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刺vs雷霆g1:过敏性鼻炎的中医疗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7:21:39
过敏性鼻炎的中医疗法 发表者:李凡成 (访问人次:9660)

中医临床优势病种论著 

                        湖南中医药大学耳鼻咽喉科博士导师  李凡成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李凡成

 

变态反应性鼻炎,简称变态反应性鼻炎,亦称过敏性鼻炎,是以Ⅰ型变态反应为主要病理的常见鼻病,有常年性与季节性之别,全球患病率约10%~15%,中国部分地区高达40%,近二十年来有明显升高的趋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少年居多。可伴有呼吸道变态反应病史,病程长者可并发鼻息肉,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有血管运动性鼻炎、嗜酸性细胞增多性非变态反应性鼻炎,虽然西医病因病理不同,但临床表现与变态反应性相似类,从中医证治因机认识的角度可以不必区分,故也属本节讨论范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称本病为鼻鼽,是指因禀质特异,邪犯鼻窍所致,以阵发性鼻痒、连续喷嚏为特征的疾病。在古代文献中亦属鼽嚏的范畴。

鼻鼽之名出自《素问·脉解》。古代文献对本病论述丰富,对其病因病机,历代医家有主寒、主热之分,有肺脏虚冷、脑冷肾寒、肺脏感寒、脑冷肺寒等不同观点;主热者,有心火邪热干于阳明、邪热客肺等。前者为多数医家所倡导。《内经》认为与时令气候有关,亦与肾有关,如《素问·宣明五气》说: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隋·巢氏《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认为肺脏虚冷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指出:“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金·刘河涧《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指出:“痒为火化,心火邪热干于阳明,发于鼻而痒则嚏也。”认为鼻痒、喷嚏是由于火热侵及阳明所致。明·戴思恭《秘传证治要决及类方》卷十说:“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宜细辛、乌、附、干姜之属。”而徐春甫《古今医统》则认为:“鼻鼽者,热客太阴之经也。”这些认识均具有代表性。

【中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肺脾肾阳气亏虚,体质特异,卫外不固关系密切,故不任风寒异气或花粉等不洁之气侵袭,或因某些饮食物触发,致阵发性鼻痒、喷嚏、清涕长流,且反复发作。亦或因郁热内蕴、阴阳失调、寒热错杂所致。

1、肺经寒实:素有哮喘宿疾,脏腑阳气不足,寒邪得以客于肺经,壅滞鼻窍,宣降失调,遂致鼽嚏不止。《中藏经》卷上说:“肺气通于鼻,和则能知香臭矣。有寒则善咳,实则鼻流清涕。”

2、肺气亏虚:先天不足,素体虚弱,产后体虚,病后失养,致肺气亏虚,卫外不固,腠理疏松,营卫失调,风寒异气乘虚侵袭,为鼽为嚏。

3、脾气亏虚:后天不足,脾气亏虚,甚则脾阳不足,土不生金,清阳不升,肺失所养,故脾虚则肺气不足,卫表不固,易感外邪侵袭,为鼽为嚏。

4、肾阳亏虚:肾阳不足,肺失温煦,卫表不固,易感外邪侵袭;又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或脾肾两虚,不能温化固摄水液,寒水上犯,以致清涕下注为鼽。如《医法圆通·鼻流清涕》卷一说:“肾络通于肺,肾阳衰而阴寒内生,不能收束津液,而清涕亦出”。

5、郁热内蕴:肺胃或膀胱郁热,气化不行,太阳之气痹阻于下,寒水之气侵泛于上而为鼽。《素问·痹论》说:“胞痹者,少腹膀胱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奇效良方》卷五十九亦说:“盖鼻者,足阳明胃经所主,阳明之脉,左右相交,注于鼻孔。又鼻者肺之窍,故肺气通于鼻。其邪热干于二经,发于鼻,而为窒塞鼽嚏之证。”

6、寒热错杂:鼽嚏久病不愈,邪入厥阴,厥阴主阴尽阳生,易致寒热错杂,营卫失调致病。

【西医病因病理】

变态反应性鼻炎以Ⅰ型变态反应为主要病理,当鼻黏膜接触到抗原(如花粉、霉菌、室尘等)后,经巨噬细胞吞噬处理,将抗原信息传递给免疫活性T、B淋巴细胞,在T淋巴细胞的辅助下,B淋巴细胞分裂增殖,转变为产生抗体的浆细胞,随即产生大量的特应性免疫球蛋白E(IgE),IgE分子以其Fc端选择性地吸附于肥大细胞(在呼吸道和鼻粘膜中广泛存在)的细胞膜上,此时人体便处于致敏状态;当再次接触吸入变应原后,其抗原则与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的IgE分子的Fab端结合,从而激惹肥大细胞的酶反应,如鳞酸二脂酶活性增加(此酶使cAMP水解为5`AMP)、腺苷酸环化酶活性降低(此酶与ATP作用可生成cAMP),因而环鳞酸腺苷(cAMP)在细胞中的浓度降低,从而改变细胞膜结构,使钙离子从细胞外转移至细胞内,与ATP共同激活肌纤凝蛋白系统,从而排出分泌颗粒。分泌颗粒中的化学介质如组织胺、慢反应物质(SRS-A)、5-羟色胺、徐缓激肽、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CF-A)和前列腺素E2α(PGE2α)等得以释放,这些介质作用于鼻粘膜,使鼻粘膜的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液体外渗,腺体分泌显著增加,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鼻粘膜固有层和间质组织显著水肿,从而产生典型的变态反应性鼻炎症状。在上述病理过程中,目前认为还有其他多种免疫因素参与,研究较多的如Toll样受体、白介素(IL-4、IL-5、IL-12)、核转录因子2κB、细胞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等。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也能参与对变态反应的调节。目前认为,当鼻腔组织受抗原等有害刺激时,其末梢神经释放P物质(SP)作用于肥大细胞表面的SP受体,也可促使肥大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引起变态反应性鼻炎的了发作;内分泌系统功能对机体免疫系统起着促进与抑制作用,研究较多的有垂体-肾上腺皮质、垂体-甲状腺系统。内分泌系统、植物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三者之间相互关系复杂,既有相互制约,也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诊断要点】

