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缇公馆户型图:中国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0:04:19
中国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本文系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专著《中国中长期能源战略》第二部分节选。

  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2月

  一、绪论(略)

  二、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的能源消费

  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到下世纪中叶,我国按人均计算的国民收入将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届时我国的能源消费将会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即2050年时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质量情景将会如何?同时,为了实现2050年的这样一个社会经济和能源发展目标,在2020年至2030年期间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应达到何种水平?这些都是进行能源战略分析时必须回答的问题。在本报告中,我们将运用情景分析方法,对我国在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的社会经济和能源消费情景进行简要描述。

  (一)、中长期能源需求预测综述

  国内外有许多能源或相关机构预测过我国2020年,甚至到2050年的能源需求。这些预测大多采用趋势外推方法。由于在预测方法、主要情景的假定和表述、以及预测基期和预测目标时间上存在差别,能源需求预测的结果也存在差别。从总体上看,这些预测所使用的一些情景和相应的结果与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总体目标仍有较大差距。许多预测对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的远景趋势的分析不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总趋势,以及世界资源可能的再分配对我国能源消费的影响分析也尚欠缺。

  1.已有能源需求预测的主要设定情景分析

  在能源需求预测的决策变量中,人口、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相关的经济总量、产业和技术结构、以及与能源消费密切相关的重要终端设备等等,对预测结果有很大影响。

  ⑴人口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和坚持了有效的计划生育和人口管理政策,人口的增长和结构得到了合理的管理和控制。在能源需求预测中国内外预测者对我国未来人口总量、城乡人口比例等方面的设定差别不大,人口自然增长速度递减,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预计人口总规模为:2000年13亿左右;2010年14亿左右;2020年15亿左右;2050年14.5-15.8亿;

  城乡人口构成: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2000年32-38%,2010年在41-50%,2050年在65-80%的范围之内。

  ⑵产业结构

  随着经济总规模的扩大,客观上要求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由于不同行业单位增加值能源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同产业结构对能源需求量的影响较大。不同预测机构普遍认为,我国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其它产业的增长速度,因此,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 中所占比重不断降低;第三产业增长迅速,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 中所占比重将出现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预计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 中所占比重2020年在13%-13.6%,2050年7%-7.6%;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 中所占比重2020年在42.9%-46%,2050年37-41.6%;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 中所占比重2020年在41%-43%,2050年51%-56%。到2020-2030年期间基本完成工业化。

  ⑶钢铁、水泥产量

  钢铁、水泥作为高能耗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量及其变化趋势对能源需求量具有一定的影响。从一些机构预测情况看,由于所作预测时间间隔较大,钢铁、水泥需求迥异,如不同机构的预测方案中,2050年我国水泥最高预测生产量达30亿吨,而最低预测生产量仅7亿吨。

  表2-1未来我国钢铁水泥产量预测

  ⑷汽车保有量

  汽车保有量为未来交通运输业能源需求和油品需求预测的重要情景。预测者认为,我国未来应该尽量发展公共交通,虽然小轿车保有量增长较快,但人均小轿车保有量较低,预计到2050年每10-30人拥有1辆小轿车,全国小轿车保有量在5000-15000万辆左右。但从发达国家交通发展的历程看:满足同等质量的旅客运输,公共运输能源消费量一般也不低于小轿车能源消费量;人均小轿车保有量较多。

  ⑸空调器拥有率空调为居民生活和第三产业电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空调保有量对居民生活和第三产业电力需求的影响较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居民空调保有量增长迅速,到2050年居民空调器拥有率达到一个较高水准,预计2050年居民家庭每百户空调器拥有率为62台。

  2.不同机构能源需求预测结果分析

  ⑴能源需求总量

  不同机构预测方案能源需求量差异不大,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对远期(如2050年)的能源需求属于抑制性的需求。

  ⑵能源需求结构能源需求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但多数方案的煤炭在能源需求总量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从现有预测方案中的预测结果看,2050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仍将占居主导地位,这一比重在45-55%之间;而作为优质能源的天然气所占比重处于较低水平,2050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量所占比重大致为5.5-15%之间。

  ⑶人均能源消费量

  根据预测的能源需求总量和假定的人口数量计算出未来人均能源消费量仍将处于较低水平。

  表2-3部分能源需求预测方案人均能源需求量结果比较

  ⑷节能率

  不同方案中按GDP 能耗计算的节能率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依据预测方案假定的GDP 和能源需求预测计算的1990-2050年60年的年均节能率高达3%。

  3.目前能源需求预测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⑴对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能源需求的特点研究不够。

  在研究中较多地采用以供定用,对能源消费的经济性研究较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户在用能设备允许的条件下,应该以能源消费系统成本最低为目标,选择能源消费品种。

  ⑵较多地采用以生产能力(主要来自国内供应)限定需求的预测方法。

  即优先使用国内资源,在国内资源和生产能力实在满足不了需求时,才考虑缺口部分从国外进口。

  ⑶对我国到下世纪中叶希望达到的中等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研究不够。

  2050年的一些假定情景和计算结果与届时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例如,根据目前需求预测的假定,到2050年,有的方案中我国乡村人口比重高达35%,而且基本采用我国目前的办法来划分城乡人口,即城乡差别仍然显著;又如,预计2050年我国每万人小轿车拥有量仅为333-1000辆,而目前国外发达国家每万人汽车拥有量为4500-7500辆,即使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新成员国的韩国在1994年每万人汽车保有量已达到1664辆。

  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利用的低效难以实现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中等发达国家应该以能源消费结构的优质化和能源利用的高效化为前提,其驱动力在于:产业结构的优质化、城乡差别缩小、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宽裕等。

  ⑷对我国能源需求预测脱离国际能源消费情景和相关技术的研究不够。

  1994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和地区按照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7年分组。人均能源消费量5.07toe toe :吨标准油当量。;能源利用效率达到较高水平,单位能源消费量创造的GDP 较我国高3.9倍。我国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人均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起码应赶上或超过现有的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⑸对我国未来终端能源消费量和消费结构的情景研究不够。

  对未来我国长期能源需求预测与届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挂钩,如人均居住面积,交通出行量等因素。

  ⑹对我国未来高经济增长和低能源需求所要求的能源利用高效率论证不够。

  能源需求预测结果表明,高经济增长、低能源需求增长意味着能源消费的高效率,但根据不足。

  (二)、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到2050年,我国要达到届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届时的世界中等发达国家与目前世界发达国家中间存在紧密的联系,那么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和能源消费现状如何呢?

  1.发达国家社会经济现状分析

  ⑴人口结构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城镇人口比重以及与我国的对比情况见表2-4.

  表2-4部分国家城镇人口比重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其它国家数据来自,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7

  从人口结构看,世界发达国家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较高,一般都在70-80%,而且,世界发达国家城乡人口主要根据居住地来划分,并非按从事职业来划分;而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用能方式、用能质量差别不大。

  我国城镇人口比重(1995年为29%)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1995年为75%);而且我国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相差比较悬殊,在用能方式、用能质量上差别较大。全国5600万贫困人口绝大部分生活在农村地区;农村地区生活用能还是以生物质能为主;1995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能量239kgce ,乡村居民生活人均用能量只有85kgce;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163kWh,乡村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只有50kWh.

  因此,我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必须在人口从业的比例上,真正实现工业产业化,并努力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其用能方式。

  ⑵人均GDP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人均GDP25000美元,OECD新成员国的韩国已达到9700美元。

  我国人均GDP 水平仍然很低。1995年我国人均GDP 为620美元(按当年汇率计算),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7%;为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2.5%;即使按PPP 计算,我国1995年人均GDP 也只有2920美元(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公布数据),仅为美国的10.8%;韩国的25.5%。

  表2-51995年部分国家人均GDP 单位:美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7

  ⑶经济结构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在GDP 中所占比重一般在2/3左右,而我国不到1/3.由于经济结构的差异,势必引起能源消费构成的差异,而且引起单位增加值能耗的差别。

  我国的经济结构仍然以工业为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居重要地位,增加值比重明显高于世界发达国家,而服务业不够发达,其增加值在GDP 中所占份额较低,

  表2-6给出了我国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其它国家数据来自,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7

  2.世界发达国家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⑴人均能源消费量分析

  1994年世界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量5.07toe ,而我国仅664kgoe ,与发达国家人均消费量相比有很大差距。

  表2-7部分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量比较单位:kgoe

  资料来源:中国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其它国家数据来自,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7

  ⑵用能结构分析

△能源消费品种构成世界发达国家一次能源消费量中,石油为主要能源,1993年在一次能源消费量中占42%;煤炭所占比重为23.4%,即使在煤炭资源丰富的澳大利亚,煤炭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量中所占比重也仅为44%(1996年)。

  我国是世界煤炭消费第一大国,1996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世界煤炭消费总量的29.5%;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占居绝对主导地位,所占比重高于75%,能源消费结构差。

  表2-8部分国家1996年一次能源消费构成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其它国家数据是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评》(1997)资料整理。

  从一些发达国家煤炭消费用途看,煤炭主要用于二次加工转换,终端消费所占比重很低。

  煤炭主要用于发电和炼焦,一般在80%以上。俄罗斯煤炭消费量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建筑物采暖,工业用煤比重较低。

  我国煤炭直接用于终端消费,不仅比重高,占煤炭消费总量的48%;而且数量大,1995年煤炭终端消费量6.6亿吨。发电用煤所占比重低不足1/3,炼焦占13%左右。大量煤炭用于终端消费,与先进工业化水平和小康生活/富裕小康生活还有较大差距。

  表2-91995年部分国家煤炭消费结构

  资料来源:转引自《能源政策研究》,1997年第2期。

△能源消费部门构成从世界发达国家能源消费构成看,工业、交通、居民生活/商业/农业能源消费量各占1/3,而且从1980-1993年之间的变化趋势看,由于这些国家物质生产程度较高,工业能源消费量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交通运输能源消费量呈上升趋势,居民生活/商业/农业能源消费量所占比重长期稳定在一定水平。

  表2-10部分国家能源消费部门构成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能源经济统计手册》(1996),日本能源经济所

  能源数据和模型中心(EDMC,IEEJ)资料整理。

  ⑶能源利用经济效率

  1994年OECD国家每万美元GDP 能源消费量为2.97toe ,较世界平均水平低28.8%,其中日本能源利用经济效率最高,单位GDP 能源消费量仅为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54%。从动态角度看1980-1994年期间世界年均节能率0.30%;OECD国家平均为1.06%。

  表2-11世界部分发达国家能源利用经济效率及其与我国的对比单位:toe /GDP ,万$USA ,1987

  注:*1980-1994年平均节能率;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7.

