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购物攻略2016暑假:中国人张磊向耶鲁大学捐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38:03

人说:中国和美国的差距就像NBA和CBA的差别。中国人张磊给母校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赠8888888美元引发了人们的争议。这个我不去评说,因为任何一个人做事情都有自己的理由。只是看到美国名校的办学理念真是超凡脱俗,体现了无为无所不为的大境界,也印证了善有善报法则。

我国的有些(怕打击面太大用有些收敛一点)大学像唯利是图的商人,不琢磨着如何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服务,琢磨的是如何榨取更多的利润,为此,巧立名目。为什么这个样子,或许体制问题,或许价值观问题,或许理念问题,搞不清楚。大街上的店铺很少有开的持久的,竞争激烈是一个原因,利用一切机会“砍顾客”则是主要原因。成功的商人从来都不是以赚钱为目的的,成功的学校从来不把学生看作提款机的。

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中国人向耶鲁大学捐款,引发争议

综合来源:西安晚报

耶鲁大学网站有关此消息的报道

近日,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教授宣布,耶鲁2002届毕业生张磊(音)已经承诺,将向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赠8888888美元。这则新闻经报道后,引起网民热烈讨论。一时间,张磊立刻被网友展开人肉搜索。不少网友对中国辛辛苦苦培养的高材生帮着人家发展表示不满甚至气愤。(综合近日媒体报道)

公众因何为巨额捐款而焦虑

其实,看到这则新闻,可能很多的情绪都很复杂和纠结。甚至,我们很难立场鲜明地站到正方抑或反方的立场上,来考量巨额捐款给耶鲁大学这一事件。因为,张磊自由支配自己所赚的钱,是无可厚非的,无论是捐给耶鲁,抑或是北大、清华,我们都无权干涉,但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或多或少,有那么一丝失落,甚至是埋怨:这钱要是捐给中国的大学该多好!在失落之余,我们还有一种深深的焦虑感,不但是对8888888美元巨额捐款流失的焦虑,更有对人才流失的一种焦虑。因为,像张磊这种人才流失现象,并不是个案。

比如,2009年,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张秀琴曾透露,1978年以来,中国共有139万人以公费和自费等方式出国留学。在所有出国留学者中,目前只有39万人返回中国,占总数的28%

中国留学生回国率低于30%——这个现实,显然才是问题的实质,才是公众对于张磊巨额捐款耶鲁大学焦虑和纠结的核心所在。而张磊巨额捐款耶鲁大学事件,只不过是中国留学生人才流失现象中又一个引起争议的个案而已。

从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将人才流失上升到国家危机的层面。大量的人才流失,对增强国家竞争力不利,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利。所以,套用一句流行语,哥焦虑的,不是8888888美元,而是人才。而这,才是中国毕业生向耶鲁大学捐款引发争议的根本所在。(西安晚报:石敬涛)

国内学校靠什么赢得学子捐赠

张磊对改变了他的一生的耶鲁大学如此情有独钟,与对国内母校的冷淡形成鲜明对比。在慈善助学方面,质疑张磊肥水不流外人田无疑有些狭隘,也有偏离公益慈善事业意义之嫌,但国内大学慈善竞争的旁落,很难让人相信这仅仅是张磊的一念之差。

大学教育并非义务教育,担当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作为捐赠者,会有自己的选择倾向,能够影响捐赠者选择的主要因素不外乎那么几个,比如学校的教育潜质,比如善款的有效利用,再比如捐赠者对母校的感情。

就学校教育潜质来看,近年来国内大学发展充分体现了规模效应2007年,时任教育部长的周济曾坦言,全国高校债务高达2000亿元。庞大债务的形成,主要因为一些高校贪大求全,盲目建设,在高校硬件设施发展的背后,不少人对教育质量的下滑深为忧心。

其实,最可能左右捐赠者抉择的当是善款的流向。捐赠者当然希望善款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出效用,而善款能否被有效利用,既要在资金分配上尊重捐赠者意愿,更应在具体实施中,尽可能让捐赠者掌握善款用途的第一手资料,让捐款捐物被合理运用。

当然,学校如果更能激发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更能令一个学生留恋,学生的感恩之心自然会油然而生。张磊捐赠耶鲁的善举应为人称道,也应引起国内教育界的反思,到底是什么成为阻碍捐赠者反哺母校的障碍?这不仅仅事关赢得学子的反哺捐赠,更事关高校教育发展的方向所在。(西安晚报:禾刀)

别问学生捐多少先问母校给了学生什么

中国毕业生向耶鲁大学捐款8888888美元,金额创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个人捐款的纪录。这则新闻引起热烈讨论,不少网友对中国辛辛苦苦培养的高材生帮着人家发展表示不满甚至气愤,也有网友认为,张磊支配自己所赚的钱无可厚非。(110日《环球时报》)

