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桶正对床头怎样化解:大鲵自然生态保护基本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7:52:20

一、自然及自然保护

自然(naTure)通常泛指未受人为开发破坏的或呈野生状态的自然环境、野生动植物、各种自然资源及自然现象等。凡出于自然,而不人工造作、没有人为影响的自然状态者,可谓之自然。它一般也常当做「非人为」的代名词。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万物的生命泉源。保护(conservaTion)是指人类对自然的保存或维护行为,以减少它们的损失或破坏。也是人类为谋求其福祉,而产生的一种环境管理行动;其目的系透过明智合理的利用和管理,而促使资源能长久持续为人类世代永续发展利用。自然保护(naTure conservaTion),则是指人类对地球自然环境与资源(包括土地、动物、能源、矿产、空气、水等等)以及人类文化产物(文学、艺术、纪念物等等),所采取的保护行动。自然保护包含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生态的保护之双重意义;前者强调自然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后者强调环境生态平衡与伦理。

二、保护问题的迫切性

数千年来,人类均迷信于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人是世界的主宰,甚至有根深蒂固的「人定胜天」观念。但是近百年来,全球人口快速膨胀,自然资源被超限及快速开发,加上人工合成化学制剂的大量使用,已使得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地球面临空前的环境危机,从臭氧层破洞、酸雨、温室效应、长期气候变迁、野生动植物绝灭、热带雨林的滥伐到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废弃物污染等,在在都使地球的生态环境岌岌可危。1980年联合国出版的世界保护策略(The 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中,已明白指出,为了保护全球的遗传多样性,维持重要的生态运作过程及确保人类对所有物种及生物链之永续利用,人类必需共同努力推动自然保护工作。并经由保护地球上肥沃的土壤、洁净的空气和水,以及适当种群的野生动物和植物,才能确保现今人类及未来世代对地球有限资源的最大永续利用和福祉。近年来不断茁壮发展的各项生态哲学及环境伦理也指出,人类在追求地球的永续发展及生存中,应该深切体会下列生态伦理:人类只是自然界的很小一部分,必须依赖大自然而生;地球只有一个,它像一只封闭的试管,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唯一星球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大部分资源必须保护才能再生循环;人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力极大,应自我节制及规范环境行为;我们应向自然学习,亲爱自然环境,并与自然彼此共荣共存,而不是地球的癌症或寄生虫。尤其是1992年世界高峰会通过生物多样性公约后,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已成为自然保护的核心。这种涵盖遗传多样性(克eneTic diversiTy)、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生物链多样性(ecosysTem diversiTy)以及人类社会文化多样性(cuLTuraL diversiTy)之全方位保护,已是自然保护之精义。从1972年斯德哥尔摩宣言到1992年里约宣言、生物多样性公约、二十一世纪议程、森林原则、气候变迁纲要,到2002年约翰内斯堡宣言、世界高峰会永续发展行动计划,全球已展开一系列的环境及自然保护行动。

第一节       自然的价值观

一.  前言

在推动自然保护工作上,最常受到质疑及询问的话题是,为什么要花钱保护大自然?为什么不能猎捕野生动物?大自然真的那么重要吗?为了让社会大众及所有地球公民知道为何而战?为谁而战?实有必要对自然界之价值予以明确定位,说明清楚。价值是一种主观意识的判断,同一种东西对甲没有价值,但对乙可能价值连城。在古老人类的眼中,人类是一切价值的来源,大自然对人类只具工具性价值。自然万物对人类有价值,是因为它们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和利益。随着人类对自然之了解,体认大自然在人类生存、发展及生物链运作上之复杂过程和功能,近百年来生命中心伦理、土地伦理、生态中心伦理及深层生态学理论一一出现,并逐渐受到了解和重视,人类对自然价值也才有了更新的认识。

二.人类对自然价值观念的演变

(一)        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时期

数千年来,所有人类均沈醉于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人是世界的主宰;人类控制自己的命运,也控制大自然。所以希腊哲人普罗达哥拉斯(ProTagoras, 490~421 BC)曾说:人是万物的尺度(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克s)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笛卡儿(R.DescarTes 1596~1650)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所有人(Man as masTer and possessor of naTure)。他们都认为自然万物除役于人外,别无其它价值。只有人类具有内在价值,且是一切价值的来源。自然资源除了满足人类需求及促进人类的繁荣外,别无其它价值。

(二)        生命中心伦理(biocenTriceThics)时期

澳洲大哲学家及动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应用伦理学(PracTicaL EThics)之著者辛格(PeTer Singer 1946~)、法国大哲学家,也是1952年诺贝尔世界和平奖得主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泰勒(PauLW.TayLor)均认为自然万物只要是具有生命的个体,都具有天赋价值,皆为地球生物圈之成员,人类及其它物种相互依存,具有同等价值,均应受到同等肯定和尊重。

(三)        生态中心伦理(ecocenTriceThics)时期

以生物链整体的观点讨论人与自然环境的伦理关系,并认为自然生态有自身的价值,应接受人类的尊重与道德考虑。生态中心伦理的主要学说有李奥波(ALdo LeopoLd)的土地伦理(The Land EThics)和奈斯(Arne Naess)的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生态中心伦理包括下列三项主要信念:一是自然世界具有内在价值,人类应给予道德考虑生态中心伦理认为自然世界的动物、植物和生物链均具有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不能以是否对人类有价值予以衡量,而且自然世界的万物均有自身的利益,应给予道德考虑,并怀着喜爱、尊敬和赞赏之情。二是强调生态体系整体的伦理关系,生态中心伦理考虑生物链整体,包括生物、非生物、生物链和生态过程,也主张我们应该从伦理及美学的角度,来考虑每个问题。当某ind事件的决策是倾向于保存生物群落的完整、稳定和美感时,这便是一件适当的事情,反之则是不适当的。三是重视新的环境价值,生态中心伦理认为今日的环境危机是起源于现代人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要解决环境危机必须要改变人类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李奥波认为人类必须重视土地之价值,改变视自己为地球上的征服者或优越物种的偏差理念,应视自己只是生命圈的一员,并应发挥生态良知,为土地的健康负责。奈斯认为环境危机的解决,必须藉改变现代人的哲学观,改变个人和文化的意识形态结构。自然的价值相关法规、随着生态中心伦理体系的出现,自然的价值开始很具体的呈现在一些国家的相关法规、学术论着及国际公约中,例如:

1. 美国濒绝物种法(Endangered SpeciesAcT,1973)之立法目的中明确指出,野生动植物对其国家及全体国民具有美学、生态、教育、历史、娱乐及科学等六大价值(esTheTic, ecoLogicaL, educaTionaL, hisToricaL, recreaTionaL and scienTific vaLues)

2. 罗斯顿(HoLmes RoLsTen,III)1988年在其大着「环境伦理学:对自然界的义务与自然界的价值」中曾提出自然之14种价值:维生价值、经济价值、娱乐价值、科学价值、美感价值、基因多样化的价值、历史的价值、文化象征的价值、多样-单一的价值、稳定性与自发性的价值、辩证的价值、生命价值及宗教价值。

3. 1992年联合国世界高峰会议通过的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之序言中揭示生物多样性具有内在、生态、遗传、社会、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美学、进化及保持生物圈的生命维持系统(mainTaining The susTainin克 sysTem of biosPHere)等十二种价值。

4. 史蒂芬凯勒(STePHenR.KeLLerT)1997年在「生命的价值: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社会关系」(The VaLue of Life: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Human SocieTy)一书中,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切入,将自然界及野生动植物对人类之价值分为九种基本类型:

(1)        实用主义的价值(UTiLiTarian vaLue)

(2)        自然主义或博物学的价值(naTuraLisTic vaLues)

(3)        生态学及科学价值(ecoLogisTic-scienTific vaLue)

(4)        美学的价值(esTheTic vaLue)

