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 离婚:原来论语可以这样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01:17
学而第一
目录
目录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治长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乡党第十 
出版说明王文特是我大学里最有才华的同学之一。在北大校园里他就已经表现出古典文献的坚实功底和非凡造诣。2001年毕业的时候,他没有众望所归地留在高校中继续学术事业。我曾表现出极大的失望,不过,并不能阻止。2003年的时候,知道我在出版圈里有点阅历了,他给了我一本书稿。是讲论语的,我读了很长时间,觉得很累。或许当时的心境不太适合。2005年,我又重读此书稿,拍案。他的文章经得起时间的洗炼。于是决定推荐给更为广大的读者。要求他百忙中挤出时间来修订。2006年刚刚开始,终于出版了他的“半部论语”。以为感谢他对我的鼎力帮助。也为纪念从本书中获得的启发。杨金涛内容简介孔子说:“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人之为人,不是为了人家了解自己,人家不知道对我没什么损失,没什么好担心的。人,难就难在知人。《出师表》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知人与否,小则关系自身,大则关系国家,知人需要经验,更需要时间,存了“患不知人”的念头在心里,才能讲究有素,才能慎终如始王夫之说:患己知之不早,则屈学以阿世。患忌知之不早是古今通病,好多人学就是为了求人知己,那么我想他阿世则阿世矣,真学问是很难学到手了。孔子说:“人的本性很相近,由于习惯影响不同而相远了。”这一章孔子不论性,只是强调要慎其所习,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性善是孟子的说法。孔子说性比较含混,他说:“人之生也直”,我相信这是孔子说性。毛主席说:“在阶段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级的人性。”
 
学而第一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了又经常复习,不也是令人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我讲课学生听不明白,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论语》各篇一般是以第一章前两三字为篇名,一般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有一则大概是金圣叹的小故事却把它牵出了一点意思。或问圣叹公:“子奚为不政?”这也是《论语》上的话:先生你为何不从政呢?金圣叹回答说:学而第一,为政第二。《为政》是《论语》的第二篇,圣叹公这样答,意思是说,做学问是第一位的,做官从政是第二位的。答得很有意思。不过换我就不会这样用,子夏说:“学而优则仕”,所以说“学而为政”,岂不是更为顺理成章?这一章意义颇为纠葛,费心思。学,音与“觉”近,可训为觉悟。在一些方言里头,学又念作“xiáo”,跟“效”相近,所以又可以解释为效仿。这两个字都好,不看下文是不好取舍的。习,繁体的上边是羽毛的羽,“鸟数飞也”。无论是说演习礼乐,还是说复习《诗》《书》,都有重复的意思在里头。老是效仿重复,每个人都会感到快乐吗?很未必吧。所以“学”里面带点“觉”的意思才讲得通。温故而知新,不也是令人高兴的吗?有朋自远方来,这一句也容易令我们熟视无睹。这一句有异文,有的版本作:友朋自远方来。东汉的郑玄注是: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同门师兄弟称“朋”,志同道合的称“友”。《论语》在西汉有《鲁论》、《齐论》、《古论》三个重要版本,一般认为《鲁论》上记得是“有朋”,《齐论》、《古论》上记的是“朋友”,这倒不是什么质的分岐,清末学者俞樾有个说法,他说“方”是一起的意思,《周易》上有“不宁方来”,《尚书》上有“兄弟方来”,都是这个意思,这句话就是说,同志和同门从远处一起来了,不也是令人快乐的吗?俞樾这种说法感觉稍微有点穿凿,但总的来说非常有意思。我体会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孟子说的君子三乐,其中一乐便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另一个有点“近者悦,远者来”的意思在里头。“人不知而不愠”这一句皇侃的书里就有两种解释,一是说“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要么就是“我讲课人家听不懂,我也不生气。”两种解释都说得通,朱熹的集注只选了第一种,我认为第二种解释似乎更为可取。因为这三句话肯定不是随机放在一起的,如果三句话不是一个有机整体,孔子弟子就没有必要单单因为句式一致而把三个“子曰”捏在一起了。通章来看,孔子是夫子自道,也可以说讲的是师道,更主要的是孔子一生事实,所以弟子把它放在二十篇之冠。这就是《论语》的第一章。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欢犯上就很少了,不喜欢犯上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起来,做人治国之道也就有了。孝悌,大概就是做人的根本吧。”有子,是孔子的弟子,名叫有若。把有子的话放在第二章,曾子的话放在第四章,古人认为大概是因为《论语》成书于有子、曾子的门人。孝的本意是对老人孝顺,《说文》:孝,善事父母者。甲骨文象面朝左长着长头发的老人,金文的上部是面朝左长着长头发的老人,老人之下有“子”,老人按着小孩的头,是小孩用头扶持老人行走,真是孝子。弟,同悌,指弟弟顺从兄长。一个人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就不大会有犯上的事情了,至于悖逆作乱,就更谈不上了。我们看那些古装戏,皇帝说,朕以仁孝治天下,他就是取这层意思。“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也是此意。“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有人认为这两句是孔子的话,又有人说后四句都是孔子的话,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认为“务本”二句是古成语,我想这个问题比较难说清楚的,而且也无关紧要,它表达的思想才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譬如练拳要站桩,学书法要描红,又譬如大题目要从基本概念入手,马克思讲唯物辩证法,先界定物质的概念,讲唯物史观,先研究商品是什么。可以说很多东西是相通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真是极平常的一句话,却让不少大家都出了点洋相,他们栽就栽在这个“仁”字上。“仁”其实应该是“人”的,《初学记》和《太平御览》引这句都是“其为人之本与”;《论语》上还有“人”借作“仁”的,“井有仁焉”,井里掉进个人就够麻烦的了,何必非是个仁人呢!再者,作“人”字解,与章首“其为人也”相呼应,意义也很直接。考其原因,“人”字古时字体的捺上有三个撇,大概因改篆为隶,讹成现在的模样了。结果后世学者讨论仁孝本末,已是不得要领,甚者研究仁孝孰先孰后,更是不知所谓了。所以读书也要“务本”,这个本就是识字。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一个人花言巧语,装出一副和颜悦色的样子,很少有仁德的。”这一章是教人知人的。君子坦荡荡,为什么要装模作样呢?巧言令色,让人不设提防,甚至觉得可亲可敬,轻一点是另有所图,重一点就是包藏祸心。内怀深险之人,外面看去还就是这样。李林甫和人讲话时一定是嬉怡微笑,所谓令色,其实此人狡险忌克。再如王莽以谦恭篡汉,武则天以卑屈祸唐,这都是巧言令色的另一种极致。当然,也可能有的仁人是言自巧、色自令,我想象中子贡可能就是这样,所以圣人不说绝无,而用了“鲜”字。由此引出一个问题,君子到底应该什么样的言什么样的色呢?时然后言,乐然后笑,我想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活着不要那么累,自然而然,就最好了。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一章是曾子自述修身的法子。曾子说:我每天从三方面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的地方呢?跟朋友交往,有没有不守信的地方呢?传授给学生的东西,是不是已经熟练掌握了呢?“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已经成为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修身格言。但是第三句话仍然是存在疑点。朱熹认为传是“受之于师”,其实为人谋和与朋友交都是及人之事,传解释成“传之于人”感觉上可能更顺一些。曾门弟子参与了《论语》的编纂,他们记曾子的话,选他学生时代的还是当老师时讲的?所以,还是选“传于人”踏实一点。我每次读《论语》,读到这里都顿一下。圣贤每天想的都是什么,我们每天想的都是什么;圣贤每天三省其身,我们每天做些什么,圣愈圣,愚愈愚,分野恐怕就在这些地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个成语我们平时也可能会用到,就是出自朱熹给这一章做的注。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是《论语》里第一次出现治国这个大题目。敬是遇事谨慎的意思;信是不用权诈,不朝令夕改,表里如一,始终如一;节用好理解,但是要上升到贬奢糜尚淳朴的高度;爱人就是爱人,只是不可姑息;使民以时,主要是说要“不违农时”,使人民能充分地休养生息。这五点看起来浅显,但是如果真有做到,虽大国可治,所以看起来浅显的未必浅显,看起来复杂的未必复杂,老子也讲“为大于其细,图难于其易”,找到大本大源,其他的东西真是如高屋建瓴。正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一般两种意义,一是指年纪幼小之人,一是指学生,这里取第一种意义。这一章是教人为学的。为学要以躬行为本,躬行要以孝悌为先。说行有余力,不是说做这几件事有余力而后学文,而是说要以这几者为本,以其余力来学文。集注说,文就是六艺礼乐。孔子认为父兄教弟子应该是这样,现在的父兄是怎样做的?有弟子而不教,不必说了;有教的,也大多从利禄起见。你好好学,考不上大学没有饭吃;现在大学毕业也找不到好工作了,你得考研、出国。希望子弟生活得好一些,这是人之常情,未尝不合圣人之心。但是何妨再期望子弟做大圣大贤?说大圣大贤或许大而空了,那你何妨教他做个好人?古谚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正邪雅俗,大多是以小时候一念之差分开的。我祖母告诉我,我父亲幼时,我祖母问他人生信条是什么,我父亲说:但做好事,莫问前程。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说:对待妻子要重视其品德而不要看重容貌,侍奉父母要竭尽其力,效忠君主要不惜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要守信用。这样为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了的。“贤贤易色”,朱熹集注说: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诚也。我认为这一句他解释得不是很贴切,这一段子夏还讲了父母、君和朋友,都是人伦的范畴,何苦单单少了夫妇这一伦?重德不重色,以之论夫妇之道,当然是很讲得通的。末句“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讲学贵实行,更是说学问有益。实行不错,实行前最好还是弄通道理。不然,自以为是做好事,未必做得都那么合适,有人觉得这句话讲得不好,“其流之弊,将或至于废学。”其实是他没认真揣摩子夏的语气,不懂这里边有知行合一的意思。易或解作如,或解作平易和易,都有道理。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勿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君子,有时指成德之人,有时指在位之人。联系下文,不大像是说成德之人。《论语正义》引《法言·修身篇》:或问何如斯谓之人?曰:取四重,去四轻。曰:何谓四重?曰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是言君子贵重也。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了就不牢固。主忠信,有三种解释。第一种,做人做事严守忠信;第二种,“主”与“友”对,投靠的一定要是忠信之人;第三种,训“主”为“亲”,亲近忠信之人。三种解释,好像没有讲不通的,也不大好说哪一种更合适。无友不如己者。这一句就有点意思了。苏东坡说:世之陋者乐以不己若者为友,则自足而日损,故以此戒之。如必胜己而后友,则胜己者亦不与吾友矣。所以“如”字不可解成“胜”,而要解成“像”。孟子说: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这都是友“如己者”。这一句讲友道,后面“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是讲友道,要参看。过则勿惮改。惮,是畏难的意思。君子应当有过速改,不可以畏难苟且。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一章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关于丧祭的,丧尽其礼,祭尽其敬,老百姓就厚道了。另一种解释是教人慎终如始,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始终如一。两种解释都好,第一种解释接受地更普遍一些。有一次在家里聊天,我偶然提了一下“慎终追远”四个字,我爷爷问我:“你怎么知道这个词?”我说:“我为什么不知道?”爷爷说:“以前家庙的匾上就是这四个字。”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禽和子贡都是孔子的学生,这一章是他们二人的问答。子禽问子贡:“老师到了一个国家,一定与闻该国的政事,是他自己求得的呢,还是人家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得到这种待遇。老师求的方法,大概跟别人的方法不一样吧?”又有一种解释,说孔子到了一个国家,观察风俗就了解了他的政教,老百姓温良,就说明他政教温良,老百姓恭俭让,就说明他政教恭俭让。这种解释也挺有意思,《孟子·公孙丑上》子贡说孔子“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我猜他可能从这句话生发出了这种解释。这种说法不是讲不通,似乎总是穿凿了一点?这一章里头还讲了一个很好的道理。孔子的盛德感人且不谈,总之他是必不肯求,一定要说他求,那他求的方法也跟别人不一样。不用说那些谄附小人,有一毫求的心思,就不是圣人了。圣人是以德求,不是像别人那样有心地求。天下人无不可感动,感动不了人只是因为你未到圣人的地步。圣人地步不是一蹴而就,但是学一分,就有一分收获。不这样体认,贸然入世,就不免有求。三求两求,就沦为巧言令色之流,所以说人走下道只因为一个求字。所以不能不求,只因为他不相信有不求而得这回事。有这样一副对联:惜衣食非为惜财因惜福求名利但须求己莫求人意思已经很不错了,但犹有憾焉,一个人本来就节俭,何必为惜福而惜衣食,一个人本来就无欲无求,何必求人求已?当然,那个对联的意思本来已经不错了。“温良恭俭让”这个短语毛主席也曾用过,年纪大一点的人可能会有印象。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看一个人,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他父亲去世之后,要看他的行为;三年不改变父亲那一套规矩,这样的人就称得上孝了。”还有一种解释:孔子说:“作人子女的,父亲在的时候要观察父亲的心志而承顺,父亲去世后要追念父亲的行为而继述,三年不改变父亲那一套规矩,这样的人就称得上孝了。”两种解释都很好,细细玩味之下觉得很有意思。历史上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等,保守派一般都会引用这句话,说变法就是不孝。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先王的法子,好就好在这里。大事小事都用礼,也有行不通的地方。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集注上说得很好:凡礼之体主于敬,而其用则以和为贵。体用之分,在佛教见于惠能的《金刚经注》,在道教见于魏伯阳的《参同契》。我们熟知的是清末改良派提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样看集注的解释就明白多了。儒家讲“和”有两个比喻,一个是说声音和谐,一个是说滋味调和。总之不是“和平”那么简单。和的道理就是阴阳相济的道理,就是太极的道理。崔适《论语余论》断句是: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也通。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有子说:“信很接近于义,讲出来的话可以反覆;恭很接近于礼,它可以远离耻辱。缔结婚姻不失其可亲之人,也等于是同宗。”集注训“复”为“践言”,我不太明白他为什么这样解释,我觉得讲“反覆”没什么不妥。“因不失其亲”,按集注解释是:所依靠的是自己亲族中人,也是值得尊敬的。另一种说法是:因,同姻。宗是同宗之意,这个似乎比前一种解释好一些。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多接触有品德的人来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称得上好学了。”宋代名臣王曾考科举连中三元,道贺的人说:“士子连登三元,一生吃着不尽。”意思说你考出来了,一生不愁吃不愁穿了,王曾正色回答:“曾生平志不在温饱。”做官固然是一种职业,但绝不能仅仅把它看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因而庸庸碌碌,甚至为非作歹。这一章里,孔子提出敏事慎言即好学,这就意味着,言行也是学问。毛主席说:“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再有《红楼梦》里那副名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以说,书斋里是一种学问,书斋外又是一种学问,两种学问做通了,才是大学问。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贡说:“穷也不卑屈于人,富也不骄傲于人,这种人怎么样呢?”孔子说:“可以,但是不如贫穷而仍快乐,富有而又好礼的人。”子贡说: “《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对呀,我现在可以同你谈论《诗》了,因为告诉你这一点,你就可以知道另一点。”《坛经》上有两首很有名的诗。一首是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另一首是惠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为什么想起这两首诗呢?“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不为外物所动,是第一首诗的境界;“贫而乐,富而好礼”则是心外无物,到了第二首诗的境界。这样解释可能也不确,大致是这个意思。子贡开始以为无谄无骄就可以了,听了孔子的话,又感到了义理的精妙,有所获益,也不敢自足了,所以引用《诗经》来表明心迹,而得到了孔子的赞许。朱熹《集注》中说: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可能就是成语“精益求精”的出处。恒产恒心的说法来自孟子,他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无恒心就是心有挂碍,于是就有了恐怖,有了颠倒梦想。所以贫而乐的境界很是难得,没经历过的时候不好理解。而贫中之乐不是穷开心,贫中之乐是砺德治学而来的。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说:“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人之为人,不是为了人家了解自己,人家知不知道对我没什么损失,没什么好担心的。人,难就难在知人。《出师表》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知人与否,小则关系自身,大则关系国家,知人需要经验,更需要时间,存了“患不知人”的念头在心里,才能讲究有素,才能慎终如始。王夫之说:“患己知之不早,则屈学以阿世。”患己知之不早是古今通病,好多人学就是为了求人知己,那么我想他阿世则阿世矣,真学问是很难学到手了。 为政第二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德是会意字。甲骨文左边是“彳”,右边是一只眼睛上加一条垂直线,表示目光直射。行动正直,目不斜视,就是德。金文“目”下加“心”,是说目正、心正才是德。小篆右上改为直,直心为德,所以以前德字可写作上直下心。德字本意是道德、品行。孔子说:“治理国家要靠道德教化,就像北极星一样,居于一定位置,群星环绕在他周围。”“德”也可解释成有德之人。“为政以德”就是治国要用有德之人。这样解释就更实一点。道家讲“君道无为”,法家讲“君逸而臣劳”,可以参考。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说:“《诗经》三百篇,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虚假缓慢。’”思,语助词。邪,不是正邪的邪,义为“徐”。“思无邪”出自《诗·駉》,无邪当与上面几章的“无期”、“无疆”、“无歝”义不相远,说邪恶不邪恶的毫无道理。古义邪就是徐,《诗·邶·北风》:其虚其邪,汉代引用多作“其虚其徐”,无邪就是心无旁骛、专诚一志的意思。孔子说《诗》,无论忠臣孝子,还是怨男愁女,都是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没有伪托虚徐之意。有些解释说无邪是有邪念,不对,《诗》里面也有讲人乱伦淫荡的,象《静女》、《狡童》之类。朱熹《诗集传》以为男女淫佚之诗计二十四。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集注训为“至”;有人训为“革”,格革音同,三代音同互训的有很多,意思是洗心革面;又有人训为“正”,变革不正以归于正,也讲得通,唯独“至”讲不太通。孔子说:“靠行政命令来治理老百姓,靠刑罚来约束他们,老百姓暂避免犯罪但还不知道羞耻;用德来治理老百姓,用礼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就有了羞耻之心而且能洗心革面了。”操术不同,功效各异。路头一差,而风俗由之而殊,气运由之而变,不可不辩也。(《松阳讲义》)教育路线关系国运。陆陇其是清代名家,这一段他解说得很好。《孟子》上有一段: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意思是:合乎仁的语言不如合乎仁的音乐深入人心,好的政治不如好的教化能得人心。善政,老百姓害怕他;善教,老百姓喜爱他。善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财富,善教可以得到民心。两下参看,应该会得到不少启发。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章是孔子自述一生学历。