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唯爱足文学论坛:开国中将谭甫仁被杀时 警卫员正和保姆通奸(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9:46:02
开国中将谭甫仁被杀时 警卫员正和保姆通奸(图) 核心提示:1971年2月,周恩来总理阅毕昆明军区呈上的《关于谭甫仁同志遇害经过初步调查报告》后,心情沉重地作了重要批示,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此乃建国以来最糟糕的警卫人员。要引以为戒!”

 

谭甫仁

1973年,邓小平同志复出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他遵照周总理的指示,倾全力整顿军队。当时,笔者在昆明军区工作,曾了解有关所说“建国以来最糟糕的警卫人员”的情况,特作如下记述:

1970年12月17日凌晨,地处闹市区的原昆明军区大院42号院内,接连传出了几声枪响。昆明军区政委谭甫仁被凶手枪杀,身上共中3弹:颈部、肩胛部和胸部各一,其中胸部一弹从心脏旁穿透。谭血流如注,立扑于地。

暗杀发生后,周总理也大为吃惊,当即指示:“要火速组织抢救谭甫仁。案子很可能是内部人干的,要抓紧时间破案,重点是军区机关内部;成立专案组,由周兴同志负责,公安部派人协助。”

周总理亲自安排北京专家急飞昆明实施抢救。后终因谭伤势过重,救治无效死亡,时间是当日中午12时许。谭甫仁1910年出生,去世时正好60岁。同时被暗杀的,还有其夫人王里岩。

在20世纪70年代,这类恶性事件绝无仅有。将军喋血,全国震惊!

谭甫仁,广东仁化人。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建国后任武汉军区第二政委,工程兵政委。1955年授中将军衔。原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将军的儿子多年后回忆说:“我去过谭甫仁叔叔家,那是一个典型的军队高级干部住的小楼,我很难想象这个有着高墙围绕、总有警卫站岗的小院,怎么会有人进去开枪杀人。从我记事起,我就是在这种格局的小楼里居住的,一般都是一层住家属和会客,二楼供首长办公。楼的前面都是空地和草坪。和我家的司令小楼不同,我家的是解放初期盖起的,而谭这一座是解放后公私合营时充公的大资本家杨希辰的小别墅。”

凶手王自正原名王志政,河南内黄人,富农出身。作为一个现役军人,他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呢?原来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进攻中原后,其堂兄曾带领一个“还乡团”对老家的村庄反攻倒算,枪杀了村武委会主任,王自正参与了这次的杀人行动。后来他逃往他乡参加了解放军,改王志政为王自正。1970年初,王自正被提升为昆明军区政治部保卫副科长,但他还没有来得及得意,便因家乡告发历史问题而被送到俘管所隔离审查。王自正决心鱼死网破。他在笔记中列下了好几个要杀害的人的名字,包括军区副司令员陈康、鲁瑞林、田维扬等。权衡之后他写道:“不如杀谭甫仁,影响更大,发泄心头之恨。”

任保卫部副科长的王自正,对于军区内部情况,对首长及首长住宅的情况,包括活动规律、房屋结构,甚至主房、副房的布置等等,均了如指掌。再有,军区保卫部保存枪械的保密室没有明锁,只要知道密码,就可以开锁取枪。王兼过多年的枪械保管员,密码早稔熟于心。于是,这个隐藏在昆明军区心脏里的杀人狂魔,毫不费事地从保卫部偷出了两枝手枪,而且又并不费事地就进入了谭甫仁壁垒森严的住宅。

谭甫仁的住宅共有5个警卫员,前门2人,后边3人。那时候“备战备荒为人民”,部队正搞“千里野营拉练”,这里的警卫员也被拉去3人。这给凶犯留下了更大的空间。凶犯深夜跳进谭甫仁的深宅大院,径直敲响了应该是谭甫仁居住的主卧。那一晚,谭恰恰没有住在自己的屋里,是夫人闻声起床开的门。手枪子弹已经上膛,凶手直逼王里岩:“谭甫仁在什么地方?”

