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景涛和宁静什么关系:先跟我一起闹明白测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1:02:46
长期以来,我对摄友问到的,“我刚刚开始学摄影,我该使用什么曝光档以及我高使用什么测光模式”;“手动曝光感觉太慢了,还是优先利索”。我的回答是千篇一律——“只用手动M,测光只选点测”即使在“我去扫街,要求迅速抓拍”我也扔坚持我的理论。
那么从我的角度来说,我并不觉得能在迅速的提起机器就摁快门,并且还能最大程度上保证曝光的准确有多神秘,关键在于对摄影历史的了解(可能你觉得这话很疯)以及对测光原理的深刻认识。
这里,我就跟大家一起分享下我对手动曝光的一些观点。希望能通过本帖子,能让你跟我一样狂热并偏执的只使用手动及点测。

言归正传,我们开始
第一步,我们需要去弄清楚“曝光”二字的概念(纠正一下,念puguang而非baoguang)从百科里的解释为:让光线通过镜头形成结像光进入暗箱到达感光胶片上,使感光乳化剂在光化作用中产生潜影。有时候感光胶片不恰当的暴露于光线中而失效也叫做曝光。
那么曝光准确的概念则是:一张照片如果影调丰富、层次分明、质感较强、清晰度高,景物中较亮和较暗部分的影纹也能分辨,这就是曝光正确的照片。
你会觉得不甚拗口难记,而且纵然背出来也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当然从我的职业角度来说,我必须要经常背这样的恶心人的不是人话的东西来吓唬人。
从直白的语言上来说,我们每拍一张照片,每摁一次快门,就是在完成一次曝光,那么我们拍出来的照片就存在着曝光准确与否的标准。这里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曝光不足、曝光过度和曝光正常
以图为证:


那么我们仅仅从视觉上去分析上面一组照片。
曝光不足:我们会觉得画面很黑,很暗
曝光过度:我们觉得画面很亮,很白
曝光准确:我们觉得亮度合适,起码看着舒服
那么这里我们发散到非看照片,而是我们仅仅用眼睛去看世界,很黑很暗这是我们处在光线很弱的环境下的视觉反映,就如白天我们在室内,仍然开着很强的灯,突然停电,这时候我们觉得世界一下变黑了,我们分辨不出我们周围的一些东西或者说我们看不到这些物体的细节,那么原因在哪:因为之前在强光环境下,我们的瞳孔处于开的很小的状态,突然光线减少,我们的瞳孔来不及反应,仍然以原来的纳入光量来纳入光线,这就带来了传达给视觉神经的光线刺激过少而导致我们觉得很黑。不妨稍微等一会,慢慢的你就会发现不暗了,不黑了,周围的物象都那么清晰可见了,原因还是瞳孔在大脑支配下做出调整放大,加大光线的纳入量,使视神经收到合适的刺激以让我们对周围物体可见,如果这时候突然来电了呢,那你肯定感到一阵眩光,感到刺眼,因为瞳孔还是开的很大没来得及收缩,视神经收到的刺激太强,所以我们觉得很白很亮,随着时间的推移,瞳孔又恢复到小的状态,保证合适光线量的纳入,以让我们看东西觉得舒坦不黑也不白。
这不就是曝光准确、曝光不足和曝光过度吗!?  希望你能理解我的语言。感觉到合适舒坦那是曝光准确,感觉到黑暗那是曝光不足,感觉到刺眼太白则是曝光过度。
从生理的本层来分析,感觉到合适舒坦是因为瞳孔的大小开的刚好合适,感觉到黑暗是因为瞳孔开的不够大进光不足,感觉到刺眼太白是因为瞳孔开的太大进光量多了。
瞳孔是什么?
瞳孔是光圈和快门的结合体,是控制光线纳入量的调节系统 那么回到摄影领域,曝光不足是因为光圈快门组合所能提供给感光材料的光不够,曝光过度是因为光圈快门所提供给感光材料的光线太多,曝光准确则是我们选择了能刚刚好提供合适量的光线的光圈快门组合。仅此而已。(要拿ISO来跟我继续探讨的,没那闲心情,都知道的道理,不需要到这里来挑刺)

