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陶县车震女子是谁:日本侵略中国的“三把刀”:除关东军外还有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4:54:15
在中国东北中俄边境地区的大山当中,遗留着一些上个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旧址,随着战争硝烟的散去,他们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但自从1992年开始,随着一次又一次中日联合考察团专家们的深入探讨,一个巨大的秘密渐渐露出地面。
那些被半个多世纪风雨侵蚀的地下建筑的残骸当中,竟然隐藏着一个当年日本帝国的吞天梦想,那是一段被埋在山中的历史。
记者:这山上他们说是有山洞,你们进去过吗?
当地孩子们:进去过,那边就有。在里面看着了挺害怕的,看着两箱死人,干仗时留下的干尸,看到那个胳膊和脚什么的,那个洞有两千多米长,四里地多,那个里面看着,反正挺深,还有吊井往上爬。
解说:孩子们描述的是在当地山里的一个年代久远的历史痕迹,至于被树木覆盖着的山中曾经发生过什么,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对今天的他们来说,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变得模糊不清。
只有这些钢筋水泥块证实着这里,确实曾有过一段不寻常的事情。
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重新燃起的对那段历史的兴趣,在专家们孜孜不倦的追索下,和亲历者的陆续出现,一个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巨大秘密渐渐浮出地面。人们惊讶的发现,在那些散落在中国东北地区深山中一连串的地下洞穴里,竟然隐藏着当年的日本帝国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恐怖的梦想。
100多年前的1904年,一位11岁的日本男孩趴在屋中的小书桌上,写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篇日记,并从此将这一习惯延至毕生。
1904年8月1日,星期一,晴,早上5点35分起床,洗过脸后吃完早饭,就跑到了屋子后面的地里,捉了一个虫子交给了父亲。
19年后,这个捉虫子的孩子成为了日本陆军中的一名炮兵大尉,就在他刚刚戴上大尉军衔还不到一个月的时候,日本发生了一场震撼整个岛国的大灾难。
1923年9月1日,日本最大的平原关东平原上,政治、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两座城市,东京和横滨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准备午饭。

孩子们放学了,蹦蹦跳跳的准备回家,人们谁也没有料到死神正在降临,当地时间11时58分32秒,突然从地下传来一阵如雷鸣般的可怕的声音,紧接着大地剧烈地抖动起来。

刹那间房倒屋塌,许多人来不及反应就被砸死在屋内,烧饭的炉火翻倒,引起熊熊大火,烈火被大风卷起,节节蔓延。

到第二天,东京的中心部分大都化为灰烬,据统计,在这场里氏8.1级的强烈地震中,死亡人数达14万多人,其中百分之九十上是被活活烧死的,地震还引发了海啸、山崩,这场空前的灾难,震毁的不仅是房屋和街道,夺去的不仅是生命和财产,日本的社会结构、政治经济及国策都因此受到巨大影响,地震的第二天,东京和横滨即实行戒严。

解说:日本把中国的东北称为“满洲”,从当年这张发表在日本重要刊物《朝日新闻》上的“日满人口密度比例表”中后人可以知道,浮荡在大海里随时会经受台风、地震、海啸袭击的日本,朝思暮想的是什么。

在明治维新以后的70多年中,日本从发动和参加过14次对外战争,其中有10次是针对中国,甲午和日俄两次战争的结果,让日本彻底改变了对这两位貌似强的邻居的看法,原来对中国这一文明古国的最后一点敬畏与尊重,也在征服的快感中被撕得粉碎,只要凭借武力就能抢夺来大量的财富,让当年日本统治者的占有欲火熊熊燃烧


在日本统治者眼中,对面中国的“满洲”和蒙古是连在一起的,若想实现将日本旗插到那里的梦想,最大的障碍并不是软弱的中国政府,而是来自于同样对“满洲”充满欲望的俄国。

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30年间,俄国多次侵入中国,先后签了四个条约,签一次就从中国割走一片土地。

俄国的每一步针对“满洲”的行为,反应最激烈的是日本,1903年7月,俄国与日本开始谈判,关于俄国撤出“满洲”的问题,但双方都是前面在谈,后面却一直在紧锣密鼓地准备。

1904年,两国终于推翻了谈判桌,在中国的土地上大打出手。面对在自己的国土上被涂炭的无辜百姓,清政府却宣布中立,北京颐和园万寿山下的皇家戏台子上,照旧给慈禧太后唱着大戏。