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有所成立,四十岁便无所疑惑,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能从别人话里听出微妙的意思,到了七十岁,心里怎样想就怎么做,都不会超出规矩。”《集注》引程子的话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读这一章,就不要只记住三十称“而立之年”云云,要反身自省,脚踏实地地学习圣人,学习如何做圣人。 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是三家中的孟孙,早年也是孔子弟子,后来因为政治斗争中抗命,后人就不承认他是孔门弟子了。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懿子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孝就是不要违背。”樊迟问:“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的时候,要按照礼来事奉他们,父母去世了,要按照礼来安葬他们,按照礼来祭祀他们。”乍见无违二字还以为是无违父母之命,下面转出无违于礼来,真是柳暗花明的感觉。这样的篇章不单是学义理,当作小文章读也很可玩味。有人说,三家僭礼,所以孔子便讲无违于礼,可是孔子有必要绕来绕去让人转达么?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父母担心子女的疾病。”父母爱子女,无微不至,唯恐子女身体生病。作人子女的要体谅父母,以父母之心为心,不但保养身体,而且修身严谨,这不就是孝吗?也有人认为是人子担心父母之疾为孝。第一种说法意味深长一些。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子,就是能养活父母而已。然而狗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不敬,那和养狗马有什么分别呢?”“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这里边是有歧义的,上面说人养犬马,也可解成犬马养人、犬马相养,还可解成养父母之犬马。其中还是以犬马喻人子之无知较为得体。孟子说:“食而不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这是人养犬马的意思。一般来说,以《孟子》解《论语》是比较好的,但是这里稍微差一点。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难的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儿子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这就算是孝吗?”另一种解释区别在“色难”上,他说色难是承顺父母之颜色,也讲得通。色难这一章是说养口体不如养志。《孟子》上有一段: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色难这一章,《孟子》这一章,再加上前那一章,三章参看,就应该明白什么是孝了色难,或解作,给父母好脸色看,这是接着下文讲的,也通。《礼记》说,孝子之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这一章有另一种句读: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区别不大,后一种好一点,毕竟说一天话是挺累的。如愚,是很不错的一种状态。我小时候也常被人夸聪明,现在想来真是浅薄。《金刚经》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为什么不直接译过来?据说就是“以浅薄故”。智慧尚且浅薄,何况乎“聪明”?聪明之失不止于浅薄,还记得《红楼梦》上的话吗?———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当然,“笨”也不好。《古诗源》有一首古诗:不聪不明,不能为王。不瞽不聋,不能为公。最好是聪明而浑厚,这不正是“如愚”吗?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孔子不是讲“患不知人”么,这一章便是讲如何知人的。孔子说:“看一个人,要看出他的动机,观察他的过程,考察他的归宿,这样的话,谁能隐藏得了呢?谁能隐藏得了呢?”孔子说得比较透了,孟子另有一种看法。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孟子说:“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心正,眼睛就明亮;心不正,眼睛就昏暗。听他讲话,再观察他的眼睛,他怎么隐藏得了呢?”相书讲,问贵在眼,择交在眼,颇有道理。想要知人,先要自知。先拿看人的法子来看一看自己,自己是什么样的心地,方式方法怎么样,效果怎么样,把自己看明白了,责己再严厉一些,再去看别人,自己不怎么样,哪里有看人的资格?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一章是很熟悉的了。不过我读《论语批注》读出了问题。此书成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七O级工农兵学员之手,基本是谬论,这一章批判得倒是很有意思。他说:“温故而知新”是根本错误的。新的正确认识、观点,只能从实践中来,只能从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来。整天埋头在古圣先王的陈腐说教中,是根本不可能获得新的正确的思想的。所以现在仍把“故”解释成旧的知识,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解成“己所素习”就好一些。读到这里,可以再回头看看“学而时习之”章,理解可能就会深一层。说到这里想起有人解《论语》,考据历史,揣摩语气,逐章说是孔子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形说的,这是件费力的事,我想恐怕也不会很讨好。 2.12子曰:“君子不器。”君子不要像器具那样。不要像器具哪样?有人解释不器就是说君子要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要限于一材一艺一用而已。我想说一点,多材多艺多用仍旧是个器。《易》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还说过,“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我想不器应该就是上达的意思。树木长得好,就被砍了做木材,长得不好就长于山野,而母鸡,下蛋就养着,不下蛋就杀了吃了。《庄子·逍遥游》篇末有类似的意思。杜甫有首诗说:古来材大难为用。所以有用好还是无用好,这个问题实在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而最大之用则是无用之用,也就是君子不器的意思。有用无用,是个辩证的问题,是不是惠施对庄子说,子言无用,你说的话没有用,庄子就说,地球很大,人所用的只是放脚的地方,但是如果只留下放脚的地方,还有用么?惠施说,无用,庄子就说,然则无之为用也亦明矣。有用无用是相对的,是变化的。这一章直译是:君子不是东西。一笑。2.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贡长于言语,孔子教他先做。做完了之后再说。这是教人不要言过其实,里面有“敏于事而慎于言”的意思。还有一种句读: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古人认为不朽事业有三种:立德、立言、立功。这一章是说君子立言,后世从之。譬如马克思创立共产主义学说,这是“先行其言”,列宁“而后从之”,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这样解释多少有点绕了,不过也不能说讲不通。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朱子《集注》:周,普遍也。比,偏党也。皆与人亲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言简意赅,注得很好。周和比相差有多远?公私一念之差,就分出了君子小人。所以“吾日三省吾事”,还是很必要的。君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由近及远。小人只有迁怒的时候才由近及远。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章初中语文里都讲过了。当时讲“殆”是“怠”,精神疲殆之意。王念孙《读书杂志》考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拙者疑殆。殆是疑的意思。《公羊传·襄公四年》注:殆,疑也。下文有“多闻阙疑,多见阙殆”,殆也是疑的意思。可见殆作疑讲是比较好的。《集注》作危殆讲不用驳了。这一章告诉我们学与思不可偏废。2.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一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攻,可解作攻击,《诗经》上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攻也有治的意思。异端,有异端邪说之意,也可解作另一端,事物的另一方面。“已”字也有两解,可以解作停止,也可以当作助词,这些解释合起来,就太麻烦了。这样麻烦,就要先正本清源,用《论语》用语之例来判断。《论语》有:小子鸣鼓而攻之;攻其恶,勿攻人之恶。都不训治而训为攻,所以应当解为攻击。用“已”字的有:末之也已,可谓仁之方也已。所以应当是助词。孔子的时代,中国还没有佛教,杨墨之说的出现也得等段时间。孔子又不太可能排挤道家,所以异端解成异端邪说就不对劲了,解成诸子百家之说就差不多。后面有子夏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诸子百家之说,就可以说是小道,君子止于不为而已。如果党同伐异攻击起来,必然是非蜂起,这就成了世道人心之害了。而夫子之量,是海纳百川,无所不容。所以这一章的意思是:攻击其他的学说,这就会造成祸害。2.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实实在在的一句话,偏偏就是很多人做不到。我们求学,最终是求一个真知,有了真知做人明达圆通,这件事情也是瞒不了人的。强不知以为知,见骆驼说马背肿,只会是为智者笑。 2.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干禄,一般解作求俸禄。《尔雅》训禄为福,干禄就是求福,这样解好一点。不过,解为治生之道最为妥贴。子张问如何治生,孔子教他修德之道,言行无失,禄在其中了。孔子的话听起来很迂腐。但道理确实就是这样,不外乎此的。2.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鲁哀公问道:“怎样做老百姓才会服呢?”孔子回答道:“把正直之人放到枉曲之人上面,老百姓就服了,把枉曲之人放到正直之人上面,老百姓就不服。”这里的错译成措,而不译成废置,诸译成之于而不译成众,因为枉者直者无论何时都废不干净。下篇还有“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才是用人之道。因为答尊者问,所以不是“子曰”,而用“孔子对曰”。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道理好,文章也好。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季康子问:“要使老百姓敬上,尽忠又努力,应当怎么做?”孔子说:“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尊敬你。对父母孝顺,对儿女慈爱,他们就会尽忠于你。选用善士又教育能力不够的人,他们就会对你效忠了。”这章是孔子答季康子如何使民的。“孝慈则忠”这一句讲得真好。《孟子·离娄上》有一章: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说:“处于下级的地位而得不到上级信任,就不能治理人民。得到上级的信任有一定的办法,朋友不信任,就得不到上级的信任。要得到朋友的信任有一定的办法,侍奉父母而不能使父母高兴,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了。使父母高兴有一定的办法,反省自己做不到诚,就不能使父母高兴了。使自己做到诚有一定的方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使自己做到诚了。所以诚是天道,努力追求诚是人道。做到诚而不能成事的,不曾有过;不诚,就没有能成事的。”这两章,可以说“其致一也。”
 
 
2.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政呢?”孔子说:“《尚书》上说:‘孝乎惟乎,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这也是从政,为什么要像你说的那样从政呢?”有人认为这一章是孔子做不了官的托辞,这样解释费劲丢人。修身为政的观点,儒家是有的。《尚书》(当然这里是《逸书》)孔子引过了,《诗经》上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同型。这一句意思是,做妻子的表率,从而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封邑和国家。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所以这里的为政,不是做官搞政治。是广义的,是孙中山先生讲的“众人之事”。众人之事,众人来做。“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友于,兄弟相爱的意思。陶潜《庚子岁五月从都还阻风》:再喜见友于。这里的友于是兄弟的意思,从兄弟相爱引申而来。2.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輗,音nì。軏,音yuè。都是车上的关键部位。不考证了。孔子说:“人不守信用,是行不通。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怎么走得了呢?”这一章很明白告诉你,做人要守信,不守信行不通。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子张问:“今后十代的事情可以预知吗?”孔子说:“商朝继承夏朝的礼制,减少增加了些什么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了商朝的礼制,减少增加了什么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继承周朝的,就是传一百代也是可以预见的。”改元变朔,有所变,有所不变。变的是制度,不变的是基本的伦常。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说:“不是应当祭祀的鬼,却去祭他,这是谄媚。见到应该做的事却不做,这就是没有勇气。”非其鬼而祭,意在求福,可是“淫祀无福”,福不可得,徒然谄媚了。见义不为,一则由于畏难,二则由于避祸。畏难是庸庸碌碌者所为,避祸则贤者有时也难免。祸有当避,有不当避,当避则避,没什么好说的。不当避而避,就是猥下无勇了。岂不知“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求福未必便得福,避祸未必能免祸,小人只是枉为小人罢了!孟子就讲,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八佾第三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说季氏,“在家庙庭院里演八佾之舞,这种事可以忍受,什么事还不能忍受?”“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越礼之事,孔子深恶而痛绝。《资治通鉴》开卷讲“三家分晋”,战国纷乱,就是从僭礼发端。3.2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祭祀祖先完毕时唱着《雍》这篇诗来撤除祭品。孔子说:“‘相维辟公,天子穆穆。’这诗你们三家的庙堂上怎么用得上呢?”《雍》是天子之诗,三家无知妄作,是僭窃之臣。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仁,怎么能用礼呢?一个人如果不仁,怎么能用乐呢?”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是用不了礼乐的。这一章是上接前两章,有为而发。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这个问题很大啊!礼,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丧事,与其事事做得很完备,不如心里很悲哀。”易,是治的意思。孟子有“易其田畴”,在丧礼而言,就是礼节仪式办理周到而没有哀痛之实。戚,则是一心哀痛而表面仪式不足。礼贵得宜适中,奢,易就过于文了,俭,戚就过于质了,两者都不是尽善尽美,但是做人处世当先质后文,所以说质是礼之本,实是礼之本。易,还有人解作和易、改变、简单,都不如解作治理好。还有一说,认为戚同蹙,丧礼,与其和易,不如蹙迫。这样解释也很不错。《隋书·高祖纪下》:丧与其易也,宁在其戚,则礼之本也。礼有其余,未若其哀,则情之实也。这里的易是有余。3.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夷狄尊奉君命,有上下之分,无君而有君。诸夏蔑弃君命,无上下之分,有君而无君。孔子这句话大概是伤时之叹,也有可能是内中国外夷狄。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祭泰山,是天子诸候之礼,季氏以陪臣而祭泰山,是不符合礼的。冉有是孔子的弟子,当时在季氏那里作官,孔子问冉有:“你能劝阻他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就说:“啊呀,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泰山之神,是不会接受非礼之祭的。《论语征》有这样一种观点:孔子引林放,则是讥奢不讥僭,大抵是季氏为鲁侯祭山,过于奢侈了。这也可备一说。有个小故事。一个人,天天拜观音,磕头,烧香,一天忽发奇想了,他就问观音菩萨:“我天天拜你,你天天拜谁了?”观音就说:“我也天天拜观音。”这个人大奇,说:“哪有天天拜自己的?为什么呀?”观音回答说:“求人不如求己。”所以说,上安下顺,父慈子孝,就最好了,哪里用得着祭谁呢?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一章有另一种句读: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据考证后一种句读不正确,因为往下走是用不着让的。君子谦谦,不跟人争,一定说有的话,也就是射箭,这样的争也是雍容揖让,这才是君子之争。文人争名,武将争功,艺人争能,小人争利,仕者争权。君子不争,不是故尚高雅,他只是觉得天下事没什么好争的,他看人家争东西,好像大人看小孩争糕饼,有什么好争的?不争也不是教你不奋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毛主席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礼是不是第二位呢?”孔子说:“商啊,你真能阐发我的意思,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了。”绘事要以粉素为先,礼也必定要以忠信为质。子夏理明辞达,因论诗而知学,所以孔子说“起(同启)予者商也”。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不违如愚”,孔子说:“回也非助我者也。”这些弟子都是他很喜欢的,这些弟子确实也都称得上“天下英才”。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徵,同证。文,是典籍。献,就是贤,贤人。我上大学读的就是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一开学先讲了文献二字的来历,现在回想起当时情景,还是历历在目。杞是夏朝之后,宋是殷商之后。夏商二代之礼我能讲出来,可是杞宋两国不足以取证,这是因为两国的文献不够,文献充足的话,我就可以拿来取证了。刘邦入关,他手下的将军们纷纷争取财物,只有萧何一人把秦朝的图籍保存下来,沛公就是靠这些图籍,才详细了解了天下形势。文献这个东西,好像无关日用之急,其实在天下则关系天下,在一家便关系一家,是继往开来的一件东西,怎么能不重视呢?《孟子·万章上》有一段:北宫錡问曰:“周室班禄爵也,如之何?”孟子曰:“其详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诸侯因为传下来的典籍妨害自己,影响了自己的统治,就把典籍毁掉了,这是古为今用的史学观。然而孟子还能听说其大概,说明文易毁,献难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斩草除根,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3.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禘,孔安国注是“禘祫之礼为序昭穆也。”昭穆是指宗庙里牌位的摆放顺序。灌,祼的假借字,《周礼》说:“以肆献祼享先王。”是祭祀求诸阴阳的意思。其中肆献是求诸阳,祼是求诸阴,周人贵阴,所以先求诸阴。凡祭重灌,禘礼尤甚。孔子说这句话,大概是讥讽鲁国国君僭礼之意。这一章涉及礼制,礼制我没有认真研究,读起来事倍功半,读者可从我身上吸取教训。所以陆游说“功夫在诗外”,治《论语》功夫也在《论语》外,经史通透,治《论语》才是好手。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孔子指其掌,那么应当是禘说易知的意思。慎终追远,则民德归厚,那么治天下如运诸掌。孔子答以不知,大概是因为禘礼含先王报本追远之意,意义重大,不是仁孝诚敬之至,不足以语此。《集解》认为孔子答以不知,是为鲁君讳,这个不敢妄议其是非。我从十几岁开始读《论语》,到现在,始终感觉这句话里头有“天下可运于掌”的气概,不过始终也不能确实。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前两句大概是古语。祭祖就如同祖先真的在面前,祭神就好像神灵真的在面前。孔子的话有两种句读。一种是:我不亲自参加祭礼,那和不祭没什么分别。另一种是:吾不与,祭如不祭。与是赞许的意思。我不赞赏那些祭祀时人在心不在的。这一章是孔子教人祭祀要有诚意。第二种句读似乎好一点。《大学·第十六章》: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程子说鬼神是“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张子说鬼神是“二气之良能”,我想不管他是什么,孔子是信其有的,不是像鲁迅所说,两个“如”字打马虎眼混过去。当然,要“至诚”才能知鬼神之情状。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3.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奥,是屋内西南角的神,地位较尊,灶、灶神,地位似乎略低于奥神,但是有实权。朱熹认为王孙贾是卫国权臣,他这样讲是讽喻孔子,效忠君王,不如阿附权臣(王孙贾自己)。考察当时形势,王孙贾是周人,入仕于卫。卫灵公时,政权是在南子和弥子瑕二人手中。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弥子瑕是子路的连襟(俗称挑担)。