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蜡像馆在哪上车:钞票的优先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29:30


 钞票谁都想要,但如果人人手里都有大笔的钞票,那也决不是什么好事。钞票代表的是政府的经济信用,但这种信用并不是多多益善,否则这种信用就只有扫地的份儿了。一般时候,政府决不希望钞票太多,但也有例外的时候,比如战争。1942年,二战正酣的美国经济出了问题。那一年出版的《没有通胀的战争》一书中,说当时的美国“货币购买力总体持续走低,生活成本不断升高”。美国的战时经济遭遇了严重威胁:大量工业企业都转入战争生产,可供国内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大大减少;与此同时,政府动用大量资金采购战争物资,急剧扩大用工数量,这使得普通美国人手上拥有比以往更多的现金。其结果自然也不言而喻——流通的货币太多,而可供它们角逐的商品却太少,从而造成了经济问题。

 美国政府抑制通胀的宣传品《我们的薪水是“炸药”》这张著名的宣传海报上,政府曾把过剩货币比作炸药。在海报上有如下文字:“千万别认为这是在开玩笑,今天我们信封里的薪水可能会变成炸药。如果处理不当,它会在我们眼前爆炸,让这场战争更为漫长…而且可能会在战后让我们失去幸福和安全的生活。和浴血奋战的将士们相比,勒紧我们的裤带和少买东西算不得很大的牺牲。
“挥霍无度会让价格上涨,开始是某种商品价格上涨,继而全部商品都会涨价。为了应对高涨的价格,薪水也只能随之增加。而更高的薪水又会进一步刺激价格上涨……越来越快,就像是雪球一样越滚越快。
“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中的原因很简单,我们薪水袋里的钞票比可供我们购买的东西多出了很多。今年(1943年),我们美国人口袋里的钞票比国内能够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要整整多出450亿——450亿过剩的美元!这是炸药!”

抵制通胀宣传海报《把你的钞票放回钱夹》。这张海报上写着:“当许多人购买同样的东西时,它的价格就会上升。今天美国人拥有比过去更多的金钱,而可供购买的东西却没那么多。你购买的每一样东西都会让它的价格上涨。价格的上涨构成了通货膨胀,而每次通货膨胀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可怕而苦涩的大萧条:工人失业,家人受苦。我们不希望通货膨胀,也不希望再来一次大萧条。”

如果通胀走向恶化,那对经济而言无异于是一剂毒药,如何避免这一结果出现?美国政府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公众了解真相——虽然这一做法带有一定的风险:有人怀疑一旦公众明白了通货膨胀的潜在危险,他们要么会花掉全部家当囤积商品,要么就会停止一切购买活动,这两者对于美国战时经济都将是灾难性的。

1942年4月,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的亨利·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1934-1945年在任)向国会提交了一份计划书,他在其中写道,“如果我们的士兵和水手们想要获得需要的物资,我们(公民们)就不能购买全部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得不放弃一些原已十分熟悉的商品,我们的生活标准必须降低。”简言之,钞票也有优先权,在流通流域中钞票数量出现富余时,需要用特殊方法赋予某些群体使用钞票的优先权。当时,美国政府需要把这一权力给予战争部门。

在审慎考虑后,美国政府还是决定公开事实。具体做法是通过规模庞大的宣传引导人们合理消费,抑制通货膨胀。幸运的是,先前那两种设想都没能变成现实。高效的宣传让美国民众懂得,在后方同通胀作斗争对于欧洲抵抗纳粹的战事成败尤为重要。美国政府巧妙地通过各种传媒,为公众展现了恶性通胀的可怕景象,同时也告诉人们如何有效防止这种结果发生。

抑制通胀海报《体制通胀的7种办法》,上面一次列决了鼓励公民抵制通货膨胀的七种方法:1、只购买真正必要的物品。2、不要用比最高限价更高的价格购买东西。凭票购买供给制商品。3、清偿债务,不要借新债。4、支持高税收政策,主动纳税。5、为了未来作储蓄和购买保险。6、不要为自己的工作或商品要求更高的报酬或价格。7、尽量购买更多的战争债券。

抑制通胀海报《不要互相推诿,埋头实干!》。这张海报上的内容告诉人们,抵制通货膨胀是每个人的义务。政府为此已经作了不少工作,制定了最高限价和薪酬控制制度,此外还采取了配给制政策,但仅靠政府的措施并不能战胜通货膨胀,要想战胜通胀必须从每一个人身边做起。

抑制通胀海报《坚持使用残破的杯子》,号召人们尽量缩减日常开销。这张海报列举了琼斯夫人的例子,她坚持使用一个已经破口的茶杯,而不是去购买新杯子。海报说她虽然不懂那些关于通货膨胀的复杂理论,但是她知道政府正在号召人们少花钱,于是她坚持使用各种陈旧的物品,包括衣服等等等等。海报告诉人们,现在节省下来的美元会在战争结束后的和平年代派上更大的用场。

