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女歌手高少华唱: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和知识螺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37:05
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和知识螺旋 时间:2008-12-08 17:55:32 来源: 《财经界·管理学家》 作者:《财经界·管理学家》 野中郁次郎用了30多年的时间跟踪日本企业的变化,揭示日本企业成功的奥秘。在野中之前和之后,也有不少学者聚焦日本,但是,多数人看到的,只是优良的生产技术,企业和顾客、供货商、政府部门之间的良好关系,终身雇用制度,重视年资等等“日式管理”的特色.   知识螺旋

    从主体上看,组织知识的创造不仅发生在个人层次上,而且发生在群体、组织、组织之间等层次上。在不同的层次上,都存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野中提出了知识创造螺旋的概念,用来反映知识创造的全过程。

    SECI模型强调,组织自身不可能创造知识,个体的隐性知识是组织知识创造的基础。组织调动出个体创造及积累的隐性知识,通过知识转换,在组织层次上得以放大,并且在较高层次上结晶下来,周而复始。野中将这个过程称之为“知识螺旋”。在知识螺旋中,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层级的攀升而扩展。总之,组织的知识创造是一个螺旋发展过程,它源自个体,并且随互动社群的扩大,超越科室、部门、事业部、企业,不断向外弥散,如下图所示:

    对于知识创造和知识螺旋,野中以日本松下公司开发家用面包机为例进行了反复说明。1985年,松下公司全力开发一种新型的家用面包机。可是,让研发人员沮丧的是,尽管他们绞尽脑汁,机器显然无法掌握烤面包的“手艺”,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是以牺牲手工制作的独特风味为代价的。研发人员甚至动用X光透视对机器揉制的面团与手工面包师揉成的面团进行对比分析,还是不能获得任何有意义的数据。就在这时,研发人员田中郁子决定,拜大阪国际饭店一位做面包闻名遐迩的大厨为师,向他学习“揉面”的手艺。从身体力行的实践中,田中逐渐掌握了这位师傅的揉面诀窍。经过一年的反复实验,田中与项目工程师们合作,在机器内增添了特殊的肋骨状凸纹,从而成功地再现了她在饭店学得的揉面技艺,保证了面包的风味,由此创造了松下公司独特的“麻花面团”技术。这种独特的面包机在问世的一年里,创下了新型烹饪器具销售的新记录。

    面包机的例子完整体现了知识创造的螺旋过程。首先,田中学到了大阪国际饭店那个面包师的隐性秘诀,这是群体化;其次,她将这些秘诀转换为能够与面包机研发团队成员及松下公司其他人员进行交流的显性知识,这是外显化;再次,开发团队把揉面团的知识同机器设计知识以及相关的其他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标准化加工,最终形成了新的设计方案,并且体现在产品上,这是联结化;最后,通过创造新产品,田中及其团队伙伴乃至公司其他成员,丰富了各自的隐性知识,这是内隐化。

    随后,松下公司又开启了更高层次的知识螺旋:在家用面包机设计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新隐性知识,尤其是关于高品质概念的新理解,又通过非正式渠道传递给松下公司的其他员工。这些员工由此形成了关于品质的新的心智模式,他们会把这种品质观念扩展到公司生产的其他电器。这样,松下公司的知识库便得以拓宽增值了。基于此,野中强调,知识创造是一种螺旋而不是循环。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互动,通过知识创造的SECI模式被放大、增强。当知识螺旋沿存在论维度向前发展时,它会向周围扩散,并有可能激发新一轮知识创造的螺旋。当这种螺旋不断超越科室、部门、事业部乃至组织边界时,它能在横向和纵向上均得以展开。

    野中的SECI 模型及其知识螺旋,在对组织知识创造过程的认识和分析中别树一帜。它的理论价值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它厘清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界限,用知识创造模式构建了一个知识演进的螺旋,将混沌的组织内部知识转化过程梳理出一个清晰的线索,使管理者能够方便地观察到组织内部的知识演化和增量过程。第二,在SECI 模型中引入了“场”的概念,提出了连接时间与空间的知识创造场所,为知识管理提供了一个“具有抽象意义的具体平台”。第三,以SECI 四个阶段为依据,提供了一个评估知识管理绩效的有效工具。野中指出,在知识转化的几个阶段,运用不同的策略来加速知识转化的进程,就可以提高组织的经营绩效。如在群体化阶段提倡“走动”学习,在外显化阶段促进“对话”交流,在联结化阶段改进收集、传播、编辑知识的方法,在内隐化阶段强调实践和体会心得。这些,都对改进管理实践具有积极作用。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