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pvc塑胶地板:钓鱼台国宾卫士:武警北京总队一支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35:30
钓鱼台国宾卫士

 

  北京城西,玉渊潭畔,古柏苍天,溪流潺潺。在任何一个版本的北京旅游地图上,坐落在阜成门外的钓鱼台都会以一片空白的绿色代替。1958年,我国政府决定在这块有800多年历史的皇家园林遗址上兴建一座接待各国友人的国宾馆。

  从那时起,钓鱼台作为一个特殊的符号,见证了新中国的沧桑巨变,成为中国外交的一个焦点;

  从那时起,一支特殊的部队,开始在这里驻扎,担负起保卫国宾安全、执行司礼任务的神圣使命。 

  走进

  2009年10月8日,新中国60周年华诞的欢庆气氛还未散去,首都街头依然彩旗招展,花团锦簇。然而,钓鱼台国宾卫士已经开始紧张有序地准备迎接一批批即将到来的尊贵客人。10月10日,中日韩领导人会谈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10月12日,俄罗斯等5国领导人进驻钓鱼台参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第八次总理会谈……

  每当浩浩荡荡的外宾车队驶进钓鱼台国宾馆,“敬礼——”一声气贯长虹的口令宛如惊雷就会响起在国宾馆的上空。10位雕塑般挺立的武警礼兵动作整齐划一,伴随着铿锵的金属撞击声,10条银色枪刺在阳光照射下划出美丽的弧线,崭新的礼宾枪被战士稳稳地举在胸前,礼兵以标准的举枪礼向国宾致意。每当此时,疾驰而来的车队往往会骤然放缓速度,来宾总是对车外的礼兵热情地挥手致意。国宾卫士以一次次完美的动作,赢得了尊贵客人的肯定。 

  从1983年至今,武警北京总队一支队担负着钓鱼台警卫和司礼任务,代表祖国、代表武警部队迎候五洲宾朋。20多年里,他们圆满完成了600多位外国元首和2700多位重要外宾的警卫和司礼任务,是与中外领导接触最多、执勤层级最高、政治要求最严的一支部队。在钓鱼台国宾馆里,一代代武警官兵默默奉献,甘当幕后英雄,用热血和青春赢得了“国宾卫士”的美誉。 

  国宾,是来访外宾中尊贵的客人,一般只有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被称为国宾。在被称为“东方第一馆”的钓鱼台国宾馆门前,向国宾展示中国国家和军人形象,无疑是一项极为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寒冬霜拂面,酷暑汗警服。头顶国徽威武庄严,手握钢枪英姿飒爽,笔挺的礼服、金色的绶带、锃亮的马靴在国宾卫士身上铸成一个完美的组合。有这样4句话描述国宾卫士:“风吹不眨眼,天热不擦汗,虫咬不动手,熟人不交谈。”这些卫士一旦伫立在国宾馆门前,无论数九寒天还是酷暑炎夏,无论大雪纷飞还是大雨倾盆,他们始终如磐石般庄严地挺立在哨位上,如同钓鱼台的青松般挺拔,始终保持“头不歪、眼不斜、腰不弯、身不晃、腿不动”的端正姿势。

  “国家的形象,礼兵的身上”,这是钓鱼台礼兵中队战士们口口相传的老话。驻守在钓鱼台的武警战士都说:“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礼兵,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每年新兵下连前,武警北京总队某部都要从近3000名新兵中精挑细选出40名政治条件可靠、军事动作过硬、身高相貌合格的战士进入钓鱼台警卫队。在这40名佼佼者中,通过队列、操枪、礼仪等方面的层层淘汰,真正能走上礼宾哨的也只有十一二名。 

  练形象:为了练就挺拔的军姿,他们头顶砖块,背插木棍,颈别钢针,膝夹树叶,腿绑沙袋。一个课时下来,有的战士脖子被扎出了鲜血,有的双腿无法打弯,有的战士甚至头晕、恶心、呕吐。为了行司礼时准确无误、落落大方,展现军威、国威,一个简单的举枪礼动作,他们都要反复练习成千次上万次。有的战士拿来毛毛虫放在自己的脖子上练忍耐能力,双臂挂着小方凳练车辆放行…… 

  练业务:在20多年的执勤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成型的“业务背记八招”,即谐音、加减、乘除、分类、归纳、定时、对比、排列。练就了40分钟瞬间记忆上百辆车号的本领,并在执勤中能做到3秒钟内准确判断无误。

  练托枪:向国宾车队实施司礼任务,要求人成排、枪成线,托枪动作要干脆利索、整齐有力。战士们训练这些动作时手磨破了皮,虎口震出了血。为了保持体能,他们每天要举一百次哑铃,做一百个俯卧撑、仰卧起坐,拉一百次30公斤的拉力器。

