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海难灭火器防狗:听于丹说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47:20
 

于丹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1)

谢谢今天来到这里的各位朋友。这个周末的下午,我们大家聚集到这个地方来探讨关于成长、关于感悟的话题。我想这不是我要向大家讲什么内容,而是我们大家一起轻松愉悦地,像喝下午茶一样来完成自己心灵里的一个发现。

其实,周末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就在于我们的心可以宁静下来,可以听听自己心里真正的愿望,看见自己心里面那些最柔软的、最芬芳的、最美丽的想法。在工作的时间里,我们匆匆忙忙,节奏紧张,可以去建功立业,安身立命,可以在这个社会上去实现自己的许多成就。但是,我们自己心里真正的心愿在哪里呢?在这样一个周末的下午,我们打开心灵,完成这种发现,让自己的心可以感受一份宁静,这是一件美丽的事情。

觉悟就是见我心

今天这个时代,相对我们过去的任何一个时候,都显得更丰富。在这样一个时代里,科技无限发达,物质极大繁盛,但是我们的心一定比过去更幸福了吗?更安宁了吗?我们拥有的,一定比过去更多吗?世界繁荣了,不意味着人心的灿烂;世界的选择多元了,不意味着人心的稳定。我们可以想一想,就在几十年前,我们的物质条件相对贫瘠,但是,大家彼此没有多少可以攀比的,生活没有多大的差别,因此彼此平静,彼此和谐。而今天,我们的选择多了,却不意味着我们的心灵更快乐,反而充满了浮躁与不安,找不到当初那种平静的感觉了。

正是因为今天这个时代的巨大变化,心理的失衡,我们才如此需要对经典的阅读、对成长的感悟。今天我们每一个人所面临的是心灵的安顿。自己的心到底想要什么呢?

我们大概从小就听到一个词,说要做一个有觉悟的人。那什么是“觉悟”啊?“觉”字下面是一个“看见”的“见”,悟是“忄”旁边一个“吾”。“觉悟”两个字什么意思呢?最根本的含义就是“见我心”,也就是说真正的觉悟是你看见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愿望。

我们今天的科技很发达,大家要是想查一个什么词,你去用google查,马上几十万条搜索结果都在你的眼前。但是我们永远都没有一个心灵搜索引擎,能够轻易地查到自己心里现在是什么愿望。“见我心”这件事情,能够依靠别人、依靠科技去完成吗?不能。而我们的心到底有多大多小呢?我们自己不知道。人的心,有时游于万仞,独立于天地万物,无比辽阔;有时候又心思狭隘,钻到牛角尖里,觉得今天的日子都过不去了。然而,人心真的有这样的区别吗?

曾经有一个徒弟在寺院里面修行,他问他的师父:“师父啊,我们看起来身材都差不多,想###有很大的区别吗?真的有人心特别大,有人心特别小吗?”师父就对他说:“你现在闭上眼睛,在你心里边建一座城堡。”于是徒弟就闭上眼睛,在心里建城堡,里边有多少根柱子,有什么样的房间,他建啊建啊,建了一座很大的城堡,睁开眼睛对师父说:“我建好了。”师父说:“你再闭上眼睛,在心里造一根毫毛。”徒弟闭上眼睛想啊想啊,一根小毫毛,想好了,他睁开眼睛说:“我造好了。”师父问他:“你造那么大一座城堡,是用你的心造的吗?”他说:“是啊,我自己想出来里面的格局。”师父又问他:“那你造一根小毫毛,是不是也用的是整个心呢?”他说:“对啊,我想小毫毛的时候,整颗心都在那根小毫毛上,也想不了其他东西。”师父说:“对啊,人心可以造城堡,也可以造毫毛,这就是心力的大与小。”其实,人这一生,有多大的眼界就有多大的世界。有些人抱负远大,就像故事里说的那样,在心里建造一座城堡,因此他学知识,他有梦想,他为社会担责任,他使命在肩,情怀在胸,把心里的城堡扩大到自己生活的世界,就能够安顿他人,安顿自己。也有些人,可能为了一个职称,为了两口子拌一句嘴,为邻居对你一个脸色不好看,心就绊在一根毫毛上,怎么都过不去,一个星期甚至半个月都不开心,这就是人心的大与小。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如果想真正得到个人的幸福与安宁,需要有一个生命的起点,那就是“见我心”——真正看看我心何在,这是我们真正的觉悟。

