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先达集团:【佳片U约】美国/中国二战经典:《四万万人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13:48
雨中笠翁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


美国.中国二战经典:《四万万人民》
[海报剧照]























[热诚推荐]
世影史:摄于1939年,尤利斯·伊文思编导,本片成为了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写照,并且起到了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积极作用,这些影像成为后来中国抗战影片的重要素材。而卡帕生平最有力度的照片,就是他拍摄的遭日军空袭后的劫难场面。
[剧情资料]
导演: 尤里斯·伊文思
编剧: 尤里斯·伊文思
主演: 弗雷德里克·马奇 / 莫里斯·卡诺夫斯基 / 西德尼·吕美特
类型: 纪录片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中国
语言: 英语 /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39-03-07
片长: 52 分钟 / USA: 61 分钟
四万万人民的剧情简介
在世界电影史上,尤里斯·伊文思被称为纪录电影的先驱,与美国的罗伯特·弗拉哈迪、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和苏联的吉加·维尔托夫并称为四大纪录电影之父,与其他三位不同的是,伊文思的创作生涯最长,在长达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拍摄了60余部影片,一部寻找失落青春的诗意纪录《塞纳河》曾使他获得1957年的戛纳金棕榈大奖。
中国的抗战不仅掀起了中国电影人的创作热情,也吸引了国外电影大师的镜头。上世纪30年代末,多位国外记录片导演来华摄制影片,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尤里斯·伊文思。伊文思1938年在中国拍摄的《四万万人民》不仅是他电影生涯的代表作,也是他与中国维持50年的情谊的开端。从抗战开始,在不同的年代,他用自己的镜头纪录下了不同的中国。
外国人来华拍纪录片的历史,最早大约可以追溯到电影诞生的那几年。1896年,卢米艾尔兄弟派出了数百名摄影师奔赴世界各地拍片,其中一些摄影师就曾来华拍片。此后,美国人、意大利人、苏联人、瑞典人都曾经把镜头对准过中国,但多是风光片及风土人情、文物考古、民居民俗的纪录,直到战争的悄然到来。1935年,在燕京大学任教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用一台十六毫米手摇摄影机拍下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场面,今天已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1938年,尤里斯·伊文思来了,这个“飞翔的荷兰人”飞到了中国,与他同行的还有我最崇拜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1936年,两个勇敢的人在西班牙内战爆发之际,把摄影机和照相机的镜头对准了这片燃烧的土地,伊文思拍摄了广受赞誉的纪录片《西班牙土地》,而卡帕也因拍摄《共和军之死》的照片一举成名。 “纪录”拥有了出生入死的刚毅血性。从此,“什么地方燃烧,就去什么地方拍摄”被奉为摄影师的职责。西班牙内战是西方前线,而中国战场则被称为是反法西斯斗争的东方前线,从西方前线远涉到东方前线,伊文思和卡帕在中国拍摄的珍贵图像仿佛西班牙影像的回音。
1938年4月初,在抵达中国不久,二人便拍摄了“台儿庄战役”,那是值得庆贺的第一场正面击溃日军的胜利,伊文思和卡帕要求上前线拍摄,最终未能拍到决战的场面,因为他们是外国人,没人敢为他们的生命承担风险,但他们还是抓住机会在台儿庄附近的小树林中拍摄了这场战斗。伊文思回忆说:“我不是一个作家,我通过画面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我一定要表达死亡对我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拍几个尸体,而是拍摄整个一段,死亡牵连到的往往是许多人。我触到了中国,中国也触到了我,我拍了战争,拍了一个在战争中瓦解,又在战火中形成的国家,我看到了勇敢!”
