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素材:施建农:如何促进青少年创造力的发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22:47:29
时间:2006年10月21日15:35我来说两句


10月21日科普与创新教育论坛上,中科院教育心理研究所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施建农的发言:
现在教育随着科技、经济的竞争,慢慢地这种竞争也开始延伸到教育,因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
很遗憾的是,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我们的学生、青少年学生,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学校,他们感到学校很枯燥。这里有一个调查:根据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一项调查2000年,他们对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调查结果发现平均有48%中小学生、中学生有厌学,当时对英国中学生做了突出的调研,有54%的中学生厌学。我想我们在座各位都是教育战线第一线的老师、领导们,对我们目前的教育现状应该特别清楚,我们自己身边的孩子也有很多不喜欢上学,我曾经问过一些孩子,问他们说:在你上的这些课里面,你最喜欢上的课是什么?最喜欢上的课是“下课”。为什么?说明我们的课对孩子来说太没有吸引力了,所以无论我们开展什么样的教育,我想首先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热情给他提起来,如何来实现?如何达到这样的目的?我想我们在座的各位都做着各种各样的尝试、努力,我想我们也一样在做一些努力。
今天我想给大家讲的主题就是说,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培养和促进儿童的创造力。首先我们要认识它,然后我们才有可能去改变它。其实我们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成年人,对我们的孩子了解多少?其实我们常常用成人角度看待儿童、学生碰到的问题,大家请看这样的片段:
(放样片)
在大家观看录像的同时,我关注了在座各位的反应,刚开始放的时候,大家特别好奇,瞪大了眼睛想看看,到底想放什么?随着播放的进行,我们慢慢地开始失去了兴趣,有的开始闭上了眼睛、有的转过头去。在这个过程里面,我想问一下,我们感觉这个时间过得怎么样?很慢。大家觉得有多长时间?有人认为五分钟甚至更长,我曾经给家长播放过,很多家长问我说,他们带孩子出去,平常在家表现得都比较乖、听话,一但是一上街出门他们就要家长抱,问我为什么?我就把录像给他们放,实际上这段录像是从儿童的角度走进商场以后的场景,总共是2分19秒,很准确的时间,但给我们的感觉很漫长,为什么?因为它很无聊,看到的但是地板、脚后跟,没有什么吸引人,所以感到无聊,我放这段录像是想告诉我们在座各位,如果我们抱怨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反思、回过头想一想,我们给他们提供的、他们看到的是不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给他们的是另外的内容他们会怎么样?我们要问一下,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孩子一旦上网、玩游戏就可以孜孜不倦,我们有没有可能使我们给孩子提供的教学形式、内容,也做到让他们感觉时间快、盼望下一次课程的开始,如果能做到这样,我们的教育我想就成功了。
我们首先最重要的是认识到我们的孩子,只有我们认识了他,我们才能改变他,只有我们认识我们要什么,我们才有可能为之而努力。我们今天的论坛,我的主题是“创造力的培养和促进”,首先在我们的脑子里面,应该有一个什么是创造力的概念,每当我们要问起这个问题的时候,在我们脑子里一定会出现很多关于与创造力有关的人、事、物,对吗?假如我请大家现在想一想,你现在想到跟创造力有关的人是什么人?是不是会想到像爱因斯坦、牛顿、贝多芬或者四大发明、一国两制诸如此类,有没有我们再想一想一个孩子从牙牙学语到最后可以用一口流离的英语表达自己,他算不算创造?实际上创造在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水平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果我们一味着用创造是否对人类的历史有扭转的影响来衡量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是否有创造力的时候,你会感到非常地失望。为什么?在他们身上很少能发现、或者几乎难以发现能够扭转历史进程、改变历史进程、产生巨大影响的所谓创造、发明,在历史上也不是没有,但是非常少。为什么我们还要在青少年身上谈论创造力?