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总裁的娃娃:袁隆平择徒观折射了科研漏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44:16

袁隆平择徒观折射了科研漏洞

[12615] (2011-09-23)

fieldset {width: 306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align: center;}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从800公斤到900公斤,从74岁到81岁,7年的坚持、失败、置疑,今天的袁隆平又在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亩产超过900公斤,中国的“米神”、“当代神农”、“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他年过80之后,再攀世界杂交水稻史新高峰。他直言,招博士生要下田吃苦,科技腐败没好下场。(9月22日央视网)

  耋耄之年依旧心牵农民做科研,“当代神农”袁隆平再次感动中国,让农民们看到了希望,也让我们看到中国科技的希望。一句“博士生要下田吃苦,科技腐败没好下场”大快人心之余,更是羞煞了不知几多所谓的博士们、专家们。科技研究的腐败乱象之下,科研氛围的纯净刻不容缓,反思科研的本质意义值得深思。

  中国有一句俗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提倡博士生们下田地的“接地气”,终究是为锻炼博士生的心智,更是侧面反映当下科研界“久居庙堂”的困窘。如今的田埂山村,科研专家早已遗忘,“实验室模式”的科研气氛导致了“脱水”的抽象实验,最终难能研究出真正老百姓需要的科研结果。

  袁老一句话,更是激起对真专家与假专家的思辨。真专家选择平平实实的安心做研究,一心一意的为老百姓服务,而非一己之私;假专家总是喜欢滔滔不绝的“背理论”,如数家珍的细数,光说不练,纸上谈兵,最终一纸虚无理论,洋洋洒洒,老百姓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科技研究人员的最初的本义即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而作研究,真专家甘于寂寞做科研,假专家一天到晚嚷嚷自我才华。

  曾几何时,“知识改变力量”的口号在“知识经济”时代极为盛行。各大高校和研究所纷纷招研究生和博士生,最终学生们所谓的研究多为空洞乏味的课题,以及天天呆在实验室的超脱社会。更甚者,科研人员忘记自身所肩负的责任,贪污腐败,碌碌无为,最终恰如袁老所言“科技腐败没好下场”。

  袁隆平甘于奉献的科研心态,应当成为科研界的常态心理,而非孤例式的成为孤单英雄。博士生等科研人员应当“多接地气”,研究出真真正正的惠民新科技。

  作者:曾金《联合早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