  ⑷主要耗能产品产量

  我国一些主要耗能产品产量在世界位居前列,1996年钢铁、水泥产量列世界第一位,化肥列世界第二位;但人均产量虽然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不大,但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表2-121995年世界部分国家主要耗能产品产量

  注:*1994年数据;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资料整理。

  3.世界发达国家能源消费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能源需求预测的启示

  ⑴人均能源消费量

  从世界范围看,经济越发达,人均能源消费量越高;经济的发展,需要增加能源消费;人民收入提高后,要提高生活质量,扩大活动范围,增加娱乐、享受的机会,而这一切都要求增加能源消费的数量。

  实现我国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国民经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客观上要求人均能源消费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特别是优质能源需求量的增长。

  1994年世界人均能源消费量1433kgoe;世界发达国家1994年人均能源消费量达到5066kgoe,这些国家在1980年人均能源消费量已经达到4644kgoe;从最近加入OECD的韩国来看,1980年人均能源消费量1087kgoe,在1994年人均能源消费量上升到2982kgoe.

  表2-13世界不同收入组人均能源消费量比较单位:kgoe/人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7.

  ⑵能源消费构成

  目前世界上以煤为主的国家为数不多,而且绝大部分为经济落后或经济欠发达国家。从能源结构的优化进程看,世界上发达国家在60年代基本完成了以煤为主向以油气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其转变历程大约经历了60年,所以我国要在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现在起必须真正重视改善能源结构的问题,并且有所行动。

  ⑶分部门终端能源消费构成

  目前发达国家终端能源消费部门与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基本接近,大致为,工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居民生活各占1/3.从长远看,我国能源消费部门中,工业比重将大幅度降低,交通运输业、服务业和居民生活用能比重各有一定程度的上升。

  ⑷世界未来人均能源消费量预测

  根据国际权威能源机构预测,到2050世界人均能源消费量2-2.5toe,OECD国家平均为5.6-6.7toe;如果特别强化生态因素,则2050年世界平均能源消费量1.4toe,OECD国家为3toe.

  (三)、2050年我国能源需求预测主要情景描述

  1.2050年我国社会经济宏观情景描述

  ⑴我国2050年达到届时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社会经济情景描述

△人口数量增加,城乡人口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城乡商品消费差别基本消除在未来的50多年中,我国仍将坚决贯彻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总规模得到控制,2050年人口总规模在15亿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居民商品消费水平向城市接近,城镇化率应达到目前世界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城乡居民只以居住地来划分。乡村地区居民在获得商品能源的条件上基本无差别;由于自然条件的特殊性,乡村地区可能使用一部分商品化的新能源。

△按PPP 计算的GDP 进入世界前列未来55年我国经济保持高于目前经济发达国家增长率,到2050年经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经济总规模步入世界前列,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到2050年按1995年PPP 计算的GDP 值达到30-37.5万亿美元,为目前美国GDP (6.95万亿美元)的4-5倍,约占届时世界GDP 总量的1/4或更多。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到2050年,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达到现有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8%-66%;工业增加值比重37%-32%;农业比重可能要略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在5-8%左右。

△产品和服务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和服务在GDP 中所占比重高于目前发达国家水平,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比重降低,而且劳动力成本在产品和服务中的份额增加。低能耗、高附加值产品/劳务占主导地位。

△人均GDP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050年按PPP 计算的人均GDP 达到2-2.5万美元,这一水平与目前世界发达国家中前15名的入围水平差不多。

△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居民消费支出主要用于住、行和精神文明享受,衣食方面的支出比重较目前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达到目前发达国家水平。

△居住面积扩大目前我国人均居住面积17.8m2,其中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仅为8.5m2,农村建筑水平普遍较低,绝大多数需要重建。2050年至少达到日本93年水平30m2,依此计算2050年全国居住总面积450亿m2.目前一些国家人均居住面积为:美国57m2,北欧4国45-46m2,英、法、德、意平均35m2(92年),加拿大94年40m2.

△人均服务建筑物面积扩大目前发达国家人均服务用建筑物面积接近人均居住面积的50%,依次推算2050年我国人均服务用建筑面积约15m2.92年:意大利7m2、日本11m2、英国13m2;丹麦17m2;瑞典21m2;美国24m2,法国91年12m2;各国单位服务用建筑面积创造的增加值变化不大,而人均服务用建筑面积增长较快。

△汽车保有量迅速增长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每百人汽车保有量40-75辆,年车油品消费量1.11-2toe;预计到2050年我国每百人汽车保有量将达到40-60辆,相当于目前大部分OECD国家水平,届时全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6亿辆以上。

△社会化服务程度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公共设施达到比较完善的水平

  2.2050年我国用能终端主要情景描述

  ⑴居民生活/建筑物用能

  居民生活炊事主要采用电炊具和燃气具,能源消费量中电力和气体燃料所占比重上升;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饮食支出、炊事用能与居民收入不成比例增长,而且炊事用能的增长速度在居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其增长速度要低于生活用能的增长速度,因此炊事用能在居民生活能源需求量中所占份额降低;家用电器电耗在居民生活能源中比重上升;建筑物取暖用能中电力、天然气比重上升;建筑物用能达到基本优化和全部优化,煤炭基本退出建筑物/居民生活消费。

  ⑵交通运输能源消费

  蒸汽机车完全退役,煤炭退出交通运输终端消费;除电力机车、管道运输消费部分电力和发展部分气体燃料汽车外,其它交通设备均消费油品,因此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主要是小轿车的发展成为我国石油需求和能源需求增量的主要来源。

  ⑶能源消费部门构成

  工业用能、交通用能和居民/服务业/农业用能各占1/3左右,接近目前发达国家水平;从终端能源消费构成看:工业终端能源消费可能略高于1/3的份额,占40%左右;而交通运输业略低于平均数,达30%左右。从终端用能品种看:主要以油气、电力为主,充分体现了终端能源结构优质化、能源利用高效率的特点。

  ⑷人均能源消费量

  根据以上分析,按十分保守的设定,2050年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将达到2.0toe-2.5toe,低于目前OECD国家的最低数,达不到目前OECD国家平均的人均消费量一半。

  ⑸能源利用经济效率

  根据人均GDP 和人均能源消费量计算的单位GDP 能源消费量的能源利用经济效率与目前世界先进国家-日本的比较结果见下表。到2050年我国的能源利用经济效率至少应高于目前日本水平的29%。如果人均能源消费量达到3toe,则能源利用经济效率低限值与目前日本水平相差不多。

  表2-14我国2050年不同方案能源利用经济效率与日本1994年水平比较

  注:*表示2050年我国能源利用经济效率较日本1994年高出的百分数。

  

  3.2050年我国能源需求的方案设想

  ⑴能源需求总量

  根据以上设定情景匡算到2050年我国能源需求总量为30-37.5亿toe ,约为美国目前能源消费总量的1.5-2倍左右,为届时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6-22%。

  1995到2050年期间能源需求年均增长率为2.2-2.6%。

  ⑵能源消费结构

  从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看,到2050年基本完成以煤为主向以油气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转变的过程;一次能源消费构成:煤炭占30-35%,油气占40-50%,一次电力占15-20%。

  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高于20%。

  (四)、2020-2030年我国能源消费的情景分析

  为了达到2050年中等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和能源消费水平,从现在起,到2020-2030年期间的20-30年时间内应不断创造条件,发展经济,完善制度,建设好能源输送和消费的基础设施,致力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如果将未来50多年的时间划分为2个区段,2020-2030年基本上处于未来50年的中位点上。目前我国的经济总规模相对较小,经济、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在未来的2个区段上基本表现为前高后低的趋势。社会经济发展、能源需求、结构优化等在时间过半的区段中,也基本上达到过半的目标。

△城镇人口比重在2020-2030年期间,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生活,发展小城镇战略,农村地区富余劳动力安置基本到位。为了实现2050年城镇人口占70-80%水平,城镇人口比重将由现在的29.4%提高到2020-2030年期间的50-55%。乡村地区居民的用能方式较现在已有较大改观。

△GDP 到2020-2030年期间,按1995年PPP 计算的GDP 达到18-25万亿美元,超过届时的美国水平。也就是说,今后三四十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须保持在接近8%或更高的水平上。

△产业结构为了实现我国2050年服务业增加值在GDP 中所占比重达到现有世界发达国家65%左右的水平,农业占5-8%,工业建筑业占27-30%的水平的目标,到2020-2030年期间: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将由现在的30.8%提高到45-55%水平;农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将由现在的20.2%降低到10-15%。这一结构达到目前世界中等偏下国家平均结构水平。

△人均GDP 2020-2030年按PPP 计算的人均GDP 超过12000-15000美元,达到目前OECD国家按PPP 计算的人均GDP 低限值。

△人均能源消费量2020-2030年期间人均能源消费量达到1.5toe左右。为目前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

△能源需求量到2020-2030年期间我国能源需求量将超过20亿toe ,略高于目前美国能源消费量。

△能源消费部门构成按照国际通行的能源平衡表编制方法,调整我国现行的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为:工业59.6%,交通运输占12.1%,服务业/居民生活等占28.3%数据引自国家经贸委、中国能源研究会编《中国能源年评》(1996)。,到2020-2030年期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目标值:工业:交通运输:服务业/居民生活等为50:20:30.