其实在探讨是否应该捐赠或者捐给谁的问题上,笔者认为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那就是校友的捐款率是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反映了学校的凝聚力和校友对母校的认同度。

据我所知,在美国排名靠前的大学基本上是私立大学,他们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校友的捐赠和学生的学费。比如哈佛大学在金融危机前的校友捐助基金达到380亿美元。而我们的大学,每年究竟有多少校友的捐赠收入或者对学校本身有多大的认同度?可以说,我们的捐赠是相当少的,当然这也与我们国内的经济还没有发展到美国那样的程度有关,但这也反映了学生对于国内大学认同度低的问题。

自从上个世纪末高等教育扩招之后,大学竞相攀比,追求规模重于质量,后来的本科评估,开始重视质量,但多数流于形式,而不少大学自身的发展,经济上早就入不敷出,寅吃卯粮。而随着就业问题的凸显,甚至出现学生被就业的丑闻。试想,被就业的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能高吗?怎么可能会想到回馈母校呢?

反观耶鲁大学捐赠人张磊,他说耶鲁改变了他的一生。作为一个高等教育研究者,这句话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反思我国的高等教育,当下我们中国的大学,给学生实质上带来了什么呢?是否包括我们的名校,又有哪个大学都敢说改变了学生的一生?这是很值得深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新京报:姜朝晖)

中国人向耶鲁捐款是种鞭策

中国毕业生张磊向耶鲁大学捐款8888888美元,金额创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个人捐款纪录!”18日,这则新闻引起广大网民的热烈讨论。(110日新华网)

笔者揣测张磊所以将巨款捐给耶鲁大学而非中国高校,或许是因其认为捐款给耶鲁大学所能发挥的效用更大。耶鲁大学作为世界顶级大学,不但研究能力与教育水平高居世界高校首位,而且更有一套符合教育事业特点、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机制。对其进行捐款,显然能够保证获得更大的教育成果产出,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能够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而反观我国部分高校,其负责人热衷于建设形象工程,比如建设豪华建筑包括奢侈的校门等,在这种情形下给中国高校捐款,让人担心所捐款项不能被用于教育事业本身。另一方面,中国高校还普遍存在着官本位现象,严重制约科研能力与教育水平的提升,而在官本位体制盛行之下,所捐款项究竟能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上发挥多大效用,也让人怀疑。当人们对捐赠抱着这样的担心与怀疑,其向中国高校捐款的积极性也就难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从这个意义上说,张磊的捐款行为值得中国教育界反省,将类似张磊这样的捐款行为当作对自身的一种鞭策,鞭策自己在教育制度建设等方面积极改革,并藉此而使中国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能起到的促进作用不断提升。(广州日报:魏文彪)

让人爱不起的祖国

——探究耶鲁毕业生张磊夫妻捐款8888888美元的内幕

张磊向耶鲁大学捐款8888888美元、创耶鲁管理学院中国毕业生个人捐款纪录的新闻,一时间在国内石破天惊。中国网友立即对张磊和他创建的Hillhouse Capital Management(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展开人肉搜索。有人极为愤怒:中国辛辛苦苦培养的高材生帮着人家发展,甚至调查出他和他的公司在四川地震等事件中并缺乏表现等等。张磊吃里爬外的形象跃然而出。张磊夫妻二人都在耶鲁接受的博士教育。读到这则新闻,心里实在非常复杂。老实说,如果我们有张磊的能力,也许确实会优先考虑给国内捐款。

但是,张磊说道:回忆一下我们自己的经历,又对这样的行为感到应该理解。因为二十多年前我们结婚时,妻子在北京是个“黑户口”。她被分到外地,我们不愿意两地分居,索性“黑”了。代价是没有工作,有时还为临时户口操心。后来决定出国,两人一起学英语,考托福。1993年我们正处于弹尽粮绝的状态,她接到从耶鲁寄来的一个厚厚信封,打开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被录取了,两万多美元的学费人家给支付了,另外给将近一万的生活费,整个三万多美元!有生以来,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钱。

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就麻烦了。有这笔钱并不一定能出国。出国要有护照。按当时的规矩,大学毕业服务不够一定年限者,出国必须有海外关系,还必须支付大学的“培养费”,把账还清了以后,就可以扫地出门了。于是,我们全家紧急动员,先找到在台湾的姨妈开证明,然后到街道派出所开证明,记不请跑了多少地方,当然也送了不少礼,其中颇有些差点前功尽弃的惊险关节。最后,把所有积蓄都拿出来,按照国家开出的帐目,把大学四年国家在她身上花的钱全都还清。再向父母借了些钱买机票,一下子就飞了过去。半年后,我也跟去探亲。我毕业后为国家服务十年,不用缴纳大学的培养费。但是,我去探亲,按规定必须辞职。而这又是一场有惊无险的奋斗,比如找地方存档案、在一堆“不行”、“不办”的声音中绝处逢生等等。我还记得最后办成的那一刻,跑到单位要最后一个文件。窗口一位冷冰冰的小姐把盖好章的一张纸往我面前一仍,甩过来一句话:“你从此和我们没有关系了!”

