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辽宁演讲pk王健林:先驱遗训 激励后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4:07:05
先驱遗训 激励后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寻访)
——访北京孙中山纪念堂
本报记者 余荣华
《 人民日报 》( 2011年09月29日   05 版)
孙中山纪念堂,坐落于北京西北郊的香山公园碧云寺。1925年,孙中山先生辞世后,灵柩停放于此;1929年,灵柩奉移南京后,这里留下了衣冠冢,以供民众瞻仰。孙中山先生毕生追求民族独立、社会进步的历史功勋,彪炳千秋,激励后人,也为这座城市的历史留下永久的记忆。
帝制终结,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位于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三幅浮雕,正是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新军和民众冲进湖广总督府的震撼画面。
辛亥革命后一个半月内,15个省或者说1/3以上的中国均宣告脱离清廷。1912年2月12日,紫禁城内,风雨飘摇的清政府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封建帝制终结,民主共和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这无疑是近代以来,以孙中山先生为杰出代表的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在苦难中觉醒,奋起反抗的结果。从1894年创立兴中会起,孙中山先生为了“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全身心地投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的革命事业。
北京虽为清政府的统治腹地,但革命党人也建立起秘密联络的据点,发起了大量暗杀事件。武昌首义后,革命党人暗杀了力主保卫清室的贵族良弼,作为反清暴力斗争的特殊方式,对辛亥革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伟大功勋,彪炳千秋。新中国成立后,每到“五一”国际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天安门广场上常要竖立孙中山先生巨幅画像,进行纪念。
抱病北上,留下“和平奋斗救中国”遗训
9月14日,《辛亥革命名家墨迹展》在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开幕。孙中山“天下为公大道行”的墨宝,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赏。“天下为公”,也是中山先生一生的写照。
孙中山先生生前曾有三次重大历史意义的北京之行。1894年,孙中山28岁,他北上京师,并试图面见李鸿章提出强国建议,但满清政权的衰败令他失望。第二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主动让出大总统职位,策动袁世凯逼迫满清皇帝退位。1912年8月来京后,为促进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团结,他与各方频繁会晤,有时一天要安排三四次活动。北京的许多地方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第三次,为迅速实现全国统一,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孙中山于1924年11月13日抱病进京。铁狮子胡同11号是孙中山在北京最后的居所。在这里,孙中山签署了“政治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联政府遗书”。弥留之际,他仍断断续续地轻呼着“和平、奋斗、救中国”。先生逝世后,在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社稷坛举行公祭,北京各界群众数十万人,前往吊唁。
如今的碧云寺中山纪念堂,门楣上的六字匾额是宋庆龄亲笔所书,堂内立有一尊2.9米高的孙中山先生全身塑像,南侧玻璃柜里陈列着先生的遗嘱和遗墨。登上碧云寺内“孙中山衣冠冢”所在的金刚宝座塔,凭栏远望,“和平、奋斗、救中国”,中山先生的遗训音犹在耳,催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