1、病史:多有过敏性疾病史和家族史,或伴有其他过敏性疾病。

2、症状:突然性阵发鼻痒、喷嚏频作、流大量清涕、鼻塞。发病迅速,发作快,消失也快,消失后则如常人。反复发作,可呈季节性或常年性发病。可于接触某种物质、刺激性气体,或受凉风等有温度差时发作。

3、体征:发作时鼻粘膜苍白水肿,鼻内大量清水样分泌物潴留,间歇期鼻粘膜可为苍白、淡紫、暗红或正常。病程长者可并发鼻息肉。

4、实验室检查:

(1)过敏原皮试或鼻粘膜、球结膜激发试验阳性。

(2)鼻分泌物涂片检查见较多嗜酸性白细胞。

(3)鼻分泌物及血清IgE升高,IgA、IgG多为降低。

【鉴别诊断要点】

中医临床时主要应与急性鼻炎鉴别:多有受凉感冒诱因,早期往往有鼻塞、喷嚏、清涕,非阵发性、发作性,且多伴有微恶寒、发热、周身不适等症,检查见鼻粘膜充血肿胀,鼻内充满浆液性分泌物;后期则多为粘脓液性涕,病程一般在1周左右。

【优势分析】

西医对本病有多种治疗方法。①细胞膜稳定剂或炎症介质阻释剂,如色甘酸钠、酮替芬、托普斯特;②抗组织胺类药物,如扑尔敏、息斯敏(阿司咪唑)、地氯雷他定、氯雷他定(开瑞坦);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扎鲁司特、孟鲁司特;③鼻用激素鼻腔局部应用,如丙酸倍氯米松(伯克纳)鼻雾剂、丙酸氟替卡松(辅舒良)喷雾剂、曲安奈德(珍德)鼻喷雾剂、布地奈德(雷诺考特)气雾剂;④鼻腔用减充血剂,如麻黄碱滴鼻液、盐酸赛洛唑啉喷鼻液;⑤非特异脱敏疗法,如细菌脱敏、组织胺脱敏、封闭抗体脱敏(胎盘脂多醣)疗法,以用特异性脱敏疗法,如粉尘螨滴剂(畅迪);⑥其他治疗方法。其中临床上用得最广泛的是前四种方法,主要针对变态反应的病理,具有针对性强、起效快的优点,但均有一定副作用,停药后可能易于复发。非特异性脱敏疗法具有增强患者机体对变态反应原耐受力的作用,效果较巩固,疗程较长;特异性脱敏疗法是近几年才被推广应用的新方法,但适应证太窄,疗程一年半左右,很难对多种变态反应原全部起作用,效果尚有待临床进一步评价。

中医对本病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通过辨证论治而达到调理机体阴阳平衡状态,即固根本、防复发;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很多药物能够对于变态反应的多个病理环节起干预作用,控制其发作状态有一定效果,但总体上不及西药针对性强、起效快。

根据对本病中西医结合病理认识,变态反应性鼻炎因于肺脾肾阳气不足,可能主要是机体内分泌系统、植物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以及基因因素的失调,即自我调节、自我稳定的功能不足。临床上虽然西医的药物疗法控制变态反应发作的效果好,但不能达到对内分泌、植物神经、免疫系统自我稳定的调节和调理作用,这可能是西医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难以取得巩固疗效的重要原因。而中医的辨证论治、针灸疗法等,则在调整此类患者的内分泌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功能方面具有明显效果。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或针灸治疗等中医疗法,以持久地改善患者机体功能状态,配合西医药物治疗以尽早控制发作症状,是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的主要思路和基本方法。

【辨证论治】

一、肺经寒实证

主证:多伴哮喘宿疾,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遇风冷则喷嚏频作不已。检查见鼻粘膜淡白或灰暗、水肿。伴恶风,易感冒,面色淡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紧。

病机分析:肺主宣降,肺经寒实,宣降失调,营卫不和,故鼻嚏阵作,遇风冷而诱发;寒主收引,肺津敷布失调,故鼻粘膜淡白或灰暗、水肿;哮喘宿疾多属虚,肺虚而寒,故伴恶风,易感冒,面色淡白,舌淡而脉细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饮止流。

方剂:小青龙汤(《伤寒论》)。

药物组成:麻黄9g  白芍药10g  细辛3g  干姜10g  法夏10g  五味子6g  炙甘草9g  桂枝6g

加减:酌加黄芪、党参;痒重加蜈蚣、全蝎祛风止嚏;清涕多加煅牡蛎涩涕止津。本证亦可用温止流丹加减。

二、肺气亏虚证

主证: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早晚易发,检查见鼻粘膜色淡、水肿。伴恶风,容易感冒,面色不华,舌质偏淡,苔薄,脉缓弱。

病机分析:肺主卫外。肺气虚则卫表不固,不任风寒异气侵袭,且早晚自然界阳气不足,肺虚之体此时亦阳气不足,故鼽嚏发作以早晚多见;肺虚寒滞,津液敷布失调,故鼻粘膜色淡、水肿;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肺气亏虚之证。

治法:益气固表,摄津止涕。
 

方剂: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合桂枝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30g  白术10g  炙甘草9g  防风6g  桂枝6g  白芍10g  五味子6g

加减:伴经常性鼻塞者,加白芷、川芎、石菖蒲之类散寒通窍;伴夜尿或小便清长,或脉沉者,加巴戟天、锁阳之类温壮肾阳;涕多者酌加乌梅涩津止涕;舌质胖嫩或有齿痕者,酌加茯苓、党参、陈皮健脾化湿;舌质淡红嫩,加牡丹皮,白芍改赤芍。此证患者,若无脾肾亏虚见证,且舌质淡红而嫩,宜加牡丹皮,白芍改赤芍;若兼见舌质偏红胖,或有苔黄,乃肺气不足而兼肺经郁热,加黄芩、牡丹皮、葛根之类以清郁热。

