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户外鞋价位怎样:子罕篇第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15:45

子罕篇第九(共三十章)

9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今译】孔子很少谈论功利,命运和仁德。

【注释】罕(hǎn:少(表示动作频率)。副词。

【评点】少言利,因利必涉及于义,以义释利,过分言利,将会见利忘义,所以孔子少言。少言命,因命之理微(义理微妙),当时认为命运又是上天注定的,“盖难言之矣”,所以也少言。少言仁,因仁德深远,其道体弘大;同时孔子不以仁轻易许人,他也自谦,不敢居于仁,所以少言。总之,孔子认为这三者都是常人很难把握的东西,所以很少谈论。

9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我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今译】达巷党地方的一个人说:“孔子真伟大!学问广博,却没有足以使他成名的专长。”孔子听了这话,对学生们说:“我干什么好呢?是赶大车呢,还是做弓箭手呢?我赶大车好了。”

【注释】达巷党;达地的一条里巷。名:名家,有专长而自成一家。执:做,从事。御:赶车。箭:射击。

【评点】达巷人敬佩孔子,却不完全了解孔子。孔子志在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达巷人惜其没有成为某一方面的专门家而成名。而孔子豁达、幽默,他不去表白,只风趣自谦地向学生说,我专长什么?还是专长于赶马车的技术吧!因御在六艺之中最卑。孔子的心胸似海,什么意见都能容得下。这样,一位雍容达观的智者形象,便呼之欲出。

93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⑦。”

【今译】孔子说:“用麻来织礼帽,是符合礼的;今天呀用丝来织,这样俭省,我同意大家的做法。臣见君,先在堂下磕头,然后升堂再磕头,这也是符合礼的。今天,大家都只升堂后磕一次头,这是高傲的表现。虽然违反大家的意愿,我仍然主张先在堂下磕头。”

【注释】麻冕(miǎn):用麻料制作的礼帽。纯:黑色的丝,此指黑丝织的礼帽。俭:节省。用麻布做的礼帽,按照规定,要用二千四百缕经线。麻质较粗,必须织得细密,很费工。若用丝,丝质细,容易织成,因而俭省。拜下:臣见君,按礼应先在堂下跪拜,然后升堂再跪拜。泰:高傲。

【评点】本章记叙孔子对变革的态度。对礼仪改革,小事可随大流,但原则问题持慎重态度,如拜君之礼,只能因袭既定的做法,必须以“礼”为准绳。孔子的“维礼”言行,在中国历史上对于民众受压抑、个性受压抑、民愚且贫的消极民族文化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9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无我。

【今译】孔子杜绝四种弊病: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

【注释】绝:杜绝、戒绝。毋:同“无”,不要,不可以。意:主观猜测。必:一定,绝对。固:固执已见。

【评点】这是孔子立身行事的自律条。人要使自己的言行正确,首先要认清事情的真相,并且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而要作出正确的判断,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是非常重要的。年轻人求知欲强,争胜心也强。由于阅历不丰富,主观、臆测的缺点比较容易出现;武断、固执的缺点也时有发生。有时坚持错误,还自以为是坚持真理,谁的话也听不进去。这样下去,往往会酿成严重的后果。为了克服这种缺点,首先要认清事情真相,并要多学多看。知识多了,会使人有所比较,因而能帮助人正确思考。接着就要学会分析。一种说法在各个方面都说得通,才可算正确。如果矛盾重重,和许多已知东西相抵触,那就要怀疑它的正确性了。

自从近代科学产生以来,错误的东西往往以创新的名义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尤其不能凭臆猜、武断,就轻易相信。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虚心听取不同意见,然后作出判断,才是提高辨别是非能力的重要手段。

95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今译】孔子被匡地的老百姓拘禁,便说:“周文王去世之后,文化遗产不是都在我这里吗?天如果要灭绝这种文化,那我不能掌握这种文化了呀!天如果不灭绝这种文化,那匡人能把我怎么样!”

