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辅养成手册 闻檀151:“问题青年”崇祯与晚明悲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32:03

“问题青年”崇祯与晚明悲剧

——读《谁断送了大明王朝》

胡孝文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9月14日   10 版) 《谁断送了大明王朝》,邱紫华、邱牧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一版,32.00元

    甲申1644年正月的一个傍晚,北京城上空雨雪飘洒,一个神情恍惚的中年男人在仅有的一个随从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爬上紫禁城北面的万岁山。他眼神呆滞,绝望无力,看着烽烟四起的紫禁城,解下了发辫,光着脚掌,把随身携带的绳索拴在一人高的海棠树上……

    这个男人,就是崇祯朱由检。两个月后,清军入关。一个将近300年的朱明王朝就此仓皇谢幕。

    大明朝,作为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究竟断送在谁的手里?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国人三百多年。最近,著名美学家、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邱紫华从悲剧美学的角度,重提了这个话题。他从明朝末年的悲剧切入,没有循例从制度、经济、军事上剖析朱明王朝的衰亡,而是着重从细微的人性角度阐述崇祯、魏忠贤、杨嗣昌、袁崇焕、吴三桂等晚明精英人物的性格悲剧。作者认为,明实自灭也。明亡的实质,不在于清的强大,而在于明的腐朽,在于晚明决策者与执行者的性格悲剧!那我们就借着崇祯这个人来说道说道吧。

    毛泽东:我看《明史》最生气

    崇祯其人,后人总给以无限的同情,似乎都不偏离张廷玉在《明史》中给他的评价:“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大明自朱元璋1368年应天称帝起,历经16朝天子。除了前期朱元璋父子励精图治以及朱高炽和朱瞻基两朝的“仁宣之治”,还算值得书写之外,剩下的儿孙多是黄鼠狼下崽,一窝不如一窝——有替自己父母争名份而与大臣誓不两立,沉迷于道山的世宗朱厚熜;有几十年当“甩手掌柜”的神宗朱翊钧,有因吞食“红丸”而暴毙的光宗朱常洛,有喜曲艺骑射、沉迷于木匠活的熹宗朱由校;更为荒唐的是,在位长达45年的嘉靖竟迷恋于用年轻貌美的宫女炼其长生不老的丹药,以至被忍无可忍的宫女们差点勒死于龙床之上。就连毛泽东在读《明史》的时候,也发出这样的感慨:“《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中兴之主”与“问题青年”

    熹宗无子,死后传位其弟——时年未满17岁的信王朱由检。这个朱由检,就是崇祯。崇祯捡了个大便宜!如此年少的他,突然面对上天最好的恩赐,内心是极其复杂的。邱紫华从复杂的人性入手讲述了他性格的多重性。从“中兴”的角度看,他有少年人的全部优点:处变不惊,办事较真,颇具眼光,看透实质。在铲除阉党势力上,以静制动,表现出了与其年龄并不相称的冷酷与决断。之后,面对满朝文武非奸即庸,江山万里却满目疮痍的烂摊子,他发出“今日吏治、民生、夷情、边备,事事堪忧”的感叹。为了显示“明主”,他执政以来,不仅要求皇室成员节衣缩食,自己也身体力行,布衣素食。大臣们劝他,这样会把身体搞垮,他也不听。有一天,崇祯的外祖母梦见了崇祯死去的生母孝纯皇太后。孝纯皇太后要外祖母转告崇祯皇帝,叫他除了在规定的忌日吃素之外,其他的日子不妨吃一些肉,并说:药补不如肉补。从这天开始,崇祯皇帝才恢复吃点荤食。一次在听讲官的演讲时,他所穿的内衣已破损了,露在外面很不雅观,崇祯不时地把破衣袖塞进外衣的衣袖里来遮掩。以至于,讲官都看不下去了!

    但是,崇祯也有少年人常有的缺点。如果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审视,崇祯是一位有着太多小聪明而缺乏全局考虑和管理的皇帝,他急躁轻信、急功近利、情绪上容易大起大落,刚愎自用,待人处事喜怒无常!以至于邱紫华说,崇祯就是一个在心智和行为上都有障碍的“问题青年”!

    按说,边患吃紧,用人为上!但问题是,在崇祯看来,民众败者为贼寇,官员败者为罪臣。永远正确的只有他天子崇祯。这一任性猜疑和多变的性格,造成了无数个可堪任用的杰出将领朝夕之间身首异处、灰飞烟灭!

    天上地下,朝夕之间

    以堪称“国之门神”的大将袁崇焕为例。崇祯元年七月,崇祯对这个有卓越军事智慧和胆识的爱将宠爱有加,把辽东战区的最高权力和职位都爽快地给了袁崇焕,袁也因为兴奋,口不择言,对年少的崇祯说出了“五年平辽”的豪言壮语。一个是兴之所致的夸口,一个因年轻便枉顾事实开出了“出钱给兵”的空头支票!他们犯了“大错误”!

    “由顺境转入逆境,其原因不在于人物为非作恶,而在于他犯了大错误。”这是古希腊悲剧理论家亚里士多德的悲剧人物“过失说”。历史证明,因为崇祯捉襟见肘的财政现状和朝廷大臣之间的扯皮拉筋,还有他与袁崇焕二人自身性格和行为上的缺陷,使他们各自都陷入了悲剧之中!在宁远兵变、追讨粮饷的时候,崇祯与袁崇焕之间出现了裂痕,并由裂痕发展为猜疑!特别是在袁崇焕越权擅杀了“支使不动”的平辽总兵官毛文龙之后,崇祯愈发加重对袁崇焕拥兵自重、无视君权的疑心和仇恨!在皇太极巧施离间计之下,袁崇焕悲剧的酿成自然就成了无可挽回的事情了。

    史载,崇祯二年十二月初一,崇祯皇帝紧急召见袁崇焕、满桂等大将。崇祯一见袁崇焕,就劈头盖脸地问:你为什么要杀毛文龙?你说的援兵为何迟迟不到?你为什么要用炮火击伤满桂将军?并叫满桂把伤显示给袁崇焕看。

    袁崇焕被崇祯一连串严厉的质问打懵了,一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崇祯随即下令,“锦衣卫拿掷殿下!”校尉们一拥而上,脱去了袁崇焕的官服。而十多天前,崇祯对袁崇焕的态度还是宠爱和赞赏相加,现在,袁崇焕突然变成阶下囚,令同时被召见的、袁崇焕的部将祖大寿一时吓得在一旁筛糠似地颤抖!可谓“伴君如伴虎”,天上与地下,朝夕之间事。

    历史的悲剧,是人性的悲剧。作为大明王朝的终结者,崇祯的悲剧并非如他遗书中所说“诸臣误朕”所致,而在于他自己的性格的两面性。邱紫华认为,“问题青年”崇祯的犹疑心态在于,自上台以来,北京是一肩挑两头,成了外患(清王朝)与内乱(农民起义军)同时攻击的对象。而且朝政腐败,越反越腐!无论崇祯的重心往哪一边倾斜,他都无法正常地迈步前行。这就是崇祯悲剧性的“两难”处境!“夷情边防”和“内乱”的“两难”,决定了崇祯个人的苦难和国家的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