三、脾气亏虚证

主证:本证多见于小儿。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鼻胀较重。鼻粘膜肿胀明显,苍白或灰暗,或伴头重头昏,四肢困倦,纳差。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脉细缓弱。

病机分析: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降浊。脾虚则土不生金,肺气亦虚,卫表不固,不任风寒异气侵袭,故鼽嚏阵发;脾虚土壅,湿浊内郁、上干,清窍不利,则鼻胀、头重头昏、鼻粘膜肿胀苍白或砂暗;脾主四肢,脾虚故四肢困倦,纳差;舌脉所见为脾虚湿郁之证。

治法:健脾益气,固表止嚏。

方剂: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10g  党参10g  白术6g  茯苓10g  薏苡仁10g  炙甘草3g  白豆蔻6g  陈皮3g  山药10g  砂仁6g  乌梅6g  防风6

加减:纳差明显者加神曲健脾开胃,伴腹胀加枳壳,伴平时鼻塞明显者加白芷、石菖蒲化浊通窍,舌苔腻加法夏。

四、肾阳亏虚证

主证: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或喷嚏频作,连连不已,清涕量多如注。鼻粘膜苍白紫暗、水肿。伴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尿后余沥,夜尿频。舌质淡胖,苔白,脉沉弱。

病机分析:肾为元阴元阳之府,温肺而暖脾。肾阳不足致肺气亦亏,卫表不固,不任风寒异气侵袭,故鼽嚏阵发;肾阳亏者乃阳虚之极,津液失摄,故喷嚏频作,清涕如注;阳虚气化不利,与寒相凝,上为鼻粘膜苍白紫暗、水肿,下为小便清长,尿后余沥,夜尿频。腰为肾之府,膝为骨之节,乃肾所主,肾虚故腰膝酸软;阳虚生外寒,故形寒肢冷;舌脉所见为肾阳亏虚之证。

治法:补肾益气,温阳固表。

方剂:右归丸(《景岳全书》)。

药物组成:制附子6g,肉桂3g,熟地黄15g,山药15g,山茱萸12g,菟丝子10g,鹿角胶10g,枸杞子10g,当归10g,杜仲(盐炒)10g。

加减:酌加白蒺藜、全蝎、五味子。舌质若转淡红,可去附子、肉桂,加巴戟天,重用白芍。

五、郁热内蕴证

主证: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鼻粘膜苍白或暗红、或潮红。或伴口微苦、咽微干,小便黄,大便或干结。舌质偏红,苔黄,脉洪缓有力,或细数,或小数。

病机分析:脏腑郁热于内,风寒、尘螨、花粉等不洁之气感受于外,营卫失和,邪正相争,故阵发鼻痒、喷嚏、清涕;营卫不和,肺失宣降,气血失于和畅,复因郁热或风寒异气外侵,郁寒热相胜,是以鼻粘膜苍白或暗红、潮红而不定。口苦咽干,溲黄便结及舌脉所见为脏腑郁热之证。

治法:清热凉血,化气利水。

方剂:清热止嚏汤(《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加减。

药物组成:葛根15g  赤芍15g  牡丹皮15g  紫草15g  黄芩10g  知母10g  黄柏6g  泽泻12g  生地黄15g  红花6g  肉桂1g  细辛3g 

加减:大便干结,加麻仁、郁李仁之类润肠通便。

若伴乍冷乍热,或有黄浊涕,鼻塞重,口渴而不多饮,可从肺经郁热认识,治以清热宣肺,用泻白散加减,药用黄芩、桑白皮、地骨皮、知母、白蒺藜、牡丹皮、赤芍、麦冬、桔梗各10g,银柴胡15g,甘草6g,酌情加减。

若伴胸闷心烦,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当从湿热郁阻,肺失宣降认识,治以清利湿热,宣畅肺气,可用三仁汤加减,药用麻黄3~6g,杏仁9g,白豆蔻6g,薏苡仁20g,厚朴6g,半夏9g,通草5g,竹叶6g,滑石15g,蝉蜕5g,酌情加减。

若口苦咽干而见烦躁,或颜面潮红、眩晕,耳闭塞感,小便黄,舌质偏红,脉弦小数者,可从肝胆郁热认识,治以清利肝胆,用龙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柴胡、黄芩、栀子、龙胆草、泽泻、白蒺藜、当归、车前子各10g,生地黄15g,甘草、木通各6g,酌情加减。

六、寒热错杂证

主证: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频繁发作,遇冷遇热均易诱发,四肢发冷,手足不温,胸中烦热,咽干舌燥,大便不调,舌质或淡或偏红,苔或微黄,脉沉或弦。

病机分析:此证多有肺经郁热而脾肾阳虚,致营卫失调,卫表失疏,不任风寒异气侵袭,故鼽嚏阵发;肾阳不足,遇寒有加,或肺本郁热,遇热有加,故遇冷热均易诱发;脾肾阳虚,故四肢发冷,手足不温;肺经郁热,故胸中烦热,咽干舌燥,大便不调。

治法:温脏扶正,调和寒热。

方剂:乌梅丸(《伤寒论》)加减。

药物组成:乌梅10g  细辛3g  炮附子6g  桂枝6g  白参10g  干姜6g  当归10g  黄芩10g  牡丹皮15g  白芍15g

加减:发作频繁加黄芪30g、五味子6g;大便秘结加枳壳、白术行气理脾;

【经验方】

一、抗过敏汤(《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

组成:五味子、银柴胡、苍耳子、炙甘草各6g,乌梅、防风各10g、党参15g,黄芪30g。水煎服,日1剂,10剂为1疗程。

适应证:变态反应性鼻炎,狂嚏连连,清涕如注,早晚易发。舌质淡红,苔薄,脉缓弱者。

二、清肺脱敏汤(南京中医药大学干祖望教授经验方)

