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汁:《中华文史新刊》丛书65种目录提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43:31

《中华文史新刊》丛书65种目录提要

 

1.       北宋文人集会与诗歌

熊海英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8-5-1

字数:200000

页数:192

印刷时间:2008/05/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6139

定价:¥28.00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探讨北宋文人集会与诗歌的关系。列述了怡老率真会、曝书会、茶会、中秋聚会和诗社等文人集会的新变,分析了北宋文人集会格调文雅化、关系平等化、创作多样化和雅集风气下移的特质,指出集会诗具有竞技和谐谑的特点,题、序、注、诗四位一体,偏重于人文题材;集会中的诗歌批评,明显影响了宋诗及诗歌体派的发展。本书通过北宋文人集会的高雅文化品格、快乐情感基调与群体活动方式,挖掘出北宋文人集会体现的思想和社会渊源。

 

目录

前言

上篇北宋文人集会及其源流述论

第一章宋前文人集会概述

第一节文人集会之源流

第二节文人集会的类型化特征

第二章北宋文人集会之新变

第一节“乍到林泉能放旷,全抛簪绂尚盘桓”:怡老真率会

第二节“已逢天上非常景,更约人间第一才”:曝书会

第三节“盛世之清尚”:茶会

第四节“清光适从人意满,壶觞正为诗社开”:中秋聚会

第五节“结友为文会”:诗社

第三章北宋文人集会之特质

第一节“啸吟无俗调,商榷见全经”:格调文雅化

第二节“忘形到坦率”:关系平等化

第三节“风流文采磨不灭,水墨自与诗争妍”:创作多样化

第四节从庙堂到江湖:雅集风气的下移

中篇北宋文人集会与诗歌

第一章北宋文人雅集与诗歌创作

第一节“游戏于斯文”:集会诗的竞技与谐乐

第二节题、序、注、诗四位一体

第三节集会诗中的“人’’与“我”

第四节人文旨趣与文人之诗

第二章北宋文人雅集与诗歌批评

第一节诗话源于文人集会

第二节集会中的诗歌批评

第三节文人集会与诗歌体派的对应发展

下篇北宋文人集会的思想背景

第一章集会的文化品格与北宋文人的复雅观念

第一节“岂羡兰亭曲水滨”:宋人对前朝风雅的承继与超越

第二节诗意人生: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的去俗崇雅.

第二章集会的感情基调与北宋文人的乐易精神

第一节“乐有至理须钻研”:宋人的乐观念的衍化

第二节扬弃悲哀:诗可以乐

第三章集会的活动方式与北宋文人的群体意识

第一节北宋士大夫群体的自觉

第二节“意合心赏同”:群体交游原则

第三节从“朋党”到“师友渊源”:文人精英地方化

引用书目

后记

 

 

2.       宋代士绅结社研究

周扬波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8-9-1

字数:250000

页数:240

印刷时间:2008/09/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63035

定价:¥36.00

 

内容简介

本书将“士绅”界定为具有影响力的知识阶层,“社”界定为民间自发组织,并将宋代的士绅结社分为乡约、经济合作会社、民间救济组织、士绅武装、耆老会、文艺会社六大类,分别述其源流,考其发展,着重论述其对宋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认为士绅结社起到了填补政府权力空白、整合民间资源、建立交游网络的作用,充分反映了宋代士绅作为民间领导阶层的活动能力。

 

作者简介

周扬波,1976年生,浙江江山人。先后就读于浙江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分别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期间曾在报社、博物馆、机关工作,现为湖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史与社会文化史。

 

目录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和命题的确立

二概念的厘定:士绅和社

三研究对象的历史定位

四研究起点及空间

第一章乡约

一吕氏乡约的背景和内容

二吕氏乡约的两个相关问题

三宋代的其他乡约

四宋代乡约未能广泛推行的原因

第二章经济合作会社

一传统私社

二义役

三义约

第三章民间救济组织

一社仓结甲和乡曲义庄组织

二粥局和救济义约

三理学的影响

四宋代民间救济组织的局限性

第四章士绅武装

一义社、土豪武装和士绅武装

二宋代士绅武装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宋代士绅武装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第五章耆老会

一宋代耆老会概况

二洛阳耆英会与王安石变法

三南宋鄞县的耆老会

第六章文艺会社

一诗社与宋代政治、文化

二宋代学术会社

三莲社

四其他文艺会社

结语

一宋代士绅会社功能类别

二唐宋转型视野下的考察

三宋以后士绅与会社关系的变迁

参考文献

共同体的足迹:从土地庙到社会主义(代跋)

 

 

3.       禅宗与全真道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余虹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8-8-1

字数:200000

页数:224

印刷时间:2008/08/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62274

定价:¥34.00

 

内容简介

禅宗和全真道分别是佛教和道教的重要流派,通过对二者美学思想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国宗教审美人生化的特点。

本书从二者的审美本体入手,阐明“禅”和“道”同样重视人自身的心性之美,而心性之美实质上就是生命之美,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比较分析:禅宗注重明心见性,全真讲究性命双修;禅宗“禅悟境界”和全真“仙道境界”的不同追求;禅宗和全真在审美意象、境界上的异同;禅宗和全真审美人格的相似相异。新颖细致的比较分析,展现了宗教与审美之内在联系,丰富了我们对中国文化不同侧面的认识。

 

作者简介

余虹,1968年生,重庆涪陵人,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美学学会、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员。在《哲学研究》、《云南社会科学》、《四川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独立完成专著一部,参加编写著作两部。曾获四川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目录

导言

第一章“禅”与“道”——禅宗与全真道审美本体论

第一节禅中之道与道中之禅——“禅”与“道”的交融

一禅中之道

二道中之禅

第二节“心性”之美——“禅”与“道”的契合点

一禅宗心性论

二全真心性论

三禅道心性之美

第二章“顿悟成佛”与“性命双修”——禅宗与全真道审美修养论

第一节“悟”——禅宗审美修养论

一“顿悟成佛”——禅宗审美体验论

二“无修之修”——禅宗之审美实践论

第二节“修”——全真道的审美修养论

一“性命双修”——生命的双重超越

二“无心是道”——全真修道之基本原则

三功行兼备——全真道“以善合真”的审美修养论

四顿悟渐修——全真道之审美悟修论

第三节禅宗与全真道审美修养论比较

第三章“禅悟境界”与“仙道境界”——禅宗与全真道审美境界论

第一节“见山只是山”——禅宗“禅悟境界”的审美特质

第二节“白云稳驾一仙神”——全真“仙道境界”的审美特质

第三节禅悟境界与仙道境界之比较

第四章“不言之美”——禅宗与全真道审美表现论

第一节“不言之美”——禅道的言说方式

第二节禅宗与全真道诗歌的审美特征

一禅宗诗歌的审美特质

二全真道诗歌的审美特质

三禅宗与全真道诗歌审美特性的比较

第五章觉悟人格与仙真人格——禅宗与全真道审美人格论

第一节禅宗之觉悟人格

一禅宗之“狂诞”人格

二禅宗之“隐逸”人格

第二节全真道之仙真人格

一王重阳之“颠狂”人格

二丘处机之“济世”人格

三张三丰之“隐仙”人格

第三节禅宗与全真道审美人格比较

一禅宗与全真道审美人格比较总论

二禅宗之“狂诞”与全真道之“颠狂”人格比较

三禅宗与全真道“隐逸”人格比较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4.       六朝论语学研究

宋钢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7-9-1

字数:290000

页数:291

印刷时间:2007/09/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58536

定价:¥38.00

 

编辑推荐

本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书中在六朝思想文化背景下,选取《论语集解》、《论语释疑》、《论语体略》和《论语义疏》为主要研究对象,寻绎其联系和变化的轨迹,归纳和总结论语学在第一个收获期的主要特点、重大成就,及其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特别是从“汉学”到“宋学”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比较汉儒与六朝学者论语学研究的异同得失,探讨自汉至六朝论语学的继承和新变的特点及规律,从整体上把握此时期论语学发生发展的背景及其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内容简介

本书对六朝论语学代表著作《论语集解》、《论语释疑》、《论语体略》和《论语义疏》进行纵贯式研究,寻绎其联系和变化的轨迹,归纳和总结论语学在第一个收获期的主要特点、重大成就和从“汉学”到“宋学”转变过程中的突出价值;系统梳理两汉至六朝论语学的发展脉络,整合汉儒与六朝学者的论语学观念和思想,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比较汉儒与六朝学者论语学研究的异同得失;探讨自汉至六朝论语学的继承和新变特点及其规律;钩沉和整理有关论语学资料,阐发六朝论语学发生发展的背景及其在整个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作者简介

宋钢,1963年生,内蒙古河套人。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2001年入选内蒙古“111工程”第三层次重点培养人才,2004年起任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硕士生导师。现为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先后主持完成两项省部级项目,其中《<中说>校释点评》于2000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青年奖。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编学术著作3部,发表论文40余篇。

 

目录

第一章导论:六朝的思想文化

第一节文化六朝

第二节六朝思想文化特点

第三节对六朝思想文化的认识和评价

本章小结

第二章论语学界说

第一节论语学概念的出现

第二节论语学界说

本章小结

第三章《论语集解》研究上(综述篇)

第一节何晏生平、学术及其评价

第二节《论语集解》的作者及成书时间

第三节《论语集解》产生的原因与背景

第四节《论语集解》记载失误考论

第四章《论语集解》研究下(专题篇)——《论语集解》八家注统计分析

第一节《集解》所见汉儒《论语》注研究

第二节《集解》所见魏世学者《论语》注研究

三、四章小结

第五章《论语释疑》、《论语体略》研究

第一节王弼的《论语释疑》

第二节郭象的《论语体略》

本章小结

第六章《论语义疏》研究

第一节皇侃生平与学术

第二节《论语义疏》产:生的原因与背景

第三节《论语义疏》的体例

第四节《论语义疏》的价值

第五节《论语义疏》的地位与影响

第六节《论语义疏》记载失误考论

本章小结

附录:《论语集解》八家注分辑

参考文献

后记

 

 

5.       宋代声诗研究

杨晓霭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8-1-1

字数:370000

页数:430

印刷时间:2008/01/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57645

定价:¥46.00

 

编辑推荐

本书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初步建立起宋代声诗研究的框架,在任半塘先生《唐声诗》的基础上,为宋代及后来声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学理资源和研究范式,是近十年来宋代文学研究领域最富有创新意义的成果之一。

 

内容简介

诗与乐是孪生姊妹,音乐与文学同根同源。本书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诗歌在宋代的入乐问题进行了文献梳理与理论论证。通过宋代声诗概念的界定,揭示了宋人声诗观同传统礼乐观的关联;通过对围绕声诗而展开的社会活动的考察,论述了宋代声诗的类别、功能及其特点;通过对“乐语口号”的全面分析,考察了近体诗在走向歌舞场所时的丰富变化。本书立足于文学本体探索诗乐关系,研究音乐在文学发展中的意义,努力把面向文学存在背景和存在方式的研究,转变为面向文学本体的研究。

 

作者简介

杨晓霭,女,甘肃秦安人。1984年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留校任教。1988年于西北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3年于扬州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5年10月入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做研究工作。2000年获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专业技术荣誉称号,2001年入选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甘肃省唐代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的教学与研究。2003年晋升为教授。曾获“优秀共产党员”、“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荣誉称号。

 

目录

胡忌先生评语(代序)

序一

序二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宋人的声诗观念

一、入乐之诗

二、颂赞乐歌

三、近体律绝诗

第二节郭茂倩的声诗观

一、声诗近代曲辞杂曲歌辞

二、“在音声者”与“属事而作”

三、“皆诗人六义之馀”

四、《乐府诗集》之“乐府”

五、小结

第三节声诗非由乐以定辞

第四节声诗与“旧声”

第五节宋代声诗的界定

第二章唐音流韵

第一节宋人歌唐诗

一、歌唱现象之考察

二、歌唱现象之分析

第二节《竹枝歌》

一、唐音《竹枝》

二、《竹枝》歌唱的变化

三、《竹枝》在宋代的传播

四、《竹枝歌》体

第三节《渭城曲》

一、宋人歌唐《渭城曲》

二、宋人借《阳关》歌宋诗

三、《渭城》体

第四节《金缕衣》

一、唐音《金缕衣》

二、《金缕衣》之传播

三、《金缕衣》之主题

四、《金缕衣》“翻”“生朝曲”

五、以《金缕》名词

第三章宋人歌宋诗

第一节关于诗词入乐问题的论断

一、诗乐亡而词乐兴

二、宋诗不入弦歌

三、诗至宋渐不可歌

四、诗词同时入乐

五、述评

第二节宋人歌宋诗纪事

一、四言四句

二、四言八句

三、四言二十四句

四、五言四句

五、五言八句

六、五言十二句

七、六言四句

八、七言四句

九、七言八句

十、杂言

十一、楚歌体

十二、琴歌

第三节“著腔子唱好诗”与《瑞鹧鸪》

一、宋人唱诗所借之“腔”

二、七言八句诗的歌唱

三、“著腔子”之歌法

四、因《瑞鹧鸪》而生的联想

第四节以诗度曲与“檃括”

一、以诗度曲

二、“檃括”

三、“以诗为词”亦“檃括”创作歌曲

第四章仪式声诗的制作

第五章文人会吟及其诗乐观

第六章民间声诗

第七章乐语口号声诗

第八章结论和馀论

主要参考文献及征引书目

后记

 

 

6.       张家山汉律研究

曹旅宁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5-8-1

字数:210000

页数:300

印刷时间:2005/08/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47462

定价:¥22.00

 

内容简介

本书由24篇论文组成,集中研究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汉初法律,如贼律、盗律、户律、捕律、津关令、奏谳书等,基本涵盖了这批法律简牍的主要内容,并特别讨论了这批汉律的制作时代等问题。书中各篇论文:多为历史考证性质,考细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有较多创新,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参考价值。

 

目录

张家山247号汉墓汉律制作时代新考

说张家山汉简《贼律》中的“诸侯”

从张家山汉律说汉初列侯的政治经济权益

论张家山汉律中“宦皇帝”的性质及地位

张家山汉律群盗考

张家山汉简《贼律》考

释张家山汉简《贼律》中的“锢”

张家山汉简《盗律》考

张家山汉简《具律》考

张家山汉律名田宅的性质及实施问题

张家山汉简《户律》“田命籍”释义

张家山汉简《捕律》考

张家山汉简《亡律》考

张家山汉简《行书律》考

张家山汉律中的后子制度及身份继承法

张家山汉简《史律》考

张家山汉律职官的几个问题

张家山汉简《传食律》“释新成”献疑

张家山汉律所见汉初徭役制度

张家山汉律磔刑考辨

张家山汉律罚金考辨

张家山汉律赎刑考辨

《津关令》考述

《奏谳书》考述

后记

 

 

7.       三言性别话语研究

刘果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8-10-1

字数:

页数:208

印刷时间:2008/10/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63288

定价:¥28.00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文献比勘这一经典文献学方法实现文本细读,认为“三言”中存在着规范性和非规范性性别话语的博弈。前者深受主流性别规范影响,后者源于对发乎本心的情欲的肯定,具有多种表现形态。两种话语向我们展现的竞争与冲突,让“三言”性别话语系统在呈现出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面貌的同时,也绽放出因对抗、调和、妥协、战胜、和谐、解体等种种话语问的互动而独具的丰富性和层次感。

 

作者简介

刘果,1973年8月生,现为岳麓书社副编审。1995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典文学专

业唐宋文学方向,获文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学

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性别理论以及明清小说,累计发表成果近40万字。

 

目录

绪论

第一章“三言”生存的性别语境述论

第一节主流性别规范和非主流性别意识

第二节冯梦龙的性别观

本章小结

第二章“三言”中宋元、明话本小说分布情况的文献考察

第一节说话、小说和话本小说

第二节“三言”中的宋元、明话本小说的分布

第三节现存于其他作品中的宋元话小说

本章小结

第三章从文献比勘看“三言”对宋代同题话本小说的改写

第一节才女理想的虚拟表达

第二节夫贵妻荣的悲剧意味

第三节私奔途中的性别重塑

第四节道德期许的意外落空

第五节红颜祸水的倾情演绎

本章小结

第四章同母题在“三言”宋元、明话本小说中的不同表现(上)——以单篇文献比勘为基础

第一节色欲亡身的性别寓言

第二节女性复仇的主题变奏

第三节才子佳人的情爱失语

本章小结

第五章同母题在“三言”宋元、明话本小说中的不同表现(上)——以单篇文献比勘为基础

第一节离乱重适母题下的他性变异

第二节红杏出墙母题下占有权的争夺

第三节女鬼情奇母题下的真情绽放

本章小结

附录一“三言”中重要女性人物索引

附录二“三言”各篇目题材来源考述

附录三本书各章主要文献比勘类目

参考文献

后记

 

 

8.       清代仪征刘氏《左传》家学研究

郭院林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8-3-1

字数:230000

页数:301

印刷时间:2008/03/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60218

定价:¥36.00

 

内容简介

本书综述了刘氏家学的研究现状,考察了刘氏学人学行,分析刘氏四世之学术变化与发展。以专书和专人研究相结合,对刘氏《左传》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考察:对《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一书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厘清以往研究笼统将此书归功于刘文淇的说法,指出刘氏四世学人对此书都有贡献;探讨了刘师培研究《左传》的动力与成就,认为刘师培为《左传》学建立了完整的理论构架。最后以刘氏家族为代表,从治学方法论角度分析了清儒治经方法,对清代学术发展规律进行了总结。

 

作者简介

郭院林,1975年生于江西星子县。1997年毕业于南昌大学中文系;后执教鞭4年,为乡梓育才;2004年于南京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2007年7月于北京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现为石河子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屯垦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硕士导师。研究方向为先秦文学、近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宗教问题。发表过《刘师培的戴震学》、《刘文淇学行考论》等10余篇论文。

 

目录

导论

第一节清代仪征刘氏家学研究现状

一、刘氏家学系统研究

二、刘氏学人专人研究

第二节研究缘起与设想

一、研究缘起与目的

二、研究方法与框架

第一章仪征刘氏家学谱系

第一节刘氏学人生平述论

一、岿然儒门,防自训导——刘文淇生平

二、红豆三传,儒林趾美——刘毓崧父子生平

三、青藜四照,宝树联芳——刘师培兄弟生平

第二节刘氏治学环境与学术资源

一、占籍仪征:地域环境

二、学派传承:学术渊源

三、入幕交游:生活阅历

第三节刘氏家族著作考述

一、刘文淇

二、刘毓崧

三、刘寿曾兄弟

四、刘师培

第四节刘氏家学特色与转变

一、刘文淇:树立家法

二、刘毓崧:博通众家

三、刘师培:拓宽门庭

第二章《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研究

第一节编纂考论

一、《疏证》缘起

二、长编问题

三、版本与编撰

第二节体例考论

一、“注例”分析

二、编纂体例

三、按语归属

第三节思想内容评析

一、尊王思想

二、内容分析

三、疏证原则与得失

第三章刘师培的学术思想——以《左传》学为中心

第一节刘师培的思想历程

一、民族民主革命

二、无政府主义者的“乌托邦”

三、学术专业化的艰难转变

第二节刘师培《左传》学建树

一、《左传》学面临的挑战

二、梳理《左传》学历史

三、建构《左传》学理论

第三节纠合传统学术分歧——刘师培治学特点平议

一、等视经史

二、平分今古

三、持平汉宋

四、会通中西

第四章刘氏家学的学术史意义

第一节刘氏《五经旧疏考正》的方法评析

一、《考正》缘起与旧疏价值

二、考证方法归纳

三、《五经正义》评价与刘氏考证得失

第二节刘氏家学平议

一、“实事”如何“求是”

二、重疏经籍的理想

三、刘氏家学评价

第三节清代学风与世风概说

一、读经风气的养成

二、治经方法

三、朴学——追求淳朴的学风与世风

四、学术、政治与学术专业化

附录:

一、刘氏家族谱系略表

二、仪征刘氏家族学谱简编

三、刘文淇、刘毓崧、刘寿曾交游合表

四、刘文淇书札四通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9.       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

查洪德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5-8-1

字数:345000

页数:435

印刷时间:2005/08/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45819

定价:¥35.00

 