那么我们一般情况下拍照片追求的起码技术标准,就是要求曝光准确。(注意,我说的是一般情况,其实你玩的够高了,你根本不去管曝光了,完全走出这个圈子了,以后我们会从影调的单元单独探讨)
靠什么去实现曝光准确,靠的是提供光圈快门组合,怎么找到最合适的光圈快门组合,我们的各个优先模式还有傻瓜模式不就是相机自己去找它认为最好的光圈快门组合吗。(注意是相机认为最好的,相机不是人类,它的标准跟我们不一样,这就是我们说的测光原理)那么手动M下如何去找,这太简单了,不就是我们相机里的——


那么如何去用这个表,是我们一直头疼的问题。你我都知道,基本的意义就是我们通过调节光圈快门把标尺打到正中间,我们可以称为校零。可我们不幸的发现,在使用光圈优先啊、快门优先啊、自动的时候啊 相机也是自己通过调节光圈快门以完成测光表的校零,那么手动除了增加我们的工作量有什么实际的意义。第二我们不幸的发现,很多时间我们已经把测光标尺较零了,可是照片的曝光并不准确,可能我们在LCD上看不出来,回到电脑上就出问题了。原因在哪。先不讨论,提一个历史性的东西,我们上面提的玩意——测光表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才出的东西,而我们的摄影有多大年龄了,您想想,早期的摄影师是怎么在测光,怎么在控制曝光,我们至尽能见到比测光表年龄还大的作品比比皆是,早期的摄影师怎么去获得正确的光圈快门组合。
早期的照相机:


纵然是大名鼎鼎的哈苏、禄来也没有内置的电子测光
怎么也无法理解这些玩意上能有现代的电子测光表
试出来的,没错!早期摄影师只能通过不断的尝试不同组合,再进行规律总结从而获得曝光参考的表格,这就是牛逼无比的阳光十六法则。
我们来认识阳光十六法则,不管你是干吗的,我认为只要你有手动功能的相机,你就得跟我一样必须把这个法则牢牢的背下来,

阳光16法则(也称阳光16定律)是摄影术中不借助电测光表来估计照相机的光圈大小和快门长短的法则。

阳光16的基本法则如下:在室外阳光下,如果光圈是 f/16,则快门速度应是所用胶片的国际感光度指数的倒数。例如,在室外阳光下,如用光圈是 f/16,而所用胶片的感光度为EI100,则快门应为 1/100秒。
当然我们所用的是数字相机,这里的ISO跟我们数字相机的ISO效果上完全一样,你可以直接放到数字相机里使用。

这里带来一个问题,阳光十六
1.    只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天气模式下(注意是:阳光灿烂的顺光照射下)
2.    在阳光照射下只给了我们一组拍摄数据,T1/100、F16,那么我们看这组数据,无法实现小景深,无法拍摄高速运动的物体。

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先解决第二个。
拍摄数据为 T1/100    F16  
那么我们了解一个概念,摄影倒易率:当快门开大一档,光圈收缩一档(或是说快门缩小一档,光圈开大一档),与原数据获得的曝光量一样,即在曝光准确的前提下,都可获得准确的曝光,我们研究下快门和光圈的按档变化表
快门:
1/100 1/200 1/400 1/800 1/1600 1/3200……………..
光圈:
1  1.4  2  2.8  4  5.6  8  11 16  22………….
那么根据倒易率来推理的话,我们在阳光灿烂的阳光照射下,我们可不止单一的 T1/100 F16这一组数据了。
T              F
1/100            16
1/200            11
1/400            8
1/800            5.6
1/1600            4
1/3200            2.8
就推到这了,自己引申,希望在我没去详细解释倒易率的情况下,你自行理解透彻。(即获得的光量是没有变的)
那么这个阳光十六就巨有用,狂有用了。小景深可以用 T1/3200 F2.8或更加厉害的T1/12800 F1.4 (如果你的快门有这么快的)

另一个问题是,这里只给了阳光灿烂且阳光照射的天气啊,摄影师虽说靠天吃饭,可总不能专挑阳光灿烂去拍顺光的照片吧,别的天气怎么办?
先人们没有只给我们单留一种天气下的曝光口诀,比晴天光线弱一点的是多云,比多云更弱一点的是阴天,比阴天更弱的是乌云密布,,那么按照天气变化,不再是十六法则,而是光圈依次收一档,你可以理解为多云十一法则,阴天八法则等等等等

不要这么麻烦,阳光十六法则到了中国,居然被改装成了打油诗:

