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快运电话号码:企业内部控制 研究与开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39:05
第十章 研究与开发     字体: 打印:省纸版>> 清晰版>> 自定义>>    行距: 单倍 1.2单倍 1.5倍 1.7倍 2倍 字体: 小 隐藏: 答疑编号 手写板     
第十章 研究与开发

  研究与开发是指企业为获取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所开展的各种研发活动,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企业通过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创造新工艺,能够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发展战略实现。
  研究与开发活动通常隐含着重大风险。
  比如,研究项目未经科学论证或论证不充分,可能导致创新不足或资源浪费;研发人员配备不合理或研发过程管理不善,可能导致研发成本过高、舞弊或研发失败;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不足、保护措施不力,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
  就此,研究与开发应用指引提出了如下管控措施:
  一是,企业应当结合研发计划,提出研究项目立项申请,开展可行性研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是,研究项目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重大研究项目应当报经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集体审议决策。
  三是,企业应当加强对研究过程的管理,合理配备专业人员,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确保研究过程高效、可控。
  四是,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研究成果验收制度,组织专业人员对研究成果进行独立评审和验收。
  五是,企业应当明确界定核心研究人员范围和名册清单,签署保密协议,并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研究成果归属、离职条件、离职移交程序、离职后保密义务、离职后竞业限制年限及违约责任等内容。研发骨干人员的管理,应当引起研发型企业的高度重视。
  六是,企业应当加强研究成果的开发与保护,形成科研、生产、市场一体化的自主创新机制,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研究阶段的特点在于:
  1.计划性。研究阶段是建立在有计划的调查基础上,即研发项目已经董事会或者类似决策机构的批准,并着手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市场调查等。例如,某药品公司为研究开发某药品,经董事会或者类似决策机构的批准,进行有计划的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市场调查、比较市场中相关药品的药性、效用等活动。
  2.探索性。研究阶段基本上是探索性的,为进一步的开发活动进行资料及相关方面的准备,在这一阶段不会形成阶段性成果。
  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开发阶段的特点在于:
  1.具有针对性。开发阶段是建立在研究阶段基础上,因而对项目的开发具有针对性。
  2.形成成果的可能性较大。进入开发阶段的研发项目往往形成成果的可能性较大。
  有关开发活动的例子包括:生产前或使用前的原型和模型的设计、建造和测试;含新技术的工具、夹具、模具和冲模的设计;不具有商业性生产经济规模的试生产设施的设计、建造和运营;新的或经改造的材料、设备、产品、工序、系统或服务所选定的替代品的设计、建造和测试等。
  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一)研究项目未经科学论证或论证不充分,可能导致创新不足或资源浪费。
  (二)研发人员配备不合理或研发过程管理不善,可能导致研发成本过高、舞弊或研发失败。
  (三)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不足、保护措施不力,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
  企业应当重视研发工作,根据发展战略,结合市场开拓和技术进步要求,科学制定研发计划,强化研发全过程管理,规范研发行为,促进研发成果的转化和有效利用,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第一节 关键内部控制

