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以真大胸:田英章间架结构28法(跟我一起学田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52:40
 田英章间架结构28法(跟我一起学田楷)









作者声明:照片为本人原创,未经本人许可,不得转载

第1法 首点居正 唐太宗论笔法云:“夫点要作棱角,忌圆平,贵通变,”首点者,应以 龙睛凤眼之姿、高山坠石之态,安居于全字中心之上,棱角突显,飒爽精神,是为点笔技法之要诀。

第2法 通变顾盼 李阳冰论笔法云:“夫点不变,谓之布棋。”一字之中,点笔当为至要,而两点以上者要顾盼通变,各有形制,应首尾意连,彼此呼应。若平直相似,整齐划一,便不为书。

第3法 点竖直对 一字之中,上有点下有竖者,当思是否直对,如直对,再思点笔位置。点竖直对,有在字之中间者,有在字之左右者。所谓直对,是为重心垂直相对,万不可偏侧。此法应先思后书,目测位置,手后随之。

第4法 中直对正 一字之中,有上下两中竖者,两竖均应垂直对正,若能对正,则字身不倒。然两竖中有一竖须坚挺垂直,以立其势,而另一竖则略向左斜,以化其板。对正之法,是以重心为准,如两笔僵直,神韵必失。

第5法 中直偏右 凡中直者,皆应垂直劲挺、管逐势行。无论悬针垂露、有钩无钩,屈体弯身是为大忌。右军论中直曰:“紧如春笋之抽寒谷是也。”太宗也云:“为竖必努,贵战而雄。”中直虽应垂直劲挺,但须稍有偏右,以化呆板,楷、行同此。

第6法 底竖斜位 凡竖在下方者,皆非全部居中,或偏于左,或侧于右,侧右者多,偏左者少。不居中者,当不可强为,强为居中字身必倒。底竖笔锋所指,必有所向,察之要精,观之务细,以全局定其位置,以字势择其形态。

第7法 横笔等距 横笔之间凡无点、撇、捺者,间距基本相等,其法同“竖笔等距法。”

第8法 竖笔等距 竖笔之间凡无点、撇、捺者,间距基本相等,楷书即是,行书亦然。竖距虽然相等,但其宽窄当随字形而定,不可一律。有因字势各异者,当有右倾左斜、阴阳粗细之别,或悬针,或垂露,迟速缓急,变化有致。

第9法 上收下展 上收而下展,下展而上收,凡上下结体之字必择其一。上收者,阴柔华丽,涵蓄谦和,以避让而留地步;下展者,阳刚豪放,行笔雄奇,以开张而壮丰满。阴阳顿挫,妍美遒劲,错落而生奇势,对应而求壮和。

第10法 上展下收 上展者,飘扬洒脱,以耀其精神;下收者,疑重稳健,以标其端庄。行笔挥运,应先急后缓,当急不急是为涩滞,当缓不缓是为浮滑。

第11法 上正下斜 上正者,竖笔务须垂直;下斜者,重心则应不倒。上正者以平其势,下斜者以化其板。凡上下结体之字,务须注意斜正,当斜则斜,当正则正。斜而不倒、正而不僵,正中求其动势,斜中取其稳健。

第12法 上斜下正 凡上下结体之字,上斜下正者居多。上以斜势而呼于下,下以收缩而呈于让。顾盼相应,神气贯连。飘然飞动中求其肃穆,稳重古朴中存于风神。禀阴阳于动静,体物象而成形。

第13法 下方迎就 凡上有撇捺开张、宽博舒展之字者,下方宜上移迎就。上移则为抱紧,下坠必为脱节。上移者,钩环盘纡,紧密而势出;下坠者,中宫散涣,软弱而缓滞。

第14法 左收右放 凡左右结体者,以左收右放者居多。一独体字,如置于左部,其形必变,以收敛而逊于右,“林”、“双”、“晶”即是。

第15法 左斜右正 凡左右结构者,以左斜右正者居多,左斜为呼,右正为应,有呼无应,字势必殇,有应无呼,无源之水,均不能立。呼者以斜而取势,应者以平而安神。呈左动而右稳,书呼疾而应迟。

第16法 对等平分 陈绎曾《翰林要诀》论书云:“对者宜等,间者宜半。”凡左右结构字,有避让迎就者,也有对等平分者。对等平分,是为高低对等、宽窄平分,不可一方过高、一方过小。虽有呼应,但各占一半,以求平实。

第17法 左右对称 凡左有撇右有捺者均需应平稳对称,其高、低、长、短应识字形而定。撇笔未出,先思捺笔位置;捺笔轻重,当依撇笔长短。顾盼呼应,笔意相连。若撇捺不对称,必重心不稳,其势必危。