组成:黄芩、桑白皮、枇杷叶、茜草、紫草、旱莲草各10g,水煎,分2次服,每天1剂。

适应证:过敏性鼻炎,或伴化脓性鼻窦炎(有黄浊涕),舌质偏红胖,苔黄,脉洪小数。

三、补阳疗嚏汤(河南中医学院耳鼻咽喉科蔡福养教授):

组成:苍耳子克,辛夷10~15g,白芷10~20g,细辛3~6g,党参20~30g,桂枝10~15g,白芍12~20g,黄芪30~60g,白术20~30g,藁本10~15g,鹿角霜10~20g,,巴戟天12~15g,炙甘草6~10g,徐长卿15~20g,制附子10~12g,生姜3片,大枣3枚。加减:脐下隐疼有重坠感或妇女带下者加韭子、芡实;头脑冷痛者加吴茱萸,重用细辛;耳鸣耳聋者加五味子、灵磁石;鼻塞持续而重者加地龙、丝瓜络;鼻涕量多,连连不止者加苍术、茯苓、干地龙;腰膝冷痛或脊背凉楚者加杜仲、鹿角胶、狗脊等。功效:温阳补气,疗嚏止痒。用法:浸泡30分钟,先武火后文火煎10~15分钟,放凉温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分服。

四、温肺健脾汤(上海中医药大学耳鼻咽喉科刘福官教授)

组成: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防风10g,苍耳子6g,辛夷6g,白芷6g,薄荷(后下)6g,乌梅l0g,泽泻10g,细辛2g,附子6g,肉桂(后下)6g,白扁豆20g,甘草l0g,狗脊15g,蝉蜕6g,地龙10g,茜草10g

适应证:变态反应性鼻炎,阳气亏虚,反复发作,病程长,舌质淡,脉虚细。

五、鼻敏汤(湖南中医药大学徐绍勤教授)

组成:黄芪20g 白术10g 防风10g 麻黄5g 附子6g 细辛3g 巴戟天10g 淫羊藿10g 苦参6g 诃子10g 白芍10g 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证:变态反应性鼻炎,肺脾肾虚,早晚易发,或伴哮喘,舌质淡,苔薄,脉沉缓弱。

六、固表止鼽汤(云南中医学院耳鼻咽喉科郭兆刚教授)

组成:生黄芪20g 白术、防风各15g 柴胡、苍耳子、五味子、防已、黄芩、乌梅各10g 生甘草、炙麻绒各6g。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证:变态反应性鼻炎肺气亏虚,兼夹郁热。

七、御风健脾汤(《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

组成:白术12g 苍耳子7g 黄芪15g 玉竹9g 防风9g 白蒺藜9g 蝉蜕7g 薏苡仁12g 甘草7g 水煎服,每天1剂。

适应证:变态反应性鼻炎肺脾两虚证,大便软或稀。

【外治】

1、滴鼻法(紫苍油):紫草、苍耳子(打碎)各30g,麻油或花生油浸过药面5h,文火煎至苍耳子焦黄,去渣,以油滴鼻,每日2次。

2、吹鼻法:煅鱼脑石10g,冰片3g。各研细末,和匀装瓶备用。取少量吹鼻,每日3次。如鼻内发干,吹药后滴少量滋润剂。

3、锌离子鼻部透入疗法,每日1次;或鼻丘液氮冷冻疗法,每周1次;或氦氖激光照射鼻腔,每日1次。

4、烧灼法:用棉签醮10%硝酸银溶液涂抹下鼻甲表面及其相对应的鼻中隔粘膜,以降低鼻粘膜敏感性。

5、下鼻甲注射:利多卡因1.5ml、地塞米松5mg,行双侧下鼻甲注射,每侧剂量各半,3~4日1次,连续3~4次。须排除禁忌症。

6、鼻堤封闭:0.5%普鲁卡因,每侧0.5~1ml,每周2~3次,3次1疗程。

【针推按摩治疗】

一、体针

1、虚寒证:

取穴:肺寒证取太渊、列缺、禾髎、太白;脾气亏虚证加足三里;肾阳亏虚证取太溪、命门、禾髎。

治法:温阳益气,宣通鼻窍。补法,或用电针、温针,每天1次。

2、郁热证:

取穴:禾髎、合谷、尺泽、足三里、阴陵泉。

治法:泻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二、耳针

取穴:内鼻、神门、内分泌、肺、脾、肾等。

治法:调理脏腑。埋针或用王不留行贴压,二耳交替施治,2~3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三、灸法

取穴:主穴取印堂、上星、百会、禾髎,配穴取身柱、膏盲、命门、肺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每次各1~2穴。

治法:温阳散寒,宣通鼻窍。以艾条温和灸15~20min至局部发热焮红为度,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

四、穴位贴敷

药物:代温灸膏,或冬病夏治方,白芥子30g,延胡索、甘遂、细辛、丁香、白芷各10g。研粉,临用前以川椒或干椒煎水调成稠面状

取穴:大椎、肺俞、膏盲、肾俞、颤中。

治法:温脏扶阳。先取有黄豆大孔胶布置于穴位,其孔对准穴位,置药膏少许置于孔处,再贴上胶布固定。上午贴,保留4~8小时。每周1次,连续3次为1疗程,四季均可应用。如果是每年的三伏天(头伏、二伏、三伏的入伏当天),连续贴三次,亦称“冬病夏治法”。冬病夏治法亦可连续贴次(从头伏开始,每10天贴1次。)亦可用代温灸膏直接贴于穴位,方法同上。

亦可于晚上睡前先用热水浸足15分钟,再以代温灸膏贴敷双侧涌腺穴,次晨取去。

五、发泡疗法

取穴:印常,或内关。

药物:斑蝥研粉。

治法:先取有黄豆大孔胶布置于穴位,其孔对准穴位,放少量斑蝥粉,再贴上胶布固定,约24小时后取去。若穴位起水泡,待其自然吸收,或用注射器抽吸,保持局部干燥清洁,防止感染。每周1次。