《孟子》上有: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又有:弥子使人告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孔子如果住在我家里,就可以得到卫国的卿位。所以,奥在内尊贵,是比喻南子,灶在外有权,是比喻弥子瑕。王孙贾可能是在琢磨自己向谁谄媚而问孔子。孔子说:“不对。你得罪了天,向谁祷告也没有用。”清初大儒李颙李二曲先生在他的《反身录》里讲:若附热躁进,于定命无秋毫之益,于名节有泰山之损。讲得太透辟了。3.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监的本意是人利用皿中之水照照自己的模样,引申为借鉴。周代继承演进了夏商二代的礼法,文治昌盛,所以孔子“从周”。当时孔子不提倡汤武式的革命,也不是简单复古。3.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到鲁国周公庙,每件事都问。有人说:“谁说叔梁纥的儿子知道礼呢?他到了太庙,每件事都问。”孔子听了说:“这就是礼。”寥寥数语,孔子的忠信诚谨好学,跃然纸上。至于其他,不必深究了。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3.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皮,用兽皮做成的箭靶子,射不主皮,是指射箭是否中的为主,不在于穿透靶子。科,是等级。孔子说:“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个人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主皮之射就是崇尚武力。君子无所争,君子尚礼不尚力。儒家还有几个关于射的比喻。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行仁的人犹如比赛射箭: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势而后放箭;射不中的话,不怨恨胜过自己的人,只有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罢了。这是教人君子求诸己之意。还有: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甚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智,好比技巧;圣,好比气力。就像在百步之外射箭,射到了,是你的力量,射中了,却不是因为你的力量的缘故啊。这是教人智圣皆重之意。还有: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彀,就是拉满弓。这句话是说学者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功亏一篑。还有一句,毛主席也引用过的: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君子教人学道,就像拉满弓而不发箭,箭跃跃欲出。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告朔是天子诸侯祭祀之礼,鲁国政治昏乱,自文公起,国君就不告朔了,所以用来告朔的饩羊就成了摆设。子贡打算去掉告朔的羊,孔子说:“赐啊,你爱惜那个羊,我爱惜那个礼啊!”子贡觉得已经没有告朔之实了,留着羊有什么用?殊不知,仪式虽然不举行,保留这个羊,还能让人记住有这种礼,还可以恢复,如果连这只羊也去掉,这种礼可能就此消亡了。所以孔子觉得可惜。3.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孔子说:“我不过是尽事君之礼,人家却认为我是谄媚。”人以为谄,其实是因为人不能尽礼。3.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鲁定公问孔子:“君主使用臣,臣侍奉君主,都应该怎样做?”孔子回答说:“君子应该以礼来使用臣,臣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以上临下,不难于有情,却难于有礼。以下事上不难于有礼,却难于有情。以上临下要守礼,不要粗率简易。以下事上要尽忠,不要欺君罔上。这样上安下顺,就是清明的政治了。孔子讲话深中肯綮,又不偏不倚,真是圣人之言!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3.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忧愁而不悲伤。”以后的很多儒家都类推孔子这句话,说《诗经》中正和平,温柔敦厚。这种说法虽然未必确实,我们要知道中正和平温柔敦厚是极好的,当然不如此也未必不好。3.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社,是土地神。谏,是规劝,咎,是责备。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社应该种什么树,宰我回答:“夏朝植松树,商朝植柏树,周朝植栗子树。植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恐惧。”孔子听到了,说:“已经做过后就不要提了,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再劝说了,已经过去的事不要去责备了。”这一章存在一点小争议。有人认为松柏栗是社树,有人认为是社主(木牌)的木料。这个我觉得已经不太可考了,这个也无关紧要。重点是孔子三句话的意思。孔子认为,宰我回答的并不是立社的本意,又助长了哀公杀伐之心,看上去在责备宰我,更是感慨世道衰微。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三归,《集注》说是台名,有人认为是地名,都不太好;有人认为“归”与“馈”通,意义迂曲了;解释为家有三处,就近多了;解释为藏货财之所,应该最为合理。树塞门,反坫都是君的待遇,树塞门是立照壁,反坫是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孔子说:“管仲这个人器量真狭小呀!”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家里有聚敛货财的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说:“国君在大门口设立照壁,他也在大门口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友好会见时设置反坫,管仲也设了反坫。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既承认他的功业,又不讳言他局量偏浅。不是那个级别硬要享受那个待遇。孔子说管仲器小,或人认为俭就是器小而问孔子。其实俭何尝是器小?不俭才是器小。守礼近乎拘谨,似乎器小,其实又何尝是器小?不知礼才是器小。俭才可以长久,知礼才能有规模。那些不俭、不知礼的,就算适逢其会,能勃然而兴,也会忽焉而亡,怎么不是器小呢?倒是那些勤俭有礼的,醇厚悠长。宋人有一首题壁诗: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争似满炉煨榾柮,慢腾腾地暖烘烘。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3.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翕,协调。从,就是纵,放纵,展开。纯,和谐。皦,是章节分明。绎,是连续不断。孔子跟鲁国乐官谈论音乐,说:“音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的时候,很协调;展开来,悠扬悦耳,章节分明,又连绵不断,然后结束。”这章是孔子讲音乐的道理。王夫之由音乐谈出了文章的道理:《孟子》七篇不言乐,自其不逮处,故而未化。唯其无得于乐,是以为书亦欠。若上篇以好辩终,下篇以道统终,而一章之末咸有尾煞。孔子作《春秋》即不如此,虽绝笔获麟,而但看上面两三条则全不知此书之将竟。王通窃仿为《玄经》,到后面便有晓风残月、酒阑人散之象。故曰:不学《诗》,无以言。所以说,作文要气盛,气盛然后作文,韩愈说:气盛则音之高下与语之短长者皆宜,道理就在这些地方。这里面还包含着起承转合的道理。我们知道八股文讲起承转合,其实写书法有落起走住叠围回藏,太极拳有挤按肘靠,天下事,都有个起承转合,只是明显不明显,高明不高明的差别罢了。3.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仪,是卫国的地名。封人,是掌封疆的官员。丧,失位去国,没有官做。木铎,是木舌铜铃,古代发布政令施行教化时用以召集听众。仪这个地方的封疆官求见孔子,说:“凡是君子到这个地方,我没有不见一见的。”从人带他见了孔子。他出来说:“你们何必担心没有官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子为木铎,来教化天下。”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说《韶》乐:“形式完美了,内容也很好。”说《武》曰:“形式很完美,但内容稍差一些。”《韶》,是歌颂大舜的乐舞,《武》,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孔子这样评价两种乐舞,正是“闻其乐而知其德”。(其字,赵岐以为指孔子,朱熹以为指名代名王,我倾向赵说,但这里用了朱说)3.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子说:“在上位的待人不宽厚,举行礼仪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我怎么看得下去呢?”这一章似乎是有为而发,但是我们学到了居上须宽,为礼须敬,临丧须哀。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里仁第四4.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是很好的。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怎么说得上明智呢?”我们知道的“孟母三迁”,就是择仁而处。《孟子·公孙丑上》有一段引到了这一章。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知也。”矢人,是以造箭为生的人。函人,是造铠甲的人。巫,能治病。匠,木匠,要造棺材。这段话的意思是:造箭的人难道天生比造铠甲的人不仁吗?造箭的人唯恐他的箭不锐利不能伤人,选铠甲的人唯恐他的铠甲不坚固使人受到伤害。唯恐救不了人的巫医和唯恐不死人棺材卖不出去的木匠也是如此。所以说选择职业不可不慎重啊。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是很好的。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怎么说得上明智呢?’仁,是上天尊贵的爵位,是人们安定的住所。没有人阻挡却选择不仁,这就是不智。孔子讲择乡(选择住处),孟子发挥了,讲择术(选择职业)。由此我们可以推广到很多地方。譬如择乡可以想到择友择妻,择术可以想到择师择好(爱好)等等。记得我高中的班主任徐致远老师常常引用柳青《创业史》上的话教我们,人生有几步是非常关键的,一定不能走错。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约,是贫困。利,朱熹解作贪,“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也可以解作下面译文中的用法。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期过贫困的生活,也不能长期过安乐的生活。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有智慧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所以实行仁。“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安守贫困,小人困苦不堪就要作乱了。孔子就讲:“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君子处富贵,能“无骄”能“好礼”,不仁之人久处富贵,就会有种种毛病出来。“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一句话讲得太好了。《朱子语类》上讲,安仁者不知有仁,如带之忘腰,履之忘足。利仁者见利为一物,就之则利,去之则害。仁者安仁,好比系惯了腰带,就不觉得系着腰带,穿惯了鞋,就不觉得穿着鞋。朱熹这个比方非常生动。知者利仁,好比用筷子,吃饭就拿上,不用的时候不会老拿在手里。我想,我们大都不是“生而知之者”,“仁者安仁”的境界不是一蹴而就、说说就能做到的。所以要循序渐进,先从“知者利仁”入手,好比眼睛近视了要戴眼镜,乍戴不太习惯,戴久了就不想摘了,经济学里叫帕雷托改进。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说:“只有仁者才知道爱什么人,厌恶什么人。”仁者不是好好先生,不会一味说好话做好人,好仁而恶不仁,才是仁者。仁是境界很高、涵盖很广的一种品德。仁里面包括“公”和“明”。仁者要明白的人之好恶,然后好人所好、恶人所恶。这样,“公”和“明”都出来了。4.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恶,可读作邪恶之恶,也可读作厌恶之恶。朱熹集注解成邪恶,一个人假如立志做仁人,就不会做坏事了。俞樾《群经平议》解成厌恶。一个人假如立志做仁人,就不会厌恶别人。前一种说法淡而无味,好像“乾坤大挪移”一般的神功魔法,不如后一种说法。“无恶”与“能好能恶”文义相承,并行不悖。“仁者爱人”,虽然有所屏弃,但是心中仍然希望他能改过自新。“无恶”与“能好能恶”,是车之双轮,鸟之两翼。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一章第一句是论富贵贫贱,后面说君子,意义关联并不很大,有可能原为两章误合为一章。一章两章,讲起来关系也不是很大,我们逐句看就是了。“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升官发财,是人人想要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取得,君子不去享受它。贫穷和卑贱,是人人厌恶的,不用正当的办法摆脱它,君子就不摆脱。好富贵、恶贫贱,是人之常情,“财发吉祥地,花开富贵春。”这样的春联年年都卖不少。君子视富贵、贫贱,都是外物,所以不处不去,正是达天知命处。“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附。”无故得非分之位、意外之财,常人之所喜,正是君子之所惧。有句俗语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说得不错。然而道是什么?我想道还是在天理国法人情之中。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恶,音wū,同“乌”,疑问词。君子如果不仁,怎么称得上君子呢?君子不仁,就如同汽车没有轮子,名不副实。君子无终食之章违仁,造次必如是,颠沛必如是。造次,是仓促之间。颠沛,是流离失所。君子是不会有一顿饭的功夫离不开仁的,在仓促之间也必定守仁,在流离失所时,也必定守仁。仓促时不违仁,那么时间久了也不会违仁,危急时不违仁,那么平时就更不会违仁。这就是“无终食之间违仁。”《中庸》上讲:道者也,不可须臾离也。那么,“仁也者,亦不可终食之间违之。”这个功夫,不是闭关打坐修炼出来的,它要我们读书做事都存着这么一点念头,由浅到深、由偏到全、由生到熟,一步步脚踏实地地去学去做,这才是正道,才是大道。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孔子说:“我没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无法超过的了;厌恶不仁的人,他的仁,是不让不仁之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用自己的力量去实行仁德的吗?我还没有见过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大概是有的,但是我没有见过。”“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这句,上面的解释是按人说的,王夫之认为这个可以指实事实功,那么末句就是无用力而力不足之事,而不是感叹没有见过用力而力不足之人。这样解释感觉更好一些。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这里的“仁”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仁”一样,其实都是“人”。孔子说:“人们犯的错误,各自归于他那一类。看一个人他犯什么错,就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这一章还是教如何知人的。《集注》说: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以此类推,可以知人。最后还是要说一下,修己和和观人大大不同。观人可以观过,说到修己,过是最好不要有的,《红楼梦》上贾代儒教训宝玉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要做君子,就不要轻易放过自己,不要过得那么“舒服”,果然修到了君子的层次,那才是“得大自在”,再舒服不过了。其实,过和功(缺点和优点)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比如说,一种性格,往左一点是固执,往右一点就是认真,又比如,往左一点是大方,往右一点就是奢侈,再比如,往左一点是清高,往右一点就是骄傲。《神相水镜集》收了刘劭的《相法九征》:八曰观其所短以知其所长,有短者未必能长,长者必以短为征也,如直之失也讦,他短放此。
4.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说:“早上明白了道,晚上死也没什么遗憾了。”这句话听上去像嗜武之人得了武功秘籍,其实不然。夫子之道不外乎日用平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和禽兽能差多少?有人说人是“不渴而饮,四季性爱”。人和禽兽差别在什么地方?差就差在这个道上,人一生若不能闻道,可以说昏昏噩噩跟禽兽分别不大了。这个道也不是 “顿悟”而得,而是来自躬行心得。得了这个道,果然“夕死了”,也是老子讲的“死而不亡”。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说:“士有志于圣贤之道,却又以吃不好穿不好为耻的,不值得同这种人谈论。”衣食用度,这个每个人家庭情况不同,实在是没什么好计较的。后面会提到,子路,穿着件破袍子,跟穿貂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也没怎么样。人一旦耻于恶衣恶食,就有可能走上邪路。季氏八佾舞于庭,三家以《雍》彻,都是从耻于恶衣恶食这一念上来。那些偷窃的,贪污的,种种作奸犯科,最初原因大多就是耻于恶衣恶食。所以耻于恶衣恶食的要想清楚了,说到家,耻于恶衣恶食,便是一身俗骨,俗不可耐,这样的人,吃得再贵,穿得再好,又有什么用?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適,音dí。无適无莫,有的解释为无亲无疏,有的说中无可不可。比,是亲近。《无量寿经》、《华严经》上都有“无所適莫”这句话,都是无所亲疏的意思。4.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说:“君子想的是道德,小人想的是居处。君子畏法,小人贪利。”这里的君子小人是以道德而言。还有人认为君子小人是以地位而言,君子是指统治者,小人是指被统治者。这样讲,怀就是归向的意思。《诗·皇矣》:予怀明德。《毛传》:怀,归也。《公治长第五》:少者怀之。孔注:怀,归也。怀训为归,本就是经传的达诂。这样解释就是:君子以德治国,那么小民就安土重迁。君子以法治国,那么小民就获得惠利了。这一章言人人殊,未知孰是。我习惯上选前一种:君子终日想得是进德修业,小人求田问舍。君子安分守法,小人则唯利是图。4.12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放,依也。什么事都只追求利益,那就会招来很多的怨恨。读了这一章,我们就要把利啊权啊的这些东西,看淡一点,多存一点恻隐之心,多存一点辞让之心。做一个能人,何如先做一个好人?《孟子》首章,梁惠王问孟子不远千里而来对魏国有什么好处,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读这样的文字,心里很痛快。金圣叹评《西厢》,里面讲了许多个“不亦快哉”,我觉得那多少个不亦快哉加到一起也不如读《论语》痛快!当然,这种话是责己的,不是待人的,待人不能苛。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孔子说:“能以礼让治国吗?这样治国有何难哉?不能以礼让治国,拿礼怎么办呢?”国立于礼,礼生于让。以礼让治国,那么上下同欲,国家昌盛,长治久安,这才是先王制礼之精意。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孔子说:“不担心没有官位,只担心没有立足的东西。不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值得别人尊重。”君子要具备经纶才能,而不求世人用己;要具备高尚道德,而不求世人誉己。君子对于名位,不去汲汲以求,也不是避之唯恐不及,是听其自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来自来,去自去。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参,是曾子之名。孔子说:“参啊!我的道理有一个根本的东西贯穿始终。”曾子说:“是。”孔子走后,别的学生问曾子:“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理,就是‘忠恕’罢了。”张甄陶《四书翼注论文》说:此章道理最平实,是以尽心之功告曾子,非以传心之妙示曾子。曾子之唯是用力承当,与颜子“回虽不敏,请事斯语”口气一同,不是释迦拈花,文殊微笑。忠恕而已,是直截切指,与门人共证明此第一义,不是将一贯之语移下一层。盖曾子年最少,夫子没时年方二十九。一以贯之非他,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夫子亦三十而立,曾子此时安有此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气候,夫子遽付以秘密心印?且曾子至死尚战战兢兢,何曾得夫子此言便是把柄入手。纵横贯串无不如意?故谓此章夫子以尽心之功告曾子则是,以传心之妙示曾子则非。孔子不玩玄之又玄那一套,张甄陶文章写得很好。尽已致至之谓忠,推己及物之谓恕。曾子可能是因为一以贯之不好表达,不是门人学力见识所及,所以答以忠恕。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就是明白、知道。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孟子说:“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鸡叫就起来,孜孜不倦行善的。是舜一类人;鸡叫就起来,孜孜不倦求利的,是跖一类人。要知道舜和跖的分别,没有别的,就在利和善之间。喻于义,就有孝悌忠信,杀身成仁的;喻于利,那么就有患得患失,蝇营狗苟,以至名节丧尽的。陆象山在白鹿洞讲这一章,学者听了悚然警惕,以至于泣下数行。我们反省一下自己过去所做所为,恐怕不只是泣下数行而已吧!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就希望自己能像他一样贤良,见到不贤之人就反省自己不要和他一样。这一章孔子教我们一个很具体的修身之法。见贤见不贤,不必亲眼见到。看书、看电影,都能见到。时时内省,自然可以日新月异。4.