内容简介

有元一代,理学成为统治者钦定的官方哲学,对学术与文学发生了巨大而长久的影响。但在元代特殊的社会条件下,理学之作用又不能不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从而使学术与文学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本书分从学术思想、文学主张、创作实绩三个方面对刘因等九位颇具代表性的诗文作家做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做了较全面的总结,对元代学术与文学绍宋启明的独特作用给予了揭示。

 

目录

绪论元代学术格局与诗文发展梗概

上编

第一章文道离合与元代文学思潮变迁

第一节道统与文统的形成及其在元初的成熟

第二节两种反思一种趋势:合文道而一之

第三节盛世文论:以性理之学施于台阁之文

第四节道统的衰微和文人的弃道倾向

第二章理学流而为文与以理学为精神底蕴文风的形成

第一节理学流而为文现象的考查与成因分析

第二节理学之圣贤气象与诗文之雍和平易

第三节理学之深造自得与诗文之自得之趣及鸢飞鱼跃等

第四节理学之志以御气与诗文之不大声色

第三章元代之区域学术精神与诗文风貌

第一节前期北方:北宗学术与中州文风

第二节前期南方:学术融合与文风融通

第三节中期江西:圣贤气象与盛世文风

第四节中期浙江:众派归一与文论折中

第五节晚期吴中:精神叛逆与诗道性情

第六节晚期婺中:回归传统与道学文澜

第四章理气之辩:元人关于文学本体问题的思考

第一节元以前文论中的理气之论:从风格论、创作论到本体论

第二节有关概念的辨析及两种文学本体论的基本矛盾

第三节气本论文学理论体系试绎

第五章元代诗学性情论

第一节吟咏性情:一个歧义纷呈的命题

第二节性情论之倡导与元诗之祧宋归唐

第三节一时自然之趣与自乐性情;自然性情论

第四节人人有情性,则人人有诗:张扬个性的性情论

第五节从情性之真到性情之正:吴澄、虞集一系的性情论

第六节天理民彝:道学家之诗学性情论

第六章宋元人对理学文弊的批判和理学文学观的演变

第一节宋元人对理学文弊的批判

第二节从作文害道、作诗妨事到融会文理、敛情约性

第三节非诗理论的诗学阐释

下编

第七章郝经:道学复北之际的合而未融

第八章刘因:北方学术背景与北宗诗文

第九章戴表元:承百家之绪开风气之先

第十章吴澄:文学问题的哲学思辩与儒学宗师的文士风致

第十一章刘将孙:精神叛逆与文学创新

第十二章虞集:蜀学精神与诗文宗主

第十三章黄溍:在矛盾中求融通

第十四章柳贯:学派纷争之后的精神解放

第十五章戴良:北山学术变异与道学文澜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0.    清末邮传部研究

苏全有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5-8-1

字数:390000

页数:509

印刷时间:2005/08/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47769

定价:¥35.00

 

内容简介

本书是第一部系统、全面研究清代末年的邮传部的专著。1906年设立的邮传部,承担着建设和发展交通、邮电事业的重任,在铁路、航运、邮政、电政事业的发展和利权回收方面有不凡的表现,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很大影响。本书对邮传部的成立背景、官制、机构、经费、规章管理,职掌等制度层面作了全方位、多视角的探讨,重点论述该部在发展中国交通事业和回收利权方面的事功,并对其政策决策作了深入检讨和重新审视。

 

作者简介

苏全有(1966-),男,河南省辉县人,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中师大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先后发表论文一百四十多篇,出版著作三十部,主要论著有《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转型问题研究》、《近代中国进口替代工业问题研究》、《袁世凯与中国近代化》、《孙中山与三角联盟》等。

 

目录

序言一

序言二

绪论

一学术前史

(一)铁路

(二)外债问题

(三)邮电与航运

(四)余论

二选题意义等

(一)选题意义

(二)重难点与创新点

(三)研究视角及评价标准

第一章邮传部的成立

一晚清交通管理沿革

二邮传部的成立

三部务交接

四经费

第二章人事、规章制度与管理

一管理层的变动

(一)更迭频仍

(二)关键人物

二规章制度

(一)官制

(二)交通规章

三洋员管理

四留学生管理

第三章机构

一内部管理机构

(一)两厅四司

(二)铁路总局

(三)其他机构

二外部机构

(一)交通银行

(二)学堂

第四章职掌

一与中央各部门的权限划分

(一)与农工商部

(二)与陆军部

(三)与外务部

(四)与度支部

(五)与学部

(六)与资政院

(七)与部务处

二与地方督抚之间的权限划分

……

第五章邮传部与清末交通事业的发展

第六章利权回收

第七章政策决策

结语

征引史料及参考论著

心语——代后记

表录

 

 

11.    胡文焕胡氏粹编研究

向志柱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8-11-1

字数:260000

页数:262

印刷时间:2008/11/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63431

定价:¥36.00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海内孤本《胡氏粹编*的第一部研究专著。在重新梳理胡文焕生平和著述的基础上,对《胡氏粹编》的版本源流、文献来源、辑佚价值和校勘价值做了细致的考述,并从提供新资料与引发新问题的角度重点探讨了《胡氏粹编》在古代小说领域的研究价值,同时还探讨了《胡氏粹编》与古代诙谐文、通俗类书的关系。本书强调问题意识,注重论题的探讨性和论点的创新性,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向志柱,l970年生,湖南绥宁人。2000年毕业于湘潭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在《文艺研究》、《文学遗产》、《光明日报-文学遗产》、《文献》、((中国典籍与文化》、《明清小说研究》等报刊发表文学论文近三十篇。在《光明日报》、《中国高等教育》、《中华读书报》、《(社会科学报》等报刊发表编辑出版论文十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学术年鉴》等摘转近二十次。独立主持完成湖南省社科规划项目一项。

 

目录

序郭英

绪论

一、《胡氏粹编》的版本与流传

二、《胡氏粹编》的研究状况与价值

三、本书研究理路

第一章胡文焕生平、著述考

第一节胡文焕的生平

第二节胡文焕的著述

第二章《胡氏粹编》的成书

第一节编排体例

第二节编辑宗旨

第三节成书来源

第三章《胡氏粹编》的文献价值

第一节辑佚价值

第二节校勘价值

第三节胡文焕的刻书

第四章《胡氏粹编》与古代小说(上)

第一节《稗家粹编》的编选及研究价值

第二节《稗家粹编》与《宝文堂书目》著录及古代小说研究

第三节《稗家粹编》与《湖海奇闻》、《古今清谈万选》、《幽怪诗谭》的关系

第四节《稗家粹编》与《鸳渚志馀雪窗谈异》的作者和收录问题

第五节《稗家粹编》与《百家公案》的本事和成书方式

第五章《胡氏粹编》与古代小说(中)

第一节《稗家粹编》与《剪灯新话》的版本与成书

第二节《稗家粹编孔淑芳记》与《孔淑芳双鱼扇坠传》的本事、成书及其著录

第三节《稗家粹编杜丽娘记》与《牡丹亭》蓝本的关系

第四节《稗家粹编秋香亭记》与瞿佑的自传心态

第六章《胡氏粹编》与古代小说(下)

第一节《游览粹编相思长恨歌》与王娇鸾故事的关系

第二节《游览粹编谋夫冤情供状》与玉堂春故事的关系

第三节《胡氏粹编》与其他小说的关系

第七章《胡氏粹编》与古代诙谐文

第一节古代散文研究的拓展与诙谐文研究

第二节《胡氏粹编》所收诙谐文概况

第三节《胡氏粹编》所收诙谐文艺术特色

第四节古代诙谐文发展的困境

第八章《胡氏粹编》与古代通俗类书

第一节小说视角和类书视角的通俗类书概念

第二节古代四大通俗类书的特点

第三节《胡氏粹编》与四大通俗类书的关系

第四节《胡氏粹编》与四大通俗类书的生成

结论

附录《胡氏粹编》详细目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2.    唐与新罗文化关系研究

党银平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7-12-1

字数:140000

页数:211

印刷时间:2007/12/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59687

定价:¥29.00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从文化教育发展史的角度梳理新罗文化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过程。第二章阐析新罗留学生入唐游学风尚形成的内外原因。第三章探索唐代对新罗留学生的特殊管理方式。第四章考辨唐代是否曾为新罗留学生特设“宾贡”之科。第五章辨析新罗及第进士在唐代的发榜方式。第六章考述新罗留学生与唐代官吏及文士的交往关系,归纳两国文人交游的总体特点。第七章彰显留学生群体在中韩教育关系史上的重要文化意义。第八章阐明唐代与新罗佛教密切而互动共振的交流关系。

 

作者简介

党银平,男,l964年4月出生,汉族,陕西省宝鸡人。1990年在西北大学中文系获古代文学硕士学位,1999年在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古代文学博士学位,1999年进入南京师大文学院博士后站并留校任教,兼任文学院中韩文化研究所主任。主要从事唐宋文史及中韩古代文化关系研究,承担“崔致远全集编年校注”(高校古委会)、“唐代对外教育制度研究”(教育部)、“唐代与新罗教育关系研究”(韩国国际财团)等学术项目,曾应邀赴韩国高校和研究所作学术讲演。已出版《崔致远研究》(韩文版,韩国翰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桂苑笔耕集校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等专著,并在《文史》、《中国典籍与文化沦丛》、《社会科学战线》、《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域外汉籍研究集刊》及韩国《新罗史学报》、《中国学论丛》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新罗文化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新罗文化教育的历史

第二节新罗文化教育的发展

第二章新罗“西学”教育风尚盛行的原因

第一节新罗“西学”的文化涵义

第二节新罗“西学”风尚盛行的原因

第三章唐代新罗留学生的教育管理方式

第一节新罗派遣赴唐留学生的时间

第二节新罗留学生的入唐程序与人数

第三节新罗留学生的习业场所与生活待遇

第四节新罗留学生的留唐年限及归国程序

第四章新罗留学生与唐代科举

第一节“宾贡”的涵义及其演变

第二节唐代有无“宾贡科”考论

第三节唐代新罗留学生的应试方式

第五章新罗宾贡进士的放榜方式与相关事迹

第一节新罗宾贡进士的放榜方式

第二节新罗留唐进士事迹补正

第六章新罗留学生与唐代文人的交往

第一节新罗留学生与唐代文人交往的特点

第二节新罗留学生与唐代文人的诗歌交往

第三节新罗留学生崔致远与唐末文人的交往

第四节新罗留学生崔致远与淮南节度使高骈的交往

第七章新罗留唐学生群体的文化作用

第一节新罗留学生对本国政治思想发展的贡献

第二节新罗留学生对汉文学发展的作用

第八章唐代与新罗的佛教文化关系

第一节新罗佛教与唐代佛教的师承关系

第二节唐代文士与新罗僧侣的交游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3.    赵翼史学新探

白兴华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5-8-1

字数:156000

页数:215

印刷时间:2005/08/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37197

定价:¥18.0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结合、诗史互证、比较研究等方法,对赵翼史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分析并评价赵翼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史学成就,主伙其著作《陔余丛考》、《廿二史札记》在对历代史事的考证、对历代正史编撰的研究和史学批评、治史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代表了清乾嘉时期考证史学的最高水平。对同时代三大史学名家钱大昕、王鸣盛、赵翼作了比较研究,揭示了赵翼史学的鲜明特色。

 

目录

赵翼史学:乾嘉学术的珍品

绪论

一一个要给予高度评价的史学家

二赵翼史学研究回顾

三本文旨趣和方法

第一章乾嘉时代特点与赵翼思想经历

一乾隆时期的盛衰变化与赵翼对时代特点的认识

二赵翼的学术交往

三经世致用史学思想的形成

第二章通史性的历史考证巨著

一提挈一代大事

二探究治乱盛衰之敌

三历史人物评价

四对明代历史的总结

第三章赵翼对历代正史编撰的总结及其史学批评

一历代正史的编撰及其得失

二赵翼的史学批评

第四章赵翼的史学方法

一归纳考证的方法

二比较的方法

三朴素的辩证分析

第五章赵翼在乾嘉考证史学中的地位

一三大家历史考证比较

二赵翼史学特色及其在乾嘉考证史学中的地位

余论赵翼史学对近代史学家的影响

一近代史学家对赵翼史学的高度评价

二近代史学家对赵翼史学术成果的借鉴和继承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4.    三省制新探:以隋和唐前期门下省职掌与地位为中心

罗永生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5-8-1

字数:263000

页数:353

印刷时间:2005/08/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47684

定价:¥24.00

 

内容简介

三省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本书分五章,从体制演进的角度,将三省制置于整个汉唐制度演进的环节中加以定位,并以门下省作为研究中心。在理清汉魏南北朝门下省演变线索的基础上,特别研究了隋及唐初三省的发展、门下省与中书省地位的升降变化等,资料充分,分析入理,对海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亦有客观的评价,便于读者取鉴与利用。

 

作者简介

罗永生,祖籍广东,香港出生及成长。完成大学教育后,于1988年考取国家教育委员会特别奖学金,公费入读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课程,学习隋唐史。获得学位后,返回香港,入读香港大学博士课程,专攻中国中古史,1999年取得哲学博士学位。现职香港树仁学院历史系副教授。曾发表《唐前期三省地位的变化》、《晚唐五代的枢密院和枢密使》、《隋文帝与三省发展关系初探》《后魏尤重门下官说新探》等多篇论文。

 

目录

第一章导言

第二章两汉魏晋南北朝之门下省

第一节门下省一词的由来

第二节东汉侍中寺的省尚书事

第三节魏晋时期门下省参与决策

第四节南北朝时期门下省的平尚书奏事与审复诏书

第五节北朝门下省地位的探讨

第三章隋及唐初三省的发展

第一节隋代的改制

第二节唐高祖与太宗时期的三省发展

第四章唐高宗及武后时期门下省与中书省地位的变化

第一节政事堂议政制度

第二节高宗时期三省长官地位变化

第三节武后时期政事堂与中书、门下两省的关系

第五章隋及唐前期待中和中书令迁转统计与分析

第一节侍中迁入统计与分析

第二节侍中迁出统计与分析

第三节中书令迁入统计与分析

第四节中书令迁出统计与分析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附表

附图

 

 

15.    五代典制考

任爽主编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7-3-1

字数:250000

页数:332

印刷时间:2007/03/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54682

定价:¥40.00

 

内容简介

五代典章制度承唐启宋,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但由于资料的不足和“正统”思想的影响,史学界很少对这一时期的典章制度进行具体细致的研究,而本书从礼仪制度、法律制度、中央官学制度、科举制度、宰相制度、兵制、赋役制度、货币制度等方面对五代时期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专门且较为全面、具体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五代历史乃至于整个中国古代制度发展史的细致理解。

 

目录

前言

第一章五代礼仪制度考

一吉礼

二宾礼

三军礼

四嘉礼

五凶礼

第二章五代法律制度考

一立法活动

二关于刑事的法律

三关于民事的法律

四司法程序

第三章五代中央官学制度考

一学校种类

二学官设置

三生员状况

四课程与教材

五考试制度

六学礼制度

第四章五代科举制度考

一贡举科目

二考试内容和录取标准

三取解

四省试

五详覆与覆试

六知贡举官

七榜数和录取名额

八科举士人的出路

第五章五代宰相制度考

一选任

二名号与品秩

三职权

四宰相权力的分化与削夺

第六章五代兵制考

一编制

二指挥

三管理

第七章五代赋役制度考

一两税

二工商税

三杂税

四役制

五中央财政机构沿革

第八章五代货币制度类

一铸币

二白银

三绢帛

参考文献

 

 

16.    《金楼子》研究

钟仕伦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4-12-1

字数:214000

页数:294

印刷时间:2004/12/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45253

定价:¥25.00

 

内容简介

《金楼子》一般是采用札记、随感的形式,或前引名言成句,后加自己的看法;或借题发挥以阐发自己的思想;或记述史实以劝诫子女;或追叙往事,聊以自慰;或转志奇事,欲广闻见;或记东交游,以叙友情,等等。总之,于《吕氏春秋》、《淮南子》等离家著作相比,《金楼子》的最大特点是,它基本上是由萧绎一人撰写而成。萧绎很瞧不起吕不韦、刘安的作法,常笑淮南之假手,每嗤不韦之托人。萧绎从青年时代起就新自动手搜集材料逐年撰写《金楼子》。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金楼子》一书对研究生活在南北文化和中外文化大交流、南北民族大融合前夕的萧绎的思想、生平,著述和齐梁社会历史都是不可多得的直接材料之一。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对《金楼子》进行全面研究的专著。作者以鲍廷博《知不足齐业书》本《金楼子》为主,辅以《太平御览》引文《永乐大典》引文和文渊阁《四库全书》等不同版本《金楼子》进行研究。前四章对《金楼子》的成书时间、体例和版本,著录情况以及文献价值等进行了考辨;后五章对《金楼子》的思想体系、文笔理论,文学本质观,文学创作思想和文学批评思想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附录关于《金楼子》的序跋,历代评论和萧绎者述存目等,可供研究者参考。

 

作者简介

钟仕伦,男,汉族,1953年生于成都市。教授,文学博士。现任四川师大美学研究所所长、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理事、四川省美学学会副会长。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出版专著《南北文化与美学思潮》等。

 

目录

引言

第一章《金楼子》成书考辨

一《金楼子》的成书时间

二《梁书·元帝本纪》失载《金楼子》的原因

第二章《金楼子》的体例和版本

一《金楼子》的体例

二《金楼子》的版本流传情况

三现存《永乐大典》中的《金楼子》佚文

第三章库本、鲍本《金楼子》疑误兴例

一库本《金楼子》疑误举例

二鲍本《金楼子》疑误举例

第四章《金楼子》的文献价值

一补证史书

二证佐见闻

第五章《金楼子》的思想体系

一总之者明也

二尽忠尽力以报国家

三我思江海游,曾与朝市玩

四体兼释、老

第六章《金楼子》的文笔理论

一《金楼子》之前的文笔说

二《金楼子》的文笔理论

三文人分类的理论

四文人分类理论的历史意义

第七章萧绎的文学本质观

一神其巧慧,笔端而已

二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三情灵摇荡说

第八章《金楼子》的文学创作思想

一不以委约而能不会善痒

二内外相感,愁情结悲

三师心使气说

四二陆三张,启独擅美

五文武二途,并得俦匹

六萧绎的文学创作成就

第九章《金楼子》的文学批评思想

一榼耳不能理音乐,屩鼻不能达芬芳

二《擬古》胜乎士衡

——对陆机等人的品评

三挹酌道德,憲章前言

四京师文坛,与永明体之争

五领袖文坛,调合今古

附录一历代著录及序跋

附录二历代评论辑要

附录三萧绎著述存目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7.    魏了翁文学研究

张文利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8-11-1

字数:230000

页数:222

印刷时间:2008/11/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62915

定价:¥29.00

 

内容简介

《魏了翁文学研究》首次从文学史的视野观照南宋中后期著名学者、理学家魏了翁的文学世界。《魏了翁文学研究》无论是对鹤山交游的考索、学术思想的阐发,还是对鹤山、西山的比较,都以文学为聚焦点。书中主体部分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倾力对鹤山的诗、词、文进行全面梳理,深度阐释。《魏了翁文学研究》学术史视角、问题意识与原始文献并重,文献学研究、理学研究和文艺学研究相结合,在史料考信的过程中抉发文本中的幽光与寄意。

 

作者简介

张文利,陕西凤翔人。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2003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4年至200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其闻曾赴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中国词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唐宋文学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在《文学遗产》、《文学评论》、《文史哲》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理禅融会与宋诗研究》、《苏轼在关中》等著作。曾先后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子项目、陕西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多项。

 

目录

导言

第一章魏了翁的生平、交游及著作考述

第一节魏了翁的生平

第二节魏了翁的交游

第三节魏了翁的著述及《鹤山集》版本源流

第二章魏了翁的学术思想

第一节魏了翁学术思想综论

第二节魏了翁与蜀学

第三节魏了翁的文学思想

第三章魏了翁的诗作

第一节魏了翁诗的思想内容

第二节魏了翁诗的艺术风貌

第三节魏了翁诗的理趣

第四章魏了翁的长短句

第一节魏了翁词综论

第二节魏了翁寿词考述

第三节魏了翁词的理学意味

第四节魏了翁词的淑世情怀

第五章魏了翁的散文

第一节笺表奏议类散文

第二节记人类散文。

第三节书信类散文

第四节序跋类散文

第五节事记题记类散文

结语

附录一宋代蒲江魏氏家族与文学考论

附录二魏了翁与真德秀文学之比较

附录三宋代“理学词派”说献疑

附录四魏了翁著述辑佚

主要参考文献及征引书目

后记

 

