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司法独立:大國航母之路為何殊途同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20:50
大國航母之路為何殊途同歸? 廣州日報

 即使從1910年11月美國飛行員尤金· 伊利駕駛“柯蒂斯”雙翼機,在“伯明翰”號輕型巡洋艦的木制甲板上滑跑升空算起,航空母艦問世也不過百年。然而,這個相對於其他艦種仍屬“年輕”的海上巨型大艦,卻走過了一番頗為坎坷的發展之路。選擇航母,又放棄航母,再選擇它,不少國家的航母政策歷經反複。但是,由於航母在戰爭和非戰爭軍事行動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使得各世界大國最終“殊途同歸”。  據《中國青年報》  “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  美國海軍第二代核動力航空母艦,也是當今世界上排水量最大、載機最多、現代化程度和作戰威力最高的海上巨無霸。前三艘滿載排水量達9.15萬噸,後7艘滿載排水量均超過10萬噸,可裝載戰機90余架,最多可載120架。

  大國航母之路殊途同歸  大型航母未來50年不過時  仔細分析各國不同的航母發展思路與做法,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一是各國航母發展之路雖各不相同,有許多曲折,也會走彎路,或一度停建,或減少數量,但殊途同歸,最終它們都堅定地朝著發展航母的方向前行。

  二是作為世界大國,不僅要有發展航母編隊的深刻認識,而且要有符合本國國情的自行設計與建造航母的能力以及可靠的保障與維修能力。

  三是世界大國必須發展和擁有大型航母,方能有所作為。歷史和實踐證明:中小型航母的發展思路,不再適應未來海上軍事行動和非戰爭軍事行動的需要。

  尼米茲

  切斯特·威廉·尼米茲(1885~1966),軍事家、美國海軍五星上將,二戰期間指揮了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海戰等戰役,人稱“海上騎士”。1945年9月2日他代表美國在日本投降書上簽字。尼米茲去世後,美國海軍將建造的第一艘、也是當時最新銳的核動力航母命名為“尼米茲”號航母。

  美國:航母被下令停建 海軍將領“造反”  美國航母發展的起起落落、反反複複,最能反映出航母的興衰榮辱。

  當年美國飛行員尤金·伊利在“伯明翰”號和“賓夕法尼亞”號巡洋艦上的一起一降,本該引起美國海軍的高度重視,但由於當時戰列艦“巨艦大炮”的思想占據統治地位,這次起降飛行,更多地成了人們茶余飯後的“談資笑料”。

  一戰前後,美國軍界充斥著“空軍制勝論”的思想。陸軍航空勤務部隊副司令威廉·米切爾公然宣稱:未來的戰爭將由轟炸機決定勝負!1921年7月,米切爾親自駕駛一架戰鬥機,指揮8架雙翼轟炸機進行攻擊軍艦的模擬試驗,結果非常殘酷:1艘俘獲的德國戰列艦和兩艘退役的驅逐艦,在航空炸彈的輪番攻擊下,沉入海底。盡管這次轟炸攻擊不是實戰,但它表明,海上大型戰艦如果沒有有效的空中掩護將十分脆弱。然而,空軍和海軍互不服氣、爭執不下。

  即使是當時的美國海軍內部,多數高級將領仍堅信:戰列艦的厚甲巨炮,是海戰最終制勝的“法寶”,航空母艦隻是配屬兵力。但也有不少思維前瞻的將領比如里夫斯海軍少將敏銳地認識到:像“薩拉托加”號配備有飛行大隊的大型航母,不應該只作為戰列艦的附庸,而應發揮自身優勢獨立作戰。里夫斯還提出了一系列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戰術,但他卻遭到多數人的指責。

  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航空母艦編隊出動大批艦載機襲擊珍珠港,才給美國海軍敲響了警鐘:航母航空兵已成為決定海戰勝負的關鍵兵力。在此後的珊瑚海、中途島、萊特灣等大規模海戰中,美國海軍也不斷嘗到航母編隊的甜頭,並最終摒棄了以戰列艦為核心的決戰理論。這個從實戰中總結出的經典思想,深刻影響了二戰中後期乃至戰後美國航母的超速發展。