六、水针法

取穴:按体针选穴,每次1~2穴。

药物:10%葡萄糖、胎盘脂多醣、胎盘组织注射液、维生素B1、B12,以及当归、丹参、徐长卿等中药注射制剂,任取一种。

治法:调理脏腑,扶正利窍。每穴注入0.5~1ml药液,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七、脓毒搬家法

药物:蟾蜍、硇砂、金项砒、麝香、朱砂、蜗牛、大蜘蛛等量组成共为细末,用少许清水调。

方法:用新毛笔蘸此药水涂抹,鼻炎涂抹印堂穴、咽炎涂抹天突穴。1周1次,一般1-2次即可。

七、按摩

部位:鼻根、鼻梁、迎香、面颊、颈枕等部位。

治法:疏通经络,调和营卫,通利鼻窍。患都自行用双手鱼际肌摩擦至发热,再贴于鼻梁两侧,自鼻根至迎香反复摩擦至局部发热为度;或以两手示指或中指腹部于鼻梁两边反复上下按摩数十次至局部发热;再由攒竹向太阳穴推按至发热;亦可用手掌心按摩面部及颈后、枕部皮肤,每次10~15分钟。日行数次。

【临证心法】

一、辨证论治规律

(一)辨寒热

变态反应性鼻炎的总体证候分为两大类,即虚寒证和郁热证,因此,临床上应首辨寒热。虚寒证居多,约占2/3强。凡见有口苦咽干,或小便黄,或伴黄涕,或舌质偏红胖,或见苔黄,或见脉洪缓有力、小数者,皆属郁热之证,以舌脉之辨为主,不必悉俱。郁热所在之脏腑,以肺、胃(阳明)、膀胱、肝胆为主。但纯热证少,兼热证多,尤以肺气虚而兼郁热者为多;肝胆郁热多属变症,较为少见。郁热证治当先清郁热,再拟益气;或益气为主,兼佐清热之法。

(二)辨脏腑

变态反应性鼻炎以肺、脾、肾阳气不足为主,故脏腑辨证,首重肺、脾、肾虚之辨证。一般百言,肺虚是基本证候,以鼻属肺之窍,肺气虚,卫表不固,导致本病的发生。但小儿多脾虚或肺脾两虚,以小儿常有后天不足之虑;中老年人多肾虚或肺肾两虚,以其多伤于劳损,耗精费神。脾主运化水水谷,乃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升清降浊,以供肺气之需;肾藏先天之精,温脾暖肺。故脾、肾虚者,皆使肺气不足。本病诸证,当以肾虚为重,脾虚次之,肺虚为轻。脏腑虚寒辨证之要,首辨肾虚,次辨脾虚,无肾虚、脾虚,则属肺虚之证。凡见腰膝酸软、肢凉不温、背寒如掌大,小便清长或尿频等症,以及脉沉弱者,皆属肾虚之证;凡倦怠乏力,纳差便溏,食后腹胀,舌质淡胖或有齿痕,皆属脾虚不足;而变态反应性鼻炎的基本症候,如阵发鼻痒、喷嚏、清涕,易感冒,早晚易发者,则可概从肺虚认识。临床上,若患者伴有喘息、咳嗽吐白痰稀薄等证,其标证多属肺经寒实,其本证多属肾不纳气,治当先温化寒饮以除标,再拟温阳益气以固本。

(三)辨主证与辨兼证、辨合病与辨变症

1、辨主证:主证指主要证候、基本证候。变态反应性鼻炎主要有六大主证(见辨证论治),但以肺气虚、脾气虚、肾阳虚、郁热证等四个证候为多。四类证候中,一般以轻年患者肺气虚证居多,小儿患者脾气虚证居多,中老年患者肾阳虚证居多,郁热证多见于中轻年患者,有肺经郁热(肺经伏热)、阳明郁热、膀胱郁热、肝胆郁热(肝胆湿热)等见证。肺经寒实证多见于伴有哮喘病者,而寒热错杂证较少。

2、辨合病与变症:合病是指与变态反应性鼻炎同时存在的相关疾病,如非化脓性中耳炎、咽喉炎、慢性鼻炎、鼻窦炎,等;但临床上这些病变往往也因变态反应性鼻炎引起而随即发生,故也属变症范畴。从标本角度看合病与变症属标证,可以标本同治,或先治标再治本。

3、辨兼证:兼证是指某一主证所同时伴随的其他证候或其他次要证候。临床上,几个主证可能同时存在,如肺脾气虚证、肺(气)肾(阳)两虚证、肺脾肾虚证,以及气虚郁热证,为主者属主证,为次属兼证。除了这几个常见的证型相兼以外,事实上,临床上绝大多数患存在更多、更广泛的兼证类型需要应对辨治,这些广泛的兼证可以引起不同的病状,如月经不调整、睡眠差、咳嗽、气喘、心慌心跳、胸闷心烦、腹痛,头痛、头晕、荨麻疹、咽喉疼痛、声音嘶哑、长期交替性或持续性鼻塞、浊涕、嗅觉障碍、耳内胀闷、耳鸣耳聋、脸浮足肿、等等,需要同时对症辨治,才能起得更好的疗效。

二、辨证论治随机应变规律

(一)治本与治标

变态反应性鼻炎的本质是脏腑阳气不足,这是病之本证;而其临床表现的症状如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症皆属于标证。在发作期,宜标本同治;症状缓解后,当以治本为主,且疗程宜长,或间歇性服药,使对其阳气亏虚的体质有一个较长的调理阶段,若见效即停药,往往容易复发。

1、主证转变:由于病情好转、医者用药寒温失度、患者自身摄养失调,在连续性或间歇性治疗过程中每位患者均有可能出现寒热虚实与脏腑所属主要证候的转变。对此,宜适时调整治测与用药。从顺变的角度而言,肺经寒实证后,当以气虚、阳虚之证为主;郁热证改善后,亦多显气虚或阳气不足;但郁热体质难以短期调整,故早期以可纯以清热为治,而中后期酌兼补气、温阳。在变态反应性鼻炎的病程中,肺、脾、肾虚是本,若辨证无误,早期峻补可行,中后期只宜缓图,此时用药剂量宜减小,以免温补太过,反生郁热之变。