 

18.    金元诗文与文献研究

王树林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8-11-1

字数:260000

页数:297

印刷时间:2008/11/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62373

定价:¥42.00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金元文学家的创作论、文风的发展嬗变以及对金元诗文的深入考证。作者对所涉金元文献皆溯流探源,辨伪存真,辑佚补缺。时出新见,多有创获。不仅勾勒出金元文学史的发展脉络,而且阐明了金元诗文的文学、文化价值。

 

作者简介

王树林,1956年12月生于河南商丘。1982年1月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现为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古籍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兼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员、全国辽金文学学会理事、全国元好问研究会理事等。出版著作有:《侯方域文集校笺》、《侯方域诗集校笺》等。在《文学遗产》、《文献》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

 

目录

序二

金末文风嬗变与元好问的散文审美理论

程钜夫江南求贤与元初南北文风融合

马祖常散文的文化成因及审美特质

元末诗人叶颢生平与创作考论

金末诗僧性英禅师考论

文学家兼地理学家的元代道士朱思本

元南方正一教道士马臻、陈义高、朱思本诗文集论考

杨维桢的散文评价、文集版本及辑佚问题

杨维桢诗集、赋集版本流变考

《全元文》中程文漏收文拾辑及生平著作考

《全元文》中宋禧漏收文拾辑及生平著作考

《文章精义》作者考辨

《水东日记》中一篇元人文论之作者悬案释疑

金人存世诗文集九种叙录

杨奂、杨弘道等蒙元北方十家文集考略

元代河南三先生文集叙考

元代江西程钜夫、周伯琦等七家诗文著作述考

元中后期顾瑛等吴中五家诗文集汇考

元中后期安徽贡奎、贡师泰、余阙等八家诗文集汇考

元代两浙十二家诗文集述考

后记

 

 

19.    巫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女性——立足于女性生育、疾病的考察

方燕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8-7-1

字数:200000

页数:240

印刷时间:2008/07/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61666

定价:¥38.00

 

内容简介

出于对超自然力的敬畏,“巫”与“巫术”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社会的文明史一样的久远,也可以说,它本身就是人类文明史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已有“巫”的存在了。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可以从不同角度来予以思考。方燕博士这部著作,正是从新的视角来思考的一个尝试。

本书以宋代女性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巫文化视野下加以检视,从女性对巫术所持的态度与行为表现、女性婚育中的巫术意识与行为、巫术活动中的女性角色和女性观、妇科疾病的巫术疗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力图通过巫术这面古老的、神奇的文化魔镜反观女性自身,进而揭示巫术与宋代女性人生和宋代社会的关系状况。

 

作者简介

方燕,女,生于1969年,四川省南充市岳池县人。1985年入四川师范学院历史系学习,先后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2002年入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学习,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2年起在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现为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参编著作多部。

 

目录

绪论

一、概念界说

二、研究现状与选题缘起

三、资料来源与研究架构

第一章宋代女性与巫术

第一节宋代女性生活中的巫术掠影

一、婚育疾病

二、争位固宠

三、祈福消灾

四、其他

第二节沟通人神的女性:宋代的女巫

一、宋代女巫的称谓及成巫途径

二、“闾阎多信女巫”

三、宋代宫廷中的女巫行迹

四、升转之路:从女巫到女神

第三节宋代女性的拒巫活动

一、女性拒巫者的行为表现

二、女性拒巫的原因及影响

三、余论

第二章文化寻绎:婚育巫术的社会语境

第一节宋人的婚育观

第二节宋代女性的生育困境

第三章愿望的寄托:婚育巫术

第一节婚姻巫术

第二节求子转胎

一、求子术

二、转胎术

第三节胎产神煞系统与趋避仪式

一、书面仪式

二、口头仪式

三、产妇推行年法

第四节催生巫术

第五节保育巫术

第四章女性身体与巫术

第一节宋人的女性身体观

第二节女性“割股”疗亲

一、女性割股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

二、女性割股行为发生的社会机制

第三节女童驱傩与裸形夜祭

一、女童驱傩

二、裸形夜祭

第五章妇科疾病与巫术

第一节产后病

第二节经、带、杂病的巫术疗法

一、男女互用之法

二、取象比类之法

三、祛邪安神之法

四、垢物厌胜之法

第三节女性祟病——以《夷坚志》为中心

一、祟病的病因

二、患者、治疗者双方及疗效分析

三、结语

结语

一、巫术的主观动机

二、巫术的客观效果评价

参考书目

一、古籍

二、专著

后记

 

 

20.    牡丹亭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

谢雍君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8-7-1

字数:210000

页数:272

印刷时间:2008/07/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62083

定价:¥42.00

 

内容简介

有关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与女性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学术研究的薄弱环节。本书以汤显祖《牡丹亭》为考察中心,论析了《牡丹亭》所描述的经典阅读和自然感发两种情爱发生方式、感梦身亡和“发乎情止乎礼义”两种情爱实现方式,及其对明清女性可能产生的情感教育作用,从而揭示了明清戏曲女性情感教育的实施方式、文化内涵、功能特征、基本特色和社会意义。书后附有清康熙梦园刻本《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评语辑录。

 

作者简介

谢雍君,女,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戏曲研究》副主编,国家财政部课题《昆曲艺术大典》“文学剧目典”副主编。主要从事元明清戏曲史论研究。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戏剧艺术》、《学术研究》等核心刊物发表《汤显祖剧作审美论》、《昆曲与文人趣味》、《目连戏与明清女性教育》、《杜丽娘的情梦与明清女性情爱教育》等文章,著有《中国戏曲史》(1998,第二作者)、《昆曲与文人文化》(2005,第二作者)等。

 

目录

绪论

一、中国古代女性文学艺术教育研究述要

二、明清戏曲与女性情感教育之间的密切关联

三、本书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四、《牡丹亭》女性情感教育的对象类型

第一章“世间只有情难诉”——《牡丹亭》的至情思想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

一、《牡丹亭》的至情思想及其文化语境

二、明清文人对至情思想的评价与女性接受

三、明清女性的至情思想与情感教育

四、余论

第二章“为诗章,讲动情肠”——杜丽娘的经典阅读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

一、明清女性的私塾教育与经典阅读

二、杜丽娘的经典阅读与情爱发生

三、明清女性的《牡丹亭》阅读与情感教育

四、余论

第三章“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杜丽娘的自然感发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

一、古代女性的怀春伤春与自然感发

二、杜丽娘的自然感发与情爱发生

三、明清女性对自然感发与情感教育的思考

四、明清女性的自然感发号隋感教育

五、余论

第四章“景上缘,想内成。因中见”——杜丽娘的感梦身亡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

一、杜丽娘的感梦身亡与情爱实现

二、情梦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

三、情死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

四、余论

第五章“始若不正,卒归于正”——杜丽娘的“发乎情,止乎礼义”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

一、杜丽娘的“发乎情”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

二、杜丽娘的“因情感梦”与“从一而终”

三、杜丽娘的“止乎礼义”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

四、余论

结语明清戏曲女性情感教育的特色与意义

一、明清戏曲女性情感教育的特色

二、明清戏曲女性情感教育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评语辑录

后记

 

 

21.    春秋晋国赵氏研究

白国红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7-6-1

字数:200000

页数:222

印刷时间:2007/06/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56556

定价:¥32.00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通过个案研究探讨春秋政治格局的演变。赵氏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之国——晋国的显赫卿族,它以一异姓来投者的身份,在晋国经历了由大夫而卿而执政而分国为君的发展历程,正是春秋时期王纲解纽——霸权迭兴——政出家门——瓜分公室这一政治格局演变的具体而微的反映,其间,起伏跌宕,荣辱相掺,最终,联合同盟卿族,摈弃异己势力,离析晋国母体,成为自立干诸侯之林的一个独立主权国家,且开战国七雄争强之局,其影响绵远悠长,意义重大。

 

作者简介

白国红,1970年生,河北省平山县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现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先秦专

业研究,近年来研究重点在先秦时期的家族。主要成果有:与沈长云先生等人合著的《赵国史稿》,以及《飞廉考》、《“下宫之难”探析》、《世族的崛起与春秋政治格局的演变》等学术沦文二十余篇。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第一章赵氏渊源研究

一女修传说的考察

二大业史实考辨

三大费史实考辨

四飞廉考

五造父考

附赵氏远祖世系表

第二章赵氏基业的初步奠定

一赵氏始兴之国际环境分析

二赵氏始兴之国内形势分析

三赵氏始兴之前序——赵氏入晋

四赵氏始兴之奠基——赵衰从亡佐霸

附1赵世系中赵夙与赵衰辈份新证

附2晋文公“五贤士”考

第三章赵氏势力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赵盾执政

一赵盾出任正卿

二赵盾专朽

三赵氏家族势力的膨胀

四“赵盾弑君”分析

五“赵盾让嫡”试析

第四章赵氏的中衰与复兴

一“下宫之难”探析

二“赵氏孤儿”试析

三赵武“冠礼”解析

四赵武与“弭兵之盟”

第五章赵氏立国之基的奠足

一北进战略的制定

二赵氏灭二卿

三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史实透析

第六章赵氏开国之君——赵襄子

一赵襄子得立为嗣原因分析

二赵襄子元年辨正

三赵襄子武功考略

四赵襄子文治述论

附1“三家分晋”明细表

附2三家始称侯时间略说

附3春秋晋国赵氏世系表

结语

一赵氏之源流

二赵氏发展道路之特点

三赵氏之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后记

 

 

22.    著述与宗族-清人文集编刻方式的社会学考察

何明星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7-9-1

字数:200000

页数:199

印刷时间:2007/09/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58833

定价:¥26.00

 

内容简介

本书借助张舜徽先生对600部清人文集研究的成果,通过对清人文集的编刻方式的统计分析,及与宗族的象征——族谱的编刊活动的比较,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清人图书文化活动在宗族传承、科举教育和学术研究中发挥的轴心作用,揭示传统著述、编刊与宗族是一种相互适应的文化生态关系。1860年之后的印刷技术变革打破了这种生态关系,对著述、出版以及社会各层面的影响迄今尚存。探索现行制度与传统文化积累之间的转换与对接,对当代图书出版事业有很大帮助。

 

作者简介

何明星,生于1964年1月19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曾在民族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工作,目前供职于高等教育出版社。长期致力于出版文化研究,曾有《将阅读变为享乐》、《图书品牌价值的评估与测算研究》、《图书消费行为的特殊性研究》等二十几篇论文被《新闻与传播》(人大复印资料)、《出版发行研究》、《中国出版》、《新华文摘》等期刊发表或转载。

 

目录

导论

第一章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别集的概念与源流

第二节别集的著述与编撰

第三节清人别集综述

第四节宗族的概念界定及其起源、发展、演变

第二章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600部文集编辑出版方式的统计分析

第一节为先人先师编刊方式概述

第二节自编文集与立言不朽

第三节为同里乡邦编刊概述

第四节编辑为业概述

第三章清人著名科举家族的著述出版活动考察

第一节清代状元著述编刊情况分析

第二节清代著名科举家族的著述编刊情况分析

第四章清人学术活动的宗族化特征

第一节子承父业的学术活动与著述出版

第二节兄弟相继的学术活动分析

第三节同里乡邦的学术活动研究

第五章清人学术著述出版、传播与学术活动宗族化

第一节学术活动宗族化的再认识

第二节学术活动宗族化的图书文本价值

第三节中国传统图书价值观的当代意义

第六章宗族的象征——族谱的编撰、传播与清人文集出版活动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宗族的象征——族谱的编撰及其历史特征简析

第二节族谱的编撰、传播与清人文集编刊活动的对比分析

第七章现代与传统之间——清代图书出版史的基本判断

第一节变革,从1860年开始

第二节被大大低估的一场技术革命

结语

附录600部清人文集名录

参考文献

后记

 

 

23.    张九龄研究

顾建国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7-2-1

字数:210000

页数:244

印刷时间:2007/02/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54521

定价:¥32.00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五章,对唐玄宗开元年间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张九龄其人、其诗、其文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是唐代作家研究中的又一新创获。本书在全面理清张九龄所处的时代背景、家世渊源、成长环境、生平事迹和作品系年的基础上,将张九龄放置于初、盛唐诗坛和文坛的特定格局中,观照考察其文学成就和历史贡献,有助于对文学盛唐形成与发展的合力因素,求得更加深入的理解与认识。

 

作者简介

顾建国,1959年8月出生,江苏淮阴人。1984年7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6年9月至1987年8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研修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并做专题研究。2006年6月,于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责任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文学。曾在《光明日报》(理论周刊学术版)、《社会科学家》、《学术论坛》、《中国典籍与文化》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并著有专著《张九龄年谱》。

 

目录

《淮上文丛》总序

绪论

第一章张九龄的家世及其成长环境

第一节始兴张氏溯源

第二节初、盛唐时期岭南的经济、文化状况

第三节张九龄早年的生活经历

第二章张九龄的文学交游考论

第一节前辈文人的提携

第二节同辈文儒的交谊

第三节晚生后辈的景仰

第四节方外之友的浸润

第三章张九龄的人生理想图式及其影响

第一节初、盛唐之际文人心态的历史承载与时代转换

第二节张九龄人生理想图式的形成及其特征

第三节张九龄人生理想图式的典型意义及其影响

第四章盛唐前期的诗坛宗主——论张九龄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初、盛唐之际的诗坛格局与张九龄的创作定位

第二节张九龄诗歌的艺术特征和美学风格

第三节张九龄诗歌的艺术渊源和美学风格成因

第四节张九龄诗歌的影响

第五章开元时期的“文场元帅”——论张九龄文的体式特征和时代意义

第一节崇雅黜浮,骈散分流:初、盛唐之际的文坛走向

第二节视野宏阔,笃实切要:开元政治语境中的张九龄公文

第三节淡雅矜持,张力内敛:张九龄其他散文的基本特征

参考文献

后记

 

 

24.    周秦《尚书》学研究

马士远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8-9-1

字数:280000

页数:340

印刷时间:2008/09/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62236

定价:¥48.00

 

编辑推荐

周秦时期是《尚书》学的源头时期,所存相关《书》学史料及一些《书》学问题长期以来多存有真伪之辩、先后之争。作者对出土文献、传世文献中涉及此一时期的《书》学史料进行了“竭泽而渔”式的挖掘,并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不囿于成说,从编纂学、诠释学、文学史学、文艺学等不同视角对《尚书》学在周秦时期的流变进行了系统审视,阐明了《尚书》对周秦社会、文化、学术的深度影响,揭示了《尚书》内容与晚周学术之间相互生发的内在联系,不少见解深刻独到,具有一定的正本溯源意义和学术创新价值。

 

内容简介

《尚书》学史研究在通论性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断代《尚书》学史研究至今还未全面展开,本书是作者在这一领域进行的深入研探。周秦时期是整部《尚书》学史的源头时期,所存史料零散而且长期以来多存在真伪之辨,作者首先对出土文献、传世文献中涉及《尚书》的史料进行了充分挖掘与比较,并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不囿于成说,不妄下结论,许多见解深刻独到。其次作者从编纂学、诠释学、文艺学等不同视角对《尚书》学在周秦时期的流变进行了系统建构,阐明了《尚书》对周秦社会的深度影响,揭示了《尚书》思想内容与晚周学术之间互为生发的内在联系,达到了此问题研究的前沿水平。

 

目录

绪论周秦《尚书》学研究论纲

一断代《淍书》学研究最好从源头起步

二文献考辨是开展周秦《尚书》学研究的起点

三《尚书》编纂资料来源问题研究

四编纂学视域中的周秦《尚书》流变

五周秦《尚书》学流变研究

六诠释学视域中的周秦《尚书》学研究

七文学史视域中的周秦《尚书》学研究

八周秦儒家《书》教文艺思想研究

第一编出土文献视域中的周秦《尚书》学研究

第一章周秦文献中的“尚书”意旨新探

第一节《尚书》始称问题简述

第二节《墨子·明鬼下》称说“尚书”考辨

第三节帛书《易传·要》称说“尚书”考辨

第四节马融、郑玄《尚书》始称之说略探

第二章出土文献称说《书》及其篇名现象考论

第一节出土文献称说《书》考论

第二节出土文献称说《书》之篇名现象考论

一简本《缁衣》称说《书》篇名现象考论

二《成之闻之》称说《书》篇名现象考论

第三章出土文献引《书》考辨

第一节出土文献引《书》概说

第二节简本《缁衣》引《书》考述

第三节郭店简《成之闻之》引《书》考述

第二编传世文献与周秦《尚书》文本研究

第四章传世文献引《书》与春秋《尚书》文本研究

第一节《左传》引《书》考辨

一孔子之前引《书》考辨

二孔子时代引《书》考辨

三其它引《书》情况考辨

四《左传》与《书序》相关文献略述

第二节《左传》引《书》概说

第三节《国语》引《书》考辨

一《周语》引《书》考辨

二《晋语》引《书》考辨

三《郑语》引《书》考辨

四《楚语》引《书》考辨

第四节《国语》引《书》概说

第五章孔子及其门弟子引《书》文本研究

第一节孔子及其门弟子引《书》考辨

一见于后世三种版本篇目者

二仅见于郑注古文、梅本古文篇目者

三仅见于梅本古文篇目者

四不见于后世版本篇目者

第二节孔子及其门弟子引《书》概说

一《左传》所载孔子及其门弟子引《书》概说

二《论语》所载孔子及其门弟子引《书》概说

三《礼记》所载孔子及其门弟子引《书》概说

四《孔丛子》所载孔子及其门弟子引《书》概说

五《尚书大传》所载孔子及其门弟子引《书》概说

六《孔子家语》所载孔子及其门弟子引《书》概说

第六章《墨子》引《书》与战国初期《尚书》文本研究

第一节《墨子》引《书》考辨

第二节《墨子》引《书》概说

第七章传世文献引《书》与战国中晚期《尚书》文本研究

第一节《孟子》引《书》考辨

一见于三种版本篇目者

……

第三编周秦《尚书》学流变研究

第四编诠释视域中的周秦《尚书》学研究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25.    杂剧形成史

刘晓明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7-7-1

字数:510000

页数:510

印刷时间:2007/07/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57850

定价:¥65.00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中国戏剧史的专著,作者运用发现的唐宋杂剧、金元院本方面的新材料及大量的已知的材料,对杂剧发生与发展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对“杂剧”观念的演化、宋代杂剧演化机理、脚色的由来及其意义、官本杂剧与金元院本剧目考释、剧目的分类与方法论意义、元杂剧的表演形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对“斫拨”、“则剧”、“合生”等戏剧史中的难题作出了新的诠释。本书提出的新理论——“类群理论”,是作者的研究课题及获奖项目,对杂剧的形成作出了新的形态描述和理论阐释,为戏剧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作者此课题被评为国家社科项目优秀成果,相关的著述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是具备一定学术水平的著作。此外,本书采用的“表演转向”的研究路径,从中国民间表演伎艺的“格式化框架内的套袭与变异”这一方法去考察戏曲发生与发展的路径,也颇具新意。

 

作者简介

刘晓明,江西吉安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院长,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及国务院特殊津贴。1973年插队于井冈山,当过工农商学兵,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曾任敢死队员。先后考入江西师大历史系、中山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史》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基地重大项目、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成果获广东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目录