  一、研发流程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在协助公司达成经营目标方面具有非常高的实用性,特别是针对研发流程,因此新的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增加了内部控制对企业研发过程方面的关注。
  企业新产品研发工作的特性是,越晚发现错误,修正时所需的成本就越高,因而在研发流程上设立的大部分内部控制措施,就单一研发项目而言,不见得会增加人员的工作负担(因为事前检查防范,总比事后发现错误再投入人力修改要好),反而能通过减少错误发生次数,提高研发人员工作效能并缩短研发进度。
  就研发流程而言,必须针对每一个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作业项目建立控制点,并设计适当的控制措施以及内部稽核定期检查程序,如此才能协助管理者确保各项研发工作正确且及时的完成。
  下面按照研发流程中七个作业的顺序对有关内部控制设计和关键内部控制作相关阐释。
  (一)提案评估阶段
  企业应当根据实际需要,结合研发计划,提出研究项目立项申请,开展可行性研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企业可以组织独立于申请及立项审批之外的专业机构和人员进行评估论证,出具评估意见。
  研究项目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重大研究项目应当报经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集体审议决策。审批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研究项目促进企业发展的必要性、技术的先进性以及成果转化的可行性。
  企业研究项目委托外单位承担的,应当采用招标、协议等适当方式确定受托单位,签订外包合同,约定研究成果的产权归属、研究进度和质量标准等相关内容。企业与其他单位合作进行研究的,应当对合作单位进行尽职调查,签订书面合作研究合同,明确双方投资、分工、权利义务、研究成果产权归属等。
  1.作业程序
  (1)研发部门依业务部门所提供的“业务产品提案单”,展开提案评估活动。
  研发的整个流程可能会有很多次的评审,各个阶段完成都可能会进行评审,总结经验,为下阶段的工作提供基础,那么,一般会组成一个产品审批委员会,是一个由高层领导组成的决策团体,它一般由4到5名成员组成。负责审批新产品的开发投资并确定投资的优先次序。具体而言,它有权利和责任做以下事情:提出新产品开发项目;取消错误的项目或重新制定项目的优先次序;确保正在开发的产品符合公司战略;为开发项目分配资源。阶段评审流程是将一个产品开发过程分成若干个连续的阶段,如概念评估阶段,计划和产品定义阶段,开发阶段,测试验证阶段,产品发布阶段,等等。在每个阶段的结束点,产品审批委员会都需要召开一个阶段评审会议,这是一个决策会议。在评审结束时委员会要做出明确的决策,为产品开发项目确定方向:是继续进入下一阶段,还是调整方向,还是被取消。
  阶段评审流程就像一个漏斗,在最初的概念阶段会有很多产品创意涌入,在开发过程中,经过每个阶段的决策筛选,最后只剩下很小一部分最可能取得市场成功的产品,它们会得到正确的投资。
  (2)新产品市场调查,分析及销售规划工作,由业务部门负责,并应在“业务产品提案单”提报的同时,一并提供研发部门参考,提报内容不拘,但以简明扼要为原则。
  2.控制重点
  (1)应实施新产品设计的市场调查及可行性评估。
  (2)在新产品评估过程中,应召开会议并征询业务、制造、质量管理等相关部门的意见。
  (3)新产品的开发,应评估具有的经济效益。
  1.背景:1992年,华为决定进军电信局交换机市场。在此之前,华为只有为企业用户提供交换机产品的经验;
  过程及结果:华为的JK1000局用交换机研发项目,由十几位主要技术人员参与,历时一年多,投入逾千万元人民币2;结果怎么样呢?93年年中刚上市即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到年底时候,市场上采用新技术标准(数字程控)的竞争产品基本取代了旧技术(空分模拟)产品。
  失败原因:华为在研发初期对市场需求的错误估计和对技术变化的认识不足,已经注定了这个产品终将失败的结局。
  2.背景:华为自1995年起启动GSM产品的研发;当时竞争对手的GSM技术已在全球市场得到了成熟应用。
  过程及结果:至1997年底,华为在GSM系统产品研发上累计投入7000多万元资金和240多名研发骨干人员,对包括CDMA及PHS在内的其他无线通信技术只给予最低限度的关注;2001年中国移动通信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主要的运营商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分别选择了PHS及CDMA,华为此前认为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将选择GSM产品的市场假设破灭;不仅如此,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快速发展也刺激竞争对手采取更为攻击性的销售策略,他们在华为GSM产品刚上市时即迅速大幅降价,有效遏制了华为的产品销售。
  至2003年华为未能进入主流的GSM市场,其GSM产品业务亦经历长达10年的亏损。
  失败原因:对市场趋势的主观判断和变化的准备不足,是导致华为GSM业务遭受重大挫折的首要因素:与华为对市场的误判和对变化的反应刚好相反,“同城对手”中兴通讯准确把握住市场格局变化带来的发展机会,在CDMA、PHS及手机业务均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其次,对竞争对手市场策略的认识不足也是导致华为GSM产品丧失价格优势的关键因素:由于国际巨头拥有从GSM终端(手机)到网络设备的全产品线,华为再次犯了轻视竞争对手的错误并因此付出了重大代价。
  (二)设计规划
  企业应当加强对研究过程的管理,合理配备专业人员,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确保研究过程高效、可控。企业应当跟踪检查研究项目进展情况,评估各阶段研究成果,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确保项目按期、保质完成,有效规避研究失败风险。
  1.作业程序
  2.控制重点
  (1)设计规划、进度管理应严格执行。
  (2)设计人员、资源如有变动,则设计规划活动是否会受影响。
  (3)应针对该新产品与各单位定期召开研发讨论会议,以符合新产品研发的生命周期与上市时效性。
  (三)试作样品
  1.作业程序
  2.控制重点
  (1)试作样品是否符合“业务产品提案单”的规格等要求。
  (2)试作样品工程技术资料是否齐全。
  (3)须随时针对修订、修正的技术资料进行翻新更正。
  (四)设计验证与审查
  1.作业程序。
  2.控制重点
  (1)设计验证是否依规定执行。
  (2)设计审查有无依“研发项目企划书”,而分初步、期中及最终三个阶段步骤实施,并作成相关记录。
  (五)量试、验收与变更
  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研究成果验收制度,组织专业人员对研究成果进行独立评审和验收。企业对于通过验收的研究成果,可以委托相关机构进行审查,确认是否申请专利或作为非专利技术、商业秘密等进行管理。企业对于需要申请专利的研究成果,应当及时办理有关专利申请手续。
  1.作业程序
  2.控制重点
  (1)是否经量试及量试检讨的过程,才进行设计验收及量产。
  (2)设计验收是否由生产技术及质量管理部门进行。
  (3)设计变更是否依规定实施。
  (4)设计变更是否考虑其风险、成本及相关作业的配合性。
  (六)文件发行与保管
  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核心研究人员管理制度,明确界定核心研究人员范围和名册清单,签署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的保密协议。企业与核心研究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当特别约定研究成果归属、离职条件、离职移交程序、离职后保密义务、离职后竞业限制年限及违约责任等内容。
  1.作业程序
  2.控制重点
  (1)研发文件的制定、审查、核准、编号、分发、管理的权责划分等作业,是否依相关规定执行。
  (2)机密文件是否被标示并特别管制。
  (七)研发管制
  1.作业程序
  2.控制重点
  (1)新产品设计可行性评估是否实施。
  (2)设计规划、进度管制有无进行;试作样品过程是否确实存在。
  (3)产品设计工程技术资料是否齐全。
  (4)设计验证是否依规定执行。
  (5)量试及量试检讨的过程是否确实存在。
  (6)有无设计审查及记录;设计变更是否依规定实施。
  
  二、开发与保护
  企业应当加强研究成果的开发,形成科研、生产、市场一体化的自主创新机制,促进研究成果转化。研究成果的开发应当分步推进,通过试生产充分验证产品性能,在获得市场认可后方可进行批量生产。
  企业应当建立研究成果保护制度,加强对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业秘密及研发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涉密图纸、程序、资料的管理,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借阅和使用。禁止无关人员接触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