(5)        象征意义的价值(symboLic vaLue)

(6)        居支配地位的价值(dominionisTic vaLue)

(7)        人性的价值(humanisTic vaLue)

(8)        道德立场的价值(moraLisTic vaLue)

(9)        否定立场的价值(negaTivisTic vaLue)

三.认识自然的深层价值

经综合整理现有之各家学说及我国特有之自然保护背景,兹将自然环境及资源所具有的宝价值,予以归纳条列式介绍如次:

(一)        维生及生物链服务价值

人类文明一直依赖于自然生物链,不管人类拥有多少人造环境,制造及创新多少科技,我们都无法摆脱基本维生体系-自然。人类能在地球上生存,生物圈生物链能长期稳定平衡,完全靠自然界里的阳光、空气、气候的调节、淡水的循环、纯化与保持、光合作用、固氮作用、废弃物之分解与再生、臭氧层、食物链、昆虫受粉、地表土壤的形成与肥沃化、养分循环等发挥绵密而精巧的生态运作程序。1991年9月到1993年9月科学家在美国亚利桑纳州所推动的生物圈2号试验,更给我们明确的警讯:自然的维生体系是现今人类无法仿真或制造的。地球是支撑万物生长繁荣并且不断演化的生物链。在人类演化的200万年中,它一直在忠诚而持续地运作,提供几千万种生物生、老、病、死、食、衣、住、行、育、乐所需物质及栖地,而且维系着稳定、平衡的功能。假如在运作过程中之水循环断了,可能很多陆地会变得干旱如荒漠;若细菌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停止了,则我们会见到满坑满谷,堆积如山的生物尸体,养分的循环也会因之中断;若光合作用中之太阳能或植物叶绿体发生重大变化,则自然界的能量来源和人类维持生命所需的氧气均将受影响,进而对地球上之各种生物及生物链产生为害。至目前为止,所有科学家均承认,大自然的维生体系及其生物链服务价值是无可取代的,而且是地球生物圈得以生生不息的关键原因。1997年由RoberT CosTanza及其它12名经济和环境科学家组成的跨国小组,评估自然界免费提供给人类的生物链服务总价值,每年达33兆美元,这ind数值约为当年全球国民生产毛额18兆美元的两倍。(EdwardO.WiLson,2001)

(二)        经济价值

大自然提供人类石油、煤、建筑材料、粮食、药物等,不仅自己使用,也藉市场机制、工厂加工及精制,大大地增加自然物质之价值,经由市场之交换,增加经济价值并演变为复杂之经济企业。但是所有这些原始材料均来自于自然,取之于自然。

(三)        娱乐价值

荒野、野生动植物、山岭河谷、鸟叫虫鸣、穿花蝴蝶、点水蜻蜓都可以是人类运动、休闲、游憩、观赏、品味、赞叹或锻练技巧,寻找令人满意、快乐、自信、再创生命、感动等感受的对象。由于大自然的娱乐价值不断受到肯定,世界各国正在寻求经济价值利用外更能永续的娱乐价值,以非经济角度来省视荒野、国家公园、森林、海岸、湿地等之经营策略。也有愈来愈多的人,倾向于保护自然,寻求一ind和野生动植物和睦而关爱的关系,以及对广大野地的渴望。生态旅游更为自然资源永续利用打开另一扇窗。

(四)        科学的价值

大自然是充满奇异、超乎想象、令人着迷、复杂多变、多彩多姿的演化系统。人类的科学研究不管是为了纯粹兴趣、经济或文明成就,都是在帮助人类了解及认识自然环境引人入胜的复杂性。无论是物种分类、演化比较、考古、形态、生态、行为、社会结构、繁殖、复育之研究,都可以提供生命发展、种群存活、自然历史之丰富研究成果,帮助人类满足求知欲望,成就个人及社会进步以及和大自然永续和平相处之知识和智能。

(五)        美学价值

自然所具有的美学价值无所不在。玉山、大霸尖山、九九峰、美国大峡谷、合欢山冷杉林、巴西热带雨林里娇小而稀有的狨猴(marmoseTs)、莫氏树蛙、翡翠树蛙、八色鸟、黑面琵鹭都很令人珍惜,因为它们都很美。所以有人说:「任何一个物种的消失,都代表整个世界巨大的美学上的损失。懂得欣赏大自然之美,以及和大自然经常有美丽邂逅经验的人,一定会超越经济和功利价值去品赏、体验及珍惜荒漠、冻原、高山森林、草地小野花、红树林湿地、山巅古松,树梢的蓝天白云、河中悠游小鱼、山枇杷及杜英变红的落叶、叶子背面的柔软星状绒毛和树蛙鲜艳动人的虹膜。美学构成上常说,轮廓、线条、对比、色彩、光线、质地、跃动、数量等是美的基本组成,但是在自然中,我们可以观察及欣赏到很多的意外之美、不对称之美、残缺之美、混沌之美、飘逸之美。不管何种形式的美,它和文学、艺术一样,给人类的是心灵的振奋、充实、洗涤、沈淀,并丰富人类的精神和文明经验,提L人类做为一ind智人的品味、进化和内部心灵的盈实。

(六)        保存基因多样性的价值:

地球上的每一物种均是经过至少几百万年长期演化,拥有丰富而特殊的基因遗传物质,野地里保存的物种基因是实验室内无法重新组合或取代的。目前全世界62亿人口,经常食用的植物大概不超过100种,人类热量来源百分之八十系来自水稻、大麦、小麦、马铃薯等十多个物种,但是由于长期之单一栽培、大量使用农药及化学肥料、污染等影响,这些植物面临病虫害及生产力下降等问题,所以其野生基因库之保存及应用就变得很重要了。在纤维植物、医药植物之开发利用上亦是一样。基因多样化的保存,不仅让各物种有更宽广的生存和适应空间,也为人类社会长远的选择、应用留下更大的机会。很多事实证明,以前没有被利用的,目前正在被大量利用;现在没有被利用的,并不表示以后不会被利用。多样化的基因对物种、生物链及人类社会之永续是绝对有益的。

(七)        历史及怀旧价值

人类的每一个文化均蕴育自特殊的自然环境。德国人与黑森林、俄罗斯人与大草原、希腊人与海、美国人与西部拓荒历史、中国人抗日战争史。这些地方提供后代了解他们祖先生长、播迁及艰辛奋斗过程,是值得怀念及感恩的地方。这些地方也让后代不断勾起怀旧记忆,型塑特色,帮助建立我们的归属感、认同感及永续责任。所以一趟大陆三峡之旅或荒野、古迹之旅,常可让人们在目前的经验中,寻回到历史的亲切、浪漫、真实和归属。「秦时明月,汉时关」、「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的也正是如此。相对于人类的短暂生命,自然及万物的演化之路是永恒而漫长的,把自然界当作自然历史博物馆、当作教学场所和教材,可以使人类更清楚自已的来龙去脉。

(八)        文化象征及文学价值

美国国徽是一只白头海鵰,象征美国人向往自由,追求力与美,以及高尚纯洁的气质。枫叶和狮子则分别代表加拿大和英国。中国人自古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名言,唯有爱好山与水者,才是仁智之人。很多乡村、城市及人类部落聚居处都会有它独具意义、留存共同记忆的山水美景。想到阳明山就会联想到「草山」老地名、温泉及春季满山樱花。三峡、树林、坪林、杨梅、朴子、茄苳、鹿港、鹿谷、梅山、雾社、刺桐等乡镇亦都是和大自然、野生动植物关系密切的地名,也代表特殊的人类发展历程和文化背景。不管人类开发、驯服了多少的荒野,制造了多少高科技产品,在人类脑海深处,永远怀念、亲近、并且惦记着一些有特色的自然风貌,并肯定、依附、归属那种具特色的文化象征。中外文人骚客,在吟咏大自然,赞赏大自然方面更是令人叫绝。「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固然精彩,而像是:「只羡鸳鸯不羡仙」、「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心中小鹿乱跳」、「井底之蛙」、「鹬蚌之争,渔翁得利」更显自然和文学之不可分。