前言理论与方法

一总论——从新材料到新路向

二类群理论——杂剧形成的形上之思

第一章杂剧的发生

第一节有关唐代杂剧的四条材料

第二节“杂剧”的观念史

第三节《教坊记》“杂剧”条之歌舞戏疏证

第四节唐代杂剧的形态

第五节早期杂剧的演出方式——以热戏为例

第二章唐代杂剧释疑

第一节“斫拨”与唐代杂剧形态

第二节“则剧”解谜

第三节“合生”与唐宋伎艺

第四节类群理论在唐代杂剧研究中的运用

第三章宋代杂剧及其演化机理

第一节新发现的北宋杂剧史料及其分析

第二节杂剧形成的机理

第三节宋代杂剧类群的相关群落

第四节“南戏”本义与发源地

第五节“鹘伶声嗽”与南戏体制渊源

第四章脚色的起源

第一节关于脚色制的本体思考

第二节末色缘起

第三节净色由来

第四节何以先有副净后有净——兼论副净的起源

第五节旦色得名

第六节亚脚色诸名考

第五章宋代官本杂剧剧目研究

第一节学术史的回顾和本书的视点

第二节剧目类型与伎艺类型

第三节和曲之剧剧目考

第四节爨体之剧剧目考

第五节脚色之剧剧目考

第六节酸体之剧剧目考

第七节杂体之剧剧目考

第六章金元院本研究

第一节何谓院本

第二节学术史的回顾

第三节金元院本的著录、分类及其考释的依据与方法

第四节《四道姑》、《呆秀才》院本的发现及现存金元院本

第五节“上皇院本”的蕴意及剧目考

第六节“霸王院本”的英雄渴望及剧目考

第七节“拴搐艳段”释义、形态及剧目考

第八节“打略拴搐”解题、剧目考及方法论意义

第九节“冲撞引首”解题、形态及剧目考

第十节“诸杂大小院本”的形态及剧目考

第十一节“诸杂院爨”的形态及剧目考

第七章元杂剧的表演形态

第一节元杂剧与南戏中人物上下场的表演按语

第二节作为插演的戏曲

第三节元杂剧中的“坐演”方式

主要引用文献

后记

 

 

26.    元杂剧作家的女性意识

张维娟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7-4-1

字数:310000

页数:300

印刷时间:2007/04/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55931

定价:¥38.00

 

内容简介

元杂剧作家在塑造女性人物形象时,下意识地把良家妇女分成了未婚少女与已婚妇女两种类型。对前一种类型,强调婚姻及时,对后一种类型,突出“从一而终”。婚姻及时与“从一而终”相辅相成,并行不悖,前者是后者的先在条件,后者是前者的最终目的。这与在妓女类作品中渲染妓女坚贞的品质一样,目的是把女性全部纳入男权制家庭中。在男女两性权力结构关系中,元杂剧作家大多倾向于强调女性的依附地位,突出男性的主体性位置。

本论文第一章着力于探寻元杂剧作品中未婚女性的年龄与儒家思想中女性理想婚龄及现实中实际婚龄的差异。儒家关于女性的理想婚龄为十五岁,理论上的最高婚龄为二十岁。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结婚年龄更低。但在元杂剧的婚姻及时戏中,未婚女性普遍到了十八岁(实为十九岁)还婚姻无着,最大的甚至已经到了二十一岁,她们的父母或是无力或是疏于操作她们的婚姻问题,由此导致了未婚女性对婚姻及时的追求。但她们对婚姻的追求,既与爱情无关,又与女性的自我意识无关,只是男性作家虚构的一场女性自发的维护男性权力的运动。

本论文第二章论述元杂剧作家对于已婚妇女的“从一而终”的贞节愿望。元杂剧作家强调女性家居状态的三从四德,寡居状态下的坚贞自持、遇暴状态下的贞烈抵御,强烈谴责偷情妇女的邪恶愿望。这种文学现象的产生与元代异族统治的特定时代背景有关,与理学对社会的逐步渗透有关。

本论文第三章主要考察了元杂剧作家对于妓女形象的塑造。元杂剧作家对妓女生活的描绘与抨击,并不着眼于妓女制度的不合理,而是通过描写迎来送往的生活与妓女心目中的贞节向往相悖,来塑造坚贞的妓女形象。在这类作品中,儒生总是独占花魁,即使他们是无赖的形象,也总能获得正面的道德评价,被认为是“伦理”的代名词。与他们处于三角关系的商人被作为非伦理的象征,永远处于道德评判的劣势。这一方面体现了元杂剧作家的特权阶层观念,一方面暴露了他们被儒家文化规范的狭隘的思想格局。

在第四章中,笔者主要论述了元杂剧中一些常见情节模式的文化意义,探讨了传统儒家文化对元代杂剧作家的影响。在元杂剧作家看来,婚约与婚姻是神圣而永远的,对于女性来说尤其如此。因此元杂剧作家高唱“天下喜事无过夫妻父子团圆”的高调,从单方面的男性利益出发,要求家庭的完整与家庭人伦关系的和谐与整饬,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儒家家庭和睦观念的继承。

第五章笔者把元杂剧作家的女性意识与功名意识进行了对比,发现了元杂剧作家以功名意识凌驾于女性意识之上,以此凸显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性。为此,元杂剧作家为男主人公创造了三官合一的模式,其结局往往以时来运转高中榜首,为女人带来世俗的荣耀来体现元代杂剧作家在男女关系中的一种终极支配意识。

本论文主要从文本细读入手,希望通过对元杂剧作家女性意识的系统把握,结合元代特定的时代背景及文化机制,打破政治经济革命决定文化革命的传统文学史观点,客观认识元杂剧作品的思想意义。本论文只是作者三年内初步研究的结果,其中尚有不少欠成熟完满之处,敬请各位方家指正。

关键词:女性意识、儒家文化、道德评价、功名意识

 

作者简介

张维娟,1972年生,四川人。首都师大文学院博士,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情报系讲师。从事元杂剧研究,曾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若干篇。

 

目录

内容摘要

引言

第一章元杂剧中对于未婚少女婚姻及时的要求

第一节“婚姻及时”的提出及其合理性

第二节元杂剧中未婚女性的年龄

第三节“旷夫怨女”与“女大不中留”

第四节元婚恋杂剧的自然节令及其人文内蕴

第五节元婚恋杂剧的伦理意义

第六节元代婚姻及时戏大量涌现的原因

第二章元杂剧作家对于已婚妇女的贞节理想

第一节家居状态下妇女之行为规则

第二节元杂剧作家对于妇女再嫁的态度

第三节元杂剧作家对于偷情的态度

第四节元杂剧中的母亲

第五节元代社会妇女状况

第三章元杂剧中的妓女与贞节

第一节元代社会妓女状况

第二节从良情结——元剧妓女的普遍心态

第三节娼门与忠贞

第四节妓院与家庭的不同文化意义

第五节士人、妓女与商人的三角关系

第四章神圣的婚姻

第一节元代社会婚姻程序状况

第二节神圣的花红酒定

第三节神圣的婚约

第四节夫妻父子团圆模式的文化意义

第五节建立在皇权基础上的婚姻

第五章美色与功名

第一节美色与功名

第二节从《倩女离魂》对《离魂记》的改编看元杂剧作家的功名意识

第三节从隐士梁鸿故事的流变等看元杂剧作家的功名意识

第四节元杂剧作家对科举的态度及其性别意识

参考书目

后记

 

 

27.    古代小说文献丛考

潘建国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6-5-1

字数:270000

页数:369

印刷时间:2006/05/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51292

定价:¥46.00

 

内容简介

全书包括三部分内容:其一是首次披露了明代中篇传奇《巫山奇遇》、清代小说《说夏中兴传》、《谂痴符》等稀见作品及郑丽生清稿本《<小说旧闻钞>补》、孙楷第《中国小说史》等珍贵史料;其二是利用新的文献资料,对凌濛初、杜纲、魏秀仁等小说家的生平交游、著述本事及马廉、周越然等人小说藏书的聚佚情形,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其三是搜集第一手的报刊资料,详细论述了晚清时期的小说征文及小说版权保护等活动。全书史料丰富,论题新颖,考述精详,乃作者十年致力于古代小说文献研究的成果结晶。

 

作者简介

潘建国,别号酉堂,江苏常熟人。1999年获上海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先后进入复旦大学古籍所及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小说文献学、晩清小说史及近代出版印刷史等项。出版有《中国古代小说书目研究》(2005)、《古代小说书目简论》(2005)等专著,并在《国学研究》、《文学遗产》、《中华文史论丛》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人50篇。

 

目录

序言

明凌濛初刊刻、评点《世说新语》考述

明凌濛初尺牍真迹考释

新发现明代中篇传奇小说《巫山奇遇》考略

《欢喜冤家》小说素材来源考

南明《剿闯小说》版本辑考

清代小说家杜纲新考

《野叟曝言》同治抄本考述

《野叟曝言》光绪壬午本为增补本考辨

晚清《字林沪报》连载本《野叟曝言》考

新发现清代章回小说《说夏中兴传》考述

稀见清代禁毁小说《谂痴符》考略

清代小说家魏秀仁著述新考

《花月痕》小说引诗及本事新考

晚清汪康年出版《巴黎茶花女遗事》始未考

晚清时期小说征文活动考论

《松荫庵温录》与《申报》所载晩清笔记小说

晚清金陵画家王治梅与《今古奇闻》小说

古代通俗小说目录学论略

晚清扬州吴引孙测海楼及其所藏通俗小说

马廉不登大雅堂藏书及其小说研究

周越然言言斋所藏通俗小说辑考

稀见小说研究史料四种

后记

 

 

28.    礼乐文化与中国文论早期形态研究

夏静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7-9-1

字数:300000

页数:281

印刷时间:2007/09/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58765

定价:¥38.00

 

内容简介

考察中国文学思想发展史可以看到,文学观念的形成和演进,一方面来自于文学内部的传承,另一方面,更受制于思想传统的强大控制力量,尤其在文学观念尚未独立的先秦两汉时期。这是许多重要文论命题的原生时期,文学思想的形成走的是一条没有外来文化影响的原生化道路,这与魏晋以后所呈现的多元并进的发展形态是完全不同的。文学观念最初作为文化思想的附庸而发端,历经了由广义到狭义、由素朴到精致、由文学外部到内部、由无意为文到有意为文的发展过程。因为这些文论命题都是适应其时的历史文化情境而生的,因此,对文论思想所依存的历史文化情境的嘹望,就相当重要了,而这个历史语境,就是礼乐传统。

礼乐传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之精义所在,影响了自三代以来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逮至儒学思想浸淫的当代“儒家文化圈”,在制度和心理层面上,仍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礼乐传统涵盖了从典章制度到精神信仰的各个层面,无论是外显的联系如政教的典仪节文,还是内隐的联系如心理的“六艺”之教,均为礼乐文化之载体。礼乐概念具有非常宽泛的含义,抽象而言,上则表现为天道的变化,下则反映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中则体现为人事变化的法则。具体而言,涵盖了社会的观念心态、风俗习惯、典章制度、名物器具以及个体的行为规范、道德教化等各个层面,几乎囊括了古代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母体。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视中国古代文化为礼乐的产物,文学思想自然也不例外。

 

作者简介

夏静,女,1969年生,上海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现在首都师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多年来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思想的相关研究,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国文化研究》等博物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礼乐研究述论

第一节旧学时期

第二节新学时期

第三节本书研究的内容、方法

第二章礼乐之思想谱系

第一节“三才”论

第二节阴阳五行论

第三节文论之维

第三章礼乐之知识谱系(上):乐

第一节乐源论

第二节乐之意识形态品格

第三节乐教与中国文化精神

一乐教之为“六艺”先

二诸子乐教理想

三以雅为正

第四章礼乐之知识谱系(中):礼

第一节礼源论

第二节礼之宗教品格

第三节礼教与中国文学精神

一礼教之人文化成意义

二宗法伦理与中国文学精神

三情性与中国文学精神

第五章礼乐之知识谱系(下):诗

第一节诗源论

第二节诗之政教品格

第三节诗教与中国文论精神

一孔子诗教及若干范畴

二汉代诗教对文论影响

第六章礼乐发展与思想文化之演进

第一节礼乐发展三阶段

一“制礼作乐”

二“礼坏乐崩”

三“礼乐复兴”

第二节礼乐背景下的学术传统

一诸子之学

二“六艺”之学

第三节礼乐背景下的历史传统

一鉴识与承传

二三代情结与复古思维

第七章礼乐之思维构型——象

第一节象之渊源

第二节“象喻”思维

第三节象与中国文论传统

一文源于象

二以象比德

三象之元范畴意义

第八章礼乐之文化基因——文

第一节文之渊源

第二节“尚文”意识

第三节文质与中国文论传统

一文质三论

二文质之元范畴意义

第九章礼乐之精神品格——和

结语

参考文献

 

 

29.    红楼梦版本与文本

曹立波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字数:220000

页数:266

印刷时间:2007/07/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56648

定价:¥35.00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十年间发表的红学论文专集,收文章二十二篇,分三个部分。文本研究篇主要从文学角度论述了与小说创作相关的问题。版本研究上篇侧重于抄本系统,详细论述了北师大藏Ⅸ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手抄本的发现、查访和考论的全过程。版本研究下篇侧重于刊刻本系统,从程甲本、东观阁评点本,到蝶芗仙史汇评本。探讨了清代一百多年间《红楼梦》主要刊本的源流和传播状况。本书的出版对《红楼梦》的版本和文本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曹立波,1964年生,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1985年哈尔滨师大文学学士,1988年天津师大文学硕士,200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任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1988年起在高校中文系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研究工作。曾在《文学遗产》、《红楼梦学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学术专著有《红楼梦东观阁本研究》、《建安七子集校注》(应砀集),《红楼十二钗评传》等。曾在百家讲坛、名师讲坛等电视栏目,以及“燕园话红楼”节目讲解《红楼梦》的诗词和人物。

 

目录

文本研究篇

风流名士尽显才情——略论《红楼梦》的创作动机

《红楼梦》的清代小说创作时尚特征

阮籍对《红楼梦》的影响举隅

《红楼梦》立体式网状结构模型的构建

从性格的阴阳互逆看凤姐和宝玉

《红楼梦》对水、石意象的拓展

《红楼梦》中花卉背景对女儿形象的渲染作用

湘云和妙玉在《红楼梦》中的间色作用

红楼开卷第一个女子——香菱形象的意义

版本研究篇(上)

我看到北师大脂评本的经过

北京师范大学藏《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专家座谈会综述

北师大藏《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抄本概述

北师大藏《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版本来源查访录

北师大藏《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抄本考论

《红楼梦》版本的流传与北京琉璃厂

版本研究篇(下)

“东观阁原本”与程刻本的关系考辨

本衙藏板本《红楼梦》考辨

《红楼梦》东观阁本评点的体例

《红楼梦》东观阁评对姚燮批语的直接影响

《增评补图石头记》的传播盛况述评

蝶芗仙史的《红楼梦》批语考辨

《红楼梦》评点从文人自娱到商业传播的转型——东观阁评与脂砚斋评的主要差异

后记

 

 

30.    刘宋诗歌研究

陈桥生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7-3-1

字数:200000

页数:238

印刷时间:2007-03-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54408

定价:¥26.00

 

内容简介

南朝刘宋诗歌在中古诗歌史上处于诗运转折的独特地位。本书作为关于刘宋诗歌整体研究的专题专著,突破了一般论述以“元嘉三大家”为固有中心的惯例,而以“情与理”、“才与学”、“雅与俗”这三对既对立又统一的概念作为构架,从宏观上把握刘宋诗歌作为转关队段的三个主要特征,结合当时文学观念、文学理论的演进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对其历史渊源、内涵及其发展趋势与特点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作者简介

陈桥生,1971年生,江西遂川人。先后就读于兰州大学、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主要研究范围在六朝及唐宋文学,在《文学遗产》、《北京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二十余篇,重点在关于谢灵运和南朝乐府的研究方面。

 

目录

导论刘宋诗歌研究回顾及本书的研究

一刘宋诗歌研究回顾

(一)性情渐隐,声色渐开

(二)其文日盛,古意日衰

(三)诗体之演变

(四)艺术技巧的追求

二本书的研究

第一章文笔之辨及其溯源

第一节清言与文笔:《世说新语》反映的文笔观念

一、《文学》篇的“清言”与《言语》篇的区分

二、从言约指远到对名理奇藻的追求

三、东晋玄言诗是言笔并重文学观念的体现

四、对文与笔区分的朦胧认识

第二节文笔观念在刘宋时的演进

一、范晔:史之文与篇什之文

二、颜延之:对言、文、笔的区分

三、刘勰:有韵为文,无韵为笔

第三节文笔之辨与晋宋文学之关系

第二章从佛僧学养看晋宋之际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东晋佛僧从学兼经史向专务佛理的转变

第二节刘宋时代佛学的繁盛发展

一、帝王与佛僧的相互利用

二、士族文人与佛僧的相互知赏

第三节晋宋时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一、对文艺理论批评的推进

二、佛经转读对诗歌声韵的影响

三、亦僧亦俗的生活方式与艳诗的发展

四、宋末文学中宿命论思想的盛行

第三章从情与理的消长看晋宋山水诗的嬗变

第一节谢灵运之前山水诗的发展

一、东晋山水描写由情向理的倾斜

二、陶渊时田园诗由理向情的回归

第二节走出理窟的谢灵运山水诗

一、为肺疾折磨的多难人生

二、仕宦与退隐的思想矛盾

三、宿志难申、颓龄易丧的人生苦闷

四、那条“玄言的尾巴”

第三节走向羁旅行投的鲍照、江淹山水诗

一、以高丽见奇的“物色”之写

二、“壮游”风格的登临游览之作

三、宦游旅思对玄理的进一步清洗

第四节庄园经济的发展与山水诗的演进

第四章以博学相尚的元嘉诗风

第一节士庶文化优势的消长

一、以家族为中心的文化活动方式

二、博学风尚的形成

三、以皇族宗室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第二节以博学为诗的元嘉诗风

一、从自然到雕琢的颜延之

二、取引成辞为主的用事方式

三、对偶日工与摘句嗟赏

第三节才与学的关系

第五章雅俗沿革之际的大明、泰始诗风

第一节南朝乐府民歌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鲍照乐府诗中的俗化倾向

第三节雅与俗的关系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31.    四萧研究:以文学为中心

林大志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7-2-1

字数:300000

页数:311

印刷时间:2007/02/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54415

定价:¥38.00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梁代皇室萧氏父子文学研究的专题著作。包括上中下三篇,即时代与作家、创作与思想、风格与理论。主要论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四萧生平思想考述及其与文学之关系、四萧文学思想异同之比较、四萧诗文的分类研究、四萧创作风格综论、齐梁文学的相关理论问题。对一些问题提出新,如“蜡鹅事件”的真伪与萧统之死的关系、萧纲晚年的人格节操、武人后裔文人化与高门土族俗化趋势的融和对宫体诗的影响、宫体诗的情感类型、梁代文学的分期、梁代文坛“三派”说的重新思考、主体文学精神特征阐释等。

 

作者简介

林大志,男,1969年12月生,河北南宫人,河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生导师。担任的主要课程有“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基础写作”等。曾在《文学遗产》、《光明日报》等刊物上发表《〈文心雕龙〉辞意指瑕》、《“蜡鹅事件”之真伪与昭明太子后期之处境》等论文20篇,其中2篇为《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参加完成的“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课”首批列入国家级精品课程。2003年获保定市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博士学位论文《四萧文学研究》正在出版过程中。现主持河北省教育厅社科研究项目1项。先后参加《陆机集笺注》、《河北百科全书》等省部级社科研究项目4项。

 

目录

上编时代·作家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萧梁文字的体会文化背景

第二章四萧生平思想考述及其与文学之关系

第一节从永明到天监--萧衍的时代

第二节从普通到中大通--以萧统为主的时代

第三节中大通之后--萧纲萧绎的时代

中编创作·思想篇

第三章四萧文学思想平议

第一节四萧文学集团述论

第二节四萧文学思想异同论(上)

第三节四萧文学思想异同论(下)

第四章四萧诗文创作论

第一节萧衍诗分类研究

第二节萧统诗分类研究

第三节萧纲诗分类研究

第四节萧绎诗分类研究

第五节四萧辞赋、骈文论略

下编风格·理论篇

第五章四萧创作风格综论

第一节由四萧创作风格看齐梁文风之特色

第二节宫体诗歌思潮成因探析

第六章梁代文字的相关理论问题

第一节梁代主体文学精神的失衡与重构

第二节梁代文学的分期与三派问题辨疑

第三节结语

附录:四萧年谱

参考书目

后记

 

 

32.    礼法与人情:明清家庭小说的家庭主题研究

段江丽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6-5-1

字数:250000

页数:224

印刷时间:2006/05/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50868

定价:¥28.00

 