实际上我们想说的是很多的创造力它在不同的人群中、不同的年龄阶段它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要让你写出关于高创造力者具有的品质,你会想找什么?你会想到这个人是否聪明、是否办事很认真、想到这个人的意志品质很坚强、是否想到他的人缘相对比较好诸如此类。我们曾经做过研究,无论你问一些物理学家、数学家、心理学家还是哲学家,甚至在大街小巷随便找普通的老百姓问他关于高创造力者应该具有的品质的时候,你会发现无论是学者、专家还是普通人基本上会有共同认识,有跟他个性、情绪、人际关系有关的一些特征,这些结果告诉我们什么事实?一个关于创造性人们的认识有一个共性,同时也告诉我们其实创造力的存在可能具有普遍性,存在于每一个个体身上,因为我们或多或少会在每个人身上找到类似的特征。这给了我们一些希望、一些启示,让我们有信心说我可以试图让每一个孩子的创造力都得到相应的发挥、促进,这也是我们在座各位坐下在这儿的意义和价值。
谈到创造力的时候,我想我们看一些例子,比如元代文人徐在思的诗,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郑板桥: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我们总说,创造力需要引导、需要学习、需要练习,利用这样的一些资料我们可以引导我们的孩子用或者从模仿开始,用数字编一些诗句,用数字组合在一起表达自己的思想、内心的感受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一种我们教育、教学的材料。有了这些引导我们可以要求我们的学生做类似的创作。中国有句话叫做:熟能生巧,其实创造也是需要不断地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产生一种巧妙的思路,所以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一个例子,比如我们知道中国南极科考队员去南极,飘洋过海的过程中,可能有人会有一些反应,坐船时候长晕船,有一个科学家把自己路途上的感受用一组数字表达出来了,我们一起分享一下。他当时说:“一”脸苦相、“两”眼昏花、“三”餐不思、“四”肢乏力、“五”腹翻腾、“六”神无主、“七”颠“八”倒、“九”(久)卧不起、“十”分难受,用这样一组数字,很简单的数字表达他当时感受是多么地难受。
例如朱元璋九世孙朱载堉给分别19年的未婚妻何月仙寄出两组数字,收到数字以后,他的未婚妻回了两首长短句,均用的数字写出来。(投影)
从这里边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惊叹当事人用巧妙的方式、很有创意地用两组数字表达了她19年的内心感受和对未婚夫的思念和对新生活的盼望。
这些不仅表现在长短句,还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表现出来。我们经常讲创意的技巧、技法,简单地说,我们知道一个茶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可以改变,(投影)
有可能这一点点的改变,使这个物件变得价值连城,就这个问题,肯定有一个问题,说怎么使一个普通的杯子变得非常珍贵、价值连城?我曾经问过,说用钻石做成杯子,钻石本身的价值已经足以使它非常昂贵,甚至有人说打碎所有的杯子就这一个了,我想这是破坏性的使某种产品实值,在大英博物馆曾经有一个展览,展出的杯子就值100万美元,我们看看是什么样的杯子呢?(投影)
是用皮毛做成的这样一个杯子,其实做一个类似的杯子我估计就不那么值钱了,创意就在于“新”、它的第一次、开创性。
我刚才说的但是创造力感性的认识,在我们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里面,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来认识、如何操作?我作为一个心理学的工作者,我们一直想,从心理学的角度如何认识人的创造力?如何基于这样的认识开展教育培养?开展实践的工作?我想我们谈论创造力的时候,尽管有人可能会想到说动物是不是也有创造力?其他的生物是不是也有创造力?我想我们不能排除这个可能,确实我有学生也写过相关的文章,低级的甚至鸟类都会有一些创新的行为,但是我们现在讨论创造力的时候,我们都是讨论人的创造力、学生的创造力、青少年的创造力,所以我们首先要认识什么是人?人是什么东西?我们不能说人不是东西,所以我们要看人的基本特征。
从进化论来说,人是生物体、有机体,所以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生命的特征。第二,我们在座聚集在这儿,如果有一天被孤立、隔离开来,我们会感到孤独、难受,为什么?因为我们失去了我们很基本的特征,也就是社会性的特征,人是一个集体生活的生命体,所以他具有社会性特征。第三,我们经常说人是无物之灵,有最基本的智慧、心灵、精神的感受,所以第三个世界是属于精神的世界、心理世界。我用三个颜色,(投影)
我想我们在物理学里面,有人用三个基本颜色表示五彩缤纷的世界由红、绿、蓝三个颜色组成,不同颜色在一起会不表现出不同的颜色,我们每个人表现出来不同的特征,在我们看来人也是由这三个基本的特征组成起来的。