△能源消费品种构成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现状为煤炭占75%,油气占19.1%,一次电力占5.9%;为了实现到2050年基本完成由以煤为主的向以油气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达到2050年的能源消费结构目标:煤炭占30-35%,油气占40-50%,一次电力占15-20%;2020-2030年期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量中所占比重应降低到50-55%;石油、天然气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达到30-40%;一次电力达到10%左右。

  (五)、主要结论

  1、2050年我国要达到届时世界中等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能源消费数量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能源消费量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将由目前的10%,上升为未来的20%左右。2020-2030年期间全国能源消费量略超过目前美国水平。

  2、2050年能源消费部门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工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居民生活等能源消费比例接近目前世界经济发达国家水平,各占1/3.

  3、能源消费品种构成应发生质的变化,到2050年要求基本完成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向以油气为主结构的转变。

  4、能源利用经济效率要有较大幅度上升,到2050年能源消费经济效率较目前世界能源利用经济效率最高的日本高29%-101%。

  三、下世纪前半叶我国能源供应战略的选择

  (一)、可能的能源供应路线

  要满足届时巨大的能源需求,无外乎选择以下两种供应路线,一种是立足于国内资源条件,同时加强煤炭的清洁利用,继续保持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结构;另一种是建立在充分考虑终端需求的变化和提高能源效率必要性的基础上,及早调整能源结构,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向以油气为主的能源供应路线。

  1.立足国内同时加强洁净煤技术开发利用的能源供应路线

  ⑴依靠国内能源资源条件只能维持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我国能源资源较为丰富,地矿部和煤炭部在大量普查勘探的基础上,曾对全国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资源进行了预测和评价,认为我国能源资源总量可达40017亿吨标煤,其中煤炭占90%以上。如果以1990年底煤油气以累计探明储量,水能资源以可开发利用的年发电量计算,可折算出我国能源资源探明储量为7919亿吨标煤,其中煤炭占88%;另外世界能源委员会(WEC )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见表3-1),1990年底我国能源资源探明储量为1551亿吨标煤,其中煤炭占52.6%,水能资源占43.33%,油气资源仅占4%左右。

  表3-1.我国常规能源资源探明储量及其构成

  资料来源:世界能源委员会《1992年世界能源资源调查》

  虽然各机构预测的我国能源资源的构成和总量不尽一致,但从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国能源资源总量相对丰富,煤炭资源在能源资源中占有绝对地位。根据我国有关地质部门的调查结果来看,我国煤炭累计探明储量为9724亿吨,占煤炭总资源量的19.2%;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探明率分别为18.1%和4.65%;由此可见我国能源资源(尤其是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仍然有很大的潜力,显然如果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开发的深度和力度,少量进口国外油气资源满足国内优质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只能保持现有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在一个封闭而独立的能源系统中,能源供应结构与能源资源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供应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从我国能源资源结构、能源生产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的历史变化中可以充分看出这一特征,即使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六五”和“七五”十年中也没有改变这个特点(见表3-2,3-3)。1980年到1990年,我国能源生产结构中煤炭比重从69.4%上升到74.3%,与之相应,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从72.2%上升到76.2%;在能源生产结构中石油比重从23.8%下降到19.0%,在消费结构中石油比重从20.7%下降到16.6%.但在“八五”期间,这种能源生产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呈相同趋势变化的特征发生了变化。在能源生产结构中煤炭比重从74.2%上升到75.5%,石油比重从19.0%下降到16.7%,而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从76.2%下降到75%,石油比重从16.6%上升到17.3%.虽然这两个能源品种比重变化幅度不是很大,但却有着深刻的含义并预示着未来的发展趋势。首先,能源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变化出现不一致的趋势标志着我国已从传统的相对独立的能源平衡系统开始走向开放式的能源平衡系统,开始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来满足国内的发展需求,如1993年我国已从石油净出口国变成石油净进口国,当年进口988万吨,随后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1996年已成为原油净进口国。其次,这种变化还标志着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结构已不能满足优质化的能源需求。

  表3-2.1980~1996年一次能源生产构成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表3-3.1980~1996年一次能源消费构成单位:%

  资料来源:同上

  建国以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一直实行自给自足的内向型能源发展战略,因而国内煤炭资源占有绝对优势的资源结构形成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能力逐步得到加强,也初步具备了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与实力,目前也正在谨慎地实现共享国际资源。出于对国际能源市场不确定因素的恐惧心理及担心可能出现的石油危机,我国如果立足于以国内能源供应为主,优质能源缺口的部分通过国际贸易实现,即维持现有的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消极地优化能源结构(虽然也意识到未来优质能源需求越来越迫切,但以国内资源为主的观念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只进口少量优质能源以补缺口,就象目前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进口,忽视能源结构优质化的迫切需求),那么将不得不面临着提高能源效率、缓解煤炭生产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以及输煤带来的交通运输压力等问题的严峻挑战。

  ⑵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路线必须加快开发推广洁净煤技术

  相对发达国家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利用而言,我国传统洁净煤技术的利用很不普遍(有关洁净煤技术的解释见插叙1),如1995年全国原煤洗选率根据能源平衡表计算只有16.1%,而有关部委计算的原煤洗选率也仅为22%,合理配煤技术应用也很不广泛,工业型煤仍然处于示范阶段;高技术的洁净煤技术虽然研制开发起步较早,但形成工业化技术的领域还不多。

  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洁净煤技术的利用程度很低。

  插叙1:洁净煤技术洁净煤技术是指从煤炭开发到利用的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排放与提高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及污染控制等新技术。传统意义上的洁净煤技术主要是指煤炭的净化技术及一些加工转换技术,即煤炭的洗选、配煤、型煤以及粉煤灰的综合利用技术,国外煤炭的洗选及配煤技术相当成熟,已被广泛采用;目前意义上洁净煤技术是指高技术含量的洁净煤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煤炭的气化、液化、煤炭高效燃烧与发电技术等等,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外的煤炭气化、液化以及发电技术已经日趋成熟。

  无论是推广现有的成熟的煤炭洗选、烟气脱硫技术,还是研制开发煤炭气液化、燃烧转换等高技术含量的洁净煤技术,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西方发达国家自第一次石油危机开始研制开发高技术的洁净煤技术以来,已投入了上百亿美元,而发展成功的技术很有限,即使已经工业化的技术,如IGCC发电,其单位投资成本比传统发电技术高出很多。目前国外IGCC电厂单位千瓦造价约1200美元,而常规燃煤电厂加脱硫装置的造价也就900美元/千瓦左右;煤炭的液化尚未进入工业化阶段,根据美国碳氢技术公司(HTI )一份实验报告的简要经济分析表明煤炭直接液化成油的价格仍高达27~32美元/桶,考虑到工业化阶段的实际运行成本,其商品价格还会更高;随着洁净煤技术的不断发展,存在着与其它化石燃料相竞争的经济可能性,但未来三、五十年内洁净煤利用效率很难提高到可以和石油天然气相比的程度。

  国外发达国家能源消费结构中是以油气等非固体燃料为主,它们开发研制洁净煤技术的目的是将其作为后石油时代的技术储备,或者将其作为商品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煤炭消费大国,不通过国际能源贸易,短期内改变现有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太现实,从这个角度看我国要在应付环境的内外压力下保持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不仅需要加大传统意义上的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利用,同时还需要加快高技术含量的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利用并推广其商业化,从而从终端能源消费进行优质化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实际上,我国连技术比较成熟的传统洁净煤技术仍尚未得到广泛应用,除了政策和体制方面的原因外,根本原因就在于成本和资金障碍。如以安装烟气脱硫设施为例,四川珞璜电站投入运营的一台360MW机组,由于配有两套湿式石灰石/石膏法排烟脱硫装置(FGD ),仅引进设备就化了3640万美元,加上2459万元设备安装费及每年372元的单位脱硫运行费用,投入的资金相当巨大。

  “九五”期间我国新增5000~60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设想中大约只有1/4的机组会安装脱硫设施,也就不足为怪。即便如此也得需要多投入数十亿美元。我国高技术含量的洁净煤技术的研制开发较早,但进展不大,除了技术因素以外,成本高,缺乏资金支持也是重要的限制因素。

  如果未来三、五十年内仍实行这么一种立足国内资源基础上的能源供应路线,迫于届时环境的内外压力下,我国将不得不独立开发高技术含量的洁净煤利用技术,并迅速推广其商业化。对于中国这么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将是一个两难抉择,一方面经济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另一方面研制洁净煤技术也需要巨大投入,特别是更新装置所需的投资。限于能源供应和环境的压力,我国要在今后三五十年里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就必须创造出比目前发达国家水平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运行效率。那么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路线能否实现这个目标呢?