 

                                                    于丹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2)

君子不忧不惧

为什么我们要阅读经典呢?经典能告诉我们什么呢?今年是孔子2558年诞辰。这么多年前的一位古人,他写出来的东西不可能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不可能说的每一句话在今天都是金玉良言。我们能够从中学到的无非是一种态度,一种最朴素的、最基本的,从当下出发的、推己及人发现内心的一种态度。《论语》里最常见的一个词是“君子”。孔子总是在说“君子”,那么何为“君子”呢?学生就问孔子,“君子”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孔子就说了四个字:“不忧不惧。”

一个人,没有太多的忧虑,没有太多的恐惧,就是君子了。学生一听,不以为然,觉得太简单了。年轻学生都心高气盛,觉得君子应该是胸怀宏大志向,建立丰功伟业,怎么会如此简单呢,不免心里有点犯嘀咕。于是孔子又说了一句话:“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什么叫“内省不疚”?就是说,一个人叩问内心,反躬自省,了无愧疚。我们无论工作学习生活,一天下来,想一想上级交代的任务是否认真完成了,朋友托付的事是否负责地做了,对家人我做没做到尽心尽力,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觉得一切都做到了,心思坦然地睡着,这就叫“内省不疚”。上无愧于苍天,下无愧于儿女,所以孔子会说,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些,还有什么值得忧虑恐惧的呢?

今天这个时代,神经衰弱的人越来越多。实际上我们自己想想,“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如果心里总是嘀嘀咕咕,放不下什么事,觉得这个事我没做到位,那个事别人对不起我,夜里怎么睡得好觉呢?所以,每个人要做到反躬自省,每件事内心都没有愧疚的标准并不容易。一个君子就是从自己的内心去反省自己,对得起自己的心灵,就不会被外界的繁杂纷扰所迷惑。

吾日三省吾身

怎样从内心去反省自己呢?《论语》还提出君子应“日三省乎己”。这里“三”不是具体数字,是多次、反复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要一遍一遍地问问自己,有哪些事我还没做到。

“为人谋而不忠乎”,我给别人做事,给社会做事,我忠于职守了吗?中心为“忠”。也许有人会说,今天又不是封建社会,不用再提“忠”这个字了。我们来看看“忠”字的写法——“中”、“心”为“忠”。真正的忠诚不是忠于一个外在标准,一个社会准则,或者只忠诚于一个领导,这些只是最浅层的表现;真正的忠诚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内心的良知。“忠”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能够对自己的良心有所交代,就是最大的忠诚。也许今天,我们为了生活,不得不做很多违心的事情,但是一定要问问自己的良心,不能违背了对生命的忠诚。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意思是和朋友在一起,你守信誉了吗?说大话的人很多,拍着胸脯,夸海口,好听的话谁都会说,但谁能保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最后能够真正做到呢?信守承诺,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也是需要我们时常反问自己的。

“传不习乎”,意思是说,老师教授的知识,你认真学习了吗?今天21世纪,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铺天盖地的信息包围着我们。这些都是知识,我们能够轻易地从各个渠道获得知识,但是这一定意味着我们就会有所长进吗?知识的学习,知识的获得,难道就像有些老师批评学生说的那样,“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吗?对于知识,我们需要把它融进自己的生命里,这个过程才叫“习”。学习之后要复习,学习之前要预习,温故而知新,学习学习,其实不光是孩子的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大事。21世纪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把知识的学习真正融入生命,时时记得反问自己,我们才可以说,我们真正有所长进了。

                                                          于丹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3)

这三件事——对任务的忠诚、对朋友的信用、对知识的学习,用它们叩问自己的内心,其实就叩问了自己的三重生命角色。第一重是职业角色,第二重是社交角色,第三重是生命角色。阅读经典,感悟成长,在温习复习中,我们自己的生命也会不断进步。一个人“日三省乎己”,让生命的境界得到不断提升。能够做到这些,人生中又有什么忧虑和恐惧呢?