(投影)基于这样的基本特征,我们来认识创造力,创造力在我们心目中不是一个简单的技能、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复杂的体系,它涉及到我们个体、我们的环境、我们的社会,这个系统包括两部分,虚线以上的地方我们可以认为是个体内的一些因素,这里边包括了特定的变量,有些因素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个体内因素,当然也有个体外的,我列出了九个因素。每个人都有带有遗传的烙印,在遗传的基础上,有自己智力的潜能,这个潜能每个人都有限度,但是我们尽可能要把极限给发掘出来,这是我们从科学的观点看待这个问题。
我想强调的是创造性这个系统里面,实际上真正给我们展示的人创造性的行为,这个会直接导致创造性的产品,这个产品可能会通过外界的评价、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同时又会反馈给个体,而这种反馈也会对个体的态度、倾向产生明显的影响,为什么我们有的学生在学校里面遇到某一个老师的时候,表现得非常好,遇到另外一个情景的时候又表现比较差?为什么你只要深究一下就会发现其实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老师对学生行为的反馈,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当他从老师那儿得到积极的评价、积极的鼓励时,他会用更多的热情投入学习,反过来就会失去信心。各位可能也有所体会,小时候为什么特别喜欢某一门课,可能有一个原因就是喜欢这门课的老师。
其他的非智力特征,还有知识、经验都会直接影响个体从事的创造性活动。
这里面有一个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问题,我们各位都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但是在此时此刻我们没有选择别的事情,而是选择了讨论创造力的培养问题,说明在我们的观念里认为这个事情是最重要的,至少在这个时候。所以我们会把我们的精力、我们的时间放到这里,所以每个人在面临一些被评价和不被评价的工作时,就会考虑我应该去做什么事情?这就是态度决定了他做什么。态度就像一个开关,就像一个闸门,会把自己的智慧导向某一个他认为有价值的事情上去,他的态度当然也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
正因为考虑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所以在实际操作、我们的教学过程里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考虑。核心当然是创造力的发展,为了发展他的创造力有三个必须考虑的体系:第一,所谓的动力。我们要想想有创造力的人在从事被别人认为艰苦卓绝的劳动时,什么力量支持他去做?这就是动力系统。什么力量牵引着他、迫使他做这个?有的人不做不行,你让他闲下来,他会难受,为什么?这就是动力问题。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非常重要的是激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从心理学来说,当一个个体面对新颖的刺激的时候,就会把他的感官朝向这个刺激,好奇我们的天性,这时候才有可能有创造。所以动力系统是很根本的系统;第二,支持,支撑系统,或者支持系统。就是我们教育的理念、形式,以及学校教育的管理方式,是否给予学生各种各样的鼓励和支持。在以往的研究里面,人们发现一个社会、团体有利于创造力发挥的有几个基本特种,其中一个就是是否给予支持和鼓励;第三,资源,资源系统是非常必要的,这就是所谓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些都要靠我们的科学工作者传播的,每个方面都是相互作用的,虽然我们研究时可以分开讨论,但是在现实中它不是孤立的。
(投影)这个是我们考虑如何帮助我们的学校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实用的计划、模型。考虑到根据我们的研究,创造力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一,独创性、新颖性,一个东西很新、很独特;二,价值,这个产品必须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如果你创造的东西很新但是没有用,最后只能是怪物,所以必然要有用。
根据这两个基本特征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活动,我们知道,要独特必然是不同于其他的,要有不同;知道不同我们必须知道原来旧的东西是什么,这跟知识是有关系的,有知道才有不知;知道旧的有新东西我们必须尝试,需要有尝试、探索的勇气;要尝试必须要冒险,我们强调的是理性冒险;需要迎接挑战;知道旧的发现独特性是比较,需要比较的能力;在比较的过程里要不断学习、寻找新的信息,所以查资料、查阅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在这个过程里面做一些别人不敢做的或者不能做的事,敢于去做别人不能做的事。这是从独特性的角度。根据这些逻辑的关系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活动,后面我们会举一些例子。
