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一两几个:大明湖畔南丰祠(原张曜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20:27:08

大明湖畔南丰祠(原张曜祠)

 

大明湖畔南丰祠(原张曜祠)


南丰祠


南丰祠,原名曾公祠,在大明湖东北岸,北临汇波楼,为纪念北宋文学家曾巩而建。

曾巩(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散文成就很高,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在古文理论方面主张“文以明道”。王安石赞之曰“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苏轼认为“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


曾巩

曾巩曾任齐州(今济南)知州,到任后,他发现由于当地没有接待使客的专用馆舍,一旦有使客至,就调集民役、砍伐林木筑建临时馆舍,使客一走就又将其拆撤,既不方便又很浪费。为此曾巩于熙宁六年(1073)初,利用娥姜祠旧址(今称泺源堂)修建了这两处馆舍。由于此处环境优美,便于吟诗作对,他自己也常在此接待文人雅士。

“泺源堂”坐落于趵突泉北岸,是一组三进的古建筑群,原是古代娥姜祠的旧址,原来奉祀的是大舜的妻子娥皇和女英,大约在金元以后改为吕祖庙。曾巩于北宋熙宁年间在此旧址上建二堂,南堂临泺水之源,故称“泺源堂”,北堂南对历山,名之为“历山堂”。

曾巩一生中先后在多处任职,但对济南的山川风物却情有独钟,其文集中有关齐州的诗文作品数量也最多。据统计,曾巩《元丰类稿》一书所收录的其作于齐州知州任上的文有十余篇、诗达七十余首,其中题咏济南风物胜景的也有五六十首。“满轩山色长浮黛,绕舍泉声不受尘”(曾巩《郡斋即事二首》之一),这大概是曾巩在齐州知州任上轻松愉快、悠然自得的原因之一吧。(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曾巩修建北水门

济南地势南高北低,过去南部山区和城内泉群的水毫无节制地宣泄到城北。北城门外积水太多,造成城外之水暴涨,甚至高于城内的危险局面。

北宋齐州(济南)知州曾巩认真考察了济南的地理状况,决定在北城一带疏通水道。他雇用民工,疏浚了一条深8尺的渠道,又指导构筑水闸,用坚木做成闸门,因时调节泄水流量。这样就使济南城内的大明湖成了一个天然水库,城北平原不仅可以免受水患,而且可以适时灌溉。北水门的修建不仅解决了济南的一时之急,而且造福久远。

南丰祠始建年代无考,清道光九年(1829年)历城知县汤世培重建,仅有大厅三间。解放初期,与西侧供奉水神晏戌子的晏公庙(庙毁仅剩台基,称晏公台)、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山东巡抚张公祠(张曜)划归一体,改称南丰祠。

张公祠


张曜

张公祠位大明湖北的汇波楼,系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为祀清前山东巡抚张曜所建。张曜以军功积官,曾为人讥笑不识诗书,因此以“目不识丁”自励,发奋读书而成一代良吏。其为政清廉,克己奉公,病故于山东任上,济南人因此立祠祀之。因张公祠建筑与清代曾公祠为邻,今已划归一处改称南丰祠。

张曜(1832-1891)字亮臣,号朗斋,顺天大兴(今北京市)人,祖籍浙江上虞,光绪十一年(1885年)授河南布政使,光緒十二年调补山东巡抚。

光绪年间,山东境内黄河连年决堤,百姓苦不堪言,山东巡抚陈士杰虽竭尽全力治黄,却收效甚微,光绪皇帝几次对他诘责。最终,治黄乏术的陈士杰只好托病辞职。

光绪十二年(1886年),河南布政使张曜接任山东巡抚。张曜刚上任时,正逢山东各地遭受严重的水旱灾害,黄河也经常泛滥。人民困苦,社会不宁,运河漕运不畅,治理黄河已是迫在眉睫。

张曜把治理黄河当作首要任务,用大部分精力对山东黄河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他广罗人才,“有言河务者,虽布衣末僚,皆延致咨询,唯恐失之” 。

根据山东河道窄的特点,他除加强两岸堤防外,提出了分与疏的治河主张。他认为山东黄河两岸大堤不够坚固,河道又窄,水很容易漫决为患,因此需有分水的设施。他派人在齐河赵庄、刘家庙和东阿陶城铺各建减水闸坝一座,以防异涨。

鉴于当时黄河从牡蛎口入海不够通顺,张曜因势利导,改由韩家墩入海,使河口通畅无阻。清朝末年,从泺口到济南的大道两旁栽种着许多杨柳,它们是张曜修筑黄河大堤时号召种植的,人们称之为“张公柳”。

他说:“治河如治病,泛滥冲决,此河之病也,淤滩沙嘴,横亘河流,此又致病之由也。”他用平头圆船五十只,每船十六人,各带挖沙工具,将河中的淤滩沙嘴随时挑挖。

张曜在山东治黄,其得力助手就是《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光绪十六年春,山东巡抚张曜请求调刘鹗到山东办理河务。刘鹗到山东后,力排一些人主张的“不与河争地”的说法,沿袭潘季驯、靳辅等治河前辈的主张,即“筑堤束水、以水刷沙”,并撰写了《治河五说》呈给张曜,阐述自己的意见,张曜非常赞赏。不久,张曜委任他为黄河下游提调官,参与治理山东境内的黄河水患。光绪十七年六月,张曜病逝,福润继任山东巡抚,对刘鹗也很赏识,为表彰他的治黄功绩,曾几次向光绪帝推荐刘鹗。刘鹗在山东治理河务三年,黄河未溃决成灾。他在山东期间,总结治黄经验,撰写了《治河七说》(即《治河五说》和《治河续二说》)。他还编著了《历代黄河变迁图考》,共四卷。

今日南丰祠为清静幽雅的古典式庭园,总占地面积2535平方米,由大殿、戏厅、水榭、游廊等建筑构成。北边为大殿,南出厦,半壁花扇,抱柱悬楹联:“北宋一灯传作者,南丰两字属先生。”大殿南面西侧戏楼高耸。楼内四周二层,南为戏台,其他隙地为坐席。昔日设茶座,可品茗看戏。与殿堂相对,靠近湖岸有水榭三间,四周环廊,东西北三面环水,内植荷莲,是赏景佳处。殿堂东侧为明末始建的晏公台,上有“明昌钟亭”,1993年建,四面八柱,宝顶双檐。亭中悬挂原在湖南岸钟楼寺的金代明昌年间(1190-1196年)所铸8000公斤古钟。东为小溪,近溪修竹郁森,成篱成林。院内花木扶疏,绿柳翠柏笼荫。


民国时期大明湖张公祠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