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排名:哈佛博士后张承中(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32:38
哈佛博士后张承中(组图)作者:高望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8-07-18 点击数:2585

哈佛博士后致育才人物主编的一封信

致《育才人物》主编梁祎阳同学:


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大概我上育才的时候,你们生下来还没多久吧,现在都要上大学了。按美国人的习惯,直呼名字就好了,我可不希望别人把我当前辈。
我是超931班,也就是少八了。我们班开始有29个人,最后毕业的时候19个人。我当时是比较小一点的,当然是年龄,不是块头了,不过大家差不了2岁的。
我当时还是团支书,大概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负责全班同学入团的事情,这其中就有好多故事了。
本来我是要参加高考的,不过运气比较好,最终清华还是在辽宁招了保送生,我幸运地搭上了末班车。不知道你们现在怎么样,反正我报志愿的时候是一团雾水,根本不清楚对什么感兴趣。要是没有保送的话,我是不太可能报清华的,一是因为录取线一向比北大高那么几分;二是我更想学理科而不是工科,尽管90年代的时候理科是每况愈下的,倒是计算机和一些工程学科比较热。最后我选了4个专业:计算机,高分子材料,应用物理,和应用数学。那一年计算机系直接从清华招了3个竞赛选手,一个IOI的金牌,一个物理银牌,还有一个进了信息学和物理竞赛两个冬令营的,所以我最后去学高分子材料。这个当时并不是最优的选择,最后倒是非常的不错。
首先化工不是热门专业,国内基本上清华一枝独秀,而国外则是非常好的专业而且经费很多,所以需要研究生,这样我们申请出国的竞争小了许多;其次,我们专业的课程比较偏化学,基础的东西很多也比较有用,相比之下其他许多专业学的东西(尤以生物为甚)学的是完全过时的内容,这样出国之后我是非常适应的,而有些人就不然;最后,我们班上有几个学生也是非常优秀的,而且大家也是有抱负的,竞争也是非常良性的。于是我们几个人都还算顺利地到美国来读研究生。
2001年正是出国的最高峰,随着911之后美国政策的改变,出国的人数逐年递减。
我01年到Caltech的时候,我们有两个本科转学过来的,都是北大物理的,一个还是东北师大附中的,当时我就想着为什么没有育才的本科生,因为Caltech当时是允许大陆学生转学的,只要他们拿过国际竞赛的奖牌,可能那时候育才的学生奖牌拿了不少,但还没有这么活跃吧。我到Caltech之后,不经意间看到了黄英的主页,她是少一班的,而且也是清华毕业的。我们很快就联系了一下,她当时刚刚毕业不久,而且等着第一个女儿降临。她的先生是意大利人,她的同学,现在他们有两个孩子,一个女儿,一个儿子,非常可爱的。现在她和她先生都是工程师,在LA工作。少一班有一个主页,你可以去看看这个网站:(
http://www.ece.northwestern.edu/~dguo/yucai/) 我的中学同班同学,孔祥旭,当时到UCLA,碰巧是他们中国同学会当时的会长,刘振宇也是少儿班的,少三的。04年夏天我们班另外一个女同学,范晓晨(在Stanford)到LA来,我们一共五个人聚在一起,还蛮有意思的。刘振宇06年毕业后在Google工作,孔祥旭去年毕业去了SF工作。我去年毕业之后到Harvard medical school做博士后,范晓晨大概今年或者明年毕业。少三的毕彦超我也认识,她在Harvard读心理学,两年前博士毕业后回北师大做教授去了。
现在育才出国的人越来越多了,不像我们那个时候,不过校友们倒没什么太多的联系。
如果你认识的朋友有到Boston来,可以告诉我,或者把我的email告诉他们。
我是希望尽可能多的学生到国外留学的。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这个过程。这回先给你们说说申请的事情吧。
就我接触的本科生(包括Caltech和Harvard),我觉得很多育才的学生是要更优秀的。其实Harvard没有什么大不了,一样有很多平庸之辈,大可不必没能入Harvard而不快。
Caltech和Harvard应该代表了两种方式,Caltech是纯学术的地方,学生的学术水准决定一切,当然包括SAT,高中成绩,以及课外的科技活动,但对于文体方面只是参考,不做具体要求,因此Caltech的亚裔是非常多的,既有加州亚裔较多的因素,也有亚裔普遍学业出众的原因;Harvard就是讲求全面的典型,可能你的SAT没有那么高(Caltech的SAT基本都是1550以上吧),但他们希望你能给运动队,乐团做出贡献,能丰富学生们的文化生活,也强调领导才能。所以Harvard更强调leadership,而Caltech的精神是学术和智力上的excellence. 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光盯着Harvard,Princeton,Yale这些Ivy League,其实美国很多学校都可以给你想要的教育,而且都有自己的特色的。
所谓回忆,多半是功成名就的人才做的,我们现在年纪轻轻,与其说回忆过去,不如展望未来。我想育才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件事,一是鼓励学生的竞争,当然是良性的竞争。我记得我们当时考试非常多,经常要排名(这个做法本身是有待商榷的),但好的一点是排名变化非常大,这次没考好,下次说不定就考第一,这个无形中磨练了人的韧劲和不服输的精神。二是向一个高起点看齐,而永不满足于现状。我们在念书的时候正是育才刚刚崭露头角的时候,当时辽宁省从未有学生参加国际竞赛拿奖牌的,但是学校当时就有这个魄力,让有兴趣的学生集中精力钻研计算机和数学,结果很快就有人获得IOI和IMO的金牌。这个精神是每个育才人,甚至每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的。所以要是让我给现在的学子们寄语的话,那就是今天只是开始,下一个挑战永远是更大的挑战。既要保持对成败得失的一颗平常心,又要时刻督促自己要向更高的目标迈进。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
这个video(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5700431505846055184)是CMU一个病危的教授Randy Pausch的最后一课,我觉得他说得非常好:不要放弃你儿时的梦想,去实现她们!
张承中

