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营销软文:没齿难忘的电视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2:10:16
作者:姬雷锁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村里有了第一台14英吋黑白电视机。于是就诞生了电视房!

      刚开始电视机放在电工家的庭院里,每晚定时让大家观看。由于人满为患,生产大队的干部急忙把村里的花房(放置棉花及有关生产工具的大房间)腾了出来,把电视机毕恭毕敬的放在正中央的八字形木台子上的电视盒(木匠特制的刚好容纳电视机的连体器物,且能锁的)里,台子离电视机较近的地方放了好几排檩条供大家就坐。房外高高栽起用2根椽接起来叫做天线的玩意。现在想起来就像孙悟空逃避二郎神追赶演变成的带旗杆的庙宇。瞬时这里成了全村政治文化的高地,也是最热闹最有人气的地方;房内不仅是村民学习开会议事公布工分的场所,房外也是小商小贩的聚居地。全村人就像集体失忆似的,不再说“花房”,一致叫电视房!

      看电视是当时最时髦的活动,也是一个村文明富裕的象征。一是村上能买的起;二是有合适的场所容纳全体村民观看;三是能组织大家有序按时观看。那么我们村的电视房当时是周围村庄人最羡慕的地方,是吸引围聚周边青年人的圣地!能管上电视房钥匙的人是令人尊敬的高人。首先他家里要有闹钟或者本人戴手表,能知道时间才有时间观念;其次要懂得调理电视机,正看得起劲雪花片片乱飞、横竖道道乱窜、不见人影影,时间稍长寂静的场面就会淹没在七嘴八舌的吵杂声中;第三必须自身爱看且负责任的人。因为不多拿一点工分,只有自身喜欢才能及时开门、关门,并珍惜电视机的安全,只要外面下雨闪电立马关机。

      不管春夏秋冬,再闷热、寒冷的天气,只要夜幕降临,村里就会人欢马叫。电视房的门口早早挤满了手拿板凳的人群,老人小孩翘首期盼。管钥匙的人一出现立即闪出一条通道,然后鱼贯而入……电视前面是黑呀呀一片人,全村人坐着、蹴着、立着从不同角度静静的看着;电视下面有打盹儿甚至熟睡的孩童,有那'吧嗒、吧嗒’忽明忽暗味道浓烈的旱烟烟火,有那因剧情起伏的哄笑和抽泣声。那场景、那心情、那朴素善良的情怀几十年后历历在目不能忘怀,每每出现在脑海总能带来幸福的微笑。当然现在的年轻人是难以想象理解的。作为新鲜事物的电视机,起初也闹了不少笑话:一是老年人怎么也想不通小小盒子怎么能装下那么多人?不停地变换服装,换衣服的地方在哪?围住电视机转了几圈看不出门道!二是霍元甲看的正上瘾,突然停电;电来了后怎么剧情接不上?电视机下的人一直没有离开呀?百思不得其解。三是只要打开电视机就有人活动,他们或者它不乏吗?现在看来都是笑掉大牙的事情,但在那个年代确实是大多数人想不通的心病。

      那个时候电视频道少且内容短缺。早早围坐在电视机下,虽然屏幕上是固定的方格,但大家并不寂寞,拉家常,纳鞋底,剥棉花,谈笑风生。有了电视房,大家相互熟悉认知,不管哪个队,哪个村的在这里架起了友谊的桥梁;有了电视房,大家知道了广告,见到了大城市的景象,知道了传说中老外的模样……在文化及其匮乏和贫穷的年代,电视房不仅带来了欢乐,更重要的是让人们知道了外面精彩的世界,不知改变了几代人的的陈旧思想;更新了多少人的观念,注入了强大的思想活力,催化了求知走出去的梦想!

      90年代初期,电视机相继走进了家户,电视房也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我相信它在好多人的记忆里抹之不去。尤其在我的心目中是纯洁的圣殿,因为它象一个慈祥的老者伴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少年;在那里我们这一代人了解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给予了知识文化和社会常识,更给予了渴求跨出农门看世界的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