【注释】子畏于匡:孔子离开卫国去陈国,经过匡。人曾遭受鲁国阳货的掠夺残杀,便误抓了长相很像阳货的孔子。畏:拘囚。匡:地点,在今河南长垣县西南。既没:已经死去。文:文化遗产。兹:这里。斯文:这种文化。丧:消灭。后死者:孔子自称。与:参与。行申为掌握。如予何:即“奈予何”,把我怎么样。

【评点】鲁定公十五年(前495),孔子从卫国前往陈国途中经过匡邑,受到匡人的误解而被拘禁,弟子们很急,孔子便说了以上这番话。它体现了临危不惧的态度。原因是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支持着他。孔子认为自己肩负着上天使命的,他认为传播、宣传中国文化的历史责任落在自己肩上。上天自然是不存在的,但那种自觉担负伟大的社会责任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就是他们能够自觉地担负起社会的责任和历史的使命。

96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今译】太宰问子贡道:“孔夫子是圣人吧?怎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使他成为圣人,又使他多才多艺的。”孔子听到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少年时贫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地位高的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啊。”

【注释】太宰:官名,辅助君主治理国政。圣者:圣人。与:同“欤”,语气助词。纵:让,使。贱:地位低下。鄙事:小技艺。孔子年轻时曾从事农业劳动,放过羊,赶过车,当过仓库保管,还当过司仪,会吹喇叭演奏乐器等。

【评点】孔子直言说,自己多才多艺是由于年轻时社会地位低,所以学会了在当时的君子们看来是低贱的,而且是不屑于做的技艺。在孔子弟子们看来,孔子比以往所有的人物都要伟大,是上天支持的圣人。

在孔子个人,他对于贫很少思虑,甚至不以为意,他所在意者:“吾少也贱”。在孔子看来,被人歧视、羞辱却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的。为了改变这卑贱、受人鄙视的社会地位,是孔子懂事后强烈的愿望,也是影响他一生的心理因素,并为此学习礼,学习做人,学习“六艺”知识技能。直至50岁后,做了大司寇,成了大夫,才摆脱了“贱”的社会地位。

艰苦生活会毁灭一些人,也会促使一些人成长。自古以来,伟大人物几乎都有一段艰苦奋斗的历史。一个人贪图安逸,又想有伟大造诣,几乎是不可能的。

97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今译】牢说:“孔子说过,‘我不曾被国家所用,所以学得一些技艺。’”

【注释】牢:可能是孔子的学生。试:被任用为官。艺:技艺。

【评点】本章说明孔子为什么会“多艺”,用意与上一章相同。

9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今译】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有乡下人问我,我却一无所知,于是就正反终始两端推究,尽我所能回答。”

【注释】鄙夫:乡下百姓。空空如也:空空的什么也没有,形容一无所知。叩:扣问,盘问。两端:两头,指事物的正反、始终、本未、上下、精粗等。竭:尽。

【评点】一个人不可能周知一切。对于许多问题,往往是茫茫然,空空如也。但是,如果从正反、前后、左右、来去、始未等两端加以考察,就能有所了解。这个方法,是从无知变有知的一个好方法。

有人认为,事物的存在不仅是两端对立,在两端之间,还有一个中。所以任何事物可以一分为三,即两端加一中。然而,中,相对于左是右;相对于右是左。所以千变万化的对立,都可归结为两端对立。从两端考察,也就考察了事物的全部。

99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今译】孔子说:“凤鸟不飞来了,黄河不出现图画了,我实施大道没有指望了。”

【注释】凤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凤鸟的出现,象征天下和平,圣王将出现。河不出图:相传在伏羲时,黄河中出现背负符图的龙鸟,后来一般作为承受天命的象征。已:完,终了。

【评点】孔子把替天行道看作自己的使命,他心中寄望的凤鸟总是不曾出现,黄河上也见不到龙马河图,他便认为圣王治世不再出现了。当时,孔子已71岁,伯鱼,颜渊先后短命去世,他十分伤感,要实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也不可能了。这种感叹,表现出实行大道,挽救历史时代的热忱之高。正因热忱高,所以失望才深。他觉得时间已不属于他了因而发出悲叹。

910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今译】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戴礼帽穿礼服的人以及盲人,相见时尽管他们年轻,孔子必定起身;走过他们面前时,一定快走几步。

【注释】齐衰(zīwī):古代的一种丧服。冕衣裳者:衣冠整齐的人。瞽者:双目失明的人。少(shào):年轻人。作:站起来(表示礼貌)。趋:迈小步快走。

【评点】孔子对这三种人特别敬礼,是因为他哀怜服丧者、尊重爵位(这是礼仪制度的象征),矜惜、同情残疾人。孔子提倡礼,也实践礼。这几件小事,普通人也容易做到。从中可看出礼的精神实质是尊重人。不过,礼后来,发展得越来越繁琐,成了束缚人们的精神枷锁。

