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的妙喻:大唐沉船“黑石号”出水文物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8:47:07
大唐沉船“黑石号”出水文物,经过历时近十年的发掘整理,于2011年春节初一在新加坡滨海湾的艺术与科学博物馆首次展出。下图中的莲花状建筑物既是坐落在新加坡滨海湾的艺术与科学博物馆。该博物馆是滨海湾耗资55亿美元的巨大项目中的一部分。该项目由以色列建筑师摩舍。萨夫迪(Moshe  Safdie)设计。

 

 

 

 

 

 

 

以下是关于这次展览的相关报道,贴来便于大家更准确地了解黑石号和这次展览:



新加坡濱海灣金沙大蓮花18日舉辦開幕展,唐朝「黑石號」沉船寶藏中的四百五十件精品,將於19日在巨型蓮花建築內亮麗登場,開放給公眾參觀。

據《聯合早報》17日報道,這個名為「下西洋:唐代沉船珍寶」的展覽,將和另兩個大型展覽「成吉思汗展」和「穿越絲路:通往現代的古道」,一起在濱海灣金沙藝術科學博物館展出。《下西洋:唐代沉船珍寶》反映了唐代海上貿易。

「下西洋:唐代沉船珍寶」是由美國史密森尼博物院的亞瑟.姆.賽克勒博物館、國家文物局屬下的亞洲文明博物館,以及新加坡旅遊局聯辦。新加坡是這項世界巡迴展的首站,據悉巡迴展將在巨型蓮花建築內持續到2011年7月31日,之後到世界巡迴展出一直到2015年。巡迴展結束後,可能在新加坡策劃固定展覽。

該敘述一千多年以前,一艘載著六萬多件大唐寶物的阿拉伯船,從中國出發後在蘇門答臘海域的勿里洞島附近遇暗礁而沉沒。寶船在海底沉寂了千多年後,於1998年被發現和打撈「出水」。船上的寶藏,被喻為二十世紀末最重要、年代最久遠的深海考古發現,而其最大意義是證明了中國與西亞之間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確實存在。

「黑石號」的出水寶藏,雖以湖南長沙窯的瓷器為主,但也有河北邢窯白瓷、河南鞏縣的白釉綠彩瓷,浙江越窯的青瓷,還有廣東窯的青瓷等,種類非常豐富。除了瓷器,還有一批極為珍貴的金器皿、銀器皿、銀條、銅鏡等。

展覽負責人之一、亞洲文明博物館高級研究員陳海麗受訪時說,在挑選展覽品時,主要是考慮到展示船上物品之多樣化,所以也會展示從沉船中找到的食物如八角、用來造香的甘文煙、塊狀琥珀、釣魚鉤、魚網鉛塊、磨具和鍋等。

國家文物局總裁許順華說,這項奠定新旅程碑的展覽,再一次顯示歷史和文化傳承如何超越疆域,鼓勵跨文化的認識與諒解。亞瑟.姆.賽克勒博物館館長朱廉.拉比也說,這項展覽將改變人們對千多年前東西方貿易交往的看法,是辛巴克到中國進行貿易致富的真實故事。辛巴克是阿拉伯傳說中,一個多次遠航,有著神奇經歷的水手。

新加坡旅遊局局長區嘉冰說,「黑石號」的唐代收藏對新加坡別具意義,「通過這一收藏,我們能從不同卻深具歷史意義的角度重新看待我們的歷史」。

2011-03-01 17:51:25 大隋银子 (今夜清光似往年)

揭开海上丝路面纱 - 下西洋:唐代沉船珍宝2011-02-19 为“北宋游园赏花品酒”申请文化遗产保护,复活北宋游园文化。

● 谢燕燕 报道


  今天,没有多少人知道“江心镜”或“百炼镜”,但如果你是盛唐扬州官员,每年都得为这种铜镜大费周章,必须在特定日子和时辰,包括端午节的午时,到长江江心,在船上铸造供皇帝使用的铜镜。在船上波中铸镜,其难度可想而知,成功率很低,故称“百炼镜”。这种习俗在德宗大历十四年被废除,但即使到了宋代,“午镜”还经常成为诗词题材。

  唐代茶圣陆羽曾在《茶经》中点评唐朝各种窑口生产陶瓷器之优劣,并再三地认定北方邢州白瓷不如南方越州青瓷。

  想不想一睹“江心镜”的庐山真面目,同时看看陆羽所说的邢瓷、越瓷究竟长得什么样?