  ⑶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路线不能保证较高的能源利用效率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路线就是指:2020~2030年期间,一次能源供应构成中,煤炭约占供应总量的65~70%,油气占20~25%,一次电力及其它能源占5~10%;2050年时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路线是指煤炭在一次能源供应结构中的比重仍约占55~60%,油气比重25~30%,一次电力的比重10~15%.从前面对预测期内我国终端能源需求的情景描述来看,目前发达国家的工业、交通和建筑物(含民用和服务业)用能折合成一次能源约各占1/3,终端能源消费品种也是以电力、液体和气体燃(原)料为绝对优势。如果我国要达到届时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现在发达国家终端用能结构和方向将是我国发展的趋势。我国要保持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路线,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也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必然需要越来越多煤炭转化成电力、气体和液体燃料,这样才能满足终端能源消费优质化的要求,要使未来能源供应系统的能源效率保持较高的水平,就必须加大高技术含量的洁净煤技术的推广应用。

  而以下分析表明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结构并不能保证我国能源效率达到预期目标(有关能源效率的描述见插叙2)。

  首先看2020~2030年时的能源供应结构:为了促进终端用能的优质化,必须提高一次能源中煤炭转化成电力的比重。到2020~2030年,火力发电量将达到4500TWh ,其中煤炭用于发电的比重要上升到50%以上,总电量在终端能源构成达到20%左右,火力发电效率的提高主要依靠常规火力发电技术的进步(也包括煤炭高效燃烧与发电技术的贡献)。考虑到煤炭炼焦、石油炼制、火力发电及煤制气等能源转换效率后能源系统中间环节的能源利用效率达到73%左右。尽管预测期内高技术产业有所发展,但由于工业部门中高耗能产品单耗下降不大,届时终端能源利用效率不可能大幅提高,预计届时我国终端能源利用效率接近50%,能源系统效率也就36.5%左右(见表3-4),仅比1995年我国能源系统效率提高2.2个百分点,尚不及OECD国家80年代的水平。

  表3-4未来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结构下的能源利用效率

  2050年时能源供应结构中,由于煤炭在一次能源供应总量中的比重依然达到55~60%,这样要有50%左右的煤炭将被转换为电力、液体燃料或煤气(其余的煤炭将直接用于炼焦、工业锅炉、窑炉、民用及商业采暖以及化工原料等)。虽然随着终端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以及工业、民用/商业、交通等部门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终端能源利用效率可提高到55%左右(相当于OECD国家目前的效率水平);但由于能源系统中间环节中煤炭转换为电力的比重增大,而发电效率提高幅度不大(目前较为先进的IGCC技术的热效率也就45%左右),将导致能源系统中间环节能源利用效率下降到70%左右,其结果将抵消一部分终端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节能效果,致使能源供应系统的能源效率将低于40%,仅相当于OECD国家1990年的相应效率水平。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如果要实施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路线,2020~2030年我国能源效率与发达国家90年代的能源效率相差近10个百分点;2050年的能源效率与目前发达国家先进水平(55~60%)的差距拉大到15个百分点以上。这反映出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路线很难使得我国能源效率得到较大幅度提高,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越来越大。由此可见,我国要保持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路线,经济发展很难达到届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未来经济目标,我国只有增加能源供应,也就是说将人均能耗提高到2050年的2.7~3.3toe,这又影响了能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采取洁净煤技术可以使得现有的能源利用效率得到一定的提高,相对减少煤炭的消费量,但2020年以后我国仍然需要每年20多亿吨或者更多的煤炭,虽然我国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但开采开发条件好的煤田越来越少,开采深度不断加深,采煤带来的地面下沉和地表破坏、污染和破坏地下蓄水层等等环境问题无法根本解决。洁净用煤也很难解决二氧化碳的排放,与石油、天然气相比,单位热值的煤炭排放系数最高;即便能够采取所谓的“固碳”技术,距现在相当遥远,三、五十年内很难进入工业化阶段。同时煤炭为主、佐以清洁利用的能源供应路线,不能改变我国煤炭资源格局,无法从根本上缓解能源运输的压力。国家还必须加大煤炭运输系统的投资。

  综上所述,我国走以煤为主佐以先进洁净煤利用技术的能源供应路线,难以保证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高于目前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就很难实现在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而且我国实行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路线只是建立在我国煤炭资源量可以开采到2050年以后的基础上,但届时能否保证煤炭供应还是存在一定困难。主要障碍在于乡镇煤矿的发展前景,目前我国煤炭供应主要来自国统矿、地方国营矿、乡镇煤矿以及少量的个体小煤窑,自1995年以后乡镇煤矿的产量已经超过国统矿的产量,成为我国煤炭供应的主力军。

  而乡镇煤矿由于经济体制、管理方式和技术水平状况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届时煤炭能否稳定供应也有相当的不确定性。

  更重要的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也迫切需要高效洁净的能源,近几年来我国能源需求结构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广东省为例,该省1990年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占47.7%,石油占38.5%,电力占13.8%,而1995年煤炭占39.4%,石油占42.1%,电力占18.5%,石油首次代替煤炭而成为主要能源消费品种。这种变化是经济起飞和人均收入迅速提高而转向对优质高效能源需求的必然趋势,并且这种趋势有从东南沿海地区逐渐向内地扩展的趋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能源生产企业也将根据实际市场需求生产,因此届时我国确定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路线是否得以实施还是一个未知数。能源发展战略要具有前瞻性,如果到了2010年以后才意识到能源发展战略的失误而不得不作出调整,也就丧失了最佳发展机遇。

  2.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基础上,放眼全球,转向能源结构优质化的供应路线

  从世界范围看,目前尚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依靠以煤为主这种低效的能源消费结构实现现代化。前面分析表明,如果我国立足于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路线,届时能源效率只有40%左右,那么为了满足届时终端能源结构优质化的需求,一次能源供应量将明显超过30~37.5亿toe ,显然这种状况很难支持我国经济、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第三步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在思想和观念有一个比较明确和开放的方针,不应当以国内资源条件约束能源需求,而应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放眼全球,利用国际优质能源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⑴世界能源结构的演变趋势表明,未来三、五十年内油气储量丰富,油气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天然气有可能成为未来能源消费的主导方向

  近100多年来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演变大致经历了煤炭替代薪材、石油替代煤炭以及目前油气为主、多能互补三个阶段。回顾1950年以来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过程(见图3-1)可以发现,1955~1975年间石油消费增长最为迅速,1970年石油比重达到42.7%,成为第一大能源消费品种;进入80年代,随着各国厉行节能,大力提高能源效率,全球能源消费增长趋缓,但天然气消费增长较为迅速。据《1997年BP世界能源统计回顾》资料显示:1986~1996年全球天然气消费年均增长2.75%,而同期石油消费年均增长1.45%,一次能源消费年均增长1.65%;其中亚太地区天然气消费增长最为迅速,十年间年均增长率达到6.59%.近十几年来,天然气消费的迅猛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天然气是化石燃料中最为清洁的能源,而且天然气储量丰富。据1994年第14届世界石油大会估计,全球常规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327万亿立方米,有待发现的常规天然气可采资源可达133万亿立方米;如果加上非常规天然气资源,足够人类使用几个世纪。从未来发展前景来看,国际能源界普遍认为,2020年以后天然气将会超过石油和煤炭,而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有人甚至认为“21世纪将是天然气的世纪”。

  另外,从全球油气资源的供应趋势看,国外多家机构的预测表明,油气资源储量依然非常丰富,石油和天然气2050年前在世界能源供应中的主导地位不会动摇,其中天然气将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消费品种;2050年以后,可再生能源有可能有大的发展。

  世界能源结构变化趋势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各国由于资源秉赋、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能源政策的不同可能会改变其演进的形式或影响其变化速度,但并不能改变这种趋势本身,加速能源结构的升级换代、建立高效、洁净和持久的能源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前面分析表明,未来我国所保持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路线,不足于保证我国的能源效率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不能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我们只有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不受国内资源条件束缚,一方面加快国内油气资源(尤其是天然气资源)的勘探,根据经济比较优先开发国内油气资源,另一方面更要主动积极地利用国外油气资源达到改变这种低效的能源结构的目的。

  

  图3-11950~1995年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变化

  ⑵只有立足优质能源为主的供应结构才可以使得我国以较高的能源效率,追赶上届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要转向以油气为主的能源供应路线,到2050年我国一次能源供应构成中,石油天然气比重要从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路线中的比重25~35%提高到40~50%,一次电力将从10~15%上升到15~20%,煤炭比重则由55~60%降到30~35%.届时除炼焦、少量工业用煤外,用于发电的煤炭只能提供发电量的50%左右,加上一次电力电量后,仍将有部分天然气用于发电。发电电源结构的优化,使得电力转换效率由以煤为主供应路线的40%提高到43%左右,这样能源系统中间环节的能源利用效率可以提高到78%左右。终端能源供应结构与以煤为主的供应路线相比,优化程度很显著,除特殊要求外,基本上消除了煤炭直接用于燃烧的状况,这样供应系统的能源效率将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55~60%)。2020~2030年的一次能源供应路线中煤炭仍占主导地位,但所占比重与以煤为主的供应路线相比下降了10~15个百分点,油气比重上升了15个百分点,一次电力比重略有上升。电力转换仍将以煤炭为主,但煤炭直接燃烧的份额减少,能源系统中间环节的能源利用效率与以煤为主的供应路线相比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略高于73%;终端能源消费中,用于直接燃烧的煤炭减少了近6亿吨标煤,同时油气等优质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的上升,使得2020~2030年终端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到55%左右,这样届时我国能源供应系统的能源效率达到发达国家90年代的水平,也就是55%的能源效率(详见表3-5)。因此如果我国能源供应路线能够转向油气为主,2020~2030年与2050年我国能源系统效率就可以达到45%和55~60%的水平,从而可以实现届时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从以上分析来看,我国要转向油气为主的优质能源供应路线,必须大力勘探开发国内的油气资源,尤其是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更重要的是要面向国内外资源进行勘探开发。

