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三生物知识点:武术伤科中的伤筋疗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31:03
    在武术运动中,因跌仆挫压,强力扭转或撞击所造成的肌筋损伤,称为伤筋。伤筋是指筋膜、肌腱、韧带、皮下组织等损伤。其伤按不同形式分,可分扭伤、挫伤两类;按病理变化分,可分为瘀血凝滞、筋位异常、筋断裂等类型;从病程分,可分为急性伤筋及慢性伤筋。其主要症状表现为疼痛、瘀肿和功能障碍。
    早期症状为疼痛剧烈,局部迅速肿胀,在2——3天内瘀聚凝结,功能障碍。
    中期受伤3——4天后,瘀血渐化,肿胀开始消退,瘀斑转为青紫,皮肤温热,疼痛渐减。
    后期重症伤筋2周后,瘀肿大部分消退瘀斑转为黄褐色,疼痛不明显,功能轻度障碍,此种残余症状,经3——5周消失,功能可恢复。
    伤筋治疗方法如下:
    一、外敷法
    (一)初期:用冰块装入塑料袋内置于伤处冷敷之。或用氯乙烷直接喷射8——12秒钟。使其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充血,降低组织温度,抑制神经感觉,有止血退热镇痛、麻醉、防肿作用。(编者按:冰敷或氯乙烷喷射均应在伤后现场处理,效果才明显,若现场无法获得上述冷冻剂,还是马上用加压包扎,使其避免出血或渗出,较为妥当。待24小时-48小时之后再行热疗或其他方法治疗。)
    (二)中、后期:将毛巾浸透热水或热置于伤处,也可用热水袋放在伤处。无热后即更换,每次敷30分钟,每天1——2次。也可用“热敷灵”、“寒痛乐”等,此类一般热度可达50——60度,可维持30小时左右。以促进毛细血管扩张,开放,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和新陈代谢,缓解肌肉痉挛,促进创伤恢复。
    (三)筋若有断裂现象,可用粘膏或弹性绷带等固定。以增强其稳固性,限制肌肉、韧带超常范围活动,使伤部组织能够得到适当休息,利于损伤的愈合。
    二、手法治疗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记载,按摩法和推拿法是治疗伤筋的主要手法。治疗伤筋手法一般以按、摩、推、拿四法为主,并辅以揉、捏、擦、滚等手法,同时根据不同的情况还可选用拔伸牵引、屈曲按压、颤抖摇晃、旋转斜搬等手法(具体手法,因篇辐所限,另撰人介绍),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舒筋活络、松解粘连、软化瘢痕等。
    三、药物疗法
    (一)外用药物
    初期及中期,宜祛瘀消肿,理气止痛。常用祛瘀止痛药膏等敷之。如红热较明显,宜消瘀清热,解毒退肿。常敷四黄散、清营退肿膏等。症状较轻者,可搽红花油(成药有售)、万花油(成药)等以舒筋活血。
    后期,以活血止痛为主。常用宝珍膏(成药)、万应膏(成药)等。如肌筋硬拘挛可用八仙逍遥汤、海桐皮汤熏洗患处。可起到温经止痛、滑利关节的作用。
    (二)内服药物
    伤筋初期肿痛剧烈时,宜散瘀止痛。可服云南白药(成药)、七厘散等。
    中期,宜舒筋活血。可服舒筋汤,舒筋活血汤等。
    后期,常兼夹风寒外邪、局部疼痛乏力,活动功能障碍,宜养血和络,祛风宣痹。常服小活络丹、补肾壮筋汤等。
    附:伤筋常用药方(成药,药店有售,故略)
    1、消瘀止痛药膏 出典:《中医伤科学讲义·经验方》
    处方:木瓜60克,栀子30克,大黄150克,蒲公英60克,地鳖虫30克,乳香30克,没药30克。制用法:共研细末,饴糖或凡士林调敷。