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几谏,轻微、委婉地劝说。劳:一般解作劳苦。或训为忧,《诗经》上“实劳我心”、“劳人草草”,都是作忧讲。还有人解作“勉”,《子路篇》:爱之能勿劳乎?这个“勉”跟“教诲”意思相近。孔子说:“事奉父母,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恭敬而不违背他们,替他们操劳(或忧愁)而不怨恨。”《孟子·万章上》有一章也讲了“劳而不怨”。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也”。万章曰:“父母爱之,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得间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毫不在乎),我竭力耕田,共(同恭)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于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吾于大舜见之矣。”事父母几谏,父母犯了错误,你去劝告,要委婉巧妙,不要让他们丢面子。孔子讲得具体实在。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方,集注解为“常”,我觉得不如解作“方向”。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出游也有一定的方向。远游则离父母久远,不能事奉父母,而且让父母挂念。作人子女的,要让父母省心,不要老让父母担心,要关心父母、事奉父母,不要反过来让父母伺候。退一万步讲,你现在是作人子女,有一天你也会为人父母的。听人常说,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子方知父母恩。不到那个时候就是没有那么深切的感受,但是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吃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那是多么大的遗憾。4.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一章重出了。这种情况出现,大概是因为当时《论语》记在竹简上,编的时候弄差了。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年纪大了而担心。这一段讲的是骨肉之情。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躬,亲身,自己。逮,赶上,达到。古人话不轻易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耻。别解:“古人说话不会过分(出位),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耻。两种解释意思相通。都是教人言行相符。这个“言”可以理解得广泛一些,可以理解为说的话,作的许诺,发的议论,写的文章,我写的这本书也可以算是“言”。老子说: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说得真痛快!我动手写这本书,很犹豫。我的好友杨君说,这是个普及传统文化的东西,你写这样一本书,就写给我这样的人看,觉得《论语》应该读,但就是读不下去。所以我拿定了主意,也不敢计较自己逮或不逮了。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4.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孔子说:“因为约束而犯错误的很少啊。”约这个字,有节简收敛落实谨慎周密谦虚不少层意思。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就是守这个约。《孙子兵法》有: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先为不可胜。”也有守约意思在里面。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讲,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意思很像。4.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讷,音nà,说话迟钝。君子说话要迟钝,行动要敏捷。孔子欣赏这样的人。西方的神(耶和华)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中国的神(盘古)要拿起斧子横劈竖砍,才能把天地开辟。西方的神话重语言,中国的神话重实行。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有德之人不会孤独,一定会有人同他亲近。还有一种解释:有德之人不孤单,他一定是有好邻居。都通。这一章是一种劝勉,更是说固然之理。道德之为物,下体人情,上合天心。《易》有:同心相应,同气相求,人也。又有:水流湿,火就燥,天也。有了德这个东西,怎么会孤单呢?前面讲过:为政以德,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更是把这种天人感应说透了。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心源造化,本来就可以相通。读了这一章,不但要知其必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坚定信念。4.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数,有人说是烦琐的意思,有人说是催促的意思,有人说是数落责备的意思。这一章我也不会取舍,总之是要明白君臣朋友之间,不同于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相交要注意把握分寸尺度。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公冶长第五5.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这一篇和《雍也第六》的前半篇,都是论古今人物贤否得失的。公治长,是孔子的弟子。缧绁,音léi xiè,绑犯人的绳子,指监狱。孔子说公冶长:“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被关在监狱里,但不是他的罪过。”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读这一章,我想起了《孟子》上一段话,这段话原本也是孔子讲的: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缩,直。惴,恐吓。反躬自问没有道理,纵然是个穿粗布衣裳的老百姓(卑贱之人),我也不去吓唬他;自问理直,虽然敌人千万,我也勇往直前。公冶长坐牢,或是因直受祸,或是无妄之灾,不用往心里去的。相反有些人,表面是高高在上,志得意满,不过是幸免于难罢了。难道他中夜醒来良心上过得去吗?5.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孔子说南容:“国家有道的时候他有官做,国家无道的时候,他也不会受到刑罚。”于是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南容能见用于治朝,能免祸于乱世,是贤明之人,孔子就把侄女嫁给他。这两章说的是圣人择婿,朱熹集注合为一章,何晏集解是分作两章,区别不大,我喜欢分成两章。有人说,女孩嫁给南容比嫁给公冶长更保险、更安全,所以孔子礼让,把自己的闺女给公冶长,侄女给南容,这个说法很是未必。因为女儿侄女年龄什么的都不清楚,男女婚姻也讲究个缘分。圣人不会什么都避嫌,那么小家子气。5.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孔子说子贱:“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啊!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这个人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呢?”里头有“里仁为美”的意思,也有“德不孤必有邻”的感觉。《论语意原》上说:“夫舍人之善而不称,乃归于他人之渐染,非圣人忠厚之言。盖子贱之为人,必沉厚简默不祈人之知者。自非鲁多君子,孰能取其为君子也?这样说深刻,但有点偏激了,试想圣门弟子人才济济,敬业乐群,是何等气象!自然能使人道德日进。孟子说: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孟子就说,居移气,养移体。5.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算得上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瑚琏,是很贵重的祭器。孔子以瑚琏比子贡,是很高的赞许。前说讲过孔子说“君子不器”,跟这一章是不是矛盾?一点儿也不矛盾,不器是较高的层次,器是基本的东西。人生在世,首先就要做一个器,成为一个有用之人。《红楼梦》里说: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这里说的便是个无用之人。可能也有玩笑的成分。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佞,现在说“佞臣”,“奸佞”,是个贬义词。春秋时佞是口才便给之意,是褒义词。可能就是因为孔子“恶夫佞者”,它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雍,孔子的弟子冉雍,字仲弓。有人说:“雍这个人有仁德而不善辩。”孔子说:“为什么要善辩呢?口齿便给同人辩驳,常常引起别人憎恶。他是否做到仁我不知道,但是何必要善辩呢?孔子一贯不喜欢夸夸其谈的人,夸夸其谈,往往心浮气躁,心口不一,君子不喜欢这样。孔子的弟子颜回“愚”,曾子“鲁”,冉雍“简”,一派浑厚淳朴气象。子贡能言语,而独为孔子庐墓六年,也是忠厚质朴之至。这都是平时的学养。我平时临《九成宫》,写“人玩其华,我取其实,还淳反本,代文以质。”这几句,反复看,很耐人寻味。范文澜有一个讲治学的对子: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说一句空。这个事情就是这样,想做点东西,第一先需恭默诚谨。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5.6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这个没有多大信心。”孔子听了这话很高兴。我们可以想见,漆雕开是志存高远的君子,他对仕途没有多大兴趣,自甘寂寞,潜心于学问,境界已经很高了,而当他自信得及,虽欲不仕亦不可得。这样的人真是高明。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这是通行的标点。我念大学时听孙钦善先生的课,他讲了别一种断法: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这种标点很不错。说起来像是马后炮,我本来就觉得“好勇过我”有点别扭。这段话译成白话文就是:孔子说:“道行不通,我就漂洋过海。跟我的人,大概是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子路争强好勇有点过了,我还没找到桴材。”孔子伤感道之不行,但仍然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有人说材同哉(语助词),有人说同才(才能本领),还有人说同裁(裁度事理),这样这一章的主旨就成了刻画子路之为人,似乎偏了吧。东坡词: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首词,记不准了,末句有这一章的影子。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孟武伯,是鲁国大夫,孟懿子的儿子。赋,这里是指兵役军政。古代以田赋地税出兵役,所以治其赋有管理军政之意。孟武伯问:“子路仁吗?”孔子说:“不知道。”他又问。孔子说:“子路,在千乘之国,可以让他掌管军政,但我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仁。”“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千室之邑百乘之家担任总管,我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仁。”“赤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赤这个人,可以让他穿上礼服,束紧袍带,在庙堂之上接待宾客,不知道他能否做到仁。”孔子的回答得体而且中肯,可以细细体会。读这一章还要知道,仁至高至大,孔子不轻易以此许人。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比谁更胜一筹?”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颜回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孔子说:“确实比不上啊;我和你都比不上。”学夫子之道,固然需要聪明颖悟,但是仅仅聪明是远不可能的。子贡佩服颜回,只服他的闻一知十,有点偏了,孔子乘着他的一念虚心说“我和你都不如他”,是想启迪他,学问是来自于躬行心得,即使闻一而知十甚至知百,最后也要一以贯之。《集注》说:与,许也。我同意你说比不上他。我觉得这不太象孔子的语气。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昼寝,有几种解释,可解为白天睡觉,可解为上课打瞌睡,还有人认为昼(晝)当做画(畵),宰我画其寝室,加以藻绘,这个有点想太多了。白天睡觉是最普通的解释.上课打瞌睡这个好是好,然而说不准。杇,同圬(wū)。粉墙,韩愈有篇文章《圬者王承福传》,选进了《古文观止》。第二个“子曰”可能是衍文。宰我白天睡觉,孔子说:“烂木头不能再雕刻,肮脏的土墙不能再粉饰。宰我这个人,何必再责备他!”“以前我对人,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会做,现在我对人,听了他的话,还要再看他的行为。这个态度,我是因宰我而改变的。”这一章孔子严肃地批评了宰我,希望他学而不厌、言行相符。5.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枨:音chéng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的人。”或人说“申枨”,孔子说:“申枨多欲,怎么称得上刚呢?”这个刚是光明正大、坚强不屈之谓。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是刚。你看好多做官的有钱的,装模作样,巍巍然,那些都是狐假虎威、色厉内荏之徒,怎么称得上刚呢?”孔子讲无欲,重刚;老子讲无欲,尚柔。林则徐的名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下联就是反用其意。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5.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我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子贡说:“我不想别人把(不义)强加给我,我也不想把(不义)强加于人。”孔子说:“赐啊,这不是你能做到的。”这一章我觉得很费解,我还没太想明白。5.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子贡说:“夫子讲诗书礼乐,是可以听到的。夫子讲性和天道,是很难听到的。”子贡是圣门高徒,如果孔子讲性与天道,他定是可得而闻,这样讲或者是孔子只讲给少数人听,大多学者不得而闻,或者是夫子寓性与天道于文章之中,不是聪明特达不能听懂。《论语》一书中言及性与天道的确实不多。《孟子》中则谆谆然言之不休。可以说孔子示之以端,想要学者深造而自得,孟子是悉以捐之,想要普及天下。孟子透彻,然而比不上孔子的深远。5.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闻。子路听到一项道理,还没有实行的时候,生怕又听取新的道理。子路急于行而不急于闻,这就是他所以为贤人。试想自己平时贪于知见,惰于实行,真是羞惭无地。这一章文字也洗炼得到家了,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更好的文字来表达。闻,还有名誉的意思。上海滩的帮派老大好象就称“闻人”。这样的话这章就是:子路有了名誉的话,如果没有实行,唯恐有名誉,《孟子》上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那里是“闻过则喜”,这里是“承誉则恐”,讲起来也很通顺。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得到‘文’这个谥号呢?”孔子说:“他做事勤敏,好学又虚心下问不以为耻,所以得谥为‘文’。”这一章习惯上把“敏而好学”和“不耻下问”分作两下,其实“敏”是一层意思,好学不耻下问是一层意思,然而两个四字句念起来又那么顺口,所以这个句读就不好下结论了。孔文子是卫国大夫,是个有问题的人,子贡之问是觉得这样的人不足以得“文”这个美谥,孔子就文论文,与人为善,足见其道大德宏。5.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孔子说子产:“有四种君子之德:他为人谦恭,对国君礼敬,恩泽百姓,用民有度。”这一章是孔子赞许子产。子产相郑,宽猛相济,是一代良相,孔子常常称道的。然而现在似乎知名度不高,我记得以前我的同学李君考香港中文大学,有道题就是问子产相郑的,问我我也答不出多少来。历史就是如此,时间久了很多东西就会淡忘,我们父辈心目中神一样的人物,我们往往不怎么喜欢,然而孔圣人却又是历久弥新。5.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孔子说:“晏平仲善于和人交往,相处的时间尽管久了,仍能对人敬意不减。”这一章有另一种解释,说“久而敬之”是人敬晏子,但是这可能是因为晏子之贤,怎么能看出是晏子善交呢?且孔子重人之德,不会总把功效挂在嘴上。“久而敬之”四个字说尽了交友之道。前面“弟子入则孝”章讲“泛爱众,而亲仁”。泛爱众就是交,亲仁就是敬,而能久就是善交了。久不久不是评价善交的标准,不可交而交是交友不慎,不可交而交而久是怙恶不悛。这也正合了前面说的“亲仁”的意思。5.18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蔡地出善龟,所以蔡在这里指龟,居蔡是养龟。节是柱头斗拱,棁是梁上短柱。刻山于节,画藻于棁,是天子的庙饰。有人说居蔡是居于蔡地,山节藻棁是僭礼,这个说法不妥,果然是僭,孔子就不会说他不知而已了。孔子说:“臧文仲藏龟,刻山于节,绘藻于棁,怎么称得上智呢?”臧文仲不务民义而谄黩鬼神,虽然时人认为他智,但是孔子认为他不智。黄庭坚有个词叫“小黠大痴”。5.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也。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不见他有喜色。三次罢免,不见他有愠色。每次罢官,一定要把自己当令尹时的旧政告诉新令尹,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称得上忠了。”“称得上仁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称得上仁呢?”子张又问:“崔杼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四十匹,都不要了,离开齐国,到别国去,他说:‘这里的大臣也像我们的大夫崔子一样。’又离开,又到一国,又说:‘这里的大夫也像我们的大夫崔子一样’,又离开了,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称得上清了。”子张问:“称得上仁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称得上仁呢?”仁的地位极高,忠如令尹子文,清如陈文子且称不上,况乎常人?常人这一忠一清也不易做到。子文三仕三已,宠辱不惊,而我们有小利害,则面红耳赤;子文旧政悉告新任,而我们小有所长,便秘不示人。陈文子有马十乘,弃之如敝屣,试问我们有几个能这般洒脱?求仁之路,漫漫修远,我们不妨以忠以清以勤以孝等等为界标,一步步行去,大概仁也就在其中了。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季文子临事思考三次然后实行,孔子听到了,说:“思考两次也就够了”。读这一章要熟悉《左传》,了解季文子其人其事,然后才知道季文子是想得多了还是想得少了。《左传》我不熟,读这一章好比朱熹说的“矮人观场”,小矮个看戏,人家说不好就跟着说不好,所以读经也要读史,经史兼通才是治学之道。5.2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安定时,显得是个智者,在国家危乱时,像是个愚人。他表现智慧时还可达到,他表现得愚昧时,别人就达不到了。”这一章有两解,一说是宁武子韬光养晦,沉潜免祸,这是老庄之道;别一说是宁武子忠义忘身,尽心竭虑,那些见几而作之士不免从旁窃笑。孔子称忠为愚,是愤时之言。这一章也需知人论世,似乎前一说更可取?5.2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这些年轻人,志大而才疏,他们文采斐然,然而还不知道如何剪裁。”不知所以裁之也有人解作孔子不知所以裁之,然而这一句紧接上文,还是解作小子不知自裁好。《孟子·尽心下》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斐然成章是美事,不知所以裁之就有可能误入歧途。我们身边就有很多聪明之士,不知所裁,走邪路了,实在是令人痛惜。孟子认为,狂是志大才疏之人,狷是自命清高之人,狂比狷好一点点。实际上,有一种人,我们常常可以在他身上同时发现这两种气质或倾向,孔子也未必以为是两种人。5.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人过去的错事,因此别人也不怨恨他们。”又解:伯夷、叔齐不记外面一切已往的恶事,所以他们心上也没有什么怨念。还有一解:伯夷、叔齐不记夙怨,所以人们也不怨恨他。我认为第三种解释更可取。《孟子·万章下》: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孟子说伯夷是“圣之清者也”,伯夷叔齐这二人疾恶如仇,看周武王也有不顺眼处,似乎是极难相处,然而心地光明,毫无城府,所以人家也不会怨恨他们。5.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微尾古通,微生高或者就是“常怀抱柱信”的尾生。醯,音xì,醋。孔子说:“谁说微生高直?有人讨醋,他不直说没有,到邻居家讨了点给那人。”醋不是什么要紧的东西,有就给人家点,没有就说没有,何必这样周旋世故?其实这也是件小事,孔子感叹,不在讥微生,是在指点我们不要老是转念一想,不要惺惺作态。5.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足恭,朱熹说是足够的恭敬,不如解作两足行动以悦人。左丘明是鲁国太史。孔子说:“说好话,作出好脸色,挪动两脚,作出恭敬的样子,左丘明觉得可耻,我也觉得可耻。心里怨恨表面上却与人友善,左丘明觉得可耻,我也觉得可耻。”这些都是可耻之事,我们不妨反省一下平时有没有这这些行为。匿怨而友其人,可能大家会说,我才不会这样!然而,据我看,确有这样的人,譬如说,你明明看某人不上,却与之称兄道弟、推杯换盏。5.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勿伐善,勿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当时成语是“车马衣裘”,“轻”是衍字。