孔子的人格理想

经典是什么?其实,经典就是告诉我们一种非常简单的生活道理。每个人可能都有很多恢弘伟大的理想,然而,我们缺少的,常常不是理想本身,而是脚下到达理想的道路。理想很大很远,而我们通往理想的路,必须脚踏实地。《论语》里也说过,“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就是说,一个人要弘扬自己的理想,以仁而天下为自己的责任,需要用一生的努力,死而后已。

这当然是一种最伟大的理想,然而孔子也提倡更为温暖细小的生活道理。有一次,他的学生们在一起高谈阔论,谈理想谈志向,目标远大,大家都说完了,孔子没说一句话。学生们就问:“老师,你的人格理想是什么?”孔子,这位万世师表的至圣先师,他的理想是什么样呢?孔子就淡淡地说了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三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我的存在,让我的老人们可以安顿;由于我的存在,让朋友们都可以托付信任;由于我的存在,孩子们可以有个榜样去缅怀。这就是孔子的理想。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可以没有名分,没有社会地位,但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摆脱跟这三种人的关系。人人都有生我养我的父母长辈,人人都有一辈子相随相伴的朋友,人人也都有自己的儿女晚辈。我们想没想过,当我们对社会做出承诺,对历史做出担当,当我们有过梦想之后,我们身边这三种人,有没有因为我的存在而更多快乐和幸福了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问问自己的。

“老者安之”,什么叫“安”?让自己的老人外在可以安身,内在可以安心。什么叫安身呢?儿女孝顺,让父母老有所养,生活环境挺好。什么叫安心呢?儿女善良正直,有出息,给社会做事,父母骄傲而满足。看似简单,实际上,我们问问自己,这些能够轻易说自己做到了吗?《论语》里,学生问老师:“什么叫孝?”老师回答两个字——“无违”,就是你别违背自己的老人。民间有个说法,“孝顺孝顺,顺者为孝”,可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真正做得到“顺”吗?我们现在有时候,嫌父母老套,或者嫌父母唠叨,为一点点小事也和父母争执,内心深处,我们难道不爱自己的父母吗?我们爱他们,却往往无法发自内心地去理解他们,这也许是引起争执的原因。因此,顺着父母的意思,这种“孝顺”,难能可贵。《论语》里面关于孝顺,还有两个字:“色难”。就是说在孝敬这件事里,千难万难难不过给父母一个好脸色。无论给父母多少钱,多少礼品,都不如多陪陪父母,营造更多家庭的温馨。让我们老人那颗心真正能够安定下来,这就是经典教给我们的道理。

“朋友信之”,让朋友感到信任。每个人这辈子,或多或少都有朋友。有些朋友功勋显赫,有些朋友热情洋溢,但是终其一生你能记得几个朋友?你会记住少少的几个朋友,这些人从来不在你得意的时候在你的眼前喧嚣,但是他永远都会默默地在你背后支持帮助着你。这些人也从来不给你锦上添花,但只要你需要他,他会为你雪中送炭。这些人对你的温度,从来都不是滚烫火热的,但是他温暖恒久,一生相伴。如果你生命里有这样的朋友,那你会用什么字来评价他——你也许只会用最简单的话说,“信”得过!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孔子说,我也不希望我的朋友给我一个多辉煌的评价,无非一个“信”就够了。

                                                                 于丹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4)

 

