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离合肥多少公里:沈从文向郁达夫投寄的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11:07
1923年夏季,为了使自己的生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20岁出头的沈从文,决定“尽管向更远处走去,向一个生疏世界走去,把自己生命押上去,赌一注看看……”从湘西军营,来到北京,“进到一个使我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了。”
  
   但是,一到北京,他手上的一点钱便花光了。在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支援的状态下,忍着饥饿,挨着北京严酷的寒冬,这个倔强的湘西人开始向文学领域进发。可是,学历太低,没有资历,想以文学来养活自己,几乎成了梦想。濒临绝望的沈从文,开始向京城知名作家写信,倾吐心声。
  
   几位收信的作家中,郁达夫给了沈从文回应——亲自看望了他,为他买了一顿饭,送下一条冬天不可缺少的围巾,还有——一篇表达无限激愤的文章——《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沈从文向郁达夫投寄的信,并没有保存下来,可在他当时写作的文章中,录下了一封这样的求助函。信函的内容,也应当是向郁达夫倾吐的主要意思:
  
   “A先生:在你看我信以前,我先在这里向你道歉,请原谅我!”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状态:“我是一个失业人——不,我并不失业,我简直是无业人!”不仅生活,“一个陌生人,在这茫茫人海中,更何处去寻找同情与爱?”他希望能寻到精神的养分。因为是面对作家,沈从文专门写道:“我以为‘能用笔写他心同情于不幸者的人,不会拒绝这样一个小孩子,’这愚陋可笑的见解,增加了我执笔的勇气。”可他同时又不敢抱多大希望:“先生对这事,若是懒于去理会,我觉得并不什么要紧。我希望能够像在夏天大雨中,见到一个大水泡为第二个雨点破灭了一般不措意。”
  
   二
  
   其时,郁达夫正在北京大学任教,不过教的不是文学,而担任着政治、经济及史学系统计学讲师。郁达夫是东京帝国大学毕业,拿到的是经济学学位,所以,这教的,应当是他的“专业”。之所以接受这个职务,也多半是为生计。由于自己文学道途并非平坦,郁达夫对于正在这条小道上苦苦挣扎的青年,有着许多的理解。接到沈从文这封求助函,他立即抽出时间,来到沙滩附近的银闸胡同,在一个由储煤间略加改造的小房间(沈从文为其命名“窄而霉小斋”)里,见到了颇为艰窘的沈从文。
  
   这一天,由于郁达夫回家写有文章记述,所以时间基本清楚——1924年11月13(或12)日。当天北京风沙极大,在风沙中来回,郁达夫的眼睛居然被沙石扫得四周红圈,以致他在上课前,不得不把眼睛从“高窗口在日光大风里把一双眼睛曝晒了许多时”。
  
   北京的天气此时已很寒冷,郁达夫进屋后,见到的是一个极寒碜的形象:屋里没有必须的火炉,沈从文只穿着两件夹衣,用被子裹着两条腿在桌旁写着。看着沈从文这般瑟缩模样,郁达夫马上将自己的围巾解下,拍拍上面的雪花,带在沈从文身上……
  
   这一上午,他们说了许多话。主要是沈从文叙述,郁达夫做了一回忠实听众。沈从文告诉郁达夫,他到北京来,主要是为了取得一个国立大学的头衔。在沈从文看来,只要能从国立大学毕业,至少以后的生计问题可以解决。沈从文还说到了自己的家庭,说是四五年间没有见到母亲和妹妹了;他还说到了自己在北京的亲戚,曾担任过很高官职的熊希龄……从当时的情景看,沈从文对郁达夫是无保留地敞开着心扉。
  
   时近中午,郁达夫请沈从文到外面去吃饭。在附近一家小饭馆,两人吃了一餐饭,共花去一元七角多。郁达夫掏出一张五元的票子,付完账后,将剩余的三元多全给了沈从文。一回到住处,沈从文禁不住趴在桌上哭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