王里岩回答:“不知道。”

凶手急眼遍搜屋子,见谭甫仁果然不在,于是开枪把谭甫仁夫人射杀。

凌晨5时许,军区大院里绝对安静。这枪声是惊天动地的。手枪既已抠动,凶手接下来显然是准备逃走的。那一晚,谭甫仁住在旁边另一间屋里,听见枪声,便往外跑,急呼警卫员。事实上,枪声已经响过,宁静已经打破。如果谭甫仁当时闭门不出,对方是不会,也不可能一间屋子一间屋子地搜寻的。谭的自动现身,定然让凶手喜出望外了。王自正立即跟上,在谭甫仁身后紧追不舍。出生入死的将军在和平年代过得太久,已经忘记武器是自己的第二生命,已经没有随身佩枪的习惯,已经本能地把警卫员视为可靠的盾牌,所以他直奔附属平房敲打警卫员的房门。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警卫员的门偏偏不开!

谭甫仁的这两个警卫员为何都不开门呢?这正如周总理所说,因为他们都是“建国以来最糟糕的警卫人员”。

警卫员都是18岁的小伙子,莫非他们瞌睡太大?可问题是:枪声已经响了,而且首长已把门敲得山响,瞌睡再大也不至不被吵醒吧?

真相是:其中一个警卫员吓得不敢出来。案发后对该警卫员进行了审查,他说他当时确实已经醒了,而且他确实也听见了枪声——正是因为听见了枪响,他害怕了。他说,这些年没仗打,当和平兵,听见动了真家伙就吓得全身发抖,两条腿直往一只裤筒里塞。另一个警卫员则是做了非常荒唐的事情:当时他正和一个比他大30岁的保姆在一间屋里姘居。房门“砰砰”山响,他以为有人捉奸呢——那年月通奸的事,罪名可大着呢,他不敢开门。

总之,一切条件都为凶手准备停当。窄窄的小天井里,谭甫仁已无处可逃,凶手王自正非常从容地对将军进行了射击。

后来,经严密追查,王自正自知逃脱无望,便将枪口对准太阳穴,抠动枪机,把最后一粒子弹留给了自己。事后检证,凶手自杀所用手枪,正是保卫部被盗的两枝手枪中的一枝。

“文化大革命”中,尽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调门很高,但是由于一切秩序被打乱,一切规章制度被取消,结果,在军区核心的地方居然发生了这种不可思议的震惊全国的事件。教训深刻啊! 解放军传奇中将谭甫仁:曾是红军的俘虏

1927年,谭甫仁随所在的北江农军参加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因缺乏战斗经验,农军被敌人打散,谭甫仁和大部队失去了联系。次日黎明,由于情况不明,谭甫仁不敢久留此地,遂化装成群众,沿小路迅速撤离,准备回广东寻找革命组织,以图东山再起。

走到江西樟树时,看到“贺龙、叶挺招兵处”的招牌,他喜出望外,以为找到了革命队伍,便高兴地报名参加了这支“贺叶”部队。当谭甫仁和其他百余名新兵被运到南昌兵营时,他开始觉得不对劲了,他悄悄地向一名先到的新兵打探详情,才知这个所谓的“贺叶招兵处”,乃是江西军阀朱培德部下金汉鼎挂羊头卖狗肉,假借贺叶名义,招兵买马,扩充自己的队伍。

谭甫仁颓然垂泪。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早日逃离,回到革命阵营中去。

但这又谈何容易,金汉鼎部实行极其残酷的法西斯练兵法,新兵动作稍有含糊和怠慢,就要遭到毒打、辱骂,甚至是被关押和枪毙。他们为了防止新兵逃跑,还搞了个严厉的“士兵联保”:如果“联保”中一人跑了,担保的人都要受到牵连,遭到重罚。

谭甫仁认识到逃跑的时机尚不成熟,他对几个要好的新兵说:“好汉不吃眼前亏。现在我们都忍气吞声,认真做好训练,待他们放松警惕时,再趁机跑出去。”