(九)        医疗价值

制药厂商长久以来已自野生动物抽取到大量有效药物成分。光在美国,处方药中,约有25%萃取自植物,13%取自微生物,3%取自动物,总计约有41%系源自于野生动物。尤其是全国最主要的10种处方药中,即有9种都源自野生动物,其商业及医疗价值高得惊人。另外在1998年的美国非处方药市场中,源自野生植物者就占了约200亿美元,在全球市场估计更高达840亿美元。即使野生动物之药用潜力无限,但是迄今之研究及利用仍然非常有限。例如科学家推估全球之子囊菌(ascomyceTes)约有30万种,但经过详细研究的还不到3万种。目前使用的抗生素当中,却有85%源自子囊菌。虽然80%以上的显花植物都已被正式发表命名,但是其中只3%的植物进行了生物碱成分分析,生物碱是经证明对癌症及其它无数疾病最具疗效的自然产物之一。目前已知道的大部分抗癌药、抗生素、杀菌药、抗疟疾药、麻醉药、止痛药、凝血剂、心律调节剂、免疫抑制剂、退烧消炎药、镇静剂,甚至避孕药、堕胎药等都是源自大自然的野生动物产品。另一方面,世界各地科学家及药商正进行大规模的药物筛选、探勘、试验、分离、合成、新衍生物研发及商业生产等一系列的发现新药之路。例如中南美洲的箭毒蛙在镇痛药上之研发应用、黄石国家公园地热温泉中的嗜绝境细菌在聚合连锁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及犯罪侦查、亲缘鉴定、法医学上的应用都是很明显的例子。大自然的精神及心理治疗效果也是非常好的。特别是在荒野、清静的森林、野外或农村,都可以给人放松、寻找生命泉源及透过欣赏、体验、融入自然之过程中,产生更大信心、治疗疲劳或受伤心灵,重新振奋,找回自我生命的力量。

(十)        塑造性格价值

大自然及荒野提供人类冒险、患难、流汗、流血、独力克服困难、经历黑暗、风雨、毒蛇、悬崖危峰,以及发现自然之奥妙、惊奇伟大的地方。相对地,也磨练、培养我们独立、坚毅、敬畏、谦卑、勤俭耐劳、勇于冒险、接受挑战、尊重自然的各种美德。目前的青少年一般缺乏接近大自然,在荒地自己生活及冒险,解决问题的机会。这和人类长期演化过程中,所蕴育及遗留下来的原型或潜在情绪发泄管道也许有关,如果能提供更多接近大自然,亲近野生动植物,以及爬山涉水的机会,年青人在性格型塑、脱离社会伦理行为之预防上,具有相当之帮助。大自然不仅提供人类锻练肌肉与胆识的机会,也能淬砺与提L我们的精神文明。

(十一) 基因工程及农业增产价值

每一物种或每一个体都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遗传基因携带及保存者,这些遗传物质均经历几百万年的天择、演化及特化,不仅唯一,也无法用人工方式予以合成仿造。随着基因转殖技术之发展,很多物种,特别是人类粮食作物及畜产品,正被科学家以各种方式在改变品种。透过基因工程技术,只要植入适当的DNA片段,就有可能创造抗旱、耐病、抗热、耐贫瘠、抗虫、生长快、产量高、耐贮藏、高营养价值,甚至美观又容易播种、收割的品种。尽管世界各国对于基因改造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gMO)之态度不一,甚至如英国、法国和欧盟各国都禁止基因转殖作物,但像日本、美国、中国、巴西、印度等地则是持赞成或审慎支持之态度。生物多样性大师威尔森认为「基因工程之于农业,犹如核子工程之于能源」,这是一ind真正耐人寻味的人类共同议题。

(十二) 宗教、信仰及哲学价值

中国几千年来即有山神、水神、天公、土地公、树王公、地基主以及崇拜天地之传统信仰。由于敬畏天地,所以有一套源自于大自然的伦理观念,这种伦理长期影响并主宰人类社会之发展。大自然提供的特殊环境,会引发我们思考浩瀚的宇宙问题,沈思我们自身的生存价值、人类的生与死、人类的何去何从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如何和其它人们、野生动植物等相处的社会伦理与土他伦理。很多宗教的起源或发展都留有深刻的自然记忆或比喻。例如西奈山、沙漠和耶稣的关系,菩提树和释迦牟尼佛的关系,中国少林寺、各地庙宇、日本神社都和名山古树脱不了关系。

(十三) 内在价值

自然万物从存在的那一刻开始,便有它自身的价值或内在价值。这种自身或内在的价值,在其它物种也许比较不容易被体会。但在人类的社会中,我们常可看到不管是连体婴、早产儿、畸形或低能儿,因为我们看到并尊重他们的内在价值,不管他们能不能活下来,能不能赚钱给我们,或将要花费我们大笔医药费用,我们都会设法救治他们。但是人类对于自然万物的内在价值认识比较少,体验比较浅。1992年世界高峰会通过的生物多样性公约条文之前言中,把内在价值放在首位,是一件令人振奋而感动的事。事实上,出身挪威的大哲学家奈斯(Naess)在1973年创立深层生态学,即曾对自然万物的内在价值有透澈的解析,他认为如果我们要为所有物种保护环境,我们必须改变我们人类在自然界地位的信念与态度。我们必须承认自然界的生物及生物链具有内在价值,而独立于人类的工具性价值之外。深层生态学认为昆虫、植物及热带雨林的基因多样性应给予保护,不但由于这种多样性将来可产生治疗癌症的药物,更重要的是,这种多样性有它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权利。同样的,河流和湖泊应有清洁的水,并不是因为人类需要洁净的水来游泳和食用,鱼类也一样的需要。深层生态学者宣扬尊重所有的生命以及支持生命的环境。

(十四) 未来选择的价值

随着人类对自然及生物多样性之了解,我们愈来愈能知道它们在生物链维生功能以及科学、美学、医药等各方面之价值。然而这些价值之广度、数量、深度,目前及未来都很难测量及估算。例如大海中的蓝鲸、抹香鲸、太平洋瓶鼻海豚或森林中某种罕见植物、苔藓,他们于公元100年或1000年时在人类脑海中的价值可能近于零。但目前人类已逐渐了解他们的重要及角色,到公元3000年时,他们的价值可能无限大。因为没有任何人能事先猜测某种动物、植物、微生物,栖地或自然景观未来可能具有的价值。以前视为没有用的,今天常大有所用;今天没有用的,并不表示永远没有用。想到此,我们还真该好好感谢人类聪明的老祖宗,他们没有对大自然做太多的破坏及改变,还留给我们多彩多姿,多样庞杂的生物链和物种。据估计全世界的生物可能有一千万到二千万种,但迄今已经命名登记,具有拉丁文学名的物种仍然少于200万种。而且,在已命名的生物里,经过详细研究,了解其生态、生理、成分或医药等应用者,还不到1%。我们只能说,如果这些物种都能留下来,就是我们给后代子孙最大的袭产及选择利用的机会。

四、结语

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创造资源的永续经营及利用,这项任务的难度,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艰难的工作。其中不但牵涉我们及未来世代生理的、物质的生活质量,也将影响所有人类心理的、情感的、智能的生活之充实与否。教导全民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从态度、经济、政治、技术、道德、法令等全方位推动新环境典范,并争取一般民众与领袖人物的认同支持是必要的。人人都应当理解而且相信,人类始终需要与欣欣向荣的环境及生物界亲近,从体验多样生命中获得满足充实。人类也必须恢复自己在接触自然时可以感受欣喜、赞叹、启发的能力。威尔森教受曾说:「我们对其它生命形态所知越多,就越能欣赏自己,尊重自己。人类地位的提升不是因为我们高居其它生命之上,而是因为我们在理解其它生命之时,使生命的概念更加崇高。」与其它生物共存共荣的态度,对于人类的处境只会有益无害。我们越重视自己与生物世界的种种彼此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就越能维系人类的长久生存。只要我们能以赞叹、欣赏、喜悦的心情去把握时机,任何地方都有经验惊奇生命世界的机会,在森林、农田、村落、都市中皆然。我们越往自然的深处走,就越能体会它源源不绝,丰富我们身心生活的能量。每ind人都能发掘这宝藏,并且尊重自然,则大自然甚幸,人类甚幸。