日俄战争后,以保护铁路安全为由,日本在中国东北保留了近万人的军队,就是这支驻扎在中国那条铁路旁的日本军队,日后策划了轰动世界的“9.18”事变。

1919年,又将原州属陆军部改为关东军,司令官由陆军上将或中将担任,直属日本天皇,这给关东军带来了比其他部队更好的装备和更多的荣耀,战前它就给人们留下了骄横独断的印象。

即使在今天的日本,一个组织机构的下属单位如果目无上下,为所欲为,也还会被指责说,“唉,那是我家的关东军”。

就是这支关东军,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急先锋,也是深深插入中国东北的第一把锋利的刀。

有专家称,当年日本在大规模侵华之前,向中国东北地区插入了三把刀,除了第一把刀关东军之外,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公司,南满洲铁路股份公司,简称满铁,满铁的建立,让日本的资本输出呈飞跃式增加,但对日本政府来说,满铁的意义并不在经济方面,其首任总裁后藤新平曾为自己的公司下过这样的定义,不把满铁看成是一个盈利的铁路事业,而拟使之成为帝国殖民政策或我帝国发展的先锋队。

看看这些当年日本满铁员工身上钢盔、防弹衣一个不少的着装,就不难判断出他们的真实身份和承担的任务,这是第二把刀。

第三把刀是日本驻奉天,即今天沈阳市的总领事馆,它是打着外交机构的幌子,实际却是专门针对中国进行秘密活动的重要据点,当年驻东北日军的一举一动,都和这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在对华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特务头子,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有一些商人身份的日本人,出没于中国东北的大街小巷,这本日本昭和三年出版的《东宁县事情》,对东宁,今天的许多中国人依然陌生的黑龙江省的一个县城,进行了极为详尽的了解和描述。大到它的环境、地理位置、矿产、牧业、教育,小到某村有多少头牛,多少户店铺,都有仔细的记录。

不仅仅是东宁、孙吴、虎林、绥芬河这些地处国境线上的区域,整个东北的村村落落都有这样的记录,这让人们感到那片土地上的一切尽在日本视野之中。

郑化歧(当地百姓):“9.18”事变以前,三岔口就有日本妓女,也有日本商人,但现在后来知道,日本商人那都是先导,来了解情况的,据说这东宁县第一任的警察队的指导官,就是曾经在日本人来以前,在三岔口经商的一个日本人,摇身一变就变成日本的官了。

解说:在日本占领满蒙的梦想中,满洲与蒙古的地位不仅仅是其经济价值,更是日本必守的国防第一线,与国家安危的命运息息相关。

步平(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因为它觉得资源紧缺、生存空间狭小,上哪儿去解决呢,最好的办法就是以朝鲜为跳板到大陆,大陆最近的这块就是所谓的满洲,中国东北嘛,也包括动蒙这块儿,它叫满蒙,另外它的概念里头有个满鲜,所以是朝鲜、满洲、蒙古整个这一片范围都是它认为它将来要发展,或者说要解决刚才说的资源也好,生存空间也好,往哪去呢就可以去这些地方。

解说:此时,对于在中国东北采取行动,态度不积极的还有日本海军,日本陆军和海军之间的积怨由来已久,19世纪后期,现代的日本陆军和海军刚建立起来的时候,一些宗族将他们的子弟送进一个军种,而他们累世的对头们则一定参加另一个,这样的敌意持续了下去,甚至发展成了公开的仇敌关系。



在日本帝国的扩张政策上,海军认为应发挥海军的优势,南下向东南亚扩张,那里有日本所需要的石油、橡胶等各类物资,而陆军则认为,如果这样势必同英美在太平洋的利益发生冲突,如同一个瘦弱的人却要向两条大汉挑衅,再说中国东北广阔的黑土地,对急欲寻找新出路的日本国民来说同样充满着诱惑。

菊池宝(日本关东军国境要塞遗迹研究会会长):当时的日本陆军主要是针对苏联,日本海军是针对美军的,陆军开始就完全针对苏军的,不是面向南方的,部队完全是针对北方的。

解说:日本的国防战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进行过两次修改,1918年的第一次修订中曾提出应当同时与多国作战的准备,但又认为日本国力难以承受应力争避免。