第18法 主笔脊柱 字中必有一笔是主,余笔是宾,主不立,宾不随,主不稳,宾不靠。主笔担其脊梁,树其重心;宾笔附其血肉,辅其装饰。主宾相顾,四面停匀。右军云:“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然主笔者,不可长有余而失于短,强逾弩而乏于韧。

第19法 中宫收紧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云:“凡字无论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结之处,是字之中宫,然中宫有在实画,有在虚画,有在虚向,必审于字之精神所注……”中宫者,核心也,中宫收紧,余笔外拓,以字中为核心,分领纵展,神韵必生。

第20法 收缩纵展 此为常用之法,学书凡不可悖。收缩为其纵展,纵展反为收缩。一展一收,神采飞动,不展不收,缓弱呆板。包世臣曰:字体收展“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直挚,痛痒相关。”但又不可肆意挥就,全无法度,以少知而炫奇,以意足而不顾颠错。

第21法 牵丝粘连 使转粘连,字之精神挽结所在,而行、草者尤甚。清蒋和《书法正宗》云:“字无一笔可以不用力,无一法可以不用力,即牵丝使转亦皆有力,力注笔尖而以和平出之,如善舞竿者,神注竿头,善用枪者,力在枪尖也。”笔画是筋骨,牵丝为血脉,真行虽别,法度同一。

第22法 斜抱穿插 两部合一最忌远离,远则疏,离则散,尤两部斜势穿插者为甚。形虽斜而体势不倒,貌虽偏而重心不移。双肩合抱,互带穿插,鳞羽错落,呼应曲直。斜势中应有一番韵律,合抱中更具几分精神。

第23法 大小独具 一幅书作中,无论楷、草、篆、隶,其字必有大小,笔画多者字身宜大,笔画小者字身宜小。大字不可令小,小字亦不可令大,应自然天成,各臻其妙。

第24法 联撇参差 一字多撇者,最忌排牙之状、车轨之形。应发笔不同,指向不一,或纵或收,或轻或重。鳞羽参差,错落有致。清冯武《书法正传》中云:“一字之中,亦有重(chong)笔,不可不变。”书贵变不离其本,字尚新不悖其源。

第25法 三部呼应 凡三部者,应朝揖顾盼,避就相迎。如只书一部,绝不可成其独字。行书急就,也不可杂乱无章。

第26法 钩趯匕刃 包世臣曰:“钩为趯者,如人之趯脚,其力初不在脚,猝然引起,而全力遂注脚尖,故钩未断不可作飘势挫锋,有失趯之义也。”楷法中,钩身不宜长,犹如匕刃。古人云:“趯峻而势生。”

第27法 围而不堵 围而不堵、守不宜困为“口”之常法。凡书大“口”,均不可堵塞过于严紧,过于严紧使人有呆板、滞闷之感,行书尤甚,古人有“兴致不弘曰速”之说。

第28法 笔画增减 古人多有精妙之法于异写、帖写中,笔画增减意在求美,但沿习相传已有公认,今不可乱造,亦不可类推。元陈绎曾云:“太繁者减除之,太疏者补续之,必古人有样,乃可用耳。”




























(田英章老师学生学习笔记--长沙胖子整理编辑)
这是田老师为书法教学示范作品(原稿复印件)。就这16个字,持续学习了5个月,每周一次课,一次2小时 ,这2小时临写1-2个字,田老师针对每个学生的水平和进度分别指导,从笔画到结体,一字一字过关,不时亲笔示范,甚至手把手地写,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老师是如何写的,直至学生基本掌握字的写法,然后回家自己临习巩固,下次课前交上作业,田老师再行批点。
这副对联是田老师作的,很实用,社会认可和认知度较高。田老师首选此联进行教学,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希望学生们学有所用、学能致用。现与大家一同分享,重要目的就是和大家一同继续学习,欢迎大家也诚邀大家特别是初学的朋友参与临习创作,并将自己的作品传上来,共同切磋,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这16个字,根据我临习过程的切身体会,认为对练习笔法也非常有促进,因为它包括了几个比较难写的笔画:竖弯钩(右弯钩)、竖钩、戈钩、仰钩、直捺,当然也包括了其他主要笔画:左点、右点、长横、长竖、长撇、竖撇、平捺、反捺等等,可谓笔法丰富。田老师无意为之,却是无心栽花花满园。所以我极力向初学者推荐。

为便于初学者临习,我愿意当传声筒,现学现卖,抽空我会把这16字的“学书笔记”逐字的奉献给大家。敬请关注.
补充声明:有谬误之处,肯定是我记错,或理解错误,或纯属个人臆造,请予指正。