在价值分支上,价值决定产品的功能和外界的评价,也涉及到与人沟通、表达自己、寻求帮助以及跟人合作,这一系列都是在这个创造系统里面非常重要的。
下面两个虽然不直接属于创造力,但是有背景、支持的作用,一个就是物质能量,体制状况、心理状态,这些都是我们创造教育、教学中必须考虑的,而不是说只教给技能而不考虑情趣,这些实际上最后的结果必然达不到整体的效果。在我们的设计里面设计了三个方面,第一认知;第二意知;第三社会化。根据这三个方面可以设计一系列活动。这是一些例子。(投影)
比如发散性思维训练,有一个罐头经销商在展示会上展示他的罐头,打开发现一个蚂蚱,作为一个展示员该干什么?学生们想各种办法,可以告诉人们是一种特殊的营养物质,或者这个罐头里面就有蚂蚱,或说明这个是绿色食品,没有农药,这是一系列想法,有的还说搅合,藏起来、扔掉,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们有很多的思路。
另外我们的训练里面还涉及到比如开放性,我们知道人的感官有特异性,眼睛是感觉光线的、耳朵是感觉声音的,感觉的通道有它的特异性。如何使我们的感觉通道有一种交叉、联合,比如我们有的信息通过图象、语意加工,怎么结合起来?这就是非常现实的。如何使我们不同的感觉通道有交叉、融合?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听柴可夫斯基的协奏曲,听完以后让他把当时的感受、感觉、想法写下来,学生就说动而有序、轻且有序、动从静生、天光忽落、珠落雨盘、细若丝游、浑厚恢弘、清流激湍。有的说思绪就像脱缰的野马,但是手和笔跟不上自己的思路,有种矛盾而激动的感受,所以常常说我想写的远比我写下来的多得多,在我们平常的教学活动里面这种感受是很少有的。
这是我们做的另外一个实验,在学校里面搞的实验,这个是要求我们的学生设想某种情景。在特定的情景下,我们需要跟别人沟通、交流,但是又不能用语言来说,在什么情景下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比如学生会说绑架,需要呼救又不能喊,或者在海底,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沟通?交流?于是我们设计了一堂课叫无声的语言。在无声的语言里面,我们要求学生设想,用你的动作、肢体的语言,而不是文字的语言、声音的语言来描述你的想法、动作、一件事情。这样的活动开展得非常生动,这是我们当时的情景。
你回家以后,要找一件事情,这个事情一定要想象是其他的同学不知道的,这下一次你来给大家展示,告诉别人,我们设计这样的活动有几个方面的考虑,让学生回家以后不断寻找他自己不知道的,还要站在别人的角度,别的同学会不知道吗?尤其像我们现在独生子女的世界,让孩子在别人的角度思考是很不容易的,我们要求他们想,我要说出来的必然是别人不知道的,所以他们回家以后不仅自己努力,还要家长帮着做,下次课来的时候,他们兴致勃勃带来他们认为别人不知道的绝招,各尽其能,这样的活动使我们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可以说每一堂课都是在孩子的叹息声中结束的。什么叫叹息声?怎么又下课了。下一句话是老师,下一堂课什么时候开始上?有的学生甚至发烧、感冒也来上课。为什么?因为有这样的活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你已经抓住了学生的兴趣。
另外还有一个活动,在教学、教育过程里面,如何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力,利用各种各样的资源,我们从11年前就试图把世界各国优秀电影引入课堂,把电影引入课堂,使我们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就像看电影一样开心,我们下一个计划就是做同学生的创造力结合起来,所以要利用电影资源里面,特别是跟有成就的人相关的电影资源利用起来,让他们作为我们促进、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很重要资源,开展电影课的课程研究,这项研究,我们有信心可以做得更好,让我们的青少年学生能够从中受益。
要说的话很多,要做的事也很多,我的感受、体验暂时说到这里,就算是抛砖引玉的砖抛给大家。下面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一起讨论。谢谢。
现场专家互动
龙又麟:施教授每年跟北京八中合作,甄选30位优秀小朋友进八中是吗?
施建农:这个是超常计划,我们1985年第一次招生,计划是设计用四年的时间,让这些年近十岁左右的学生,用四年学完小学到高中八年的课程,听上去非常紧张、压力很大,但是从实际的效果来说,这些孩子感觉不到紧张,而且这些家长都感到很满意。从85年招收第一个班到现在,当时两年招一次,现在已经有十几个班级,几百人毕业。我觉得个人感觉效果很好,当然我们自己说好有自夸的嫌疑,我想最好的了解还是大家深入到学校去了解这些家长、这些孩子。
龙又麟:成绩来说,他们的高考成绩呢?