弟子们记载孔子的几件事,展示了孔子讲究礼貌和富于同情心的胸怀。

911颜渊喟然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⑦。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⑧,虽欲从之⑨,末由也已⑩。”

【今译】颜渊感叹道:“老师的道德学问,仰望它更加高大,钻研它更加艰深。看看好像在前面,忽儿又到后面去了。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他用古代文献丰富我的学识,用礼制约束我的行为,我即使想停止学习也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自己所有的才力,前面又好像矗立着一个高高的目标,我想上去,却找不到攀登的途径。

【注释】喟(kuì)然:感叹的样子。弥(mí):更加,越发。瞻zhān:往上看或往前看。忽焉:忽然。循循然:有步骤地样子。诱:诱导。博:广博。⑦约:约束。⑧卓尔:高远特立貌,亦作“卓然”。⑨从:跟从。⑩末由:无由,没有办法,没有路走。末:没有。由:路途。

【评点】本章是颜回对孔子的道德学问的赞美。颜回的这番话是他二十多年追随孔子的切身感受和经验总结。讲了三个问题:孔子道德崇高,学习精深,难于企及:教学方式方法独特可取,博文约礼,使人精进不舍;自已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中,虽欲依从,又因学问高深无边而有不可企及之叹。

只有理解孔子学问道德的人,才知孔子学问道德的博大精深;才会对孔子有如此真挚的感情。颜回不仅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而且是孔子的真正知音。

912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系与其死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⑦?”

【今译】孔子病重,子路便让同学们成立治丧组织。后来孔子病势好转,说:“太久了啊,仲由这样弄虚作假!没有家臣却冒充有家臣,我欺骗谁呢?欺骗上天嘛!我与其在家臣料理下死去,还不如在你们学生料理下死去!我即使得不到隆重厚葬,却会死在道路旁吗?”

【注释】疾病:病重。为臣:成立治丧组织。臣:家臣,管家。当时大夫身份才有管家,孔子是退位大夫,不应享受如此规格的葬礼,只能用士的礼节进行后事处理。病间(jiàn):指病情稍有转机。由:子路姓仲,名由。行诈:做骗人的事。与其……无宁(毋宁):“与其……不如”组成表示取舍的复句。二三子:学生们。纵:即使。大葬:指用大夫的礼节葬礼。⑦死于道路:指死在路边,没人去安葬。

【评点】本章记载了孔子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他严格遵守礼制,绝不做超越名分、违礼欺诈之事。子路欲以家臣治其丧,本意完全出自对老师的敬意、爱戴。春秋之世,士僭大夫礼,大夫僭诸侯礼,已成为时尚。子路派同学去做家臣,想把老师的葬礼办得和大夫的葬礼一样隆重,大概认为没有什么错。结果,料不到受老师的严厉批评。孔子要为学生做出守礼的榜样。从中,我们也可看到孔子对生死看得非常平淡,诚如梁启超说:“求仁得仁又何怨,老死何妨死路旁。”

孔子是在鲁哀公十一年从卫国回到鲁国的。有人说孔子这次患病是在这个途中。孔子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病逝,享年73岁。葬礼规模很大。鲁哀公还读了诔文。许多学生为孔子守墓三年,子贡守墓六年。子路却先孔子而死于变乱中。

91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今译】子贡说:“假如有一块美玉在这里,是把它放在柜子里收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它呢?”孔子说:“卖掉它!卖掉它!我正在等着识货的商人呢!”

【注释】斯:这里。韫(yùn):收藏起来。椟(dú):柜子。诸:它。贾(gǔ):商人。沽(gū):卖、买。此处是卖出。待贾:等待识货的商人。

【评点】孔子曾经说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话(见本书《述而》9.7),与本章说的意思一样。子贡的用意是询问孔子对出仕的态度。不应藏在柜子里,但要求“善贾而沽诸”,这里的“善贾”是指好的买主,识货的需方,而不是谁买都卖。孔子确实很想做官,目的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又不是毫无原则地去求官职,是有是非标准的:事有道之君,而不枉道以从人(这一点在本书许多章节中都有反映),所以要等待“好买主”。

91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今译】孔子想搬到九夷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闭塞落后,怎么好住?”孔子说:“君主去住,还有什么落后?”