    艳阳十六阴天八  多云十一日暮四

    阴云压定五点六  雨天落雪同日暮

结合阳光十六的使用方法,多云时ISO100则F11,T1/100,仅做此引申,其余自由发散。结合倒易率来用,巨有效狂有效。

做两个补充:第一阳光十六一般是指晴天的上午九点半到下午三点(根据季节做调整),其余时间自行总结。
第二,本法则已经有古稀高龄,是时的天气状况和现在的天气不可同日而语,你能理解我的意思,现在的城市天气污染严重,原则上讲城市里,我们需要对法则做接近一挡光圈的修正,即阳光你可能都要用F11。所谓的污染是指空气中杂点介质太多了,影响了光线的传播的强度。

再次记住该法则的重要性,在扫街的抓拍过程中,在你手忙脚乱调节光圈快门的时候,你想要的瞬间会不经意的流走,你的灵感也会因为折腾于测光而迅速蒸发,使用阳光十六法则这打油诗并不仅仅在于你跟《三字经》、《百家姓》一样倒背如流,而在于你在响应的天气情况下在即使让相机处于待机状态下,也要让相机的曝光数据处于随时可直接摁快门的状态。那么回到现代,TTL测光表(相机内置测光表)已经几乎走进我们每个相机的镜头后面,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其精确性及便捷性自然比历史的更为高速、有效果。这里我们就来谈谈相机的内置测光表的使用技巧及解答长期以来我们所遇到的困惑。

首先回顾本问开头所提到的问题——可我们不幸的发现,在使用光圈优先啊、快门优先啊、自动的时候啊 相机也是自己通过调节光圈快门以完成测光表的校零,那么手动除了增加我们的工作量有什么实际的意义。第二我们不幸的发现,很多时间我们已经把测光标尺较零了,可是照片的曝光并不准确,可能我们在LCD上看不出来,回到电脑上就出问题了。
你比如说我们冬天拍摄雪景,画面总是那么灰蒙蒙的,雪并不干净,雪本身是白色的,按照测光表较零的思路,我们拍出来却是灰的,这里我强调一点,白色曝光不足就是灰色。(尝试在夜晚关上灯,睁大了眼睛看一张白纸,它还白吗?)

再比如说我们拍摄一些粗重的黑色金属物体,如果你有nikonF3相机,就以它为例吧,较零的思路得到的画面,黑色的金属却也是灰色的。再强调一个,黑色曝光过度就是灰色。(尝试强光的聚光灯下看黑色东西,它还黑吗?)
那么这里就是我们的测光表的惯性思维出了问题,较零了可还是得不到准确的曝光,这时候你可以去看铺天盖地的摄影教材以及网络文章,会通篇跟你说反射率、18%中灰的问题,如果你没兴趣看这个,或是你看的糊涂,那就让我们从这里看下去。

还是继续历史的故事,内置测光表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才进入照相机里的,它的全名叫“TTL测光表”,这个经常在我们相机内的菜单以及说明书上出现的英文字母的全解是——through the lens(透过镜头)。那么你就该去想你的相机内置测光表安装在哪个具体的位置了,在你的反光镜旁边。不要尝试去查找,隐藏的很好,找不到的。那么其测光就是测我们镜头对着哪取景,取景的被摄物体反射回来的光线了。
回顾我们所说的阳光十六法则,你可以很简单的得出这样的问题,在等同的天气和时刻下,我们拍该同等光线场景下的任何物体,其曝光值应该是一样的,或者可以片面的说光圈快门组合是一样的。说明一个重要的道理,等同的照度下,使用的曝光值相同。而如我们上面的所分析的内置测光表,比如在同样的光线照耀下,对着黑色物体和白色物体测光,我们测的是它们反射环境光源的光线。基础的初中物理知识,你可以知道白色物体是因为反射所有的环境光源的给予光线。所以表现为白色,而黑色物体是几乎不反射环境光源给予光线,几乎全部吸收,所以表现为黑色。那么我们的镜头后面的测光表在同等光线照度情况下所测得不同物体会因为其本身对光源光线的反射量而不同,相应的其反馈给我们的光圈快门组合也肯定不同。(不要乐观的认为,我们的相机内知道那物体是反射了多少吸收了多少而做出合理的计算)。不好意思,我好象又说到反射率上了,希望你能看懂我相对是人话的——对光线的选择吸收和反射量。
那么测光表在进入镜头后面,就遭遇了这样的尴尬,对等同照度下亮度不同的物体测得的光量是不一样的。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摄影界做出了这样的一个标准:
是时摄影上还在广泛运用着黑白胶卷,熟悉黑白胶卷的人一定知道一个概念叫做“密度“。黑白胶卷是在塑料片基上吐上了感光材料——AgBr,该材料在曝光时,感光的区域的AgBr会被还原成银原子,保留在片基上,而未感光的区域则仍然为AgBr分子,在冲洗时被显影定影液体所溶解冲掉。即我们的黑白胶卷突然被暴露在光线下,全部被曝光,那洗出来的照片全是白色的相纸,其上所有的AgBr全部被还原成银原子保留在片基上,而我们的胶卷未经曝光就拿出来冲洗,则其上面所有的AgBr全部被洗掉,只留下一张透明的片基,纵然我们要放大出照片,则是一张黑色的相纸。那么这个片基上所保留的银原子的量则为密度。全部曝光,AgBr被全还原则为满密度——100%,未经曝光则AgBr没一点被还原全部被冲掉,则为零密度——0%。满密度为纯白色,零密度为黑色。
我们的相机镜头对着某个物体取景测光的时候,当我们进行将测光表的标尺较零,则意味着我们将该测光区域在胶片上的成像为中等的密度——50%。满密度为白,灵密度为黑,则中等密度为——灰。 也就是我们对着任何物体测光,将测光标尺较零则其黑白影象上,该物体被还原成灰色(中等的灰色)。
回顾前面提到重点强调的两点——白色曝光不足就是灰色;黑色曝光过度就是灰色。对白色物体测光则将会成为灰色,意味着曝光不足(需要增加曝光);对黑色物体测光拍摄也将还原成灰色,意味着曝光过度(需要减少曝光)。这不就是你曾经看到的重要的测光原理的法则——白加黑减。