  今天在新加坡滨海湾金沙艺术科学博物馆(ArtScience Museum)隆重登场的“下西洋:唐代沉船珍宝”展览,将提供千载难逢的机会,让大家一睹唐代这些传说中的宝物。

  “下西洋:唐代沉船珍宝”展览中的450件唐代精美物品,来自著名的“黑石号”沉船宝藏。

  这批精美、珍贵,深具文化、艺术与历史价值的沉船宝藏,揭露了千多年以前便存在于中国与西亚之间的海上贸易。出水文物则让大家有机会近距离走进唐朝人的生活方式,包括他们使用的奢侈品与日常器皿等。

 缘起

  公元826年,唐敬宗李湛登基的第二年,湖南长沙窑烧制了一批准备外销的瓷器,当中一个长沙青瓷碗的背面,清楚刻上“宝历二年七月十六日”。

  这批瓷器后来辗转上了一艘即将开往西亚,很可能是以今日伊拉克巴斯拉港为目的地的阿拉伯商船。


  那批瓷器究竟是在扬州还是广州装卸上船,专家还在研究,船只出航的年代也没有明确定论,但相信是宝历二年后的若干年,甚至迟至10年20年。
  这艘装了6万多件各式中国陶瓷器的阿拉伯商船,从中国扬州出发,沿着东海南下,进入南中国海,准备乘着季候风风势,一路开到阿拉伯海。

  这可是1万6000公里的漫长航程,因此开往西亚前,船只先到今日印度尼西亚,即当时的“三佛齐国”卸下部分货物和增添其他物资与商品。

  不幸的是,这艘用西非木柴和特制绳索手工“缝制”而成的阿拉伯船,在开到离新加坡不太远的苏门答腊海域时,撞上暗礁而沉没。

  一起发生在1100多年前的沉船悲剧,却让千多年后的现代人有机会大饱眼福,透过实物感受唐代的辉煌。

  这艘被称为“黑石号”(Batu Hitam),满载唐代宝物,却很可能来自阿拔斯王朝(Abbasid Empire)的阿拉伯船,是在开往当时的三佛齐国(Sri Vijaya)时,在苏门答腊西南边的勿里洞岛(Belitung Island)附近葬身大海,从此没入一片千年沉寂。

  要不是因为数名打捞海参的渔民,偶然发现沉船地点,惊动了寻宝专家,并在1998年把沉船宝藏打捞上来,这个古代海上丝路的秘密,兴许还被大海所封存。

  这批封存千年却依然完好的宝藏,让我们有机会穿越时空,回到大唐,重新认识千多年前的那个-。

  亚洲文明博物馆高级研究员陈海丽说,专家学者都认为“黑石号”宝藏,是中国以外至今找到的最重要的唐代文物。除了数量庞大,也因为涵盖范围广,种类可观。除了瓷器,还有金银铜等金属器皿,而船员和乘客的个人物品,也丰富了整批宝藏的内容。

  陈海丽指出,这是亚洲水域首次发现九世纪的阿拉伯船残骸。由于船身的大部分木料还保存下来,让专家有机会仔细研究、分析和了解这类古代船只,从而更深入地认识唐朝与阿拔斯王朝之间的海上丝路。


  这也是考古专家首次掌握了唐代中国与西亚(涵盖土耳其、阿拉伯等海湾地区)之间的直接海上商贸往来的实证。
  陈海丽解释说,途经敦煌的丝绸之路留下很多历史文物,但海上贸易的实证不多。“黑石号”上的瓷器,不仅反映唐代瓷器外销数量庞大,还显示一些瓷器是专门为某些特定客人烧制的,又或者是为了商业以外的理由,例如外交而生产的。