在1923年的第二次修订中,美国与俄国理所当然成为日本在南北方向实施扩张的假想敌,充分显现出日本当时的胆大与冒险,然而尽管当时中国在字面上只是第二号假想敌,但实际上在日本的作战计划中明明白白地写着,只要对美国或俄国开战,战争资源不足的部分都需要在中国夺取,也就是说,无论日本的作战方针如何制订,与谁开战,日本都会首先拿中国开刀。

解说:26岁的远藤已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在炮兵学校学习后进入陆军大学。

1928年,石原莞尔从陆军大学调任关东军参谋,1929年坂垣征四郎也来到了中国的“满洲”,出任关东军参谋,有人说,这两个人相比,前者脑子快,浮夸,主意多,后者冷静,善于盘算,知道如何能把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想法,不择手段的变成事实。因此在关东军内有一个说法,只要石原想得到,坂垣便能做得到。两人凑在一起就有戏看了。同是关东军参谋的两人都认为,要解决日本的贫困,只能在国的“满洲”下手,即可减少日本国内的失业,给过多的本土人口找到出路,还能为日本保持其工业国地位提供它急需的有保证的原料来源和成品市场。

但是,石原和坂垣又都认为,除非日本完全控制“满洲”,否则这一切都不可能实现,当时的“满洲”还在中国奉系军阀张作霖统治之下。

步平:最积极的想在“满洲”,在东北搞事变,折腾,说占领的就是关东军,为什么呢,这有一个大的倾向,就是军队,日本社会就是农民有地,当时日本还是个农业社会,有地就是最富裕的了,地多当然更富裕了,那么地本来就不太多,人口又多地又少,那点地将来传给谁,就传给大儿子,孩子很多嘛,二的三的对不起了,你们上外头去打工去,当兵去,就是这些出路。

所以军队里的士兵多数都是他的次子、三子,那么当然这些人最大的一个愿望就是,什么时候我有块土地,他没有地,他想要土地,那就告诉你了,你想要土地你到东北去,东北有,“满洲”有的是地。所以这就是导致军队下层为什么迫切地愿意到那个地方去。

解说:1929年和1930年期间,石原莞尔先后四次同坂垣征四郎在东北进行参谋旅行,说是旅行,作为作战参谋的他们,目的却绝不是游山玩水。

1930年5月,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畑俊六少将率领关东军作战课人员,再次进行参谋旅行。第二年的4月中旬,日军把由北方士兵组成的第二师,由国内专门调往中国,因为这些士兵更适宜在寒冷的东北作战。7月,日军守备队接到命令向沈阳一带集中。

与此同时,两门24厘米的榴弹炮正被装在外形似棺材样的木箱中,通过客船运往大连。一切准备就绪后,9月18日夜里,关东军在沈阳附近的柳条湖制造事端,史称“9.18事变”。



此时,远藤已从法国回到东京的参谋本部工作,事变发生后的第4天,他接到命令,立即准备启程去“满洲”。

1931年9月24日,星期四,晴天,关东军幕僚和中央陆军首脑,特别是和政府当局在思想上有很大的隔阂,夹杂在这两者之间,同时又要代表法制上的权威机关来完成这次的工作,这真是难上加难,我已经深深的预感到了这点,但是,我同时又感到有什么东西吸引着我们前往满洲。

远藤到了沈阳后的9月28日,关东军作战参谋石原莞尔直接交给他一份“对满要纲”,并且要他看后烧毁,远藤记得在这份纲要中写到,满洲问题解决的方法就是将满洲变成日本的领土,主动出击,用阴谋制造机会,而根据军队主动出击带来的机会,必须要把握,身为日军参谋本部作战课军官的远藤,开始意识到满洲事变另有隐情,他很快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1931年9月29日,星期二,阴天,晚上,花鼓少佐来了,他和我讲了事件发生当时的情况,一边说着说着,从他的口吻中就将他们事先准备好实施的计划泄露出来了。

远藤的日记表明他是明了真相的,后人无法知道身为日军作战军官的远藤,当时对此事的看法。这是远藤第一次到中国,在他的日记中没有对于此行感受的描写,之后不久远藤第二次到中国,这次他的任务是随舰队一同登陆正处于激战中的上海。

陈晓楠:中国的8年抗战史一直是以1937年的“七.七”事变为起点,但是近些年来也有一些专家认为,应该从1931年的“9.18”事变开始,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中国的抗战历史就变为了14年。

其实不管怎样划分,悲惨的“9.18”,的确开始让中国人意识到亡国的危险正在到来,而中国社会也由此开始发生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