第二章       二十一世纪新环境观─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权利与义务

一、前言

人类的老祖先在长期演化的过程中,没有直接处理酸雨、臭氧层破裂、温室效应、有毒废弃物、物种绝灭等问题的经验,但对待动物之道,则有久远的传统,因为人类在生存的奋斗中一直和野生动物及饲养之动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关如何对待动物的议题长久以来一直受到哲学、宗教、生态及科学界之讨论,特别是近三十年来出现多元而强大的观念新挑战,也涉及全新向度之争辩。早期的大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主张植物存在是为了供给动物食物,动物之存在则是供给人类食物。既然自然并非毫无目的地创造万物,所有的动物一定是大自然为了人类而创造的,这是林的人类中心主思想。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边沁(Jeremy BenTham 1748~1832,1789)在法令及道德的原则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中,指出不管动物们会不会思考?或他们会不会说话?他们接受不当处理时都会受到苦者,都应予以适当保护。因此,传统的伦理观念大致上有一ind简单架构:人类可以为了需要而使用动物、获取动物,但是不要造成动物们不必要的痛苦。动物的福祉可以因为人类的直接或间接利益而被牺牲,但应是有所限制有所禁止的。负责任的猎人应追踪已受伤的鹿,天天巡查自己布设的陷阱。农牧场主人不能让其牛马挨饿或虐待牛马,有道德的屠夫应怀尊重之心,并使动物在屠宰过程的痛苦减到最低。

近三十年来,人类对动物有更深层的认知、感受、经验和科学知识。也因为人类对动物的栖地破坏、过度猎捕、医药、工业及研究上之使用几乎已到了残酷无情或令人惊心的地步,所以很多对于动物之处理议题开始受到更严格之检讨。例如二十多年前,美国Merck Sharpd.Dohme公司曾申请进口黑猩猩做为实验,当时黑猩猩是唯一已知可以被用为一种B型肝炎疫苗的动物,每年在美国约有1,500人死于这种疾病,死亡率1%。但是,黑猩猩是具有高等智力,和人类有亲缘关系,而且生存遭受威胁的物种。猎捕年幼的黑猩猩需要先射杀母猩猩,而且供试验用的黑猩猩一旦被利用,将被长期关在笼舍中,失去在森林中所有的自由生活。所以NichoLas Wade在1978年于科学杂志(Science)发表的论文「新疫苗将为人类及黑猩猩带来悲剧性的冲突(New Vaccine May Bring Manand Chimpanzee inTo Tragic ConfLicT)」中,提出呼吁「世界上有40亿日渐膨胀的人口,但是黑猩猩只有50,000只,而且日益减少。这种肝炎疫苗的效力不大,B型肝炎之致命率也不高,也许较公正的做法应该再去寻找其它动物以解决问题,而不该使用数目已经很少的动物。」这项申请最后没有获得批准就是基于伦理上的理由:人类对于黑猩猩这种高等的有知觉生物深为关怀,人类为活捉小黑猩猩而不惜杀害母黑猩猩的做法令人反感、不安,而且这样会危及这ind物种的生存。可以说,在前述情况下,对黑猩猩的关怀及义务,已高过人类对他们的疫苗利用。有一群修道士甚至志愿以身试疫苗,接受疫苗的另种形式试验,以免造成对黑猩猩这种稀有动物之为害。

二、野生动物的权利

(一).生存权

生存权或动物权的观念,在圣经、柏拉图、苏格拉底之论着或中国古籍中,并没有完善的申论或发展。同样是动物,当谈到基本人权时,大家振振有词,但是谈到其它野生动物时,就显得模糊不清,甚至谈到爱护动物,尊重动物生存权马上就变成神圣化、道德化的代名词。近代渐有动物生存权的观念,但也是先由所谓高等的、有知觉的、有意识的、可爱的、禁忌的或风俗的角度开始,例如谈到大象、长颈鹿、黑猩猩、海豚、无尾熊、猫熊之生存权时,大家义正词严,但谈到蝙蝠、蝴蝶、蜻蜓、蜗牛、蜘蛛时,可能显得他们微不足道。生态学家CharLes S .ELTon (1958)曾说:「世界上数以百万、千万的人认为动物拥有生存的权利,而且应该不受到干扰。」哲学家Arne Naess (1984)在「捍卫深层生态学运动(A Defense of The Deep EcoLogy MovemenT)」一文中说:每一只动物都拥有和我们以及我们子女一样多的权利以生存及生长。PauL W. TayLor (1986)在「尊重自然(RespecT for NaTure)」巨著中,力陈人类应尊重自然万物,并主张「生命中心论」,认为所有生物都以维持其生命与生存为目的,人类只是生命世界中的平等成员之一,并没有优于其它生物,为了人类长久的生存繁荣,也为了尊重万物的环境伦理,我们应尊重所有生命的生存权。

(二).免于受伤害及痛苦的权利

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署(1986)的环境冲击说明书曾讨论有不少野鸭在觅食活动中,会吃进池塘里的废铅弹,然后慢慢因铅中毒死亡,每年有不少野鸭及雁因而丧命。为减少野鸭不必要的受苦,已有不少市的政府机构遂禁止猎人使用铅弹而改用钢弹。近年欧美国家有很多人呼吁应禁止不人道的兽夹、吊索等猎具,并成立预防对动物残忍协会(RoyaL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Ty To AnimaL)、动物福利协会(AnimaL WeLfare InsTiTuTe)等,长期为人道对待一般陆域动物、海洋动物、试验用动物、农场圈养动物等而努力推动倡导教育、游说及保护行动。很多野生动物在野外受伤、生病,人类常基于使其免受不必要的伤害和痛苦之考虑,而予以援救。例如1984年,有94头领航鲸(piLoTwhaLe)因不明原因,在美国海滩上岸搁浅,被发现时正处于苟延残喘,痛苦拖延的阶段。动物保护协会的人员决定替这些鲸鱼打针使其安乐死,以免他们受到漫长的痛苦折磨。1986年12月,大约有相同数量的鲸鱼,又在同一地点发生搁浅,因为发现得早,工作人员将一些仍有生存希望的推回到海里,而为奄奄一息者施以安乐死。因为,就人类社会之道德标准来看,让这些有知觉的大型哺乳类动物继续受不必要的痛苦是不人道的。另外,在各种学术调查研究之试验伦理中,也逐渐形成共识,要善待试验动物,使其免受不必要之惊吓、伤害及痛苦。例如进行候鸟系放环志作业时,必须至少每小时巡网一次、正确而且细心地进行测量、系环之工作,并尽快予以释放。

野生动物急救站之成立在世界各国也日受重视,即以特有生物研究保护中心之急救站而言,每年约有300ind急救病例,很多在野外受伤的动物被热心的人,以各种最快的方式送到集集来急救。对于康复后的动物,特生中心会施以野放训练,再送回原发现地野放。