伐,自夸,施,表白,施劳是表白自己的功劳,也有别解为使人做劳苦之事,这也讲得通,但是不如从前说了。句读上有点争议。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后一种语意未晰,不如前一种,其实也相差不远。颜渊子路侍立在旁,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言己志?”子路说:“我愿自己的车马衣裘和朋友一起使用,破旧了也略无所憾。”颜渊说: “我希望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也想听听先生您的志向。”孔子说:“我希望老年人得到安乐,朋友得到信任,年轻人能对我怀念。”孔子之语有歧义。可解为:老者我怀之以安,朋友我交之以信,少者我怀之以恩。另一说为:“三之字为自指,老者安我,朋友信我,少者怀我。”我偏爱后说,我觉得前说价值不大。读这一章,不必拔得多高来看,只是要体会,子路不同于豪侠之流,颜回也不是谨抑之人,他们和孔子一样,都是至情至性,这些都是从性情中流露出来的。譬如说太极拳,那些大高手,性格不一样,练出来的就不一样,不然怎么会有陈式、吴式、杨式、孙式?5.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孔子说:“完了啊!我没见过能看到自己过失而深切自责的人。”过而不改,大抵有三个原因,一是气质难改,二是陷于习俗,三是物欲牵引。这个想清楚了,便要过而改之,既改之后,再要便是“不贰过”(不犯同样的错误)。当然讼于既过之后,又不如防于未过之前,防的办法,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只是戒慎恐惧。所谓“慎之又慎,日慎一日”。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说:“就是十户人家的小城镇,也一定有像我这般资质忠信的人,但是不如我好学啊。”孔子是勉励人努力向学,但这话不是谦辞,资质忠信之人确实很多,孔子现身说法,告诉我们资质好也必须好学,资质好而好学,可以为圣人。资质好而不好学,还是不免为乡人。乡人再沾染不好的习气,又成了小人恶人。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雍也第六6.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南面,肯定是尊位,有人认为是卿大夫,有人认为是诸侯,还有人认为是天子。我想孔子说他可使南面,是高度赞许的话,辞隐而意显,不见得是专指什么,是说他宽洪简重,有人君之度。6.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仲弓问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他这人简单。”仲弓说:“存心敬而行事简,这样的人来说治理百姓,岂不很好?存心简而行事简,不就太简单了吗?”孔子说:“雍的话不错。”居敬行简,与前面讲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是一个道理。治民之道在于不扰民,省事之本在于劳心。所以大高手能提纲挈领,即使他未行处,精神也在。而居简行简,则是藐弃一切,恍兮惚兮,废事生弊。这一章其实也不重在论敬,敬是不易之理,不必再张大其辞,这一章还是要辩明什么是简,居敬之简,执要御繁,举重若轻;居简之简,苟且粗略,好逸恶劳,所以这一章不但说子桑伯子人品行事,更是为政处世的圭臬。6.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好学啊?”孔子回答说:“颜回好学,他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过失。可惜短寿死了。现在再没有了,没听说有好学的了。”古人说:“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孔子的弟子中博学多闻的有不少,可是孔子偏偏只讲了个静默如愚的颜回。为什么?孔子所说的学问,是切身之用,是性情的东西。现在社会争求学历什么的,不是说那个不好,但是做人不能舍本逐末,你人品不好,学到硕士博士,当到部长政委,赚到几万几亿有何用?又怎么能叫好学?不迁怒,两层意思,一是不因一人之怒滥及无辜,一是不以一事之怒留为宿怨。6.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公两华出使齐国,冉子代他母亲请求养米。孔子说:“给他一釜吧。”冉子请求再增加些,孔子说:“再给一庾。”冉子给了五秉。孔子说:“公西华去齐国,车前驾着肥马,身上穿着轻裘。我听说,君子应该周济急需之人而不要使富人更富。”以前看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和坤说,救灾要先救官后救民,先把当官的喂饱了,他们才能办事,才能救民。这就是济富而不周急。《孟子》上有: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这是讲文王治岐的仁政,文王建造了一个福利国家,他的政策优先考虑鳏寡孤独,这就是“周急”。梁山好汉树起大旗说“替天行道”,这大概是出自《老子》(朱谦之《老子校释》本):天道,其犹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这一点又合到一起了。6.5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日:“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原思给孔子当家里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斛。原思推辞,孔子说:“不要推辞了。可以分给你的邻居乡党呀!”蔡谟《论语集疏》:杨氏谓:“君子之于辞受取与之际,苟非其义,一介不以与人。苟以其道,舜受尧之天不亦不为泰。而士或以啬与为吝,寡取为廉。以冉有、原思之贤,犹不免是,况世之纷纷者乎?”朱子曰:“此说固然,然夫子虽以富为不当继,而不直距冉子之清。虽以禄为当受,而不责原宪之辞,是教以及人而不为私积。盖圣人以义制事,固极谨严,而其宏裕宽大崇奖廉遏之意,亦略可见矣。然则学者未得中行,不幸而过,宁与毋吝,宁廉毋贪,又不可不知也。这段议论很精彩了,我把它抄下来,可以慢慢体会。6.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孔子说仲弓:“犁牛之子通身赤色,两角圆满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来当祭牛,可山川之神怎么会舍弃它呢?”朱熹认为仲弓之父“贼而行恶”,所以孔子以此为譬,认为仲弓贤良,自然会见用于世。可是对人子称其父之恶,圣人不会做那么没有礼貌的事情,孔子可能是才德不系于世类、用人不必计较出身之意。仁,即使父子兄弟也不能相助的,修为全在自己。这一点也不可不说明白。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6.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让,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孔子说:“颜回,他的心能三月不违背仁德。其余的弟子只能一日或一月而已啊。”《四书辩疑》上有一段对话。王滹南曰:“岂有恰限三月辄一次违之之理?若三月之后,不复可保,何足为颜子乎?”东坡云:“夫子默而察之,阅三月之久,而造次颠沛无一不出于仁,知其终身弗畔也。”这段说得挺有意思。朱熹说内外宾主又以屋为喻,不如这个好,不讲了。6.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也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以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从政,指做大夫。季康子问:“仲由可以从政吗?”孔子说:“仲由果敢决断,从政有什么难的?”又问:“赐可以从政吗?”孔子说:“赐通达事理,从政有什么难的?”又问:“求可以从政吗?”孔子说:“求多才多能,从政有什么难的?”6.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费,是季氏的家邑。季氏不臣于鲁,费的邑宰也屡次背叛季氏。季氏想让闵子骞做他费邑的总管。闵子骞说:“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的话,我必然已在这汶水之上了。”这一章便是记闵子骞不为费宰的。《集注》里说:如由也不得其死,求也为季氏附益,夫岂其本心哉?盖既无先见之知,又无克乱之才故也。然则闵子其贤乎?宋儒有个毛病,就是喜欢贬低孔子的学生,疯了一样地攻击,实在没有必要。圣人弟子这些有名的都是大贤大哲,宋儒去给他们做道德评判,似乎资格不够。现代人喜欢讲批判继承,其实是批判过度,继承不足。譬如说评价《四库》,上来就说他如何毁书如何箝制思想,不想想《四库》在文献整理方面是何等的了不起。6.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伯牛之疾,汉儒说是癞病,可能有问题,《淮南子》说:子夏失明,伯牛为厉。厉是热病,凡热病,在春曰瘟,在夏曰暑,在秋曰疫,在冬曰厉。伯牛所得的便是冬厉。《集注》从“自牖执其手”展开想象,认为伯牛家人以君礼尊孔子,孔子不敢当,所以在窗外握着手。这个就太穿凿了,人君南面临朝,看望病人不必南面吧,自牖执手,不过是偶然之事。《乡党第十》云: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可知孔子通医道。执手很有可能是在切脉,知其病不治,所以说:“亡之,命矣夫!”伯牛患了重病。孔子去看望他,从窗外拉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真是命啊!这样的人竟得了这样的病!这样的人竟得了这样的病!”《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这末句说得就是,无论寿命长短都无二心,修养自身等待天意,这是确立正命的方法。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颜回真贤德呀!一碗饭,一瓢水,别人不堪其忧,颜回却不改其乐。颜回真贤德呀!”颜回可以说是“贫而乐”。杨慎《谈苑醍醐》:有问予颜子不改其乐,所乐者何事?子曰:且问子人不堪其忧,所忧者何事?知世人之所忧,则知颜子之所乐矣。这个“文字禅”很有意思,学者可以仔细体会。6.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冉求说:“不是不喜欢先生的道,实在是我的力量不够啊。”孔子说:“力量不够的,半路休息一下,(一解为半途而废,皆通)现在你是划下界线不再向前呀!”冉求是贤人,不至于像小朋友一样逃学翘课,实在是因为夫子之道至高至大,想到圣人的地位,真是力不足,颜回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然而岂能因此就不学了?孔子的责备不是苛求。力量不够的确实有,冉有岂是这样的人?6.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读这一章要知道,子夏是个贤人,孔子不至于告诉他不要好名贪利,这里的君子小人是就度量规模之大小而言,小人儒不外两类:一是埋头故纸堆,不关心世事,一是专务章句,不关心义理,子夏可能是谨密有余而宏大不足,故孔子教子夏做君子儒,是勉励他进入广大高明之境界。6.14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子游做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发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说:“有澹台灭明,他不抄小路,不是公事,从不到我屋里来。”行不由径,合了后面“无欲速,无见小利”的意思,非公事不见邑宰,很廉正,必不会有什么屈己徇人的私情。二者都是小事,但是可以看出这是个刚正方大之人。读了这一章还要知道如何择人。现在不少人,喜欢进领导家门,给领导办私事,在这种人里头找正人君子不太容易。6.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伐本意是砍,《诗经》有“坎坎伐檀兮”。引申为攻打、讨伐。《尚书》有“武王伐殷”,攻打就可能取胜,取胜则有功,故伐又可以当“功劳”讲。《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且旌君伐,意思是,将要表彰你的功劳。从功劳又引申为夸耀,就是这里的用法。孔子说:“孟子反不自夸,大军失败,他押后,快进城门的时候,拿鞭子敲着马说:‘不是我敢在后面拒敌,是我的马不往前跑啊。’”东汉的冯异大胜之后,别的将领争相言功,他一个人站在树下,一声不吭,人称“大树将军”。宋代曹彬灭掉南唐,辟地数千里,给朝廷进奏通报说:“奉敕勾当江南公事回。”真洒脱。这都是看得很轻的人。诸葛先生讲:“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多大的功劳,不过是职分,这就看得开,心地平,这就高明。那天在海王村转,看到一副对联:人到万难须放胆,事当两可要平心。孟之反两种说法说什么都行,这就看心平不平了。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6.16子曰:“不有祝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祝,是卫大夫,有口才。宋朝,是宋公子,有美色。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能像祝那样有口才,反而有宋朝般的美色,在当今之世,恐怕难以避免祸害了。”有人把而解成与。意思是:如果没有祝的佞,和没有宋朝的美。这样看,下文似乎多了个有字,文法不顺,不如前解。这一章孔子感慨世衰道微,不是论祝宋朝为人。6.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孔子说:“谁能出外不经过门户?为何没有人由这个道呢?”道不是高妙峻绝而不可由,道之为道,正是说它是日用当然之理,正如户是出之必由。不由道,肯定行不通。为什么不由斯道呢?《孟子·万章下》: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诗》云:“周道如底(同砥,磨刀石),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这是对本章的发挥。看这章是不是想起了佛家“不二法门”这个词?现代的学者说孔子是实用理性,有道理。孔子的东西是好用的,不好用就不是孔子了。6.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说:“内容胜过形式就都鄙野了,形式胜过内容就华而不实,内容形式配合得合适了,这才是君子。”现在我们讲“文质彬彬”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不过偏重于文了。依我看,不得其中的话,不如先质而后文。6.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孔子说:“一个人之生是由于正直,不正直而生存,不过是幸免于难。”人生下来直立而行,异于禽兽,人性直,出生时已然。这也是孟子所以说“性本善”,不直之人多同于禽兽,常常是不得其死,能活着不过是侥幸。《论衡·幸偶篇》:孔子曰:“君子无幸而有不幸,小人有幸而无不幸。”韩愈说:惟君子得祸为不幸,小人得祸为恒。君子得福为恒,而小人得福为幸。这就把道理讲明白了。6.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说:“知道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地:“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结构上是相似的。顺便说一下,王国维的话现在流传很广,然而“必经”二字说得似乎过了。再说他也就是“先难后获”的意思,表达得新巧而已。这个“之”可以指学问,也可以指道。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跟他讲高深的;中人以下,就跟他讲不了高深的。”这一章是因材施教的意思。又或者说仁与不仁?6.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樊迟问什么是知,孔子说:“致力于百姓之事,对鬼神敬而远之,就是知了。”问什么是仁。说:“仁者难事做在人先,获报退居人后,可算是仁了。”这一章大概是樊迟出仕时的问答。《礼远》上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先难后获。可解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也是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曾国藩的“但求耕耘,不问收获”,跟它也很近。还有一种解释是,让老百姓先做难事,然后获得成功。这是就为政治民而言。古人说“倒吃甘蔗、渐入佳境”,差不多这个意思。两种解释都说得通,我喜欢前者。敬鬼神而远之,是很好的一种态度。啰嗦两句,不难而获的东西未必是好东西,是好东西也未必在手里留得住。你看,我们中国的武术,以前学拳的,诚心诚意,毕恭毕敬,老师还不一定教,教了还不一定明白。像杨露蝉,在陈家沟白当了多少年长工才学成了功夫。现在的人,暑假里报个班,充其量上个武校,隔三岔五练一练,就说自己会这个会那个,这也能算会么? 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皇疏》里说,首句是明仁知之性,次句是明仁知之用,第三句是里显仁知之效。说得很好。读这一章,可以感受真善美的东西,可以体会一下天人合一的道理。6.24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孔子说:“齐国一变就达到鲁国这样,鲁国一变就达到王道。”这一章论齐鲁两国政治,可以看《集注》。朱熹说:孔子之时,齐俗急功利,喜夸诈,乃霸政之余习。鲁则重礼教,崇信义,犹有先王之遗风焉,但人亡政息,不能无废坠尔。道,则先王之道也。言二国之政俗有美恶,故其变而之道有难易。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说:“觚早已不是觚了,觚啊!觚啊!”觚,音gū,酒器。这一章有三种解释。一说觚原是有棱的,现在没有棱了,礼制败坏了。一说觚寡音近,饮酒少量的意思。当时沉湎于酒,杯子小不耽误喝得多。还有一说觚是木简,这种说法是秦汉后起的,当然不可取了。第二种说法最为可取。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宰我问道:“有人告诉仁者说井里有人,他会跟着跳下去吗?”孔子说:“为何会这样呢?可以诱骗仁者去看,但不能陷害他;他可以被欺骗,但不会因受骗而糊涂。”“井有仁焉”的仁就是“人”,以前讲过了。仁者急人之难,然而也不是糊涂蛋。仁者能“杀身成全”,如果无益于人,肯定也不会做。这种事情一方面要尽力而为,一方面又要分清轻重缓急。《孟子·万章上》: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君子可以用合乎情理的事情来欺骗他,难以用不合道的事情迷惑他。6.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说:“君子广泛学习诗书典制,再用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违背道了。”孟子说: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这些东西都要是自然而然的。6.28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孔子会见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如果做了不合礼不由道的行为,老天也会厌弃我!老天也会厌弃我!”还有一种解释,如果我不是为求行道的话,老天厌弃我。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名声不好,然而按礼是当见的。子路没必要怀疑自己的老师。6.29子曰:“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说:“中庸之德,大概是最高的了,人们缺乏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程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关于这个,要读一读《中庸》。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对民众广博地施与和救济,怎么样?算是仁吗?”孔子说:“这岂止是仁,必定是圣人吧。尧舜尚且难以做到,仁者,自己立身,也帮助别人立身。自己通达,也帮助别人通达。能在切近之处拿来相譬,这就是仁的方法了。子贡眼光高远,未知其方,孔子便教他切已的功夫。“能近取譬”与“德不孤必有邻”相发明。杜甫说:“安得广厦万千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博施济众的理想,而扫天下,要从扫一屋开始。天下不是一人可扫的,人人自扫其屋,天下净矣。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述而第七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这一篇多记孔子的志行。老彭或指一人,或指二人,《集注》认为老彭是殷贤大夫,大概是信古而传述之人。孔子说:“只传述旧章,不创造制作,崇信爱好古人,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信而好古,所以志于述乐于述而不敢妄作。这个信,是笃信,信而且好。孟子说:“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穿尧穿的衣服,说尧说的话,做尧做的事,那就是尧。所以说:“人皆可以为尧舜”。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一章在初中语文中已讲过,当时讲的是默默记在心里,学习起来不厌烦,教导学生不疲倦,这里理解为孔子谦之又谦的话。哪一样能做到呢?还有人认为这是孔子自居自勉的话,“何有”是“有何难哉”,这些对我来说有什么难呀?孔子说过:“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还有第三种解释,孔子说我的为人不过如此,有何道德于我呢?《孟子·公孙丑上》: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日:“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学不厌教不倦孔子自任坦然,仁圣则辞不敢当。那么何有于我,就是除了学不厌教不倦,我一无所有了。这种解释最好了。默而识之,这个默字很有深意。达摩面壁九年,也是个默。7.3子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说:“品德不加以修养,学问不加以讲求,听到了义却不能遵循去做,不对的地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忧惧的。”《孟子.离娄下》: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同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我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圣人所忧在于道德学问,我们所忧在于衣食金钱权力地位,我们所忧的圣人“乐以忘忧”了。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燕同宴,燕居就是在家闲居。申申、夭夭,是和舒愉悦之意。也有人认为申申有衣冠整齐之意。这一章是弟子记孔子闲居时的气象,自在安乐。