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 电影:是什么让欧洲比美国更环保(聚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5:58:12
当我到达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机场时,记得是一个盛夏,当时已近深夜,天上还飘着细雨。我直奔问讯处,想打听怎样才能最快达到市中心。“最快的当然是火车,不过这里也有大巴可乘”,工作人员告诉我说。

  “难道这没有的士吗?”我追问道。我依稀记得曾在介绍阿兰达机场的网页上看到说“火车是从机场出来最环境友好型的交通方式”,而“出租车则是实在乘不到公共交通时才建议使用的代步工具”。

  “有啊,您应该可以打到。”他边说边用轻蔑的眼光扫了一下我那依靠在柜台边上孤零零的单件行李。言语里似乎也藏着不屑。

  最后我打车,花了60美元,用三刻钟到达市区。尽管机场附近的的士都是混合动力汽车,但我仍然负罪感沉重,就好比砍了自家后院的树拿来烧炭。两天之后,尽管得赶早班飞机,我还是选择乘坐机场快线。结果只花了的士一半的费用,并只用了一刻钟就到了航站楼。

  尽管美国人也总嚷嚷着要环保,要环保,而且这方面的技术还都挺尖端,但显然欧洲人比美国人更具环境意识。根据忧思科学家联盟(the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 )2006年公布的数据,美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为19.78吨,这个数据在英国只有9.6吨,意大利为8.05吨,而法国居然仅为6.6吨。

  为什么我们美国人觉得环保宣传已经铺天盖地了,可实际上,美国人却被欧洲远远甩在尾后呢?作为一位去过很多欧洲国家的美国环境记者,我来为您揭秘矛盾背后的真相。

  在欧洲,公众舆论都会比较爱强调环保是一种责任。比如说在纽约,所有的人都用塑料袋,你也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要是放在都柏林,只要一个人这么做,那你都会觉得不像话。

  美国人比较贪图享受,而且地大物博,尤其是价格低廉的能源优势更助长了这种风气。美国人是喜欢自己的国家公园,但是也放不下乡下的大别墅、大排量汽车、中央空调、大容量冰箱、好几个冰柜、衣物烘干机和一次性刮胡刀。这种观念比美国人对世界大事漠不关心的态度更可怕,正是它造就了现在这种人均碳排居世界前列的生活方式。

  不过即使是个老美,只要你是住在罗马的别致公寓里(就像我过去几年中那样),你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自然会直线下跌。这并不是因为意大利人比美国人更关心环境,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意大利人根本不关心。欧洲人并不是天生就环境意识很强的,他们的环保意识其实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

  在罗马,即使是一些高级公寓,也没有衣物烘干机或者中央空调,甚至连微波炉都不常见,更别提那种24小时提供的热水了。暖气也不是一入秋立马就开,而是非要等到你裹着厚厚毛衣捱过几周冷天之后才会开。冰箱很袖珍,普通民众开得车都比较小。然而意大利人丝毫不觉得这种生活方式是在受罪,他们不但习以为常,更觉得这种生活也很美好。

  我的观点就是,要真正实现低碳生活,必须从跟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抓起,欧洲在这方面有很多优势。在美国,要是离了衣物烘干机或者中央空调,你会觉得是一种折磨。在罗马,公寓要带可供衣物晾晒的阳台,墙壁要修得很厚,来保持室温,有效抵御寒冷,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一条准则。

  由于很多欧洲国家国土面积狭小,使得欧洲人非常珍视环境,也因此,他们很早就树立了不能让人类活动产生的负面影响威胁地球生态的观念。比如在荷兰这样的小国,垃圾站不可能修得离城市很远,因为城跟城都靠得特别近,一不留心,垃圾就容易过界,造成污染。而在美国,有大量的限制用地,所以情况才大相径庭。

  另外,欧洲历史比美国悠久得多,大部分城市建设都完成于汽车工业时代以前。在伦敦、巴萨或者罗马的某些老城区,根本不可能承载过多的交通流量。这确实让人觉得不爽,但你得学会忍耐,要摆出痛并快乐着的姿态。相反,在美国,像亚特兰大或者达拉斯这样专为喜欢开车的人建造的城市则数不胜数。

  不过,即使对欧洲人的环保意识有了初步了解,但他们的行为有时还是让我大吃一惊。

  举个例子,在苏黎世老城区,为了抑制浪费,减少垃圾排放,环卫部门规定,一礼拜只收一次垃圾,而在美国纽约,则是一周三次。类似硬纸壳或塑料袋这样的垃圾,瑞士很多城市都是一个月才收一次。所以很多苏黎世市民想到在环卫工人上门之前,还得跟垃圾度过数日或数周,他们不自觉就会减少垃圾的产生:买食品不要带包装的,甚至电视都是剥了外包装,裸着从商店抱回家。我曾应邀到一个瑞士金融分析师家做客,她给我瞧了一眼她家的垃圾橱。我发现人家一礼拜产生的垃圾居然跟一个普通纽约人叫一顿中餐外卖吃完后吐得渣一样多。

  同样地,我在德国还考察了一个“被动屋”小区——这种房屋能效很高,即使在寒冬也不需要暖气。附近街道上完全看不到汽车的影子。你要开车可以,但是在城市郊区设立的停车场泊车每年要花掉3万多美元,所以即便有人有车,也很少为一些短途旅行而使用。这个街区住的全都是德国中上层的有钱人,但我却被他们跟美国中高收入阶层的人之间的差异“雷”到了。他们的房子不但很小,还都连在一起,很少有独门独院的。并且形状单一,像极了通常说的火柴盒,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能效。

  很多美国人都觉得这种生活方式很火星,认为他们一辈子也不会去尝试。我却不这么认为。我在这里碰到的欧洲人其实跟我一样,虽然环保,但实际上也很讲究生活质量。我相信所有的人适应能力都很强,能够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同时,继续保持较高的生活质量。尽管我刚到罗马的时候,也对没有衣物烘干机和中央空调的房子表示过不满,但如今我已经习惯把衣服直接挂在绳子上晒,热的时候,让它流汗,顺便期待天气转凉。夏天来了,秋天还会远吗?

  (作者系《纽约时报》环境记者)

  (来源:《耶鲁360度环境观察》,文章有删节)(白晶/编译)

      

  背景链接

  “被动房”每年每平米取暖能耗不得超过15千瓦,仅为一般房屋的1/10。这种房屋不带暖气,供暖主要依靠太阳能、家用电器、做饭时产生的热量、灯具甚至居民自己身体散发的热度,建材也都采用隔热性能好、且具惰性的材质。目前,“被动屋”多建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法国也于今年9月24日落成了该国第一座“被动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