(三).提高动物福祉之权利

PeTer MiLLer (1983)在「动物有值得我们道德关怀之权益吗?(Do AnimaLs Have InTeresTs WorThy of Our MoraL InTeresT?)」一文中谈到:道德的理想就是,凡是需要提高其福祉者,我们都应竭尽所能。这也就是圣经上所说的「己之所欲,先施于人(克oLden RuLe)」。野生动物最重要的就是安全、遮蔽、食物丰富的栖地,为了提高对野生动物的福祉,多种原生植物、进行多层次多物种绿化、防除河川水污染等都是正面的做法。但是有些增进动物福祉之做法,仍有疑义和争议。例如在美国Texus州的沙丘鹤(sandhiLL crane),不知为何丧失了双脚的下半截,兽医师为他装置了义肢和有吸盘的趾。一只被剪了飞羽和尾羽的黑背信天翁流落在旧金山街头,兽医师给予羽毛移植手术,然后以飞机送回中途岛野放。FLorida州的研究人员花了数万美元,为一只被鲨鱼攻击的海龟装上人工的鳍状义肢,希望他在康复后可以再悠游海上。

一般比较可以被接受的情况包括:

1.伤病或为害是由于人类的不当行为所引发,而不是自然产生的。例如野生动物吃入游客丢弃之塑料袋、废弃鱼塭未注意环境清理而引发黑面琵鹭肉毒杆菌症。

2.对象物种是濒临绝种之有知觉动物或和信仰有关之动物。

3.为了试验研究,建立基础医疗技术数据。

(四)为害补偿及栖地复育之权利

对于曾受人为严重为害,其生存条件甚为严苛或种群数量已达濒临绝种之物种,人类有义务给予特别的补偿措施,例如划设野生动物保护市、自然保留市、国家公园等,并采取域外种原之繁殖、保存、再引回或增殖计划。

(五)适得其所,维持野生特性,不受任意人为介入之权利

人类没有义务及权利藉人为介入,而不当地干预或「帮助」在自然环境下的野生动物种群、社会或日常生活。例如台风将来临,我们没有需要,也不可能为树林中的鸟儿加强遮雨设施或给予预告。寒流来袭,不必为鸟儿设避风墙,对于来自大自然的环境适应能力,野生动物自有其适应之道与汰劣存优法则。自然形成的台湾猕猴有其寻求适当栖地,随着季节、气候、食物之变化而移动栖地或增减种群数之调节机制,人类不能随意介入投与食物或企图将猴王所拥有的地位、交配特权平分给年轻的其它公猴。野生动物社会有其自已长期演化而可自律、自我满足之生活方式,人类不当的介入,只有使他们失去他们做为野生动物之特质、生态角色及核心价值、所谓「钟鼎山林,各有天性,不可强也」,就是这ind道理。

自然界的掠食和被捕食、弱肉强食、寻求食物的困难、爬山涉水的辛苦、气候变化的考验,都是自然而然的,人类不能企图做太多的介入。环境伦理的基础奠基于对自然生物链及其维生体系之了解和尊重,它不像人类社会的社会伦理,它不赋予人类不当介入或修改自然演化法则之权利与义务。由此引伸,我们实无必要协助迁移中的驯鹿、蝙蝠、大杓鹬指引路线或避开暴涨中的洪水,不该喂食饥饿的台湾猕猴群、或以食物诱引大量河川鱼群、珠颈斑鸠或绿绣眼。我们也不宜为青背山雀在森林里设鸟巢箱,除非为了短暂性之便于观赏、吸引访客或特定研究目的。因为这样做,对大自然及物种种群之长期生存是不见得有利的。不论我们如何重视文化里的人伦义务,人类在环境伦理的观点和立场上,没有义务或权利去妨碍自然演化、竞争及天择之进行。也唯有如此,才能长保所有物种之最大而且可永续的福祉。否则,常常会发生爱之适以害之的结果。

三、对野生动物应有的态度和义务

每一ind国家或市的社会,对于野生动物之态度和行为其实是因时因地而异的。但是环境伦理大师PauL W. TayLor (1986)的巨著「尊重自然」一书中,给了我们很多的提示,现在也有愈来愈多的人认同这种伦理观。兹将其重点摘述如后:

(一).尊重自然的态度

1.自然万物有其ind别喜好钟鼎山林、各有天性,不能以人类之主观多所干扰及改变。

2.万物皆具天赋价值,皆为地球生物圈之成员,应同等受到尊重。

(二).生命中心的自然观

1.人类是地球生命小市之一员,和其它生命平等。

2.人类及其它物种相互依存。

3.所有生物均是生命目的中心-没有任何实体该死。

4.人类并没有优于其它生物。

(三)环境伦理体系

1.行为的基本法则

(1)不伤害法则(The ruLe of nonmaLeficence

泰勒认为道德者有责任不伤害自然环境中的任何实体,包括不杀害生物或摧毁其种群、群落及栖地,不要无缘无故伤害所有的野生动物,是尊重自然万物的基本表现。人类最严重的错误就是伤害对我们人类无害的野生动物。泰勒认为不伤害法则仅适用于道德者,并不适用于非人类。虽然老鹰捕捉田鼠并杀害牠,但是老鹰并非道德者,因此不必遵守道德的义务。

(2)不骚扰法则(The ruLe of noninTerference)

这法则包含两种负面的责任,一是不干扰、妨碍生物ind体的自由;另一是对生物链或生物体采取不动手(hands-off)政策。泰勒认为这法则的另一义务就是要让野生动物自由地在野地生活,如将野生动物捕捉并移离野生地,不论我们待牠们多好,我们已经触犯了不骚扰法则。不骚扰法则也应用到整ind生物链,我们不应控制或改变生物链,干扰它们的正常运件。对种群、群落和生物链而言,它们的自由就是免受人类的骚扰,而能在野生地世世代代地保存下去。不骚扰的责任纯粹是负面的责任,不要求对ind体或团体做任何动作。这法则只要求尊重野生动物的自由,让牠们在野生地自由生存和生活。泰勒认为野生动物在自然竞争当然会遭受自然灾害的破坏,例如地震、森林火灾、火山爆发、洪水泛滥等,不骚扰法则认为这些大自然的灾害对物种之演化及适应能力有帮助,仍采用不干扰法则,不做任何人为的介入。

(3)诚信法则(The ruLe off ideLiTy)

这法则的责任就是我们人类不要欺骗、诱引或失信于野生动物。违反诚信法则最明显和常见的例子就是狩猎、钓鱼和设置陷阱。除非有正当的道德理由,这些人类的行为应被禁止。有时候人类为了动物的好处,而暂时违背诚信法则,这是可以接受的。例如一只灰熊误入人类居住地,为了防止灰熊和人类产生攻击伤害行为,而使用麻醉枪,使灰熊暂时失去知觉,然后将牠移往野地,这种行为虽然违反了不干扰和诚信法则,但是这种处置是与尊重自然的态度相符合,因为这种行为不是为了获取利益,而是提供野生动物生存的机会。泰勒认为诚信法则绝对禁止有意引导动物信任我们人类,而且在不觉察危险的状态下加以杀害。

(4)补偿性公正法则(The ruLe of resTiTuTive jusTice)

泰勒认为人类违背了前面的三个法则,则人类与野生动物间的公正道德关系就被破坏。因此,泰勒建议第四个法则,就是补偿性公正法则。如果伤害一个生物体,补偿性公正法则要求将这生物送回对牠们有帮助的环境,并使栖息地的环境更加舒适。如果杀害一个生物体,补偿性公正法则要求对生物的种群或群落予以补偿,以促进或保护牠们的种群或群落。

如果人类违反不伤害及不干扰法则,过度狩猎和钓鱼,使某个体的生物种群或群落毁灭,这时人类应保护这些种群残留的个体,或者划定保护市。人类的活动常将整个生物群落摧毁,例如砍伐森林,开辟野地,建设房舍;利用海边或河边湿地建造房舍。人类这些活动把已存在数千年的群落或生物链,在数日内完全摧毁。泰勒认为有两种补偿公正的措施,其一是对另一同类型的生物链予以补偿,例如一处森林被摧毁,应对另一处同面积的森林给予保护,或者将林地摧毁市恢复其生态。总而言之,补偿性公正法则采用适中原则,就是任何道德者对自然实体有错误行为,道德者应对受害的自然实体给予补偿,伤害愈大则补偿要愈多。

2.行为基本法则间冲突时的优先原则

(1)不伤害法则与诚信法则冲突如何处理?当采用这两种法则会互相影响时,不伤害法应优先考虑。譬如我们在国家公园内,规定禁止狩猎、干扰栖息地和骚扰野生动物。但是某些野生动物可能过度繁殖而引起为害,因此需采取措施移去这物种的若干成员,这时可能违反诚信法则,将野生动移出公园。

(2)不伤害法则与补偿性公正法则冲突如何处理?