  但二戰後不久,美國航母發展再次受到一次不小的挫折,此事件後來被戲稱為“海軍將領造反”。1949年5月,狂熱支持發展空軍轟炸機的美國國防部長約翰遜斷然決定:停止建造開工僅5天的“合衆國”號大型航母,省下來的經費集中購買B-36重型轟炸機。此舉立即遭到一些美國海軍將領的公開批評,不少人甚至憤然辭職。幸虧很快美國最高當局發現了這一問題,及時予以補救,1952年7月,美國動工興建了“福萊斯特”級航母首艦,使用了多項新試驗成功的關鍵技術;接著,又建造了4艘噸位更大的常規動力航母。此後,接連服役了1艘“企業”號和10艘“尼米茲”級核動力大型航母。

  目前,美國在役共有11艘大型航母,從數量、性能上把其他國家遠遠甩在後頭。但美國海軍並不滿足現狀,正在全力發展性能更優、滿載排水量均超過10萬噸的“福特”級核動力航母。

  前蘇聯:斯大林幾次三番改主意 古巴危機後終確定搞航母  比起美國,前蘇聯的航空母艦發展之路更為艱難曲折,對是否建造航母長期爭論不休,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決策者對航母的認識搖擺不定。

  十月革命後不久,前蘇聯海軍就曾計劃將未完工的戰列艦改裝成航空母艦。1938年後,斯大林提出:要在幾年內建造4艘航空母艦,但二戰爆發和衛國戰爭,使這一計劃付之東流。

  二戰後,斯大林關於發展航母的思想繼續變化著。他先提出到1956年要建成12艘航母;繼而很快又否定了這項計劃,指出海軍重點實施近海防禦戰略,因此要重點發展潛艇而不是航母。但沒過多久,斯大林又同意建造兩艘小型航母。時任海軍總司令的庫茲涅佐夫急不可耐地對外宣佈:航空母艦很快將動工興建。可惜,斯大林突然去世,信奉導彈至上論的赫魯曉夫上台,堅持發展航母的庫茲涅佐夫被免職,大筆經費被挪至發展彈道導彈、核潛艇和遠程轟炸機上。

  直到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之後,前蘇聯高層才深刻認識到,航母對於保護遠洋海上航線、探測和打擊遠海的美國戰略核潛艇的能力。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決定把發展海軍放在突出位置,自此,前蘇聯海軍才開始“名正言順”地走上建造航母之路。1967年,蘇軍第一代直升機母艦首制艦“莫斯科”號在黑海艦隊列裝;1970年,第二代的“基輔”級航母開工建造;1983年,第三代航母“第比利斯”號開始鋪設龍骨。到1991年年底,前蘇聯海軍先後共建造過9艘航空母艦。然而,前蘇聯的解體使多數航母命運悽慘:或提前退役,或轉賣他鄉,或拆毀賤賣。繼承前蘇聯主要海軍力量的俄羅斯海軍,後來僅保留了一艘採用常規動力的“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航母,配置在北方艦隊。

  冷戰後俄羅斯經濟下滑,俄海軍從全球收縮,不僅未能再建新航母,甚至僅存的一艘“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也經常臥港休息。近年來,俄羅斯經濟有所複蘇,加之普京和梅德韋傑夫格外重視海軍,使俄海軍建造航母的熱情再度高漲,俄海軍高層多次表示將設計和建造6艘5萬~6萬噸級的核動力航母,並在該級航母上裝設蒸汽彈射器。

  法國: 造航母不盲目追隨美國  2011年3月開始,一架架“陣風”戰鬥機從停泊在地中海的法國“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上呼嘯起飛奔襲利比亞,出盡了風頭。相對於其他大國,法國發展航母更多的是憑借自身的努力。