【注释】九夷:即淮夷,其北境与齐、鲁接壤。或曰:有人说。陋:简陋,引申为经济、文化的落后。

【评点】本章与“乘桴浮于海”(5.7)的意思一样,是孔子见道不行而抒发的感叹。孔子周游列国累计十四年,由于种种原因,只好空手而回。

孔子在理论上主张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关心、忧虑的在于“道”是否实行,“有道之世”如何去争取创建,“无道之世”的局面如何结束、消除,而对个人利益的多寡,是不应、不必放在心上,更不必为此而担忧。孔子为了找个地方实现“道”——政治理想,即使地方落后闭塞也不在乎,所以说“欲居九夷”。

孔子坚信,作为有道德修养的君子,他所在之处,定能以大道影响民众,九夷地区虽然粗陋,君子去了定会改观,表现了他积极改造环境,使陋变泰,使不知礼而知礼的态度和信心。

91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今译】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把乐曲整理订正,使《雅》乐和《颂》乐各自有适当的地方。”

【注释】自卫反鲁:鲁哀公11年(前484年),孔子从卫国回到鲁国。“反”同“返”。乐正:正其乐音,正其乐章。《雅》、“颂”:《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都有乐章相配合。各得其所:各自得到他们合适的地方。所:处所,地方。

【评点】本章孔子自叙对诗乐的重视和高深造诣。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当时鲁国虽然保存周礼最多,可是已不完备了。孔子认为乐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雅》是在宫廷典礼上奏唱的乐曲,《颂》是祭祀时奏唱的乐曲。鉴于《雅》、《颂》诸乐章杂乱无序,于是他潛心作了整理工作。正其乐音,使音律不致于错乱;正其乐章,使乐章各得所宜,合乎体制。916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今译】孔子说:“出仕便服事公卿,回家便服事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不因饮酒过量而失态,我做到了哪些呢?”

【注释】出:离家做官。公卿:三公九卿,后指宫廷中的高级官僚。入:回家。勉:勉力,尽力而行。不为酒困:不被酒所困扰,即不因饮酒过量而失态。酒困:醉酒。何有于我哉:即“于我何有哉!”在我有哪一点做到了呢!

【评点】本章是孔子的自谦,说自己在孝悌忠敬方面都没有做到完美的境地。从中也可看出孔子求道主张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积善成德。他有一颗平常心,认为出去做官,就忠诚规矩地工作;回家就孝顺父母,友爱兄弟;遇到朋友有丧事,就尽力帮忙;参加宴会,不沉缅于酒食。这些平凡事,只要去做,人人都会做好。坚持做下去,“道”就在其中。

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今译】孔子站在河岸上,感慨地说:“万物变化都像流水一样,日夜不停。”

【注释】川上:河岸上。逝者:可理解为包括时间在内的变化着的一切事物。斯:这个,此处指流水。夫:语气词。舍:停留,止。

【评点】孔子的这句话是他站在河岸上,面对滔滔的东流水,对景抒情的哲理诗,也是一句格言,意味深长。不少人把“逝者”理解为时光的流逝,其实理解为感叹万物的变迁较为妥贴。万物的变化,像流水一样昼夜不停。孔子感于此,自然也包括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惋惜。

万物变迁,时光流逝,生命短暂,这是任何人都不难发现的。然而如何对待这变迁,这流逝,这短暂生命,却有着不同的态度。孔子对人生采取了最积极的态度。他终生孜孜追求,到老不衰。这样的态度是一切积极有为的人都应该采取的。

918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今译】孔子说:“我从未见过喜好德行如同喜好美色的人。”

【注释】好(hào):喜好,喜爱。色:美色。

【评点】孔子感叹当时社会道德观念淡薄。喜好美色是人之常情,它是潜意识的心理本能。孔子认为,大道要如同“美色”那样须臾不可离(见《中庸》),要求门弟子加强情操意识的锻炼,提高修业进德的自觉性,因为追求道德修养是一种超出本能的自觉意识。

91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今译】孔子说:“比如堆土山,只要再加一筐土就可完成,却停下来了,那是我自己半途而废。又比如平整土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如果继续下去,那是靠我自己坚持啊。”

【注释】为山:挑土堆成山。篑(kuì):盛土的筐子。平地:平整土地,大都属填方工程。覆:倒过来。【评点】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终达目的。半途而废则止步不前、前功尽弃。一止一往,一进一退,皆在个人。怨天而尤人者,应察看自己。孔子暗示进德修业亦复如此,成败与否取决于自己的决心和毅力。贵在坚持,贵在实干到底。920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今译】孔子说:“听我的话始终不懈怠的,也许只有颜回吧!”