纪录这场战争的《四万万人民》成为了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写照,并且起到了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积极作用,这些影像成为后来中国抗战影片的重要素材。而卡帕生平最有力度的照片,就是他拍摄的遭日军空袭后的劫难场面。
正如卡帕那句永远的名言:“如果你照片拍得不够好,因为你离得不够近”。1954年,卡帕在越南战场触雷身亡,如一个不参与杀戮的斗牛士般身着光彩耀目的斗牛士装束轰然倒下,而伊文思继续潜行在战火中。
伊文思的冒险不是赌徒的博彩,也不是亡命徒般的轻生,而是为激情所贯注,为信仰所战斗的勇气。在中国抗日战场上,在越南抗美的丛林中,在古巴剿匪的追击中,甚至在70岁高龄,依然在战火中拍摄。这个“飞翔的荷兰人”被祖国放逐,却四次来中国,他称中国是收养他的“第二故乡”,他爱这里的人民。
红色电影的开端——延安电影团
伊文思在临走之前,秘密地把一台埃摩摄影机交给了一位左翼影人吴印咸,这位吴印咸后来被称为共和国摄影艺术的拓荒者。1938年秋,吴印咸和袁牧之两人带着这台摄影机和从香港购得的全套电影器材到达延安,在八路军总政治部下成立了“延安电影团”。
最初电影团只有6个人,有电影工作经验的仅有3个。1938年10月1日,电影团开拍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记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0年袁牧之将完成的影片底片带到苏联,没想到正好苏德战争爆发,没能在苏联印出拷贝送回国内放映。进入40年代后,电影团拍摄了多部新闻短片,在根据地露天放映。
[精彩影评]
题记:
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八百壮士一条心,十万强敌不敢当。
――――《歌八百壮士》
蒋介石的形象在我们一代是被漫画了的,我们的教育告诉我们蒋介石是摘桃子的猴子,抗哈战争没有国民党什么事情,稍为长大的时候祖父给我讲了家史,他们兄弟13人中有六人作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的军官在衡阳保卫战上浴血奋战,壮烈殉国,小时候总是觉得爷爷反动,为“万恶”的国民党脸上贴金,然而,真相终于随着年龄的长大而发现,历史终归不会永远被人嬲一把的。
随着自己判断能力的增长我逐渐发现了蒋介石真正的形象,当我那天看见看到央视报道的中国20万孤儿无经常性救助的时候,我却想到了抗哈战争时期宋美龄女士办的战时儿童保育会将1.5万余名儿童送到大后方由民国政府抚养,历史在两个点上凝滞。
我是一个愿意听到真话的中国人。
伊文思作为20世纪杰出的记录片导演,在二战期间来到东方的中国以他的摄影机记下了人间的惨烈以及中国人民的威武不屈,他留下的影像让此后的中国人了解这场战争有了一手资料,他记录下的中国被轰炸以及那些罹难的平民影像资料对大洋彼岸的美国民众有了最直接的触动,同时,通过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女士的外交斡旋美国大量的援华物质支援了中国人民的抗哈事业。
当我每次写下抗哈二字的时候心里不是滋味,我想到了孤岛时期的电影,日本二字往往同样避讳,此刻,我又想起《顽主》里那句著名台词:人民可是早就当家作主了!
是啊,人民早就当家作主了,(此处删去512字)!!!
伊文思在1939就明确指出中日战争关系到整个世界,他指出了这场战争的实质是中国人民保卫独立、自由和文化遗产。电影开始是日本对于上海以及沿海城市的轰炸,令人触目惊心,残垣断壁和罹难的平民震撼着世界。
上海2万平民死于日机轰炸,到处是硝烟,到处是平民的泪水,日本人不仅想消灭人,他们更想消灭的是我们悠久的文化,当年上海商务印刷馆二次遭到日机有目的的轰炸,『日本人不仅把商务总部全炸掉了,商务印书馆馆寓炸掉了,四家图书馆炸了,还有四家学校炸了,东方图书馆还没有炸完,日本浪人又去点火烧掉,过了两天点火又把东方图书馆烧毁的,那是收集中国古典的图书更多的地方。』(引文出自杨德炎) ,这种对于文化的犯罪罄竹难书。
伊文思以蒙太奇的手法将日机的轰炸和平民的死难交叉呈现,这样的手法凸现了死亡的惨烈和哈寇的惨绝人寰,所有看过影像的都不会忘记这样的国仇家恨。
而对于当年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介绍将导演对于勤勉的中国人民的赞许通过银幕传递给全世界,作为对照的日本导演则尖锐指出1895倭寇入侵台湾后开始的扩张,导演是非常清醒的一个人他将日本人民和它的军国主义政府划开,显示了伊文思的立场和世界观。
为了进一步揭示军国主义的本性导演以音画错位的方式表现军国主义的虚伪和无耻,在东京关于向中国输入和平的广播里我们看到的确实日本的战舰对于中国的炮击。影片更揭示作为资源匮乏的日本,它的大量战争物资竟然来自美国,这样的画面潜台词就有了美国对于中国的一份愧欠。
在青天白日的旗帜下,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响彻云霄,伊文思似乎十分明白这首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歌曲的激励意义,这是中国人真正一致抵抗外敌的时代,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自豪的年代。伊文思满怀深情写下了这样的话:保卫大上海的赴死的战士,他们的名字就叫做勇敢和自由!