“少者怀之”,让后辈孩子们尊敬缅怀。每位长辈都愿意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教育孩子。怎样的长辈才会让孩子们真正有所成长呢?有的长辈一生很有成就,让人觉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但这样的人,或许多少让人感到距离。晚辈所喜欢的长者类型,往往没有代沟,跟孩子能够温暖地融成一体,风格朴素光明快乐,让年轻的孩子们觉得,他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说不定我的明天比他做得还好。这样的人才会被后辈追忆缅怀,这就是“少者怀之”,是后辈的人格榜样。

孔子说,我的人格理想,就是这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一个圣贤的人格理想,但是并不宏大也并不遥远,如果我们自己做到了,自然会少一份忧伤,多一份快乐。

君子之道

学生问孔子:“怎么做个真君子?”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言。”哪三“道”呢?“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也就是说,一个仁爱的人,心里就不会忧伤,一个智慧的人,心中就不迷惑,一个勇敢的人,心里就不会畏惧。这三句话能够指引我们一生成长。

面对世间那么多压力,我们能做到“仁者不忧”吗?仁爱是我们跟社会打交道的原则。“仁”这个字,在两万多字的《论语》中共提到了一百零九次,“二”“人”成“仁”,仁爱就是与别人在一起时表现出来的态度。孔子谈到什么是仁爱的时候,用了两个字:“爱人”。学生问:“如果一个人权力大,钱财多,他兼济天下,让每个人都得到他的恩泽,这应该就是大仁人了吧?”孔子不以为然,回答说:“人何必非得圣贤,你说的那个境界太难了,尧舜也做不到。”那孔子认为什么是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这才是孔子认为的“仁”。“己欲立而立人”,我们每个人都想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你自己想立,也要有心帮别人立起来。“己欲达而达人”,你想要有所发展,也要一同让别人也能得到发展。“能近取譬”,能对离你最近的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在家跟老婆孩子将心比心,在单位跟同事下属将心比心,在外边跟朋友邻居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位置,帮别人想一想。这些就是仁义的方法。

仁义无非就是推己及人,自己喜欢的事也去帮帮别人。而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是《论语》里面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义说起来简单,有几个人能做得到?2007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的推荐材料里,有一位叫林秀珍的河北妇女,从她嫁到村子里开始,就义务赡养村里的所有孤寡老人。她走到刘奶奶家门口,就对刘奶奶说,我家也不富裕,我们家吃窝头,你也就跟着吃窝头,我家喝稀饭,你就喝稀饭,但我保证每天都来,顿顿都有。从那天开始,林秀珍每天都去刘奶奶家做饭,做到第八年,刘奶奶从自己家破炕席上拿出一个烂纸包说:“妮儿,这纸包里头是安眠药,这是我跟你刘爷爷预备的,如果哪一天我们实在走不动了,这就是我们老两口的下场。我看你八年间一天都不耽误地为我们做饭,到现在我觉得,这辈子可能是用不上这东西了。”她在这村里见到一个这样的老人就养一个,见到一家就养一家。她前前后后养了六个这样的老人,一养就养到养老送终。这么多年中,她的四个儿女陆续出生,儿女们就陪妈妈去照顾老人们,给这家剪剪指甲,帮那家买买菜,日子就这么走过来,这就是她全部的事迹。她只是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她也没读过多少经典,如果不是剧组找到她,她可能这辈子都走不出村庄。在为她写《感动中国》推荐材料的时候,我写了一句话:如果是富人做了这样的事,他是慈善;而穷人做这样的事,他就是圣贤。

                                                             于丹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5)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对自己的老人和孩子是什么心,用这样的心对别人和社会就好了。林秀珍最终入选了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推荐委员最后的评语是:“三十年间善良流过村庄,她用自己的人心温暖了世道。”我们今天物质这么繁盛,但是人与人之间却多了冷漠,少了温暖。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你帮别人的时候,带来的收获更多。