我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读史,写了一首七律,用了申申一词,想起来就觉得很怀念那段日子。诗书似海亦申申,日月经天夜复晨。久矣研玩秦制谬,恝然浅笑汉仪新。盈恒兄弟犹隆准,魏晋君臣殆鹰瞵。又及文宣狂悖际,轻抛北史乃佯嗔。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一章有另一种句读: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从文势来看,前一种好。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已经很久没梦见周公了!”《周礼》说梦有六种,有正梦噩梦思梦寝梦喜梦和惧梦,孔子梦周公便是思梦。孔子以前有东周之志,所以梦见周公,年纪大了,道仍不行,也就淡了,乐天知命,心神安泰,也就不再梦周公了。梦书名为《周公解梦》便由此而来,然而不是很通。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说:“立志于道,根据于德,归依于仁,游娱于艺。”这里的艺,应当是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属,是日用的,不是像现在唱歌打球写诗作画这样的艺。读这一章要知道,志道据德依仁是最吃紧的,游艺跟前三者也不是全无关系,不游艺,志据依也是空的。古人的艺是用的,今人的艺是无用的,有不少聪明人走了小道。7.7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修,或解为干肉。意思是,只要拿一束干肉来作见面礼,我没有不教的。还有人认为束修是束带修饰。古人说自行束修,就是年过十五。《盐铁论》:桑弘羊曰“臣结发束修,得宿卫”。束修,还有人解为约束修身。《汉书·邓后纪》“故能束修不触罗网”。《刘般传》“太守荐般束修至行”。这三种说法都讲得通,都是讲孔子有教无类,博施于民,不过习惯上取第一种说法。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集注》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领会不了的时候,我不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我不启发的。四方形我讲一个角,他不能类推其余三角,我就不再教了。”这一章讲孔子的启发式教育。学生不领悟到一定程度,孔子不去启发他。等他快明白了,一点即通。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未曾吃饱过。这是恻隐之心,拿现在的话讲叫同情心。7.10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在那天吊丧哭了,就不再唱歌。这一章和上一章紧连,或以为是一章,这个区别不大。乐可以骤哀,哀不可以骤乐。这是孔子的行事,很值得我们学习。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暴虎冯河,徒手搏虎,徒身过河,比喻粗勇无谋,《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就去做,不用我就隐起来,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样。”子路说:“夫子率三军打仗,和谁在一起?”孔子说:“那些徒手搏虎、徒身过河的人,我是不和他在一起的。我一定找临事知道恐惧谨慎,善于谋划而能成功的人。”苏东坡有句词说“取舍由人,行藏在我”,就是从这里来的。孔子唯独称道颜渊,子路不服,三军一问,色相炽然,孔子便用“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来点化他。这一章教人两个道理。一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做人做事要看开一些。另一个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资治通鉴》上有段文字,说李广用兵,不击刁斗,而程不识行伍严整,二人都是当时名将,后面引古语“师出以律,臧否凶”,用兵要有纪律,否则不论胜负都很凶险。所以老子说“重为轻根”,说“静为躁君”。临事二语,往深里说还有一种兢兢业业的意思。7.1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说:“富如果可求,就是执鞭贱职,我也去做。如果不可求,还是做我喜欢做的事。”孔子这话说得很明白,可求就去做,不可求就不去做。也有人认为求富就是干禄,做官之谓,也是一种说法。《孟子》上有一段: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即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梁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读这样的文字,如登泰山之巅,心胸开阔。7.13子之所慎:齐、战、疾。齐,同斋,斋戒。孔子谨慎的有三件事:斋戒,战争,疾病,这一章大概是孔子平时之言。《左传》有:唯祀与戎,国之大事。齐、战指大事,疾指的可能也不是一身一家之病,而可能是指传染病。7.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好长时间尝不出肉的味道,说:“没想到音乐能听到这么美好的境界。”《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孔子骇叹之余,又乐在其中。这一章有另一种断法: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其实前一种常用的句读也很通顺,后一种必要性不大。或说,三月是“音”的讹文,子在齐闻《韶》音,不知肉味。这个没有根据,但也不敢说没有道理。7.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权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冉有说:“先生是否会帮助卫君呢?”子贡说:“好,我会去问一问。”子贡到孔子那里,问道:“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 “是古代的贤人。”子贡说:“他们心里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追求仁,也得到了仁,又有什么怨恨呢?”子贡出来,说:“先生不会帮助卫君的。”卫灵公无道,逐出太子蒯聩,蒯聩逃到了晋国,蒯聩之子蒯辄立为出公,晋国把蒯聩送回卫国,卫人拒绝。当时孔子在卫,冉有想知道孔子的立场。伯夷叔齐是商代末年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要把国家交给叔齐,叔齐要让给兄长伯夷,于是两人先后逃了。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二人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子贡不想指斥卫君,所以借伯夷叔齐而问。孔子说他们想要仁义孝悌,没什么好抱怨的,也就是说,不赞成卫出公以子拒父。仁,求则得之,不求则不得之,富贵,求未必得,不求未必不得。所以我们不如求仁得仁。仁,讲浅近一点,就是个心安理得。我们为人处世,就是求一个心安理得,心安理得了,还有什么好追悔抱怨的?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疏食,或认为疏是蔬,恐误,或认为疏是粗,疏食就是粗饭。孔子说:“吃粗饭,喝凉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就浮云一样。”这一章风情高邈,潇洒已极。我和我父亲讨论这一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那么义而富贵又如何?我认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父亲认为义而富贵,也当如浮云。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7.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一章解释太多了。皇侃认为:当孔子尔时年已过四十五六,故云“加我数年,五十而学《易》”也。所以必五十而学《易》者,人年五十,是知命之年也。《易》有大演之数五十,是穷理尽命之书,故五十而学《易》也。《集注》认为,加作假,五十作卒,当时孔子年已近七十。有人认为,五十以学《易》,不是五十岁学《易》,而是以五十之理数学《易》,五十是天地之数。用五用十学《易》,是说错综变化以求之。还有人认为易是亦,这一章是:五十以学,易(亦)可以无大过矣。这个太穿凿了。还有人认为《易》理至深,必有数年之功,且在五十之后,方可纂述。《汉书.儒林传》: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考之史实,第一种解释是正解。7.18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雅,《集注》训为常,没什么道理,经有《尔雅》,《诗》有《大雅》,都训为正,雅言就是正言,现在叫普通话。孔子平时用雅言的,诵《诗》读《书》及执行礼仪,都用雅言。这一章另一种句读我觉得更顺一点。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意思一样。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一个人,子路没回答。孔子说:“你何不答道:‘他的为人,发愤时忘了吃饭,快乐时便忘了忧愁,连自己老境将至也不知道。’”皇侃认为叶公想请孔子做官,孔子自明其志。这个解释未必有什么根据,简单地理解为孔子自述就很够意思了。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知的人,我是好古,勤奋学习去求得的人。”大概时人以为孔子是生而知之,孔子说不是,都是勤学来的。好古两字很有深意,好学就必好古,不学古还有多少东西可学?我也觉得应该“不薄今人爱古人”,然而学还是要学古。当然好古与简单的复古是两回事。7.21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讲怪异、强力、悖乱、神道。《集注》说:圣人语常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有人这样断句:子不语怪力、乱神。力不由理,斯怪力也。神不由正,斯乱神也。这个不如《集注》。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章在初中时学过,当时讲,几个人走,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的优点长处跟他学习,看到不好的地方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讲得很好。《集注》说,我和两个人一起走,两个人一善一恶,我从其善而改其恶。这个死板了。这一章与“德不孤必有邻”可以联系起来看,天下的道德是相通的,天下的学问也是相通的。张旭看公主担夫争路领悟笔法,牛顿看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所以真是韩愈讲的“圣人无常师”。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说:“天生下此德在我,桓魋能把人怎么样?”《史记》载:孔子过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桓魋伐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子曰:“天生德于子,桓魋其如予何?”遂之郑。孔子虽然知道桓魋奈何不了自己,但是该躲就紧躲了,躲虽然躲了,但处之未尝不闲暇,这就是所谓的“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7.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二三子,是孔子称弟子。孔子说:“诸位以为我有什么隐瞒吗?我没有隐瞒啊,我没有什么行为不和你们在一起,这就是我孔丘。”弟子们觉得圣人至高至大,怎么也学不到,怀疑圣人是不是有所隐匿,不教他们。孔子就说,我们朝夕相处,有什么隐瞒的?提醒学生们不要尽在言语上求高远,而要从行事上求真实。我从学武术上也有这个体会,有的人学武术老是缠着要学秘技绝招,其实武术更重要的是基本功,是一起一落,是减少错误动作,不是所谓绝招。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是典籍辞义,行是为人处世,忠信就是忠信。有人说这是圣人教人先浅后深之序。7.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有人认为第二个“子曰”是衍文,有人认为这里两章谈合为一章,这个不必争论,顺着讲就是了。《集注》说:圣人,神明不测之号。君子,才德出众之名。我觉得圣人君子善人有恒,在这一章,可能是指当时夫子诸候。后面有“善人为邦百年”,也是以地位而言。孔子说:“圣人,我不可能见到了,能见到君子就可以了。”孔子说:“善人,我不可能见到了,能见到有恒心的人就可以了。没有装作有,空虚装作满足,穷困装作富裕,所以这样很难有恒心。”“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说中了好多人的症结,打肿脸充胖子,这样的人始终不过是个伪君子,最终流为无忌惮的真小人。所以我们平时不要只图好看,只图好看,不旋踵的功夫不好看就来了,前面的好看又成了别人的口实,又不如没好看过的,人家也不觉得他不好看。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7.27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纲有两说,一是长绳系多钩横遮于水而钓,一是大绳系网绝流而渔。我偏向前说。宿,是宿鸟。孔子钓鱼但不用长绳系多钩的,孔子射鸟但不射宿鸟。这一章是记圣人取物有度。和他相对的是“焚林而猎、竭泽而渔”。蔡元培先生写过一副对联是:异竹不锄当路笋,伐薪教护戴巢枝。7.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孔子说:“大概有无知妄作的,我没有这样的事。多听,选择好的学习它;多看,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知了。”这都是讲修身的。这个知是人所自具,不是外来的,说闻见择识是“知之次也”,这就是真知。或说,次是次序的意思。我认为这种解释牵强了。7.29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互乡,乡名,这里风俗不好,很难说话。有人认为十室邑必有忠信,不会一乡之人都难说话,所以“互乡难与言童子见”八字为一句,然而读起来就不如原来顺。不保其往,往可以解成已往,也可以解成往后,解成往后就和“不与其退”重复了。所以应当解为已往。互乡的人,很难讲话,一童子见,孔子见了他,门人疑惑不解。孔子说:“我是赞许他进而见我,不是赞许他退而为不善。这有什么过分呢?人家洁身自好而来的,应当赞许他洁身自好之心,而不应当老盯着他的过去。”孔子对互乡童子,不追问已往,不逆揣将来,只就他当下好善之心而教诲,胸襟广大。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焦循《笔乘》:此孔氏顿门也。欲即是仁,非欲外更有仁。欲至是仁,非欲外更有仁。当体而空,触事成觉,非顿门而何?顿门渐门是佛教的说法。渐门是慢慢修行。顿门讲究顿悟,“放下屠刀,立志成佛”式的。成仁之路,要一渐一顿,一顿一渐,循环上升。这一章要和“三月不违”等章参看,不要举一废百。7.31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司败,官名,即司寇,陈人。或以为姓陈,名司败,齐人。当从前说。巫马期是孔子弟子。鲁国吴国都是姬姓国,昭公娶于吴违背了同姓不婚的周礼。陈司败问孔子:“昭公知礼吗?”孔子说:“知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作揖请巫马期进,对他说:“我听说君子不偏私,君子也会偏私吗?鲁君娶于吴国,那是同姓之女,所以大家称她吴孟子。如果说鲁君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话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真幸运,如果有了过错,人家一定会知道。”鲁昭公“习于威仪之节,当时以为知礼”。陈司败不先说昭公娶于吴之事,而仅问他是否知礼。鲁国是孔子父母之邦,昭公是鲁国先君,孔子当然没必要单提出此事说昭公不知礼了,这根本说不上偏私嘛。巫马期转述了陈司败的话,孔子也不为昭公辩解,也不自白为国君讳,更不批评陈司败无礼之问,仅仅是自承己过。自承己过也不说明白,只说有人说他错,这是他的幸运。孔子之心地,光明正大,其对答,微婉严正,陈司败可以愧矣!这一章要考察陈司败居心何在,如果居心尚正,那是鲁莽失礼,不然居心叵测,那就不可说了。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7.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孔子同人一起唱歌,别人唱得好,就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跟他和唱。孔子爱好音乐,又虚心好学。《集注》说得最好:必使复歌者,欲得其详而取其善也。而后和之者,喜得其详而与其善也。此见圣人气象从容,诚意恳至,而其谦逊审密不掩人善又如此。7.33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集注》断作:文,莫吾犹人也。文,是语言文章,莫,疑辞。文,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我还没到那种境界。这个又忽略了训诂。文莫,是“忞慔”(mǐn miǎn)的假借,黾勉(努力)的意思。勤奋努力,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我还没到那种境界。《孟子·离娄下》: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文莫,就是努力行仁义。躬行君子,就是自然而然由仁义行。这一章是孔子自谦了。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孔子说:“如果说到圣和仁,那我怎么敢当?只不过努力而不满足,教诲学生而不倦怠,尚且可以这样说吧。”公西华说:“正在这点上,我们弟子学不到呀!”孔子辞仁圣之名,而又居仁圣之实,所自谦者,又正是极自负处。很有意思。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7.35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请祷,向神明请求保护。诔,当作讄,祈祷的文书。天神曰神,地神曰祗,神祗就是天地之神。孔子病重,子路请求祷告。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讄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祷告。”孔子说“我自己已祷告很久了。”前面孔子讲“言寡尤,行寡侮,禄在其中矣”,身心性情作止语默,无时无刻不悔过行善,这就是祷了,何必疾病后而祷?这个话很切实,又很委婉,不至给学生的好意泼冷水。7.36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孔子说:“奢华了就会不逊,节俭了就显得固陋。与其不逊,宁可固陋。”这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老子·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他说“俭故能广”和孔子的“俭则固”正好相反,其实各有所指。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戚戚,一般解作忧愁,不对,这和坦荡根本不是一码事,戚戚应当是蹙蹙,意为迫缩。孔子说:“君子坦荡宽大,小人忧愁促迫。”君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天知命,坦荡自得。小人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所以促迫不安。小人肆无忌惮,也会坦荡,譬如李逵。所以说了,小人是既坦坦荡荡又战战兢兢、朝厉夕惕。曾文正有云:战战兢兢,既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7.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又不凶猛,恭谨而又安舒。这段文字极尽描写之长,仅仅十一个字,孔子的心态仪表跃然纸上。写得真好。孔子内外交修,圣王兼备,才有这样的气象。孟子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从心里生长,它产生的气色是纯正的,显露在脸上,充溢到背部,延及于四肢,四肢不说话也能叫人一目了然。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泰伯第八8.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而称焉。”孔子说:“泰伯可称得上至德了,三次让了天下,但人民不知该怎样称赞他。”泰伯是周太王的长子,季历是太王的三子,季历生子姬昌,就是周文王。泰伯知道父亲有立昌之心,所以让了。《集注》说:“太王国有翦商之志,而泰伯不从,太王遂欲传位季历以及昌。这样讲太王就是曹操王莽一类的人物了,似乎不好。《聊斋》第一篇《考城隍》,考中城隍的文章这样讲: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泰伯为善而不近名,比之让天下又进一步,所以称至德。《新约》说: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基督教的哲学和我们不一样。8.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这一章“君子笃于亲”后面的,和前一句关连不大,似乎应当是两章。葸,畏惧。绞,急切。笃,亲厚。兴,起。偷、薄。孔子说:“恭而没有礼,就会劳扰不安。慎而没有礼,就会畏缩多惧。勇而没有礼,就会犯上作乱。直而没有礼,就会急切伤人。”恭慎勇直都是美德,然而如果无礼,章法就全乱了。孔子说:“君子厚待亲属,老百姓就起于仁德。君子不忘故旧,老百姓就不会不厚道了。”光武帝刘秀初起时,兄长伯升为更始帝所害,刘秀不敢表露,但是独居时不食酒肉,枕席上常有泪痕。这是“君子笃于亲”。严光年轻时和刘秀同学,刘秀即位后,二人共卧,严光把脚放到刘秀肚子上。第二天左史奏说“客星犯御座甚急”,刘秀笑道:“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这就是所谓的“故旧不遗。”刘秀可谓有古君子之风。《史记》上讲,陈涉称王,老乡去找他,他的故人都是下里巴人,免不了出丑失态了,结果陈涉把老乡都杀了。故旧遗则民偷。这样的人别人怎么会对他死心塌地呢?后来陈涉便是死在自己车夫手里,那时的车夫就是现在的司机,身边的人把他杀了。8.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得了重病,召集他的弟子说:“看看我的手和脚。《诗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能免于毁伤了,弟子们!”《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曾子行的是孝道。此后“启手启足”便成为“善终”的代名词。也有人认为免是“免于刑戮”,也有道理。8.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倍,倍同背,鄙倍就是鄙陋背理。笾豆,是礼器。曾子得了重病,孟敬子来看望他。