临习前,先来几条田老师语录:
跟我学,要放弃自我。
允许写不好,但不允许不好好写。
看一笔写一笔,最多两笔。^
宁精勿滥,按错误写法写得越多,只会巩固错误








观”为左右结构,笔画又多,笔画相对细些不要写宽了。诸横抗肩较大。
草头要小,笔顺:竖-横-横-竖。第一笔起笔为抖笔,但忌滥用。
俩“口”有距离,第一“口”靠左些。
“隹”往上靠,撇从俩口间起笔,撇头不要大,左竖与撇的连接与普通单人旁有别,是直插在撇里,竖细、直、长而左斜,点是小撇点,四横较短,长短有别,间距相等,前三横与左竖虚接,第四横实接(从竖里起笔),右竖比左竖粗,从点下起笔,靠诸横的右端。写完后左竖下端露出较长的一段。
“见”里边的第一、二横应分别在“隹”第一、二横的延长线上,横折往里走成凹坎后写竖,撇细而往“隹”下方向走,竖弯钩伸展。
竖弯钩写法:竖轻,稍左斜,放松手腕拐弯,弯细,拐后即按笔右行,横粗要保持前后较一致,不要前面太细而后太粗。横时笔锋在左,笔肚在右,挑钩时保持这种状态,不需调整笔锋,先有点圆弧往右上尔后直往上推挑(这往上推是我的感觉),出锋时不往右也不往左,形成外方内圆的钩。注意录象,田老师写完这钩后,笔锋是扁的。这与不需调整笔锋有关,因为写横时笔毫是压扁铺开的。
笔好不好使,写写这竖弯钩就知道,因为要拐好几道弯。


“口”为扁口,写完“口”单看它是斜的,折竖往里走成凹坎,不这样写不精神。其底线位置大概在中线上,容易往上写。竖撇高扬,露出“口”的部分较多,撇捺伸展注意角度,撇高捺低,但不明显,捺容易写的过平.

捺脚是很头疼的事,我有时处理得很好,有时非常糟糕,糟糕时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捺不出去了”。
说说我的好感觉。我认为写好捺脚,即“捺不捺得出去”,与中部运笔是否正确很大关系,我在说“今”之捺时说过“这段运笔是直下并逐渐加大按笔力度而力直指刀的下角”,注意“而力直指刀的下角”,就是说的运笔之力要灌注到下图箭头所指之处,也就是顿笔之着力点,这下到位了,切出刀锋也就舒服了。切刀锋时先慢后快,最后出锋时要快,用的肘部力量抽将出去,是抽刀出鞘的感觉,但锋尖不宜太锐。切出刀锋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中锋法,即边提笔边收敛笔锋且笔锋在笔画中线运行切出刀角;一种侧锋法,即边提笔边转笔切出刀角。不管是哪种办法都是水平运笔出锋,而下刀面是斜向上的.

关于捺笔,有一个书家用了很形象的比喻,他说捺就像小河拦河坝的一个小瀑布。水原先是水平流动的(捺头),在斜坝上端忽然一个小拐弯(捺脖),顺着斜坝直流而下(捺身),冲到坡底(力注捺下角)后溅起(刀角斜面)再水平流走(水平出锋)。从中我们可悟到捺的运笔和形态。)

左斜右正结构,撇稍高,横要短 。第二横往左伸、较长,右端与第一横右端在一条垂直线上。两横抗肩大。撇是左歪头,起笔大概在短横左端的下方,不宜过长。“口”敦实平稳,往下靠,左竖起笔大概齐长横的右端。我把握此字的感觉是两横大胆抗肩,第二横起笔大胆靠左,并距第一横较远。





撇、捺基本功具备,但组成人字头还需一番摸索。为写这字,我单笔练了不少,组合更费了不少工夫,才略感有点意思。田老师的人字头看着很有意味,它不像有的撇捺往左右翘,而是有点往下盖,较饱满、含蓄、内敛不失优美而怀抱又很宽广的感觉。就像一个古朴、典雅、厚实的人字顶亭,人在其下感觉很安全、很舒适。
撇较厚重,也较直,出锋时才略有向左的弧度。捺的里侧看着有点弯弧,但写时千万不要故意弯曲,其实这段运笔是直下并逐渐加大按笔力度而力直指刀的下角,然后水平起刀。捺的起笔(蚕头)在撇里,在撇里一顿有一小波即出来(然后直下),与撇相交的内角不是锐角而是成点小圆角,最好能写出来,这也是味道所在。
撇低捺高,撇陡点,捺平点,并不对称
人字下方的部件偏左,两横很短,但竖最后是在中线上。人字头的字如“金、全、会”都有共同特点,下部零件置左、上靠。