 白釉绿彩高足把壶

 和绿釉龙首榫

  这件超过一米高的大型陶瓷器,是在船尾和一批白釉绿彩陶瓷器一起被发现。超大型的把壶,相信是装饰用。壶身的菱型花叶,显然有异于中国传统纹样,相信是西亚地区的纹饰。

  专家相信这大型把壶是在河南的巩县窑烧制的,烧制年代介于公元825至850之间。

  日本奈良的法隆寺有一把镀金、银铜瓶,造形和这把壶非常相似,只不过那铜瓶年代更早,体积比陶壶小。

 华丽的唐朝宝藏

  “黑石号”宝藏的内容非常丰富,除了数量惊人的各种瓷器,还有非常罕见和珍贵的金银器、铜镜、唐代钱币等。乘客和船员的随身物品,则生动地让大家一窥当时船上的真实生活。

  虽然“黑石号”的陶瓷器以湖南长沙窑的器皿为主,但船上也有河北邢窑所出产的白瓷,河南巩县的白釉绿彩瓷和唐代青花,浙江越窑的青瓷,还有广东梅县水车窑的青瓷。

  这批唐代瓷器不仅窑口种类丰富,器形更是多样化,有碗、盘、壶、罐、瓶、熏炉和著名的唐代茶具如茶盏子等。
  “黑石号”上的瓷器虽以外销陶瓷为主,但当中一件绿釉花口碗底部刻有“盈”字铭记。目前所知有“盈”字的陶瓷器,出土于唐代青龙寺址、西明寺址、大明宫址等。大明宫是武则天所建宫廷。

  另一件白釉绿彩陶则有“进奉”的铭刻。根据台湾古陶瓷器专家谢明良的研究,这些刻有“盈”和“进奉”的陶瓷,极可能是贡奉至“大盈”内库的贡瓷。“大盈”是唐代宫廷内藏库,供帝王宴私赏赐之用。

  到金沙艺术科学博物馆观看展览时,千万不要错过本版所介绍珍贵、罕见的精品。

<<江心铸造的百炼镜

  “黑石号”上总共捞出了29面古代铜镜,当中包括供帝王使用的百炼镜,又称江心镜。百炼镜铸造过程特殊,必须在特定的日子时辰,在江心船上铸造。

  唐朝诗人白居易曾以扬州百炼镜为题材作诗,赞“太宗常以人为镜、鉴古鉴今不鉴容”,诗中清楚描绘唐代铸造百炼镜的情景:“琼粉金膏磨莹已,化为一片秋潭水。镜成将献蓬莱宫,扬州长史手自封。人间臣妾不合照,被有九五飞天龙,人人呼为天子镜。”

  从“黑石号”捞上来的百炼镜铸造于公元759年,即肃宗李亨统治年间,比“黑石号”出事早了将近一百年,船沉时已是“古董”了。29面古镜中,还有一面年代更久远的汉代镜子。

白釉钴蓝彩盘

  “黑石号”的另一重要发现,是打捞出三件器形完整的白釉钴蓝彩盘,也就是被誉为最早的“唐代青花”。

  三件彩盘的蓝彩纹饰都不一样,但都以西亚的菱型花叶为基本构图。
  从“黑石号”打捞到完整的白釉钴蓝彩盘前,人们只在扬州唐城遗址找到这类陶瓷器碎片,不过目前已从巩县窑和其他地方找到完整的白釉钴蓝彩陶。

  “黑石号”的这几件白釉钴蓝彩陶,相信是为了迎合西亚人的口味而烧制。它所采用的钴料,来自西亚地区。

  唐代的中国窑工用进口颜料,烧制迎合外国人口味的陶瓷器,这是商贸往来的最佳佐证。

展览详情

  “下西洋:唐代沉船珍宝”今起在新加坡金沙艺术科学博物馆(ArtScience Museum)展出,直到7月31日,之后将作世界巡回展。

购票:

  新加坡滨海湾金沙艺术科学博物馆的票价是成人30元,55岁以上乐龄者27元,2岁至12岁儿童17元,学校团体每人收费10元,团体票为24元5角。

  只须购买一张进入滨海湾金沙艺术科学博物馆的门票,公众可同时观看在那里展出的三个展览。除了“下西洋:唐代沉船珍宝”,还有“成吉思汗”和“穿越丝路:通往现代的古道”展。

