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精配方:将颠倒的再颠倒过来:“卢美美事件”的五个深层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28:45
颠倒的再颠倒过来:“卢美美事件”的五个深层反思 余闻  2011年09月26日09:20   来源:《学习时报》 将颠倒的再颠倒过来:“卢美美事件”的五个深层反思--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卢美美事件”是继“郭美美事件”后,近期社会关注的又一热点。但与后者单纯指向慈善不同的是,“卢美美事件”还关乎企业家的诚信与出身、民间组织的属性、会展业和服务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企业政府公关和政商生态的是与非,乃至对外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于是人们看到,媒体和舆论这段时间一直在穷追不舍地深挖卢俊卿、卢星宇父女及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以下简称世华会)幕后的东西。虽然卢氏父女和世华会有针对某些报道的回应(如所谓“八大谎言”和“七宗罪”),但在强大的舆论攻势面前,他们用公益和财富建立起来的形象在快速坍塌,不仅一些名人急于撇清同他们的关系,与其划清界限,就是原先的募资款项也在急剧缩水。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是需要媒体和舆论监督的,而且媒体和舆论的监督往往对社会起到正面的作用。但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期,由于公众普遍存在的对权力和权势的不信任情绪,因此,这场媒体和舆论同卢氏父女的博弈,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场不平等的博弈,媒体和大众在“揭黑”中享受着批判的“狂欢”,很少有人静下心来,理性地梳理一下在媒体和舆论深挖幕后新闻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带有本质性的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若在媒体的批判中被大众误解放大,长期来看,很可能会伤害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反思问题一:对企业的行善动机必须进行道德拷问?

  “卢美美事件”是因“中非希望工程”而引起的。在“郭美美事件”的背景下,人们对一家企业运作这个慈善项目给予合理怀疑很自然。但是,用世华会运作过程中的某些不规范行为,或者慈善项目中存在的一些瑕疵,又或卢氏父女本人在行事方面的一些缺陷,进而怀疑他们是在搞假慈善,通过慈善进行利益输送,或者达到其他什么非正当目的,则超出了合理的必要的怀疑界限。因为类似对企业行善动机的拷问,必须有确凿的证据才行,只靠一些模糊的似是而非的猜测,就批评企业“伪善”、动机不纯,这种做法实乃“诛心”之论,也就是先假定你是坏的、不怀好意,再找根据来印证这个假定。

  目前的状况是,由于诚信的普遍缺失,人们对企业或富豪行善已丧失起码的信任,后者行善的动机都是不纯的——这样的看法在社会上相当普遍。如果说,恰当的怀疑有助于监督企业更好地去行善,那么,超过必要的限度,过于挑剔乃至对企业的慈善行为到了一种容不得半点瑕疵的“道德洁癖”程度,则反过来会伤害慈善本身,对中国处于“幼稚”阶段的慈善来说,绝非好事。

  慈善的本质是信任。没有对行善者的基本信任,慈善就建立不起来。对慈善进行道德拷问的问题则在于,慈善必须百分之百完美,不能出半点差池,尤其是那些高调行善的企业和富豪,他们必须保持各种细节上的完美,才有资格行善,否则,其慈善就是假的、“别有用心”的。

  但正如现实生活中没有完美无缺的人一样,这个世界也没有完美无缺的慈善,我们当然应该在整个行善过程中力求完美,但谁也不敢保证在某些环节不会出现一些小差错,尤其在当前整个社会的规范还没有很好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因此,如果把慈善变成道德法庭,要求从事慈善的人必须是完人,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埋葬慈善。

  实际上,即使从慈善发达的国家看,企业或富豪行善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人纯粹出于一种富裕后无私的奉献,把慈善作为一种利他行为,并从这种行为中获取快乐;也有人做慈善是为避税考虑,或者作为企业的一种公关行为。后两者在西方其实占有很大比例甚至是企业慈善主要的出发点。当然,也不排除有人行善是事后的良心发现,或者用慈善来掩盖之前的罪恶。这些都存在。但就结果而言,只要在做慈善的过程中,没有违法,每个人的行善都是一样的,不存在动机高下之别。过于从道德上苛责企业或富豪的慈善动机,要求企业在行善的同时保持经营行为的无可挑剔,无疑会使企业行善的成本大大提高。

  退一步,假如企业在做慈善中真有什么污点,或者在经营中存有什么违法之处,自有监管部门去查办,或者从完善市场监督机制的角度去加以解决,而不应靠舆论审判企业的慈善行为来遏制。所以,对企业做慈善可以批评,可以质疑,但切忌用唯动机论、原罪论等道德洁癖去拷问、诘难企业和企业家。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