  练眼力:外宾车队速度快,非紧急情况途中不能停车。战士们为了练就辨别高速行驶车辆牌号的本领,他们在风口处练不眨眼,一直坚持到自己泪流满面;长时间盯着米粒大小的物体凝视,练专注力;强光手电照射下练判断车号,逐渐习惯夜间车灯照射后快速恢复视力…… 

  严格的训练,锻造了礼兵过硬的素质;威武的礼兵,凝成了外宾难忘的记忆。197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带来“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下榻钓鱼台国宾馆的当天就与国宾卫士们合影留念。“并不是因为你们保障了我的安全,我才感谢你们,重要的是你们东方式的端庄、质朴,以无可挑剔的素质征服了我,我将永远记住你们。”这段话,尼克松写进了自己的日记里。

  1984年4月,美国前总统里根访华。国宴上,中方一位高级官员通过翻译微笑着问他访华印象,总统先生略加思索后说:“北京宽阔的大道令人赞叹,贵国人民的热情使人感动,钓鱼台国宾馆的礼兵让人难忘!”

  驻守钓鱼台的武警礼兵,不仅让来访的国宾印象深刻,也获得了部队首长的肯定。2007年5月,一位军委首长视察武警部队时说:“我每次经过钓鱼台国宾馆,看到哨兵严整的警容警姿,我的心里就感到热乎乎的,我们当兵的人看到好兵心里就倍感高兴!”

  “好兵”是部队首长由衷的赞叹,“钓鱼台礼兵”是来访外宾难忘的回忆。在钓鱼台的苍松翠柏下,在国宾馆的亭台楼榭间,国宾卫士怀揣着“境界崇高、祖国第一、礼兵至上、奉献伟大”的崇高精神,用最威武庄严的身姿描绘出国宾眼中最美丽的风景。

  2009年10月12日,来华参加上合组织成员国总理会谈的俄罗斯总理普京下榻钓鱼台国宾馆。在一次宴会上,他说:“我对钓鱼台国宾馆非常熟悉,来到这里就像到家一样。”当普京总理说出这样的肺腑之言时,钓鱼台内外,武警官兵正为保卫国宾馆温馨祥和默默坚守。

  大门哨,是保证国宾馆安全的第一屏障,坚守在这里的武警哨兵,每时每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夏天,水泥地面温度常常高达50摄氏度,礼宾哨兵身穿毛料礼服、脚蹬高筒马靴,一班哨下来,鞋里的汗水能倒出小半碗;冬季,战士们持枪的手被冻得红肿起来,最冷的日子里,有的战士下哨后执勤手套和双手几乎粘在一起,钻心地疼痛。

  要确保国宾馆的安全,除了昼夜坚守,还需具备机智稳妥的处置能力和英勇无畏的过人勇气。 1999年5月10日下午,有3辆小轿车向钓鱼台国宾馆驶来。哨兵姚路奇向往常一样迅速地判断车号,示意放行。突然,他发现最后一辆车的车牌号码不对,立即伸手令其停车。而对方无视停车手势,车速丝毫不减。姚路奇见状箭步上前用身体挡住了通道。“吱——”一阵刺耳的刹车声,轿车距小姚约20厘米处停下了。吓出一身冷汗的司机紧张地问:“你不要命啦?”小姚坚定地说:“不符合规定的车就是不准进!” 

  在钓鱼台东门,执勤哨兵的左手握着一本一寸见方的小本子,正在默记着什么。走近一看,原来小小的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上百个当天即将入馆的车辆牌号。 

  礼兵班士兵除了具备普通哨兵的执勤能力外,还要背记数百个使馆使车号和长期放行车号,辨认80多个国家的国旗图案。碰到“六方会谈”、“中非峰会”这样的重大活动,临时车号就有两三百个,必须随时铭记于心。一次,某西方国家总统访华,下榻钓鱼台国宾馆。当外宾车队风驰电掣般驶入国宾馆时,一位外方警卫见我方哨兵没有按他们的习惯逐车检验牌证,便跑过来用生硬的汉语质问当时的哨兵王九洲:“你们连车牌也不验,怎能确保总统安全?”就在此时,一辆车号不符的黑色轿车尾随车队疾驶而来。王九洲果断地打出一个停车手势。经查,该车由某国通讯社驻京记者驾驶,想尾随车队进入宾馆采访。事实面前,这位外国警卫不禁对中国武警竖起了大拇指。