【注释】语(yù):说话。惰:懈怠。其:也许,大概。回:颜回。【评点】此章是孔子对颜回奋发向上学风的赞誉。颜回听老师讲课,总是聚精会神,精诚贯注,从不懈怠,这是他“好学”的具体表现,颖悟而又好学正是孔子经常称赞颜回的内容。

921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今译】孔子谈到颜渊,说:“死得可惜呀!我只看见他不断进步,从没看见他停步不前。”【注释】谓:谈到,评论。惜乎:可惜呀。

【评点】这章是颜回死后孔子的叹息。孔子很了解颜回,颜回在思想、人格和智慧等方面都不停地进步,孔子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不幸,颜渊英年早逝,所以孔子深为痛惜,又每每在叹息中加以赞扬。其实孔子自己也是这样只求进步而不停止的人。《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及其弟子颜渊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922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今译】孔子说:“庄稼出苗了,却不吐穗开花是有的,扬花而不结实也是有的。”

【注释】秀:禾苗扬花。实:结果实。

【评点】说本章是孔子为悼颜渊而发,是可信的。它启示我们:人才成长是何等艰难。“苗而不秀”,我们会联想到王安石的《伤仲永》中的方仲永;“秀而不实”,当指颜回。

92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今译】孔子说;“年轻人应该受重视,怎么能断定后来的人不如现在的人呢?如果到了四十岁、五十岁还是没有什么名望,这也就不值得重视了。”

【注释】后生:年轻人。畏:可怕,这里指值得重视。焉:怎么。来者:后来的人,实指年轻人的将来。无闻:没有名声,不为别人所知。斯:这。也已:复合语气词,表示肯定语气。

【评点】孔子寄希望于青年,勉励青年及时力学,切莫老大徒伤悲。我们说有志不在年高,年轻一代超越前辈,这是必然。其根据就是:(一)、这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每一代人都是踩着前人的肩膀向上攀登的,看上去,自然就高于前人。(二)推陈出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知识,每代人都为此付出几乎毕生精力,但当时代进步,上一代人的知识往往老化而不适应,下一代人必然以上一代人所没有的知识而使上一代相形逊色。这样,以一生献身事业的人,一定为后来者居上而欣慰鼓舞。当然,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能超越上一代。一个人到四十、五十岁还没有成就,那以后往往难有成就。这也是一般情况。实际上四十、五十岁以后有成就的还是有的,问题在于自己的努力。

924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今译】孔子说:“符合礼法的话,能不听从吗?改正错误才是可贵的。顺耳好听的话,能不高兴吗?只有分析鉴别(其是非真假)才是可贵的。如果只高兴而不分析鉴别,表面听从而不改正,(对于这种人)我实在没有什么办法啊!”

【注释】法语之言:符合礼法的话,符合原则的话。法:法则,原则。巽(xùn)与之言:顺从恭维自己的话。巽:恭、顺。与:赞许。说:同“悦”,高兴。绎(yi):分析。末:没有。如之何:怎么办?

【评点】

孔子教人正确地有分析地对待批评和表扬。合乎道义的话,能不听从吗?重要的是按照道理去改正错误。恭顺赞扬的话,能叫人不喜悦吗?重要的是对这些话要作冷静分析。如果光喜悦而不分析,光听从而不改正,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无可奈何。

良言多属逆耳,但它有益我们进步,我们要虚心听取,坚决照办。谀言讨人喜欢,但那是害人的“陷井”。我们必须冷静分析,辨清是非,切莫被它吹捧得昏昏然。

92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今译】孔子说:“一个军队,可以让它丧失主帅,一个人却不可以夺走他的志向。”

【注释】三军:周朝制度,天子六军,大诸侯国三军,每军12500人。春秋时,大国的三军或称上、中、下,或称左、中、右三军。这里泛指全国的军队。匹夫:普通人。

【评点】一个人的志向能否被剥夺,决定于自己。由于各种原因而改变志向的事是不少的。有些改变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但有些迫于压力。如果说不同无道者同流合污不容易,那么在危急关头坚持自己志向则更加不容易。一个人假如因外界压力而不断改变志向,其人格就不足称道了。

孔子强调越是危急的时候越要捍卫人格,坚守气节。人们常说:“士可杀而不可辱”,就是对“匹夫不可夺志”的进一步阐释。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少宁死不屈、为坚守节操而英勇就义的烈士,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精英和脊梁,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匹夫不可夺志”的伟大精神。

926子曰:“衣敝缊袍,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今译】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同那穿着狐貉皮衣的人站在一起却不觉得可耻,恐怕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怎么不心安理得呢?’”子路听说后经常吟诵这两句诗。孔子说:“这的确是做人的原则,但仅仅是此,何足以为善呢?”