  公众可在滨海湾金沙的任何售票处,或任何SISTIC售票处购买入门票。另一个购票管道是上网,网址是www.marinabaysands.com/ArtScienceMuseum。


<<白釉绿彩吸杯
  唐代陶瓷工业之发达,可从这有趣的吸杯看出来。吸杯外面有根吸管,通到杯心,杯内心有只龟形贴饰物,掩饰了从杯心连到吸管的小孔。

  这巧妙构思,让使用者能从吸管吸杯中液体如酒等。

  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曾提到鼻饮杯的陶器,用者以鼻就管吸酒浆,据说“云水自鼻入咽,快不可言”。

  这件奇特的器皿,相信是在河南的巩县窑烧制的,年代一样在中晚唐。

<<越窑青瓷镂空薰盒

  吴越地区(今日浙江)生产的越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瓷器,它最早被当成陪葬品,还一度“失宠”。

  越窑在公元八世纪恢复生产时,成了高雅的日用瓷。唐代茶圣陆羽便在《茶经》中表示茶具以越州青瓷为上,邢州白瓷不如越瓷。

  陆羽列出邢瓷不如越瓷的三大理由:邢瓷类银,越瓷类玉,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一个理由。邢瓷类雪,越瓷类水,这是邢不如越的第二个理由。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这是邢不如越的第三个理由。

  这次“下西洋:唐代沉船珍宝”展览中,大家既能亲睹如玉般的唐朝越瓷,也能看到似雪般的唐代邢瓷,不妨比一比,看看是否同意陆羽的说法。

<<长沙窑青瓷鬈发人物纹碗
  早在公元九世纪,中国的一些窑口已工业化般地大量生产陶瓷器,湖南长沙窑便是最明显的例子。“黑石号”上数以万计的长沙碗,其实有固定几种款式,但因为是很多不同窑工的仿造作业,最后让人误以为款式非常多样化。

  据专家研究,长沙窑釉下彩绘碗的图样有植物花卉、云纹、凤纹、鸟纹、摩羯鱼纹(Makara),还有分明是在描绘外国人的鬈发人物纹。

  据谢明良在一篇文章中说,当中一件长沙碗在碗内写着“石渚盂子”,明示了这种器皿在当时的具体名称 首先发“白釉绿彩高足把壶”。

照片均为本人于展出现场拍照,凡带引号的文字皆转引用自报章。


         “这件超过一米高的大型陶瓷器,是在船尾和一批白釉绿彩陶瓷器一起被发现。超大型的把壶,相信是装饰用。壶身的菱型花叶,显然有异于中国传统纹样,相信是西亚地区的纹饰。

  专家相信这大型把壶是在河南的巩县窑烧制的,烧制年代介于公元825至850之间。

  日本奈良的法隆寺有一把镀金、银铜瓶,造形和这把壶非常相似,只不过那铜瓶年代更早,体积比陶壶小。” 黑石号的研究专家根椐这件执壶的超大尺寸(超过1米)推断其为装饰性的器物而非实用器,应该是有道理的。如果这件尺寸超大造型纤细的执壶不是证据确凿的出水考古品,但从实用方面的可能性来对之辩伪的话,肯定会引起争执。
联想到近日关于“壶王”的争论,单单以器物的大小和实用的可能性之间的联系 来对器物进行辩伪的方法,看来是不足取的。从这张细图来看,划花的技巧不如宋器,甚至不如辽器的划花流畅生动。
我认为划花这一技法,在唐代尚未发展到宋代那样流畅娴熟的程度,或者说划花技法不是唐代的长项吧。
但是现实中确实有许多划器,因为划花不流畅而被判伪。我曾经因此和藏友争论过这个问题。从这件执壶的划花技巧来看,我认为单单从划花技巧的熟练和流畅程度来看唐器的真伪,也是不全面的。 艺术与科学博物馆属于新加坡滨海湾金沙酒店项目的一个小小的附属部分,这个总共耗资50多亿美元打造的项目,最值钱最有名的是该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七星级的拉斯维加斯金沙酒店。酒店由三座楼高55层的平顶大厦组成,大厦顶部由号称亚洲最大的“空中花园”连接起来。三座设计独特的酒店大厦顶部坐着景色壮观的金沙空中花园。它拥有约2500间客房和套房,是新加坡最大的酒店。身处其中,宾客们能饱览南中国海,滨海湾,以及新加坡城市的壮观美景。

