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妍雅美容 加盟:意拳推手中的“节、点、面、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39:50
意拳推手中的“节、点、面、线”拳推手时两条手臂的相互缠绕所形成的节、点、面、线,在推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体现了推手过程中肢体(手臂)相接触时每一个细微环节的变化。只有正确理解和运用节、点、面、线原则,才能进行符合人体力学原理的正确的意拳推手练习。脱离了节、点、面、线原则,就会出现撕拉硬拽现象而失去了推手的真正意义。
所谓“节”,以手臂为例:大臂为根节,前臂为中节,手到腕部为梢节。其中根节的力量强于中节,中节的力量又强于梢节。所以梢节是整节中最弱的一段。而推手中人体力量的传递是由根节经中节最后达到梢节。在推手中经常与对手接触的是中节,也就是前臂。而梢节若是软弱无力,就等于自己的整个胳膊短了一节,也会影响中节力量的运用,这样做实际上就等于加强了对手的力量。所以在训练过程中怎样加强梢节的意力就成了切实关键的问题。只有梢节力量增强,配合根节力量传导,才能在与对手接触的中节上将力量完美的体现出来。梢节力量的训练体现在基本功练习中,如站桩中要求手掌五指撑开意达指梢;试力时要求一定要加强双手的意念等等都是对梢节的训练。一般来说,自身力量的传递源自根节,行于中节,作用于梢节,而在与对手搭手时则是将自身的力量经对手的梢节、中节到根节,最后传达到对手的身上,这样才能起到击打对方的作用。
总之来说,意拳推手就是敌我双方力量的相互作用,而节是力量传导的必经途径,正确理解节的作用,才能最直接的将自己的力量作用到对方身上和最有效的化解对方作用到自身的力量。所以在推手时不仅要明白自身各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更要清楚对方的节,以便在推手中为我所用,克敌制胜。
双方一搭手,就有了“点”上的较量,所谓点就是双方短兵相接的焦点,即双方以各自的前臂相接触的位置。“点”体现了双方力量、方向、松紧、大小、虚实、强弱及各种技术的应用与变化。点在推手中随着手臂的运动而变化莫测,在点的变化中,身体劲力的僵或懈等不足之处就由某一点上松紧转换质量的优劣来体现。推手中点上的变化是互不相让的,既要保持一定的紧张,不使对方相交的手臂滑脱,又要保持点上的灵活和反应的灵敏,要随时掌握对方的变化和企图,要靠点去感觉辨别对方的松紧、虚实、力量大小、力的方向及有无整体力量等等。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推手过程中,我们要时刻注意点上的风云变幻,成败之机就在于此。所以点上的运用与变化非常关键。那么如何充分利用点的作用呢?这就要靠由“点”而引发的“听力”与“指力”的相互配合。推手中,双方搭手相接触,如何能抓住对方的破绽,并作出相应的反应来控制对方,这就需要一种感觉,确切的说是一种灵敏的触觉。而这种触觉的灵敏性受神经灵敏性的支配,神经系统越灵敏,这种触觉的敏感性就越强,就越能有效的去体察对方,即所谓“听力”的增强。听力并非用“耳朵”去听,而是用“心灵”去感应,即神经肌肉的敏感程度。有些人虽基本功很扎实,却在推手中屡不奏效,主要原因就是基本功虽是实战的基础,但它并不等于实战。因为在基本功中建立起来的神经系统的反应与实战中神经系统的反应是两个概念。基本功再扎实,也得按照实战的要求去培养神经系统的反应。所以要想提高“听力”,就必须多推,通过进行小臂部位的无数次的“亲密接触”,去培养手臂之间的“感情”,感情“深厚”了就能形成神经系统反应的自动化,建立皮肤上神经敏感区,以提高听力的效果。
所谓“指力”,不是手指的指,而是点上的指向力,即在推手中我们通过点的变化,在进攻意识上无论具体形式如何,都要始终保持点上的力量指向对方的中线。单推手中始终是一个点的指力,而双推手中却是四条手臂两个点,遇到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始终保持一个点上的指力,左右手相互交替,轮流指向对方的中线。所以在推手中我们切不可盲目的抽出缠绕中的手臂去击打对方,即所谓的“脱点”。因为两点相对抗产生的势能是身体中心的方向所在,你一旦脱点,则立即回遭到对方在点上指向的势能之力的脱弦之弹般的打击。所以点的概念在推手中是不容忽视的。推手技术的优劣归根结底就是点上的变化的灵敏程度。如防守时对方向我中线进攻,我只要在点上稍加拨转,就能化解对方的力量。如果我们进攻,只需进行点的灵活变化加强点上松紧转换的频率,就能使对手防不胜防。所以,研究推手一定要在点上着实下一番功夫。
所谓“面”,是指无论是站桩、试力还是推手的应用上都应使间架保持斜面。只有斜面才能减轻外力作用的强度,只让一小部分外力起到作用。那么,如何去保持斜面呢?这就涉及到“曲折”的问题。所谓“曲折”,即肢体两节之间所构成的角度。如手掌和小臂在手腕处,小臂和大臂在肘关节处都构成了曲折。所构成曲折的角度必须都大于90度,要成为钝角,以增强角度的支撑力。如果小于90度则会导致间架撑抱力减小而给对方以可乘之机。所以,无论是推手还是散手,都要求周身各关节“似曲非直”、“形曲力直”,都不许将手臂伸直,因为一旦手臂伸直,成了平面积时,前后、左右、上下就没有了争力,就如被拉直的弹簧一样成了绝对的力量,极易被人利用。并且形若不曲则力不圆滑,如此则运动起来慢且缺少变化。同时手臂过于伸直还容易造成损伤,拳击和现代散打中的直拳练习往往回引发肘关节的损伤,就是这个原因。所以在推手中,一定要保持关节处呈钝角曲折状态,以利于手臂在各方向上力量的变化与运用。
所谓“线”是指推手时身体劲力的运行路线。意拳推手讲究“形曲力直”。“形曲”是指外形的曲折变化,不存在平面积的绝对力量。“力直”并不是指力量的直线运动,而应是“力圆”,即四面八方都有力的意思。具体表现实际上就是力量要旋绕着来去,旋绕一条有直线的力量。旋绕与直线是矛盾的统一,就是说无论外形怎样曲折变化,拧裹回环,最后都要集中到一点上指向对方的中线。推手时双臂的运动一定要有螺旋力,要拧着出去,拧着回来。“起手如钢锉,回手似钩杆”,要有滚错、撑拧之力,这种力量都是肢体的旋绕曲线。所以姚宗勋先生曾言“:习拳应该学会打圈。要知道打大圈不如打小圈,打小圈不如打不显形之小圈,打不显形之小圈不如全身之齐动。全其意,全其力,此习拳守中用中之道”。
所以说意拳推手很少有直线的运动。即便有也是非常短促,瞬间既变,其运动轨迹多为圆形,即姚宗勋先生所谓的打圈。打圈不仅是手臂的动作,头、肩、肘、胯、膝、腰都要有打圈的动作。打圈所形成的圆形轨迹可正、可反、可立、卧、斜、横、竖等等。总之不要形成直线的运动,要“出入螺旋式”、“腰似车轮腿似钻”,均系此意。需要强调的是,所有这些都要求“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乃有于意念之中。外形不一定要表现出来,如果只在外形上表露出来画圈就大错特错了。
总之,节、点、线、面诸项法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整个推手过程中具体细微的巧妙变化,脱离了节、点、线、面原则去练习推手,无疑等于釜底抽薪,徒劳无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