【注释】衣;穿。缊(yùn)袍:丝棉袍。狐貉(hé):狐皮和貉皮拼成的皮袍子。贵重的服装。由:仲由子路的字。不忮(zhì)不求,何用不臧(zāng):不妒忌,不贪求,怎么不好呢?忮:嫉妒。臧:好,善。是道也:这是生活原则。是:这。道:原则。

【评点】这是孔子对学生子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在当时,能够穿着一身旧棉袍与穿着贵重的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聊天、商谈而处之泰然,不感到羞愧,说明他不因贫贱而自卑,因此孔子称赞子路,并用《诗经》中的两句诗来勉励他,这恐怕是不无深意的。子路听到孔子的赞扬后,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孔子又提醒他不要自满,孔子认为能够做到“不忮不求”,不失为一种难得的生活态度,但不足以心安理得,这就启发他自觉加强人生历练。孔子对学生这样既有表扬,又有提醒,可见他对学生的关心和了解,教育时的循循善诱和有针对性。

927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今译】孔子说:“到了年底,天气寒泠,才知道松柏是最耐寒,并最后凋零的。”

【注释】岁:年。凋:凋零。

【评点】孔子不是在客观地述说一种自然现象,而是寓有深刻的哲理;用松柏比喻君子的节操,卓异于常人。《荀子》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条件许可,谁都可说“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话。可是,身逢逆境,面临得失,是否还能保住气节,不丧初志,是否能经得住精神和肉体的沉重压力,那就是对一个人的人格高低的严峻考验了。越是在国家危难之时,民族阵亡之际,越能显示出英雄不屈不挠、力挽狂澜的本色。孔子赞颂松柏,也可说是赞颂“时穷节乃见”的英雄。从此,松柏成了“岁寒三友”(竹、梅)之一,成为中国诗人画家借以表达高洁情怀的象征物,成为中国文化特有景观。

92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今译】孔子说:“明智者不疑惑,仁者不忧愁,勇敢者不畏惧。”

【注释】知者:同“智者”。【评点】知、仁、勇是儒家主张的道德范畴,孔子在此论述了具备这三种德行者的秉性。智者洞察人情物理,掌握了正确的思想方法,故不惑。仁者克已爱人,谨言慎行,心平气和,与世无争,处处出以公心,事事顾全大局,无个人之忧。勇者天地无私,一身正气,见义勇为,不畏强果,故不惧。

929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今译】孔子说:“能够一起学习的人,未必能一起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坚定不移地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灵活运用,随机应变。”

【注释】适:往。这里含有达到、学到的意思。道:指真理。立:坚守不移。权:本义是秤锤。引申为权衡,随机应变。

【评点】孔子的这番话是人生处世的经验之谈,也是为学的经验之谈。就人生处世来说:有些人可以同他一起学习,走同一条路,但不一定能共事业;有的人可以共同创业,但不能给他权力,共同权变。这种人历史上并不少见,可见孔子体验人生、观察人生的细致、深刻。就为学来说,是有不同层次和境界。同在一起学习,学习目的未必一致。如果学习目的一致,而且合于道,但是否能遵守礼法站得住,这又是一道关。孔子认为,为学的最高境界是坚持在道的基础上的通权达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灵活运用、创造性地发展。

930“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今译】“唐棣树的花,摇摇摆摆,先开后合。难道我不思念你吗?你居住得太遥远了。”孔子说:“这是没有真正的思念,如果真正在思念,那还有什么遥远不遥远呢?”

【注释】唐棣之华:唐棣树之花。唐棣:植物名。华:通“花”。偏其反而:形容花随风翩飞翻舞。偏:同“翩”。反:通“翻”,翻动。而:语助词。岂不尔思:即“岂不思尔”。尔:你。室:居住,作动词用。未之思也:即“未思之”,不曾思念啊。夫何远之有:那有什么遥远呢?夫:指示代词,那。

【评点】本章的意思,与本书《述而》篇“仁遥远吗”章相同。孔子引用古诗说明仁并不遥远,求则得之,舍之则无。孔子的这番话和“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矣”的意思一样。能否入道,能否成为仁人,关键在于个人的志向是否坚定,是否能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