3989814_005325087472_2.jpg (54.17 KB)

下载次数:0

2011-10-2 20:05

 


以色列建筑设计师萨夫迪听取了风水师的建议,在项目中安置了一朵盛开在水中的莲花,这朵莲花的内部就是艺术与科学博物馆。
金沙酒店内部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其超级赌场。风水师可能是希望莲花能压压赌场的戾气。

DSC00300.jpg (158.8 KB)

下载次数:2

2011-10-2 20:13

 


大唐沉船黑石号出水文物展布置的很好,值得我们借鉴。
一进门就是一个大屏幕,滚动播放黑石号的整个发掘过程并介绍各方面的研究成果。

DSC00307.JPG (184.83 KB)

下载次数:0

2011-10-2 20:26

 


最有意思的是,入口处不远的一个小休息区里,根据黑石号的航行路线设计了一个电子游戏,很受大人孩子们的喜欢。图中是我儿子在玩这个游戏。通过玩这个游戏,黑石号的许多事情很自然地就被人们记住了。

DSC00316.JPG (174.68 KB)

下载次数:0

2011-10-2 20:31

 


本帖子为国内首次详细介绍黑石号出水器物的实拍资料,欢迎下载和转载引用,只是别忘了注明来自牙昌的花间棘~~这个展览的门票合人民币250元哦
 
关于这些船员用品中瓷器的窑口,我注意到展介并没有十分肯定,其用语如图。

下载次数:1

2011-10-2 21:58

 

 

 

 

 

 

 

 

 

 

 

 

 



如图,关于大罐和大盆的窑口,展介并不肯定,看来专家也没有得出确切的结论。
黑石号的发现与打捞的简介。

DSC00378.JPG (224.4 KB)

下载次数:0

2011-10-2 23:36

 

DSC00381.JPG (185.34 KB)

下载次数:0

2011-10-2 23:38

 


 
这个艺术与科学博物馆设计的很不错,展厅环绕着一个休息厅,看累了可以随时出来喝杯饮料吃点东西休息一下,再接着看
个人认为,纹饰是不能简单地以流畅不流畅来判断的,而是要根据一个时代的特征来分析对比。这类的纹饰在当时的金器上很普遍,是有时代来源的。

感谢鲁地认同我的看法。
十多年前我在东北时,有好多这种手法的划花器被“枪毙”了---因为其“划花不够流畅”。
鲁兄说得对,这种划花是来源于金银器的。
我们透过图案细看划花的沟槽,会发现其是用形状 “尖而不锐“ 的工具划出来的,而非宋的竹篾子(竹刀)等”楔子形“的工具。
”尖而不锐“的工具,划出来的是等宽等深的线条,用来尽力模仿出金银器风格的图案特点。
”楔子“状工具划出来的图案,有深有浅,并且会随着手的力度和角度变化,呈现出流畅婉转的艺术效果。
采用什么样的划花的工具,取决于划花所追求的风格目的。
唐代的划花追求的是对金银器的模仿,而金银器上的图案是用专用的各种形状的錾子工具敲打出来的,可以非常地对称和均匀,可以做到深浅变化整齐规律。
唐代在瓷器上划花,追求金银器上的划花效果,从本质上看注定不会很成功----因为用手在瓷坯上划图案,求变化容易,求规律性难。这犹如我们写字,写出各种字体都比写出印刷体要容易。
唐代在陶瓷装饰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模印贴塑(如长沙窑),捏塑造型(如唐三彩中复杂的立件),釉色窑变(如唐三彩和长沙窑),以及胎土釉料的精炼(如越窑,邢窑,等等其它窑口)。唐代就瓷器上划花而言,仍处于对金银器的模仿时期,成就不高。后世宋代才是划花工艺的顶峰时代。

这个结论也许对于判别一些唐五代辽金时期的划花器的真伪会有所帮助吧。
还有这个绿釉盏。因为布展的灯光方式,象这样拍正面的话图片太黑,所以大部分图就没有蹲下来拍,请大家理解。

