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蓉宋喆亲密:东华里老街之文明里:老铺深藏青砖黄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35:29
东华里老街之文明里:老铺深藏青砖黄斑
老铺深藏青砖黄斑
日期:[ 2008年7月4日 ] 版次:[ FA47 ] 版名:[ 佛山新闻 区镇 ] 稿源:[南方都市报]   黄祥华如意油祖铺等文保单位,诉说文明里悠悠历史。

  东华里老街之文明里




  身份 文明里

  长110米、宽2-4米

  史料记载,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文明里已称此名。曾是极度繁华的商业街,有花衫、花轿、鼓乐、玉镯……现今仍给后人留下黄祥华如意油祖铺、龙塘诗社、灯笼通明行等文保单位或老祖铺。

  除了本身具备的人文价值,地处保护片区中央,也让文明里成为保护街巷之一。

  文明里,拥有佛山著名老字号祖铺,汇聚许多传统手工业作坊,曾经热闹繁荣。当然,昔日盛景早已归于宁静,商业街也变成民居。而今遭遇拆迁,已接近无人空巷。昔后人只可寻迹悼古空感叹。

  如意油祖铺改民居

  文明里是连接人民路与建新路的主要街巷。经人民路一小巷口拐入,不到四米宽的路面很难让人联想到这曾是一条人来人往的商业街。行人骑自行车擦身而过,“咿呀”的构件摩擦声,在空巷中回响许久,远远都能听到。

  佛山民俗专家余婉韶介绍,最初之时,文明里的店铺大多卖灯笼,后来业态慢慢丰富起来。相传“黄祥华如意油”创始人黄大年以做灯饰起家,后来其店铺改为半间卖油、半间卖灯,半间开在祖庙大街上,半间开在文明里。如意油生意越做越大,灯笼生意随着需求减少而日渐惨淡,时至今日,很少人知道黄大年与灯饰行的因缘了。

  清末所建的黄祥华如意油祖铺如今已成民居,属于霍婆婆一家。“这是解放后我跟先生一起买下的。房子是7字形,有200多平方米。”霍婆婆说,直到后来门口挂上“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匾,她才知道这里原来是黄祥华如意油祖铺。“是不是文保单位,对我影响不大,可对这间住了几十年的老屋感情很深。”

  “灯笼公”还有人知

  “灯笼行业旧称‘光明行’,相传文明里因此得名。”余婉韶说。走在文明里,记者向仅存的几户留守老人家打听老街里做灯笼的艺人,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说出清末时的“灯笼公”。“听说他们住在拐角处的屋子,后来房子被征收了,他们就搬走了。”家住文明里22号的杨婆婆说。

  人们所说的“灯笼公”就是吴汉,他是工艺大师吴球的父亲。史料记载,吴汉是吴氏家族中第一个做灯笼的人。他做的竹枝灯笼非常传统——灯笼用竹编成鳞形花纹,外面罩上棉纱,很有佛山特色。因为吴汉的竹枝灯笼扎得好,大家都知道文明里有个灯笼店,除了买来自己用,有的商家还从吴家批发灯笼到外面卖。

  风流诗社残破颓败

  除了老店铺,商贸发达的文明里深藏着曾是清末文人骚客聚在一起吟诗作对的龙塘诗社。它湮没在一片古民居中。好不容易,才在祖庙办事处精神病防治康复站的后面找到它。想象中风流雅致的诗社,在眼前呈现出残破颓败之貌。外面的铁门虚掩,可以望见里面茂盛的参天大树。这座两层高的西洋式建筑曾有洋气的拱门,上面雕花精美,只是,现在白色的建筑已被熏得发黄发黑。由于拆迁,这里已无人居住。

  余婉韶说,龙塘诗社原址在朝市街沈园内。此处原是李众胜堂的后花园,后来,李众胜堂创始人李兆基提供此花园洋楼,给本地文人以诗会友、雅集酬唱,民初时期龙塘诗社才乔迁至此。

  采写:本报记者 陈怡

  摄影:本报记者 陈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