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建设办在哪:画布就是她心中的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1:31:45

画布就是她心中的世界

本报记者 张文凌 通讯员 黄涛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9月24日   03 版)

    她是一个看上去极不入时甚至有些古板保守的瘦小妇人,戴着眼镜,上个世纪50年代的发式,70年代的衣着,她一生在沉默中度过,她不喜欢甚至害怕接触生人,因此,她拒绝接受记者的采访。

    她就是云南美术界的代表人物刘自鸣,尽管她的艺术成就卓越,但大多数中国人对刘先生知之甚少,即使在百度上搜索,有关刘自鸣的介绍也寥寥无几。

    记者对刘自鸣的了解,完全来自于她的姐姐刘自强。这位北京大学法国语言文学系的退休教授,与她的妹妹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87岁的刘自强有着极好的记忆力和清晰的表达力。尽管两姐妹都年届高龄,但刘自强80多年来一直履行着大姐的义务,悉心照料着身有残疾的妹妹。而刘自鸣也如依恋母亲一般依恋着姐姐,甚至将自己的存折交给姐姐保管。每年冬天,刘自强都将刘自鸣接到北京过冬,第二年春天再送回昆明,因为“昆明人家中都没有暖气”。

    刘自鸣1927年出生于昆明,11岁时,因患脑膜炎而双耳失聪,继而无法说话,丧失了与人交谈的能力。她的母亲——中国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杰出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刘淑清,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不愿因此耽误女儿一生,于是请来美术老师培养她绘画,使她走上了艺术之路。

    1946年刘自鸣考入由徐悲鸿任校长的北平国立美术专科学校;1949年至1956年,她先后在巴黎大茅舍画院和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画,并结识了熊秉明和潘玉良;1953年刘自鸣的作品《冬天的早晨》于所在学校美术竞赛中获名誉奖,并在巴黎秋季沙龙展出。

    1956年,刘自鸣回国前曾在巴黎美术路美术画廊举行个人画展,当年回国在北京文联美术室工作,后回到家乡昆明成为云南画院专业画家。回国后半个多世纪里,她执著于自己的艺术之苑默默耕耘,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省美展。

    1957年,她的作品《静物》在全国青年美展中获得文化部的奖励;1958年,她的作品《蓝色调的瓶花》参加日本女流画家协会在日本东京举办的国际妇女美展和在莫斯科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美展。其作品《迎春花》、《山果》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当代中国油画》、《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油画全集》及美国纽约阿拉姆斯出版公司出版的《新中国画》均收入其作品。

    刘自鸣很少与人交谈,她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作画,完全处于沉默之中。她的生理疾患让人忽视了她的艺术成就,加之她的生活疏离世俗,使得她在过去的岁月里,美术史论界对她极少研究和关注。

    与她谈话只能笔谈,她准备了很多小纸条供谈话用。与她交谈过的人说,和刘自鸣交谈绝不困难,她的回答简洁、清楚、准确,一般的话题,她只用点头或摇头来回答。只有关于艺术问题的谈话,她才显得兴奋,回答时写很多。

    刘自鸣没有子女,她将自己的画视为儿女,常常坐在画前一坐就是许久,“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种宁静,使得“画家在画她的画之外,没有什么其他的意图,不讨好谁,也不向谁说教,她的问题只是在她的画内。她专注地经营画内的和谐、宁静、整体、妥贴。”著名法籍华人艺术家、哲学家、中国数学家熊庆来之子熊秉明说:“无论是巴黎的街道,云南乡间的集市,还是家中摆设的一盆花、几只果,她总以质朴的手段画出一种深沉的气氛,她以存在层次的真诚去描绘周围的世界,这是一种人生态度,而在画中表现出来。这意境其实是我们熟悉的,中国文化所培养了的,她的家庭教育熏陶出来的,而她到了西方,在西方重新发现,重新认同,而得到发挥、成熟。”

    著名画家吴冠中、詹建俊、朱乃正、袁运生等人都对刘自鸣有较高的评价,早在1983年2月号的英文版《中国文学》上,袁运生就说:“刘自鸣是中国最有特色的画家中的一个。她的艺术感染力在于纯洁的自然的素质。”

    有人说,刘自鸣如果是在北京,而不是在地处边陲的云南,她可能早就蜚声国内外。但刘自鸣对这样的说法并不以为然。

    著名诗人于坚这样评价她:“像刘自鸣这样的艺术家,可以说是云南20世纪50年代过来的画家中真正称得上大师的人物,然而却鲜为人知,尤其鲜为他周围的人们所知。但她从未有过什么‘怀才不遇’之类的忧愤。对于刘自鸣,只要拥有了画布,就拥有了这个世界。”“她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保存了艺术活动的个人立场和前卫精神的画家之一。”

    相关文章:

    油画大师与美术馆的藏画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