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精灵公主武器升级:图谋不轨:菲律宾召集专家“划分南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8:41:46

菲总统:中国为了面子在南海“不讲公道” 美国海岸自卫队出售给菲律宾的二手“汉密尔顿”号汉密尔顿级巡逻舰

    未邀请中国参加 菲副总统称解决南海纠纷需要几个世纪

    记者 张喆

    南海问题复杂化正中菲律宾、越南下怀。一直自认“实力很有限”的菲律宾热衷拉拢其他有关国家在南海问题上抱团行事,试图以多国甚至整个东盟为一方,与中国抗衡。

    越来越多冠以“南海”开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近年来在东南亚国家“方兴未艾”,举办国都试图借学术研究之名,将自己对于南海问题的主张合法化、合理化。自2009年至今,越南已连续四次举行有关南海问题的国际研讨会,如今菲律宾也紧随其后向中国发难。

    由菲律宾主办的“南海国际研讨会”昨日开幕,会议邀请了东盟国家的航运与法律人士参加。这是菲律宾首次举办这种研讨会,其目的在研究菲律宾所提的解决南海问题的办法。

    据悉,中国已向菲律宾召开这一研讨会的行径表示抗议。中方一直主张通过与各主权声索国之间一对一的谈判来解决南海问题。

    非主权声索国也参加

    实际上,菲律宾今年7月就在马尼拉召开过一次南海研讨会,借与会的越南、澳大利亚专家之口“呼吁”中国签署更具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而这一次,菲律宾试图在会上找到“解决南海岛屿争端紧张态势的解决方案”。来自东盟10国的海事与法律专家齐聚马尼拉,与会国中除了主席国菲律宾,最积极的是越南。

    两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菲律宾高级外交官在会前称,中国已向菲律宾召开“南海研讨会”的行径表达抗议,中国不能理解为何菲律宾执意要在东盟范围内召开南海会议,因为除了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与越南,其余东盟6国皆非南海主权声索国。

    但菲律宾宣称有充足理由召开这一研讨会。菲律宾副总统比奈昨日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开幕式致辞时称,当今世界每年有超过一半的超级油轮通过南海海域,“而这里已经成为紧张局势的根源,不仅威胁国际主要航运线的安全,还威胁到了地区乃至国际安全形势。”按照比奈的说法,尽管南海声索国只是东盟部分国家,但全体东盟国家都关切涉及自身利益的南海航运自由问题。他说:“解决(南海)纠纷,可能需要几个世纪。”

    据悉,菲方正在讨论一个提案,划定南海有争议与非争议岛屿范围,实现区域非军事化,“希望南海变成和平、自由、友谊与合作区域。”比奈说,一旦南海界定争议区域完毕,各声索国都必须撤出军队,取而代之的是所谓“民间的力量”,各国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和灾难演习,提高信任度。

    东盟抱团有困难

    最先召开此类会议的是越南。越南外交学院于2009年开始至今,已连续4次联合越南律师协会举行“南海问题国际研讨会”,邀请包括中国在内的南海问题有关国家和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专家学者出席。越方通过研讨会总结的对策性建议包括:越南必须将南海政策置于国家整体对外政策之中;必须充分准备法理文件和资料,用以进行政治斗争、宣传和谈判;政府应当制定全面、协调和涉及多领域的国家海洋战略,其中包括海军的现代化建设,以增强军事威慑力量;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东海”主权的宣传和教育。

    今年5月底,来自印度、印尼、新加坡、菲律宾、越南、澳大利亚等国的代表,在东盟本年度轮值主席国印尼首都雅加达举行题为“南海合作前景聚焦问题和动力”的国际研讨会。会议发表的声明称,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南海问题是多边问题。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等区域外大国在维持现状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长期关注南海问题的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教授李金明分析,“目前来看,东盟国家不可能如越南、菲律宾所盼,抱成一团合围中国。”他指出,菲越各自宣示主权的争议海域本身即有重合部分。5月30日,菲警方与海军联手在巴拉望岛海域抓扣122名越南渔民,令想要“同仇敌忾”的菲越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而与此同时,文莱、马来西亚等国与中国都是合作大于分歧,更不可能合抱成团了。”

    李金明等中国学者多年来一直呼吁中国学术界也应召开有关南海问题的国际研讨会,而与东盟等国侧重主权等议题不同,中国更强调的是合作。今年7月20日,中国与东盟高官就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指针案文达成一致,在当日会议上,中方与会高官、外交部部长助理刘振民在会上阐述了中国积极支持开展南海合作的立场,建议各方将今后的工作重点转入开展《宣言》框架下的务实合作。中方提出了一系列合作倡议,包括举办关于南海航行自由的研讨会。

    由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主办的南海合作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今年8月30日至31日在京举行。据公开资料查证,这是由中国政府机构主办的首次南海问题国际研讨会。来自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和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的海洋科研、管理、政策和法律等领域研究机构的50多位专家应邀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