内容简介

本书以“礼法与人情”的关系为前提,以《金瓶梅》、《醒世姻缘传》、《林兰香》、《歧路灯》、《红楼梦》、《姑妄言》等作品为主要对象,结合历史文化及文学背景,考察传统家庭小说所表现出来的家庭观念、情爱观念、道德理想以及家庭的阶层性特征等诸多问题。其解读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人的本性和传统家庭的本质,有助于读者从另一侧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从而为个体人格的完善、家庭生活的和谐美满乃至民族性格的重塑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简介

段江丽,湖南洞口人,湖南师大中文系硕士(1993);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2000);浙江大学文学院博士后(2002);现为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贾宝玉性格的心理学阐释》等系列论文曾获湖南师大1999年度优秀论文奖;读博期间曾获北京大学2000年度研究生“学术十杰”称号。1990年以来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醒世姻缘传>研究》及《奇人奇书——<徐霞客游记>》。目前主要研究兴趣:中国古代小说。

 

目录

导论:传统家族制度与家庭伦理秩序

第一章《金瓶梅》:暴发户的家庭生活

第一节《金瓶梅》之前的“家庭小说”传统

第二节《金瓶梅》所开创的家庭小说模式

第三节暴发户的家庭生活

第二章《醒世姻缘传》:男权秩序的颠覆

第一节薛素姐的虐待狂个性

第二节家庭中男权的失落

第三节婚姻的本相

第三章《林兰香》:贵族家庭中的理想女性

第一节贤妇的悲剧及典型意义

第二节妻妾之间的同性恋

第三节理想的妻子和母亲

第四章《红楼梦》:封建大家庭的没落

第一节家庭环境对宝玉个性的影响

第二节个人爱情与家族利益之间的冲突

第三节贾母、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地位

第五章《歧路灯》:士绅家庭的衰落与复兴

第一节子弟堕落的外在原因及心灵煎熬

第二节夫妻之间的隔阂以及女人对家庭的破坏

第三节忠仆形象的文化观照

第四节两种类型的妻子

第六章《姑妄言》:“合成性家庭小说”

第一节“合成性家庭小说”

第二节夫妻之间的性爱与情爱

余论:家庭生活的阶层性特征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33.    孙光宪与《北梦琐言》研究

房锐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6-9-1

字数:200000

页数:219

印刷时间:2006/09/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52190

定价:¥28.00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五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学者孙光宪及其笔记小说《北梦琐言》的专题研究。作者细致考证了《北梦琐言》的重要文献来源,详细介绍了《北梦琐言》对后世史学、文学及近现代学者的影响,校正了今本《北梦琐言》、《旧五代史》及《册府元龟》等书的若干讹误,辑出了十五条前人未发现的佚文,并对该书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讹误进行了补正。其研究成果不仅对孙光宪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唐五代历史文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房锐,汉族,河南沈丘人。1989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原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获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入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出站。现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及巴蜀文化研究。主编有《晚唐五代巴蜀文学论稿》、《唐五代文化论稿》,发表论文约60篇。

 

目录

序言郑杰文

前言

第一章孙光宪生平事迹考

第一节孙光宪杂考

第二节孙光宪生平履历考

第二章孙光宪交游考

第一节蜀中交游

第二节荆南交游

第三章孙光宪著述考

第一节史类

第二节子类

第三节集类

第四节几部有争议的作品

第四章《北梦琐言》的文献来源

第一节唐五代史籍

第二节唐五代小说

第三节亲身经历及闻见

第五章《北梦琐言》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北梦琐言》对后世史籍的影响

第二节《北梦琐言》对后世其他典籍的影响

第三节近现代学者与《北梦琐言》

第六章《北梦琐言》的文献校勘价值

第一节《北梦琐言》对史籍的校勘价值

第二节《北梦琐言》对其他典籍的校勘价值

第七章《北梦琐言》辑佚考

第一节前人辑佚情况述评

第二节新辑佚文

第三节《北梦琐言》佚文的价值

第四节相关说明

附录《北梦琐言》订误

参考文献

后记

 

 

34.    皎然《诗式》研究

许连军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7-3-1

字数:200000

页数:140

印刷时间:2007/03/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53708

定价:¥22.00

 

内容简介

皎然是中唐著名的诗僧,其《诗式》是唐代诗歌理论的重要著作,有着深刻的思想和完整的体系,对后代诗学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本书将其置于中国诗学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以及唐中期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转型的关键时期来考察,对皎然的生平及思想、《诗式》的文本结构及理论体系、《诗式》在诗学史上的影响及其理论上的得失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评述,是大陆地区第一部系统研究皎然《诗式》的学术专著。

本书是大陆地区第一部系统论述皎然《诗式》的学术专著。该书以六章二十一节构架全篇,从皎然生平及思想宗系、《诗式》的文本结构及理论体系、意境论、五格品诗及其唐诗观、《诗式》的作家作品批评、《诗式》在诗学史上的影响等方面予以全方位的考察,颇富新见。作者通过对文本分析和解读,梳理出了较为合理的《诗式》诗学理论结构图式,统辖了四个大的内容,即以“诗有四深”为纲领的作诗之法,以“诗有五格”为纲领的评诗之法,以“辩体有一十九字”为纲领的风格论,以“复古通变”为中心的诗史观。并将复杂的《诗式》理论脉络作了清晰而简约的归纳。

 

作者简介

许连军,1964年生,汉族,湖南常德人。1987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肄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课程结业。2004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为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并任系主任。2005年入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唐诗学研究。发表著作《中国古代文艺鉴赏理论概观》、《唐诗学史稿》(合著)、《历代唐诗论评选》(合著)等及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第一章皎然生平及思想宗系

第一节皎然生卒年考释

第二节皎然生平及文学交游活动

第三节皎然儒禅兼取的思想

第四节皎然诗论著作考释

第二章《诗式》的文本结构及理论体系

第一节《诗式》的文本结构

第二节《诗式》的理论体系

一、《诗式》诗学思想的总纲——真于情性,尚于作用

二、作诗之法——以“诗有四深”为纲领

三、评诗之法——以“诗有五格”为纲领

四、风格论——以“辩体有一十九字”为纲领

五、诗史观——以“复古通变”为中心

第三章意境论

第一节意境说的诞生

第二节皎然“意境论”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皎然意境论之贡献

第四章五格品诗及其唐诗观

第一节不用事第一格

第二节作用事第二格

第三节直用事第三格

第四节有事无事第四格

第五节有事无事情格俱下格

第五章《诗式》的作家作品批评

第一节对谢灵运的推崇

第二节对齐梁诗歌的评价

第三节以“复古通变”论批评陈子昂

第四节以诗体创变为着眼点评价沈宋

第五节对大历诗人的评价

第六章《诗式》在诗学史上的影响

第一节皎然诗学理论对中唐诗人创作之影响

一、皎然诗学理论与吴中诗派的创作

二、皎然诗学理论对韩孟诗派创作的影响

三、皎然诗学理论对元白诗派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诗式》在诗学理论史上的影响

一、皎然《诗式》与中国诗学之转型

二、《诗式》对后世诗学理论的影响

结语《诗式》之得与失

附录释皎然研究资料汇编

一、传略

二、评论

三、序跋

四、纪事

五、著录

六、杂录

参考文献

后记

 

 

35.    明代文人与文学

傅承洲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7-4-1

字数:200000

页数:243

印刷时间:2007/04/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54996

定价:¥32.00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最近十几年发表的明代文学论文的结集,收论文二十八篇,分上、下两编。上编是关于明代作家生平、著述的考证和文学理论及其创作实践的阐释。下编是关于明代小说的版本、类型、思想和艺术的研究。其中一些论文对汤显祖的交游、冯梦龙的思想、《忠义水浒全传》的版奉、《金瓶梅》的成书和《西游补》的作者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这本论文集,对明代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傅承洲,男,1958年10月生,汉族,湖北仙桃市人。1982年毕业于湖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出版著作七部,合作主编论文集两部、主编丛书一套。发表论文四十多篇。

 

目录

上编

汤显祖与乌程董家交游考

《金瓶梅》文人集体创作说

冯梦龙著作编年与考证

冯梦龙与《忠义水浒全传》

《情史》辑评者考辨

关于《古今小说叙》的作者问题

冯梦龙与明代哲学思潮

论冯梦龙的文学思想

冯梦龙戏曲理论刍议

“情教”新解

冯梦龙的历史小说理论与创作

冯梦龙对话本小说的杰出贡献

冯梦龙研究七十年

明代文人对民歌的认识——以冯梦龙为中心

凌濛初的尚奇观与二拍之奇

《西游补》作者董斯张考

下编

论伦理小说《三国演义》

《水浒》忠义思想的纵向考察

中国古代历险记小说论纲——以《西游记》为中心

《张于湖传》与《金瓶梅词话》

董斯张《西游补》原本十五回考

宋元小说话本志疑

艺人话本与文人话本

明代话本小说的勃兴及其原因

明代话本的类型及其特征

文人创作与明代话本的文人化

文人话本与吴越文化

话本小说与文言小说叙事艺术比较

后记

 

 

36.    走向世俗-宋代文言小说的变迁

凌郁之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7-11-1

字数:300000

页数:326

印刷时间:2007/11/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56372

定价:¥38.00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宋代文言小说为主要考察对象,从宏观上把握并描述唐宋小说史的流变,揭示其观念发展、风格变迁的表现和原因。本书探讨了宋人小说与宋代文化文学转型的内在关联,分析了文言小说向说话的倾斜、向戏曲的拓殖以及其间的融会,并从唐宋文化转型及雅俗文学互动的视角展开具体而微的讨论,从而揭示出宋代小说的全面的存在形态及其走向世俗的态势和意义。

 

作者简介

凌郁之,1968年生,汉族,安徽舒城人。分别于1997年、200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并获唐宋文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现为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后,苏州科技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近十年来,在《文史》、《文献》、《文学遗产》、《中国典籍与文化》、《复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过《洪迈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等著作。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多项。

 

目录

引言

第一章唐宋文言小说的嬗变

第一节唐宋小说的因革

第二节宋代文风的嬗变与传奇体的式微

第三节从宋代官私书目看小说观念的变迁

第四节从“传奇”向“传记”的回复——兼论宋人小说诸概念的名与实

第二章宋代文化近世化转型的小说文本

第一节宋代文化转型与宋人小说

第二节宋代文言小说与佛道信仰的世俗化

第三节宋代文言小说与民间传统

第三章宋代文言小说与宋代文学以俗为雅的历史动向

第一节宋人小说与宋诗

第二节宋人小说与宋文

第三节宋人小说与宋词

第四章宋代文言小说向说话的倾斜

第一节宋人“说话”与“小说家”

第二节宋代“小说家”话本

第三节宋代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

第五章宋代文言小说向曲艺的拓殖

第一节歌舞:转踏、鼓子词、大曲

第二节说唱:唱赚、诸宫调等

第三节戏剧:宋杂剧、南戏、傀儡戏等

第六章三位一体的世俗化:题材、叙事与接受层面的考察

第一节题材层面

第二节叙事者层面

第三节受众层面

第七章几部重要小说集的个案考察

第一节《丽情集》

第二节《青琐高议》与《云斋广录》

第三节《绿窗新话》

第四节《醉翁谈录》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37.    历史与思想

李振宏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6-11-1

字数:500000

页数:574

印刷时间:2006/11/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52541

定价:¥58.00

 

内容简介

本书分“史学理论”、“秦汉史及汉代简牍”和“思想文化”三大部分。“史学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论等史学理论重大问题的探入探讨。有关历史认识论的研究,建构了以史学家主体为核心的认识论体系,是史学界历史认识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秦汉史及汉代简牍”是关于汉代官吏立法及汉代屯戌制度等问题的系统研究,其研究成果为海内外简牍学界所关注。“思想文化”部分首次对中国古代“均平文化”和“社会公正”思想进行了系统研究,为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作者简介

李振宏(1952—),男,河南省偃师人,现任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学月刊》主编。主要从事史学理论、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化史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20年来,共出版著作4部,在《历史研究》等国家级省级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80多篇;担任的学术职务有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分会副会长、河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等。所主编的《元典文化丛书》(已出版25本)在文化界和学术界产生过较大影响,先后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文汇报》、《北京日报》、《羊报晚报》等十多家报刊为之发表书评文章,并获得了“中国图书奖”、“河南省优秀图书一等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等三项大奖。

 

目录

“终级原因”及“相互作用”

论马克思恩格斯对相互作用的研究

论历史主义问题

论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历史结局

封建时代的农民是“革命民主主义者”吗?

论史家主体意识

论历史认识中的客体范畴

试论历史认识的检验问题

历史认识模糊性研究的意义

史学概论体系建设中的批判继承问题

历史科学的特性与史学概论学科的任务

近五年来史学理论研究热点问题的述评

秦汉时制研究

两汉地价初探

西汉官吏立法研究

萧何“作律九章”说质疑

居延汉简中的劳绩制度

从居延汉简看汉代的戌卒管理制度

汉代居延屯戌吏卒的经济生活

汉代居延屯戍吏卒的精神文化生活

汉代屯戍生活中的古典人道精神

中国古代均平文化论纲

儒家“平天下”思想研究

先秦诸子平均思想研究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解说

中国古代“平均赋役”的文化考察

先秦时期的“社会公正”思想研究

两汉时期的社会公正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专制主义属性论纲

“克已复礼”的百年误读与思想真谛

后记

 

 

38.    释惠洪研究

陈自力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5-8-1

字数:310000

页数:419

印刷时间:2005/08/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45802

定价:¥35.00

 

内容简介

惠洪为北宋一代名僧,也是禅宗史上不可多得的代表人物。他集禅、教、史、诗、文于一身,著作涉及宋代文化的诸多方面,无论在禅宗史上还是文学史上,都具有特别引人注目的典型意义。本书为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惠洪置于广阔的宋代文化背景下,采取文献考索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纵向考察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对惠洪的生平事迹、禅学思想、僧史撰述、文学主张、诗文创作先进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对惠洪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做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目录

导语

上编

第一章历尽坎坷终不叛佛

第一节姓名字号考

一、惠洪俗姓考

二、惠洪法名考

三、惠洪赐号别号考

第二节生平履历考述

一、涉猎儒释,少善诗律(14岁以前)

二、皈依佛门,崭露头角(14-22岁)

三、参学游方,名振丛林(22-39岁)

四、数度罹难,笔耕不辍(39-58岁)

第二章师承有绪交游广泛

第一节惠洪师承考

一、开蒙于三峰靓禅师

二、从宣秘深公讲经

三、得道于真净克文

四、远绍汾阳善昭馀绪

第二节惠洪交游考

一、与官僚缙绅的交往

二、与高僧衲子的交往

三、与江西派诗人的交往

第三章多才多艺著作等身

第一节惠洪勤于著述的原因

第二节惠洪现存著作简介

中编

第一章惠洪的禅学思想

第一节非离文字语言,非即文字语言

第二节游戏三昧,在欲行禅——惠洪的处世哲学

第二章惠洪的僧史观与僧史撰述

第一节惠洪的僧史观

第二节惠洪僧史著作评述

第三节惠洪僧史著作的影响

下编

第一章惠洪的文艺主张

第一节“游戏翰墨”说

第二节“妙观逸想”说

第三节“涣然成文风行水”说

第四节“涣然成文风行水”说的禅学意蕴

第二章惠洪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惠洪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惠洪的散文创作

第三节其他文体的创作

结语

后记

 

 

39.    白居易《长恨歌》研究

张中宇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5-9-1

字数:200000

页数:301

印刷时间:2005/09/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48223

定价:¥23.00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白居易传世名作《长恨歌》的综合性研究。作者在广泛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细密的分析,提出了《长恨歌》主题的“婉转劝讽”说,并围绕这一论点的确立,解决了与之相关的“一篇长恨有风情”考辨、《长恨歌》主题与白居易诗歌的归类、《长恨歌》主题与艺术结构之关系、《长恨歌》文本笺证等问题,从而获得了一系列颇具启发性的结论,在《长恨歌》的研究上形成新说。

 

目录

前言

第一章《长恨歌》主题研究概述

第一节爱情主题说

第二节“隐事”说

第三节讽谕说

第四节感伤说

第五节双重及多重主题说

第六节无主题(思想)说与泛主题说

第二章“一篇长恨有风情”考辨

第一节关于“风情”的争论与分歧

第二节“风情”考略

第三节白居易的态度与“一篇长恨有风情”之讨论

第三章白居易诗歌归类考

第一节关于分类的争论与分歧

第二节白居易分类的基本依据和方式

第三节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动之以情”婉讽主题(上)

第一节李、杨关系的史实与性质

第二节贵妃的宠信与荒废朝政

第三节马嵬惊变

第四节玄宗的思念与寻找

第五节“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此恨绵绵无绝期”与结论

第五章“动之以情”婉讽主题(下)

第一节“动之以情”婉讽主题与讽谕各说的比较

第二节《长恨歌》的接受差异及其对婉讽主题的证实

第三节婉讽主题与《长恨歌》的艺术结构

第六章《长恨歌》文本笺证

一、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二、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四、渔阳鼙鼓动地来,惊契霓裳羽衣曲

五、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六、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

附录

主要征引文献

后记

 

 

40.    宋词题材研究

许伯卿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7-12-1

字数:350000

页数:358

印刷时间:2007/12/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59847

定价:¥48.00

 

编辑推荐

本书为“中华文史新刊”丛书之一。本书以逐篇辨识全宋词的取材为基础,归纳出36种宋词题材类型,它们覆盖了宋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对宋词题材构成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统计和分析,诗庄词媚、词体狭深、词家正宗、别是一家等传统词学观念都得到相应的辨正;并从雅俗矛盾、南方文化、词体诗化理论、集会结社等社会文化学角度,解读宋词题材构成,取得了许多有别于传统的见解与结论。本书内容丰富,论述透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以逐篇辨识全宋词的取材为基础,归纳出36种宋词题材类型,它们覆盖了宋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见词体题材多样化、情志一体化的属性和功能在宋代特别是南宋已得到比较充分的实现。通过对宋词题材构成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统计和分析,诗庄词媚、词体狭深、词家正宗、别是一家等传统词学观念都得到相应的辨正;并从雅俗矛盾、南方文化、词体诗化理论、集会结社等社会文化学角度,解读宋词题材构成,取得了许多有别于传统的见解与结论。

 

作者简介

许伯卿,1967年12月生,江苏海安人。2001年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2003年从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任教于宁波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诗词学。曾在《中国韵文学刊》、《江海学刊》、《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文学评论》等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编著有《六朝文学》(合著,南京出版社2003年)、《浙江词史》(待出)、《<孙子兵法>青春·性别版》(待出)等。另发表新、旧体诗歌数十首,随笔散文数十篇。

 

目录

绪论宋词题材研究的大历史观

第一节宋词题材研究的现状

第二节宋词题材研究的意义、目的和方法

第三节对词体和题材概念的再认识

第四节题材分类的历史、方法和原则

第五节各题材类型宋词界定

上编宋词题材构成的文本解读

第一章传统词学命题辨正

第一节宋词题材“狭深”论辨正

第二节从宋词题材构成的历史演进再论“狭深”论之谬

第三节基于题材构成比较的婉约“正宗”论辨正

第四节词律的演进与词体的诗化

第二章宋词名篇题材构成考察

第一节界定宋词名篇、确定宋词选本的原则、标准和方法

第二节宋词名篇三百首及其题材类型

第三节解析宋词名篇题材构成

第三章宋代咏物词研究

第一节咏物词概念的界定及宋代咏物词的渊源

第二节宋代咏物词的题材构成

第三节宋代咏物词的发展脉络

第四节宋代咏物词兴盛的原因

第五节试论咏物词创新的前提

下编宋词题材构成的文化解读

第一章思想文化转型下的“雅”、“俗”变奏与宋词题材构成

第一节国家制度的转型导致思想文化的转型

第二节多重“雅”、“俗”二元矛盾是宋代思想文化转型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雅”、“俗”二元变奏对宋词题材构成的影响

