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体不锈钢牌号:胆结石的中医针灸治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35:33
胆石症是指发生在胆囊或胆管的结石,为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学“胁痛”、“黄疸”、“胆心痛”、“胆胀”等范畴。   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责之于肝、胆,又与脾、胃、肾有关。胆为中清之腑,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嗜食肥甘,肝胆气郁,或湿热虫毒蕴阻,则肝失条达,胆失疏泄通降,胆汁排泄不畅,瘀积日久化热,湿热蕴结,煎熬胆液则成砂石。初期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日久又可化热伤阴,致肝肾阴虚。   【临床表现】   胆结石患者中约20%~40%可终生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有症状的胆结石患者主要表现为:进食(尤其是进油腻食物)后上腹部不适或疼痛,伴嗳气、呃逆、恶心、呕吐,胆绞痛的部位在上腹部或右上腹部,呈阵发性,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散。   实验室检查:血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尿中胆红素升高。胆管结石患者通常可无症状,但当结石阻塞胆管并继发感染时可出现典型的腹痛(多在剑突下及右上腹部,呈绞痛,可阵发性或持续性向右肩背部放散)。伴恶心呕吐、寒战高热(体温高达39℃~40℃)和黄疸。   B超检查可明确对胆结石或胆管结石的诊断。   1.肝胆气滞  右胁及剑下胀痛或绞痛,疼痛每因情志而增减。伴嗳气频作、口苦、胸闷、纳差。苔薄白,脉弦。   2.肝胆湿热  胁肋刺痛,呈持续性加剧。伴恶寒发热、口苦、心烦、厌食油腻食物、恶心、呕吐,或目黄、身黄、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肝肾阴虚  胁肋隐痛,绵绵不已,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头晕目眩,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细。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则:肝胆气滞、肝胆湿热者疏肝理气、清热利湿,只针不灸,泻法;肝肾阴虚者,补益肝肾、利胆排石,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
  处方:以胆的俞、募、下合穴为主。
     日月(右)  期门(右)  胆俞  阳陵泉
  方义:肝胆相表里,厥阴、少阳之脉同布于胁肋,日月为胆之募穴,胆俞为其背俞穴,二穴相配为俞募配穴法,能疏理肝胆气机以助排石;期门乃肝之募穴,位于胁下,可疏肝利胆;阳陵泉为筋之会穴、胆之下合穴.“合治内腑”,针之可缓解痉挛、通络止痛。
  加减:肝胆气滞加内关透支沟理气止痛;肝胆湿热加行间、侠溪清热化湿;肝肾阴虚加太溪、三阴交益阴通络;口苦、纳差、呕恶者加中脘、内关、足三里和胃降逆;目黄、身黄、尿黄加至阳、三阴交、阴陵泉除湿利黄。
  操作:日月、期门沿肋间隙由内向外斜刺,不可直刺、深刺,以免伤及内脏;胆俞也不宜直刺、深刺;其余腧穴常规针刺。胆石症发作期每日治疗2次,每次动留针30~60分钟;间歇期每周治疗2~3次。
 
  2.其他疗法   ⑴  指针:在患者右侧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的肝俞、胆俞附近取压痛点,用拇指重力按压,每次5~10分钟。
  ⑵  耳针:取肝、胆、十二指肠、神门、交感。实证强刺激,虚证轻刺激,留针30分钟;或埋针、药丸贴压。
  ⑶  电针:胆绞痛发作时,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接通电针仪,用连续波、快频率强刺激30~60分钟。
  ⑷  穴位注射:用10%葡萄糖液10ml或加维生素B12注射液1ml,注入胸9~12夹脊穴的神经根附近,待有明显针感后,将针稍向上提再注入药液;也可用当归注射液或红花注射液,按针灸处方每次选2~3穴注射。   【验案举例】   陈某,男,46岁。有胆囊炎、胆石症病史5年,经常于夜间突发右上腹痛。常用654-2、阿托品、异丙嗪等药止痛。诊治当晚10时许,胆绞痛再次发作,腹痛难忍,疼痛放射至右肩部,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恶心呕吐,水药不能进,坐卧不安,呻吟呼叫。肌注654-2、异丙嗪,未能缓解。即取阳陵泉、足三里、内关、太冲穴,强刺激。5分钟后疼痛减轻。留针20分钟而愈(庄纪平.针灸医案2则。中国针灸 1995;16(l):26)。   【文献摘录】   1.《针灸大全》:胁痛不得卧,取胆俞、章门。
  2.《针灸大成》:胸连胁痛,期门(先针)、章门、丘墟、行间、涌泉。   【按语】   1.针刺治疗胆石症疗效满意,一般以直径在1cm以内的肝胆管结石疗效较好。如果结石直径超过2~3cm。则应采取手术治疗。
  2.饮食应清淡,少进油腻食物。
本文来源于 响石潭 http://www.chinadocto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