2、常见兼证:变态反应性鼻炎的常见兼证往往有浊涕(多为慢性鼻窦炎)、经常性鼻塞(慢性鼻窦炎、慢性鼻炎)、吭咳清嗓(慢性咽炎)等所引起的证候,尤其是在变态反应性鼻炎发作症状缓后,这些症状往往更为突出、缠绵。对此,应结合相应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进行调治。

(1)伴有浊涕,宜注意选用黄芩、金银花、皂角刺、白芷、苍耳子之类以清热化浊除涕。

(2)伴有经常性鼻塞,即变态反应性鼻炎发作过后仍有交替性或持续性鼻塞,属于虚寒证类,注意选用川芎、石菖蒲、细辛之类通窍利鼻;属郁热证类,注意选用黄芩、桑白皮、赤芍、牡丹皮、木通之类清热通窍。

(3)时有吭喀清嗓,注意选用甘草、桔梗、射干之类化痰利咽。

(4)如伴耳内胀闭(非化脓性中耳炎),当优先按非化脓性中耳炎辨证论治,待其好转后,再治变态反应性鼻炎;仍兼有耳内不适者,可酌情使用石菖蒲、柴胡、香附、枳壳之类行气通窍之品。

(二)内治与外治

变态反应性鼻炎的治疗,以内治为主,外治为辅,或配合其他治法。其他治法中,尤以穴位贴敷、发泡疗法在近些年来应用广泛,具有一定的近期疗效和更好的远期疗效,应当予以重视。

(三)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

从中西医对本病现有的治疗方法而言,本病可以中医治疗为主,西医治疗为辅。中医以辨证论治为主,特别以益气温阳的固本疗法为主,应疗程充足,以改善气阳亏虚的体质状态,从而达到预防复发的效果。西医以抗组织胺为主的内服药物和以鼻用激素为主的局部治疗具有起效快的特点,应当予以重视和配合使用,中西医结合可以收到更快、更好的疗效。

三、药物应用规律

(一)治本

1、益气法:益气法是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的基本治法。主要是补益肺脾之气,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山药之类。肺主宣发,其气易散,故肺气虚者当补中有敛,可用五味子、诃子之类。若有脾失健运之候,注意选用神曲、麦芽、白豆蔻、山楂、鸡内金之类。舌质胖或有齿痕是脾虚水湿内郁的重要体征,应注意选用茯苓、薏苡仁、泽泻之类利水渗湿;舌苔腻是痰浊内盛的体征,应注意选用法夏、茯苓、白豆蔻、陈皮、苍术之类燥湿化痰。

2、温阳法:在变态反应性鼻炎的病变中,温阳法以温补肾阳为主,亦有温脾、温肺之需。温补肾阳以附片、巴戟天、淫羊藿、锁阳、蛇床子之类多用。温脾以干姜,但脾阳虚证较少(如腹中冷痛喜温)。温肺以麻黄、桂枝、细辛为常用。若防温燥太过,多宜重用白芍以制。

3、清热法:无论是郁热证或兼热证,均需清热。清肺以黄芩、栀子、桑白皮之类;清阳明以葛根、赤芍、升麻、瓜蒌之类;清膀胱以黄柏、知母之类。舌体前部偏红者,可用木通、淡竹叶之类以清心火。亦有肝胆郁热,或湿热郁阻,肺失宣降者,可参前文辨证论治之郁热内蕴证。

4、活血化瘀法:活血化瘀治法在变态反应性鼻炎的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是变态反应性鼻炎的重要兼治之一。其运用之法,一是在郁热证者,根据临床报道经验表明,宜配伍凉血活血之品,如赤芍、丹皮、紫草、路路通、茜草之类;二是当伴有慢性鼻炎时,或有舌质瘀点之征时,宜活血化瘀,多以补阳还五汤为主,益气活血,常用药物如黄芪、白术、当归、川芎、丹参、桃仁、红花、地龙、路路通、鸡血藤之类。

(二)治标

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这四种症候,或称“四联症”,既是本病主症,也是本病标证。

1、鼻痒、喷嚏:鼻痒、喷嚏属风邪,当取祛风止嚏之品以治。常用药物,虚寒证类可选淫羊藿、白蒺藜、徐长卿、防风、荆芥之类;郁热证类可选蝉蜕、菊花、苦参、银柴胡;狂嚏不止,可选全蝎、蝉蜕等虫类药物。

2、流清涕:变态反应性鼻炎之清涕如注,无论主证属虚寒证或郁热证,均属气不摄津,或气化不利,津液失固所致,当佐以摄津之品,常用五味子、乌梅、诃子、石榴皮、鱼脑石、煅牡蛎之类。

3、鼻塞:当变态反应性鼻炎发作时伴有阵发鼻塞者不必特别辨析用药,变态反应性鼻炎病情好转则阵发性鼻塞也在其中。若变态反应性鼻炎未发作时也存在,此属兼证,按兼证论治。

