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士制度:“牛郎织女”故事在新余“下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24:58

“牛郎织女”故事在新余“下凡”

(2010-04-27 22:29:25)转载 标签:

集邮

邮票资料

邮票原地

牛郎织女

独步天下

杂谈

分类: 邮票资料

    《中国邮政报》最近刊载了一组探讨《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邮票最佳原地的文章,“公”、“婆”各得其理,纷纷阐述关于牛郎织女民间传说发源地的观点,很精彩。文学家、史学家通过对《诗经·小雅·大东》、《大戴礼记》、《史记·天官书》、东汉《新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汉末魏初曹丕的诗《燕歌行》等文献的研究,发现最早的“牛郎”和“织女”是天上人格化的两颗星,它们之间是天庭式的爱情故事,还没有演化成人世间的民间传说。对于这一点,大部分“公”、“婆”是没有异议的。 

    然而,牛郎织女故事从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开始演绎成民间爱情传说的呢? 

    浙江大学学者段怀清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讲述“中国四大爱情传奇”中的“牛郎织女传奇”时指出:干宝的《搜神记·毛衣女》对人间版的牛郎织女传说贡献最大。

    段先生提到的《搜神记》,是1650多年前的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撰集古今神祇灵异人物变化”而成就的“志怪小说”的开山之作。在记述“民间神怪灵异故事”的中国古代典籍中,它收录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最多、成就最高、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很多篇目故事情节曲折、完整,人物性格典型、鲜明,具有很高的纪实性和艺术性。所以,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在多如繁星的文学书籍中能够脱颖而出,得以保存并流传至今,并对后世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被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文学形式所借鉴、效法,移植、改编成了千奇百怪又各具特色的民间传说。 

    《搜神记》卷十四中第354个故事——《毛衣女》说的是:“豫章新喻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走,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述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复以迎三女,女亦得飞去。” 

    《毛衣女》虽然只有区区90多个字,却完完整整地讲述了一个美丽动人的仙凡爱情故事:身披羽衣的仙女们,钟情于“豫章新喻县”的山水,振羽翩然下凡,在“田中”嬉闹;后其中一女与“豫章新喻县男子”喜结良缘,成家立业,生育后代;最后,母女重返天庭。 

    “毛衣女”当年的下凡地“豫章新喻县”,就是今天的江西省新余市。三国吴宝鼎二年(公元267年),新喻立县,1700多年来,一直以“新喻”、“新余”名之。市境之内鸟图腾信仰、仙道文化源远流长。据《列仙传》记载并经明朝教育家梁寅和宰相严嵩考证,春秋时期仙道学说创始人之一的老莱子曾“逃世耕于”今新余蒙山南麓;两晋时期,与干宝同时期的仙道大家葛洪、娄阳先后在现新余境内的百丈峰、洪阳洞修道炼丹……新余至今还留存着神牛洞、仙女洞、龙母庙、神山、鹊桥、赶仙桥、仰天岗、仙女湖等大量仙迹、仙踪。 

    孕育于古代新余这方水土的“毛衣女”故事,在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过程中,处于重要的源头地位,具有基础性的价值。两颗原本天上的星,古人把它们人格化并赋予其爱情故事后,也仅仅是天上神仙相恋的神话,是无法来到人间的。据《尚书·周书·吕刑》、《国语·楚语》的记载,本来凡人上天、神仙下地,有“天梯”可走。后来仙家觉得民神混杂,不知尊崇,并非好事。于是,颛顼帝“乃命重黎,绝地天通”。从此以后,凡夫俗子上天无路,而神灵仙家也下地无门。要想在人间延续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只有在天庭与人间重建一个通道,使两者能在凡尘中相遇,成为“仙凡相爱”的夫妻。《毛衣女》最早找到了“借用鸟的羽毛交通天地”的办法,让仙女们“穿着羽毛做成的衣服”,“一穿上就变成鸟儿,脱下就是人样……借助‘毛衣’从天庭飞到人间”。此外,《毛衣女》故事中的那种久远的、神秘而蛮荒的气息,与天上牛郎织女传说中的那种温情脉脉的纯情,共同成为后来人间版牛郎织女传说无法抹去(当然也无须抹去)的痕迹。综上所述,“毛衣女”不仅突破了天阻地隔的禁锢,还传承了牛郎与织女在天上的情缘,无论是主题、人物、情节,还是基本架构,都具备了人间版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主要因素。民俗文化大家钟敬文在《中国的天鹅处女故事》中指出,《搜神记》中的“毛衣女”“不但在文献‘时代观’上,占着极早的位置,从故事的情节看来,也是‘最原型的’,至少是‘较近原型的’”;日本学者君岛久子甚至认为,“毛衣女”故事的发生地,不仅是中国此类故事的故乡,也是东方此类故事的发祥地。 

    “豫章新喻县”,这个地理指向明确、毫无异议、无须后人旁征博引地考究论证的“仙女下凡地”,在“牛郎织女”归属地的大家庭中,是源、是流?一目了然!

——《中国邮政报》(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