泰勒认为不伤害法则与补偿性公正法则冲突时,应优先考虑不伤害法则。通常选择补偿性公正法则时不会伤害野生动物,譬如清除一条遭到污染的河流,拯救濒临绝种的野生动物,设置野生动物保护市,这些措施都是促进或保护野生动物的好处。但是有时难免会发生伤害野生动物的事件。譬如某一市辟为野生动物的保护市,这物种过去曾受到人类严重伤害,依补偿性公正法则,人类必须保护此物种。在保护市内,会捕食此物种的野生动物必须除去。如果采用杀害方法除去就不是公正的方法,我们不能以某一物种来偿付给另一物种,不可因为补救以往的过失再做出新的错误。所以当不伤害法则与补偿性公正法则冲突时,应优先考虑不伤害法则。

(3)不骚扰法则与诚信法则冲突如何处理?

泰勒认为我们人类的道德责任就是要发展野生动物对我们人类的信任,除非干扰行为很小,诚信法则应优先不骚扰法则。譬如林地是野生动物信赖的栖息地,适于觅食和繁殖,而且是安全而便利的场所。地主为了避免林地受到骚扰,避免倾倒垃圾等原因,用篱笆将林地围住,这种行为已违反诚信法则,使小动物受到压制不能自由活动,这种冲突如果骚扰程度不很严重,诚信法则应优先考虑。

(4)不骚扰法则与补偿性公正法则冲突如何处理?

泰勒认为为了有助于野生动物,而对野生动物作某种限制,这时补偿性公正应优先于不骚扰法则。例如建造核电厂,破坏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而在邻近设置保护市,以补偿其栖息地。为了防止野生动物进入核电厂核废料污染市,必须装设障碍物,这样虽然违反了不骚扰法则,但是补偿性公正得以维持。

(5)诚信法则与补偿性公正冲突如何处理?

为了补偿性公正,用欺骗方式活捉濒临绝种的野生动物例如黑面琵鹭,以便实施保护研究及繁放。同样的,在被漏油污染的海岸用各种方法来捕捉受到油污威胁的水鸟,洗清其油污。虽然,捕捉水鸟的方法违反了诚信法则,但是补偿性公正得以维持。

3.优先权原理

了解泰勒的优先权原理之前,我们必须先认识两ind基本概念,即基本利益(basic inTeresT)与非基本利益(non-basic inTeresT)。所谓基本利益就是生物体为维持和发展ind体所需要的各种条件,例如生存、安全和自由等,除此之外的利益均为非基本利益。例如人类建造水坝获得电力,建造道路以利交通。非基本利益又可市分为与尊重自然态度兼容和与尊重自然态度不相容与尊重自然兼容的非基本益系指人类追求利益并无不尊重自然之本意,而其结果常与尊重自然态度相左。人类追求的非基本利益,并无利用自然的意图,而其行动的结果常会伤害野生动物,例如下列行为:

(1).开发自然栖息地以建造博物馆或图书馆。

(2).建造机场、铁路、港口和公路,严重干扰自然生物链。

(3).种植林木以取代原始森林。

(4).建造水坝以供水力发电。

尊重自然的人是否会放弃这些行动,完全依赖他具有的价值系统。与尊重自然态度不兼容的非基本利益系指人类认为野生动物仅有工具性价值(insTrumenTaL vaLue),为满足非基本利益,而否定野生动物的天赋价值,例如屠杀大象、犀牛、捕猎行为就是与尊重自然的态度不兼容。       泰勒认为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冲突,不可认为是残忍及不可控制的生存竞争。相反的,人类文化与非人类物种间,可以建立起道德秩序(moraL order)。如果我们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活动加以约束,人类与野生动物是可以共存的。所以泰勒创立五ind优先权原理,做为人类与野生动物权益冲突时,公平解决的手段与策略:

(1)自卫原理(The principLe of seLfdefense)

泰勒认为道德者为了保护自己对抗危险的或是会伤害人的生物时,他可以将这生物杀害,这就是自卫原理。自卫原理与人类伦理范畴的自卫相容。假如我们有道德权利(moraL ri克hT)来生存,我们也应有道德权利保护我们自已。对于有为害人类生命安全之毒蛇、虎头蜂、传播疾病虫害、为害飞航安全者皆可采取自卫行为。

(2)比例原理(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当人类追求非基本利益时,与野生动物的基本利益冲突,而且人类所追求的非基本利益与尊重自然的态度不兼容,例如以食饵诱骗鱼类上钩的垂钓活动。这原理认为在比例上,非基本利益不可过份超越基本利益,非基本利益的活动应予约束或禁止。例如人类垂钓市鱼法、鱼具、鱼期均受限制,狩猎之地点、方式、数量、大小、皆应有规范。

(3)最少错误原理(The principLe of minimum wrong)

最少错误原理应用在下列情况:

A.野生动物的基本利益与人类的非基本利益冲突。B.人类的非基本利益与尊重自然的态度并非不兼容。C.人类为满足此利益,其行动常会干扰野生动物的基本利益。D.虽然人类具有尊重自然的态度,他们也考虑到这种行动会影响野生动物,但是人类不愿放弃此种行动。类似上述的情况包括人类为建图书馆而毁坏自然栖息地;建造机场、铁路、港口和公路而严重破坏自然栖息地;堵截河水建造水坝及发电厂等。泰勒认为有上述行为时,应对不利影响减到最小,例如减少面积、改变施工方法或时间。其实目前执行的环境影响评估及为害减轻对策都是最小错误原理之应用。

(4)分布性公正原理(The principLe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如果某些市,由于地理分布的原因,气候严寒,地形险恶,居民无法栽种农作物,他们只好靠打猎或渔捞为生,例如在北极爱斯基摩人捕捉鲸鱼和海豹,在高山区的原住民或登山者缺少食物时,为了生存而捕杀野山羊。泰勒认为这些市人民捕杀野生动物在道德上是许可的。

(5)补偿性公正原理(The principLe of resTiTuTive jusTice)

前述最少错误原理及分布性公正原理中,野生动物均遭受伤害,为了尊重自然,我们必须给予补偿。泰勒认为基于公正解决人类与野生动物的权益的冲突,应以补偿性公正原理补救。并必须考虑两个因素:A.损害较多的应补偿较多;B.重视整ind生物链的健全,而不是特别照顾某些ind体的好处。濒临绝种动物的复育、自然保护市的设立都是补偿性公正原理的应用。

4.美德的标准

(1)八种美好品德:

正直(conscienTiousness)、完整(inTegriTy)、忍耐(paTience)、勇气(courage)、自制(Temperance)、公正(didinTeresTdness)、坚忍(perseverance)和责任坚定(sTeadfasTness-in-duTy)。

(2)四种道德关切:

即慈善(benevoLence)、怜悯(compassion)、同情(sympaThy)和关心(caring)。

(3)五种特别美德

体谅、尊重、公正、信赖、公平正直。

5.  泰勒氏环境伦理体系示意表:

 

泰勒环境伦理体系

 

 

美德的基本标准

 

 

优先原理

 

 

行为的基本法则

 

 

特别美德五种

 

一般美德十二种

 

补偿性公正原理

 

