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发烧论坛:蒋维崧先生书法作品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42:54
蒋维崧先生书法作品
2006-07-27 03:30:00 作者: 来源: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DIV.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DIV.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厚德载物

日新其德

舞凤游龙

《论语·三人行》

独好修以为恒。—《离骚》

临庚姬尊铭文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著名学者蒋维崧(字峻斋)先生于7月25日凌晨在济南逝世,享年92岁,这个不幸的消息震动了整个艺术界,他的去世让我们失去了一个德高望重的文化泰斗,一个执著于艺术追求的文字大家。而蒋维崧作为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书法家、篆刻家,给我们甚至整个人类文明都留下了珍贵的财富,这财富不仅是他的书法作品、艺术著作,还有至清至上的人品。

  朗朗如玉山上行
  黄苗子

  “参商”了几十年,蒋峻斋先生对我国文化事业的贡献,则是可喜可敬的。他首先是一位功力湛深的语言文字学家,又是一位饮誉艺林的书法、篆刻家。
  在纪念邓尔雅师的一篇拙文中,我曾有一点过迟的觉悟:“书法、篆刻,原是一门艺术,我原以为只要从书法的用笔、结构、布局等笔墨方面用功,或顶多读几本《临池管见》、《艺舟双楫》等,便可以跻身于书法家之林。但我体会到尔雅先生的成就如此卓越出群,原来在笔法(书艺)、刀法(篆刻)之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学问根基——小学、训诂等文字学修养。”蒋峻斋先生的书法、篆刻成就,也正是深深根植于文字学的功底之中,和尔雅先生同一宗辙。正因为如此,他们不仅懂得“书法”,并且精通“书道”;不仅了解方块汉字的外形之美,而且深入了解到每一个字的来历、成长、变化,即构成书法美的根源。我想作为一个书法家的一生修养,这应是正路。
  蒋先生从治印开始,引起对古文字的兴趣,从《说文》小篆上追商、周金文以及秦、汉金石文字。他长期从事金文的研究,“吃透”了金文的造型、结构、笔触的美,以及因地、因时的变化发展所产生的美的特点,因此,他能胸有成竹地用毛笔宣纸这些工具,来发挥金文的艺术书风。他根源于金石文字,但却不是依样的、一成不变的、把鼎彝铭刻“指葫芦画瓢”那种“复制”,而是植根于长时间对古文字学研究的心得,对金文美的因素的探索,经过作者心灵的锤炼,变成了他自己的书法艺术。
  八大山人的传世作品,有多幅临王羲之《兰亭序》(或称《临河序》),可不但形迹不似,连内容也不一致,八大“临”《兰亭》,只是根据他自己探索所得的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神髓,对《兰亭序》加以再创作而已。艺术之所以为艺术,正因为他是“再创作”,而不是复制。我看了蒋先生的《临繁卣器铭》、《临作母辛卣器铭》等作品,心里就想到八大山人一再书写《临河序》的奥妙。
  峻斋先生早年写行楷书,深入沈尹翁的堂奥,朋友有时开玩笑,说得不到尹翁的字,求峻斋写一幅去乞沈老署个名,便是“真迹”,古人不是有“买王(献之)得羊(羊欣),不失所望”之说吗?可近年峻斋先生的书法、风格一变:方笔渐多,秾华渐减,在腴润中略趋瘦硬,在整饬中力求自然率真。
  但“万变不离其宗”,决定自己命运和艺术成就的总体——个性或性格,是变不了的。表现在书法艺术上,峻斋的金文、隶书、行楷都使人感到风华高洁,通体布局,如大将临军,行伍整肃,而逐字则跳荡多姿,变化从心,别饶风骨。朋友们欣赏峻斋的书法,曾恰当地喻为:“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该文原名《(蒋维菘书迹)小言》,为《蒋维菘书迹》(山东美术出版社,2001年8月版)序言,此文转自《蒋维菘书法集》(中华书局,2005年10月版)序言。
  本文有删节。

  借来“清”字说峻翁
  徐超

  “清”,《说文》解释为“澄水之貌”,就是指水澄澈明净的样子。窃以为先生其人其学其艺,最合一个“清”字。兹细论之。
  先说人“清”。先生年登耄耋,体貌清癯,风骨清迈,容止清雅,叙致清和。若以一字形容,非“清”而何?
  进而论之,“清”由澄水之貌引伸有“高洁”义,故古称高洁之士为“清人”、“清士”。先生一生以道德、学问为立世之本,清虚栖心,不挠不苟,潜心读书著文、谈艺论道,俨乎渊儒硕学风范。游尘不到,清意自生,正所谓“寂士清人”也。
  次说学“清”。讲学问而要靠上“清”字,于先生得用“清抱”、“清苦”二词。“清抱”是说志趣高远,“清苦”是说功夫艰辛。先生执心清冲,矢志学问,从入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学习开始,在中国传统学问里浸淫七十年。七十年中,有谁知道先生曾坐过多少冷板凳,又经历过多少清苦?先生曾主持《汉语大词典》山东编写组工作达十年之久,将数十年孤月清灯下磨炼出来的治学功夫和精心爬疏的研究成果全部投入了无“产权”印记的辞条海洋中,可谓清而又清矣。
  说到先生的学,还用得着“清识”一词。先生读书爱思考,从不人云亦云,遇到问题最喜欢查书考证,弄个水落石出。有人夸奖他的学问好,他说:“我的学问在书架上。”真所谓“至宝不耀,至声无闻”,又应了那个“清”字。
  再说艺“清”。窃以为先生艺术,最得一个“清”字。他的金文清峭灵动,古隶清奇古朴,行书清婉秀逸,篆刻清雅精巧。墨色清润蕴藉,章法清朗疏放。总之是气清质实,神清骨苍。先生早年爱写诗,亦多清音幽韵,连学术论文也是清言究微、娓娓道来的风格。
  (摘自作者《学垂典范艺壮国光》长篇论文)
  本文作者为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字训诂与书法文化方向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书法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