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高和黑胡子:名人的归宿(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9:28:48

名人的归宿(二) 〔原创〕  

2008-09-24 09:33:05|  分类: 史海钩沉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白杨  (1920~1996)中国影坛上负有盛名、卓有成就的表演艺术家。原名杨成芳,祖籍湖南省汨罗县,生于北京市。1931年她在处女作无声电影《故宫新怨》中扮演了一个小丫头。1936年主演了她的第一部影片《十字街头》,成功地塑造了杨艺瑛这一青年女性的形象而成名。抗战期间随上海影人在内地演出话剧,被誉为四大名旦之一,后拍摄了《中华儿女》、《八千里路云和月》、《还乡日记》、《乘龙快婿》等。1947年主演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和1957年主演的《祝福》使其艺术成就达到了顶峰。白杨的表演风格质朴、优美、自然、含蓄,长于表现东方女性神韵,一生扮演过20多个银幕形象,在话剧舞台上塑造了50多个人物,1957年《北京日报》、《沈阳日报》举办的最受欢迎的影片、演员的评选活动中,白杨主演的《祝福》、《为了和平》都名列前茅,评选的五位最受欢迎的演员中,她又独占鳌头。六十年代被评选为22大影星之一,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她还著有表演艺术专著《电影表演技艺漫笔》、《电影表演探索》及诗文集《落入满天霞》。现葬于上海滨海古园公墓。

 

周信芳  (1895~1975)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名士楚,字信芳,艺名麒麟童。祖籍浙江慈溪,1895年1月14日生于江苏清江浦(今淮阴市)。父周慰堂、母许桂仙均为春仙班演员,受家庭熏陶,七岁即登台演出,翌年至上海,始用艺名麒麟童。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华东戏曲研究院院长、上海京剧院院长。周信芳在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广采博取,融汇中外古今之精华,锐意创新,倾倒大江南北之观众。他运用精湛的表演技巧,塑造了宋士杰、徐策、萧何、宋江、邹应龙、张广才、张元秀等众多的生气勃勃、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京剧舞台人物形象,为京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麒派”是京剧老生的重要流派,博大精深,巍然成峰,享誉海内,蜚声海外,对其他行当、其他戏曲剧种的表演艺术,也有较大影响。1975年3月8日逝世,后葬于上海万国公墓(现“宋园”)。

 

 

俞振飞  (1902~1993)著名京剧、昆曲表演艺术家,工小生,名远威,字涤盫,号箴非,原籍江苏松江(今属上海市),生于苏州义巷。父亲为著名昆曲“俞派”创始人俞粟庐。俞振飞天赋佳嗓,唱曲时注重“字、音、气、节”,创造了讲究声律、韵味的唱法,发展了“俞派”唱法,对京剧小生的唱法、念白、咬字、用气、运嗓,都有独特的追求,形成儒雅、秀逸,富于书卷气的表演风格。俞振飞演小生,尤以扮演巾生,表现儒雅清新的风格最为突出,被称为“儒雅巾生”。代表剧目,昆曲有《牡丹亭》、《长生殿》、《太白醉写》、《墙头马上》、《游园惊梦》、《琴挑》、《断桥》等;京剧有《群英会》、《奇双会》、《玉堂春》、《春秋配》、《监酒令》等。他精通诗词书画,擅长吹笛,在笛风、指法、随腔运气方面有很高造诣。现葬于上海宋园(原万国公墓)。

 

 

杜宣  (1914~2004)原名杜苍凌,剧作家,散文家,江西九江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7年毕业于东京日本大学法律系。1938年参加新四军,历任战地服务团秘书,《戏剧春秋》杂志编委,新中国剧社社长,《群报》总编辑,香港大千出版社社长,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派驻亚非作家会议常设局常驻代表、书记处书记,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编剧,《文学报》总编辑,上海大学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主席,上海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及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老年书画会会长。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话剧剧本《无名英雄》、《难忘的岁月》、《动荡的年代》、《上海战歌》、《彼岸》、《杜宣剧作选》、《抗美援朝大活报》(执笔)、《欧洲纪事》、《梦迢迢》、《世纪的悲剧》、《沧海还珠》,散文集《西非日记》、《五月鹃》、《杜宣散文选》、《飞絮?浪花?岁月》、《芳草梦》、《桂叶草堂漫笔》,电影文学剧本《兰兰和冬冬》、《长虹号起义》、《先驱》等。话剧剧本《彼岸》获1978年国家文化部创作二等奖。现葬于上海宋园(原万国公墓)。

 

 