盏托,花口碗和这个盏,这三种器型一直沿用了几百年到宋代结束后,从美感的角度而言,这三种器型的器物就终结了。
我始终认为,形的美是有其特定历史阶段性的,什么年代有什么顶级的器型,不是那个年代的器型就不能玩。比如玉湖春这种器型,只能玩宋元的,再早或者再晚的,都很不耐看。盏托,花口器,盏,盏托这类器型,非唐五代宋的,简直就不堪入眼了。
这组壶,给我很震撼的感觉。平时在国内看过不少这个器型的壶,但是同一尺寸,同一品相的多个摆在一起看,还是第一次,因此当是我在这组器物前边停留了很久。

这种壶,是长沙窑的典型器,可以说提到长沙窑,脑海里首先的影像就是这种壶。我觉得,这种壶的造型,天生就决定他的民俗性,决定了他在艺术方面/审美方面难以向更高更深刻的方向发展。

我在以前的帖子里有过这样的观点:对于古代的东西,除了关注其真伪,更重要的是探讨审美,工艺等方面的问题。本帖子里随意写写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希望引起大家对器物自身各种要素/元素之间关系的关注。
贴塑工艺,正如大家所了解的,是把陶土填进事先做好的摸子把贴塑纹饰“扣”出来,再贴到主器体上。这里的难点是,贴花纹饰很薄和精细而“娇气”,还要随着主器物器身的形状(大部分是圆形)相吻合,这就要求黏贴贴花还要“趁湿”,否则干了就会变脆,另外黏贴的时侯还要十分小心,否则会弄湖了图案。还有,黏贴的位置其实很难对的十分精准,因此,这种工艺的表现力会受到自身工艺特点的局限和限制。
为“北宋游园赏花品酒”申请文化遗产保护,复活北宋游园文化。
 今天已经停展,以后可能会在另一个博物馆:亚洲文明博物馆展览。极可能会和同年代9世纪的波斯陶器一起展览

是吗今天已经停展?
亚洲文明博物馆,亦是一个很好的博物馆,规模和国内的比起来不大,是由一个古典的殖民地风格建筑改造的,改造设计的建筑师是我的一个同事的朋友,见过面,非常优秀,品味很高。国外选择建筑师设计师,方式和我们的潜规则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不论是商业建筑,还是文化建筑,关系和利益说了算。因此国内好的博物馆屈指可数,除少数私人的博物馆还不错外,凡带“公”字的,皆面目可憎品味低下,可惜了我们的文物。

本来是7月31日停展,由于世界巡回展无限延期才延到昨天。长沙窑的施釉方法比较有特点,这个特点不在于”蘸釉“,而在于”蘸釉的方法“。
从碗和壶的蘸釉方法不难看出,长沙窑用颜色比较深的褐色釉,通过”蘸“而巧妙地形成了类似”开光“的效果,这是比较有效率的能形成层次感的方法。 对于壶而言,和碗相比较,虽然都是通过蘸釉来形成“开光”,但是效果的色彩层次是相反的:
碗是有画工图案的地方不蘸褐色釉,没有画工的地方蘸四处,形成“画框”效果;
壶是有贴塑纹饰的地方蘸褐色釉,形成“反开光”的效果。贴塑图案处于褐色釉中,由于自身纹饰细小深浅的积釉作用,在褐色斑块中有形成了一个层次,使得虽然大面积的褐色在器物使用,却不会沉闷。 假设不使用蘸,而使用画,那么会是什么状况?
首先是效率会比蘸来的低;
其次是效果看起来会比较拘谨。 谢谢兄。另外,请兄看看这个对比图,一个是对贵族使用的金银器工艺的精心模仿,一个则是民俗化了,但基本图案特征其实仍然具有相同的时代特征。 是的,感受到和抓住每一个时代的特征,绝对是一宗乐事 这组器物,大家一定不会陌生---黑石号上最为经典的瓷器(远处的龙壶就是在开帖子时发过的,不再重发)。

我在博物馆呆了足足一整天,观看这组器物上花的时间最多。这组器物无一不经典,无一不能够体现大唐的文化。我觉得除了法门寺出土的那组瓷器,很少有能和这组器物比肩的。

这组浅米白色低釉加泼浅绿彩的器物,不热烈也不平淡,既严谨又不失活泼,法度之中有天成的怡然,做工精细又不失手工感,,,,很美,很美。  这类杯子也是仿金银器的造型。

DSC00486.JPG (172.93 KB)

下载次数:2

2011-10-3 21:57

 


我们的博物馆,什么时侯能不用昂贵的意大利石材等,造价低廉而品味高尚呢?