  今天的王九洲已经成长为该支队的支队长。他告诉记者:“除了担负钓鱼台各个出入口人员、车辆的查验证件工作外,在钓鱼台国宾馆内,武警官兵还担负巡逻、警戒等任务。钓鱼台全园有多少栋建筑、多少条道路,甚至有多少棵树,执勤官兵都了如指掌,他们几乎可以闭着眼睛在里面跑步。这样一是方便我们在会谈期间进行警卫,二是遇有突发情况我们能够及时处置。”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目标安全重于泰山。每逢重大任务来临时,大礼宾哨、宾馆内外巡逻、卡口执勤等任务繁重,由于人手不够,国宾卫士往往需要连续作战,大多数官兵都患上了胃病、静脉曲张、关节炎等病,但没有一位战士因为自身的病痛要求获得特殊照顾。有一次,班长刘建中发现新兵陈宏伟上厕所时尿血,便询问缘由。原来小陈三天前就开始尿血,但他一直没有说。班长问到他为什么不请假,为什么不早说,他却平淡地说:“大家都这么忙,我这点儿小病,没啥。再说了,我也怕告诉你们后,把我调离礼兵班。”

  在这块地图上没有标记的绿色区域里,身披橄榄绿的国宾卫士,用无声的付出筑起了一道坚如磐石的钢铁屏障。 

  在代理排长柳明的抽屉里,精心保存着一本厚厚的执勤笔记,详细记录着他入伍7年来执行300多次礼宾任务的情况。在这个特殊的哨位上,年轻的国宾卫士们付出着火热的青春和激情的汗水,见证着共和国崛起的深刻印记。

  “去年奥运期间的一天,5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来钓鱼台参加宴会。那天骄阳似火、热浪灼人,首长和外宾车辆在馆内馆外排了好几公里,上哨刚半个小时,我就连续喊了27次‘敬礼’。这是最过瘾的一次了!”回忆自己难忘的执勤经历,这个24岁的大男孩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在国宾卫士中,大家都以能在礼宾哨位上亲口下达“敬礼”口令为最荣耀的事,只有状态最稳定、素质最过硬的战士才能获得这样的“殊荣”。柳明一次上哨连喊27次“敬礼”,在国宾卫士的礼宾史上可谓是空前的“大事件”。为了练好这惊雷般的口令,准确把握发音时间、长短和音调高低,柳明的喉咙喊哑了,有时甚至肿胀、出血,不能进食,只能用吸管喝点米粥、奶粉。

  “在钓鱼台当兵,是一份荣耀,在这里,战士们可以亲眼见证一次次重大历史事件;在钓鱼台当兵,更是一种付出,在这里,战士们要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严要求。”这支部队的政委张慎华凝重地说,“钓鱼台警卫中队的日程表上,没有星期天、节假日,警卫队官兵站的是政治岗,上的是外交哨,容不得半点闪失。” 

  2004年2月朝核六方会谈时,曾有一名某国记者混入本国公务车队,试图进馆采访,哨兵曾晓诚一眼发现情况,坚决地将其拦下。守候在门口警戒线外的各国记者第一时间捕获到这条“重大新闻”,消息迅速传遍世界。

  战士张维已是第二年的老兵了,今年年初,张维的母亲千里迢迢来到北京看望儿子。当老人几经周折找到国宾馆大门时,上哨的正是两年未曾见面的儿子。看到儿子,张维的母亲异常激动,忍不住脱口而出喊起儿子的名字。可听见母亲呼唤的张维却不能响应。母亲产生误解,“难道只离家两年,孩子不认妈了?” “熟人不交谈,这是国宾卫士铁的纪律!”下哨后儿子歉意地向母亲说。 

  在警卫队里,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难忘经历。荣誉与汗水,辉煌与辛酸,在这个特殊的队伍交织出一段段感人的回忆。

  中队长于海涛是从钓鱼台警卫队成长起来的干部,已在钓鱼台服役11年。他身材魁梧,说起话来条理分明、铿锵有力,是战士们心中的偶像。可就在去年,这位来自河南的钢铁汉子却经历了一件让他终身难以释怀的事。2008年5月,已经数次推迟婚期的于海涛终于定下了结婚的日子,可就在婚礼临近的日子里,部队接到了执行重要警卫任务的通知,所有干部停止休假。军令如山,在爱人的期盼与军人的责任之间,于海涛毅然选择了后者。家乡的婚礼如期举行,这场只有新娘的婚礼成了于海涛心中永远的遗憾。

  同样是这位队长,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带领战士超负荷执行任务,高烧39摄氏度,依然坚守在执勤一线,直到奥运会结束,才申请休假见到新婚妻子。

  “假如可以选择,我愿做钓鱼台东门的一棵常青松,永远守护着这光荣的哨位。”明年就要退伍的代理排长柳明告诉记者。对钓鱼台卫士来说,三尺哨位不仅仅是他们战斗的地方,更是他们生命中永远的情结。

  迎着喷薄的红日,挺起钢铁的脊梁。在这神圣的哨位,一代代国宾卫士用无悔的付出凝聚成光荣传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踏着时代的脉动,迎送五洲的宾朋。在这光荣的哨位,一茬茬国宾卫士用火热的青春描绘出壮美画卷,颂扬国威、名震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