【名医经验】

一、干祖望经验(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寒热辨治有心得,顽难之症出奇招

1、寒热辨治:干氏认为本病属“实者、热者少而虚者、寒者多”。并认为本病热证属肺,寒证属肺,虚证为卫气不足、肾阳不足。①肺经伏热:狂嚏不止,对寒冷的刺激不太敏感,鼻涕呈淡黄色而清稀如水。鼻黏膜正常,甚至有充血的现象。一接触任何刺激,如煤气、香烟、热气等,马上发作。舌薄黄苔。治宜清肺泄热脱敏法,代表方为清热脱敏汤,常用药物:桑叶、薄荷、蝉蜕、地龙、路路通、紫草、茜草、旱莲草等。②肺寒:狂嚏,清涕多稀薄澄清如自来水。平时容易感冒。大多一遇风寒,马上发作,所以早晨起床之际,必然一次狂嚏。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舌薄白苔,脉细。调和肺气,温肺祛寒法,代表方为桂枝汤,寒甚者加细辛、荜拨、荜澄茄、炮姜、补骨脂、附子、肉桂、淫羊藿之类。③卫气不足:容易喷嚏而嚏数不多不狂,接触极小极微的外来刺激亦可马上发作,流涕多清稀,一般病程较长。全身症状为运化不健,入冬畏寒,常年在感冒中,精神疲乏,鼻塞严重。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或轻微水肿。舌薄苔,质淡白、嫩、胖,脉虚缓。治当益气固卫法,用代表方为玉屏风散。一般卫虚者,肺气宗气必虚,所以亦可用补气升清法,如补中益气汤、益气聪明汤。常用药物为:防风、白术、黄芪、穞豆衣、桔梗、诃子、甘草、党参。④肾阳不足:病程必长,不论冬夏,一直处于病态中,一切局部症状,较卫气不固者更为严重。全身症状,更显示出萎顿不振,腰疼,脊冷、四末不温,大便溏薄,小便清而频频欲解。舌薄苔,质淡不红,脉多沉、迟、细、弱。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无华。治宜补肾温阳,常用代表方有附桂八味地黄汤或右归饮。常用药物:制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补骨脂等。

2、奇招两则:①辨证无误,用药无效,其证顽固,用自拟截敏汤。处方:乌梅12g,防风12g,柴胡12g,五味子12g,甘草8g。浓煎2次,分2次1日进服。每次药汁中加蜜15g。②患者求医,每服第一次药方时很有效,原方再进即无效,更换医生亦复如此。此乃《医学入门》所谓“戏药”。就会的唯一办法,就是每诊均换处方,即使有效也应更换处方,屡换不止,则大多有效。

附:非鼻炎性多涕症:干氏将本病称为“多涕症”,非指由鼻炎、鼻窦炎所致者,以平时清涕量极多,冬天更甚,病程较长,全身无症状为特点。鼻分泌物检查正常。常见于儿童及老年人及体虚成年人。病机多属肾阳亏虚,失于摄纳。当以“上病下治法”,治以缩泉丸,可加诃子、石榴皮。

二、王德鉴经验(广州中医药大学耳鼻咽喉科教授):肺虚重在固表通窍

林某,男,28岁。反复鼻塞喷嚏流清涕3年,加重1个月。鼻痒以清晨或遇风时发作明显,口淡不渴,舌淡红苔白,脉细。查见双下甲肿大,粘膜苍白,少许清稀分泌物。证属肺卫虚弱,卫外不固。治以补益肺气,固表通窍:黄芪25g,白术、防风、苍耳子、白芷、辛夷、僵蚕、五味子各10g,菊花15g,甘草6g。水煎服。6剂后,诸症减轻,仍鼻痒,舌淡红,苔白,脉细。上方去僵蚕,加桂枝10g,白芍药15g,续服6剂而愈。

本例患者病机为肺卫虚弱,卫外不固,故治以补益肺气,固表通窍。方中玉屏风散益气固表,苍耳子、白芷、辛夷通利鼻窍,僵蚕、菊花祛风,五味子敛肺涩津止涕,甘草调和诸药,桂枝芍药调和营卫。

二、谭敬书经验(湖南中医药大学耳鼻咽喉科教授):虚寒当温阳祛风,配合冬病夏治

1、温阳祛风汤:

组成:淫羊藿 锁阳 蛇床子 白蒺藜 白芷 乌梅各10g 枸杞子 桑椹子 白芍药各12g 细辛3g

功能主治:温补肺肾,祛风散寒。用于过敏性鼻炎,证属肺肾虚寒者。

方解:方中淫羊藿、锁阳、蛇床子温肾壮阳;枸杞子、桑椹子、白芍药补益肝肾;白蒺藜、白芷祛风止嚏;细辛温肺散寒通窍;乌梅敛肺抗敏,涩津止涕。合用则具温补肺肾,祛风散寒之功。

2、冬病夏治方:

组成:白芥子2份 延胡索 甘遂 白芷 细辛 制川乌 制草乌各1份

制用法:研粉,过80目筛,以生姜汁调成糊状。取一定量摊于5×5cm纱布块上,药糊面积直径为3cm,于药糊表面撒一薄层肉桂粉。敷帖穴位:大椎、肺俞(双)、膏肓(双)、肾俞(双)、膻中,胶布固定,每次敷帖时间4~6小时,7~10天1次,3次1疗程;或于当年夏季头伏、二伏、三伏日,上午贴,保持4小时以后可除去,连续贴三年。

功能主治:温阳化饮,祛风散寒。用于过敏性鼻炎证属虚寒者,并治呼吸道其他虚寒性疾病。

方解:方中白芥子温化寒饮,合以细辛、白芷温肺散寒,制川乌、制草乌温经通络,肉桂粉温肾助阳,延胡索活血行气,甘遂峻逐水饮。合用共奏温阳化饮,祛风散寒之效。

实验研究表明,本法可提高机体的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抗变态反应的功能,可预防与减少、减轻过敏性鼻炎的发作。有效率约93%左右,疗效特别好者约占35%~40%。本方对患有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单纯性白带增多症等属虚寒体质者,亦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三、葛英华经验(北京中医药大学耳鼻咽喉科教授):心肺阳虚当调营

王某,女,25岁。

头痛鼻塞且痒,喷嚏、流清涕1个月,臭觉尚好,饮食如常,有时心慌心跳,大便略干,小便正常。下鼻甲轻度水肿,左侧鼻粘膜苍白,鼻底有清水样分泌物。舌正,苔薄白,脉细。

证属心之气血不足,肺虚营卫不和。治以益气养血,调和营卫:炙甘草10g,党参10g,桂枝3g,麦冬10g,生地黄10g,火麻仁10g,阿胶10g,生姜2片、大枣3枚。

外用滴鼻剂。上方连服12剂而愈。

方中党参、炙甘草益气;麦冬、生地黄、阿胶养血;桂枝、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火麻仁润肠通便。