曾子说:“鸟快要死了,鸣声悲哀,人快要死了,说话多善言。君子应当重视的道德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就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正经认真,这样就接近于诚实守信;说话注意言辞口气,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背理。至于祭祀礼仪,自有主管官吏在那儿负责。”《礼记·檀弓》上看敬子这个人,举动失宜,出言鄙倍。曾子知道此人不可教诲,只是看他将来问病,还有一线好贤之诚,所以说自己将死言善,正言点化他,而所讲的也都是对症下药。曾子可谓是仁至义尽。宋儒说曾子讲的是修身之要为政之本,抬得过高了。8.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看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校同较,计较。吾友,指颜回。 曾子说:“才能高的请教才能低的,知道多的请教知道少的;有好象没有,充实好像空虚,别人冒犯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曾经这样做过。”“有若无,实若虚”,讲得一点也不假,孟子说自己“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这个道理与“四体不言而喻”并行不悖。《岭云轩琐记》:唐一庵先生与门人讲“犯而不校”云:“今人但知颜子不校难及,不知一犯字学他不来。”问:“何说?”曰:“颜子持己应物,决不得罪于人。故人有不是加他,方说得是犯。若我辈人有不是加来,必是自取,何曾是犯。”这和孟子说的相通。《孟子·离娄下》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遂,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我?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己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君子与普通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能保存自己的善心。君子存心以人,存心以礼。仁者爱人,有礼的人尊敬人。爱人的人别人也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也尊敬他。如果有个人他对我横暴无礼,那么君子一定自我反醒:我一定不仁吧,一定无礼吧,不然这种事怎么落到我的头上呢?反醒自己是仁的,是有礼的,那个人还是这样横暴无礼,君子一定又自我反醒:我一定是不忠。反醒的结果自己是忠诚的,而那个人还是横暴无礼,君子就说:“这不过是个胡闹的人罢了,像这样同禽兽有何分别呢?对于禽兽有什么可责难的呢?”这是孟子的“犯而不校”。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8.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六尺之孤,指幼主。百里,一国。曾子说:“可以把幼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交给他,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不会动摇屈服,这样的人可称君子吗?这可算是君子了。”托孤寄命,大节不夺,这是伊尹周公诸葛之流。文天祥史可法事功上就差了些,然而也有这样的道德,或者是才干不足,或者是时运不济。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说得好。闲居无事,人人都会说“三个代表”“五个模范”,一旦临小利害,好多人色变神移,面目全非。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不能不宽大坚毅,因为他任重道远。把实现仁看作自己的任务,不是很重大吗?至死方休,不是很远吗?”这个仁,不但是说自己修身,而且有“己欲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离骚》说:“路漫漫其修远与,吾将上下而求索。”颇为相似。程子说,弘而不毅,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8.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说:“兴起于《诗》,建立于礼,完成于乐。”《论语传注》:《诗》之为义,有兴而感触,有比而肖似,有赋而直陈,有风而曲写人情,有雅而正陈道义,有颂而形容功德。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学之而振奋之心,勉进之行油然兴矣,是兴于《诗》。恭敬辞让,礼之实也。动容周旋,礼之文也。朝庙、家庭、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冠昏、丧祭,礼之事也。事有宜适,物有节文,学之而德性以定,身世有准,可执可行,无所摇夺,是立于礼。论伦无患,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天地之命,中和之纪,学之则易直子谅之心生,易直子凉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是成于乐。《孟子·离娄上》: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可以参看这两段。8.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一章有几种解释。《集注》把不可解或不能,老百姓可以让他跟着做,但无法让他知道其所以然。有人这样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百姓可以的,让他由之;不可的,让他知道道理。可以的反而不如不可的,能知道道理。这个讲不太通。还有人认为民指弟子,这个讲通了也觉得不踏实。我认为这一章不用迥护周旋,孔子就是说,老百姓可以让他跟着做,不可以让他知道。《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孟子这段话可以说是本章的正解。要申明的是,孟子讲王政时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里的“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也是在“使由之”阶段的。否则,使民何所由?8.10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孔子说:“好勇又厌恶贫穷,会生祸乱,人如果不仁,恨他太过分了,他会生祸乱。”孔子讲了社会不安定的两个因素。汉末宦官,就是“人而不仁”,陈蕃等大臣实力不足,贸然出击,结果身死国乱。所以君子也要审时度势。8.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孔子说:“一个人有周公那样出色的才能,如果骄傲而且吝啬,其余的也就不值一看了。”这样讲才就是才能,不过总觉得才解成德好一些。我们听评书说三才阵,三才天地人,才就是德。一个人,或者骄而不吝,或者吝而不骄,骄而且吝,确实可鄙。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8.12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谷,谷禄,指做官。孔子说:“学了三年,向学之心还没转到做官求禄上,这种人很难得。”好多人拿读书当敲门砖,门敲开了,砖就扔了,不知道人生有好多门都要这砖来敲,只开了做官一个门就扔了砖,岂不好多门走不进去了?孟子讲天爵人爵一章和这个相通。《孟子·告子上》: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爵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8.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孔子说:“坚守信念,努力好学,誓死捍卫大道。危险的国家不进入,有祸乱的国家不居留。天下有道,就应该有所表现。天下无道就应该隐藏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天下有道则见,凭的是道德才干;天下无道则隐,凭的是气节操守。8.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说:“不在这个职位上,不参与这个职位的事务。”这一章是教人不要侵越职分。为什么?一是在位需要专业知识,二是“位卑而言高罪也”,三是多说徒劳无益。李宗吾《厚黑学》上讲了个“锯箭法”,说有人中了一箭,去找医生拨掉,医生一下把箭杆锯掉了,让他交钱走人,那人说箭头还在里面呢,医生说,我是外科医生,箭头找内科吧。这也是一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8.15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师挚,鲁乐师,名挚。乱是乐章的尾声,《楚辞〉上常有“乱曰”什么。孔子说:“从太师挚的演奏开始,到结束演奏的《关雎》,乐声美盛,满在我的耳中呀。”我有一年游敦煌莫高窟,看壁画,尤其是那幅千手千眼观音,多少天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洋洋乎满目哉”!8.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侗音tóng,无知,愿是谨厚。悾悾,kōng,诚恳,也有人解作无能。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谨厚,表面诚恳(无能)却不守信用,我不知道这种人怎么会这样。”譬如马,性子顽劣的能跑,不善跑的就驯良,又顽劣又不善跑,实在讨厌。 8.12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谷,谷禄,指做官。孔子说:“学了三年,向学之心还没转到做官求禄上,这种人很难得。”好多人拿读书8.17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孔子说:“学习好像学不到,而且担心失去它。”学习好像追什么,总是像追不上,追上了又老担心它跑了。这是孔子学习的心态。这一章和后面的“日知其所亡,月亡忘其所能”一个意思,圣人之于学问如他人之于财色,患得患失。8.18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焉而不与焉。”孔子说:“伟大啊!舜禹有天下,却像不关自己什么事。”舜禹对于富贵,看得很淡。孟子说: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若固有之。舜落魄时,甘之如饴,好像打算一辈子就这样了,做了天子,享了福,好像本来就是这样,没什么了不起。这一章还有其他几种解释。一说舜禹无为而治,不亲预其事,后面“禹吾无间然”章就驳了他。一说舜禹有天下,不是求而得之,尧禅舜,舜禅禹,好象不关自己的事。魏晋都是假托禅让而得国,所以魏晋人喜欢这种解释,现在读我觉得不太顺。8.19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孔子说:“尧做君王真伟大!崇高啊,只有天是最高大的,只有尧才能效法天。广大啊,人民不知怎样称赞他,多么崇高啊,他成就的功业。多么光辉啊,他制定的礼乐制度。”这一章孔子叹美尧的功业。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后来武后就称则天皇帝。当敲门砖,门敲开了,砖就扔了,不知道人生有好多门都要这砖来敲,只开了做官一个门就扔了砖,岂不好多门走不进去了?孟子讲天爵人爵一章和这个相通。《孟子·告子上》: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爵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8.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孔子说:“坚守信念,努力好学,誓死捍卫大道。危险的国家不进入,有祸乱的国家不居留。天下有道,就应该有所表现。天下无道就应该隐藏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天下有道则见,凭的是道德才干;天下无道则隐,凭的是气节操守。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8.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说:“不在这个职位上,不参与这个职位的事务。”这一章是教人不要侵越职分。为什么?一是在位需要专业知识,二是“位卑而言高罪也”,三是多说徒劳无益。李宗吾《厚黑学》上讲了个“锯箭法”,说有人中了一箭,去找医生拨掉,医生一下把箭杆锯掉了,让他交钱走人,那人说箭头还在里面呢,医生说,我是外科医生,箭头找内科吧。这也是一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8.15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师挚,鲁乐师,名挚。乱是乐章的尾声,《楚辞〉上常有“乱曰”什么。孔子说:“从太师挚的演奏开始,到结束演奏的《关雎》,乐声美盛,满在我的耳中呀。”我有一年游敦煌莫高窟,看壁画,尤其是那幅千手千眼观音,多少天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洋洋乎满目哉”!8.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侗音tóng,无知,愿是谨厚。悾悾,kōng,诚恳,也有人解作无能。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谨厚,表面诚恳(无能)却不守信用,我不知道这种人怎么会这样。”譬如马,性子顽劣的能跑,不善跑的就驯良,又顽劣又不善跑,实在讨厌。8.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期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才难,人才难得。乱,是治的意思。舜有贤臣五人,天下大治。周武王说:“我有治国贤臣十人。”孔子说:“人才难得,不正是这样吗?尧舜在位时,下及周初,算是盛了,但其中还有一妇人,实际只有九位而已。周占有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向殷商称臣。周朝那时的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这一章前面讲人才难得,后面讲周朝至德,恐怕是记乱了。岳麓书院用了本章一个典,它有个名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惟楚有材”是出自《左传》。8.21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和致美乎黻冕,卑官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间,空隙,引申为挑剔非议。菲,菲薄,不丰厚。黻,礼服。冕,礼帽。沟洫,田间水道。孔子说:“禹,我对他没有可挑评的了。他饮食菲薄而尽心孝敬鬼神。衣服简朴却讲究祭服之美。宫室卑陋却尽力兴修水利,我对他真是没有可批评的地方了!”这一章孔子赞美大禹,并且列举事实,禹的形象鲜明突出。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子罕第九9.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一章四字一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很少谈利,赞同命和仁。这一章说孔子罕言利没什么争议,争议在命和仁谈得多不多。考之《论语》,“十五而知天命”,“死生有命”,“赐不受命”等等,言命是不少的,言仁更多达一百余处。所以再说很少谈命谈仁就不合适了。《集注》认为是孔子很少谈利谈命谈仁,程子注: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忘记在什么地方看的,说朱元璋当了皇帝,秘诏各布政使找和他生辰八字相同的人,结果找了三个,一个和尚,一个乞丐,一个市侩,朱元璋就问刘基刘伯温,怎么回事,刘基回答引了程子的话:命之理微,圣人不能穷也。其实朱元璋当过和尚也讨过饭,这里面多少还是有关联的。9.2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达巷党人,或以为是项橐,也未必是,这个无关紧要。执,专做,专门从事。达巷的党人说:“孔子真伟大!学识渊博,可惜不是某一方面的名家。”孔子听到了,对门下弟子说:“我专执什么呢?驾车吗?射箭吗?我想还是专执驾车吧!”这一章是别人赞美孔子,孔子谦以承之。李光地《读论语札记》:六艺莫粗于射御,而御又较射为粗。9.3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孔子说:“用麻做礼帽,这是古礼。现在用丝绸,比较节俭,我跟从大家,也用丝绸做的礼帽。臣在堂下拜君,这是古礼。现在都在堂上拜,太骄了,虽然有违于众,我还是在堂下拜。”关于礼俗的变革,孔子既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而取俭舍泰,里面也是有深意的。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绝没有四种弊病:不凭空臆测,不期其必然,不固执,不自我。《论语意原》:子之所绝者,非意必固我也,绝其毋也。禁止之心绝,则化矣。绝意必固我是“时时勤拂拭”,绝毋则是“本来无一物”,高明透脱,这才是圣人地位。有人说固同故才能和必区别开,毋故就是不泥其故,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个也有道理。9.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史记·孔子世家》有载,阳虎曾侵暴匡地,孔子和阳虎面貌相仿,匡人关了他五天,弟子害怕,孔子说了这番话以宽慰他们。文,指礼乐制度。有人说孔子周游列国,随身带着典籍,文指诗书典册,这个不太好。孔子在匡地被拘禁,说:“文王死后,礼乐典章不都在我这里吗?如果天想要毁灭这礼乐典章,那我就不可能掌握它。上天如果不想毁灭它,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这一章就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注脚。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9.6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太宰,官名,有人认为指吴国太宰,有人说是鲁国太宰,不确定。将是大的意思。《尔雅》:将,大也。《荀子·尧问篇》:然则孙卿怀将圣之心。也是大圣之意。《集注》训将为殆,望文生义,不可从。还有人说将圣是群圣之统帅,太穿凿了,他可能是看了《说文解字》“将,帅也”的说法,将的本意是置肉于案上,帅只是将的远引申义。太宰问子贡:“孔子是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本来就是天纵使他成为大圣,又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了,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年轻时贫贱,所以学会很多鄙贱的事情。君子需要多能吗?不多啊。”孔子听到了太宰对他的评价,自诉衷肠,“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孔子又说:“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大概是先道德后技艺的意思,君子不必多能。9.7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试,用。艺,本意是种植,这里用引申义,才能,技能。,这里不指“六艺”。牢说:“孔子说:‘我没有被任用,所以学得很多技艺’”。这一章补充前一章,《集注》合为一章了。但这两段话当是异时而语,分成两章也无妨。孔子年轻时生活在社会底层,学了很多技能。这样就有一个问题,如果孔子生在富贵人家,还要不要多能?还要不要艺呢?我考虑,君子固然是重本抑末,但是也游于艺,掌握一些是必要的。9.8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空空如也,或以为指孔子,或以为指鄙夫,从文理来看,应当是指鄙夫,有人说鄙夫有疑来问,不是空空,然而鄙夫心中只有疑问,而且无知,仍然是空空如也。孔子说:“我有知吗?我实在是无知呀。有个乡下人来问我,他心中空空,一无所知,我只能抓住问题的两面彻底盘问就是了。”《反身录》:夫子自谓无知,此正知识尽捐,心同太虚处。有叩斯竭,如谷应声。未叩不先,起念既竭,依旧忘知。虽曰诲人不倦,总是物来顺应。这一段讲得很好。内家拳“后发制人”,他不主动去找人,对手来了就放到他。9.9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凤鸟、河图都是祥瑞,预示着圣人受命。孔子说:“凤凰不来,河图不出,我这一生完了!”孔子伤叹没有世运,道不能行。9.10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齐衰,zì cuī,丧服。冕衣裳者,冕是冠,衣上服,裳下服,冕而衣裳,是贵者盛服。也有人说这是丧服,可这不就和上句重复了吗?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尽管对方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经过他们面前时一定快步走过去。《四书困勉录》:谢显道尝令朱子发听说《论语》,首举此章及《师冕章》,曰:“圣人之道,无微显,无内外,由洒扫应对而上达天道,本来一以贯之。一部《论语》只如此看。”孔子以礼待人,而且是“动容周旋中礼”,一举一动都符合礼。刘备临终给儿子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9.11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颜渊感叹道:“我仰望他,越望越觉得高远,我钻研他,越钻越觉得很深,看着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先生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行动,使人想停也停不下来。我的才力已竭尽了,他却卓立于前,我想再向前跟从,却找不到路。”这一章是颜渊赞叹夫子之道的高深。我们读《论语》要知道,孔子之道,平易近人,平实之中见高深,不是恍兮惚兮。学圣人之道就是博学以文,约之以礼,循序而渐进。欲罢不能,这句话好,学问做到深处就是这样。插一个小故事,说宋朝权相史弥远当政时,很多人巴结他,一个伶人就拿了块石头用东西钻,怎么钻也钻不透,就喟然叹道:“钻之弥坚!”另一个伶人啪地敲了一下他的头,说:“你不去钻弥远,却来钻弥坚,当然钻不透了!”侧面看出,当时《论语》还是很普及的。9.12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臣,家臣,当时大夫才可以有家臣,孔子曾任大夫,现在不是了,没有家臣。孔子病重,子路让弟子去做家臣来料理后事。孔子病好转,说:“很久了,由干这种骗人的事!我没有家臣装作有家臣,让我欺骗谁?骗上天吗?而且我与其死在家臣手里,我宁愿死在你们学生的手里啊!而且我即使不能以大夫之礼隆重安葬,我还会死在道路上没人葬我吗?”这一章孔子诚实守礼,他在葬礼问题上批评了子路。但是“且子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手乎!”这一句又说得学生们心里暖烘烘的。