  1955年,法國海軍開工建造了“克萊蒙梭”號航母。兩年後,尺寸完全相同的姊妹艦“福煦”號也動工興建。從20世紀70年代起,法國多次醞釀建造新型航母,但對於是採用常規動力還是採用核動力意見不一。直到1984年6月,最後方案才“浮出水面”,並引起了世界轟動:法國將自行研製並建造一艘中型核動力航母,此舉再次顯示了法國獨立自主的風格。在發展“戴高樂”號航母的整個過程中,法國既沒有盲目追隨美國,不切實際地去建造大型核動力航母,也不像英國海軍那樣,執著地發展裝載小型短距/垂直起降飛機的中型航母。

  長期以來,法國海軍都希望建造第二艘新型航母,以便讓“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有個替換和“伙伴”。法國打算建造的新一代航母被稱為PA2,預計建造成本為35億歐元,但由於法國經濟近些年萎靡不振,從而大大延緩了該航母的研製進程。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近年來英法兩國政府一度決定共同出資,建造一艘價格相對便宜,且性能適合兩家的“共用”航母,主要用于軍事訓練和執行海上非戰爭軍事行動。可以說,以英法兩國的經濟規模而言,共同建造航母將節省大量資金。不過,這艘設計滿載排水量為7.5萬噸的PA2大型航母究竟何時能夠動工興建,眼下仍沒有定論。

  英國: “很差錢”

  大英帝國海軍曾獲得世界第一海軍的桂冠,其航空母艦數量也曾位居全球第二。不過,二戰後,英國航母風光不再,雖有重振之心,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1940年11月11日,英國“光輝”號航母以僅僅損失兩架艦載機的微小代價,重創多艘意大利海軍戰列艦、巡洋艦和驅逐艦。英國首創的夜襲戰法,後來被日本航母充分借鑒。1941年,英國航母在圍殲德國最大戰列艦“俾斯麥”號的戰鬥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戰後,英國海軍日漸式微,其航母數量和噸位每況愈下,但英國依然對航母及艦載機技術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光學助降裝置的發明與運用,斜角飛行甲板的提出與使用,蒸汽彈射器的發明與使用,升降裝置的優化設計與安裝,垂直/短距起降飛機的搭載與運用……  二戰結束時,英國海軍還擁有52艘航母,但很快便因國力衰弱,被迫出售或拆毀了大量航母。l966年2月,英國國防大臣宣佈了一項驚人決定:英國海軍要將全部航母退役。果真如此,英國海軍就將淪為與航母無緣的地區性海軍。所幸的是,三個重要原因挽救了英國航母:  第一,前蘇聯咄咄逼人的海上進攻態勢,尤其是核潛艇激增,使英國急需發展一種能搭載批量反潛直升機的母艦,以提高搜尋和打擊前蘇聯水下戰略核潛艇的能力。

  第二,幾乎同時,技術基礎雄厚的英國宇航公司為皇家空軍研製了一款“鷂”式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皇家海軍認為只要稍加修改,即可搭載于直升機母艦。

  第三,前蘇聯海軍此時也開始在“基輔”號航母上嘗試使用雅克-38“鐵匠”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英國擔心在軍事領域陷入被動。基於上述原因,1975年5月,英國正式批准研製“海鷂”式艦載機。兩年後,英國“無敵”級航母首艦下水。

  應該說,在一段時間內,3艘“無敵”級航母為皇家海軍帶來了自豪與信心。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無敵”級航母艦齡較老、性能低下、“鷂”式艦載機性能局限等問題越來越明顯。如今,英國海軍只有一艘航母勉強維持在役,而且其艦上已沒有固定翼艦載機可以搭載。

  為扭轉頹勢,真正滿足21世紀海戰的需求,英國皇家海軍于2003年委托有關公司開始設計建造新一代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且建造數量定為兩艘。可惜的是,由於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英國軍費捉襟見肘,英國被迫決定最終只留一艘該級航母,從而再次顯現英國皇家海軍在航母發展上“有心無力”的窘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