  ⑶我国要将天然气勘探开发作为今后国内油气生产的重点;尽快建设全国性的天然气主管网,并且规划好跨国管线的建设以及LNG 进口问题

  前面分析提到,天然气在未来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我国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比重却一直在2%左右,这同我国石油生产的水平十分不相符,众所周知,世界上产油大国往往是产气大国,油气产量比一般是1:1,而我国油气产量比仅为10:1;我国天然气产量这么低的原因在于勘探开发工作做得很不够。1994年完成的全国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和预测表明,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总量为38万亿立方米,此外我国还有30~35万亿立方米的煤层甲烷气资源,其中埋深小于1000米的煤层气资源量约为6.4万亿立方米。我国应当紧跟世界能源结构发展的新趋势,把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作为我国油气生产的重点,这也是比较国内油气资源条件下的客观选择。因而有专家预测我国今后天然气探明储量年均新增1000亿立方米以上的年份可保持20~30年之久,探明储量增长高峰期在2015年前后。未来15~20年内我国天然气工业进入高速增长期,2000年全国天然气产量可达到250~300亿立方米,2010年可达到600~800亿立方米,2020可达到1000~1200亿立方米,其中达到1500~1800亿立方米的高峰年产量时间大约在2025年以后。当然如果完全放开我国上游勘探开发市场,吸引外资开发我国油气资源,届时油气产量可以更高,且产量高峰期也有可能后移。

  从国外开发油气资源的公司(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看,它们非常重视基础设施如油气管道设施的建设,毕竟油气管道建设是油气利用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是连接上下游的关键环节,也是联系生产者和消费着的桥梁。因而无论是在冷战时期还是在石油危机时期,国外许多国家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都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建设了规模庞大的输油输气管网。美国目前在用的油气长输管道达66万公里,并与加拿大、墨西哥等一些国家的管道连通,形成了完整的输油输气管网系统,可以随时接受来自任何方向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前苏联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相继建成了8条长距离输油输气管道,总长度约3.2万公里。现在,俄罗斯又在计划建设4条跨国长距离输气管道,形成横跨欧亚两洲的统一供气系统。

  相对国外油气管道建设而言,我国油气长输管道建设起步较晚。目前全国输油管道总长度仅为9700公里,且70%分布在东部地区。输气管道总长度只有3700公里,其中仅四川地区占了56.7%,这种状况远远不能适应油气工业发展的需要。从未来我国油气产需趋势看,中西部地区将是我国油气生产增长的主要地区,东部及东南沿海地区仍将是我国油气资源的主要消费地,“西油东运、西气东输”将是未来我国油气运输的必然的趋势。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快油气管网建设工作。力争在2010年建设成新疆—四川—洛阳的输油干线;同时建成几条输气干道,包括西部气田—华中—长江三角洲与四川气田—华中—长江三角洲的东西输气干线,南海气田—两广地区的南北向输气干线等,初步形成西气东输,川气出川和海气登陆的主干线;2020年将天然气东西大通道、南北通道及已有管线连网,形成年输气1500亿立方米以上的能力。

  考虑到今后中亚和俄罗斯地区将是我国的一个重要油气来源,2010年前有可能形成年进口4000万吨原油和50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规模。因此建设中俄跨国输油输气管道对确保充分利用俄罗斯和中亚油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已有多家研究机构提出不同跨国管网建设的设想,如输气管线有从俄罗斯的萨哈林到中国东北、从哈萨克斯坦到中国上海;输油管线有从俄罗斯到中国北京、哈萨克斯坦到中国洛阳的设想,长度从2400多千米到6600多千米不等,投资也在20多亿美元到140多亿美元不等。为了保证我国转向优质能源为主的能源供应路线的安全实施,有关部门应及时对东北亚油气管网、东南亚天然气管网建设及南方LNG 进口进行可行性研究。

  ⑷要实行油气为主的能源供应路线,我国油气生产应当立足全球资源的比较优势,加快油气企业集团国际化经营的规模和进程

  要满足我国未来终端部门对日益增长的优质能源的需求,我们必须立足于全球优质能源,据预测到2015年以后,我国油气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可达到50%左右,如果按比较优势生产油气,届时对外依存度甚至会更高。因此目前提出立足全球资源,保证油气为主的能源供应路线的实施非常迫切。从国际石油市场发展趋势来看,世界大约有20%的石油可采资源和40%的天然气可采资源有待发现。特别是发展中的产油国油气探明程度低,勘探开发潜力较大。

  今后15~20年内世界石油资源将呈现新一轮调整和再分配的局面,我国应抓住机遇,早作决策。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对外开放的灵活政策,为我国进入国际石油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为我国进入国际石油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石油工业已基本具备了进入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

  从国内油气生产状况看,由于受国内资源条件限制,我国每增加一吨原油生产能力的投资已达到2500元以上,明显高于OPEC国家(250美元/吨)和中东OPEC国家(153美元/吨)

  ;即使在亚洲范围内比较,我国待投产的油气田开发成本也要比亚洲平均水平高出81%,因此我国原油生产不应不考虑成本和代价、仅仅为满足国内需求而竭力开采,而应当在考虑比较经济利益条件下,适度开采国内资源。同时更要加大加快跨国经营的力度,实现油气在我国未来能源结构中占重要地位的能源供应战略。从全球来看,我国应集中力量开辟以下三个战略区:△中亚和俄罗斯地区

  这一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当丰富,特别是中亚地区近几年油气有惊人的发现。现有剩余石油可采储量78亿吨,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58万亿立方米。国际能源界普遍认为,到下世纪初,中亚和俄罗斯地区将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油气供应地之一,其中里海地区界于欧亚两大石油消费区之间,油气资源丰富,现已成为大国争夺的热点地区,目前已有众多西方大石油公司进入或联合投标勘探开发,或与主权国家合作进行开发实行产量分成,争夺的焦点主要是石油西运(供应欧洲)和东运(供应亚洲)的管道走向问题。谁控制了石油出口通道,谁将拥有利用这一地区石油资源的主动权,我国和俄罗斯及中亚国家是近邻,占有地缘政治优势,也应当着眼这一地区的油气资源,这对我国大规模开发海外油气资源以及石油的安全供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东、北非和西北非地区

  这一地区是当今世界上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现有石油剩余可采储量1100亿吨,占世界总量的70%.目前原油产量占全球的35%,石油出口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这一地区不但油气资源丰富,而且生产成本低,石油地质条件好,许多国家与我国有着传统的友好关系,是我国21世纪境外石油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虽然中东地区存在众多不确定性因素,但对中东的工作不能放松,我国要加强与它们经济、技术、外交和政治关系方面的合作,保证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安全供给。

△拉美、加勒比海地区

  这一地区的石油资源也很丰富,特别是南美的委内瑞拉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重油储藏量。

  我国要转向油气为主的供应结构,到2050年油气供应量会达到12亿吨以上,因而也应当多元化、多边化开拓国外油气市场,保证油气资源供应,满足经济增长对优质能源的需求。

  在开放的国际能源系统下,国内的能源资源结构和生产结构并不是限制一个国家实现能源供应结构优质化的根本因素,随着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加强,中国也有能力立足于国际能源资源实现以油气为主的能源供应路线。立足于国内外两种市场,并不仅指通过利用国际贸易(或者到海外采油)满足国内优质能源的供应缺口,而是对国内外油气资源开采条件进行经济评估,制定国内可采储量的计算标准和评价体系,建立剩余可采储量的经济评价制度,明确储量动用的经济界限,确立国内油气田开发的边际经济界限,尽可能最经济化地利用国内外油气资源。

  3.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可以作为重要的替代能源,在未来能源供应结构中也能起显著作用;作为未来的经济强国和能源消费大国,要加快研制先进的核能技术,并将之作为技术储备

  自从1954年第一座核电站投入运营以来,全世界的核电站已运行7000多堆年,1996年在全球一次能源构成中也占到7.4%.实践证明,核能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清洁能源,对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亦有明显的作用,但核电站核燃料的后处理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虽然目前我国已具有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科研水平与常规工业的规模与能力,也具备了为核电设计建设和提供设备的基础。但由于核电设备没有实现国产化、系列化和标准化,单位千瓦造价仍较高,因此我国目前提出适当发展核电的方针,作为东南沿海电力紧张地区供电的重要补充,并为下世纪进一步发展核电做好技术准备。为充分利用铀资源,应尽早布置快堆的研究和发展,同时也要积极研究发展高温气冷堆,跟踪国际上对核聚变的研究,以作为未来核能大规模利用的技术储备。

  目前可再生能源在我国农村能源供应中占有重要地位,1995年我国农村居民70%的生活燃料仍依靠生物质能。从今后二、三十年内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一是为了解决农村、牧区和边远地区的能源供应问题,以及特殊场所的用电、用能问题,旨在供应能源、减轻环境污染和阻止生态的进一步破坏。二是开发可再生能源新技术,与常规能源互补。从可再生能源长期发展趋势看,2050年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的比例要争取达到10%.如果未来我国实行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结构中只能起有限的作用,如果转向以优质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核电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前景则较为乐观,当然如果快中子反应堆和核聚变技术有重大突破,未来核电则可能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占有更高的比重。

  (二)、能源结构和基本能源技术的更替换代周期长费用高

  从世界能源结构演变历史来看,煤炭代替薪炭成为主要能源大约化了100多年时间;石油替代煤炭成为主要能源大约化了60年左右的时间;近年来天然气供应增长加快,已由1960年占能源总供应量的14.2%,增加到1990年的21.6%,1996年的24%,而且还在不断增长之中,因而有专家预测未来时代将是“天然气时代”(当然未来天然气为主要能源消费品种,并不是指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超过50%,而是指它在能源消费结构的比重最高)。

  虽然能源技术革新、能源品种替代周期逐渐缩短,但能源结构和基本能源技术的更新换代仍然需要经历很长时间,一般要有二、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前面分析得出,中国要在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必须创造出比现在中等发达国家还要高的能源利用效率,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肯定不能创造出比现在以油气为主能源消费结构更高的能源效率。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表明,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亚洲的四小龙,都是依靠优质能源的充分供应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因此未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要建立在优质高效能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也要紧跟世界能源消费的新潮流,转到以油气为主的消费结构上来。能源产业,包括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较长的特点。既然立足于油气为主的能源供应路线是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及达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最优选择,我国就必须加强优质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油气储备设施与油气管道设施(尤其是油气长输管网)的建设。从我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来看,主要是煤炭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而石油和天然气(尤其是后者)的运输设施建设相当不完善,国家应当从未来能源供应战略的角度,对油气基础设施的建设给予足够重视,为我国大规模消费优质能源资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能源安全性问题