四、林文森经验(天津南开医院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教授):重视活血化瘀

某,女,24岁。

3年来每天晨起鼻内刺痒,打喷嚏,伴鼻塞,平时遇冷热亦发。易出汗。

下鼻甲大,表面尚光滑,轻度水肿,鼻粘膜呈灰兰色,唇粘膜稍紫,面色暗晦,舌淡有齿痕,脉细。鼻分泌物涂片有嗜酸性白细胞20%,照片示左上颌窦粘膜增厚。

证属肺虚血瘀。治以益气活血通窍:黄芪30g,当归、赤芍药、香附、泽泻、路路通各15g,乌梅、石苇、防风、甘草、柴胡、三棱、莪术、红花、辛夷各10g。上方加减共服24剂而愈。

方中黄芪益气;柴胡、香附理气,助当归、赤芍药、三棱、莪术、红花活血化瘀;泽泻、石苇导水下行有助止涕;乌梅涩津止涕;路路通、防风、辛夷祛风散邪,通利鼻窍;甘草调和诸药。

五、徐鸿庆经验(著名现代中医耳鼻咽喉科专家):多从虚寒辩治,习用温经散寒之品

徐氏治疗本病多从虚寒证辨治,如肺气虚寒、阳虚肺寒、肺脾气虚、肺肾阳虚等,治法上除用补益外,常习用温经之品,主要是温肺、温脾、温肾,常药物如桂枝、细辛、干姜、丁香、附子之类。

1、肺气虚寒:吴某,男,17岁。近4个月来发作性鼻痒,连续性喷嚏,流清涕,每天发作,晨起严重,易汗怕风,遇冷即发。有支气管炎病史。二便调,苔薄,脉细滑。鼻粘膜色淡略苍白,双下鼻甲轻度水肿,鼻腔有少量浆液涕,咽红,扁桃体轻微肿大,隐窝口清洁。证属肺气虚寒。治以温经散寒:防风、桂枝各6g,五味子8g,生黄芪20g,细辛4g,白芍药、丁香、白术、甘草各10g,二诊:上方6剂后症状大减,原方再进5剂而愈。

2、阳虚肺寒:刘某,男,41岁。发作性鼻痒,连续性喷嚏,流清涕,鼻塞,已10多年,无季节性。近2-3日发作频,昼夜鼻塞,清涕不止,周身乏力,头昏头沉,纳差,大便干。舌淡苔薄润,脉细滑略沉。有荨麻疹及药疹病史。查见鼻粘膜苍白,双侧中下鼻甲高度水肿,中下鼻道完全堵塞,有多量浆液涕外流。咽红,扁桃体轻微肿大,表面净。此属肺虚,风寒闭郁。治以温肺散寒。处方:麻黄6g,细辛4g,附片、白术、茯苓、丁香各10g,苍术、薏苡仁各15g,生黄芪、炙甘草各20g。二诊:上方7剂后症大减,涕转粘稠,鼻塞仍重。以上方略加减,再进14剂而愈,鼻粘膜转红润。

3、肺脾气虚:李某,女,32岁。近半年来发作性鼻痒伴连续性喷嚏,流清涕,每天发作,夜间有轻度哮喘。平时怕冷,易汗,神疲乏力,纳差,便溏,胃脘不舒。舌淡苔薄,脉沉细。鼻粘膜色淡,双侧中下鼻甲轻度水肿,鼻道净。证属肺脾不足。治以益气固表,健脾补中,药用防风8g,乌梅6g,生黄芪20g,党参15g,白术、桂枝、白芍药、丁香、干姜、炙甘草各10g。上方7剂而愈。

4、肺肾阳虚:侯某,女,41岁。发作性鼻痒,连续性喷嚏,流清涕已10余年。近8年来几乎每天发作,连续服扑尔敏1个月症略减,但仍每天发作。无其他过敏史。平时怕冷喜暖,腰酸痛,腿软,周身乏力,午后足踝浮肿。纳尚可,二便调,苔薄,脉沉细。查见鼻粘膜苍白,双下甲轻度水肿。证属肺肾不足。治以益肾温肺固表:菟丝子12g,女贞子、桑寄生、附片、白芍药、丁香、干姜、桂枝各10g,五味子8g,生黄芪20g,细辛4g,炙甘草15g。二诊:停服西药后已服上方15剂,症日减。再以原方加减续进20剂而愈。

六、石学敏经验(中国工程院院士):针刺取穴以阳明为主

胡×,男,17岁,学生。初诊日期:1985年6月9日主诉:鼻流清涕不止2年。

病史:患者于2年前偶感风寒,鼻塞流涕经治好转,后每遇风、冷、烟雾、异味粉尘等刺激而嚏喷不止,经常鼻流清涕不能自控,纳可,便调。经治无效来诊。

查体:发育中等,面色少华,具有清涕,无臭味。呼吸正:常。舌红苔薄,脉弦数。

印象:鼻鼽(过敏性鼻炎)。

辨证:风寒袭肺,风寒束肺,肺失清肃,津液上溢而清涕不止,久之肺卫不固,遇冷、风、烟雾异味等诱发清涕频流而成鼻鼽。

选穴:迎香、合谷、列缺。

操作:迎香向内斜刺0.3~0.5分,施捻转补法1分钟:合谷直刺1~1.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列缺斜刺0.5~0.8寸,施捻转泻法1分钟,每日1次,每次留针15分钟。经治疗2次后涕止,继治5次后退冷风等不再发。

参考文献

1.干祖望.干氏耳鼻咽喉口腔科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

2.李凡成,徐绍勤.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李凡成,徐绍勤.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谭敬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4.李凡成,肖国仕.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妙法解析.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5.石学敏.石学敏针灸临证集验.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6. 闫恪玉.祖传秘方脓毒搬家法治疗鼻炎咽炎680例.中医论坛2009年第18卷第14期,P294-295

7.罗晖等,新中医,1993,(12):3-4

发表于:2010-02-26 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