《左传》有一段“曾子易箦”的故事,曾子临终,忽然发现席子不对,“华而皖,大夫之箦与?”太漂亮了,这是大夫的席子,不是我该用的,就要换,人家让他不要换了,他说:“君子爱人以德,细人(小人)之爱人也以姑息。”换好就去世了。9.13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韫椟yùn dù韫同蕴,藏。椟,匣子,柜子。贾,同价,善价,好价钱。也有人说是行商坐贾(gǔ)的贾,贾是坐贾,如何待?所以不对。子贡说:“有一块美玉在这里,放到匣中藏起来呢?还是求一个好价钱卖掉呢?”孔子说:“卖呀,卖呀,我在这里等一个好价钱。”孔子待价而沽,正是他前面说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圣贤对这个事情,看得很开。《孟子·尽心上》:孟子谓宋勾贱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已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嚣嚣,悠然自得清心寡欲的样子。人家知道我,我也嚣嚣然。人家不知道我,我也嚣嚣然。拿到本章来看,我待的时候也是嚣嚣然。伊尹耕莘,太公钓渭,都是嚣嚣自得。《红楼梦》第一回贾雨村用了本章的典: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中待时飞。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9.1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九夷,东方少数民族。孔子想迁居九夷,有人说:“那里落后闭塞,怎么住呢?”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落后的呢?”孔子想去九夷居住,也是“乘桴浮于海”的意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有歧义。《集注》说,君子去那里实行教化,还有什么落后的?还有人认为,东方君子之国,怎么能说它落后呢?都讲得通。9.1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乐正,一说正其乐音,一说正其乐章,两说可兼采。孔子说:“我从卫国反回鲁国,然后把乐进行整理订正,使《雅》《颂》各得其所。”9.16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何有于我哉?”有两解,一是:对我来说有什么难的?一是:在我哪一点做到了呢?这个要有语境,不好妄下结论。我偏向前说。孔子说自己“不为酒困”,真好玩,他是不贪酒,是酒量大,还是有什么办法呢?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边说:“消逝了的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日夜夜奔流不息。”这一篇多为孔子晚年之语,如凤鸟不至、欲居九夷,这一章临流而叹,可能也是迟暮伤逝。本章以下,多有勉人进学的意思,所以这一章也可能说岁月如流,要学者珍惜时光。毛主席的《水调歌头》用了本章的典,那是时不我待、要大干社会主义的意思。9.18子曰:“吾未见如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说:“我没见过好德像好色一样的人。”《史记》:孔子居卫,灵公与夫人同车,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有人说本章是在这个背景下说的。其实孔子说的是个普遍的现象,不必专对卫灵公而发。孟子说:“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好色是人自发的本能,而好德可以说是人自觉的行动。吴梅村的《圆圆曲》: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色不但是女色,一切色相都是色。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9.1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篑,土筐。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了,停止,这是我自己停止的呀,又好比填土平地,虽然只堆了一筐土,继续堆,我还得坚持下去。”平地,有的解为在平地上,堆土为山,也讲得通。《尚书》上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孟子》上有:有为者譬如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话讲得差不多,基本上要人自强不息,有始有终的意思。9.20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孔子说:“给他讲了而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颜回吧。”老师答问,因其所疑,学生注意听。而“语之”是告诉他没涉及的东西,学生可能听不大进去。颜回听老师的课,无所不悦,心解力行,所以老师喜欢他。9.21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孔子谈到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没见他停下呀!”这一章是颜渊死后孔子叹惜之辞。进止是为山章的意思。看这一章,一句话,写出了孔子的感情,写出了颜回的精神,惜墨如金,又恰如其分,真好看。9.22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苗是农作物初生,秀是农作物吐穗扬花,实是农作物开花结果。孔子说:“长了苗不成穗的有吧!长了穗没长谷的有吧!”这一章有感叹的语气,也有告诫警惕的语气。或认为指颜回,未必。说到苗,不由想起《孟子》上揠苗助长的故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助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揠苗助长什么意思不用讲了,孟子讲这个故事是想说明如何养浩然之气。9.2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孔子说:“年轻人是可畏的,怎么知道将来的人们不如现在的人们呢?但是到了四十岁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名声,那也就不值得敬畏了。”无闻,是没有名声。王阳明说:“无闻是不闻道,非无声闻。孔子说:‘是闻也,非达也。’安肯以此望人?”这种说法似是而非,孔子还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何尝让人不求好名声?这一章教人及时向学,仔细辨别,也有乐育英才的意思。陶渊明《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须努力,岁月不待人。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9.24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法语是合乎法则原则的告诫。巽同逊,恭顺,与是赞许称赞,绎,本义抽丝,引申为导绎分析。末如之何,无可奈何。孔子说:“合乎原则的告诫,能不服从吗?真实改过才好。恭顺的赞许,能不开心吗?分析他的真伪是非才好。只开心不知道思考,只听从而不知道改过,这种人我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孔子这番话,出自肺腑,直白中肯,学者要反省一下自己。说而不绎,从而不改,比不说不从还可恶。不说不从还有转变的希望,故意地不绎不改,还能有什么办法?9.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一章重出。9.2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说:“三军之中,可以夺取他的主帅,一个普通男子,却夺不了他的志。”《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就是不可夺志。9.27子曰:“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敝是破,緼袍是绵袍。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出自《诗经·卫风·雄雉》,意思是,不忌妒不贪求,走到哪里不顺当?《论语传注》:夫耻己之无而恨人之有则忮,耻己之无而羡人之有则求。何足以臧,臧是好,这怎么算得上好呢?孔子说:“穿着破绵袍和穿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耻辱的,大概只有子路吧。”子路听了,从此常常念这诗。孔子说:“这本来就是道所要求的,怎么算得上好呢?”子路没有贫富之念,别人穿狐皮大衣,他穿破棉袄,也不觉得羞愧,孔子表扬了他,子路有点沾沾自喜,孔子又点了他一下,是提醒他要目光远大。有人认为这是两章合到一起了,“不忮不求”下面别为一章,我觉得没意义,这两句诗正是针对緼袍狐貉来的,分开了算什么?9.2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说:“要到寒冷季节,才看得出松柏是最后凋谢的。”陈毅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句话重在讲大节。君子要能经受住艰苦环境的考验。9.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说:“知者不会迷惑,仁者不会忧愁,勇者不会畏惧。”《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好学力行知耻是方法途径,不惑不忧不惧是状态,治天下国家是功用。《大学》《中庸》都不长,可以读一读。苏轼《留侯论》: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操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古人说文章是“苏潮韩海”,东坡文势如潮,首先是意思正大,有气魄。9.30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适,是往。权本意是秤砣,引为事物的变动性、灵活性,因为秤砣在秤杆上移来移去以求平衡。“唐棣”一句是逸诗,华同花,偏或作翩,反同翻,偏其反而是花之摇动,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哪里不想念你,住的地方实在远。孔子说:“能够一起学习,未必可以共同向道;可以共同向道,未必可以一起坚定守道;可以一起坚定守道,未必可以权衡轻重灵活应变。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孔子说:“这是没有真正思念,如果真在思念那还有什么远的?”这一章有人认为“唐棣”之下是另起一章,又有人认为前半截有错简,反正这一章挺费解,照我的意思,不如断章取义。前半截讲了学问进程,也有交友的道理。权与经相对,就是灵活性和原则性。朱熹说:“经是万世常行之道,权是不得已而用之。”又说:“虽是权,依旧不离经,权只是经之变。”后半截不太确定。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大概是这个意思。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乡党第十10.1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乡党第十》记的是孔子言语容貌衣服饮食以及应事接物。乡党,家乡,这是做人的第一步,他日立朝廷、交邻国,都是以此为根基,所以先记乡党。恂恂,恭顺信实。便便,擅长谈论,或说闲雅之貌。孔子在乡里,恭顺谦逊,好像不能说话。他在宗庙朝廷,说话明白晓畅,只是极谨慎。孔子是在家里谦恭,在首长跟前大方。我身边有些人,在领导跟前简直要吮痈舐痔,在同事跟前耀武扬威,真是可耻。10.2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侃侃,孔安国说是和乐,朱熹说是刚直,上对下不难于刚直而难于和乐,所以解和乐。訚訚,孔安国说是中正,朱熹说是和乐而诤,下对上不难于和乐,而难于中正,所以解为中正有诤貌。踧踖dújí,恭敬不安的样子。与与,近于徐徐,威仪适中的样子。踧踖有不安的意思,与与侧于稳重,孔子既恭敬,又稳重,既不懈怠,也不紧张。孔子上朝时,和下大夫说话,和颜悦色,和上大夫说话,理直气壮。国君临朝,他恭恭敬敬,仪容得体。这一章记孔子在朝廷上遇上接下之不同。10.3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摈,同傧,这是做动词,接待宾客。勃的本字是孛,《说文》分析孛字说:人色也,故从子。这大概就是根据《论语》这句话推导来的。孛字的甲骨文,下部是子(小孩),上部是头发,表示小孩生长迅速,本意是蓬勃或旺盛。躩jué,或解为举足戒惧,择地始下,或解为疾行。揖所与立,左右手:所与立,就是一起作傧的人。揖左则移手向左,揖右则移手向右。这样看孔子是承傧,那他左边是末傧,右边是上傧。俞樾从下文“宾退复命”判断孔子是上傧,上傧在右,左右手就是左其右手,这个解得挺有道理。还有人说有为上傧,有为承傧,这一章兼而有之。襜(chān)如,衣服抻畅。翼如,如鸟舒翼,风度翩翩的样子。鲁君召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脸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也快了。对同立其他傧相作揖,朝左右拱手,衣裳随势摆动,整停不乱。快步前进,如鸟舒翼,风度翩翩。宾退了,必向国君复命,说:“宾客不再回头了。”这一章记孔子为傧相之容。孔子热情谦恭,大方有礼。10.4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阈yù,门坎。摄齐(zī),提起衣服的下摆。降一等,走下一级台阶。逞是放松。没阶,走完台阶。孔子进入公门,欠身低头,好象不容直着身子走进去。不站在门中间,走路不踩门坎。经过国君的位置,神色变得庄重,脚步加快,说话象说不够的样子。牵衣升堂时,恭敬敛身,屏息凝气。出来时,走下一级台阶,颜色舒展,怡然和悦。走完台阶,疾步向前,姿态如鸟儿展翅。回到自己的位置,恭敬不安。这一章是孔子上朝退朝举止的全过程。还要看他记得层次井然。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10.5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圭,玉器,上圆下方,孔子聘问邻国,拿国君的圭作信物。,小步。享是献,享礼是呈献礼物。私觌(dí),私下会见。孔子出使别国,拿着国君的玉圭,弯腰低头,好象不胜其重。执圭在上,好象和人作揖,在下,好象给人东西。脸色庄重,战战兢兢,脚步很小,好象沿着一条路线前进,献礼时,和颜悦色。私下会见,轻松快乐。这一章记孔子出使邻国的情态,有人说孔子从来没当过使者,这是孔子演礼。这个不清楚,然而可以肯定孔子出使必会如此。10.6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君子,指孔子,容貌由中达外,不是常人可及。冠服容易取法,人人都可做到。绀,gān,深青透红,緅zōu,黑中透红,这是祭服之色,亵服,便服。袗zhěn,单衣。絺chī,细麻布。绤xì,粗麻布。缁 zī黑色。麑ní,小鹿。袂mèi,袖子。短右袂,是为了便于作事。有人说是卷起右手袖子,有人说没有一袖长一袖短的道理。右读又,右袖就是手袂。寝衣不是睡衣,是被子。帷裳是用整幅制作成的礼服,杀是剪裁。吉日,或说正日,或说每月初一。孔子不用青中透红,黑中透红的布镶边,不用红色紫色做家居服装,夏天,穿粗麻布细麻布的单衣,一定要外加一件罩衫才出门。黑衣内用羔羊皮裘,素衣用小鹿皮裘,黄衣用狐裘,平常在家里穿的皮裘长一些,右手短一点。睡有小被,要一身半长。用毛长的狐貉皮当坐垫。除了服丧期间,大带上没有不佩一切备用玉器的。如果不是朝祭的正式礼服,一定要加以剪裁。吊丧不穿黑羔裘,不戴玄色冠。每月初一,一定要穿朝服上朝。10.7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齐,同斋,明衣或说衬身内衣,或说浴衣,明有明水明火,取明洁意,当从后说。变食,改变平常饮食,不饮酒不茹荤迁坐。迁坐,从内室迁到外室。斋戒,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斋戒时,一定要改变平常饮食,改变平常的居处。10.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洁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厌,同餍,吃饱,可引申为满足。脍,是细切的肉食。饐,粮食久而溲臭变色,餲ài,粮食久而变味。吃饭不因米精便多吃,吃肉不因肉切得细便多吃。饭食变味,鱼肉臭了不吃,变色了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当时的不吃。 (或说不到该吃饭时不吃)割得不正规的不吃。调味品不合适不吃。肉虽然多,吃的分量不超过主食。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祭时)买来的酒和干肉不吃。不去姜,也不多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有些人解为食务求精,脍务求细,也太小看圣人了,不值一驳。10.9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参加公祭,不把祭肉留到第二天。家祭的肉不超过第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10.10食不语,寝不言。吃饭、睡觉不说话。10.11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有的本子是: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瓜当在菜羹之内,没必要单列,所以当是必。齐同斋,严肃虔敬。即使粗饭菜汤,也一定要祭一祭,也一定恭敬严肃。10.12席不正,不坐。席子不放端正,不坐。《史记》记这一句在“割不正,不食”下。所以这一章可能是错简,记孔子斋戒时的饮食起居。10.13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饮酒,等老年人走出去,自己才出去。《千家诗》上有一首《社日》: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对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10.14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傩nuó,迎神驱鬼的模式。阼zuò阶,大堂前东边的台阶。乡人傩礼驱鬼,孔子穿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孔子在小区里住,不把自己当成大人物,出门请老人先走,大家举行活动,自己也很积极地参与。10.15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孔子托人向别国的朋友问候,再拜送所托之人。10.16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季康子送药,孔子拜谢接受了。说:“我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孔子敬而且谨。《圣经》上说耶稣:他的名声就传遍了叙利亚。那里的人把一切害病的,就是害各样疾病、各样病痛的和被鬼附的、癫痫的、瘫痪的,都带了来,耶稣就治好了他们。孔子谦称自己不了解药性,耶稣倒是颇像我们道教的张天师,靠治病赢得了大批信徒。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10.17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并不问马的情况。这一章还有两种句读。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不同否,孔子问伤人又问伤马。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知道没有伤人,又问有没有伤马。显然第一种好,以人为本嘛。10.18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待食于君,君祭,先饭。荐是供奉。国君赐熟食,孔子必正了席位先尝一尝。国君赐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先上供。国君赐给活物,一定先养着。侍奉国君同食,国君祭祀时,自己先吃饭。10.19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绅,是大带。孔子病了,国君来探视,头朝东卧,身上加披朝服,拖着大束带。10.20君命召,不俟驾而行。俟,等待。国君召唤,不等驾好车马先步行出发。这几章是记孔子事君之礼。10.21入大庙,每事问。这一章重出了。10.22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死了,没有人料理后事,孔子说:“由我来负责丧事。”10.23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朋友赠送的礼物,即使是车马,如果不是祭肉,孔子受赠都不拜。祭肉礼重,不得不拜,“朋友有通财之义”,车马也没什么好拜的。义上看得透,才能车马不拜。义上看得重,才能殡死者。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10.24寝不尸,居不客。尸是寝尸,很庄敬的样子。睡眠是不像祭尸,平常居家,不像客人那样。通常认为寝不尸是睡觉不像死人,这个不待孔子而然。《集注》认为“客”字是“容”,意思也通。“客”是旧文,从“客”就是了。10.25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齐衰,zìcuī,丧服。狎,亲近。冕与絻同,也是丧服。亵,有人说是燕见,不好。当解为亲近轻慢。式同轼,这里作动词用,俯凭车前横木以示敬。负版,孔安国是持邦国之图籍,望文生义了。朱彬《经传考证》认为是“负贩”,《礼记·曲礼》: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这个就挺有道理。还有人认为版是哀服之领,负版就是凶服,这个也有理,不过不敢肯定。作,起。孔子看见穿丧服的,即使平时很亲密,一定改变态度,表示哀悼,看到戴絻的和盲人,虽然卑亵,也必定作色示敬。乘车时看到穿凶服的,负贩之人,一定凭轼示敬。主人以丰盛筵席款待,一定起身示谢。迅雷大风,变色表示不安。这一章记孔子容貌之变,变中始终有个敬。10.26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绥,是上车时拘挽手的绳索。内顾,回头看。孔子登车,必先正立,抓好绥带上车。在车上,不回头看,不高声急言,不指指点点。孔子乘车,沉稳而自然。所以我喜欢读《论语》,就是读了这样的文字会少很多浮躁之气。10.27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共,有人说是供,子路扔给它们粮食,有人说是拱,子路拱手致敬,一般从后者。嗅本作臭,岂作臭。有人说惊视,有人说用鼻子嗅,有人解作振翅。振翅最通顺。见人们颜色有变就起身飞走,盘旋空中,瞻视许久才安聚下来。孔子说:“山梁上的野鸡,懂得时宜啊,懂得时宜啊!”子路听了,拱手示敬,野鸡振了几下翅膀飞走了。乡党第十这一篇看起来琐屑拘泥,其实正是养生进德的丹诀,八段锦、五禽戏能练个好身体,乡党第十练好了,能练成君子,练成圣贤。这一章应该很重要,可惜歧义多,不敢确定,但是我们知道孔子“时哉时哉”,是圣之时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