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琳老婆:以多种阅读形式力倡学习方式的变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1:19:29
 

以多种阅读形式力倡学习方式的变革

 

云南 任玲

 

记得一群教育理想主义者和积极建设者在躬身实践的时候留下这样的话:
  “教育的发展远远滞后于人的潜能发展的需要,远远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抱怨、等待没有用,唯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才能从每一个具体的地方打碎传统教育的桎梏,把中国教育引向理想的天地。学习方式必须变革,这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网络虚拟夏令营倡议书》) 的确如此,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我们神往的东西往往如镜花水月,与现实难于接壤。然而,任何一个教育理想都不可能依靠指令性目标在一朝一夕之间成为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有赖于我们每一个具体的教学行为。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以点滴的实践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缩短。如朱永新先生所说:行动,行动,这是唯一的途径。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努力尝试着开展不同形式的专题阅读活动,力图以此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带动学习方式的变革。我把这些不同的阅读尝试大致归为四种:扩展型阅读、探究性阅读、鉴赏类阅读、涉猎式阅读。


  扩展型阅读:是一种以扩开学生阅读面为目的的阅读活动,可以以班为单位进行,也可以以小组方式进行。如学习莎士比亚戏剧《罗米欧与朱丽叶》(截选)前,我们开展了一次关于莎士比亚剧作的阅读活动。对莎剧感兴趣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他们分工协作,分别完成以下任务:阅读关于莎士比亚生平、时代、创作等方面的评介资料;每人以一部作品为主阅读莎士比亚的重要作品《哈姆莱特》、《麦克白》、《奥塞罗》、《李尔王》;阅读关于莎士比亚戏剧语言风格的评介资料;阅读《罗米欧与朱丽叶》全剧,精选几段经典对白,以备朗诵欣赏。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扩展阅读结束后,小组成员整理资料为全班同学做报告,在课堂上介绍自己阅读时候收集的重要信息,并分角色朗读剧中精彩片段。类似这样的阅读活动,既能让小组成员的阅读成果在同龄人中得到展示,从而受到肯定、鼓舞和激发,更能使全班学生在分享中获取了更丰富的资源,产生更强烈的课外阅读的兴趣和愿望。其他活动如:补充《欧也妮.葛郎台》一书的精彩细节,搜集阅读爱国题材、爱情题材或者同意象的诗歌,搜集阅读关于朦胧诗的资料,阅读并精选自己喜爱的千字杂文互相传看,等等,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探究性阅读:这是一个基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解惑性阅读过程,即以提出问题与自主研读资料寻求解答的环节,集中体现激疑、设疑、知困并解疑解惑的能动探究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总是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与教学内容或紧密相关,或者远远超出了课内范围。无论是哪一种问题,都可以作为一个探究阅读的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尝试,在探究阅读中增长见识,解决疑问,形成自己的见解。如在现代诗歌的学习中,有学生提出“现代诗人中有没有大师?”有的提出“文革时期有没有诗歌?”有的被诗人早逝现象所震惊,想探究诗人早逝之谜。这些问题,是基于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而提出来的,教师适时引导,可以让他们带着疑问阅读大量诗作,关注、了解大批诗人,从诗作者的作品、创作经历中得到课内学习难以得到的丰富信息,他们可以通过不同途径查阅、积累、分析、辨别、筛选、整理、利用信息,学会思考,判断,并基于自己的认识解决问题。以“现代诗坛有无大师”课题探究为例,学生参阅大量资料,读徐志摩,戴望舒、读郭沫若、闻一多,大胆地作出自己的论断,并以一定的参证和自己的思考,提出“现代诗坛无大师”的观点。学生不仅在此过程中增长了见识,还增强了信心,用他们自己的话说,那些研究成果是他们“十七岁智慧”的最大体现。
  

探究性阅读在课内是较为常用的,教学时抓住提纲挈领的问题,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如《祝福》中抓住“谁该为祥林嫂的死负责”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深入文本,寻找依据,展开讨论,最后有效地清理鲁四老爷、四婶、柳妈、鲁镇人、婆婆、大伯、“我”等人物与祥林嫂的关系,找出他们所有言行的动因,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祥林嫂的命运悲剧与当时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很好的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鉴赏类阅读:这是一种基于提高鉴赏能力的阅读活动。以《雷雨》教学为例。我们的学习任务是刺激学生的赏评意识,使阅读由浏览情节的“读过”,上升到带着问题研读相关资料的“读懂”,再到研读中注重设疑解困、生发属于自己的见解的“读透”,实现阅读鉴赏能力的提升。


  阅读活动的准备阶段,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原著(可安排在假期),观看电影。研读讨论阶段,为激发学生的赏评意识,特设置十几个涉及作品方方面面的问题,导引学生思考并设问,激发学生在“有疑”状态下对相关资料进行阅读、辨识、分析,养成带着问题研读资料并把重要的信息记录、保存下来的习惯,学会阅读资料时合理的吸纳与批判。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借助搜索引擎查阅所需资料,激励学生补充、丰富有效资源。资料收集充足时,针对问题,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深化认识。其间指导学生不断反思,提高阅读实效。最后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参阅相关信息,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认识,写成鉴赏评论文字,并回顾、反思、总结阅读全过程中的得失利弊,写出学习随感。学习结束后,可以利用论坛将部分优秀学习作品选登出来,供同学阅读、交流、借鉴,也是学习成果的展示。


  这样的学习活动,既让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作者情况、创作概貌、艺术见解、创作风格,又能使他们对作品的主题思想、戏剧冲突、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有更深入的认识,通过对一部作品的深入研读,掌握阅读鉴赏作品的方法,增强文学修养,提高鉴赏能力。既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作品,对作品做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又能在阅读中关注人的生存需求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感受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在感情体验与震撼中增强生命意识,滋养人文情怀。


  涉猎式阅读: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对一些作品大致涉猎,做概貌性了解,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一般来说,精读作品的方法和技巧,从小学开始就在不断学习和训练,涉猎式阅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认知背景的扩宽,很大程度上正是依赖于浏览涉猎的能力。所以,我们结合课内学习任务,有意识有目的地提供信息刺激,激发学生课后关注、浏览作品的兴趣,并教给学生快速浏览的方法,不断提供实践机会,让涉猎式阅读成为学习生活中的一种需要、一种习惯。这些有必要进行课外浏览的书籍,有的只需浅尝辄止;有的暂时不能完全领会,只需选择部分内容稍作了解即可;有的哪怕只是翻一翻前言、目录也可。这样的阅读活动是自由宽松的,阅读的动因更依赖于教师课堂上的导引刺激,刺激的关键又是使学生产生到书城、阅览室、网上去的冲动。这样的阅读活动对教师本身的涉猎面和引导艺术要求极高,只有当教师的引导刺激不断生效,语文教学过程才能变成一个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行为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多种学习方式的介入,能不断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最大化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求知欲、解答问题的愿望,不仅如此,学生目标意识强,对自己有更高的期待,能与同伴协同合作学习,有学习伙伴间的互助合作与竞争,学习成果能在同伴中得到充分的展示,这种被鼓舞被信任被欣赏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它适时交替使用于教学活动中,能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