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刺家用理疗仪哪个好:明清烟民和禁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47:16

明清烟民和禁烟

(2011-08-02 14:10:08) 分类: 旧闻新读·非历史

金庸武侠里面,爱抽烟的家伙是不少的。像《碧血剑》里的点穴高手吕七先生,还有《飞狐外传》里的玄指派掌门人上官铁生,都是如假包换的老烟枪,不光旱烟不离口,还用烟管当兵器。还有《笑傲江湖》里的林振南,《连城诀》里的戚长发,尽管没用烟袋当兵器,但也都是喜欢吞云吐雾的主儿。关于这一点,您只要看金庸武侠看得仔细,就知道我没有乱讲。

《笑傲江湖》和《连城诀》都没有明确交代时代背景,很难说清林振南和戚长发究竟是哪个朝代的人,《碧血剑》和《飞狐外传》却是都有时代背景的,其中《碧血剑》写的是明朝故事,《飞狐外传》写的是清朝故事,所以我们可以认为,那位拿着旱烟袋点穴的吕七先生是明朝人物,而用旱烟袋发射暗器的上官铁生则是清朝人物。

问题就出在这时代背景上。在清朝,抽烟已经是普遍行为,所以上官铁生吞云吐雾不足为奇;而在明朝,一直到明朝末年,抽烟还只是广东、福建和东三省一带的地方特色,吕七先生是浙江衢州人,他们那儿的人要到康熙年间才开始染上抽烟的毛病,所以吕七先生拎着一杆旱烟袋指东打西的情节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当然,金庸先生写的是小说,不是历史,没必要在每一个细节上都追求“符合历史事实”,也不可能让每一处描写都有“科学依据”,只要人物鲜活,故事好看,哪怕让吕七先生拎着一部iphone4上场,我觉得也是可以的。

其实这篇文章的主旨不是探讨武侠小说,而是想和您谈谈抽烟的历史,所以咱们闲话休提,言归正传。

前面说过,一直到明朝末年,抽烟的习俗还只局限于广东、福建和东北这几个地方,那么这几个地方的人是什么时候学会抽烟的呢?现有文献里找不到明确答案,目前我们只知道,广东和福建的海上贸易相当发达,早在南北朝就跟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海国有贸易往来,其中马来人是爱抽烟的,不知什么时候把这份儿爱好传给了广东人和福建人。至于东北人是什么时候开始抽烟的,更不可考,也许是广东人或者福建人把抽烟的风气带到了东北,也许东北人直接跟马来人学会了抽烟。

以上三个地方的人不仅很早就学会了抽烟,而且还学会了种烟叶。大约在明朝天启年间,从事远洋贸易的福建人就从马来西亚带回了烟叶的种子和种植方法,在福建漳州大批栽种了。到了崇祯年间,福建的莆田和福州,广东的广州和惠州,包括在海南岛上,都有了烟田以及专门种植和烤制烟草的烟户,以至于后来崇祯皇帝担心烟草业占用太多的耕地和人力,开始下诏禁烟。

最初,崇祯禁烟是只禁种植,禁加工,而不禁抽烟,这就像禁止贩毒而不禁吸毒,禁止卖淫而不禁嫖娼,禁止冒烟儿而不禁点火,归根结底一句话,禁止供给而不禁需求。这样禁烟当然不会有多大效果,广东、福建两地的烟民该抽还是抽,烟户们该种还是种。

后来崇祯听说女真人最爱抽烟,男女都抽,离开烟叶就活不了,当时女真军队正威胁着明朝统治,于是崇祯来了一道升级版的禁烟令,不仅不能种烟,而且不能抽烟,尤其不能把烟叶运往东北,凡是违反这个禁令的,没有别的处置手段,就一个字:斩。

女真人爱抽烟是真的,离开烟叶就活不了是谣传,崇祯的升级版禁烟令并没给女真军队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打击,相反倒影响了自己军队的士气——在最前线跟女真军队打仗的主力军是袁崇焕领导下的广东兵,如前所述,广东人早就有了抽烟的习俗,真要执行谁抽烟就砍谁脑袋的严格命令的话,恐怕广东士兵当场就敢哗变。所以崇祯的这道禁烟令也没有能够完全彻底地贯彻下去,至少把军队给绕开了。

不过崇祯却有效阻止了“吸烟区”的扩大化。本来广东、福建两省跟其他省份往来不绝,不可能不把吸烟的习气传往别处,崇祯一道禁令下去,虽然不能吓得老烟民纷纷戒烟,却吓得其他省份的百姓不敢轻易以身试法。我读过明末清初上海秀才曾羽王的日记,此公周游江浙大半生,没见过一个土著抽烟,只在兵营里见过一个把总捧着尺把长的烟袋在吸,很多人围着看,觉得是一大奇观。由此可见,崇祯的禁烟令没管住军队,却管住了平民。

再后来,李自成推翻了明朝,女真人又打败了李自成,腰揣旱烟袋的清兵蜂拥入关,吞云吐雾的八旗兵丁很快在大江南北到处扎营,改弦易张,改朝换代,崇祯的禁令不再有效,中原和江南的汉人开始向满人学习——学习他们的烟瘾。大半个世纪过去,已经神州处处有烟民了。

到了同治年间,满族文学家文康写《儿女英雄传》,写到侠女十三妹救出张姑娘一家之后,“一时茶来了,大家漱口喝茶,张姑娘同母亲这才在窗台上各人找着自己的烟荷包、烟袋,吃了一袋烟。”这位张姑娘和她母亲都是汉人,此时汉人普遍有抽烟的习气,无论男女。