“智者不惑”,那智慧是什么?就是我们生活中真正的效率,人生的分寸。学生曾问孔子说:“如果我能做到以德报怨,这样好吗?”但是孔子反问他一句话:“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对你不好,你还要对他好,那如果遇上真正对你好的人,那你该用什么去回报呢?孔子就给了八个字的答案:“以直抱怨,以德报德”。我们行走在这个世界上,都会有一些猝不及防的伤害,当这些辜负和伤害来临的时候,我们要用正直坦荡去面对;但是生命中那些最温暖、最热情、最善良、最慈悲的东西,我们也要用美好与热情来回报,这就是人生的分寸。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人际交往,遇到工作团队,这时有分寸的智慧就更加重要。

学生子路问孔子:“如果您今天带兵打仗,您一定选择我这么勇敢的人吧。”但是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我绝不会选择和他同行。”意思是说,赤手空拳就去打老虎,任何准备都不做就去游泳渡河的人,我绝不会选择这种人一起共事。那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能成大事的呢?孔子说:“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在初接到一个任务时,多少有些惶恐畏惧的心理,这样才能让自己把工作重视起来;而临到做事时,一定周密思考,全面谋划,最终完成。这不是生活的大智慧吗?不是单纯的勇敢,不是匹夫之勇,而是你能够找到可行的方案。法国曾在报纸上出过一个智力测试题:假如我们的凡尔赛宫不幸失火,你只能抢救一幅名画,你将抢救哪幅呢?绝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蒙娜丽莎”,都觉得要抢最有价值的画。但是,他们都没有得到测试题的奖金。最后获奖的是法国作家凡尔纳,她说我抢救离安全窗口最近的那幅画。因为这个答案是最有可行性的,这才是真正经过缜密思考后的答案。

孔子有一句名言:“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那个时代,四十不惑,而今天四十岁的人却正是大迷惑的时候。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我们今天的迷惑呢?今天的生活有多少选择:大到孩子挑个专业,一家人买房子,小到上超市买牙膏,有多少品牌供你选择,我们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惑”,下面一个心字底,一颗心在下面,上面一个“或”字,意味着无穷无尽的选择,这就是我们产生迷惑的原因。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能够用智慧对待,选择虽多,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就是不惑。迷惑与不惑,就是外在的诸多事物,与一颗心大小的较量。智者不惑,就是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生命何去何从。

第三条叫“勇者不惧”。真正的勇敢表现为一种镇定从容,而不是一句话不合,就老拳相向,那不是勇敢。孔子曾经在一次游学中,被一帮人包围了,这些人拿着兵器围了数重。他弦歌不辍,唱歌弹琴头也不抬。这时,大徒弟子路一推门就进来了,问老师:“何夫子之娱?”意思是你老人家还乐什么,外面那么多人围着。孔子说,子路啊,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不同的勇敢:在水中穿行不避蛟龙者,那是渔夫的勇敢;在陆地行走,不怕犀牛猛兽者,那是猎人的勇敢;白刃交于前,而大义凛然者,那是烈士的勇敢。当然,还有一种勇敢就是处变不惊。每临大事,都能用自己的智慧,安安静静渡过是非,镇定从容去迎接一个光明的结局。这种勇敢,叫做君子的勇敢。孔子说,你在一边少安毋躁,我自己命运什么样,我自然知道,我又没得罪谁,凭什么这么多人攻伐我。话音刚落,包围的人敲门进来,做个揖说,对不起,我们的仇人是阳虎,我们认错人了,现在就撤。

                                                              于丹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6)

 

人真正走到知天命之年,就要把握世界和生命的密码,不要再去逞匹夫之勇,要让心思辽阔。

“仁爱”说易行难

怎样才能够在生活中实现仁爱呢?孔子说:“有五者行于天下。”哪五者呢?“恭、宽、信、礼、惠”。

第一点,“恭则不侮”,你对别人毕恭毕敬,你的生命就不会遭到侮辱。我们每个人都有尊严,我们都需要受到尊重。怎样才能最受尊重呢?这个世界上,别人的表情就是你自己的镜子:你对人笑语春风,别人就对你和颜悦色;你对别人怒目相向,别人就对你怨气冲冲。所以你能在生活中做一个客客气气的人,就会受到尊重,这叫不自取其辱。