    2、四黄散 出典:《证治准绳》。
    处方:黄连1份,黄柏3份,大黄3份,黄芩3份。制用法:共研细末,以水蜜调敷或用凡士林调制成膏外敷。
    3、清营退肿膏 出典:《中医伤科学讲义·经验方》。
    处方:大黄2份,芙蓉2份,黄芩1份,黄柏1份,花粉1份,滑石1份,东丹1份,凡士林适量。制用法:共研细末,凡士林调煮成膏外敷。
    4、八仙消遥汤 出典:《医宗金鉴》。
    处方:防风3克,荆芥3克,川芎3克,甘草3克,当归6克,苍术10克,丹皮10克,川椒10克,苦参15克,黄柏6克。制用法:煎水熏洗患处。
    5、海桐皮汤 出典:《医宗金鉴》
    处方:海桐皮6克,透骨草6克,乳香6克,没药6克,当归5克,川椒10克,川芎3克,红花3克,威灵仙3克,甘草3克,防风3克,白芷2克。制用法:共为细末,布袋装,煎水熏洗患处。亦可内服。
    6、七厘散 出典:《良方集腋》
    处方:血竭30克,麝香0·36克,冰片0·36克,乳香4·5克,没药4·5克,红花4·5克,朱砂3·6克,儿茶7·2克。制用法:共研极细末,每服0·2克,日服1—2次,米酒调服或酒调敷患处。
    7、舒筋汤 出典:《外伤科学·经验方》。
    处方:当归10克,白芍10克,姜黄6克,宽筋藤15克,松节6克,海桐皮12克,羌活10克,防风10克,续断10克,甘草6克。制用法:水煎服。
    8、舒筋活血汤 出典:《伤科补要》。
    处方:羌活6克,防风9克,荆芥6克,独活9克,当归12克,续断12克,青皮5克,牛膝9克,五加皮9克,杜仲9克,红花6克,枳壳6克。制用法:水煎服。
    9、小活络丹 出典:《和剂局方》。
    处方:制南星3份,制川乌3份,制草鸟3份,地龙3份,乳香1份,没药1份,蜜糖适量。制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克,每次服一丸,每日服1—2次。
    10、补肾壮筋汤 出典:《伤科补要》。
    处方:熟地黄12克,当归12克,牛膝10克,山萸肉12克,茯苓12克,续断12克,杜仲10克,白芍10克,青皮5克,五加皮10克。制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海底”的损伤及治疗
    海底,指会阴。
    海底损伤,是指各种暴力直接作用于会阴部,造成局部经脉、气血和器官组织(包括尿道、睾丸、膀胱)的损伤。练功中脚踢、棍击、碰撞、挤压或高空坠落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伤后轻的出现会阴部阴囊青紫肿胀,睾丸坠痛且牵及小腹,小便涩痛不畅,或见血尿,夹有瘀块等;重者则可造成深部器官组织的损伤,如尿道、膀胱破裂,睾丸碎裂或挂出脱落,或见海底漫肿,小腹膨胀,小便癃闭,产生剧烈疼痛以至昏厥、休克。
    海底一旦损伤,常疼痛入心,若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往往引起变症多端,甚至出现危症。兹将本病的基本处理方法和方药,简要介绍如下。
    损伤早期,症状较轻者,多因局部经脉受损,气血瘀滞不通所致,治当活血祛瘀,利尿通淋为法,常用加味效灵丹,处方:
    归尾15克、丹参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赤芍30克、
    乌药15克、泽泻30克、琥珀3克(冲服)
    每日一剂,水煎温服。方中当归、丹参、乳香、没药活血祛瘀以散结定痛;赤芍、乌药疏理气血以和柔筋经;泽泻、琥珀引药下达以利尿通淋。