《育才人物》问答:

《育才人物》:用一句话来概括你曾经走过的路吧。
答:找寻自己的价值。

《育才人物》:给现在的自己一个定位?(比如青年领袖?学者?浪人?前沿科技的先驱?地球保卫者?迷惘一代?国际人? …… )
答:挣扎着企图冲破束缚的一只小熊

《育才人物》:感觉在育才生活时学到的哪些内容在现在的生活中最适用?
答:1. 住校时和同学相处; 2. 如何面对困境和失败, 如何应对竞争。

《育才人物》:如果有机会回到育才当一个星期的班主任,你最想教会现在的育才的学生什么?
答:不服输的精神和努力追寻自己理想和兴趣的决心. 再有的话就是刻意地强调和鼓励original的想法. 这个词太重要了, 汉语很难表达同样的语气。

《育才人物》:说说在育才时你觉的哪项学校规定最无聊、最没有用、最讨厌。
答:有关男女生的规定最没用的, 这个不用我说了吧, 你们很多人比我清楚; 最无聊的是不许在走廊里面说话(还有这规定么?), 只要不大声喧哗就好了;最讨厌的是扣分制度, 这个无形中助长了官僚习气. 规则应该由学生们自己制定, 由学生自己维护。

《育才人物》:与大家分享一个你自己可爱独特的小癖好吧。
答:独特与否就不知道了, 不过我其实蛮喜欢照镜子的。

《育才人物》:有没有最欣赏的人,是谁呢?
答:欣赏的人很多, 但很难讲最.。我欣赏每一个能够活得与众不同的人, 能够给身的人或者世界带来新鲜感的人。在这个世界上, 只有两种人我认为是我欣赏的, 科学家和艺术家, 当然是好的科学和艺术。

《育才人物》:对未来的自己的最大期待是什么,未来的自己最需要拥有什么(事业?家庭?爱情?朋友?财富?健康?……)?
答:朋友是不可或缺的; 健康是人之根本; 事业或者个人的追求是人生存的意义, 我觉得 是最重要的。至于爱情, 越来越觉得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看运气和机缘好了。

《育才人物》:你觉的现在的这个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答:这个世界像广袤的大海. 变幻莫测。你总是不知道下一时刻会发生什么。 如果你运气不算太坏, 你总是有机会偏离既定的航线, 踏上一个独一无二的旅程。踏上这个征途, 最重要的是想法 (idea), 好比是你自己的一艘船, 甚至一叶扁舟。 任何事情总是始于一个不同凡响的想法, 一个好的想法可以带来巨大的变革, 带你到异域的彼岸。如果你不能在这个充满变化的世界中为自己掌舵, 而只能和别人共乘大船的话, 那么这个世界对于你来说是充满竞争的, 因为强者制定规则, 而大众自然是要服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