  立足于国际能源市场保证能源供应,必然涉及到能源供应的安全性问题。在西方国家,能源供应安全问题主要是指石油供应的安全问题。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使西方输油输入国受到了严重冲击,因而西方发达国家在制定能源发展战略时都把避免石油供应中断、保证石油供应安全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同时在制定各国经济发展、军事和外交政策时也充分考虑了这些要素。我国要转向油气为主的能源供应结构,必然也涉及到油气供应的安全性问题,因而未来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性的问题也将主要是油气资源供应的安全性问题。相对国内市场而言,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任何因素的变化都有可能引起国际石油市场的波动。因而有人耽心,世界石油资源是否会枯竭或者供应不足?我国石油大量进口是否会导致全球石油市场的波动?进而引起石油危机?我国直接进口石油是否具备经济承受能力?是否会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等等,这些顾虑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下面我们逐条加以分析。

  1.世界油气资源丰富,远未枯竭,足可维持到下个世纪中叶以后,并且油气资源在可再生能源没有成为主角之前,仍将在能源消费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

  前文提到,就全球而言,油气资源仍很丰富。截止到1997年1月1日,世界原油剩余可采储量已达1389.7亿吨;世界天然气剩余储量139.95万亿立方米,约折合1303亿吨原油。而且油气资源的探明储量还在不断增加之中。以原油为例,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世界原油的剩余探明储量增加了50%以上,如不考虑因国际石油市场低油价而使原油勘探投资减少,新增储量还会更多,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近十几年来全球新增资源量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因为中东地区原油勘探风险较小,勘探成本也就相对较低;而且目前国际市场油价低迷不利于全球油气资源的勘探)。据有关专家预计,若将待发现的储量、提高采收率可增加的储量、深部大陆架的潜在资源及沥青质油和超重油等资源加在一起,足以满足120~130年的石油消费需求。因此至少在21世纪中叶之前,不仅油气资源不会枯竭,相反它在今后世界能源的消费构成中仍将占有主要地位。21世纪中叶以后,即使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商业利用取得突破,油气资源仍将占有一席地位。

  2.能源领域(尤其是石油行业)的合作促进了地区间和更大范围的国际合作,从而降低了可能存在的能源(石油)危机和供应风险

  经历两次石油危机和一次逆石油危机以后,无论是石油生产国还是石油进口国都认识到油价过高或过低,对其经济发展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双方开始理智地谋求合作尽量使得国际市场的油价保持平稳。从石油进口国一方来看,为了减少对石油过分依赖,保证石油供应安全,他们一方面加快本国资源勘探开发,另一方面同产油国合作,或联合勘探开发,或购买储量,同时也寻求石油进口来源的多样化、多边化,不过分依赖中东石油的进口;石油出口国为了使本国经济发展不再单纯地建立在出口石油的基础上,也纷纷加强了与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合作,或在国内建设炼厂,或组建国家跨国石油公司到国外寻求下游产业的合作。正是由于全球资源、贸易及资本运营的国际化,使得世界各国利益相互关联度越来越密切。虽然未来石油供应可能越来越依赖中东地区,中东地区民族、宗教冲突、大国利益的左右等等不确定因素会影响未来石油市场,但70年代或80年代中期的石油(逆)危机已难以简单地重复出现。

  前面分析提到,近十几年新增油气储量集中在中东地区的各种因素中,主要是经济因素在起作用;如果国际市场油价上升较高的话,全球油气资源的勘探速度将大大加快,可发现的资源将会显著增多,当供应量大于消费量后,油价会再下跌。另外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现在达不到经济可采储量的地区未来肯定会得到开采(英国北海就是明证),现在勘探开发薄弱的大陆架和海洋油气地区未来必将大有潜力。如很多地质学家、石油专家就很看好里海地区和加勒比海地区。他们认为里海地区有可能成为仅次于中东的世界第二大油气产地,加勒比海地区也被誉为“美洲的波斯湾”。因此至少在今后几十年内,世界石油供应仍然会是乐观的。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形成了三大油气贸易中心,即北美市场、欧洲市场和亚太市场。

  1996年美国、西欧和日本石油进口量分别达到4.18、3.87和2.75亿吨,占了全球石油总贸易量的74.6%;1995年全球天然气总贸易量达到3955亿立方米,在全球天然气产量中的比重从1970年的4.4%上升到1995年的17.9%(见图3-2)。因而相对美国、西欧以及日本等国油气进口占全球石油贸易的比重而言,未来十几年内中国进口的石油量并不太多,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是有限的。到2020年以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及各国经济利益的进一步相互渗透,有可能促使各国进一步谋求一个和平的环境,以发展各国的经济。中国成为世界石油进口大国时,也必然已成为了一个世界经济大国。如果一旦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其它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会受到影响。从这一点来看,即便届时中国大量进口石油,世界石油市场总的趋势仍将是平稳的。

  

  图3-21970与1995年世界天然气贸易量占当年世界商品气总产量的比例

  3.外贸规模的扩大和进出口结构的变化将为我国进口资源性产品提供坚强的后盾

  随着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的速度增长和国内市场的扩大,无论是投资需求还是消费需求都将有很大的潜力,我国将有可能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进口市场。按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到200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将达到4000亿美元,其中进口额约为2000亿美元,按照21世纪前十年我国贸易总额以略高于届时GDP 增长速度的8%增长,到201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可达8600多亿美元,如果届时能够进出口基本平衡,我国进口额可超过4400亿美元。

  从最近几年我国进口增长势头强劲以及它所产生的影响来看,对我国宏观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是以积极作用为主的,它缓解了我国资源短缺的瓶颈约束,保证了经济高速增长的能源需求。从我国外贸进出口的整体情况来看,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进口增长已明显快于内地,尤其是资源性产品的进口,以石油进口为例,1996年我国有59.9%的进口成品油在广东地区消费,其中汽油进口量高达96.7%;进口的原油也主要用于广东茂名炼厂、浙江镇海炼厂的东南沿海地区,这表明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先于内地进入进口需求强烈拉动的阶段,预示着下一阶段我国经济可能在整体上呈现目前沿海地区已经存在的进口拉动效应。到2005或2010年我国内地大部分省区进入目前沿海地区的进口拉动阶段时,沿海发达地区又可能具备条件进入更高的出口拉动阶段,主要是靠增加高、精尖产品的出口,如精密仪器、通讯、电子等成套设备的出口来维持整个国家贸易的进出口大体平衡。

  由此可见,未来十几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贸易进出口的联动效应,我国进口增长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将显著上升。这种态势也为我国今后大规模进口国内短缺原材料、资源提供理论佐证。很显然在未来我国进口商品中,生产性物品占进口总额的比重必将得到提高(高档消费品的进口比重将不断下降),预计2000年以后我国生产性物品的进口比重可达70%以上。到1997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1399亿美元,这些都为我国直接进口石油或到国外勘探开发油气资源提供了外汇后盾。按照1990年美国、日本进口石油占其外汇总收入的12%和10.9%计算,2000年我国相应可进口的石油达1.8亿吨和1.66亿吨(原油按18美元/桶计算);2010年为2.9亿吨和2.6亿吨(届时按每桶原油25美元计算)。

  若2050年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后,每年将会有数万亿美元的进出口贸易量,届时完全可以满足我国进口油气资源所需的支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未来我国优质能源供应依存于国际市场是今后经济发展的必然。

  当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我们不能因为国际石油市场存在的可能风险,就因噎废食、放弃国外市场。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保证我国能源(特别是油气资源)的供应安全,防范潜在的风险,主要措施如下:

  ⑴参照国际惯例,重组或组建国家石油公司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积极参与国际石油资源的开发,特别是新兴地区的石油资源开发,保证我国优质能源的供应安全

  由于石油资源的特殊性,国际上的大石油公司都是产供销一体化的跨国经营公司,上下游一体化不仅可以减少交易成本,而且有利于合理共担利益和风险。这也是经过多年经营和运作的经验,是在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的必然选择。我国石油企业现有的国际化经营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主要只是石油上游部门在海外通过劳务输出、承包工程以及到海外油田区块竟标,而且依靠我国在亚非拉地区良好的国家信誉和国家财力的支持。到海外勘探开发风险很大、资金需求也很巨大;随着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规模的扩大,必然要到有潜在油气资源的地区参与竞争,存在的风险更高。如果国家不对我国现有的石油上下游部门进行重组,使其利益和风险共享、优势互补、形成规模经济,就很难解决其资金缺乏的矛盾,也不利于提高他们在国内外融资能力。因而为了保证石油资源供应安全性,国家必须制定政策促进石油企业上下游一体化、推动其国际化经营。

  中亚(含里海)和加勒比海地区都是潜在的高油气储量地区,该地区资源重新分配的现状,为各国石油公司创造了机会。我国要抓住机遇,尽快尽早涉入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

  从我国跨国经营的基本战略看,要以周边国家(中亚、俄罗斯)为主、以油气为主(前期搞开发,通过与国外大石油公司合作,积累经验和资金;以后再搞风险较大、利益较高的勘探);中东地区作为后备(拥有丰富的资源储量)、南美择优(选择效益好的油田区块)及东南亚见机行事。