    中期,症见疼痛渐止,肿胀消退之后可在续服原方的同时,配合药物外洗,如中药熏洗方:
    海恫皮30克、大川芎15克、皂角刺30克、伸筋草15克、
    京赤芍30克、徐长卿30克、每日一剂、煎水熏洗局部。
    后期,由于日久伤气耗血,每见海底胀坠,时发隐痛,遇寒尤甚等症,可用活络效灵丹加黄芪30——60克,升麻10——20克、柴胡10——15克,肉桂10——15克,旨在益气升阳,温经通络。
    病情危重者伤气晕厥,当急服苏合香丸,配合针刺人中、涌泉等穴,待苏醒后即可用温开水冲白糖四两,令其频服,并可同时服用七厘散。若见睾丸缩入小腹者,应急以手挽其阴囊,令不上缩,并取梅片、肉桂各3克、元寸、樟脑各1克,共研细末,用醋调匀敷于脐部,则可见其回纳囊中。如见病者会阴破损,出血如涌,或囊壁裂破、睾丸脱落坠地者,应急送医院抢救治疗,切不可随意自作处理。
伤科医药
跌打损伤服药禁忌略谈
    服药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亦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通常所说的“忌口”。跌打损伤服药禁忌,就是治疗损伤疾病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 据《中药学》记载,一般服药期间,应忌生冷、油腻、辛辣、不易消化及具有特殊刺激的食物,如寒性病不宜吃生冷、油腻食物;热性病不宜吃辛辣等食物,疮疡皮肤病不宜吃鱼、虾、牛、羊等腥膻及刺激性食物;经常头晕、失眠、性情急燥者应忌胡椒、辣椒、酒、茶等兴奋刺激性食物。 鉴于伤科疾病与其他疾病有所不同,它本身有独特的诊疗特点,故此,它的忌口虽与众有所不同,但所达到的目的却是一致的。据广州中医学院《中医骨伤科学》函授教材记载:“凡服损药,不可吃冷物,鱼、牛肉极冷,尤不可吃。若吃牛肉,痛不可治也。”据师传和个人经验,大凡损伤之人,服用损药期间,应禁食鸡、鸭、鱼类、酸菜、咸菜、南乳(腐乳)、竹笋、咸制橄榄、冰棍等,服药期间,若食用则会影响疗效,加重病情,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中毒事故。损伤初期应禁食吃雄鸡、伤病愈后初期应禁食鳞鱼,损伤愈后应长期禁食竹笋,头部损伤作痛者应禁食猪头肉,若食用者则会使伤病变得难治或者伤病复发,当复发后的伤病再度应用损药治疗时,则往往难以见效,严重者累及生命。故此,应引起患者高度重视,千万不可掉以轻心。有的药物因配伍不当或误食禁忌食物,有时则会使药物产生相反作用,生成毒性或剧毒性的毒素,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文献上有“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蜂蜜忌葱,土茯苓、使君子忌茶等记载,说明在服用某些药物时,对某些食物不能同时食用,为什么不能呢?机理尚未搞清楚,必须进一步研究,故眼前应保持慎重的态度。 凡服损药,最好应在伤科医师指导下服药,口舌无忌,不要自作主张,以免发生中毒事故;对已发生中毒事故者,应立即送往医院抢救。来不及者可自我急救,急救方法是将手指置于舌下或用手搅拌咽喉,使胃内毒物全部吐出,然后取蕃薯粉或生蕃薯捣烂取汁冲水服下以分解毒素,与红糖冲服效果更佳。此急救方法适应各种中毒。对下列的中毒事故,则有独自的急救方法:(1)酒与红柿、甘草与猪肉同时食用发生中毒,可用生绿豆研末冲水服。(2)蟹与茄子同时食用发生中毒,可用藕节捣烂取汁服下。(3)桑枝与鳝鱼、玉米须与田螺同时煮汤食用,发生中毒,可用地浆水服下。 注:地浆水。(据《本草纲目》记载:“地浆解中毒烦闷,解一切鱼肉果菜药物诸菌毒”。地浆水制做是掘地约三尺,达到黄土层,用新汲水注入搅浊,等水清后取清水即是“地浆水”。
