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独立电影十年ed2k:“任务”成贪腐“药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7:02:09

“任务”成贪腐“药引”

2011年09月27日 16:15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一案,乾隆处理得令人瞠目结舌,实际有他的苦衷。如果寻根问底,他这个皇帝最终有推卸不了的责任。

  李侍尧犯贪污大罪,原因自然涉及到许多方面。但谁也否认不了的诱因,就是那位乾隆大帝,喜欢排场、享受,乐意让大臣进贡。《清史稿》说,因为李侍尧、国泰所办贡物过优,皆致罪戾。乾隆曾发布指示,晓谕各督抚,要洁清自矢,毋专以进献为能。可见,乾隆对大臣贪污与进贡的关系是有所认识,有所评估的。确实,乾隆晚年发生的几桩高层贪污案,与进贡都有关系。嘉庆皇帝对乾隆朝臣工进贡问题,有清醒的认识:“进奉一节,最为吏治之害。”

  清朝时,各省总督或巡抚都要在重大节日或年终进献方物给皇帝,一般分为年贡、端阳贡、中秋贡等不同名目。乾隆初政之时,律己比较严格,进贡问题并不严重。从乾隆16年(1757年)首次南巡及圣母皇太后六旬庆典之后,进贡方物之风渐盛。此风一开,臣仆们为邀宠,对皇帝的秉性、爱好进行了深入研究,以便投其所好。于是,价值不菲的古玩、玉器、字画,以及外国的奇珍异宝,送到乾隆那里。

  后来,督抚们办贡方式也大有发展,由所谓“自行制办”发展到下属帮助“购买对象”,名曰“帮贡”。办贡的盐政、关差、织造们,则无不令盐商、洋商出资代办。

 

  臣子们每次进献的贡品达数十种,其中总有“如意”。“如意”,又称“握君”、“执友”、“谈柄”,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多呈S形。如意的材质多为各色玉石、金、银、铜、铁、犀角、象牙、竹、木、陶瓷等等。进献给乾隆的如意,一柄整玉的需花费数千两白银,如果再镶嵌珍珠作为装饰,恐怕督抚把一年的廉俸积攒起来也买不起。李侍尧在任上进献的珍品数目,已经很难统计清楚。仅乾隆36年11月初八那一次,还是粤督的李侍尧被乾隆“驳出”的贡品就有数百件,其中包括玉器、宋元古瓷、珐琅等等。所谓“驳出”,其实就是乾隆没有看上眼,而退回给李某了。

  皇帝热衷于某种任务,必有下属百般迎合。那时推动进贡高潮的不仅有李侍尧,还有和珅、福康安等人及整个统治集团。当时来中国的朝鲜使节闻听人们议论李侍尧一案,“大抵侍尧贪赃中,五之三入于进贡”。

  进贡之风不仅戕害了政风,而且毒害了社会风气。办贡、进贡成了贪污腐败的新方式。送给皇帝的礼物从来是“暗箱操作”的,过程不公开,账目也混乱。督抚、州县官员层层扒皮,到了底层老百姓那里,恐怕要拿出高于贡品千倍万倍的金钱。当然,也不是没有人看出此举之弊,御史钱沣曾建议皇上以后不要接受贡物;御史郑征奏折云:“近如王亶望、国泰、陈辉祖之流,巧滋诈伪,曲遂侵渔,物物指为贡函,时时饱其私囊,求索无厌,贿赂分行,以致属库多亏,无能过问”。可惜,自大复又自负的乾隆哪里能真正听进去?

  听不进去,不等于没有明确的意见。事实上,乾隆帝多次发布上谕,要臣下勿进或少进贡品。然而,“上谕”归“上谕”,这位被后人称颂的盛世之主从来也没有停止收受贡品。清朝档案说,乾隆59年这一年,长芦盐政征瑞进贡15次,闽浙总督伍拉纳进贡11次,福建巡抚浦霖进贡九次。早几年时,也就是乾隆55年,这位皇帝80大寿时,排场之大,令人惊讶!自燕京至圆明园,楼台全部饰以金珠翡翠,“假山亦设寺院人物,动其机括,则门窗开阖,人物活动”。进贡更不消细说了,省级三品以上大员都有进献,京师内各部院堂官悉捐米俸,两淮盐院以400万金协办这次庆典。

  人们提到慈禧往往说她奢侈,其实还不是和老皇帝学的,只是她有点生不逢时,赶上了兵荒马乱的年月,倘在盛世,她那点事也就不一定有人说。世人云,弱国无外交。若将此话演荡开来,也可以说,弱世无是处,盛世无错误。倘若都处于所谓的盛世,焉知慈禧不如乾隆?扯得太远,还是说慈禧的奢侈。老皇帝的行为,对新皇帝是有潜移默化影响的,从思维方式到行为方式,都有前代的影子。

  进献之风,在这样的环境下哪里会停止呢?停止不住,必然上行下效,官官如此,层层如此,结果官员就会以进贡为由大肆贪污。查抄李侍尧在京家产清单上的“黄金佛三座,珍珠葡萄一架,珊瑚树四尺者三株”等物,就是李侍尧进贡对象,只因乾隆所收贡品中等级有比这些高的而被“驳出”。

  有人或许说,乾隆奢靡,喜欢排场,大臣对进献之风不闻不问、情绪懈怠不就行了嘛。其实这不仅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而且是一些喜讲空话者常说的话。在专制社会,一个人能不能当官,可以当多大的官,皇帝一人说了算,想求得皇帝宠的臣子,哪里可以收住进贡的脚步?乾隆大搞文字狱是为了皇权,现在大兴进献之风,同样也是出于皇权。治理国家的措施不论好还是坏,哪个臣子敢不执行?《诗经》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这种体制之下,皇权安排任何任务,臣民都必须想方设法完成。结果自然就是,乾隆个人的奢靡,导致进献之风大盛,进贡又以各种形式刺激官吏贪污婪索,本来已经十分脆弱的统治阶层的道德防线,时时处于崩溃的边缘。到了清朝晚期,社会百病丛生,“无官不贪”已不是猜测,大清最后在历史视野中消隐了。

  皇帝的某种失当措施,不见得会直接引起社会覆灭,甚至不会直接引发溃烂,但会成为一种“药引”,引出一个个弊病。过去商纣王做了一双象牙筷子而箕子见了恐怖得发抖,原因就在于使用象牙筷子必然带来无休止的奢靡。皇帝为一时痛快,可以轻易宣布某事为任务,殊不知下属为完成这项任务,可能弄虚作假,可能行贿索贿,可能强烈搜刮底层。这些,仅靠一纸禁令是无法避免的。从来臣子为完成皇帝布置的任务不遗余力乃至丧尽天良,对同样来自皇帝的附属命令则有所变更,有所忽视。为何如此,可能还是任务于升迁关系重大吧。(摘编自香港《文汇报》 文/李恩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