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怎么学化学:茶与中国各地民俗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6:57:13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爱将焚香,挂画,插花,点茶视为人生四大雅乐,进而也发展成了用一种程式去体验其中奥妙的四大雅道,既香道,书道,花道,茶道。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伴随着茶叶的出现开始兴起,到唐宋时期中国茶文化才真正发展到顶峰,唐时期既由茶文化发展出来一种茶道,也就是今天日本鼎鼎大名的茶道,茶道是通过一种品茶形式去修身养性,品位人生,感悟自然道法的严格仪式过程,因此最初只是修身克己,思想得到一定升华之后,在去通过品茶去品位人生世事,最后的最高境界才是达到“悟道”的地步,因此,这也是茶道学习者需要经历的三步,唐宋时期茶道讲究的是茶禅一体,通过严格的仪式修炼自己,通过品茶“得道”,最终达到茶 人 境三者合一得天人合一思想,因此,唐茶道真正在乎得不是冲茶,品茶,前二者只是一个媒介,通过此带入仪式中,又通过仪式升华到自己的心界,因此反而在乎的是自己得心境和周遍的环境了。日本茶道虽是学自于唐宋茶道,但却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唐茶道虽然也有一定的请客待客奉茶仪式,但也有看重行为洒脱,融合于自然当中的一面,而且中国本来就看重“无道既道”“心中有道”因此虽然有一定的仪式,但可以自由的程度大些,不必严格依照。而日本茶道程式非常僵化,大到主客每一步的举止行仪,小到茶具的摆放位置,杯箸放左放右,对事茶者(多半是主人或家里女主人)的要求更为严格,先迈哪只脚,怎样行动都有严格的规定,其实,这样繁琐的程式也有它的好处,培养忍性耐心,不停用同样的动作来磨练自己,锻炼坚毅的品性,其意义早已远远超离了品茶的本意,而看上去更像是主客一起进行的一门修炼课程,而中国当时的茶道,除了对主客之间的应答礼仪,事茶者制茶,泡茶,奉茶的一套程式有统一标准规定之外,其余则是更看重个人的感悟,自身的修养 


中国茶文化主要包含四大块:茶道,只品茶过程中自身的修炼自我的修养以及参禅悟道感受自然,茶境,指品茶时的环境,幽雅的环境,对修身养性是有很大帮助的,因此,茶道与茶境分不开,茶礼,指茶事过程的礼仪祭祀等形式,茶艺,指表面的一层,即制茶冲茶时的技艺或者艺术加工,可惜的是,如今茶道与茶境文化自然已成了日本的茶道,茶礼则被韩国学去并发扬光大,只剩下最肤浅的茶艺(也算是冲茶过程中的艺术修养 但仅仅限培养情操艺术方面),看着邻国都有了“茶道”自己堂堂中国发源地怎能没有?因此把此拣去算是兜了底儿,这就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茶艺,更夸张的是,竟然发展成为一种表演形式,没有主客间一起的修养及心理交流,有的只是下面的一群当看电影似的观众,或者是一种街头现买现卖当卖油条式的饮食推销,下面请个客人,冲壶茶给他喝,而台下那位自然而然的想到的是期待茶的美味,所以,这又成了一种饮食文化了,唯一的亮点就是冲茶时的技艺,这样既有趣又值得观赏冲出的茶也自然美味,再加上茶艺小姐带又表演性质的仪式,还可以看到美女红袖添香,也算不错,至于道不道的,就全靠自己去体味了,可悲呼?孰可悲呼?因此,中国的茶文化只能是茶艺,叫茶道就有点暴殄天物了 


中国历代茶道按种类分可以分为三个,既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唐时期流行煎茶道,宋时在有煎茶道的基础上又有点茶道,日本的茶道,就是吸收了煎茶道和点茶道(自己又发明的日本特色的“抹茶道”)宋亡以后,代表雅文化的上层社会“雅道”失传,被元统治的都是一些汉人平民哪有什么文化,明以后才发明了泡茶道,就是现在人们所习惯的,喝茶方式的雏形,现在的中国茶艺追其源头来其源也是泡茶道,但现在的茶艺又和明时的泡茶道不太一样,正确是说是内涵更加退化了,现在的茶艺文化,则是由清代出现的工夫茶道发展而来,虽然工夫茶道流行于福广地区,但也有很多不拘小结或者说退化的地方,比如说每个步骤起的一些华丽的词名,技巧上华而不实,高冲壶,“点兵”等方式太过强烈(茶道整个氛围应该是安静 温和并天人合一的)不出示茶具(茶具不仅是茶本身 也是整个茶文化的载体)动作上的夸张过去其形式本身的夸张,鉴赏茶叶好象很无聊,闻香品茗杯口在一起送给客人很不卫生,更重要的是,没有客人同步骤一起品茶养性的互动感,要知道,表演不是本意,更重要的是茶道精神,哪怕仅限于品茶上 

下面就说一下明中期盛行的泡茶道仪式,按理说真正的茶道文化应该在唐宋 可惜的是仪式方面已经断代不复存了 而且 唐宋虽然有茶道的仪式 但他们往往更喜欢单纯的品茶 主人邀请客人来品茶 没有侍女冲茶,只主客几个人,旁至多只有一童子捧案侍立,寻找一分特殊的环境 没有冲茶-奉茶-品茶的仪式,而是拿出现成的茶招待客人 大家坐在一起只喝茶 不多发言 观察周围的景色 思想问题 最重要的是保持一种清 静 和 寂的氛围, 礼仪形式也从简,童子捧案向客人进茶,客人立身回礼 