第二章新型南方文化对宋词题材构成的浸染之功

第一节水土异质则人民异俗、文学异调论辨析

第二节新型南方文化的生成及其对宋词题材构成的浸染

第三节南北各省两宋词人作品题材构成统计与分析

第四节宋词题材构成之地域差异显微及个案举隅

第三章宋代词体诗化理论的演进及其对宋词取材的影响——兼论词体创作对词体诗化理论演进的反作用力

第一节宋代词体诗化理论的演进历程

第二节考察词体诗化理论对宋词题材构成的影响

第三节论创作实践对词体诗化理论建设的启发和促进作用——以经典作家为例

第四章宋代文学会社与宋词题材构成

第一节宋代集会、结社之风的盛行

第二节宋代文学会社繁荣的原因

第三节两宋主要词社及其成员之确定

第四节词社影响宋词题材构成之考察

第五节“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社”辨

结论题材多样化、情志一体化与词体的成熟

第一节题材多样化、情志一体化:文体自我实现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敦煌词:题材多样化、情志一体化的词体原型

第三节晚唐五代文人词:信仰沦落下的情感放纵

第四节苏轼词:题材多样化、情志一体化与词体的成熟

第五节“别是一家”:正变思想对词体发展的错位误读

参考及征引主要书目

后记

 

 

41.    云间派文学研究

刘勇刚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8-2-1

字数:350000

页数:408

印刷时间:2008/02/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5893

定价:¥58.00

 

编辑推荐

《云间派研究》是一部具有开拓精神的专著。在这里,云间派的理论与创作,第一次得到了全面深入的探讨。本书介绍了云间的地域人文与名门望族、云间诗派、云间诗人论丛、云间词派、云间词人论丛、“佳人那得兼才子,艺苑蓬山第一流”——柳如是论、“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夏完淳论等内容。

 

内容简介

云间派是明清易代之际一个地域性、家族性特征十分突出的文学流派,诗学以汉魏盛唐为圭臬,词学则胎息花间南唐北宋。其在实学精神召唤下,又能挣脱复古之枷锁,师心重情,刺讥现实。

本书第一次对云间派文学的理论与创作做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论述过程中既注重对流派的整体把握,又突出个案之研究;既呈现出抽象的理论思辨,又流露出深沉的感性体悟。

 

作者简介

刘勇刚,男,1970年出生。江苏高邮人。1997年、2002年相继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分别获得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2005年从浙江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研究和教学。在国内省级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索引或全文转载,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编著《王世贞文选》(合作)一部。兼擅旧体诗词创作,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目录

前言

一、幾社与云间派

二、云间派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文献征引

第一章云间的地域人文与名门望族

一、云问地域人文传统及人文环境

二、云间著姓名门望族与云间派的关系

三、江南经济背景下的云间派

第二章云间幾社的实学精神与经世之文

一、经学的衰微与王学末流的盛行

二、东林学派志在当世、卫道救时的实学精神开明清实学之端绪

三、云间幾社乃明末实学思潮之高峰

第三章云间诗派

一、“情以独至为真,文以范古为美”——云间派诗学纲领

二、“宋无诗”——云间诗派理论上的盲点

三、云间派诗学对于复古的突破

第四章云间诗人论丛

一、“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李雯论

二、“一门之内,鱼鱼雅雅”——论宋徵舆家族的诗

三、论周茂源家族的诗

四、论王广心家族的诗

五、“此生多俗累,何计逐飞鸿”——彭宾与《搜遗稿》

六、“海水尽作悲凉声”——徐孚远与《钓璜堂存稿》

七、董俞与《樗亭诗稿》

八、“千秋自取性情足,一编歌哭来无端”——田茂遇与《水西近咏》

九、“三户寂无人,托根在何地”——吴骐与《颇颔集》

十、“大泽千年在,英雄一战场”——吴易与《东湖倡和诗》

第五章云间词派

一、为明词一辩

二、云间词派的词学思想与艺术特质

三、《清平初选后集》与云间词派后期之新变

四、云间词派的历史定位

第六章云间词人论丛

一、李雯与《蓼斋词》

二、宋徵舆家族的词

[附]宋徵舆《蝶恋花·秋闺》词意旨考辨

三、周茂源家族的词

四、蒋平阶等《支机集》

五、林氏昆仲之倚声

六、吴骐与《颇颔词》

七、计南阳与《负灯草》、《江枫草》

八、董俞与《玉凫词》

九、钱芳标与《湘瑟词》

第七章“十二敦槃谁狎主,三千宾客半知音”——陈子龙论

一、陈子龙生命的历程:名士——志士——战士

二、陈子龙复古诗学与诗歌创作的交叉演进

三、陈子龙的词学与词品

四、关于陈子龙“开三百年来词学中兴之盛”的理性思辨

第八章“佳人那得兼才子,艺苑蓬山第一流”——柳如是论

一、从云间到虞山——论柳如是的诗学嬗变

二、丝丝杨柳总关情——情感与意象

三、“哀郢沉湘之旨,复楚报韩之心”和白圭之玷

四、“艳过六朝,情深班蔡”——柳如是《尺牍》

五、柳如是的绘画书法艺术

六、柳如是对女性文艺的贡献与影响

第九章“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夏完淳论

一、从超常儿童到少年志士

二、英锐之气,老成之风——论夏完淳的诗

三、挫刚为柔,意内言外——论夏完淳的词

四、“《大哀》一赋敌兰成”——论夏完淳的赋

五、血性文字与史学著作——论夏完淳的文

六、余论:夏淑吉、夏惠吉、侯檠

结语

附录一明清之际云间派作家小传

附录二明清之际云间女作家小传

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42.    北朝法制研究

邓奕琦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5-2-1

字数:194000

页数:267

印刷时间:2005/02/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43396

定价:¥19.00

 

内容简介

北朝法制是汉唐之间中国封建法制从初创走向成熟的重要环节。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北朝法制的源流、发展、成就和历史地位,探索了北朝法制从初建到完成的演变规律。作者一方面广泛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在对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充分历史考察基础上,广征博引,周密考证,形成自己对北朝法制若干问题的独到见解。这部论著对中国法制史以及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都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目录

序《北朝法制研究》

前言

第一章北朝法制研究之回顾

第一节北朝法制研究之概况

第二节对北朝法制研究之反思

第三节本文之研究思路

第二章五胡十六国对封建法律文化的鉴取

第一节引用汉族封建律令进行统治

第二节以法律手段制推行封建礼教

第三节仿汉制建立司法和监察机关

第四节十六国法制对北朝之影响

第三章拓跋鲜卑的习惯法

第一节鲜卑法的文化承载体——风俗与习惯

第二节鲜卑成文刑法

第三节司法机关与狱讼制度

第四节拓跋鲜卑习惯法的特点

第四章北魏前期的法制建设(公元386-465年)

第一节阳儒阴法、重法肃刑的施政方针

第二节立法司法概况

第三节北魏前期法制建设的特点和作用

第五章北魏孝文帝的法制改革

第一节“营国之本,礼教为先”

第二节“教随时设,治因事改”

第三节礼入于法,创制阐礼

第四节立法治吏,整肃官箴

第五节慎刑恤狱,重在执法

第六节“参详旧典,务从宽仁”

第七节礼法结合,更上层楼

第六章北魏后期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基本完成

第一节儒学复兴与议礼热潮

第二节北魏律定本——正始律

第三节实体法中所见礼法结合之推进

第四节小结

第七章北朝法制在北齐、北周的总结和创新

第一节北齐、北周刑律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十种重罪之总结

第三节从十条重罪看北周律对北齐律的影响

第四节封建五刊体系的改造与定型

第五节隋律兼采齐周之制——北周律地位再评价

第八章南北朝法制比较

第一节封建正统儒学处理家国关系的原则——家国并举、忠重于孝

第二节“孝先于忠”伦理观羁控两晋南朝法制

第三节北朝法制“国家·家族本位”的定型化

第九章北朝法制之历史地位

附录

北朝法制大事记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又记

 

 

43.    礼俗仪式与先秦诗歌演变

韩高年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6-9-1

字数:350000

页数:356

印刷时间:2006/09/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52480

定价:¥46.00

 

内容简介

本书从仪式文化角度研究先秦诗歌的形态、产生、演变等问题,综合运用各种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材料涉及先秦诗歌研究文献、出土文献及传统研究视野之外的诗学材料,体现了大文学研究理念,揭示了先秦时期诗的内涵。主要观点有:《尚书·禹贡》是流传于先秦的歌颂大禹治水之功的仪式颂辞;《夏小正》是由敬授民时仪式产生的安排农时的仪式韵文,影响了以《七月》为代表的农事诗的形成;《商颂》的商诗,其五首诗歌即《大濩》在不同时期的颂诗文本;《楚辞·九歌》为屈原所订之楚国颂诗等。

 

作者简介

韩高年1971年生,甘肃省永昌县人。2001年6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8月,进入复旦大学中文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7月出站,现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在《文学评论》《文献》《光明日报》《社会科学战线》等刊物发表古典文学研究论文40余篇,为中国屈原学会理事。

 

目录

绪论

第一章先秦礼俗仪式概说

第一节先秦仪式的类型及演变

第二节礼俗仪式的诗学特征

第二章先秦诗歌的仪式特征

第一节先秦诗歌起源、演变与仪式的关系

第二节先秦时期诗之内涵的再认识

第三章颂诗的仪式文化内涵

第一节从颂的本义研究看其仪式内涵

第二节从颂诗起源及流变看仪式内涵

第三节颂为“仪式叙述”说的提出及其他

第四章夏代仪式文化与诗歌

第一节夏代礼仪及夏代乐舞

第二节夏代礼祭仪式与仪式颂诗

第三节敬授民时仪式与《夏小正》源流

第五章仪式制度化与殷商诗歌演变

第一节商代祭祀仪式的制度化及其对艺术的影响

第二节祭祖仪式乐歌《大濩》及其演变

第三节《商颂》文本类型与《大濩》演变

第四节占卜仪式的“文学性”与“仪式诵辞”

第六章西周初年的制礼乐与雅颂诗创造

第一节西周初年对礼乐的整理与制度

第二节周人的开国典礼与所用颂诗

第三节周代籍田礼仪所用乐歌考

第四节周初成王冠礼仪式所用乐歌考

第七章西周中后期的礼乐革新与仪式乐歌

第一节周穆王朝籍田乐歌文本的改写

第二节燕享礼仪的时代意义与燕饮诗的演变

第三节周宣王时代祷雨仪式乐歌

第八章礼、俗互动与春秋诗歌演变(上)

第一节仪式叙述的延续与变异:《鲁颂》

第二节祭祀纪功仪式与铭辞

第九章礼、俗互动与春秋诗歌演变(下)

第一节婚恋礼俗的常态及其在诗歌中的表现

第二节原始婚俗对春秋礼的渗透与恋歌的狂欢化倾向

第十章礼、俗合流与战国诗歌演变

第一节《离骚》对仪式叙述的艺术升华

第二节楚国宫廷祭礼与《九歌》

第三节楚国祖禓祭礼仪与《九歌·国殇》

第四节梦国招魂礼俗与《招魂》的诗学意义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44.    北宋馆阁翰苑与诗坛研究

陈元锋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5-10-1

字数:255000

页数:350

印刷时间:2005/10/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45383

定价:¥26.00

 

编辑推荐

《北宋馆阁翰苑与诗坛研究》是山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元锋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书稿试图通过对北宋馆阁翰苑制度的考察,揭示制度文明中的政治、文化内涵,进而在此背景下探讨北宋馆职词臣诗人群体所特有的从政方式、生活形态及其创作趋向。宋代三馆秘阁及学士院史料庞杂,线索纷繁,本书稿的研究范围以北宋为主,兼及南宋;以崇文院为主,秘书省为辅;以翰林学士主,中书舍人为辅;以馆职为主,贴职为辅,以突出馆阁作为文学高选的特色。学士与馆职宦途相接,文翰相通,联系至为密切,故本书稿将翰苑与馆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论述,而馆阁翰苑与文学的关系也以诗歌为主。

作者认为,与唐代文馆翰苑相比,宋代馆阁与学士制度更加完善,政治与文化功能尤为突出,表现出一些新的时代特色:一,由于宋代君王稽古好文,优礼文臣,因此馆职、词臣地位更高,成为文学之高选,倍极儒墨之荣。二,所谓馆阁储材,这一制度的精华部分在于选拔培养那些精通文章、学术的专门人才。三,进士、制科是馆阁取人的主要来源,进士入馆及馆职迁除词臣均须经学士院或舍人院考试,考试的主要内容大体与礼部进士试相当,以诗赋文章、词采学术为主。四,盛世修书,最著名的宋代四部大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是太宗、真宗两朝由两制词臣与三馆学士为主集体完成的。五,宋代馆阁进一步发扬了“燕公流风”,即张说开元年间主持集贤苑时所倡导的那种宰辅大臣与文馆学士之间纯粹道义上的平等和谐关系。六,翰林学士作为学者宗师,以词命为职业,其中不乏诗文兼擅、文词与学术并重的大家。

在书稿中,作者在制度文化史的大视野下,对纷繁的资料进行了细致的爬梳与甄别,显示出其学术功力;并使制度史的研究最终落脚到文学上,避免了平面化简单化的背景罗列;对北宋馆阁翰苑的评价也能自圆其说。但不时也流露出对自己所研究对象的偏爱。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研究北宋馆阁与学士院制度,揭示制度文明中的政治与文化内涵。馆阁、翰苑造就了一批著名的学者型政治家和文学家。本文考察北宋知识精英阶层所特有的从政方式及生活状态。

北宋诗坛,翰林学士主持风雅,馆阁文士翕然宗尚。本书考述淳化、景德、庆历、嘉祐、熙宁、元丰、元祐间几大馆职词臣诗人唱和群体的文学活动,展示北宋诗风承传流程,分析馆阁诗风的文化意蕴及风格型态。

 

目录

引言

第一章宋代馆阁之建置

一馆阁之名称与创建

二馆阁作为书库、直舍及修书所

第二章宋代馆职的名实与职任

一馆职、贴职、学士

二馆职员数

三职名沿革

——崇文院校书官——馆阁职名——殿阁职名

四兼职与专职

五崇文院与秘书省

第三章宋代馆阁取人制度

一入馆资格

二荐试程序

荐举——试所——召试条例——等等

三召试内容

四召试特例

第四章宋代馆阁的政治职能

一馆阁储材

二从馆职到词臣

三顾问议政

四文辞与政事

五贴职浮监

第五章学士院:“玉堂之署”,清华之地

一学士院正名:学士院与翰林学士院

二学士院别称

三“玉堂之署”,天上仙境,清华之地

四深严之地

位置——铃索

第六章翰林学士之设置

一代言之职:词臣渊源

二学士员额

三专职与兼职

第七章翰林学士之职任

第八章翰林学士:“文学之极选”

第九章两制词臣的选拔迁除

第十章“集贤院是吾家”:宋代馆职词臣的文化生活

第十一章宋代馆职词臣的聚合游从

第十二章北宋三馆两制的宴赏赋咏活动

第十三章北宋诗歌的“馆阁气象”

第十四章北宋馆职词臣人群体(上)

第十五章北宋馆职词臣人群体(下)

第十六章词臣主盟及北宋文风与诗风的交会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45.    李渔小说戏曲研究

胡元翎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4-12-1

字数:230000

页数:328

印刷时间:2004/12/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4592

定价:¥24.00

 

编辑推荐

认为李渔小说重视实实在在的琐细生活,对平常生活、平常日用细心体味,在平实生活中去发现美和价值,展现出其精微独到的生活哲学——“家居有事之学”。

认为李渔小说包涵较浓挚的对鲜活生命的珍重之情,凡事予以生命的诠释,既顺应生命的欲求,又弹性掌握束缚生命的成规戒律,展现出其认同人本体的实用理性精神。

认为李渔戏曲对小说的重写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融入了他对戏曲小说最基本的观念。李渔“无声戏”与“稗官为传奇蓝本“告诉人们的多是二者的异中之同,两二者的同中之异则是:1、“填词之设,专为登场”;2、从单一题旨向多重题旨的转变;3、比小说容量大得多的细节铺排、情境叙写、人物描摹。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细致地开掘李渔小说戏剧的思想意蕴,展示李渔小说戏剧的独有价值,及戏剧与小说之间的互动关系。运用了“文化、文献、文本”交错融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对具体问题逐一探讨,以系列论文的形式结构全篇,着重展示李渔小说戏曲的艺术精神。

本书从作家对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来诠释作品,切入作家的心路历程,为李渔小说戏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思维,新方法,具有一定启示性。

 

目录

引论

一、鉴赏主义生活哲学

——李渔艺术精神新解

二、“家居有事之学也”

——李渔拟话本对日常生活的展示与解读

关注普通人、普通生活

提供百姓以生活哲学

聚焦婚姻家庭问题

三、欲、情、贞的融通

——李渔拟话本对鲜活生命的展示与解读

提示一:“安身立本”

提示二:珍重生命

提示三:积极面对生活与命运

提示四:顺应发自于生命之源的情与欲

四、同性恋、拐子、乞丐别解

——李渔拟话本对卑微现象的展示与解读

对同性恋现象作新解

为拐子铺写正传

对乞正别有寄括

五、惜福安贫

——李渔拟话本对人生苦难的展示与解读

预防苦难的心理准备

“安穷”、“退一步”法

描写苦难时的举重若轻

六、三位一体的体制型态

——李渔拟少在本叙事结构论

引出话题与主旨的诗词篇首

小品文式入话

带寓言性色彩的正话

七、李渔戏剧对小说的重写

重写情况简介

重写原则一:填词之设,专为登场

重写原则二:从单一题旨向多重题旨的转变

重写原则三:从“骨相仅存”到肌肤丰盈

结论:李渔戏剧观与小说观之异

八、李渔《蜃中楼》对“柳毅”故事的重写

……

九、“十种曲”生、旦形象论

十、“十种曲”关目布设艺术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46.    中国美学原点解析

邹华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4-11-1

字数:285000

页数:408

印刷时间:2004/11/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42672

定价:¥26.00

 

内容简介

《中国美学原点论》,分为原点解析、原点增殖和原点更新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原点解析,是对中国美学最初源头的研究;第二部分原点增殖,则阐明这些在最初源头上形成的东西,在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中是怎样丰富起来的;第三部分原点更新,研究古代美学的深层结构在现代条件下的变动和延伸。在本本书里,系统提出了与美的古今历史流变并行的美学理论,形成一些具有内在联系的新的美学范畴。这些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成果,也在中国古代美学的研究中得到具体的运用和阐述。

 

目录

第一章原点概说

作为终点的原点

原点解析的四个层次

四象三圈之美

原点解析的立足点

第二章飞升的自然神

中国上古宗教与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与认识论

自然崇拜与认识的“上下两分”

第三章下沉的祖先神

中国上古宗教与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的功利性

斋:祖先崇拜中的理性化方式

中国祖先崇拜发达持久的原因

第四章向祖神倒转的英雄崇拜

英雄崇拜的两种方式

中国古代宗教自然崇拜发展的特殊性

殷商之前至上神偏重自然崇拜

第五章至上神的居间性

殷商至上神的性质

从宾于帝到德配天

中国古代至上神的居间性

第六章道与德:至上神的哲学抽象

第七章中国古代理性的形而中

第八章中国古色审美意识

第九章原始美及其收敛

第十章古美四象:全性合性之美

第十一章古美四象:流观合化之美

第十二章古美四象:节文合序之美(一)

第十三章古美四象:节文合序之美(二)

第十四章古美四角:明德合圣之美

第十五章古美三圈

第十六章原点更新

后记

 

 

47.    十国典制考

任爽主编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4-10-1

字数:323000

页数:444

印刷时间:2004/10/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40104

定价:¥28.00

 

内容简介

十国典制考制度承唐启宋,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全书以现存古典文献特别是宋元以来的文集、碑志、方志、野史、笔记、小说为基础展开研究,从礼仪制度、法律制度、学校制度、科举制度、宰相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赋役制度、货币制度等方面对十国时期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勾勒出十国典章制度的基本面貌和演变脉络,细节考订切实可靠,不乏创新之见,有助于我们细致的理解十国时期的历史乃至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发展史。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十国礼仪制度考/王美华