女士抽烟在清代最为普遍,恶名昭彰的慈禧太后爱抽两口,太平天国时期东王杨秀清的女秘书傅善祥也嗜好吸烟。太平天国搞过生活改良运动,号召大伙戒烟,傅善祥一如既往,被关进小黑屋,出来后照吸不误,可见烟瘾之大。早在乾隆年间,袁枚填过一阙词:“阑干外,风鬟雾鬓,犹自绕云烟。”形容的也是一个资深女烟民的形象。巧的是,袁枚给这阙词拟的副题就是“吸烟美人”,一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想起民国时抹着口红戴着钻戒翘着兰花指抽烟的旧上海交际花,只是交际花们抽的是卷烟,袁枚笔下的女烟民抽的是旱烟。

在清朝中后期,夸张的说法是“三尺童子莫不吃烟”,形容抽烟风气之盛以及烟民比例之大。那时候烟民比例之所以大,主要是因为以下三条原因:

第一,作为征服者的满族人爱抽烟,他们在政治上是上等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第二,清朝人迷信,认为抽烟能去寒,能辟邪,能驱鬼。袁枚就半开玩笑地说过:看见人家抽烟仍然还敢冲过去作祟的鬼,是最凶最难治的厉鬼。听这话,似乎鬼挺害怕烟民的,也许是害怕吸到二手烟吧?

第三,抽烟容易上瘾,尝试几次之后就难再丢掉。

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科学家做试验,分别在三个大房子里放进美酒、美女和香烟,然后把接受试验的三个志愿者分别关进去,一年后再放出来。一年后,科学家打开了装满美酒的那所房子,里面那位冲了出来,跪在地上发誓再也不喝酒了;又打开了装满美女的那所房子,里面那位也冲了出来,跪在地上发誓再也不过性生活了;最后打开了装满香烟的那所房子,只见满屋烟头,把接受试验的那个志愿者给埋住了,科学家扒开烟头,把志愿者挖出来,那位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求求你,能借个火吗?”这个段子不全是开玩笑,身为资深烟民,我能体会到烟瘾的强大和戒烟的困难。

好在清朝的几个皇帝都没有烟瘾,像康熙,最烦臣子抽烟,百官里有个史贻直,总爱抽几口,康熙不愿明责,赏给史贻直一只水晶烟管,史大喜,装烟点火,猛吸一口,蓦然看见一股黄雾从烟管里直冲到烟嘴儿,吓得不敢再吸了。

康熙是清朝第一个下令禁烟的皇帝。他戒烟的原因,一是因为他本人不吸烟,二是因为烟叶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占用了耕地,减少了粮食,不利于国家安全,三则是因为禁烟有利于推行钱法。

康熙铸造的铜钱成色极佳,含铜量非常高,同时烟民又太多,对铜烟袋的需求量特别大,于是就有人把铜钱熔化之后铸成烟袋。一般来说,每10文康熙铜钱放进熔炉,就能铸成一只烟袋,这只烟袋拿到市面上能卖到100文还要多。有这个暴利存在,越来越多的人持有康熙铜钱而不花掉,用它们铸成烟袋或者别的铜器。这样一来,官方每发行一批铜钱,民间就熔化一批铜钱,康熙铜钱在市面上越来越少。为了改变这个状况,康熙一方面通过严刑峻法治理盗铸,一方面发布禁烟令,试图通过禁止吸烟来降低烟袋的需求,进而减少盗铸的动力。

康熙禁烟是很不成功的,半个世纪后,他的孙子乾隆评价道:“康熙年间之禁烟,而烟迄不能禁,天下事有言之近理,而行之了无实际者,皆此类也。”意思是康熙禁烟失败了,禁烟是应该的,可惜也是困难的,有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没有实效。

乾隆不看好康熙的禁烟政策,他自己却也禁过烟。刚开始,乾隆只在小范围禁烟,要求大臣们在开朝会的时候、举行国庆大典的时候、祭祀天地的时候,不能抽烟,此外不受限制。但是后来闹出来几件事情:

乾隆七年,两广总督策楞派兵整修军营,一个大兵叼着烟袋进了火药库,溅出去的火星子引起了大爆炸,炸毁碉楼一座,炸死士兵几十人。

乾隆二十六年,河南开封某木料厂起了大火,事后调查原因,是一个名叫林有才的工人抽烟不慎引起的。

还是在乾隆二十六年,紫禁城的寿安宫正殿失火,起因是某太监“吃烟所致”。

另外早在乾隆元年,南京市民孙圣良失手打死妻子于氏,也是因为妻子坐在柴草堆上抽烟,孙某让妻子小心失火,妻子骂他多管闲事,俩人先是口角,接着武斗,于氏不敌,被孙打死。

军营失火,工厂失火,皇宫失火,家庭暴力,寻根溯源竟然都是因为抽烟,鉴于此,乾隆也一度严令禁烟。

乾隆禁烟为时多长、效果如何,暂时不得而知。不过在乾隆后期,外商已经开始在广州倾销鸦片,广州城的鸦片馆已经遍地开花了。跟烟叶相比,鸦片的危害更大,乾隆的弟弟爱新觉罗·弘昼就是因为吸食鸦片而早丧的,所以乾隆晚年很快把注意力从禁烟转到了禁止鸦片上。到嘉庆即位之后,禁烟令不再出现,只有一道道严查鸦片的圣旨飞向广东。

 

附注:此文主要参考了《雍正实录》卷40、《乾隆实录》卷83、《乾隆实录》卷123、《乾隆实录》卷341、《乾隆实录》卷635、《乾隆实录》卷642、《内阁汉文题本专题档案:刑科婚姻类提要》卷17、袁枚《子不语》、曾羽王《乙酉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