分布性公正原理

 

最少错误原理

 

比例原理

 

自卫原理

 

补偿性公正法则

 

诚信法则

 

不骚扰法则

 

不伤害法则

 

 

 

 

 

 

 

 

 


四、对饲养动物及宠物应有的态度和义务:一般民众对于野生动物的饲养有相当长的历史及背景,随着社会经济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往饲养野生动物提供自家肉食及市场贩卖宰食为目的的饲养,有逐渐变为提供宠物、欣赏、陈列展览或医药使用的趋势。但是,饲养野生动物如果没有很严格的限制及管理,会产生很多后遗症,不得不谨慎。除了在此呼吁民众不要任意购买野生动物饲养以免增加野外狩猎压力外,对于已经饲养的希望继续以爱心及仁道方法妥善照顾,除非经专家学者评估认为适当,否则不要任意放生或放流,以免造成第二次的生态污染问题。另外,保护界长期以来一直呼吁国人尽快革除二项旧的、不好的文化,其一是「食补观念」,因为很多野生动物有人畜共同疾病,若随便乱吃,往往未得食补反被染毒、伤害;何况所谓补的成分是因为掺有人参或当归等,而非野生动物本身;现代人营养很充足,吃太多肉徒增胆固醇及高血压等文明病,对人体健康没有益处。另一项错误文化就是「宠物文化」,有人认为自己爱护野生动物就要养一些动物,以标榜自己养有珍稀动物为荣,并以此炫耀、展现自己,也有很多人相信动物会带来好运,像红龙鱼被认为是财运的象征。因而使台湾近年吹起一股「珍禽异兽饲养风」,几乎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红毛猩猩、红龙、银龙、中国画眉、鹦鹉、八哥、宠物蛇、鳄鱼、蜥蜴等野生动物的进口地。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动物都适合当宠物。狗、猫和作为经济利用的家畜,因为久经人类驯化,也已建立一套饲养、管理、防疫方法;但许多未经驯化的野生动物,或因体型大、性凶悍,兼以未有饲养管理信息或根本无法驯化,养在都市及现代公寓里,往往给人及动物双方带来的是痛苦比乐趣多。也有很多动物小时可爱,长大后变得可恨与可怕,例如红毛猩猩、老虎、石虎以及熊,无异在家里放了一颗定时炸弹。

野生动物饲养期间的疾病医疗也是问题,因为其医疗问题以往接触及研究较少,在国内外仍在摸索阶段,任何来自野生动物身上的传染病都可能防不胜防,对人类造成危害。尤其如饲养藏獒及毒蛇,一但被咬,国内缺乏其狂犬病疫苗及毒蛇血清,被咬者可能会回天乏术,损及生命。

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许多人发现「不好养」、「养不好」,或新奇感消失、热度减退后就有意无意的放走饲养的动物,或饲养中疏于管理而致逃逸,都会对野外的生态环境及其它现存的动物产生竞争、杂交等不良效应。例如欧洲椋鸟在美国为例,不仅大肆掠夺野外原有的栖息地及巢穴,加以缺乏天敌生物而大量繁殖,最后造成数量太多,扰乱人类生活安宁并改变鸟类种群结构,形成生态为害。美国螯虾、巴西龟、鹦鹉也是明显的例子。

所以,爱护野生动物的最好方法是保持自然环境,设置各类野生动物保护市、自然保留市、国家公园,它们才是最自然、最大的天罗地网(以天为罗,以地为网),我们经常带全家人去拜访牠们,关怀牠们,让孩子在自然中和真正的「宠物」一起长大,而不是在笼子边看着牠们走向死亡之路。

第三章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与价值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的遗传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和环境所构成的各种生物链,其范围涵盖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链多样性三ind层次。简单的说,生物多样性也就是地球上多采多姿的生命现象以及所有生物间的密切交互关系。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存与福祉的基础,它提供人类民生必需之物资、药物和工业原料,同时生物多样性也是农林鱼牧品种改良的基因库,也为人类提供生物链基本维生功能、稳定水文、周节气候、促进养分循环以及维持物种演化等重要的服务功能。此外,生物多样性在育乐、美学、科学、教育、社会文化、精神与历史各方面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二节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国际行动

近年来,由于人类没有节制的经济活动及工业发展,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资源被过度利用消耗,自然界的维生体系无法正常运作,导致全球发生物种绝灭、气候变迁、酸雨、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据估计全球的热带雨林自1960年到1990年间消失五分之一,全世界大约有75%的作物品系已经绝灭,每年约消失50,000个品系;而全球植物中大约有34,000种(12.5%)正面临绝灭的危机。目前世界上每天灭绝的物种超过100种,是自然灭绝速度的一万倍以上。倘若这种恶化的趋势再不改善,到了2050年,世界上将有四分之一以上的物种消失,我们的子孙势将难以生存(WiLson,1994)。

早在1970年代生物学家就已经提出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警讯,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列为重点,而后国际间陆续成立国际性或区域性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保护公约,许多专家也开始提出签订有关全球生物多样性国际公约的构想。到了1987年,联合国环境保护组织(UNEP)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并未减缓,且有日益严重的现象,乃成立特设工作小组(ad hoc workinggroup)来调查是否有必要成立一ind大公约,以涵盖所有的环境及保护公约;该小组于1990年达成共识,在既有公约之上要建立一ind新的纲要协约,以保护全球的生物多样性。其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及环境保护组织先后修正公约草案,并于1991年2月正式展开讨论。经过多次协商讨论后,终于在1992年5月联合国的内罗比(Nairobi)会议中通过「生物多样性公约协议本文(Agreed TexT of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并于1992年6月5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世界高峰会议(WorLd SummiT)中开始接受各国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在1993年12月29日正式开始生效,截至2003年底为止,正式批准加入公约的国家或经济共同体已超过200ind,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保护公约。2002年8月联合国于南非约汉尼斯堡举办第二届地球永续发展高峰会,针对国际间共同的环境、水资源、能源、农业及生物多样性课题进行讨论,并通过「约翰内斯堡永续宣言」及行动计划,致力于重建受损的地球环境。

第三节生物多样性公约所规定之重点工作及义务

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主要目标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永续利用各生物之组成以及公平合理的分享因使用生物基因资源所产生的利益。兹将其所规定的重点工作及义务摘述如下:

(一).国际合作以保护及永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第5条,第8m条,第9e条,第18条)

(二).制定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之策略、计划或方案,并将生物多样性之保护及永续利用纳入相关部门或跨部门之计划、方案及政策中。(第6条)

(三).调查、鉴定及监测(IdenTificaTion and MoniToring)

1.调查及鉴定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组成部分,特别是:

(1).生物链及栖地:具高生物多样性;高特有种或受威胁物种;荒野;迁徒性物种所需者;在社会、经济、文化或科学上重要;具特殊代表性、特殊性或涉及关键性演化或其它生物过程之生物链及栖地。

(2).物种及群落(species and communiTies):受威胁种;驯化或栽培物种之野生亲缘种;具医药、农业或其它经济价值;或具社会、科学或文化重要性;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永续利用研究上重要之物种,如指标物种。

(3).经研究、描述过,在社会、科学或经济上重要之基因及基因组(克enomes)。(第7a条及附件一)

2.监测第1.点各项生物多样性组成分子;并特别注意那些需要采取紧急保护措施及具有最大之永续利用潜能的组成。(第7b条)

3.调查及鉴定,对保护和永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产生或可能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活动之过程及种类;并以抽样调查或其它技术,监测其影响。(第7c条)

4.汇整并保持前述各点所获得之调查及监测资料。(第7d条)

(四)就地保护(in siTu conservaTion)

1.建立保护市系统。(第8a条)

2.制定保护市之选定、建立及经营管理准则。(第8b条)

3.管制或经营保护市内及其外之重要生物资源,以确实保护及永续利用之。(第8c条)