一吉礼

二宾礼

三军礼

四嘉礼

五凶礼

第二章十国法律制度考/高新生

一十国的立法与司法

二关于行政的法律

三刑法

四关于经济的法律

五关于诉讼的法律

第三章十国学校制度考/李全德

一官学

二私学

第四章十国科举制度考/陈秀宏

一设立时间与科目

二考试内容及录取标准

三榜数、状元与录取名额

四覆、殿试及知举官

第五章十国宰相制度考/温运娟

一十国相权的流动

二十国相权的分割

三十国相权的虚化

第六章十国地方行政考/宋靖

一十国藩镇权力的缩小与州县权力的变化

二十国地方官员的构成

三十国政府对地方官员的管理以及地方官员的执政状况

第七章十国赋役制度考/吴树国

一田税

二身丁税

三十国商税

四禁榷

五杂税和土贡

六徭役

第八章十国货币制度考/石光韬

一十国货币的种类与形制

二货币的流通状况及流通中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48.    屈骚精神及其文化背景研究

王德华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4-9-1

字数:336000

页数:479

印刷时间:2004/09/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41477

定价:¥30.00

 

内容简介

此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屈骚精神的诸多层面作了本质的把握与提升。全书共分两编。上编对屈骚作品做了文本的综合研究,下编探讨了屈骚精神形成的文化背景。本书认为,屈原具有自我意识觉醒的理性精神——其所代表的自我与社会双重固特的品性是屈骚精神的基点,这一基点最为本质地反映了人类与自我于社会地精神需求。这是我们对屈骚精神反思所得到的启示,也是屈骚精神之所以沾既所世,后世之所以对屈骚精神产生共鸣的主要原因。

 

目录

序/王运熙

导论——屈骚精神研究的历史反思及本文研究之方法

上编屈骚精神的作品综合研究

第一章《离骚》——屈子精神基点的追寻

一、首八句——屈子对自我的认知

二、认知与实践的结合

三、与女媭、重华的二次对话——屈子第一次的精神驳难

四、上叩帝阍、下求佚女——寻求实现的精神追寻

五、灵氛占卜巫成降神——屈子的二次精神驳难

六、长诗的结构与屈骚精神之关系七结语

第二章〈仇章》——屈子一生情感与精神的实录

一、《九章》时地与屈子精神

二、《橘颂》——屈子青年时的自我期许

三、《惜诵》——“惜诵”与“发愤抒情

四、《抽思》、《思美人》——流放汉北时的情感张力

五、《哀毁》——“哀己”与“哀国”的双重。情感表白

六、《涉江》——精神与现实社会的决绝

七、《惜往日》、《悲回风》、《怀沙》——屈子的临绝之音

第三章《卜居〉、《渔父》——屈子的精神困境与精神固守

一、《卜居》、《渔父》的文体、著作权及作年

二、《卜居》——屈子精神困境的揭示

三、《渔父》——对自我与社会的双重固持

四、《卜居》、《渔父》的对话体体制

第四章《天问》——屈子的天人之思

一、对物质自然之天的疑问

二、对运命人格之天的疑问

三、对楚国国运的担忧

四、结语

第五章《九歌》——对神的认知方式与屈骚精神

一、屈子改作《九歌》说与探视《九歌》的途径

二、《九歌》巫祭形式下对神的认知方式

三、屈骚精神与《九歌》对神的认知方式

下编屈骚精神生成的文化背景

第六章楚文化的特征及兴盛的原因

一、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楚文化的精神气质

第七章西周至春秋中期楚民族精神气质的形成

一、楚民族理性与个性兼融的精神气质——来自楚民族与自然和社会的对象性关系的一种动态观照

二、楚国的政治思想与法制思想——“不从周”精神特质的外在显现

三、楚国的制度文化——令尹(官制)与县制的楚文化精神

四、楚庄王的霸业与楚国的出路一一楚民族政治理性与民族个性精神的双重提升

第八章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楚民族精神提升的失败

一、楚灵王“得天下”之心——对楚民族政治理性的一种消解

二、悼王时吴起变法的失败——楚贵族政治的积弊难返,楚民族精神提升失败的一种折射

三、悼王之后楚国的内忧与外患——楚国精神景象的江河日下

第九章屈骚精神生成的文化合力

一、楚民族精神特质的双向潜流与屈骚精神基点的形成

二、战国时代的政治文化对屈骚精神形成的影响

三、文化合力产生的支点——屈子对南北文化与诸子思想的创造性接受

第十章屈骚精神形成的文化哲学背景

一、商周之际宗教的延续与变革

二、春秋战国天人相合的主体张扬与消解

三、春秋战国天人相分的“自力”特征

余论——屈骚精神作为一种范型对后代的影响

一、屈骚精神的范型意义

二、屈骚精神作为范型对后代的影响

附录汉代记载屈原生平事迹考论

主要参考文献及引用书目

后记

 

 

49.    万斯同与明史修纂纪年

朱端强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4-6-1

字数:295000

页数:405

印刷时间:2004/06/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42306

定价:¥28.00

 

内容简介

万斯同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史学家、清初官修《明史》的主要修纂者之一。本书征引大量文献,在对《明史》修纂全过程进行一番梳理和对万斯同个个材料进行全面考证之外,对《明史》的撰修人员及其修史思想也作了较为详尽的考证与充实,并对万斯同及其修史思想作了进一步探索。本书采用较严密的编年方式,紧密结合万斯同的修史活动和思想变化,有益于深入考证我国封建时代最后一部“正史”的修纂情况,也有益于深入阐明万斯同的学术和历史地位问题。

 

目录

前言

叙例

万斯同与《明史》修纂纪年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附录

一、万斯民世传资料

二、万斯民传记资料

三、引证书目

四、参考书目

后记

 

 

50.    诗史释证

邓小军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4-7-1

字数:368000

页数:506

印刷时间:2004/07/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39351

定价:¥34.00

 

内容简介

《诗史释证》是运用诗史互证方法的中国诗史个案研究论著。本书共收文章十三篇,分别对陶渊明、杜甫、韩偓、陈三立等优秀诗人的诗歌、思想、事迹及其历史背景作出了深入考察,揭示历史真相,多发前人所未发。其中《陶集版本源流》、《韩偓集版本》等文提出不少人所未及的新知。《红豆小史》一文别具一格,提出红豆除男女相思的意义外,还有第二象征意义——故国之思,其转变发生于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发展于明末清初时期,具有启发意义。本书资料翔实,其中包括若干未曾为人使用过的文献资料。

 

目录

谈以史证诗

陶渊明在晋宋之际的政治态度——陶渊明《述酒》诗补证

陶渊明与庐山佛教之关系——兼论《桃花源记并诗》

陶集宋本源流

杜甫疏救房琯案与墨制放归鄜州——兼论唐代的墨制

邓忠臣《注杜诗》的学术价值及被改名王洙注的真相

韩偓年谱

韩偓《八月六日作四首》诗笺证

韩偓集版本

陈宝箴之死的真相——散原精舍诗表微之一

陈三立的政治思想——散原精舍诗表微之二

向秀《思旧赋》发微

红豆小史

征引书目

后记

 

 

51.    敦煌文学文献丛稿

伏俊琏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4-8-1

字数:233000

页数:321

印刷时间:2004-8-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40500

定价:¥24.00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对敦煌文学文献研分的心血结晶。涉及如下方面:三十多个抄本《诗经》的比较;《文选注》残卷的抄本时代及其独特之处;中国早期的讲唱技艺如看图讲诵、俗讲、转变的内涵、嬗变,同此形成的俗赋、讲率文、变文以及话本小说等的文体特点。其中的重点是对俗赋的讨论:俗赋写本的考辨,俗赋的起源及文不史意义的挖掘,俗赋的体制及其审美价值的探讨等。本书还以近总裁判的篇幅对前人校勘离煌谷赋的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和补充。

 

目录

前言

敦煌《诗经》残卷及基文献价值

从敦煌唐写本残卷看李善《文选注》的体例

上古时期的直图讲育与变文的起源

关于变文体裁的一点探索

敦煌赋及基作者、写本诸问题敦煌俗赋的体制及其审美价值

敦煌众赋的文史的意义

二十世纪敦煌赋研究

敦粕遗书中的小说

二十世纪敦煌小说研究

敦煌本《丑妇赋》与丑妇文学

《孔子项托相问书》的写作时代与体制特征

敦煌写本《登楼赋》校补

敦煌本《啸赋》校正

敦煌本《吴都赋》校理

敦煌写本王绩赋校补

《死骊赋》《温泉赋》《酒赋》校补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校补

《秦将赋》《贰师泉赋》《沧浪赋》校补

《丑妇赋》《龙门赋》校补

《子灵赋》《不知名赋》校补

《敦煌变文集》四集俗赋校补

《驾幸温泉赋》补正

《敦煌赋校注》补正

后记

 

 

52.    清初诗坛:卓尔堪与《遗民诗》研究

潘承玉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4-7-1

字数:351000

页数:482

印刷时间:2004/07/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42351

定价:¥32.00

 

内容简介

“清初最富有时代的精神的诗歌是遗民的作品”,而卓尔堪及其所编辑的《遗民诗》既是清初诗歌暨遗民诗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高点,又几乎是迄今为止的清初诗歌暨遗民诗歌研究的一个盲点。本书征引文献和论文近千种。考论结合,文史兼顾,较为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卓尔堪及其遗民朋友,研究了《遗民诗》的编辑控制及其版本、文本等内容,对明清之际的诗歌嬗变轨迹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卓尔堪及其《遗民诗》之所以成研究盲点的原因,并揭橥了其文学史地位,是一部对卓尔堪及其《遗民诗》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专著。

 

目录

引言

第一章明清之际江南卓氏的道德与文章

——卓尔堪家世研究

第一节卓氏的家世变迁

第二节卓氏的精神遗产

第三节卓氏的文学积累

第二章以年谱为体:芜城野老的依行旅

第一节从遗民兼诗的渊薮到遗民兼诗的渊薮

第二节从军七载

第三节芜城唱酬与四海访游

第四节表著幽潜,悄然而终

第三章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卓尔堪交游研究

第一节川、湖遗民朋友

第二节赣、粤、闽民朋友

第三节江南、浙并遗民朋友

第四节非遗民朋友

第四章“独表幽潜续变风”

第一节《遗民诗》成书的文化氛围

第二节《遗民诗》的编辑控制

第三节《遗民诗》的编辑缺陷

第五章在“翻录”中“失真”的“历史唱片”

第一节有待全面揭开的真相

第二节十六卷本的流行、著录、版本实物及其时代归属

第三节尔堪康熙原刊十二卷本的面貌及其与十六卷本的关系

第四节十六卷本之功过:有限的贡献与悄悄的颠覆

第六章日月诗人历,江山野老心

第一节遗民诗创作的心理背景和审美基础

第二节真性情、真历史与真精神的世界

第三节赋、比、兴传统的继承与新发展

第七章《遗民诗》与卓尔堪的文学史地位

第一节卓尔堪的诗歌创作成就

第二节《遗民诗》与卓尔堪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主要参考书目

自跋

 

 

53.    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

陈峰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4-7-1

字数:266000

页数:

印刷时间:2004/07/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42214

定价:¥26.00

 

 

54.    郭店楚简老子研究

聂中庆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4-2-1

字数:268000

页数:369

印刷时间:2004/02/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40272

定价:¥29.00

 

内容简介

全面总结郭店《老子》的研究成果,评说各家短长。

解析郭店《老子》的文本构成,指出甲、乙、丙三个文本的形成存在历明性差异。甲、乙、丙三个文本内部文字聚合同样存在历时性差异。

详细考释郭店《老子》符号系统、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同源字。

未附郭店《老子》词典,方便使用。

 

目录

第一章郭店楚简《老子》与老子其人其书

郭店楚墓与竹简《老子》

聚讼十载——古史辨与老实研究

老子姓李名耳吗

关于老子其人其书

今本《老子》的作者是太史儋吗

第二章关于郭店楚简《老子》的的文本构成

楚简《老子》甲、乙、丙本的形成存在正时性差异

楚简《老子》甲、乙、丙各文本的内部构成亦存在着历时性的瘩异

楚简《老子》标志符号解读

楚简《老子》文本构成的文学学阐释

结论

第三章《老子》简本、帛书本、通行本比较研究

关于标志符号的使用及流变

关于文本结构的传承

简本、帛书本、通行本异同考释

第四章简本《老子》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同源字考释

文字概说

简本《老子》异体字考释

简本《老子》古今字考释

简本《老子》通假字考释

简本《老子》同源字考篓

第五章郭店楚简《老子》研究评述

关于郭店一号楚墓的时代

关于墓主人的身份

如何认识早期儒道关系

关于老子哲学中“有”、“无”的关系问题

如何让识楚简《老子》甲、乙、丙本

郭店楚简《老子》研究成果综述

第六章郭店楚简《老子》校释

郭店楚简《老子》原文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

郭店楚简《老子》乙本

郭店楚简《老子》丙本

附录一郭店楚简《老子》原文

附录二郭店楚简《老子》点校本

附录三郭店楚简《老子》词典

附录四主要参考文献

郭店楚简《老子》原版

后记

 

 

55.    八仙故事系统考论——内丹道宗教神话的建构及其流变

吴光正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6-8-1

字数:400000

页数:419

印刷时间:2006/08/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50264

定价:¥49.00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对八仙材料作了“竭泽而渔”式的清理,对八仙过海、八仙庆寿、吕洞宾戏白牡丹、雪拥蓝关等十三个故事系统的源流、演变作了全方位的整理。此项研究扩大了神话的内涵与外延,从宗教史、文学史和文化史相结合的角度切入、指出八仙起源于宋金时期,八仙传说是内丹道宗教理念、宗教法术和宗教仪式的神话——文学再观,并随着宗教背景的淡化渗透到中国文艺、中国文化和民众生活的各个层面。在此基础上,作者还试图对以往的文化研究和文学史叙事范式进行反思,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

 

作者简介

吴光正,男,1969年1月出生,江西永丰县人。文学博士。黑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现在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主要从事明清文学、中国古代宗教文学和中国古代民间文艺研究,出版有《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女性与宗教信仰》等专著,主要研究方向有三: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史、中国古代文学的宗教学、民俗学研究,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学术史研究。在《文学遗产》、《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光明日报》等国家级刊物报纸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多部。

 

目录

绪论

第一章八仙庆寿故事考论

第一节八仙庆寿故事探深

第二节道教斋醮仪式与明代八仙庆寿故事

第三节民间祝寿仪式与清代以来的八仙庆寿故事

小结祝寿图、宗教剧和仪式剧

第二章八仙庆寿故事探源

第一节宋明时代的八仙过海故事

第二节清代以来的八仙过海故事

第三节八仙过海故事的文化特征

小结法术剧、仪式剧及其世俗化

第三章吕洞宾飞剑斩黄龙故事考论

第一节宗教神话的建构与黄龙故事的演变

第二节黄龙故事所反映的性命之争

第三节黄龙故事所反映的丹道变迁

小结佛道争衡及其神话建构

第四章松(柳)树精做事考论

第一节松(柳)树精故事的宗教形态

第二节松(柳)树精故事的文学形态

第三节松(柳)树精故事的文化内涵

小结道教神话的生命伦理及其艺术魅力

第五章吕洞宾黄粱梦故事考论

第一节黄粱梦故事在宋金元时期的传播与被接受

第二节内丹道道教对黄粱梦故事的附会和改造

第三节黄粱梦故事的文学形态

第四节黄粱梦故事的文化特征

小结道教徒与文化人的神话

第六章吕洞宾戏白牡丹故事考论

第一节吕洞宾戏白牡丹故事在古代的产生和兴盛

第二节近现代地方戏中的吕洞宾戏白牡丹故事叙录

第三节吕洞宾戏白牡丹故事的文化特征

小结清修与双修之争及其宗教神话文化世俗化

第七章钟离权故事考论

第一节钟离权的生产与传道活动

第二节内丹道钟离权崇拜的形成以及八仙领袖钟离权的产生

第三节历代仙传、小说和戏剧中的离钟权故事

小结内丹道宗教传承谱系及其祖师神话的建构

第八章铁拐李故事考论

第一节内丹道阳神理念的产生与铁拐李故事的形成

第二节内丹道产北宗的铁拐李神话

第三节内丹道南宗的铁拐李神话

小结内丹道的终极追求与南北宗的宗教神话

第九章张果老故事考论

第一节张果老的历史真面目及其法术故事的形成

第二节张果老加入八仙队伍及其法术故事的传播

第三节张果老骑驴、张果老种瓜故事的形成与传播

小结外丹道、内丹道与民俗文化

第十章蓝采和故事考论

第十一章何仙姑得道故事考论

第十二章曹画舅故事考论

第十三章雪拥蓝关故事考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56.    新五德理论与两汉政治:“尧后火德”说考论

杨权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6-4-1

字数:360000

页数:456

印刷时间:2006/04/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50424

定价:¥32.00

 

内容简介

“尧后火德”是流行于两汉时期的一个复合政治文化命题。它包含两个原本各自独立的命题:一个是“汉家尧后”,意思是汉朝天子是古圣王尧的后裔;另一个是“汉为火德”,意思是汉朝在五德运序中的属德是火。这个命题对两汉的政治、文化、学术、文化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颇具研究价值。

《新五德终始说与两汉的政治文化》是学术性很强的研究专著,迄今为止,学术界尚未有以“尧后火德说”为专门对象的研究专著或论文发表,但自清末和民国以来,曾有一些著名学者,如康有为、顾颉刚、钱穆、杨向奎等人,直接或间接地触及过这个问题。本书即是在充分借鉴、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辨是非,将前人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本书出版前,曾被安作璋、姜伯勤、蔡鸿生等著名学者审阅,获得了较高评价,被认为有“很强的创新意义”、“发前人所未发”、“取得了突破性创新”、“具有正本溯源的意义”,且达到了此一问题研究的前沿水平。

 

目录

绪论

一“尧后火德”说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

二“尧后火德”说的研究价值

三对相关学术史回顾与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西汉的政治理想与“汉家尧后”说的产生

一汉朝绍述圣统目标的提出

二“汉家尧后”说的产生

第二章五德终始理论与西汉前德制的演变

一秦王朝对五德终始理论的应用

二西汉前期德制的演变

第三章新五德终始理论的产生与“尧后火德”说的成型

一新五德终始理论的创立

二刘歆对新五德终始理论的利用

第四章王莾对“尧后火德”说的移植利用

一王莾的五德理论伎俩

二“符命政治”与汉新“禅让”

第五章“尧后火德”说对反莾战争形势的影响

一绿林、赤眉起义与反莾阵营的“复汉”目标

二《赤伏符》与刘秀称帝

三“尧后火德”说对东汉军事战略的意义

第六章“尧后火德”说与东汉前期的政治

一“尧后火德”说与建武时代的政治

二光武帝以后的局面

第七章“土火相乘”政治话剧的重演

一东汉后期皇室的衰微

二二袁“以黄代赤”梦想的破灭

三曹魏“受禅”与东汉终结

四蜀汉的火德“正统”标榜

第八章纖纬文献中的“尧后火德”说

一纖纬中的五行理论

二谶纬文献中的“尧后火德”说

第九章“玄圣”孔子与“为汉赤制”

一孔子为“王说”

二由“受命王”到“制法主”的演变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7.    朱彝尊《词综》研究

于翠玲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5-7-1

字数:200000

页数:265

印刷时间:2005/07/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47240

定价:¥19.00

 

内容简介

本书以清初学者朱彝尊所编纂的《词综》为切入点,在翔实考证的基础上,论述了《词综》的文献学价值,辨析了《词综》提出的词学主张与《乐府补题》、《浙西六家词》的关系,提出了《词综》对浙西词派形成及其演变的原因,总结了《词综》对《四库全书总目》词籍目录以及常州词人张惠言《词选》的影响,从而论证了《词综》在清代词籍整理成为专门学术的进程中所具的有重要地位,体现了清人对词体的认识,并开清代词学研究之先河。

 

目录

序(薛瑞生)