 阳翰笙   (1902~1993) 复姓欧阳,名本义,字继修,四川高县人。20年代初即投身革命,是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1928年年初发表了第一篇小说《马林英》,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他冒着杀头的危险,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搜集到的素材,先后创作了《趸船上的一夜》、《马桶间》等十五篇小说,创作出《女囚》、《两个女性》等八部中篇小说,多层次、多方位地讴歌革命的进程,概括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化。 1933年春,他写了第一部电影剧本《铁板红泪录》,并第一次使用“阳翰笙”的名字。1936年5月,他和田汉合作写了独幕话剧《晚会》,这是他从事话剧创作的开始。从1936年至1943年,他创作了《前夜》、《李秀成之死》、《塞上风云》、《天国春秋》、《草莽英雄》、《天地玄黄》和《槿花之歌》七个大型话剧,它们都先后搬上舞台,有的还在东南亚和南洋一带演出过。1933年他从事电影工作后,先后创作了《中国海的怒潮》、《生之哀歌》、《逃亡》、《生死同心》、《夜奔》、《八百壮士》、《塞上风云》、《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北国江南》等电影剧本。1949年7月,在第一届全国文代会上当选为中国影协主席。新中国成立后,阳翰笙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和机关党组书记,兼任中共统战部一处(文化处)处长;任总理办公室副主任,兼文化部电影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全国文联党组书记、全国文联主席,全身心地投入全国文化教育事业建设中。 1993年6月7日阳翰笙在北京逝世,终年91岁,现葬于上海滨海古园公墓。 

 

 

欧阳予倩  (1889~1962)中国戏剧、戏曲、电影艺术家。原名立袁,号南杰,艺名莲笙、兰客、桃花不疑庵主。1907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春柳社,在《黑奴吁天录》等剧中扮演角色。1911年回国后又与陆镜若先后组织新剧同志会、春柳剧场,演出鼓吹革命反对封建的新剧,同时,加入南社。春柳剧场解散后,他投身京剧事业,编、导、演了大量剧目,如《鸳鸯剑》、《馒头庵》、《潘金莲》、《哀鸿泪》等,有“北梅(梅兰芳)南欧”之誉。1918年在南通组建伶工学社和更俗剧场,培养戏曲人才。1922年参加戏剧协社,写出独幕话剧《泼妇》、《回家以后》。1926年进入电影界,编写了《玉洁冰清》、《三年以后》、《天涯歌女》三部影片,并在后两片中扮演角色。1929年2月赴广州创办广东戏剧研究所,出版大型刊物《戏剧》及报纸副刊《戏剧周刊》,还创作了话剧《屏风后》、《车夫之家》等。1930年导演《怒吼吧,中国!》,1932年创作了大型话剧《不要忘了》和独幕话剧《同住的三家人》。1934年创作了电影剧本《新桃花扇》,1935 年又编导了影片《清明时节》、《小玲子》、《海棠红》。1937 年上海沦为孤岛后,他和洪深等主持了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演出了《梁红玉》、《渔夫恨》、《桃花扇》等京剧,随后又编写了电影剧本《木兰从军》。1938年起赴桂林对桂剧进行改革,并导演话剧《流寇队长》、《钦差大臣》等。1941年创作优秀历史剧《忠王李秀成》。1944年和田汉等举办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演出话剧、戏曲、木偶戏等60余出,为宣传动员民众、检阅抗战戏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抗战胜利后曾在新中国剧社和香港永华影业公司任编导,把京剧《桃花扇》改编成话剧,成为中国话剧舞台的保留剧目。1949年后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和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等职。欧阳予倩一生创作改编话剧40余部,导演话剧50余出,创作、改编、修改戏曲剧本近50部,编、导影片13部。他的作品与时代脉搏相通,且话剧中含有戏曲精华,戏曲中蕴有话剧特色,为中国的民族演剧艺术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科学的方法教授学生,为中国培养了大批戏剧艺术人才。著作有《欧阳予倩剧作选》、《自我演戏以来》、《一得余抄》、《电影半路出家记》、《唐代舞蹈》《欧阳予倩文集》等。现迁葬于上海滨海古园公墓。

 

 

 赵朴初  (1907-2000) 著名作家、诗人、书法家和佛教人士,安庆市太湖县人。早年就学于苏州东吴大学。1928年后,任上海江浙佛教联合会秘书,上海佛教协会秘书,“佛教净业社”社长,四明银行行长。1938年后,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理事,中国佛教协会秘书、主任秘书,上海慈联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常委兼收容股主任,上海净业流浪儿童教养院副院长,上海少年村村长。1945年参与发起组建中国民主促进会。1946年后,任上海安通运输公司、上海华通运输公司常务董事、总经理。1949年任上海临时联合救济委员会总干事,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常委、副主席,亚非团结委员会常委。1950年后,任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上海市分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华东民政部、人事部副部长,上海市人民政府政法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后,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中缅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名誉副会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1980年后,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顾问,中国宗教和平委员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委、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副主席、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他的影响遍及海内外,尤以宗教家为甚。他的书法以行楷书最擅长,脱胎于李北海、苏东坡,字的体势向右上方倾斜,结构严谨,笔力劲健而又有种雍容宽博的气度,隐隐透出一种佛家气象。现葬于上海滨海古园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