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雅舒:新闻联播改版动因:公众长期批评和高层新看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51:04

新闻联播改版动因:公众长期批评和高层新看法

2011年09月28日 08:18
来源:法治周末 作者:李秀卿

字号:T|T
646人参与88条评论打印转发

“邻家女孩”欧阳夏丹和“眼镜哥哥”郎永淳亮相了,你还不看新闻联播吗?

9月25日晚,最新加入新闻联播播音团队的欧阳夏丹和郎永淳首次露面。有评论认为,新闻联播变年轻了,必将赢得更多观众。

发生变化的还有文风和语调,人们发现这个特殊的新闻节目一直端着的架子似乎放低了很多。一则新闻中出现了这样的温馨提示:“如果你想节省开支,错峰出游是个不错的方法。提前或者10月4号后再走,最多可以节省四五成的费用……‘十一’黄金周,祝您玩得开心。”

更多的变化将出现在2012年1月的改版中。最大的变化之一是1988年由作曲家孟卫东创作的节目片头曲将告别荧屏。新闻联播还将使用更加炫目的摄影棚,开播画面会增加3D立体效果,各种新的报道形式将会引入到节目当中来。

恐怕全世界也没有哪个新闻节目像新闻联播这样,即便是一点微小的改变也会引起巨大的关注。中国农业大学乡村传播研究所所长李红艳对《法治周末》记者说,新闻联播存在的意义已经大于新闻本身的意义。

超越新闻的新闻联播

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在即将到来的社会转型中出场,担任起传播新闻和社会动员的双重角色,并得到了党中央的授权,从播出伊始就成为许多重大新闻的第一发布平台。

可以说,自新闻联播开播以来,观众从主持人的发型、服装和语调中揣摩出的信息,就是新闻背后经久不衰的主题。据媒体报道,1990年,播音员张宏民有一次突然以中山装登场,立刻引发关于“政治气候变化”的各种解读。但据央视事后澄清,张宏民当天是临时顶班,没穿正装,才以中山装上阵。

新闻联播特殊地位的牢固确立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1980年播出了审判林彪江青两个反党集团的报道,带来首轮收视的高潮;1981年全国电视新闻工作座谈会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有责任、有义务向中央电视台供稿,且必须转播新闻联播。

至此,新闻联播树立起了坚不可摧的权威性。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博士张慧瑜认为,也是从那时开始,新闻联播成了一个政治仪式。

有媒体分析,“固化”已是新闻联播的特质之一,北京外国语大学新闻学教授展江认为,新闻联播最大的固化在于其“领导很忙、中国人民很幸福、外国很乱的三部曲”。

一期典型的新闻联播以党和国家领导人当日活动为头条,25分钟国内新闻、5分钟国际新闻的格局罕有改变;新闻联播片头曲16秒,从1988年3月起沿用至今。

也正因如此,节目组对每个播出细节有近乎严苛的标准,尤其是对领导人的出镜时间精确到微秒,避免向外界传递“错误”的信号。一份公开的新闻联播编辑部资料显示,2008年,央视副台长罗明在一次审片中发现,某领导人的特写画面出现了三次,而在同一则新闻中出现的另一位官阶更高的领导人特写出现了四次,于是他要求将前者改为两次。在另一次审片中,罗明要求将某部长的出镜时间由4秒减为两秒半。

有时候,一些重大紧急事件的上情下达,新闻联播是再适合不过的传播通道。2008年9月16日19时20分左右,新闻联播播出的“检出三聚氰胺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名单,就是几分钟前刚由国务院紧急传真至央视值班室的。这份名单经审核后火速送到了播音员邢质斌的手上。

“观众从新闻联播里看的是政府形象。”李红艳对《法治周末》记者说,“它早就超越了新闻本身。”

而作为政府形象的传递者,老一辈播音员一贯坚持“字正腔圆”和“声情并茂”的特点,有人称其“一个面孔、一种声音”。已经去世的播音员罗京,在2006年就曾富有感情地播报过青藏铁路通车新闻:“钢铁巨龙穿越莽莽雪域高原,青藏铁路造福沿线各族群众。经过10多万筑路大军历时5年的艰苦奋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胜利建成通车……上午10时许,庆祝大会开始,全场高唱国歌。雄壮的歌声在辽阔的高原上空久久回荡……”一位资深媒体人士在博客中评论说,罗京是带着感情朗诵新闻。

9月25日晚的新闻联播中,有人注意到活泼风格的欧阳夏丹,其妆容和语调比以前增加了庄重感,力图与新闻联播的政治气场相契合。赵忠祥对两位新播音员的评价是:“不错!”