练武中的髌骨劳损
    练习武术,容易发生髌骨劳损,因为练武的步型、步法,大多是在膝关节处于半蹲位置上完成的,所以,运动中股四头肌绷得最紧,使髌骨和股骨间的接触面不断增大,以致增大挤压与摩动。有些运动员在练习上采取单“单打一”方法,使膝关节在连续疲劳下反复半蹲变换步型。例如一节课就练习一百多次,甚至更多,中途又没有其他上肢运动交替进行,造成膝关节局部负荷过重;另外,练习各种腿法时过度猛力,屈膝,使膝关节经常超越活动范围。如练习正踢腿,大腿还没有充分抬起,小腿就过份用力上踢;或练习后不注意做好放松整理运动等等,都是致病的主要原因。
    髌骨劳损的症状是膝关节疼痛和酸软,当腿伸直,股四头肌放松、按压髌骨或单足半蹲时有痛感。严重的还觉得关节发凉和肿胀,活动时有响声。早期活动时不易觉察,晚期症状经常出现,天气变冷时反应特别明显。
    髌骨劳损是武术中的常见病,严重时可迫使练武者不得不停止训练。但它也是可防治的。在练习中应根据各人体质差异,合理安排运动量。练习功架和步型可与上肢动作交替进行,以减少膝关节局部负荷和摩擦。要正确掌握各种腿法的技术要点。可适当使用保护带(护膝),以加强膝关节的稳固性。膝关节受伤时不要强行大运动量训练,应避免在凹凸不平的场地上练习,以防受伤。运动前后做好准备运动和放松运动,以提高肌肉兴奋性和消除疲劳。这样可尽量避免髌骨劳损。患有此病者早晚可用热水敷治和进行按摩。  
青少年胫骨粗隆骨软骨炎的防治
    调查表明,在伤科门诊中,青少年胫骨粗隆骨软骨炎占武术运动创伤的百分之三十,每一个教练员和骨伤科医生对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现根据自己多年的伤科诊疗经验,结合一些有关资料,浅述有关防治方法,不当之处,敬请武林、杏林同道斧正。
    胫骨粗隆骨软骨炎,又称胫骨粗隆骨骨骺炎、胫骨粗隆骨骺部分分离症、奥斯古…-施兰特(Osgood-Schla-fter)氏病等,是儿童、少年时期常见的运动损伤。这是因为儿童、少年胫骨粗隆处骨骺软骨尚没有骨化,由于站桩、踢腿、深蹲、跳跃练习等过多过猛,角度和姿势不正确,使局部负担过重,股四头肌腱不断拉扯胫骨粗隆部位而引起局部疼痛、变形。因此,在武术教学时,要科学地安排儿童、少年训练,既要稳固地提高成绩,又要不影响健康和生长发育,减少不必要的伤病。为了防止这一伤病,教练员应重视以下几点:
  1、场地要平坦;
  2、准备活动要充分;
  3、严格要求动作准确;
  4、合理掌握运动量及科学安排练习项目;
  5、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加强医务监督。
    若剧烈运动后,在胫骨粗隆骨部已逐渐出现酸痛不适,或每次大运动量训练后,疼痛加重,甚至跛行,休息后减轻,上台阶或半蹲时出现疼痛,检查胫骨粗隆部有明显突起、质硬、压痛,单腿半蹲支撑试验和抗阻力伸膝试验为阳性者,X线片示该部骨骺密度加大,有的骨骺碎裂,呈舌形翘起,即可诊断为本病
    治疗:治疗可分急性期和慢性期。
    1·急性期:局部疼痛或骨骺分离,应立即中止下肢运动,用按压手法复位,加压包扎,膝关节制动休息二至三周;或外敷新伤一号(经验方):黄柏、红花、重楼、白蔹、枝子、乳香、没药、土鳖、当归、大黄、一支蒿、泽泻、丹皮各等分,共研细未,用蜜或凡士林调成软膏状,其比例为药粉四成,蜜糖或凡士林六成,外敷。
    内服七厘散,每次3克,一日二次;或服伤科跌打丸,每次一粒,一日二次;或内服少林派伤科八色母方加牛膝10克、当归10克、云苓10克、台乌药10克、乳香、没药、川芎各6克、生地、苏木、葛根各12克、土鳖、赤芍各9克、甘草5克、血竭6克(研细未另3次冲药汁服),水煎取汁服,一日三次。