当时比较著名的宣传海报中,政府曾把过剩货币比作炸药。在海报上有如下文字:“千万别认为这是在开玩笑,今天我们信封里的薪水可能会变成炸药。如果处理不当,它会在我们眼前爆炸,让这场战争更为漫长…而且可能会在战后让我们失去幸福和安全的生活。和浴血奋战的将士们相比,勒紧我们的裤带和少买东西算不得很大的牺牲。

“挥霍无度会让价格上涨,开始是某种商品价格上涨,继而全部商品都会涨价。为了应对高涨的价格,薪水也只能随之增加。而更高的薪水又会进一步刺激价格上涨……越来越快,就像是雪球一样越滚越快。

“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中的原因很简单,我们薪水袋里的钞票比可供我们购买的东西多出了很多。今年(1943年),我们美国人口袋里的钞票比国内能够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要整整多出450亿——450亿过剩的美元!这是炸药!”

美国政府建议公众自觉采取措施来抑制通胀。首先就是号召人们只购买确实需要的物品。“如果你忍不住物欲诱惑,那就想想看我们前线的士兵都能有些什么。” 价格管理委员会还呼吁美国妇女学会理智消费,并且鼓励她们贮存食品以及重复使用某些材料。其次,政府要求人们不要为自己的劳务、服务或货物所取高价。对于战时供应紧张的商品,诸如食品、食糖、肉类、汽油,都实行了配给制,这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人们对紧俏商品的公平获得权,同时也促使后方公众尽可能地节约这些消费品的使用,同时打击黑市。政府制定商品最高限价,实施更高的税收,建议人们“对税收采取宽容和忍耐的态度——税收力度必须加大。但是请记住,这些税收会帮助赢得胜利。”战争公债是吸收通货的重要手段,美国政府鼓励人们大量购买战争公债,推出了“工薪储蓄计划”(Payroll Savings Plan),这项由战时金融委员会提出的计划要求美国民众至少把10%的薪水用于购买战争债券,把这作为处理过剩货币的明智手段,以降低经济体系中的消费供求矛盾。此外,鼓励人们偿还掉过去的债务,不要借新债,“清偿个人债务会让你轻松,也会让这个国家更轻松。”如果还有余下的钱,那么最好建立一个个人储蓄帐户或购买人寿保险。

鼓励公民购买战争公债的宣传海报。海报上写着,“8500万美国人持有战争公债”。二战期间,美国政府总计发行了8期战争公债,筹款总数近1500亿美元,有力地支持了战争,起到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为了保证前线战场的汽油供应,美国号召国内民众节约汽油,这是一张鼓励公民合乘车辆出行的海报。画面上一个美国人正独自驾车出行,而在汽车的后座上则绘有德国元首希特勒的形象,海报上面的文字为“希特勒就在你的空座上,请一定合用车辆!”

美国政府的努力获得了回报。从1940年到1945年,美国通货膨胀率为62%,而国内生活成本总计只增长了28%。在二战最后的两年,价格管理局全力以赴,成功地把消费物价增长率控制在了8%以下。美国能够打赢第二次世界大战,抑制国内通货膨胀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场面对通货膨胀的战役的重要意义并不亚于任何一次恢宏的会战。

《压缩后方开支,保障前线供应》,这张海报还是要求民众少花钱,即使连一根鞋带也要慎重购买。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等于是把货币的购买优先权给了军事供应体系。

抑制通胀海报《尽量储蓄,抵制通胀》,这份宣传画要求人们把多余的钞票储蓄起来,列举了尽量储蓄的七个理由:1、为了孩子。2、为了上大学。3、为了买房而储蓄。4、为战后旅行而储蓄。5、为了退休之后的生活而储蓄。6、为了安全而储蓄。7、为了拯救美国而储蓄。

号召民众遵守最高限价的宣传海报。这份海报告诉商店店主可以申请免费的最高限价表并将其张贴在店内,这种表格有助于建立消费者对商店的信心,让他们知道,在抵制通货膨胀的战争中,商店店主和消费者是站在一起的。

想起了中国的抗战。面对浩繁的军费开始,国民政府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即增发货币。1941年平均物价比1939年增加了4倍多,造成物价暴涨、经济衰退、民不聊生。1944年时,法币发行额达到了战前的80多倍,通货膨胀之严重可想而知。时任财政部长的孔祥熙不是傻子,他明白增发货币应付军费开支的后果,但同时也对现实无可奈何。一方面,中国不像美国,有着那样庞大的经济规模,可以比较从容地应对巨额开支。另一方面,美国的本土从未遭到入侵,而中国却在战争之初就丢掉了沿海地区最为富庶的省份。抗战固然需要资金,但浩繁的军费并不是都用到了对付鬼子的“刀刃”上。吃空饷在国民政府军内已是半公开的秘密,贪污的积弊造成军费开支根本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美国财经专家杨格曾作过透彻的分析:“国民党财政的主要弱点是军费开支无法控制……官员们惯常吃空额,把根本不存在、已经离开或死亡的士兵的薪饷装入腰包,以致最高当局弄不清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有多少军队可以使用。”