我到了耶鲁探亲,人家对我这个“家属”则无微不至。比如,我只需缴一点点钱就有了医疗保险,白拿了学校图书馆的借书卡,使用健身房等等设施,还能在旁听两门课。总之,除了课松一些外,和正式学生也没有什么太大差别。我正是利用这个机会好好表现,被教授看中,什么也没有考就被录取到硕士课程。日后一帆风顺,直到拿了博士,而且六年下来一直拿着全奖。除了正常的奖学金外,学校还给各种钱在夏天让我学英语、学日文,甚至送我到日本学了整整一年。说“耶鲁改变了我的一生”,难道还有什么争议吗?

从中国上大学、工作到耶鲁读书,一个人直接的感受往往确实就是“耶鲁改变了我的一生。张磊的捐款,在耶鲁从校友拿到的捐款中只是很小的一笔,在美国并没有太多新闻价值。在中国有新闻价值的,是这一行为所显示的教育模式和中国是多么不同。

第一,美国的名校,特别是常青藤,现在大多靠校友吃饭。这些学校只要发现人才就去招募、争夺。你要是穷光蛋,学校就把学费生活费全包下来,而且还会毕恭毕敬地说:“感谢你到我们这里来读书!我们的校园因为有了你一定会变得更加丰富。”入学后,学校对你无微不至。特别是本科生,有时让我感到学校活象个惯孩子的父母。比如,大学生是谈恋爱的最佳年龄,中国的大学对待学生的恋爱经常有各种“不准”。美国的学校竭尽全力为此创造条件,甚至在招生中采取倾斜政策,保证男女平衡。一位美国学生告诉我:大学生是第一次离家的孩子,刚离开父母心里空落落,大学就要成为学生的第二个家,迅速填补父母在孩子心里留出来的感情真空。如果你在大学里找到自己的配偶,那是学校最高兴不过的。大学所期望的是:你们夫妻一辈子都忘不了自己的家庭是在哪里组成的,都会把大学当成自己的家。日后家里有需要,你当然会把大笔的捐款拿出来。当然还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回家”读大学。

第二,学校靠校友,对毕业生也就非常恭敬。比如,我们毕业后,学校总把校友刊物免费寄来,系主任每年写信报告系里的情况,学校在我们的居住地区有活动总要通知。耶鲁选校董,也每次都把选票寄来,并且反复通过电子邮件等通信手段督促投票。要知道,校董是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校长就是校董事会任命的。谁进董事会,又要由校友投票决定。2002年著名华裔建筑师林璎当选耶鲁校董,就是受到校友协会的支持。我们夫妇当时虽然博士都还没有毕业,但已经有了硕士学位,以校友的身份投了票。这大概是我们作为外国人在美国行使的唯一一次选举权。所以,我们拿的并不仅仅是一张耶鲁的文凭,而且是一个当家作主的权利。学校要是惹你不高兴,你也可以通过校董事会施加压力。

张磊究竟对中国捐了多少钱,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他给耶鲁捐钱,则不过是人家大学经营模式的日常运转和效率而已。你现在就是给美国名校缴足三万多美元的学费,人家培养你还是赔本的。何况许多学生是人家倒贴钱请来的。这么赔钱培养学生怎么赔得起?人家学校牛就牛在这里:我们的教育能够保证你成功,而且保证你成功之后会认识到是我们的教育改变了你的一生,最后你会捐钱来感恩。如果你毕业后收入低、欠的教育贷款还不起怎么办?许多名校(特别是法学院等)的作法是:全免!理由大致有两条:第一,在我们这么优异的地方毕业后,你放弃高薪而从事低薪的公益事业,那就算我们学校为社会作贡献了。第二,如果你真没有技能拿到高薪工作,那一定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对你说对不起还来不及,怎么会追着向你要钱呢?

张磊的行为,应该促使中国的高校好好想一想。我们要是一天到晚和学生算培养费、惩罚不能按期还贷的学生,怎么指望学生象张磊对耶鲁一样对待自己的母校?他们又怎么爱得起自己的祖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