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开璞瑅学区房如何:何新:安阳东汉西大墓更可能是袁绍之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09:34

何新:安阳东汉西大墓


更可能是袁绍之墓


  河南安阳西高穴东汉大墓(以下简称“西大墓”),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安丰县西高穴村。此墓地北临漳河,向东14公里即为东汉冀州牧所在的首府邺城遗址。

          这座东汉大墓,曾多次被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的随葬品。现出土残余器物250余件,可辨认这是东汉末一座与重要历史人物有关的大墓。         此墓于2009年被发布者认定为是魏武王曹操之墓,但完全可信任且无争议的第一手证据则至今尚缺乏。尽管一些部门言之凿凿,学界和社会上则一直存在强烈质疑。人们认为,此墓是东汉末期一座重要大墓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该墓的主人究竟是不是曹操,则尚存在严重异议。人们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该墓虽然应非普通人的墓,但总体看去其形制结构、埋葬方式均过于寒酸、简陋,完全不符合当年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作为一位凌驾在皇帝头上的超级王者,“总御皇机,鞭挞宇内“数十年的超级霸主的墓地气象。换句话说,这座墓地偏狭猥琐,根本不像一座大英雄或者准帝王家的墓地。尽管人们知道曹操在世时提倡薄葬,但该墓仍显得过于寒酸一些。
2)实际上,曹操虽然提倡简朴生活,但其真实生活还是讲究而且豪奢的。曹操晚年,一切舆服享乐都早就是皇帝标准(其实,当时的皇帝汉献帝是靠曹操的钱粮养活的)。据《武帝纪》记:“建安二十二年,夏四月,天子命魏王(曹操)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冬十月,天子命王(曹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授金玺赤绂、远游冠,置旄头,设钟廙。”也就是说曹操的服饰、仪驾已经完全等同于天子。

胡三省注引《舆服志》曰:“金根车,轮皆朱班重牙,贰省两辖,金薄缪龙,为舆倚较,文虎伏轼,龙首衔轭。左右吉阳甬,惊雀立衡,虚文书舟,羽盖华蚤。”

《宋书礼志》:魏、晋、之制,太子诸王公驾四。今驾六马,则纯乎帝制矣。”

与曹操同时代的吴国人所作的《曹瞒传》记曹操的日常生活是:“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革囊,以盛手巾细物。”曹操的生活是十分讲究品味和舒适的。

 至于为其做葬仪的魏文帝在历史上更是素以挥霍奢华著名。那么曹丕究竟是否会完全不顾自己作为开国皇帝帝的体面,而死板恪守关于薄葬的遗教,从而为英雄一世的父亲以那样草率、简陋的方式下葬?这一点的确是有理由怀疑,也有悖常理的。

      实际上,曹操生前早就在其墓地附近的漳水畔大兴土木,建造了宏伟著名的三台:于建安15年建成著名的铜雀台,于18年在其南建成金虎台,在其北建成冰景台,台高各为8——10丈,各台均有宏大豪华宫室数百间,极尽富丽堂皇。曹操造铜雀台,就是为了生前享乐身后陪葬的。《水经漳水注》:      “铜雀台与(曹操)西陵相对。台成,命诸子登之,并使为赋。三台相去各六十步,其上复道、楼阁相通,中央悬绝。铸大铜雀,高一丈五尺,置之楼顶。临终遗令:‘施惠帐于上,朝脯,使宫人歌吹帐中,望吾西陵。’西陵,操葬处也。后(按:南北朝时)楼台俱毁,土人掘地得瓦,色颇青,内平莹,印工人姓名,皆八分隶书。”《砚谱》云:“人得此(铜雀台)瓦为砚,数日不渗”。      曹操西陵与这样宏伟豪华的美台相伴,会那么狭促简陋吗?
3)关于西大墓所谓“出土”的铭文石牌,已有许多质疑者指出可能是当代古董商所伪造的。笔者早年也玩过文物,深知当代古董仿制者的勇敢与厉害,没有所不敢仿的,也没有所不能仿的。但西大墓的所谓“魏武王日常所用”器物及石牌实在过于简陋,在仿品中也只能算是下品。例如有的石牌上竟然出现了解放后才有的简化字。
4)也有质疑者指出,从已公布的西大墓所谓的“画像石”图片看,许多图案是明显地模仿山东嘉祥的汉画像石。有的模仿痕迹太过明显,以至闹了笑话。
5)墓中两女性身份难以认定。实际上,曹操一生与女人相伴,14岁娶丁夫人(正妻),平生左拥右抱,姬妾成群,不计其数。而陪葬的两位女性则仅有一老一小,肯定与曹丕生母卞氏无关,身份难以确认。更无法作为墓主是曹操的佐证。
6)《三国志》中明确记载以卞皇后与曹操并墓合葬。卞氏死时70岁或71岁。但是二号墓出土的两具女性尸骨的年龄鉴定最大者50余岁,无法对应。如果西大墓确实是曹操墓,那么若卞氏不在二号墓中,就应该在西大墓近旁找到相陪的卞后墓葬,然而根本找不到。
    综合以上质疑,有关方面断定西大墓是曹操墓的说法尽管言之凿凿,却终归是难以取信于天下的。
    但是,既然西大墓确实是一座东汉末的侯王之墓无可置疑,如果该墓并非曹操墓,那么最有可能是谁的呢?       笔者窃以为,此墓更可能是葬于同地且与曹操同时代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袁绍的。     袁绍出身豪门,先祖四世三公,生前以冀州牧的身份控制黄河以北的华北地区。在董卓死后,袁绍一度是中国政治军事势力最强大的方面诸侯,也是一位早就有心当皇帝的野心家。袁绍早年与曹操交游甚笃,是一起游侠放浪的好友。曹操当年多曾受其提携,一度视之为兄长。