鼓励大家购买第8期战争债券的宣传海报。 1945年10月29日到12月8日,美国开始发行第8期战争公债,本期公债也称作胜利公债。本期公债发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落下帷幕,美国政府对本期战争公债销售预期也不高,只有110亿美元,仅高于首期战争公债(90亿美元)。但在销售结束时,胜利公债的销售总额仍然超过了210亿美元,达到原计划的192%,这也是8期战争公债中完成比例最高的一次。

这是一幅号召民众收集废弃的猪油来制造炸药的宣传画。画面上绘有一门重型203毫米火炮,上面是一只盛放废油的平锅。海报上的文字为“主妇们!把废弃的猪油存起来,它们能用来制造炸药!”海报同时告诉美国的家庭主妇,把猪油用容器存放起来然后统一交给猪肉销售点即可。

这是一张号召民众共用私车出行,突破战时运输的瓶颈的招贴画。二战爆发后,美国调拨和运输大量军需物资,国内公路和铁路的运力都出现了紧张。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政府一方面号召民众尽量减少旅游和出行,另一方面则要求百姓尽量合用私车,以便节约运输资源和油料。

早在抗战之前,孔祥熙就曾试图压缩军费,但却无能为力。即使他请求蒋介石同意把1935年的军费预算从上一年的3.619亿元小幅度压缩至3.5亿元,也没能成功。1942年,杨格曾向以孔祥熙为首的中国财政当局献计说:“解决通货膨胀的唯一办法是削减(军费)预算。军队过多,对国库是一项巨大而不必要的负担。它导致生产人员减少以及士兵吃不饱饭。而减少军队不仅可以节省开支,还可以使政府足以给余下的部队以较好的给养,同时还会有更多的人从事工农业生产。”1943年,孔祥熙为紧缩军费开支而向蒋介石建议,“现有部队之实际人数,似应加以清查,切实调整。于必要时,得将各军事机关酌予裁并。”但蒋介石并未采纳。1944年,孔祥熙曾抱怨说早在1935年,他就极力主张“精兵主义”,但蒋介石“感到这样做有困难”,因为“年轻的将领强烈反对这一主张”。同时他还提到了军内相沿已久的贪污弊病,“许多师里的士兵人数只达到编制的55%,而发给一个整师的军饷所剩下的钱全部落入了指挥官的腰包”。

号召民众收集废旧物资支持战争的海报。这张海报上绘有一架被击中起火燃烧的纳粹德国空军亨克尔He-111轰炸机,旁边写着“您的废旧物资帮助击落了这架敌机!”海报要求民众收集废旧的橡胶、金属和麻织品并上缴政府,用作制造战争物资。

号召民众节约煤炭的海报。这张海报十分幽默,上面画着警察从烟囱里捉住一只“浪费之猪”,并写着“不要浪费煤炭”,“要物尽其用”的字样。节约煤炭是美国国家能源效能项目的一个措施,其目的就是要将更多的煤炭供应给军事单位,支持前线的战争。

       国民政府把通货膨胀作为支持战时经济的手段,也确有自己无奈的一面。1938年孔祥熙曾说:“战时财政立场,与平时截然不同……筹款之法,不外加税或举办新税、加发纸币、募集内外债三端。以加税而论,因沿海各口岸为敌人封锁,战区扩大……遑论再行加重负担;以加发纸币而言,适足以启膨胀通货之弊,紊乱金融,莫过于此;是以应付此浩大之战时支出,其所能以为挹注而免负担失平者,厥为募债一端。”但由于抗日战场就在自己领土之上,加之富庶省份被日军占领,国民政府很难通过增加税收和发行公债的方式募集足够的资金,剩下的似乎只有增发法币一法了。除了国民政府大量印发法币,侵华日军不仅使用军用手票在沦陷区强购物资,还大肆伪造法币,运到国统区抢购物资,进一步导致了法币的贬值。归根结底,抗战时期法币的通胀现象,首先应归咎于贻害不浅的消极抗战政策,如果日本人不是如此轻易地踏上中国的国土,那么中国的百姓也许不必为抗日在物质、精神和经济上都遭受如此巨大的创伤。其次应遭鞭挞的便是国民政府军队内的腐败贪弊,军官猛吃空饷,士兵逃亡严重,另一方面,工农业生产也因政府滥征兵员而缺乏劳力,经济形势雪上加霜。由此看来,对待国敌,第一要建立精干高效的军队,第二要争取御敌于国民之外,至少不能让战场蔓延到经济重点城市。前者确保战时开支的高效使用,后者确保国家经济体系的基本完整。美国当年的战时经济能够基本维持平稳,其中的经验,有很深刻的借鉴意义。

号召加快战时生产,支持战争的海报。上面写着“给他们两人提供枪管”。

海军陆战队征兵海报,上面写着“和海军陆战队一起登陆”。下面注明:请到就近的征兵站或写信报名。

这幅海报绘制了二战中美军机枪组的作战场景。一挺勃朗宁M1917重机枪正在猛烈射击,空弹壳不断从下面散落下来,上面写着“您的金属对他们至关重要!”当时美国政府号召全体民众大量上缴废旧金属,有力地支援了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