  ⑵石油利用要多元化、多边化和多途径,保证油气资源的安全供应

  利用我国同非洲、拉丁美洲以及西亚国家友好的经济合作关系,同中亚国家紧邻的区位条件,打入这些地区的油气市场。不仅可以直接进口,还可以利用经济互补性进行易货贸易,同上述国家合作合资开发油气资源或在我国国内建设炼厂,以经济上的互惠互利及相互渗透和融合降低政治和商业风险;还可以利用期货合同购买中远期的石油,避免未来国际可能出现的油价波动。国际合作的方面越多,规模越大,抗拒政治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大。石油资源拥有国和国际石油财团联合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是保证石油供应多元化的重要方式,多边合作可以降低风险。

  ⑶开展必要的能源外交,为保证我国优质能源供应服务

  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外贸政策以及军备建设应该适当地为能源开发和进口服务。在中东、中亚和南美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扩大我国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增进它们对我国的了解,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我国进口石油的良好环境。从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与亚非拉国家的接触看,它们也希望中国作为一支力量来平衡西方跨国集团的影响。从长远利益看,我国要发展国防力量,尤其是远洋舰队的护送能力,保证原油进口海上要道的通畅及海外公司国际化顺利开展,保证国外的油气资源能够顺利地为我国所用。

  ⑷加强东亚(尤其是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建立东北亚能源供应体系;共同开发有争议地带的油气资源,保证我国石油供应安全性

  在石油问题上,我国与美日欧国家间存在冲突、对抗或合作的多种可能性。考虑到美、日及西欧之间存在着石油利益的冲突,我们应当与东亚各国加强战略伙伴合作关系,利用日本等国的资金与技术优势、我国的地缘优势、中东、中亚及我国贸易互补优势共同开发中东、中亚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油气资源。在全球经济区域化、一体化的大趋势背景下,加强东亚(尤其是东北亚)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利用地区间资源、技术、人力和资金的相互合作,建立“东北亚能源供应体系”,可考虑为我国近中期能源安全性目标,是建立在我国实现中等发达目标之前的长期战略选择。在此框架下,我国与其它国家存在的有争议地带的油气资源也可以得到开发,而不致于因领土争端,迟迟得不到利用。

  具体来看,我国紧邻中东、中亚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这是无法估量的区位优势。我国与中亚国家存在着经贸互补的优势,只要我国搞好与中亚诸国的关系,充分利用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资金优势,未来石油之路就基本贯通,从而也可以保障了我国在“东北亚能源供应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⑸建立二级石油战略储备;做好煤炭气液化、快中子堆以及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并建立起相应的技术储备;加快水核电以及可再生能源等一次电力的开发

  为了避免出现类似的石油危机,西方各国都普遍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其中日本的石油储备最多时长达四个多月;这是石油进口国应付石油供应短缺(动荡)的第一道屏障。由于我国对未来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对市场机制不很完善的我国来说,为应付可能发生的油价波动和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需要有稳定的石油供应来支撑,我国需建立国家和企业两级战略储备。

  目前当务之急先参照西方发达国家做法制定储备法,把开采成本高于进口价的边际性油田作为探明储量储备于地下,暂时不予开采;征收一定的石油消费附加税作为建设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积累基金;另一方面鉴于我国原有基础空白,各石油公司应逐步建立和提高石油库存,并使这部分库存作为民间保有应急储备。针对我国原油加工能力强的特点,我国的石油储备应以原油为主,借鉴国外建立石油战略储备考虑的因素(国家外汇承受能力、油价、月消费量、有效威慑作用),近中期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含商业性石油储备)的天数应视届时石油进口量多少而适当确定,争取2005年之前我国石油储备能初具规模,2010年使得国家两级储备达到较为完整的规模。

  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煤炭生产和消费国,无论采取何种能源供应路线,我国都应当加快清洁、先进的煤炭转换和应用技术的开发研制,尤其是发电转化技术的研制开发;加强国际合作,掌握最新的技术手段,走在煤炭洁净利用的前沿,并在一定范围和地区进行试点。加快这些技术的开发研制工作,并不意味着我国要在今后大规模推动煤炭气液化的商业应用,而只是将它作为技术储备。作为未来的经济强国,我国还应当加快其它新能源利用技术的研制开发工作。技术创新将在我国未来经济升级换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大力加快水电、核电以及可再生能源等一次能源的开发,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和保证能源安全供应。

  我国还应该尽快建立一支国际石油市场问题研究专家队伍,对未来石油市场动态(如合作意向、市场变动、短期以及近中期油价变动趋势)提前研究判断,并反馈到国家决策部门和有关企业。

  四、我国能源战略的环境制约因素(略)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

  结论1

  ·达到中等发达水平意味着终端能源消费部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即按终端用途计算的一次能源最终消费将由工业、交通、建筑物(含居民和服务业)各占约三分之一;

  ·届时终端能源品种将基本完全由电、气、液等优质能源和燃料构成;

  ·2050年时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需要至少达到2吨标油至2.5吨标油,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0亿吨标油至37.5亿吨标油左右;

  ·这意味着我国届时的能源经济效率要比目前发达国家最先进的水平(如日本、法国)高30%到100%;

  ·届时我国的能源系统效率也要明显高于目前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即达到55%~60%左右;

  ·由于终端能源结构的限定、环境保护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公约的约束、和非常高的能源效率的要求,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不可能满足以上需求的;

  ·初步地估算,在我国2050年的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不能高于35%,而油气一次能源应该大约在40%~50%左右,一次电力(核、水、风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应该在15%~20%以上;

  结论2

  ·要达到2050年的上述能源战略目标,推断我国2020~2030年期间的相应能源战略目标是人均能源消费将达到1.5吨标油以上,即我国届时的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22.5亿吨标油以上;

  ·2020年至2030年相应的能源经济效率必须达到发达国家90年代先进水平;

  ·届时我国的能源系统效率也必须达到发达国家90年代先进水平,即能源系统效率达到45%左右,比现在提高十个百分点以上;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变化的国际环境因素将在我国的能源政策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限制因素;

  ·届时我国的一次能源结构应该有明显的调整,即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应从目前的74%降低到50%至55%,石油天然气的比例应该从目前的20%提高到35%左右,而一次电力的比例应提高到10%以上;

  ·非如此,则我国在下世纪中叶达到届时中等发达水平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所必需的能源保障将是极难实现的。

  结论3

  ·无论从未来需要的能源供应总量,或能源效率的提高幅度,还是一次能源结构的变化要求来看,上述能源发展目标的实现对我国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仅靠国内油气资源不可能提供上述能源需求,进口石油将成为我国石油的主要供应渠道,天然气也将需要大量进口;

  ·世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有可能提供我国所需要的进口能源;

  ·为了达到以上长远能源发展目标,我国能源战略和政策应及早进行必要的调整;

  (二)、对我国长期能源战略的原则建议

  中国能源战略的制定绝非能源产业部门自己的发展战略。一个国家的能源战略,不但包括各能源生产部门的发展问题,还包括用能部门的技术路线问题,包括各种用能设备的制造问题。从更宏观的角度上讲,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路线和产业政策,乃至社会消费方式的引导,都和能源战略有关。因此,我国能源战略的制定,应由国家宏观经济战略的制定机构,如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作为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通盘考虑。

  本报告提出的对于我国长期能源战略的一些看法,仅仅是对我国面临的长期能源形势的严峻挑战进行了初步的揭示,以期引起讨论。希望这样的讨论能推动我国能源战略的建立和完善。以下一些问题,是我国能源战略必然涉及的要点。

  1.进一步明确制定和贯彻节能优先的长期能源战略路线

  如前所述,为了实现我国在下世纪中叶达到届时中等发达水平的宏伟目标,届时我国的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系统效率都要比当前国际先进水平高得多。我国的能源效率在今后二十多年内要全面达到现在的国际先进水平,能源系统效率要提高十几个百分点。这一能源效率目标的实现,绝非可以单纯依靠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自然过程。国家有目的的介入和引导,相应经济、产业和技术政策及措施的综合制定和贯彻实施,具有必不可少和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实施节能优先的能源路线应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努力:⑴建立和完善国家一级节能领导结构

  我国自八十年代以来节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一方面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的结果,也是国家在组织管理和政策引导方面的积极介入的直接结果。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政府在节能方面的管理功能也要作相应调整。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教训说明,市场机制从长远观点来看,有通过竞争促进提高效率包括能源效率的作用,但是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许多障碍,特别是在例如环保、能效等领域。在这方面,政府介入还是不介入的效果差别巨大。许多国家都在综合经济部门有专门的节能管理结构。

  节能管理的内容不仅包括对现有资本存量进行技术改造,更重要的是要把节能优先体现到国家的产业政策、技术路线政策、重大能源结构调整、乃至生产力布局、城乡社会发展目标模式等等比较宏观的经济政策中去。很多情况下牵涉到各个产业部门的发展方向和重大项目决策。事实说明,一旦重大设施项目确定投建投产,若事先没有考虑总体的能源效率问题,事后再改造也难以扭转低效局面。例如许多项目的经济规模问题就包括了重大的能效差别。

  我国过去的节能管理在具体的技术设备的能源效率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相对而言,在上述较宏观的政策管理层次则显得比较薄弱。这一方面是过去的管理方式还受到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和现有的节能管理机构所处的位置和所赋的功能有关。这个问题应该在新的政府机构调整中加以解决。一些专家建议,成立国家级节能管理局,以确保加强国家政府对节能工作的政策制定和推行。

  ⑵明确制定我国新投建的设施和技术装备的近期和中远期能效目标

  2020到2030年期间我国的能源效率平均水平至少要达到或甚至超过现有国际先进水平(例如日本、法国等在本世纪达到的水平)。因此,对所有新的资本投资项目和形成的固定资产的系统能效的目标必须要有相应的设定。从现在起新建的大型项目(实际使用年限在25年以上的设施)包括各种工业项目、商用和民用建筑物、公用基础设施等,都应该要求达到90年代的先进能效水平。而在下世纪初(2010年前)开始投入的所有设施和设备都要达到和超过90年代的国际先进水平。经济使用寿命在十年以上的设备,如电机、风机、水泵、锅炉,交通车辆等,在今后十多年内,所有的销售产品都应该逐步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或更高的水平;