DSC05441.JPG (228.76 KB)

下载次数:0

2011-10-3 23:44

 


是吗?展介中没有提到,也没看出修复的痕迹。

DSC05447.JPG (248.08 KB)

下载次数:0

2011-10-3 23:48

 


展方在过厅里设置了折纸台子,有专人教大家如何做胡人金杯子的模型。挺有趣的

关于这只胡人纹八棱金杯,大家不要小视,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重要的唐代金器之一。
它有2个特点:
首先是重量大尺寸大,展介介绍说,其原料黄金在当是就相当于一个低级官员十年的俸禄;
二是工艺特别----它是先铸造后錾刻的,这一工艺的杯子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第二个。

DSC00530.JPG (199.57 KB)

下载次数:3

2011-10-4 16:14

 

DSC00531.JPG (310.59 KB)

下载次数:2

2011-10-4 16:14

 


“先铸造后錾刻” 有什么优点?

金银器一般都是采用金银薄片,在铅等软金属上用錾子把图案刻画敲打出来,这就是錾刻工艺。这种工艺的优点是节省材料,图案纹饰的起伏都是等厚度的材料薄片完成的。
这种錾刻工艺的缺点是,器物内里不美观,呈凸凹不平状,也不利于使用后的清洗。

黑石号上出水的这件八棱金杯,显然是为了解决錾刻工艺内里不美观的缺点而不惜材料工本,采用了“先铸造,后錾刻”工艺的。

高级别的器物才会这样做。
兄尽管废了不少照片,但非常精心地把造型给忠实地传达出来了,而造型,是赝品的最强有力的照妖镜。百看不厌
唐代,可否认为是一个喜欢外来文化的朝代?或者至少可以说是一个开放的朝代(其实开放,就意味着欣赏外来文化和观念)?
汉文化的很多方面及其审美,自南北朝开始到唐代,已经完全被消解了,相对于汉而言堪称异国情调的西亚文化其实已经成为主流(唐代以肥为美其实就是深受西亚审美观念影响的产物)。
就陶瓷而言,魏晋以前的陶瓷,是沿着中国史前文化各个时期的陶器的思路延续发展的。
汉末魏晋以降,陶瓷受活跃的佛道仙怪思想影响而突然变得偏离了史前文化陶器的思路突然变得“圆雕”和“雕塑”化了---在走过了这一段弯路后(事实和陶瓷的本质都证明了这条“形象化”的陶瓷之路是行不通的),自南北朝开始逐步转向了对外来文化的模仿后,到了唐代基本完成了---这就是陶瓷已经转向对西亚金银器的模仿并且已经成功。

唐代陶瓷在造型和风格方面最为重要的成就,是成功地模仿了西亚的金银器。这个成就其实也是很了不起的---陶瓷通过模仿金银器,开始变得“接近现代”或者说“接近了陶瓷的本质”。

什么是陶瓷的本质?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来解释和阐述,我觉得先从器型和造型(也涉及到工艺方面)来解释更为合适:

能够延续两个朝代以上的器型(中国每个朝代平均寿命在300年上下)是接近陶瓷本质的器型。

因此我认为,唐代陶瓷的主要成就,是向金银器学习并且由此而成功地把陶瓷引向了现代,接触到了陶瓷的本质。

我这方面的观点应该说是原创的。当然,这对玩古董,可能没有意义。
黑石号出水了5万多件长沙窑,但是就器型而言,十分单调不过几种而已。
这也值得我们深思。
无论长沙窑多么独特独树一帜,但,离开了上下几千年的 “器型--造型” 框架的,都是赝品。
请不要曲解,我说的框架当然不是仅仅指黑石号上出水的器型。
兄的观点我个人也非常认同。陶,青铜器,金银器,以致漆器,缂丝,玉器,石器,瓷器,都有不可分割的时代关联性。而这其中的因素有些是中国固有的传统,但一直都在融合外来的影响,充分利用了中国本地的自然资源的特性加以改造,适应和创新。这其中,陶的起源未必就是中国本土,青铜器的起源也是有各种学说的,有说是外来的,有说是中国自家的发明,但往往远离科学,而跟政治文化观点混淆起来了。