在名人方面出现了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陈诚、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主任委员宋美龄。
我们可以注意到抗战时期被宋美龄庇护的孤儿们都白白胖胖,影像为一个时代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现在已经被尊为大师的伊文思给了我们这样的一个启事,诗意的革命浪漫主义作用于历史的现实,记录片的意义不是权贵和王者的私家影集,历史记录片的意义更多的是对于人文境况和普通人的记录,影片里有个佛像在废墟的镜头使人震撼,记录片的张力往往取决于于蒙太奇的使用技巧。
控诉是无声的,但你的眼中会渗出痛惜的泪水和内心的义愤。
喜悦同样是无声的,它会随着胜利变成发自内心的表情,影片最后台儿庄大捷后秉烛夜游的中国人,他们的队伍通向一个伟大国家的黎明。然而这些人不会知道,抗哈战争一结束,国共全面内战爆发,历史,沉默的历史上再次落下许多无故平民的鲜血。
这是一个多灾多难民族惨痛的过去,这是无法跃过的宿命,但是,正如伊文思的见识,这是个伟大的民族,他们会为了自由顽强战斗。
这是伊文思在1939年的记录,数十年后,我们看见民主、自由的中国正在茁壮成长,它会形成一种力量,最终实现孙文的理想。
中国,一定会让自由、民主、公正的旗帜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飘扬。
不兄弟,无抗战
李敖回忆录中有一段评价国共战争的,讲了一个故事。说当年河北省东边有弟兄两个,哥哥被国民党弄去当兵,弟弟在***的军队当兵。结果在战场相遇了,相对开枪,各自把对方打死了。梁秋水老人当时写了《冀东兄弟行》,其中有“兄弹弟腹穿,弟弹兄脑裂”的句子。李敖这种浑人也说“原诗凄惨,我至今不能忘记。”我 读中学的时候,读李敖回忆录,除了他跟胡茵梦潇洒的分手之外,这两句诗我也是“至今不能忘记”。
要描述国共两党的关系,怕是很难找出比上述这个更具体也更生动的了。不管双方的军队是如何屠杀着“反动派”或是“共匪”,敌对双方是都是中国人的事实简单明了,不过是政见不同罢了,但仍然是兄弟。只有在外敌入侵的时候,这样的兄弟关系才变得醒目。这时候,不管国民党还是***都被还原成中国人,四万万中国人。这大概就是尤里斯·伊文思拍于1938年的这部纪录片名为《The 400 Million》的原因吧。
1986年,伊文思曾经在北京广播学院讲课。从时间上来推断,那时候老人家应该在拍他的最后一部作品《风的故事》。讲课过程中,陈晓卿的一部实习作品被推荐给他。这部片子里面有个战士在哭的画面,伊文思问陈晓卿这个战士哭了多久,后者答道:十来分钟。那你拍了多久?十几秒。伊文思因此大卫生气,为什么不把你看到的东西原原本本交给观众呢。潜台词就是,现实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观者自会去体验和感受。老头子因此急得撂下狠话:你们都叫我老师,可我在这里没有一个学生!
客观,是这位纪录电影之父的追求。所以,虽然这是一位信仰共产主义、同情***的左派人士,《四万万人民》仍然显得十分冷静,并且因为这种冷静显示出力量。片中***及其军队的镜头并不多,只有朱德和周恩来亮相,还有一次***的军事会议;虽然蒋介石政府禁止伊文思去延安拍摄,但是影片中的国民党军队仍然让人敬重。虽然不如《一寸河山一寸血》那般鼓吹,但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作用确实得到了彰显。同时,作者的态度仍然通过客观的镜头得以展现,中国南方的民众躲避战乱向内地迁移,伊文思的镜头长时间凝视的是一位老妇,屈膝爬行过铁轨;日军屠戮过的村庄,伊文思的镜头长时间静止的位置,画面上是人和动物的尸体。桑塔格说,摄影者虽然展现的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但是其态度仍然在作品中彰显,她把这种态度成为拍摄者的“进取性”。这玩意,伊文思一点都不缺。在电影中讲事实,基本不讲道理;在现实中讲道理,不让现实压弯自己。这恐怕是伊文思的基本人生哲学,所以他才不替江青拍《红都女皇》吧。
伊文思跟安东尼奥尼不一样,他一直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他拍摄的《四万万人民》不仅留下了珍贵的史料镜头,其在当中表露出的感情也让人印象深刻。国家在战争中瓦解,国家又在战争中凝聚,伊文思说他看到了勇气。这种勇气属于四万万人,不管这四万万人将来成了***还是国民党。我唯一有点疑惑的就是,影片开 头说道日军杀戮中国平民的数目怎么会只有区区15万。影片拍于1938年,1937年12月13日发生的南京大屠杀,那30万冤魂算到哪儿去了呢。
[请您观看]
',1)">
编辑于2011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