注:我们上面所说的全是黑白摄影的范畴中,那对于彩色摄影,我们则要将其颜色信息弃之一边,就如常见的绿色而言,存在着浅绿,翠绿、墨绿等数种,浅绿在弃颜色信息后不几乎等同于白色吗,而墨绿则为黑色,翠绿为中间灰色,其他颜色雷同。你可以这样来记,浅色则为白,深色则为黑。

白加黑减,很简单的四个字,理解它太容易了,可是掌握呢,对不同的物体该加多少、减多少呢?这就是个太复杂的问题了,大千世界,各种物体对光线的选择吸收和反射量差异性太大,种类各异,我们只能给你一个基本的常见物体加减的公式,其余的则需要慢慢的去总结。
不知道你对记这样的表格有没有信心呢,量并不多。我可以很严肃的告诉你,我对计算这样的公式没信心。
那我是如何来进行精确测光控制曝光呢,机巧点你会发现,这个表格我们只需要记“正常曝光“一栏就已经足够了,我们何必去记这些加减的多少呢,只要在同等光线照度的环境场景中去找到不需要做增减曝光的物体,对着其测光我们不就得到最精确的曝光数据了吗,希望你能理解这段话。
我们来看“正常曝光”一栏中的不需要做曝光加减的中等灰物体:红色砖、明亮的沙子岩石、明亮的绿叶。这样的物体在身边的确很好找,可你并不能保证任何时刻的拍摄都能找到这么好的测光物体,如果场景中没有这些,我们怎么办。
伸出你的左手,什么问题就都解决了。我们亚洲黄种人的手背就是非常好的中等灰。那么这样看来,我们连这个最基本的“正常曝光”的物体都不用去记了。我们的手背皮肤就是最好的测光参考了,而且它是非常灵活、便携的。 在一个场景环境下,我们要拍摄某个物体场景,我们只要把手放到与我们即将拍摄物体等同的光线环境下,利用相机的点测光,保证测光点里几乎都是左手背的皮肤,右手来完成拨盘较零,我们的准确曝光参数就轻松获得了。
两点要点:
1.    务必手背所处的光线环境与我们即将拍摄的场景受光一致。
2.    一定要拉开左手,不要让相机挡住了环境光,而在手背上有阴影,影响我们的测光准确性。

总结我们说的测光问题,我们可以归类以下几个简单步骤:
1.    根据天气把相机的光圈快门按阳光十六法则调整到相应口诀上,完成初步估计测光
2.    在阳光照耀的天气里,我们分别利用右手背测出光线照耀下、阴影处的精确曝光光圈快门组合。
3.    根据倒易率来控制光圈、快门的组合以实现我们想要的画面的景深效果。

先说这了,咬明白了我们讨论测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