4.强化生物链及自然栖地之保护;并在自然环境下维持物种之存活种群(viabLe popuLaTions)。(第8d条)

5.促进保护市邻近市之健全环境及永续发展。(第8e条)

6.研订、执行各项计划或经营策略,以复原已退化之生物链或复育受威胁物种。(第8f条)

7.制定或采取办法,以管制或管理由生物技术产生的基因改变活生物体(Living modified organisms)之使用或释放,对环境、生物多样性及人类健康可能产生之危险。(第8g条)

8.对威胁生物链、栖地及物种之外来物种予以控制、根除或预防引进。(第8h条)

(五)移地保护(ex siTu conservaTion)

1.尽量在生物多样性组成份子之原产国内,规划进行适当的移地保护措施。(第9a条)

2.建立及维护设施,进行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之移地保护及研究。(第9b条)

3.进行受威胁物种之复育措施,并适当地在原栖地进行再引回(reinTroducTion)工作。(第9c条)

4.为进行移地保护而采取生物资源时,应妥予管制;以免危及受威胁之生物链及种群。(第9d条)

(六)永续利用

1.将生物资源之保护及永续利用纳入国家决策之重要考虑。(第10a条)

2.采取措施,以避免或减少对生物多样性之不利影响。(第10b条)

3.保障及鼓励那些按照传统文化惯例,而且符合保护及永续要求之使用方式。(第10c条)

4.在生物多样性已减少之市,支持地方居民规划及执行补救行动。(第10d条)

5.鼓励政府和私营部门合作研订生物资源的永续使用方法。(第10e条)

(七)经济及社会性鼓励措施

采取对保护和永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组成部分有鼓励作用之经济和社会措施。(第11条)

(八)研究及训练

1.建立及维持调查、鉴定、保护及永续利用生物多样性有关科学及技术之教育训练并以之协助开发中国家。(第12a条)

2.促进和鼓励有助于保护及永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之研究。(第12b条)

(九)公共教育及认识,并透过大众传播进行倡导。(第13a条)

1.将前述主题纳入教育课程。(第13a条)

2.与其它国内外组织合作,研订加强公共教育及认识之方案。(第13b条)

(十)做好环境影响评估,减少不利影响。(第14条)

(十一)技术和科学合作

1.推动国际保护及永续利用之合作。(第18(1)条)

2.特别藉国际合作以提L人力资源之发展及建立执行架构及制度,来强化国家之保护生物多样性能力。(第18(2)条)

3.在人员训练及专家交换方面加强合作。(第18(4)条)

4.依照协议,和其它国家合作建立联合研究计划,以达公约目标。(第18(5)条)

(十二)生物技术处理及惠益分配

1.赞助和鼓励提供遗传资源之国家,在公平的基础上优先取得生物技术产生之成果和惠益。(第19(2)条)

2.研究协议(proTocoL)之可行性,俾建立程序,约束经生物技术改变的任何活生物体之安全转让、处理和使用。(第19(3)条)

(十三)分担执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之经费。(第20条)

(十四)以缔约国会员或观察员身份出席缔约国会议。(第23条)

第四节公约十年绩效检讨

(一)专家意见

1992年178个国家之代表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集会研商如何保护全世界资源。在这次所谓的地球高峰会之后,各国均宣誓将透过永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以捍卫地球生物链、减少温室气体以增进人类福祉。2002年来自世界各国的领导人、科学家及行动家聚于南非约翰内斯堡,参加里约之后10年的另一次地球高峰会。2002年的议程主要是在真实地检验里约大会之后,世界是否真的有所改变。

为了对里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十年后之绩效进行评估,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特别邀请了七位知名学者,在耶鲁大学森林及环境学院院长克usspeTh主持下,针对地球之生命征象(viTaL signs)进行检视,看看问题的严重性,以下是专家们的一些竟见:

1.里约之后,人类对地球健康之关怀意识已大大提高,但是对栖地破坏之劣习看不出有任何显着的减缓;我为人类科学知识之进步感到激励,但对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主要保存市不断遭到破坏感到沮丧。(E.O.WiLson,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师)

2.海洋是环境保护的最新议题,大都份人都认为海洋广大而且蕴涵丰富的资源,很难想象人类活动会对海洋产生严重影响。但是,现在大家都看到而且体认到我们对它的冲击有多大。(Jane Lubchenco,奥立岗州立大学,海洋生态学家)。

3.大家都了解温室效应及发电厂、汽车排放气体对全球暖化效应之影响,但是没有人改变行为,有关里约的各种宣言及公约,睡觉了十年。石化燃料用量的不断L高,真叫人惊慌!(Sherry RowLand,加州大学大气化学家)。

4.美国每年耕新农地之作业,产生超过二兆公T的表土冲蚀到河流及墨西哥海湾中,并在海湾里形成死亡层(deadzone),我们正在研究能和自然生物链共存共荣的农作方法;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和我们正在破坏的大自然一样能永续的农业生产体系。(Wes Jackson,土地研究院作物遗传学家)。

5.全世界各地的海洋正遭受人类社会之为害,洋流在全球各地流动并混合,所以任何市的温度L高都会扩散到世界各角落(Richard Barber,杜克大学海洋学家)。

6.里约高峰会显然未触及合成化合物对野生动物与人类生殖和发展之长远不利影响。世界各国仍未禁绝这些化学物质之商业交易,每个人每天都仍曝露在这些化学物质之为害中。(Theo CoLborn,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动物学家)。

7.里约之各项公约提供我们解决环境问题之关键转折点,由于气候变迁、湿地、沙漠化及生物多样性等各项公约之签订,全球已提高对这些议题之重视并不断研拟解决机制(HaL Mooney,史丹福大学环境生物学家)。

(二)七大进步表征

1.绿色思考

里约高峰会之后,世界各国政府及人民都对人类引起环境冲击已提高注意力并集中行动。例如1997年京都会议中大多数的工业化国家同意减少废气之排放。2002年8月约翰内斯堡第二次地球高峰会有15,000位世界各国代表参加,并再次呼吁注意环境问题之威胁。

2.替代性交通工具

在美国、日本及欧洲,汽电共生车已大幅减少二氧化碳之排放。目前有些发展计划在设法将二氧化硫排放减到零。方法之一是用氢气电池并使其排放物变为可以饮用的水。

3.禁用不当的化合物

2001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STockhoLm)之会议已决定管制12项含碳的氯化合物。另外为了保障水和空气清洁,长效性有机污染物公约(ConvenTion on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也要求限制或禁绝DDT等之使用。

4.生态旅游

国际生态旅游学会(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明确地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到自然市,对当地环境保护及地方人民经济福祉之永续有所帮助的负责任的旅游行为。」每年以30%高生长的生态旅游可以鼓励开发中国家加强保护其自然资源及传统文化。

5.企业环保

大企业正体会到做环保可以对公司有利。例如全录(Xerox)公司的废弃物处理计划在2000年中就回收了80%的无毒固体废弃物。经由再利用,他们使1亿5千8百万磅的电子废物不用运到垃圾掩埋场处理,并因此一年节省数百万美元。和全录公司相同的想法,在1999年于瑞士举行的世界经济高峰会议中更明显地受到注目,因为与会各国代表在会中第一次宣称全球气候变迁已是企业共同面临的最大困境。

6.绿建筑

绿建筑可以大幅减低能源消耗。欧洲有很多建筑巳装设太阳能屋顶,在美国加州也有家公司的屋顶以原生草种作为屋顶绝缘,马利兰州有家基金会更使用分解式厕所、中水收集及太阳能发电。其绿建筑只使用相同大小房子三分之一电力及十分之一用水量。

7.酸雨减少

美国及欧洲由于使用触媒转化剂及较干净的汽油,所以大量减少二氧化硫及氧化氮之排放,酸雨已大幅减少。例如英国在过去15年中降雨之酸度已减少了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