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卢比奥:如诗如画中国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02:56

如 诗 如 画 中 国 节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家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号称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中国人自发形成过许多很有意义的节日,这些节日,不仅仅蕴涵着深刻的科学内涵,还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繁荣,作出过重大贡献。
2006年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并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名列其中。可喜的是自2000年开始中国邮政就把目光聚焦在中国传统节日方面,将此作为一个系列发行,从2000~2003连续发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特种邮票,之后时隔六年,直到今年又发行了《清明节》特种邮票。
当然这其中从2003年到2010年,国家邮政局在每年春节前均发行一套年画邮票,依次是《杨柳青木版年画》《桃花坞木版年画》《杨家埠木版年画》《武强木版年画》《绵竹木版年画》《朱仙镇木版年画》《漳州木版年画》《梁平木版年画》,这些年画,有的是表现喜庆吉祥气氛的画面,也有一些是表示驱邪意思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历来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传统生肖纪年的开始。春节有扫尘、贴春联、贴窗花、挂贴年画的习俗。
我国邮政于2000年1月29日发行2000-2《春节》邮票1套3枚,传统剪纸贴画风格,小型张一枚,名称为“合家欢乐”(8元),同时发行50万版小版张。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悠久的历史衍生出了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龙舟竞渡等,各地活动略有不同。
中国邮政于2001年6月25日发行2001-10《端午节》邮票1套3枚,民间版画风格,同时发行100万版小版张,邮票展现了赛龙舟、包粽子等习俗。
    “喜迎中秋庆团圆,欢乐笑语万里传。桂枝明月祝福贺,音好花开成佳缘。”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有赏月、吃月饼的习俗。
2002年9月21日发行2002-20《中秋节》邮票1套3枚,同时发行180万版(其中20万版用于加字)小版张。三枚邮票分别表现了团圆、赏月这样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面。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历来有登高、赏菊的习俗。
2003年10月4日发行2003-18《重阳节》邮票1套3枚,同时发行100万版(其中20万版用于加字)小版张。邮票展现了登高、赏菊的习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又叫寒食节、踏青节、踏歌节、三月节、祭祀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冥节、植树节等,可说是我国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意味着春和景明、风调雨顺、万物滋养、和谐自然的生态环境。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就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今年4月5日中国传统节日再上方寸,中国邮政发行2010-8《清明节》邮票1套3枚,同时发行小版张。邮票分别表现了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可谓不多,纪念活动也是丰富多彩,长久以来被人们发扬传承,这不难从历代名家的诗、书、画中得到证实,而如今通过邮票这小小方寸加以继承,不失为明智之举。
——“中国集邮信息网”(赵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