    疼痛缓解减轻,改服接骨紫金丹(《杂病源流犀烛》):土鲨10克、乳香、没药、大黄、血竭、硼砂各6克、当归、骨碎补各15克、自然铜(醋淬制七次)5克,共研细未,每次服5-6克,用开水或黄酒送服,每日二次。
    2·慢性期:新伤失治,转为慢性疼痛、在适当调整运动量和训练内容的同时,外敷旧伤药二号(经验方):山甲、儿茶、白芨、黄芪、海藻、昆布、牙皂、半夏、川草乌等分,共研细未,用醋、蜜糖各半调成软膏状,比例同新伤膏1号。
    内服舒筋活血片(中成药),每次服5片,一日三次,或同时配六味地黄丸(中成药),每次4克,一日三次。足软乏力者内服虎潜丸(中成药),每次一粒,一日二次,或内服补骨壮筋汤(经验方):熟地、当归、云苓、山萸肉,续断各12克,杜仲、白芍、怀牛膝、狗脊各10克,青皮5克、五加皮15克,水煎服,一日一剂。或制丸服,每丸3克,一日三丸。
    同时可以采用远红外线照射,每次二十分钟,或将旧伤药二号调成稀糊状敷局部,外用红外线照射,使其药力深透,其效更佳。胫骨粗隆骨软骨炎,一般经调治后,疗效较好,均能痊愈。 
活血祛瘀药的作用和临床应用
    正常人气血旺盛而条达,血液畅流全身,滋养脏腑与四肢百脉。如果气血失调,血液运行不畅,瘀滞于脉络,或积聚于脏腑、体腔,或滞留于皮肤、肌肉,就会发生血分瘀滞所致的瘀斑、疼痛、肿块等多种病症。活血祛瘀药就是专治上述病症的,一般均能疏通气血,令其“条达”,消散瘀滞,解除症状。大多数活血祛瘀药属辛味,主要入肝经血分,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破血逐瘀、消肿生肌等作用。如当归、鸡血藤能活血通经;川芎、元胡、没药能祛疮消肿生肌等。近代实验证实,活血祛瘀药物确有下列作用: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特别是小循环的作用;调整内脏和血管平滑肌功能;抑制血小板凝结;调整体内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强溶解血栓作用;能镇痛抗菌消炎,对人体的代谢失调起调节作用。
  在具体应用活血祛瘀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血瘀病症的主要特点,舌有瘀斑,痛处固定不移,宛如针刺,或病程日久,疼痛加剧,均可使用活血化瘀药。
  2、根据病情和药物作用的特点作适当的选择和配伍。气滞往往可导致血瘀,血瘀也常兼有气滞,所谓“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气也行”,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在使用活血祛瘀药时常需与行气药同用,如木香、香附等,以增强活血祛瘀的功效。寒凝气滞血瘀者,宜配用温里药,如附子、肉桂等,以温通血脉,缓解疼痛,消除寒症;风湿痹痛,应配用祛风湿药,如独活、五加皮、木瓜、秦艽等,以达到祛风湿、通经脉、止疼痛等作用;痛肿疮疡,宜配清热解毒药,如银花、蒲公英、地丁、板兰根等;久病体虚而兼有瘀血者,应配以补气药,如人参、黄芪、党参等,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3、若血瘀症而兼有出血者应注意与止血药同用,若再加行气药,便能取得满意疗效,如田七、蒲黄、木香等,切不可单用活血祛瘀药。
  4、活血化瘀药不可用于血虚经闭无瘀血的症候,孕妇忌用或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