绪论:从文献学角度研究《词综》的意义

第一章朱彝尊学术研究的成果和特点

第一节朱彝尊的学术声誉与清初考据学

一、以博综考据著称的学者

二、朱彝尊的学术计划和成果

三、朱彝尊的治学方法和特点

第二节朱彝尊学术研究的特殊背景

一、早期读书与游幕

二、入选博学鸿词科

三、晚年归田与著述

第二章《词综》编纂过程及文献价值

第一节《词综》的编纂方式和过程

一、集体编纂的方式

二、两次编纂的过程

第二节《词综》的文献考据内容

一、叙述词籍版本来源

二、《词综》的校勘方法

三、词人生平资料的考订

第三节《词综》的文献参考价值

一、《词综》的版本目录学价值

二、《词综》引发的相关考证

第三章《词综》编纂和推出的词学环境

第一节康熙中期词学发展动态

一、词学中心的转移

二、词体交际功能的强化

三、“词学”研究初具规模

第二节《词综》推出的策略和宗旨

一、以取代《草堂诗余》为目的

二、以南宋雅词为典范

三、朱彝尊“清空说”辨

第四章《词综》与浙西词派的形成及影响

第一节《浙西六家词》与《词综》的关系

第二节《词综》与《乐府补题》的关系

第三节《词综》地位的上升

第五章《词综》与官方组织的词籍整理

第一节《词综》与《历代诗余》

第二节《四库全书总目》对《词综》的评价

第三节官主评价对《词综》传播的影响

第六章从《词综》到《词选》的演变

第一节张惠言《词选》出现的意义

第二节晚清词学的发展趋势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朱彝尊家书与康熙“已未词科”史料

……

后记

 

 

58.    戏曲与演剧图像及其他

元鹏飞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7-7-1

字数:300000

页数:322

印刷时间:2007/07/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56310

定价:¥42.00

 

内容简介

戏曲与演剧图像及其他》由上下两编组成,上编着重论述图像与戏曲的关系,探讨图像的产生、功能及其表现方式的演变;根据戏曲场上案闲兼备的特点,论述图像与演出的关系,等等。下编则主要是由图像引发的对于戏曲演剧形态不同侧面的研究,如明清传奇演出与砌末、与脸谱,开场形式流变考述,剧本中梦境与舞台搬演等。

 

目录

前言

上编

图像与叙事的关系

第一节从巫术手段到故事画出现

第二节图像与叙事的结合

第三节变文对叙事插图的桥梁作用

小说戏曲插图概况

第一节明代之前的图书

第二节明清的小说插图

第三节明清的戏曲插图

第四节写实演出图十二种

图像与演出的关系

第一节图像对演出艺术的直接展示

第二节图像对演出艺术的间接表现

第三节图像对演出的影响

第四节剧本中图像的不同意味

下编

明清传奇的舞台艺术

第一节明清传奇演出与砌末

第二节明清传奇演出与脸谱

开场形式流变考述

楔子图像对开场的再现与表现

第一节开场脚色的演变

第二节开场形式的来源

第三节开场形式的演变

附:清乾隆刊本《新制增补全琵琶重光记》分演目次开场词

第四节场所与功能变化

剧本中的梦境与舞台搬演

楔子

第一节场上案头说四梦

第二节金元杂剧中的梦境与搬演

第三节明清传奇中的梦境与搬演

舞蹈与戏曲扮演的“伎艺化”

第一节舞蹈与戏剧表演的结合

第二节叙事表演“弄”伎考

第三节叙事表演“打”伎考

第四节论歌舞“伎艺化”演故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9.    汤显祖与晚明戏曲的嬗变

程芸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6-8-1

字数:250000

页数:243

印刷时间:2006/08/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51971

定价:¥32.00

 

内容简介

汤显祖是中国文学史、戏曲史中值得全方位综合研究的重要人物,本书选择三个基本问题——汤显祖文学理念的多重性、“汤沈之争”及其影响、汤显祖戏曲的声腔与声律——展开论述;既强调文献材料的考辨与分析,也重视文本意义的发掘与阐发,同时试图通过这一个案研究来凸显晚明文艺思潮的某些特征,尤其关注晚明戏曲创作、曲学观念、舞台风尚之间的互动关系。

 

作者简介

程芸,江西景德镇人,1972年生于江西省南城县。1989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96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9年获博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艺术学系副教授,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戏曲史、文学史研究,在《文学遗产》、《文学艺研究》、《戏剧》、《戏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绪论

一、研究方法:“问题”与“对话”

二、历史身份:明清文献中的汤显祖形象

三、曲运隆衰:明代中后期南北曲的替兴

四、时曲新声:东南戏曲文化格局的变易

上篇汤显祖的思想及期文学理念

第一章世俗伦理与终极关怀

一、“性命如何”:问学于罗汝芳

二、“蒸蒸大道”:《贵生书院说》与《明复说》

三、“绝学梯航”:与程朱理的关系

四、“童子之心”:与李贽的异同

第二章遁世、醒世与救世

一、关于达观的影响

二、“师讲性,某讲情”传闻辨析

第三章“大道”、“文词”与“立言”

一、“思”与“诗”的张力

二、“馆阁大记”与“尚思立言”:汤显祖的古文理想

三、“大者不传,或传其小者”:汤显祖的戏剧价值观

第四章理性、情感与形式

一、“缘境起情,因情作境”:情感的生发与表现

二、“至情”与“名教”:情感的自为性与社会性

三、“性田”与“情田”:情感学说的“道学”基础

中篇“汤沈之争”考论

第一章沈璟“合律依腔”说述评

一、“合律依腔”说的理论渊源

二、“合律依腔”说与昆腔新声

三、“合律依腔”与说崇尚北曲的审美理想

第二章“汤沈之争”相关材料辨析

一、相关记载的矛盾及其疑问

二、沈改本与吕改本的关系

三、梅鼎祚收到的“《还魂》”

四、小结

第三章汤显祖的戏曲声律理论

一、汤显祖的“曲意”

二、自然声律说的得失

第四章“汤沈之争”余波述评

一、论吕天成“合之双美”说

二、关于“吴江派”和“临川派”

下篇汤显祖戏曲的声腔与声律

第一章汤显祖戏曲所受昆腔新声的影响

一、校勘:《杜丹亭》、《邯郸记》中的“北二犯江儿水”

二、溯源:南曲“二犯江儿水”的流变

三、推论:汤显祖戏曲所受昆腔新声影响

四、有待解说的疑问

第二章汤显祖戏曲的“失律”问题

一、《四梦》若干曲调格律辨析

二、《四梦》“失韵”问题辨析

第三章声腔流变与文本性质

一、关于“宜伶”与“宜黄腔”

二、关于《四梦》的弋阳腔痕迹

三、“新西”与“正声”

四、“文本”与“脚本”:吴梅“以北词法填南曲”说发微

参考文献

后记

 

 

60.    南宋金元时期的道教文艺美学思想

申喜萍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7-9-1

字数:200000

页数:216

印刷时间:2007/09/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54972

定价:¥30.00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南宋金元时期道教文艺美学思想所作的断代史研究,作者从道教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绘画与雕塑等五个方面展开论述,详尽而细致地揭示了南宋金元时期的道教文艺美学之全貌。南宋金元时期道教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者对这一时期道教文艺作品或道教审美实践活动及其产生的思想与艺术特征所作的系统研究,不仅填补了前人着重从儒释为主线来研究中国文艺美学的不足,对拓展道教文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创新价值。

 

作者简介

申喜萍,汉族,河南郑州人。2003年获得四川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05年从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985工程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青年学术骨干。主研方向为道教文艺美学思想、三教合一等。在《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学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宗教哲学》、《美术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篇。

 

目录

序言

绪论

第一编南宋金元时期道教诗歌的文艺美学思想

第一章自然山水诗的美学思想

第二章社会言志诗的美学思想

第三章教化育人诗的美学思想

第四章内丹隐喻诗的美学思想

第五章元曲的道教情结研究

第二编南宋金元时期道教散文的文艺美学思想

第一章叙事性散文的文艺美学思想

第一节人物传记的艺术特征

第二节记事体散文的文艺美学思想

第三节游记散文的文艺美学思想

第二章议论性散文的文艺美学思想

第一节白玉蟾的“人-山”和谐的自然观

第二节净明忠孝道儒道互融的美学解读

第三节杜道坚的“德法自然”思想

第四节尹志平的“忘心之趣”思想

第五节李道纯的“中和”思想

第六节《清静经》的审美意蕴探讨

第三编南宋金元时期道教戏剧的文艺美学思想

第一章道教与神仙道化剧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神仙道化剧的审美特征

第四编南宋金元时期道教小说的文艺美学思想

第一章宋元话本小说研究

第二章道教徒创作的小说的艺术特征

第三编南宋金元时期道教绘画、雕塑的文艺美学思想

第一章道教绘画的美学思想

第一节道教绘画的风格简介

第二节道教绘画的美学思想

第二章道教雕塑的美学思想

参考文献

后记

 

 

61.    刘克庄与南宋学术

王宇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7-10-1

字数:200000

页数:236

印刷时间:2007/10/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58383

定价:¥32.00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梳理刘克庄的学术背景,即他与南宋各主要学术派别的关系,进而凸现其学术旨趣和思想底蕴。在对刘克庄产生过影响的学术派别中,盛行于莆田的艾轩理学和郑氏史学处于其学术渊源的核心;次之是莆田地区的林、方、陈三家学术。莆田学术文史并重的风范铸就了刘克庄学术的基本风貌。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理学独尊的历史语境和南宋的学术特点,揭示了刘克庄的诗学思考的社会意义。

 

作者简介

王宇,内蒙古五原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学批评史、古代文学。主要著作有《谢胱江淹集》(合著,台湾锦绣出版社,1997年);《全元散曲广选新注集评》(合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

 

目录

绪论

第一章艾轩学术:刘克庄的思想根柢和学术基石

第一节艾轩先生林光朝的学术思想

第二节刘克庄的家学和幼年师承

第三节艾轩学术对刘克庄的深远影响

第二章郑氏学术:刘克庄的史学渊源和文学底蕴

第一节湘乡先生郑厚的学术风格

第二节夹漈先生郑樵的史学成就

第三节刘克庄与郑氏学术的渊源关系

第四节二郑学术对刘克庄的影响

第三章刘克庄与莆田学术:儒文并重的学术土壤

第一节林氏学术

第二节方氏家学

第三节陈氏学术

第四章刘克庄与程朱理学:学术的亲近与疏离

第一节刘克庄与朱熹高弟的交游

第二节刘克庄与程朱理学中人的密切交往

第三节师事大儒真德秀

第四节刘克庄对程朱理学的接受与批判

第五章刘克庄对南宋各派学术的泛观广接

第一节与事功学派的多重师承关系

第二节陆氏学术的濡染

第三节与南轩、东莱及其他学派的交游

第四节南宋各学派学术旨趣的异同及刘克庄的整合之势

第六章刘克庄的诗学思考

第一节“性情”说及其对真德秀“世教民彝”说的超越

第二节折衷辩证的诗学理路

第三节兼容并蓄的批评范式

参考文献

 

 

62.    明史选举志考论

郭培贵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字数:325000

页数:445

印刷时间:2006/11/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45215

定价:¥48.00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对明代教育、科举和官员铨选制度进行全面阐释和研究的学术专著。作者以宽阔的学术视野和严谨、求实的学风,在整体把握明代选举制变发展及其内在联系的前提下,对《明史·选举制》进行了逐节、逐条的考论——不仅索其史源、辨其正误、补其缺略,而且对该《志》所涉的每一制度和事件,都溯其源流、考其演变、论其得失、明其意义,旨在通过对明代选举制度系统、深入的考实性研究,不又深化和丰富对明代洗举乃至中国古代社会的认识,而且希望对现实相关方面的建设与改革也有所裨益。

 

作者简介

郭培贵,山东省乐陵市人,1957年生。1977年考入内蒙古大学历史系,1982年1月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5年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助教进修班结业;2005年获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中国明史学会理事。曾任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和社会发展学院院长等职,并兼任河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现任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长期专注于明代选举制度的研究,在《历史研究》、《文史》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明史选举志笺正》等学术著作10余部。两次应邀赴韩国岭南大学做学术演讲。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自序:《明史·选举志》编纂考述及研究意义

凡例

学校(《明史》卷六九《选举志一》)

一、总论

二、国子监

(一)创制与沿革

(二)监生种类

举监

岁贡

选贡

恩贡与纳贡

荫监

官生

恩生

例监

(三)监生历事

三、府州县都司卫所儒学

(一)太祖兴学与创制

(二)生员等次及额数

(三)童生应试与入学

(四)岁考与抖考

(五)提学制度

(六)教官考核与黜陟

(七)生员充发与出路

(八)诸生应试之文

四、宗学

五、社学

六、武学

科举(《明史》卷七○《选举志二》)

一、规制概述

二、诸制沿革

(一)太祖创制

(二)乡试额数

(三)会试额数

(四)南、北、中卷

(五)乡试考官

(六)会试考官

(七)赐宴地点

(八)庶吉士

三、辅臣子弟登第

四、科场弊窦

五、历科事迹稍异者

六、武科

荐举、选官与考核(《明史》卷七一《选举志三》)

一、荐举

二、选官途径

三、任官方法

四、任官回避

五、资格

六、科道官选任

七、保举制

八、考满

九、考察

十、武职铨授与军政考选

附表

一、明代外国官生来华留学情况统计表

二、明代府州县卫儒学岁贡贡例变化表

三、洪武时期府州县儒学设置统计表

四、洪武至景泰间都司卫所儒学设置表

五、正统、天顺、万历三道提学敕谕内容变化沿革表

六、明代武举部分开科年份录取情况统计表

七、洪武时期诏单人才表

八、洪武时期荐举授官统计表

九、明代各直省乡试录取额数沿革表

十、明代历科会试、殿试、庶吉士录取名数表

十一、明代历科—甲进士入阁表

十二、明代历科庶吉士人阁表

主要引用古籍书目

主要参考论著目录

后记

 

 

63.    《醒世姻缘传》研究

夏薇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7-2-1

字数:270000

页数:256

印刷时间:2007/02/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54781

定价:¥34.00

 

内容简介

本书对《醒世姻缘传》作了多角度的深入论述,考订其成书年代在清雍正四年至乾隆五十七年之间,并勾勒出作者西周生职业、仕途、阶级立场等的大致面貌,从全新视角剖析了小说主人公恋爱、婚姻关系的实质,提出这部小说为“中国古代虐恋文学之冠”。观点新颖,材料丰富,是《醒世姻缘传》研究的新收获。

 

目录

引言

第一章《醒世姻缘传》的成书年代

第一节廪生保结

第二节提督出东学政

第三节服装颜色

第四节《红楼梦》、《姑妄言》和《醒世姻缘传》的关联

第二章作者的画影图形

第一节西周生的职业

第二节西周生的仕途

第三节西周生的立场

第四节“西周生”的年龄、政治观念及宗教意识

第三章中国古代虐恋文学之冠

第一节什么叫“虐恋文学”

第二节中国虐恋文学溯源

第三节《金瓶梅》与《聊斋志异》——中加虐恋文学的初步发展

第四节《醒世姻缘传》是中国古代虐恋文学之冠——虐恋文学的第二次发展

第五节冤仇与情仇

第六节狄希陈早期的受虐倾向

第七节虐恋之始

第八节虐恋之潮

第九节虐恋之极

第四章《醒世姻缘传》全景伦理道德体系

第一节“西周生”的道德寓意

第二节道家与道教

第三节儒家伦理思想

第四节佛教的功用

第五章《醒世姻缘传》的叙事艺术

第一节作者在作品中公开露面并扮演着“不死者”

第二节不同面孔的叙述人

第三节“转换式内聚焦”和“多重式内聚焦”

第四节初始的“牛排式”结构与网状结构的结合

第五节《醒世姻缘传》大结构中的“主线移位”

第六节叙事时间

第七节“板块式”故事叙事微结构

第八节联结与对比的结构方式及其他

第六章《醒世姻缘传》故事编年

第七章《醒世姻缘传》故事题录

参考文献

后记

 

 

64.    梁启超法律思想综论

焦润明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6-11-1

字数:285000

页数:308

印刷时间:2006/11/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53364

定价:¥38.00

 

内容简介

在梁启超的著作中,讲得最多最集中的自然是法律思想。其专论法律方面的论著有三百余万字,而间接涉及到的文字也有数百万字之多。就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来看,都是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无法相比的。在这种意义上,给他冠以近代杰出法学家的称号也不为过。以往学术界对这方面的关注不够。作者力图从法理的角度全面概括梳理梁启超的法律思想,阐扬其学术价值,给定其在近代法律思想史中的学术地位。

 

作者简介

焦润明,男,1958年10月出生,辽宁本溪人,历史学博士,辽宁大学历史系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发表《论历史学精神》、《梁启超的日本观》、《从孙中山到邓小平:三代伟人赶超略思想比较研究》、《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符号的象征意义》等60余篇论文。出版了《中国近代文化史》(1999)、《清末维新潮》(1997)、《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2001)等著作多部。承担国家边结束我地工程项目《国际法与中朝边界争议问题》、省“十五”重点规划项目《19世纪末20世纪初辽宁民俗变迁研究》、省教委课题《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社会观念的理解与接受过程研究》等。

 

目录

引言

第一章民族危机意识与近代变法的时代潮流

一、近代民族危机意识的勃兴

二、“亡国史鉴”以警示国人

三、对近代国际关系及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认识

第二章法律思想的理论来源及其形成

一、法律思想的理论来源

二、宪政法律思想之初成

三、变革旧法的步骤及实现途径

第三章西方近代法律思想的介绍与引进

一、社会契约学说的介绍与引进

二、三权分立学说的介绍与引进

三、乐利主义伦理学说及其立法理论的介绍与引进

第四章本土法律资源的开发

一、对中国法律起源问题的讨论

二、对先秦各派法律思想的解读

三、关于中国传统政法观念及其思潮流向之阐扬

四、对中国传统成文法的梳理与讨论

第五章中国特色宪政道路的设想

一、关于国家及其形成问题的讨论

二、关于近代国家与国民问题的讨论

三、关于国体与政体问题的讨论

四、关于近代国家相关制度问题的讨论

五、关于中国宜采君主立宪模式的讨论

六、通过“开明专制”构筑走向君主立宪桥梁之设想

第六章西方宪政制度的介绍与选择

一、联邦制的介绍与选择

二、菜和制的介绍与选择

三、各国国会制度的介绍与选择

四、责任内阁制的介绍与移植

五、政党制度的介绍与移植

第七章建设法治国家的核心价值创设

一、法治国家所需之宪法精神

二、宪法创制的基本原则

三、责任内阁与政治家关系的理想设定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65.    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

冯天瑜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4-10-1

字数:416000

页数:633

印刷时间:2004/10/01

开本:16开

ISBN:9787101042740

定价:¥38.00

 

内容简介

本书以探源“新语”为出发点,有力地佐证了“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这一内容,强构严谨、论据充分。作者从“新语”生成和使用的角度对中西文化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本书的前半部分以历史沿革和社会变迁为线索,对中西方语言文字的交流和融会通做了具体阐释,后半部分着重剖析汉语、英语、日语之间的变化与互动,并从宏观上将三者之间的关联做出提炼性的分析,亦列举丰富的实例予以佐证。

 

目录

导论

一、从梁启超力倡“新语入诗”谈起

二、语言、词汇、术语的“非自足性”与借词的必然

三、“借词西洋”三阶段

四、清末民初新语的一大来源:日制汉字词

五、“文化互动”略解

第一章汉字文化的拓展及古代借词

第一节“汉字文化圈”界说

一、“文化圈”与“汉字文化圈”

二、汉字文化的境内传播

三、汉字文化的境外传播

……

第二节汉字文化对日本的的深广影响

第三节借词西域

第四节汲纳印度佛教术语

第五节佛典汉译树立借词范式

第二章明末清初西洋术语的译介

第一节耶稣会的“适应政策”与“学术传统”方针

第二节澳门:耶稣会士与西学的入华之“门”

第三节利玛窦翻译西洋术语的首创之功

第四节西洋术语的汉译及其论争

第五节早期汉文西书译词鸟瞰

第三章晚清译业及新语厘定

第一节道咸间经世派士人的劳绩

第二节新教传教士译介西学

第三节同光间官方及民间译事

第四章日源汉字新语厘定

第一节“不可避他者”近代日本与汉字文化

第二节借用中国古典词对译西洋的概念

第三节以汉语构词法制作新词翻译西洋概念

第五章日源汉字新词入华

第一节中日间文化传播主潮的转向

第二节入华“日本新名词”的统计与辨析

第三节中国人对新语入华的反应

第六章汉字新语个案考索

第一节古今中西之间

第二节对译间的误植

第三节侨词来归

结语近代新语的历史功能与当代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