即使后来被欧洲人大为赞赏的青花,也具有外来的起源因素。所以,一个国家的发展,是无法与世界的发展和交流割裂开来的。贸易,战争,人口流动,始终都是人类文化共同发展的基本要素。

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一个时期内可能与一种外来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成为主导,而换一个时期,则可能与另一种外来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作为主导。

这些都是体外话了,当然跟文物鉴赏没有多少实用关系。但对客观认识一个时期内的古陶瓷的时代特征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免得净搞些没人看得懂的臆造品还以为是孤品或精品
是的。
陶瓷中所谓的文化内涵是什么?为什么宋代陶瓷是中国陶瓷的最高成就者?这其实涉及到陶瓷的本质。为什么不少人放弃了宋以前的,元以后的,转而专门追求宋瓷器?
这里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是,这些人在玩的过程中逐步认清了陶瓷的本质因素---“造型,工艺和审美意蕴”。
历代陶瓷,可能具备这三种因素之中的一个或者至多两个,但是绝对不可能是同时具备三个。
同时具备三个的,只有宋瓷。

到此为止,我力所能及地试图准确地把新加坡科学和艺术博物馆举办的“黑石号”出水文物展介绍给大家。我所拍照的照片水平有限,但是我向大家保证大家看到了这次展览绝大多数,绝对绝大多数展品(重要展品一件没有遗漏),并且我将我所描述的展方的展介内容和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在帖子里严格地进行了区分。帖子在短短2天之内浏览点击多达万次以上,说明大家很关注这个黑石号所展出的文物,我能够首次系统全面准确地为大家介绍这个展览,非常高兴。 展览馆的设计,展览空间的设计,展品和灯光等等。。。的布置,国内要好好地向国外学习,新加坡做为一个东西方兼容的华人为主的国家,做的挺不错的,值得我们学习。我国的公字博物馆在这方面既昂贵又俗气,私立的虽然好一些但是往往是馆主自己设计,或者请非常不专业的设计师来搞,有的象茶馆一样。做为一个设计师, 我希望牙昌里有志气搞博物馆的朋友能够借鉴新加坡的经验。 这个展览的展介,其写作和行文风格,既能够满足专业人和古玩行家的需求,也能让完全不懂的人看的大致明白,也是一大优点。我们的博物馆的解说词大部分都很古板貌似很专业,令一般非专业人士读起来索然无味。

从专业的,有文物基础的尤其是大陆相关人士的角度看,展介写的比较保守,具体表现在对于文物窑扣,产地等的介绍上,用语中大量使用“可能”,“推测”等字眼,比如对于白瓷的窑口归属是定窑还是邢窑,绿彩器是巩县窑等等。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个翻译问题。反观我们的博物馆几乎没有这样写的,相反,不少解说词不乏夸大事实,自吹自擂。 先谢谢楼主辛苦,专业。你所描述正是西方学者的典型风格,没有真凭实据不下任何结论。只能说或许,可能。 这个展览的主题主角黑石号的贸易品主要是长沙窑的瓷器,但是出水的长沙窑品种却很少,十分容易单调,加上绿彩器(尤其是那两个大壶和鼻饮杯)和金器又很抓眼球,因此,如何布置展品?展方的布置很专业---在大厅中央集中摆放了大量的各种纹饰的长沙窑碗,视觉上很震撼和漂亮,解决了这个问题,使这个展览在瓷器方面看起来仍然是以长沙窑为主的。

这里也启发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黑石号上五,六万件长沙窑贸易瓷里只有几种器型,禁不住要问长沙窑在器型方面的丰富性到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