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绩效考核方法:代课20年乡村教师进城?学生村民洒泪“三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20:36

代课20年乡村教师进城 学生村民洒泪“三送”

2011年09月22日08: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推荐阅读更多
  • 某高校荒唐“物理隔离”男女生
  • 别把学术反腐引向娱乐化
  • 离诺奖很近,离大师式教育很远
  • 北大保安的成才模式难以复制
  被网民称为“最帅代课教师”的河北蔚县残疾教师郭省乡村代课20年后,9月21日上午交棒,离开小村庄。河北蔚县安排他去县城学校从事教辅工作,镇中心校派来一位老师与他交接。县教育局表示,因无相关政策,郭省仍无法转正。郭省表示,虽然自己舍不得孩子,但听从安排。

  
图为郭省临走前在大宁村学校与学生和乡亲们合影。 谭地 摄
图为孩子们悄悄塞给郭省的纸条。 谭地 摄


  20日下午:村民一送郭省

  20日下午4点多,宋家庄镇中心校校长李亮和副校长毕全喜急匆匆来到大宁学校,正式将县里的决定告诉郭省,“明天上午办理交接手续,你可以回县城了”。

  李亮召集了学生家长以及村委会的负责人,11个学生共7个家长,实到了6个。李亮向他们解释了县里的决定,并特别强调,“大宁村学校继续办,中心校将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王富老师来接替郭省老师的工作”。同时李亮表示,将尽快修缮校舍,将校园铺砖硬化,以后学校所有费用,包括租金全部由中心校承担。

  “王富老师50多岁,有丰富的农村教学经验,对复式教学多少有研究”。郭省说:“王富老师能来大宁村教书,我也很高兴,一夜的担忧全没有了。但王富老师不会英语,孩子们不能不学英语吧?”

  倒是家长们的情绪比较激动。在所有学生家长中,村民刘宝的反应最为强烈。他说:“决不能让郭省老师走,郭省老师走了,谁来教?如果待不住怎么办?”

  刘宝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目前,大宁村小学11个孩子有3个是他家的:刚上学前班的刘如意、一年级的刘根深和三年级的刘东升。如果新来的老师待不住,学校还得撤,他的3个孩子就得全部辍学。刘宝说:“我一个农民,靠种地为生,又没有其它技术,不可能搬到镇里去住。”

  当年,是村民王建军开农用三轮车将郭省老师接到大宁村的,他有个孩子还需要在大宁村再念几年。王建军说:“最好不要让郭省老师走。但如果县里确实能给郭老师安排好,为郭老师着想,我们也愿意。”

  20日晚:孩子们的祈求

  最让郭省难过的是那些孩子们。他们听说郭老师要走,个个比郭省还难过。学生刘东升说:“郭老师很疼我们,从不骂我们,我们不想让郭老师走。”

  校长离开后,家长和孩子们都不愿意走。家长们在忙着帮郭老师收拾东西,孩子们也跑前跑后。实际上,他们就是想和郭老师多待一会儿。

  平时调皮的学生郭万江悄悄的写了一个纸条塞给了郭省,上面写着:“老师,你不要走,不然,我们会不高兴。老师,你不走。”

  腼腆而害羞的霞霞也乘家长不注意,悄悄往老师的桌子上放了一个纸条,纸条写着:“老师,你不要走了,求求你了。不要走了,我们都舍不得你,我想你不要走,就算我们大家求求你了”。

  还没等郭省吃过晚饭,闻讯而来的乡亲们赶来了,小小的屋子里挤满了人。他们听说郭老师要去县城,纷纷赶过来要看看他。
 郭省说:“乡亲们还都来送我!差一个月就在这个学校三年了,其实,我没少给乡亲们添麻烦。”

  刘宝说:“当时,要不是郭省老师来,好几个孩子都得辍学。最起码,我的孩子就念不成书。”

  21日:泪别

  9月21日,郭省早早起来。实际上他一夜没有合眼,连自己都说不清是兴奋还是留恋。10时许,郭省上完第二节课,毕全喜副校长和王富老师带车来了。郭省向王富老师一一做了交待,有教学的,也有学生情况的,还有一些教具设施。

  王富老师也很认真。其实,三间房里的全部家当一眼就扫到底了,但王富老师还是一一地记下。

  郭省说:“凡是捐给我和学校的东西,我全部留下了,一样也不能带走。”

  虽然村民们20日已经看过了郭省,但21日还是放下农活赶过来送行。11时左右,屋里屋外,都挤满了送行的乡亲。他们都希望郭省能留下,但更希望他有一个好的结局。孩子们也在他身边前前后后围着,舍不得让他走。他们已经习惯了这个身高和他们差不多、并且还需要他们照顾的老师。

  送别郭省老师,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其他村民,大家都难舍难分,不约而同留下了眼泪。

  郭省对记者说:“大家都明白,这样的路,我整整走了20年。”同时他感谢大家,他说:“20年来,每离开一个学校,大家都这么对我。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我已经很知足了。”

  下午,郭省告诉记者:“教育局领导让我先休息一段时间,随后再给我安排工作,学校随我挑。”蔚县教育局的温桂泉对郭省的话予以证实。

  让郭省老师感慨万千的是,三年前,是村民王建军用三轮车把他拉来的;而这次去县城,县里派了小轿车,他说:“有史以来,我第一次享受了专车。”(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