施建农:高考成绩太骄人了。我可以这么说,排除地区的差异,每年这一个实验班的高考成绩,是北京市大学录取线以上120到130分之间,这些学生有一门课不考仍然可以上重点大学,但是我们一般不把学习成绩作为标准,人家会说挑来的都是好学生,好是应该的,但是我想更重要的是这些学生进入社会以后他们的表现。我们对第一届的学生做了一个追踪,到目前应该在32、33岁左右,这些学生中几乎百分之百都上了硕士或者博士,多半出国了,当然也有相当回国了,其中有国家八六三重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也有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做特邀报告的年轻数学家,这些超常的学生在普通的学校里面,他们教育需要得不到满足。
比如一个小女孩她妈妈替她报名我们录取了,我们回访时觉得家长的描述和学校截然相反,学校认为这学生超常,如果能开除肯定开出了,但家长认为是很超常的学生,这个学生最后被实验班接受了。三年级的时候她随着妈妈去美国了,当时出去是靠妈妈的奖学金生活,最后妈妈是靠女儿的奖学金拿的学位。假如在原来的学校,这个孩子随时可能被开除,怎么会有应有的发展?
另外一个男孩,在小学二年级,老师认为他太多动,没法上课,上课时请他到教室外面去,甚至不让他上学,他妈妈认为上学是孩子的权利,所以跟学校交涉又回到了学校,这样一个学生,后来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现在在上海交通大学。
我想说这些话是希望我们在座的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要看到有些孩子有明显的问题时说孩子不行、没有希望,实际上每个孩子内心有一团火,有求知的热情和愿望,我们怎么点燃这团火、让它燃烧,我想这就是我们做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
龙又麟:施教授除了对超常学生的教导,我了解您跟一个普通的学校,让这个学校升学位提高到第八位,说明这个可以在一般的学校推广是吗?
施建农:我们从78年开始做超常,人家认为这些学生就聪明,是应该学得好,我们的愿望当初学这些学生是因为有特殊性,我们希望在这些特殊的孩子身上发现普遍的规律,用到普通的孩子身上,我们做了一个尝试,招来的学生一个不落,所有的都参与了我们教学活动,智商从69一直到135,总共一个年级204个学生全部参加了教学活动,当时这个学校升学率在49个学校里排名30左右,比较低,当时学校的领导希望我们改变现状,我们做了三年的努力,学校方面付出了非常多的劳动,老师们也非常艰苦。最开始由于各种各样的变动、调整,有实验的老师经常着急地哭,在这样的情况下做了很多的工作,整个研究组老师都像一个人一样团结得非常好,最后收效也很显著,到了三年结束中考总体排名从30名左右一直到前10名了。要知道西城区有很多重点学校,这个学校能到前十位左右,所有的老师、孩子、学校都非常开心。我们作为一个教育尝试,也得到了积极的反馈,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做更大的推广。很可惜我们想做第二轮实验的时候,这个学校跟其他学校合并了。
提问:这个方法这么好,这么少的人受益,我们的教育部门为什么不觉得这种方法可以普及呢?我听到家长经常反应孩子无救,我们这个论坛能不能把这些反映到中国的相关部门呢?
龙又麟:施教授有一个课题研究可以参加。
施建农:谢谢对我工作的认可,其实应该说有我的责任,我很少做宣传,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目前的状况,我想中国的教育很特殊,教育资源比较匮乏,在这个情况下,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其中考试制度束缚了很多人的手脚,我想在座的领导、教育工作者都有体会,我们内心都有准则,希望因材施教,但是面临高考竞争的时候,我们会有所取舍,先应高考,高考完了到大学让他们再创造,这也是很现实的思路。我们希望改变,从我们现在情况来看,有可能把高考和创新教育结合起来,我一直坚持认为说如果你的教育改革最终不能把学生的学业提高的话,这个改革不管吹得多么好,一定是失败的,首先得把学业提高了,才有可能在这个基础上发挥他的创造力。其实创造力需要的是一种热情,当你的热情提高了,孩子的学业就会提高。
比如教学实验,我们只做了英语和数学,语文不在计划之内,但最后语文和数学、英语一样提高得非常好,而且特别让我们感动的不是因为学习成绩排名提高了,而是这些孩子的心态、情感得到了改变,因为种种原因每年学生毕业的时候都有攻击性行为,比如破坏课桌、打碎窗户,这些基本上每年会发生,但就那一届学生经过三年的干预教学实践,给老师感动得都流眼泪,他们走的时候井然有序,窗明几净,而且在告别会上学生们把自己的T恤脱下来互相签名,这种对学校的依恋比我们看到的成绩更为重要,这就是我认为教学改革最成功的一点就是人的改变,是人性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分数的提高,这是我觉得我们应该全面考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