第二点是“宽则得众”,一个人心胸越宽阔越能得到大众的拥戴。其实,人生的质量,在于你能在有限的光阴里有多少美好的日子。人世间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取决于我们的眼光,人有什么样的眼光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有句谚语:山坡上开满了鲜花,但在牛羊的眼里那只是饲料。我们想要人生过得宽广,首先需要我们自己有一颗宽广的心灵去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就像摆在我们面前的半瓶葡萄酒,人生不可能倒霉到只是空瓶子,也不可能完美到都是满瓶子。然而,面对这半瓶酒,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会欢天喜地地说还有半瓶酒,还有人会说这么好的酒只剩半瓶了。其实,后者看到的酒不比前者看到的少,但是他的眼睛永远看在空的半瓶上,但那个欢天喜地的人看见的却是满的半瓶,这就是态度,态度会决定我们的生活。佛家有句诗:“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益常宽。”高兴的人获得的是一种美好的态度,而挑剔的人心中永远只有遗憾。心胸宽广的人,就能得到大众拥戴,这就是“宽则得众”。

第三点是,“信则人任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谁有信用,谁的职业生涯才会宽广。在一个公民社会里,信誉是人生的基石。我们生活中,有些成绩好的孩子,毕业了到社会上却不一定比那些成绩稍差的孩子发展得更好,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往往就是因为成绩好的孩子一直有优越感,总觉得自己了不起,于是东不满意,西不满意,隔三差五地跳槽换单位,让别人觉得不能长期信任。而那些踏踏实实做工作的人,却能够赢得上级的欣赏,因为他们尊重工作,有信誉,有责任感。

第四点,“敏则有功”,除了要踏踏实实地做工作,还必须要有效率。这个世界上太多的事情是需要大智慧去提升的,没有智慧做的事是没有价值含量的。“君子欲敏于行,讷于言”,就是说,口头上迟钝一点没有关系,但是在行动上,却一定要有效率,有智慧。

最后一点,“惠则足以使人”。能够得到大家拥护,愿意效劳的人,必定懂得将恩惠带给大家,在精神上表扬自己的下属,在物质利益上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样的人才足以有力量使用别人。

恭和宽是做人的修养,信和敏是做事的原则,惠是做领导的心态,恭宽信敏惠,不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几件事需要的态度吗?所以说,经典其实离我们不远,经典的道理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悟是一个长长的过程

《论语》里有句话说得好,人的成长最终要达到这样一个状态,叫做“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四句话什么意思呢?第一句叫“志于道”,就是我们的心灵有志于天地大道,也就是说在世界上要有志向。第二句叫“据于德”,要有自己的道德体系作为根据。第三句叫“依于仁”,我们真在社会做事的时候,要以仁爱为依据准则。还有第四句话叫“游于艺”,就是最后要找到一种艺术的审美的方式,自己去爱好去欣赏,完成心游万仞。这也就是说,人进入这个社会去做事不是终点,人还要从社会中穿越,让自己的心灵欣欣向荣。就像这么多朋友所说,面对古往今来的文化,我们要很通透地把所有有用的东西,吸收到自己的生命里。最终的目标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能够成长为自己。

                                                              于丹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7)

 

人成长一天,就有一天的感悟,我今天的感悟和昨天不同,明天的感悟又和今天不同。在这种感悟中,我们穿越的世界可以一直在改变着,但是我们内心会有一种态度逐渐明朗起来。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烈日炎炎下有一个人路过一个巨大的石料厂,看到很多人在那儿汗流浃背地搬砖。他过去问第一个人,你在干吗呢?那个人特没好气,怒气冲冲地说,你看不见啊,我就是服苦役的。他又问第二个人,你干什么呢?那个人就安静了很多,他把砖砌好,他说我在砌一堵墙。他又过去问第三个人,那个人脸上有一种很温暖的光彩,他擦把汗,放下砖很骄傲地说,我在盖一座教堂啊!

