标,38个中国名牌产品;获得38个国家级生产基地称号;拥有16个省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14个市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2个省级品牌强镇……


从温商身上,我们看到新中国第一代草根老板“白手起家”的屈辱奋争;看到新中国特色商业模式——“小就是大”的曲折成长。


逃跑中的温商,怎一个债务危机能够说清楚?


我在全国各地做房地产项目,所到之处,无不见到温州人的身影。近几年,社会上开始出现温州商会、温州财团、温州炒房团等商业组织。温商大佬,手持重金,组织有序,商纪严明,轻飘飘就拿出几十亿,动不动投资上百亿。他们合伙投资银行,投资房地产,投资民间高利贷……可怕的温商,就像成群结队的蝗虫一样,所到之处,草木尽收。

 

由于业务的关系,他们经常和温商谈判,很多温商成了我的朋友,和温商谈判,那个累呀,他们那个算计呀。在合同谈判时,他们控制成本的能耐真是了得,能够跟你算到骨子里,谈得我头昏脑胀,几近崩溃,得,他要的就是我先崩溃。


我发现温商有三个特点:


第一、赚钱不论多少,有钱赚就干,不贪。

第二、精明透顶,长于算计,为省一分钱,能跟你磨叽半天。

第三、基本按合同办,只要签了合同,一般不会耍赖、拖延。


说道这里,我突然觉得这次的温商集体跑路事件。对于长于算计、按约履行的温商,今次在这场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严厉的宏观调控面前,怎会把企业带到万劫不复的深渊?又怎会在高利贷难还之后,玩人间蒸发这一套?


媒体报道称,大部分逃跑的温商几乎都参与了民间借贷,不是借贷就是参与放贷。他们几乎都已放弃实业,或兼办担保公司,或专门放贷。由于目前银根紧缩,实业利润又薄,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只能选择“跑路”。比如,在胡福林所欠的债务中,欠银行贷款8亿元,月息500多万元;欠民间高利贷12亿元,月息高达2000多万元。目前,温州民间借贷的利率水平已超过历史最高值,一般月息是2到6分,有的甚至高达1角、1角5分,年利率高达180%。而在温州做实业,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毛利润一般在3%—5%,由此可见,借高利贷是把企业逼上绝路。胡福林对借高利贷的后果是有预见的,但由于从银行已经贷不到款,胡福林只能靠借高利贷度日,最终资金链崩断,不得不以跑路收场。


 我在2011年9月上旬接受英国某风投财团电话咨询期间,就2011年下半年中国房地产企业会不会倒闭的问题,我给大洋彼岸的外国佬的结论是:如果今年金九银十楼市十分惨淡;那么,到今年年底,中国在一线城市盲目扩张的中小开发商、以及中小城市里的小型开发商会面临倒闭或被收编的危险。可是,没想到却在温州的中小企业里提前应验,当时,我也谈到中国目前也有许多房地产企业借高利贷度日的问题。


我想,这次温商集体跑路事件,从企业经营角度分析主要有五个原因:


第一、因为温商不自量力的盲目扩张。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很弱,尤其抗政治与政策的风险就更弱了。遇到宏观调控、银根紧缩,银行贷不出款,借贷高利资金,即使再大的企业,一夜之间,说完蛋就完蛋。


第二、因为温商商业文化的劣根性。一直到现在,温商根深蒂固的投机心理与温商老板们的短见始终没有彻底根除,这是温商商业文化的老毛病又一次犯了。关于这一点,具有两面性,咱们也别都站着说话不腰疼,指望小企业业主有战略眼光是不现实的,也是没必要的,都吃不上饭了,还吹嘘将来如何如何,这不是搞企业,这是搞政治。


第三、因为企业战略规划失误。中小企业的企业发展战略设计很粗糙,或者不能根据中国政策环境、政治环境、市场环境、金融环境做出准确的前瞻的战略设计。这是中小企业的通病,不能将屎盆子都扣在温州的中小企业身上。


第四、因为政策环境恶化。这个问题好像应该怪罪政府,但实际上,政府才管你企业的死活,他们在乎的是稳定大局,你在中国经营企业应该早就知道这里面的凶险。


第五、因为市场环境恶化。目前,中小企业生产资金成本加大、原材料成本上涨、劳动用工成本提高,温州目前有21.6%的企业主动减少长单或推掉部分订单。企业没有订单,拿什么吃饭,拿什么还贷?


我想,这次温商集体跑路事件政府也难逃干系。如果只是一个或几个企业跑路,政府可以推说企业自己的毛病,现在大家都受不了了,是不是你的宏观调控的政策设计有问题呢?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温商集体跑路事件,也从另一个层面上给了政府大老爷,以及其强行推动的宏观调控当头一棒,其实,也是在告诫政府这帮大老爷们:你们靠违反市场规律的手段一厢情愿的调控中国经济,迟早会捅出大漏子。


面对如此形势,温家宝在温州考察时强调说:


一要认真落实并完善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差异化金融监管政策。对符合有关条件的小企业贷款进行专项考核,提高对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的容忍度。


二要明确将小微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支持专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要督促各类银行切实落实国家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改进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强化银行特别是大中型银行的社会责任。按照新的企业划型标准,明确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比例和增速要求,并加强统计和最终用户监测,确保政策落实到位。清理银行不合理收费和保证金存款要求,查处违规行为,切实降低企业信贷资金成本。


三要加大财税政策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延长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期限,研究进一步加大政策优惠力度。


四要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要遵循市场原则,减少行政干预,降低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要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管,引导其阳光化、规范化发展,发挥其积极作用。大力整顿金融秩序,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高利贷化倾向,依法打击非法集资,妥善处理企业之间担保、企业资金链断裂问题,努力做到早发现、早处置,防止风险扩散蔓延,防范区域性风险。对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要妥善处置,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增强市场信心。


从以上温总理的讲话中,我们已经看得出,我们的温总理目前的态度温和了许多。这是不是温对2011年宏观调控的自我内省以及对今后宏观调控的回调信号呢?


然而,我想说的是:这次温商跑跑事件看似企业经营不善、民间借贷的问题,实质上,也有政府调控不得当而导致的系统性调控风险。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点:


第一、政府宏观调控的战略性、系统性不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今天这样,明天那样,有没有一个一揽子解决的计划和打算?


第二、政府宏观调控机制不科学。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程序是不是合乎决策程序,是中央政府自己说了算,还是听取了各路专家的意见?你政府千万不要小瞧了民间的智慧,你政府圈养的那一帮所谓经济学家太务虚,一叶障目,难见泰山。


第三、政府宏观调控的出发点偏离执政规律。政府调控经济是为千古留名呢?还是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多少年来,政府从没把中小企业当人看,从没把私营企业当人看,从没把中小私营企业当人看。殊不知,中小私营企业才是今后中国经济的脊梁,没有千千万万个中小私营企业,哪里来的这么多人就业,哪里来的这么多税收?没有就业和税收?政府岂不是如坐针毡?


如果政府不能摆正执政理念,不把老百姓真正的当人看,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那么,中国的经济就会越调越混乱。到时,就不是温商逃跑了,因为只要是商人都会想到这么干,贪官还外逃呢,何况奸商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