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琳 厨子:想让孩子无私 先经历“自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44:11
想让孩子无私 先经历“自私”
 

很多家长都反映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还常把“自私”与独生子女划上等号,殊不知6岁以下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是正常的,这个时期若不以自我为中心,过早社会化反倒不正常了!因为这是由婴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决定的:幼儿在2岁以前没有“我”的概念,只会用第三人称代词来表示自己,如“宝宝的杯子、宝宝的妈妈”;2岁以后开始有“我”,却还不能把“我”与其他事物完全分开,于是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这样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开始建立 “你”和“我”,并区分“你的”和“我的”。现实中,我们每个做父母的天生就是教育家,因为不管我们的孩子有什么优点和缺点,都是我们有意或无意培养的结果。当我们埋怨孩子自私时,请想想我给过多少机会让孩子无私呢!   
  

【生活小故事】

洁如三岁两个月了,她的玩具和物品一律不准别的小朋友玩,哪怕摸一摸也不行,一开口就是:“这是我的,那也是我的!”上幼儿园以后,这些问题表现得更严重。她的标志性动作就是一手护着玩具,一只手推小朋友,即便这个玩具是人家的她都这样。记得有一次,我们小区院子的活动室有一架钢琴,本来是邻居的宝宝在玩,结果她看到了也要,我就把她抱起来,谁知道她却不让那个宝宝碰钢琴,就把那个宝宝从钢琴的椅子上推下来,还好我们眼疾手快抱住了,要不后果不敢想象。在家里就更不得了了,她的所有东西你碰都不能碰。我还总是有意识的在她面前给小朋友分小零食,想着让她知道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她这么自私,长大了怎么跟人交往啊?

【解读行为背后的心理】

就婴幼儿社会行为能力的发展而言,分享意识的快速发展是在3岁以后,虽然有研究发现一岁的婴儿就会分享食物,但大多限于亲人或经常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经常”的概念是至少是在一起共处过3次以上,每次相处10分钟以上,所以说婴儿真正懂得“分享”的含义和能够感受到分享后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是在3~6岁幼儿期以后。可生活中确实有很多3岁以下的婴幼儿,因为“不愿意”与人分享,挨了家长无辜地冤枉和唠叨、甚至还有身体的接触(打)。所以每个家长都需要清楚:没概念≠不愿意。不是孩子不愿意,是2岁以下的婴儿确实还没有“分享”意识。   

了解规律很重要!   

分享意识的发展特点是这样的:先亲后友,先吃后玩。就是先懂得跟亲人分享,然后才是朋友,最后是初识的朋友;先分享吃的食物,后分享玩具及其他物品。   

分享意识的发展规律: 2岁:成人的示范下,有模仿的意愿,并开始尝试给予他人; 3—4岁:开始有初级的分享意识,会根据自己的心情或喜好与人分享物品; 4—5岁:逐渐理解什么是分享,在成人的提示下愿意与人分享,会有选择地主动与人分享; 6岁以后:开始乐意主动与人分享,并能从分享中享受快乐。

【专家建议】

由婴幼儿分享意识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总结出在3岁以前建立和培养其分享意识系统的方法:成人唱分享、做分享,孩子听分享、看分享、尝试分享、学会分享、愿意分享到最后,分享便成为孩子的一种精神和品质。    

正确地做更重要!     

2岁以前,是听分享和看分享为主,偶尔尝试分享。由此规律而产生的科学的婴儿分享观就是:一是,分享是做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要想让孩子懂得与人分享,我们自己要先做好模仿的示范。成人要唱分享和做分享,这里说的唱不是唱歌,而是象超市、酒楼的收银员“唱收唱付”:“先生收您200,找您21块。”那样,要把分享说出来,就像《分苹果》的游戏一样,“这个给爷爷,这个给奶奶,这个给客人,这个给爸爸,这个给宝宝,哈哈,每人一个!”更要从自己开始做起,你坚持“唱和做”,孩子就不断地通过听和看来模仿来学习,然后开始尝试分享。   

二是,懂分享必须先自足!我们常听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自私,其实不是孩子自私,而是孩子不知足,不知足就是自己得到的不足够,才会“自私”,而对于3岁前的孩子而言此自私非比自私。要想让孩子在3岁以后懂得与人分享、愿意快乐地与人分享,就得在2岁以前充分满足他的内在的和外在的所有需求,让他在人生的最初两年里“自私”够,得到的爱足够!只有一个内心充满爱的人才会有将爱分享给他人,自己的爱都不够,又怎么有爱去分享给别人、去爱别人呢!每一个家长都需要懂得运用爱来为宝贝建立分享意识,懂得先让孩子获得足够的爱,才能让孩子拥有愿意与人分享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