这三个人手中搬的是一模一样的砖,干的是一模一样的活。一样的辛苦,却有不一样的答案。为什么?这是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感悟到最后,是要落实到态度上的。人的心态会决定状态,思维会决定行为。第一种态度是悲观主义者。我们做再体面、再风光的职业,都要付出,都有辛苦,也都要受委屈。所以人完全有理由认为,生活就是一场苦役,抱怨是有理由的,但是终其一生,悲观的人就只能一直抱怨着在消极中过苦恼的生活。第二种人,可以称为职业主义者。一个人上班,他有他的工作,每天忙忙碌碌,但是他没有快乐,一生就好像在一堵一堵地砌墙,他砌得都挺好,但是没有在其中提升自己的生命,没有满足感。第三种人,可以称为理想主义者。这种人,不管做再卑微的活,他都会觉得终其一生,每一块砖不是在为别人工作,而是完成他心中的一座教堂。

当人心中有一个生命的大格局,阅读经典的那种感悟就在我们的每一天中。每一位朋友都要相信,人生流光几十年,你不是学习某个榜样,不是复制他人的成功,最大的成功只有一点,就是成为最好的自己!

●成长贴士

◆每个人可能都有很多恢弘伟大的理想,然而,我们缺少的,常常不是理想本身,而是脚下到达理想的道路。

于丹语录?

1. 中国一直以和谐为美,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就是在坚持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其实这就是君子之道。

2.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

3. 现在中国文化需要上课的人,比需要下课的人多。

4. 寓言也是对生活的一种诠释,它告诉我们,生活中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它有时跟外在的物质生活不见得有紧密的联系。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物质极其贫匮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真正快乐的力量,也就来自心灵的富足,来自一种教养,来自对理想的憧憬,也来自同良朋益友间的切磋交流。

5. 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6. 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7. 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8. 勇敢是每临大事从容不迫,找到自己的出路。

9.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于丹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8)

10. 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什么叫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成长胜经

◆成长,就是寻找人生的坐标,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树立坚强的意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未来,谱写人生最美丽的篇章。

◆生命是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造、不断地完成积累的。在这个过程中,你可有最高的理想,但不能只有唯一的目的;你可以没有最辉煌的结束,但不能没有闪耀的过程。

于丹告诉我们的成长指南

别让你的双脚蹈空?

有人说,于丹是靠《论语》“发家”的。这话虽然说得有些掉渣,或者说不靠谱,但是于丹对《论语》的深入研究而有所得倒是事实。《论语》是儒家经典,是两千多年封建统治者依奉的纲常理据。可以说华夏民族的血脉因子,早已浸染了《论语》的基本色调。但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和崩溃,《论语》“乾纲独断”的地位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特别是在那个“文化革命”的年代,《论语》更是备遭批判和罢黜。《论语》被放逐的厄运,直接导致了我们民族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滋养与培植。就个人来说,也因为这种文化传承上的断裂与失怙而显得根基不牢,就连起码的做人的准则,也在那些貌似神圣实则虚无缥缈的道德说教下双脚蹈空,沦为一个没有精神家园的“弃儿”与莽汉。

所以,与其说于丹走红靠的是对《论语》解说和百家讲坛的推助,倒不如说是国人对做人理性回归的诉求成全了于丹。如果逐一考察于丹演讲的话语语源与出处,我们大致可以推演出一个基本的话语图式,那就是将《论语》的基本要义通俗地还原为生活的本色经验。撇开《论语》的政治内涵不谈,单就其对人的精神和行为的规范与成全来看,它强调一个人应该遵从安身立命的基本准则,并且一再坚持,一个人只有遵守与坚持这些最基本的做人准则,牢牢守着这条底线,他才有可能将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否则,无论他具有多么高深的学问和超拔的技术,他也只能成为一夜暴富的投机家,风云或气候一变,他构筑的财富神话难逃昙花一现的厄运。因为他的双脚就像站在松软的泥沙上,水势一动,他就立脚不稳,一个不注意,就有被水流冲走的可能。