但是建安元年以后,曹操控制了黄河以南的中原地域,也控制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此后就与袁绍反目成仇。

建安五年,曹操在官渡战役中以弱胜强击败袁绍的军队。两年后,袁绍因失败而悔恨、痛苦、患病,在邺城忧愤而死。历史上袁绍之生年不详,死时是在建安七年(202年)。死时年龄应在55—60 岁左右,与西大墓墓主的年纪相合。

袁绍死后葬于邺城西北。据《元和志》:

“袁绍墓在临漳县西北十里,(此)汉之邺(城)也。”其地与西大墓相合。

 

袁绍于初平元年(190年)从冀州牧韩馥手中夺取冀州,统治冀州达12年。官渡战役败于曹操后,作为一位败兵之主,袁绍集团众叛亲离,颜面尽失,气焰全无。而且在袁绍死后,其家族分裂,几个儿子为争夺继承权发生内讧,打得你死我活。此情此景下,当然对袁绍的葬仪不会很讲究。所以草草成葬的情势,与西大墓所见气象颇可契合。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继续进攻北方,彻底粉碎了袁绍儿子们的袁氏冀州集团,占领了冀州的首府邺城。这一年八月,曹操以一个胜利者和故交老友的身分去邺城的袁绍墓祭扫。据《三国志武帝纪》:“(曹)公临祀(袁)绍墓,哭之流涕。”

   是年汉献帝封曹操任冀州牧,曹操辞去了旧任之兖州牧。(《三国志武帝纪》:“建安九年,天子以公领冀州牧,公让还兖州。”胡三省曰:“当时政自操出,领则真领,而让非真让也。”)《后汉书献帝纪》也记云:“曹公自领冀州牧。”后来曹操又封自己为魏王。这些名号,皆非汉献帝所封,而是曹操以皇帝名义所自命。《后汉书献帝纪》记:“(建安)二十一年夏四月甲午,曹操自进号魏王。”

邺城乃东汉冀州牧所治的首府邑。此后曹操即据邺城作为基地,把它作为新魏王国除许昌、洛阳以外的第三都城。

而在曹操死后,魏文帝曹丕又将曹氏故乡谯邑及古都长安列入,于是成为所谓“五都“。(《三国志文帝纪》引《魏略》:“曹丕以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

邺城虽然是魏氏五都之一,但曹丕并不喜欢这里,他喜爱的城市还是洛阳。沈约《宋书五行志》记:“魏文帝即位,自邺迁洛,终黄初不复还邺。”

曹操死后,陵墓据公开讲也在邺邑(铜雀台边)。

  胡三省《通鉴注》:“(曹操)高陵在邺城西。”

《元和郡县志》:“魏武帝西陵在邺县西三十里。”

 

 

 

但是曹操起兵时,由于缺钱粮,派部下公然四处盗墓,军内设有专业的“挖冢中郎将”。所以曹操死后也怕人盗自己的墓,就设立了72座“疑冢”即假坟。“曹操没后,恐人发其冢,乃设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之上。”《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操有疑冢七十二处。”那么,真实的曹操墓地点,却并不一定在邺城。

  建安十年(205年),曹操消灭袁谭(袁绍长子)部队,完全控制了冀州后,下令“禁厚葬。”其中一条禁令是禁止为死者刻碑,《宋书礼志》记:“汉以后,天下逐死者奢靡,多作石室、石兽、碑铭等物。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雕弊,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 

据此看,安阳西大墓中据说出土了那么多刻着文字但形制却极为丑陋的石牌,是既违制,也无前例,甚至可谓空前绝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