明时期的泡茶道将侍女的侍茶茶艺与主客品茶悟道结合在了一起 有点介于唐宋时期的品茶和后来茶艺表演之间 既有茶艺也有修身养性方面的特征,因此也可以归为茶道, 一般只用于主人待客上 席间请茶师来主持茶艺 但明又有了一种新文化意义上的发展 既茶艺成为大家闺秀的闺中之乐 作为修身养性的锻炼过程 同时又可以培养艺术情趣 艺术情操 使得自己心灵手巧 兰心惠质 建立德馨 因此颇受大家闺秀的青睐 其意义如同于抚琴 刺绣 插花 重在自娱自赏 做茶艺前可先抚琴 然后净手焚香 备器侯用 温杯熏杯。。其形式与现在工夫茶大抵一致 茶艺的过程中还可以赏月赏画 作为自身的修养 


下面就来说说待客中的茶道 唐宋时期的茶境 既品茶的环境 以户外为主 多选择禅室道场内 清风明月下 村野郊外 林里山间等惬意的地点 以自然环境为主 到了明代明人发明了专门的茶庐茶室这样特殊的地点 室内陈设多以配合茶艺表演操作而设置 基本格局每间茶室几乎差不多 个别的布置 如挂画摆设等皆按照主人喜好与品位来安排 不同的布置代表了主人不同的品位和不同的思想感悟

室内基本陈设:茶师位置一般在室内北面 对面随意摆放几张绣墩作为主人和客人的座位 中式茶道中的坐次很随便 不拘一格 主要是感受自然的氛围(日本茶道中客人皆列排坐于室内的左右两边 皆严襟正坐,座次的排位很关键,品茶时将杯子传递每人只品一口 有点类似先秦时朝会的感觉 氛围庄严肃穆)茶师用一长条方桌 背后设一屏风 中间一坐墩 桌左边设茶洗,水,桌右边摆设一插花花瓶 茶师坐着事茶 侍女捧案于旁边 


准备器具:一茶座(最好表面带格为漏水装置); 一茶煲(盛开水用);一茶炉(煮茶用 旁最好带有小挡风屏);一茶洗(洗茶杯用);茶叶罐 ;茶勺 茶漏 茶捣(捣碎茶叶用)茶竹(夹茶杯用的夹子)放于一瓶里;一小香炉,茶座上摆放一套闻香杯 一套品茗杯 外加茶壶 


对主客要求:做到安静,有礼有序,正装出席,不说话私语 


仪式:茶艺前,主客聚齐,主人招待客人,陪其谈话,顺便请客人参观茶室,主人向客人展示自己的布置,并请客人点瓶,作为话题。茶艺开始前,主客落座,这时都不再讲话,茶师率其侍女进,到桌前,横列一排鞠躬致敬,主客起身答礼,茶会便正式开始. 先净手焚香 侍女捧水盆进 茶师净手(象征性)然后依次走道客人跟前 客人也需净手 古代人认为茶事是心诚庄重的,同时亦要保持清洁 净手无疑已等于净心)然后茶师点燃香炉 一放于自己桌上 一让侍女放于客人坐中间的矮案上 静气之香在茶文化中是必不可少的 除了增添意境外 还利于环节气氛 增添平和的气息 更利于在座人们心灵之间的联系交流 然后展示茶具 将茶具(主要是茶杯)分发给客人供其观赏点评,接下来洗杯-温杯-熏杯:茶师用茶夹夹住闻香品茗杯依次放入开水中过水清洗,再夹茶杯在开水旁滚热温烫,最后将茶杯放于香炉前熏香静气。开始泡茶:用茶勺取茶叶放入茶炉,为使茶叶细腻鲜美还可用茶捣将茶叶捣碎,再注入开水泡茶,等茶汤泡好后,取来茶壶,将茶漏盛开水轻轻淋洗于茶壶上,再打开茶炉,用茶漏盛茶汤注入茶壶中,尽量注过多量的水,然后用壶盖轻轻一扫,茶汤顺流淋满壶身,然后盖上壶盖,再盛茶汤,复淋一遍,谓之三淋壶。然后茗香合壁 递手传香:将茶壶中的水注入茶杯中,将闻香杯盖于其上,左手托起 右手覆于杯上 端至胸前 左右晃三次 是为茶茗之香与茶气之香交合在一起,然后取下闻香杯,双手端于鼻前,捻转而嗅,然后侍女再将闻香杯奉与客人,客人依次如状品嗅,品茶:将所有茶杯注上茶水,取闻香杯覆于其上,自己留一份,其余放于案中侍女依次奉于客人,一合香;众人左手托杯,右手覆于杯上,一起端于胸前晃动三次,二闻香;再一起双手举闻香杯,端于鼻前,捻转而嗅,三品茗;再一起双手举品茗杯,轻轻细品一口,然后放下,举三次。品茶至多三口,亦不能大口喝,只能细细抿之,一品苦涩,二品甜腻,三细细回味。最后宾主起立,茶师及侍女横列一排行礼,主客回礼,一同谢茶。茶师走后,主客留下来细细赏香品茶,或听琴悦耳,或高谈阔论,或安静思考,静静感悟这茶境,感受这宁静致远的氛围,客散后,主人相送至门外,也算是品茶会圆满成功的举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