所以于丹演讲或“心得”的象征意义在于,我们每个人无论何种出身和背景,无论心智与机巧多么高迈,都必须扎根在做人的厚实土层中。做人的学问和道理在于,你必须遵守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国家之间最基本的纲常伦理。以于丹“仁爱易说难行”的观点为例,孔子说“仁者爱人”,实际上这是一个最朴实与通俗的做人伦常与操守。说它是伦常,是基于一个人的存在必须奉守的基本准则。在家庭,你要爱你的亲人;在学校,你要爱你的同学和老师;在社会,你要爱你的朋友和熟人。说它是操守,是基于一个人对待他人和社会的基本价值倾向和情感态度。一个人可能在他熟悉的圈子里落实或体现爱,但是一旦走出这个圈子,我们往往就显得与爱背道而驰或离心离德了。比如对一个陌生的问路人,不少人往往轻描淡写地含糊指示一下了事,甚至有的很不耐烦只是用嘴努一下而已,意思是,“呶,就在那里。自己找去。”这样的场景我们见得多了,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了。实际上,我们不耐烦或不屑的做法,就是把事情“悬”在半空的行为。之所以不能把事情落实到位或做得彻底,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对他人爱的缺失。

当一个人缺乏基本的做人纲常和伦理的时候,他追逐的只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他在乎的是自己利益的得与失,他考量的是如何从他人那里多拿或多占。一旦这种以个人的利益为权重的做人观念达成时,爱,对他来说,就是爱他自己。他是这个世界的价值中心。他拒绝或排斥一切“为他”的行为。久而久之,他就开始对周围的他人冷漠或拒斥,仿佛周围的人都是他的敌人。他开始对他人充满敌意或戒备起来。呵呵,问路吗?我正忙着哩,自己去找吧。这种心态和行为的可怕后果是,每一个个体逐渐变得孤立起来,成了孤家寡人。生活在一个到处是“孤家寡人”的社会里,人情冷漠也就在所难免了。所以有人形象地概括中国人喜欢打麻将的习惯,是各自为阵,彼此互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一个缺乏团结与协作的社会机制就这样慢慢形成了。

在这个全球化日速快捷和竞争日渐强化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社会化的人。你想脱离他人,只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来玩拼,可能能把事业做成。但是这样的成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一个人是不能靠偶然与侥幸的成功来博取持久的成功的。因为偶然和侥幸是建立在虚空之上的。就像一个人一心想靠买彩票发家致富一样可笑,一个人如果只是一味地依仗自己的个人小聪明或独当一面的小才能,就想把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那就好比把房屋起在沙堆上一样不可靠。

古人曾形象地把人分为四等。一等是德才兼备之人;一等是有德无才之人;一等是无德无才之人;一等是无德有才之人。四等人都有一个通俗的名号,他们依次顺序是:圣人,君子,蠢人,小人。说这话的人又谆谆告诫治人者说,圣人五百年才出现一个,难求;君子风范,是为栋梁,亦稀罕;当蠢人与小人相并时,宁用蠢人而不用小人。此话虽有些偏激,但却蕴涵一个朴实的道理,人要“以德服人”。这在《论语》中也有明确的出处:“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可见,“德”才是立人的根基。虽然孔子说的是治理国家的大道理,但是对每一个“少年心事当拿云”者来说,修身养性,培养自己起码的诸如诚信、爱心等做人的基本伦理纲常,是让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否则,只是依仗自己过人的才气,而忽略了“德”的培植与呵护,即便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或者是手按地球仪狂嚣要吞并地球的希特勒,最终只能或以悲剧告终,或沦为历史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