左点低,右点高,两竖直对。上“口”左竖较正,右竖左斜;下“口”左竖右斜,右竖较正。“田”左白少右白多更有味,反之不行。最后一横“努力”写平,有弹性有力度。

“田” 左竖右斜,右竖较正,横抗肩。虽抗肩,但不要直不愣登的往上斜,而是有点弧度,有弹性,特别是长横更如此。中竖在上横中横起笔,不要出头,严丝合缝,表现工楷之严谨。需要如此的横接竖可类推。所有“心”字底均偏右,仰钩起笔指向“田”左竖末端。“田”坐“心”之怀抱,不要貌合神离。

进:“隹” 窄而高,撇厚重、较陡,四横较平,特别是第四横更要平,单人竖在中线位置  


退:“艮”不要写宽了,长竖居中线。“进、退”之平捺切笔起笔,注意起刀位置。
学习除了临摹外,没有不二法门.学书就要通过严谨的临摹
孙过庭说“察之尚精,拟之贵似”,楚生临史晨碑,是可以用尺子量的,田老师也说临摹要像左手合右手.所以观察要够细致,在结构和笔法上要细致!不要大概像.都是大概齐,差不多恐怕不行,创作时就要差很多.
初学书法,难处不在求个性,而在于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共性,所以这个工作做的要够细,够扎实.
还有--楷书的融合问题,叫我看,是各种书体里面最难的,它的程式非常清晰,就不容易融合的不露痕迹。所以呀,就要各个击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再就是--学田不学田法,就不算高明。
比如说,我学田,我改造一下他,我意趣一下,这就得不偿失了,为什么哪,因为这个自我阐述的过程必然要回避田最精彩的部分,当然,这点只是说对于我们这些书法爱好者说,融会贯通是还是目的,但要自然而然,风格不是被创造出的.
少量的创作也是检验临摹效果的重要手段.   再反复学习下基本笔法

右点:下笔虚而快,落笔实而缓,至笔腹落纸后,轻轻向后拉,接着向左下方回锋。(形状为三角一肚)。
长撇:它是从慢到快,从高向低,再由低返高的一个弧形笔画。起笔时微粗,稍行即细,至腹部又加粗,尾部复为细收。掌握弧度,不可直伸,又不可弯度太大,应使尾部稍有弧度即可,使人观之有飘扬感。
捺:下笔时应藏锋逆入,写出一个小鹅头的形状,然后引锋迅速下行,至笔腹落纸后,再慢慢抬笔平行直出,即可出现刀形。
左点;快速下笔,露锋入纸,引笔下行,先快后缓。收笔时,笔锋向左靠,写出沉重之势,然后向下拉笔,切出斜角,最后用笔尖向右侧回锋。
长横:竖锋下笔,如利剑切割,伏锋平行,行笔中笔腹向前,笔尖在后,保持中锋运笔,至横画中间稍细,但只可横画下端略显弓形,上端依旧平行。左端稍低,右端微高,两端写出斜坡但不可过大。最后的收锋处要注意先向上抬锋,再用笔尖回锋,方见整齐。
垂露:中竖收笔处将笔锋下按一顿,再向下拉笔,收笔时,笔锋稍向左切,最后向右回锋。
戈钩:上端为方笔,然后向右下延伸,稍弯稍细,宜用腕力,行笔至钩处先切出斜角,随即向上回锋,整理笔锋,复下顿,最后使笔管略向左倾顺势用偏锋挑钩。腰部稍细,弯度、斜度适度。
横弯钩(心钩):下笔急锋插入,犹如鸡啄米,势不可缓。露锋入纸后,行笔稍慢,写出弯笋之状。不过,虽有弧度却不可太陡,行笔时要向右下方曳笔,底部稍平,挑钩时也要回锋衄挫,然后逆锋挑出,笔锋与戈钩略似,“心”字的钩锋应遥指起笔处,使之呼应。
仰钩(竖弯钩、浮鹅钩):从竖画起,后向左下方倾斜,略呈弓形,行至底线,再向右转笔,转折后平行,最后慢速扬笔向右上方轻挑出钩。关键在两处:一是向右转折之处,须使手腕放松转出弧度,切不可出现死角,而又不能软绵无力,要写出弹力;二是挑钩之处,挑钩要将笔放慢,钩的里怀应呈椭圆形,也不得出现硬角。
竖撇:起笔与竖笔基本相同,下行至中部渐呈撇状,相对弧度要大,以为捺笔留出空间。竖撇宜用腕力,腰部稍细,上部宜正宜直。
平捺:起笔采用方笔,直切入纸,然后行笔向上,写出鹅脖形状后,立即引锋伏行,渐渐使笔毫铺开,至笔腹着纸后,慢慢抬笔切出刀锋,最后平起直出,使刀锋直向正前方,不可翘尖或垂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