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食人花吃什么:金融风险:金融风险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51:41
金融风险:金融风险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转轨经济中的金融风险问题背景:
日期:2011-9-23 作者:无忧论文网 编辑:sally8 点击次数:3
销售价格:免费论文 论文编号:lw201109232143573109 论文字数:8233  
论文属性:职称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收藏:del.icio.us google书签 雅虎搜藏 百度搜藏 新浪vivi 和讯网摘poco网摘天极网摘qq书签饭否mister-wong365网摘LiveDiggDiglog关键词:金融脆弱性 不完全信息 制度变迁 金融风险  中国论文 职称论文
金融风险:金融风险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转轨经济中的金融风险问题摘 要: 本文通过将金融脆弱性、不完全信息以及制度变迁与金融风险的关系纳入到一个统一的逻辑思维框架体系内,揭示了金融风险理论的创始与发展基本上是沿着一条从“宏观假说”转向寻求“微观基础”、从“静态”转向“动态”的演变路径来进行的。在阐释四者之间内在的逻辑机理的同时,还指出制度金融风险理论与主流金融风险理论必将融和,从而表明转轨经济中的金融风险问题必然成为金融风险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后者将在解释前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创新与发展的新机遇。  关键词: 金融脆弱性; 不完全信息; 制度变迁; 金融风险  一、金融中介中的危机:经济学对金融风险的关注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风险的积累与爆发所形成的金融危机,已经成为引发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而后者的日益频繁的爆发又促使金融风险迅速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现实焦点。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关于金融风险的理论著述并不多,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先前的研究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于金融中介产生的原因上,在努力探寻金融中介能否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往往容易忽视其存在的不合 www.51lunwen.com 理甚至是危险的一面①;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因为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和强度与意料之中相去甚远,以至于人们在应付之余已经无暇再顾及金融风险是如何产生的。殊不知,如果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的支持,无论如何精细的金融风险实证模型和有效的事后补救措施都无法从根源上彻底消除金融风险,而只能预警、抑制或减弱。
从严格意义上讲,经济学对金融风险问题的真正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就目前已经成形的金融风险理论来看,主要有早期的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近期的运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来挖掘金融风险的微观形成机理,以及新近发展起来的金融制度风险理论。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主要是以海曼•明斯基(Hyman P•Minsky)为代表的周期性解释和以弗里德曼(M•Friedman)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解释为主,前者侧重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来阐释,后者侧重从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的角度进行解释,但由于他们的解释缺乏有效的微观基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准心理学的判断,因而只能被称作假说。随着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等现代分析工具在微观经济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与扩展,经济学家们试图为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假说寻求更加牢固的微观机制,其代表性文献有斯蒂格里兹和魏斯(Stiglitc&Weiss,1981)等,他们基于有代表性的代理人(厂商、金融机构和储户)的经济行为,认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储户挤兑行为、银行间的恐慌性传染行为以及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从众行为等是造成金融风险的主要微观因素,从而使金融风险理论有了令人信服的微观解释。[1]
然而,仅仅能够证明金融脆弱性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无论如何,这样的理论都是将自己置身于“制度”因素之外的,“制度”的外生性使得(宏观的或微观的)金融脆弱性理论具有短期的静态特性。为此,经济学家们又采用了新制度学派的分析方法,将“制度”视为能够变迁进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并引入至金融风险的阐释中来,进一步在空间的层面上来探讨制度变迁与金融风险演进之间相互制衡、相互抵消又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复杂关系,从而为金融风险的成因与演化作出了一种长期的动态的理论描述①。
因此,总体上来看,金融风险理论的创始与发展基本上是沿着一条从“宏观假说”转向寻求“微观基础”、从“静态”转向“动态”的演变路径来进行的。本文将试图总结金融风险的“静态”理论和“动态”理论的有限成果,这样做不仅可以表明金融脆弱性、不完全信息、制度变迁与金融风险四者之间内在的逻辑机理,而且还可借此探索金融风险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一种宏观假说
关于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问题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克思(K•Marx, 1894),并为其后的经济学家凡伯伦(T•Veblan, 1904)和费雪(Fisher, 1933)进一步发展,但由于其立论的依据基本上是源于金融资本脱离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独立运行,并坚持认为实物经济的周期性运动必然导致虚拟资本的剧烈波动和信用基础恶化,因而他们的观点仍然只是从属于社会信用制度、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研究的一部分而尚未独立出来。例如,凡伯伦在《所有者缺位》中认为,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社会资本所有者缺位———会更广泛地存在于金融体系中;费雪则提出了“债务—通货紧缩”的理论,认为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与债务清偿密切相关,并通过“经济扩张—债务融资—货币供给增加—价格上升—债务融资扩大—过度负债—通货紧缩”的周期过程来实现。
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中期美国以及主要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所爆发的一场恶性通货膨胀复燃了经济学家们对金融脆弱性的研究兴趣。按照费雪的理论,经济周期构成了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根本原因,然而在这次抑制通货膨胀的实践中,一些在先前的理论研究中具有明确政策含义的经济工具(例如提高名义利率)反而成为激发银行业危机爆发的罪魁祸首。②于是,后续的研究者意识到,经济http://www.51lunwen.com/caizhengyujinrong/2011/0923/lw201109232143573109.html扩张可能只是助燃器,金融中介必然存在某些内在的属性使其在面临外部冲击时表现脆弱。海曼•明斯基(Hyman P•Minsky, 1985)将经济中的借款企业细分为三类,即“抵补型借款企业、投资型借款企业和庞齐企业”,其中,庞齐企业的资产现值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最高,因而也是借款风险最大的企业。他认为,随着经济的进一步扩张,银行贷款会越来越倾向于庞齐企业,这时短期利率继而长期利率的上升必然导致这些企业的短期现金流量赤字转为长期现金流量赤字,资产现值开始下降,过度负债出现。
但是对于银行贷款向庞齐企业聚集的原因,明斯基却始终用“代际遗忘”和“竞争压力”诸如此类的心理学名词来加以解释。[2]金德尔伯格也是基于经济周期长期波动的理论来阐释宏观金融动荡的孕育和发展的。他认为是私人信用创造机构和贷款人的非理性或非均衡行为的本性造成了金融中介周期性的繁荣、危机和破产风潮,并且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这种金融脆弱性的实现过程会自我加强并最终演变为金融危机。[3]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则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归因于货币政策的失误和过量的货币供给,认为金融危机只是对错误的货币政策的纠正过程。
早期的金融脆弱性假说在成因解释方面虽然观点不同,但普遍认为金融中介的内在的过度借贷的冲动是造成金融体系不稳定的根本所在,这便为金融风险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判断理论依据。同时,这种假说还揭示了金融风险的一些重要的宏观特征:第一,金融脆弱性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经济波动引发金融波动,金融波动加剧经济波动;第二,金融风险的形成和发展与企业融资方式有关,投机性和高风险性融资加剧了金融动荡;第三,金融中介在投机性融资形成过程中推波助澜,从而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第四,经济扩张引起的信贷过度膨胀和企业债务支付困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诱因。因此,金融脆弱性假说为金融风险的 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www.51lunwen.com整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