  应该特别强调的是,不仅单个项目设施设备的能效要高,其形成的系统效率也要得到充分考虑。

  ⑶系统更新现有落后的高耗能产业装备

  我国现在已形成了生产能力相当大的高耗能产业。比如,世界产量第一的粗钢和生铁、比世界第二位产量高出一两倍的水泥,世界产量第二的化肥,其中包括世界独一无二的煤源小化肥系统,世界产量第一的焦炭,包括大量落后小型炼焦设施等等。这些高耗能产业的技术路线和装备大都比较落后。实践说明,这一批装备即使加以局部改造,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其系统落后的局面。由于高耗能产业的产量增长速度在今后应该低于其他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如果不对现有的高耗能产业装备进行淘汰性更新,则现有的高耗能产业装备仍将可能在今后占据相当的生产份额。因此,在今后的一二十年内,应完成对现有高耗能工业的落后系统的淘汰更新,以建立起一个先进的高能效的高耗能工业体系。

  ⑷全面落实贯彻节能法,探索节能型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我国已经制定和公布了节能法。但是,节能法的落实和贯彻还需要全国上下的长期努力。

  除了对节能法中已经有了明确规定的一些措施要具体制定技术和管理的实施细则,予以贯彻落实以外。还应该研究探索节能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要对我国今后二三十年,四五十年以至更长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进行深入的具体的分析,以期寻求更省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消费模式,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已经犯过的错误,避免我们犯新的错误。

  目前,我们对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效率分析较多,节能技术措施也较明确,尽管具体实施还有很大距离。但是,我们很少分析和研究终端消费模式对能源效率的重大影响。对行业部门之间的系统联系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也分析的不够。例如城市布局和能源消费的关系,热电联供和区域供热及电力发展的关系等等。这些方面都应该加强研究,及早制定战略对策。

  2.将建立国际化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作为我国发展长期能源供应的战略目标

  如前所述,从我国人口、资源和未来经济总量的关系出发,我国必然要走充分利用国际自然和矿物资源的道路,其中能源即是最重要的国际资源之一。扭转目前以煤为主的被动局面,以适应未来的能源需求,要求我国在石油的供应来源上逐渐主要依靠进口。同时,天然气的进口数量也将很可观。未来进口能源将在我国的能源供应中占据相当比例。例如,在2020至2030年时,我国进口的石油天然气总量将可能达4~5亿吨,2050年时可达7亿吨以上,进口能源在我国的能源供应总量中将占25%左右。我们必须及早开始进行准备。

  ⑴打破局限于国内资源考虑能源供应战略的思想束缚

  目前,解放思想,跳出立足国内资源的传统思路,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长期能源战略的制定十分必要。由消费需求看供应要求,由经济效益和比较成本选择供应来源,放眼世界,选择最经济最可靠的供应渠道,应是考虑我国长期能源供应战略的基本方向。在这方面,不能简单地认为凡是有国际资本参与的经济活动就是不安全的,而只有中国人自己独立经营的才是安全的。在不可避免要进行国际交流和贸易的现代经济条件下,更应该坚持改革开放,制定多方案的安全保障体系。即使在重视利用国内资源时,也应该具体分析比较国内外成本,未见得非要先把国内生产提到极限,然后再考虑进口。

  ⑵积极参与建立国际区域能源共同体,形成国际区域能源安全体系

  从各国建立能源供应的经济和安全体系的过程和经历来看,我国也应该及早准备参与以至提倡建立国际性区域能源供应经济和安全体系。我国在东亚地区的能源进口国中将逐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应该积极和东亚地区的能源进口国加强合作,争取共同开发周边国家如中亚、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共同开发中东地区油气资源,共同开发输油输气通道和战略管线,以充分利用其资金和技术的优势,减少我国的经济和政治风险。

  目前,日本、韩国等都在积极研究建立东亚能源共同体问题,能源供应安全性问题也可以成为海峡两岸的政治经济联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东亚能源共同体可包括中、俄、日、韩、朝、越、东南亚各国及港台地区;随着我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和经济实力的增强,能源安全体不仅可以有利于我国解决未来的能源进口供应问题,还将有利于我国在这个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地位的加强。

  由于我国在下世纪将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也会成为能源进口大国,我国必然将介入国际能源资源的共享体系,包括中东地区的油气资源。如何介入目前由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控制的资源安全保障体系,也应该成为我国能源战略国际化、多元化的重要内容。美方制定经济和能源重大战略问题的大西洋委员会曾多次表示愿和我方对口机构建立联系,中美间能源高级接触频频,应是双方就此问题进行探讨的时机。

  ⑶对国际能源集团开放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的下游市场和电力市场

  开放这一市场,可以优化外资利用方向,加快能源优质化进程,提高能源供应的安全保障。在我国必然要大量进口油气的条件下,开放能源基础设施市场,特别是炼油、油品零售、天然气开发、管输和终端供应市场,等于直接利用国际资金来加快我国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从国际产业高级化的过程看,能源基础产业虽然有其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但也是高投入,甚至是高风险(如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的产业。吸引外资参加我国能源中下游的建设和经营,也是减少我国能源安全性风险的重要措施。

  3.将能源优质化作为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主攻方向,以天然气开发作为下世纪我国一次能源开发的重点

  我国能源发展已经开始进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终端需求,调整能源结构的阶段。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开始受到市场的挑战。能源优质化是大势所趋,这一趋势已经显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市场经济成分较高的省份的能源需求和实际供应变化之中。目前人们强调的经济增长建设重点如住房建筑、交通、信息通讯、环保产业等等,都将促进优质能源的需求增长。事实上,我国的能源用户迄今还没有真正自主选择能源供应的条件。对优质能源的需求仍然受到压抑。具有需求潜力的用户极其广泛,但是任何单独的用户都不可能由自己独自去改变能源供应系统。而我国现在电力,石油的供应,特别是新增供应,仍然受到种种政策和传统管理体制的限制。天然气的供应则更是既受到基础设施能力的限制,又受到计划性分配体制的限制。能源供应市场机制的建立是一个迫切的任务。下世纪能源供需矛盾将主要是优质能源的矛盾,因此,我国的能源战略也应将能源优质化作为主攻方向。

  从天然气在全球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实际资源条件看,天然气在我国有可能有重大发展。

  如果政策得当,措施得力,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天然气可以大成气候。我国天然气(含煤层气)的产量有达到2000亿立方米的可能,可以替代6~8亿吨煤,在能源结构的优化中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远期的天然气产量还可能有更大的潜力。从现在起,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就应将天然气的发展作为重点,开始系统地建立全国的天然气供应系统,以期在2010年时,使我国的天然气供应初步形成体系。同时,应该强调将煤层气的开发利用作为天然气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改变将煤层气开发当作煤炭开发生产副业的认识和做法。

  4.重视和加强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国内天然气输配管网系统的建设作为国家支持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内容

  我国一直重视煤炭供应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对运煤通道(铁路、港口、公路、水路)

  的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和长期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煤炭市场疲软,运煤通道的压力缓解。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紧迫性明显下降。实际上,我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还远未完成。我国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煤炭运输能力还远未达到形成全国统一煤炭市场的需求目标,特别是用户对煤炭品种和质量的要求还受到运输能力的极大限制。在电力领域,输配电系统的建设一直落后于发电能力的建设速度。输配电系统的滞后不但限制了许多用户的用电,对电力系统的体制改革也是重要的制约条件。实际上,目前我国的能源基础设施还是主要围绕着运煤转。在优质能源的供需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的进程中,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也将逐步相应变化。

  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新重点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围绕终端用户需求的变化,围绕我国城市化和大城市的都市化建设进行,如城市电、热、气供应系统的建设而进行的,其中包括一些新的工业基地的能源综合供应设施的建设。今后,这种以终端用户的需求为中心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将越来越重要。同时,农村地区的电网建设也应加强。其二则是全国性的天然气及石油管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其中特别是天然气的管网建设。

  全国性天然气管网建设方案的尽快确认和实施,是我国在今后一二十年中能否大规模利用天然气的关键前提。可以说,我国天然气的利用不是个资源问题,而是基础设施短缺的问题。应该从现在起就把全国性的天然气管网建设纳入国家重点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尽早起步。

  5.一次电力(核电、水电、风电)的开发也是改善能源结构,增强能源供应安全性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

  一次电力的开发利用在一次能源的供需平衡,减少大气污染和碳排放,以及提高能源系统效率等诸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在能源资源相对短缺的发达国家中,加大一次电力开发力度,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战略措施。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趋严峻,一次电力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已逐渐形成新的高潮。我国应争取在一次电力的开发利用方面有较大作为,积极推动核电、水电、风电以及太阳能的发展。

  6.明确未来的煤炭利用主要方向,加快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洁净煤技术开发的重要性已有诸多论述,然而实际进展缓慢。从长远观点出发,煤炭的使用将集中于少数用途。发电是首要燃煤用户。洁净煤的技术开发应集中于高效燃煤发电洁净技术,例如IGCC,FBC ,CFBC等。从中期发展的角度出发,洁净燃煤技术也可用于热电联供,区域供热,以及一些工况稳定的大型工业锅炉。而煤气化、液化技术的开发相对于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来讲,将仅是技术储备而已。经济上其竞争性难以乐观,系统效率上更是存在根本缺陷。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煤炭气化液化都不可能取代石油天然气。不应作为洁净煤技术开发的重点。■

除特别声明外,本站不拥有文章版权。如引用,请注明原始出处。
please quote the original source if you are going to use this paper

文章来源:http://www.amr.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