训练结束后,谭甫仁被编到国民党赣军第二十七师七十九团王国桢的一营当兵。

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茨坪后,在此开展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江西军阀朱培德惧怕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发展壮大起来,于1928年1月中旬,调集国民党第二十七师一个团和一个营,由万安进至泰和,接着又以该师七十九团王国桢一营进占宁冈县城,准备进攻万安,对井冈山发动第一次“进剿”。敌人占据此点,对工农革命军坚持井冈山地区斗争威胁很大,毛泽东决定集中力量先消灭该敌。

2月4日,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主力由遂川返回井冈山,前委经过讨论,决定趁赣军以为工农革命军主力仍在遂川而疏于戒备的机会,利用晨雾作掩护发动袭击,围三阙一,在运动中消灭敌人。

经过充分准备,18日拂晓,工农革命军第一、二团在赤卫队的配合下,由南、北、东三面同时向敌人发起突然进攻,经过数小时激战,攻占宁冈县城,全歼守军一个营和宁冈县靖卫团,俘虏近300人。

在这次战斗中,谭甫仁成了红军的俘虏。

入夜,天际现出一弯新月。谭甫仁透过木窗,凝望着无边的夜空,思索着怎样回到革命队伍。广东北江农军学校朱云卿校长教唱的那首《国际歌》蓦然回响在耳旁。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谭甫仁情不自禁地高唱起来。

浑厚的歌声飞出俘虏营,如空谷足音,在阎仙殿楼里绕梁回荡。

“谁在唱《国际歌》?”负责监管俘虏营的红军军官教导队区队长陈士榘眉梢一扬,心中暗自惊问道。循着歌声,他发现竟然是从俘虏营里传来的。这可奇怪了!俘虏营里居然有人会唱《国际歌》?国民党军营里是绝对明令禁止传唱这首歌的。这绝不是一般的俘虏兵!想到此陈士榘立即箭一般地冲上楼去,高声问道:“谁在唱歌?”

歌声戛然而止,俘虏营里再度回复到了死一般沉寂。

“刚才谁在唱歌?”陈士榘虽提高嗓门,但语调有了明显的亲近感:“请站起来!”

“报告,是我唱的!”一个俘虏兵从黑暗中站了起来。

陈士榘连忙叫来一名红军战士打开门,将那名俘虏兵带了出来。一个铁塔似的身躯出现在眼前,借着星光,陈士榘仔细打量着对方。只见这名俘虏兵穿着一身不太合体的皱巴巴的士兵服,脚下一双草鞋破损得只剩下了半截。但寒碜的衣着丝毫遮不住这个俘虏兵的英武朝气。

陈士榘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唱的歌是从哪儿学来的?”

“我叫谭甫仁,是广东省仁化县人,1926年在仁化参加了当地的农民协会,后来到北江农军学校学习了3个月,唱的《国际歌》就是我们农军学校的校长朱云卿亲自教会的。”

接着,谭甫仁把参加北江农军北上和南昌起义被打散后,误入国民党赣军的情况向陈士榘一一作了汇报。

“你受委屈了!”陈士榘安慰着他。接着突然问道:“那你想不想见朱云卿校长?”

“想啊!”谭甫仁心中掠过一丝怅惘,很遗憾地说:“是他把我领进了共产党的门。只有他,才能证明我的革命经历,证明我入了党。可惜不知道他现在身在何处?”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陈士榘抿嘴一笑。神秘地说:“你等着。”说完,噔噔噔飞也似地下了楼。

幸运之门在谭甫仁新的人生征途中豁然洞开。他翘首期盼的老师——杰出的红军将领朱云卿,随毛泽东参加秋收起义,走上井冈山,此时正担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一团团长。

“朱校长!”谭甫仁见到朱云卿两眼一热,流下泪来,像久别的游子见到母亲一样,但惊喜中又饱含愧疚,他哽咽着说:“我没想到会以这种方式见到您。”

望着虽误入敌营却对革命充满了坚定信念和火一般热情的学生,朱云卿心中一酸,拍着谭甫仁的肩说道:“回来就好,这里就是你的家。”

从此谭甫仁又回到了革命队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任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红十五军团第七十八师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二纵队新编第三旅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东满军区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副政治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