新闻联播是央视最难改革的新闻节目,北京外国语大学新闻学教授展江说。新闻联播在央视乃至全国电视节目中的地位的确独一无二,因此也就不难理解播音员将加入其播音团队视作努力目标。此次新闻联播内部招聘播音员,全台有60位主播参与竞聘。

自我改良

在9月25日的新闻联播中,一位穿着朴实的出镜记者坐着一个小马扎,和农民面对面聊天,边采访边跟农民一起剥玉米粒。另一则农村新闻中的记者穿着冲锋衣,跟正在争取某农业项目的农民给水泥柱打桩。有人说,新闻联播不再高高在上了。

在网络媒体时代,“居高临下”和“一厢情愿”式的宣传越来越难以被年轻人接受,而新闻联播正是这种语态的使用者。

新闻联播的时政新闻也有雷打不动的特色。根据长期关注新闻联播的吉林大学毕业生徐思的观察,新闻联播表述时政新闻的常用方式之一,是“领导人+行踪”模式为主,不是按照新闻的重要性,而是按照领导人的官职序位编排新闻、决定字数、时长等。

“这些年来,‘会议强调’‘贯彻落实’‘高度重视’等词汇高频度出现,它容易给人一种‘一切照旧’的错觉。”张慧瑜说。在媒介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新闻联播收视率在遭遇挑战。据统计,前20年中,新闻联播的收视率一直保持在45%至50%,近几年,新闻联播收视率和影响力在下降,虽然全国的收视率水平仍保持在20%左右,但在广州、上海等地的新闻联播甚至已经退出了前十名。

“新闻联播的年轻观众在大量流失,它的符号意义多于内容意义,改革势在必行。”展江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公众的长期批评和收视率是基本动因,国家高层的新看法可能是直接近因。”

事实上,新闻联播并非一成不变,它也曾在框架内不断努力,自我改良。例如,1996年元旦实现直播之后,新闻联播也更向“新闻本位”靠近。“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本台最新消息”明显增多。2008年1月15日,新闻联播播出了一则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的新闻,有人注意到,在12分12秒的时长里,很少见地出现了胡锦涛3分23秒的同期声,他查看村民的灾后补偿存折和走到院子里用手捧自来水喝的两个细节,更给人以真切之感。

新闻联播还有一次被业界和学界广泛解读的“石破天惊”之举,是播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消息。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在升空时爆炸,七名宇航员罹难。次日,新闻联播一改“先国内,后国际”的播出惯例,在头条用6分钟播发了这一消息,至今为电视业界津津乐道。

以新闻重要性排序一直是香港地区新闻播报的原则,政治优先的第一价值常被“弃之脑后”。他们的风格更有随意性。吴小莉曾播报过一则某国农民示威并在政府门前泼大粪的新闻,播完了之后,她笑着开了个玩笑:“真是超级生物炸弹!”

新闻联播也在不断培养“新人”。2007年12月6日,海霞、李梓萌、康辉和郭志坚四人成为新的新闻联播播音员,央视•索福瑞的收视数据显示,新人吸引了观众,李梓萌播音那天,收视率是平时的两倍,年轻观众增加了80%。

要政治还是要商业

新闻联播的另外一次为人津津乐道的创新,是对“嫦娥二号”发射的报道。“嫦娥二号”的发射时间定在2010年国庆节的18时59分57秒,也就是新闻联播开始前3秒时,正好与新闻联播时间“冲突”。新闻联播的处理是,片头正常开始,同时在屏幕右下角打出一个小屏幕,播放“嫦娥二号”升空的画面。

虽情况特殊,“郎酒”倒计时广告并没有取消。一位媒体人质疑道:“如果说新闻联播的片头因为政治原因不可能被取消的话,那么这样一个商业广告为什么也不能让步呢?”

事实上,新闻联播与商业的结合早已成熟。早在1994年1月1日,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中就开始添加广告,从那以后,新闻联播的广告竞争日益激烈。在央视2011年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会上,新闻联播前20秒报时组合单元卖出了5.525亿元的广告。

“新闻栏目乃至电视台的商业化本身就是一种‘中国特色’。”李红艳说。以德国为例,德国国家电视一台和国家电视二台由于性质为国家电视台,他们始终恪守不播广告的原则,前者重在播放新闻,后者重在介绍文化。

“一方面是国家行政系统的,另一方面又有商业主义的气息,是央视的特点。”李红艳说,“所以新闻联播的改革有政治方向和新闻方向两条路可走。”

纵观新闻联播30多年的发展,尽管有学者指出,它在逐渐向“以新闻为本位”靠拢,但它比普通的新闻节目肩负着更为特殊的意识形态的传播使命。诸如2005年2月开始播放的“永远的丰碑”板块,介绍的就是中国共产党80多年历史上的优秀代表人物。一位曾供职新闻联播的编导告诉《法治周末》记者,重大的涉及意识形态和党史的报道,选题一般由上级有关部门确定。

地方官员则有另外一个层面的考虑,他们希望尽可能多地在新闻联播露脸。前述编导对《法治周末》记者说,有些地方官员会给当地电视台下达任务,每年要争取在央视出现一定数量的当地新闻。

李红艳认为,在此种背景下,播音员穿衣服更时尚一点,多用流行语等,都是外在表现,大家会觉得它会娱乐化,而娱乐化难免会损伤原来的影响力。

展江对《法治周末》记者分析,新闻联播的改革带动各地新闻节目的改变也并非没有可能。“电视是中国媒体中最体制化的,上面改革了它就改,上面改回去了它就再改回去。”

展江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新闻应是批判文化而非歌颂文化,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的选择是否统一标准很重要,“假如官员被扔了个鸡蛋什么的,你能不能报?”

来源:法治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