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行业分析:盛泽镇的历史真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22:04
盛泽镇的历史真相

近读 萧海铭先生的《盛川拾遗》,内有《盛泽成镇沿革考》一文,引起我的兴趣。还是在二十年前我编纂《盛泽镇志》时,几位同人就对这一问题进行过热烈的探讨。萧 先生热爱盛泽文史,对盛泽成镇的一些史料和观点提出质疑,而且言有所据,实属难能可贵。

  从多部地方志书的记载来看,虽表述不一,但观点大体相同。归纳起来,可以这样说:盛泽在明朝初年尚为乡村,居民仅五、六十家;到成化年间开始发祥,文人辈出,学校蜚声;嘉靖年间,人口成倍增长,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到清代乾隆年间,居民百倍于昔,县内所产丝织品皆聚集于此,遂跃升为全县第一大镇。
  对史书中的后段表述没有疑问,而对前段表述“明初以村名,居民仅五六十家”(乾隆《吴江县志》),“屠日不能毕一豚”(卜梦熊《盛川题景记》),民国初年的沈秋凡 先生就提出了质疑。沈氏在《盛湖杂录》中有《盛泽成镇始末考》一文,以盛泽在成化( 1465-1487 )前的古迹分布为依据,论述了与户口的数字不合。 萧先生的思路与沈氏大体相同,他在文中列举了大量的成化前的桥梁寺观,证明仅数十户的村庄不可能有如此规模的建筑。这从一个方面讲确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在新编《盛泽镇志》中,没有采纳沈氏的意见,主要考虑到证据不够充分。我们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吴江县志》、《盛湖志》的权威性。最早的一部《吴江志》刻在弘治元年( 1488 )(莫旦纂),其中记载吴江县共有 249 个村、 3 个市(松陵、江南、新杭)、 4 个镇(平望、黎里、同里、震泽)。所谓村,乃居民聚居之所;市,乃商贾贸易之场;镇,乃设官将禁防之地。应该说,资料比较确凿,覆盖到全县所有的村。第二部《吴江县志》(徐师曾主纂)刻在嘉靖四十年( 1561 ),离上次已有 79 年时间。徐志与莫志比,增加了 7 个市,盛泽已在其中。徐志的资料也很确凿。至清康熙二十四年( 1685 )刊刻的《吴江县志》(屈运隆纂),已是第六部县志,该志复增三个镇,盛泽名列其中(另有芦墟、章练塘)。由此可知,历届吴江县志对镇市村的记载是比较具体的、认真的,盛泽的发展脉络也是基本清楚的。

  二.《盛川题景记》中的记载也同样具有权威性。该文写于明万历甲申年( 1584 ),作者为举人卜梦熊,离徐志的时间不远。一般来说,旧方志喜欢溢美乡里,卜氏乃盛泽人,当然志在发掘本乡经济文化之长,不可能贬抑桑梓。“屠日不能毕一豚”(开宰之日,一天卖不完一头小猪)即出于卜氏之口,应该不会是信口雌黄。

  三.其他志书的相关记载亦无疑义。如权威著作《百城烟水》写于清初,作者徐崧为吴江人。该书写道:“盛泽镇, ------ 莫志不载,徐志云居民百家,以锦绫为业。今商贾远近辐集,居民万有余家,诸镇中推为第一。”下笔精细,层次井然。

  四.古诗文中对盛泽的描写也能与志书所载相吻合。如“吴越分歧处,青林接远村。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该诗作于明末,作者周灿为盛泽人,诗中对盛泽的描写给人的印象还是一个小市镇。在卜舜年的《绿晓斋集》中,记载他去嘉兴科考,主考官颜云汉开导他说:“你居住在村落之中,见闻不广。”也还没有反映出盛泽是个大镇。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至 于萧先生说的乾隆年间人口发展之快,其实也好理解。因为人口除自身的增殖外,还有农村人口向市镇的转移及外来人口的迁徙。我国古代缺乏统计学的理念,数字的应用太带文学色彩,什么“烟火万家”之类,不足为据。“居民仅五六十家”的话也就很不严密。因而,萧先生的质疑是有价值的,拓展了我们的思路,而且我们至今还没有找到解释这些疑问的充分理由。反过来说,如果历史如此的容易破解,那么历史学就太缺少魅力了。以上所见,还望萧 先生及有识之士指教。 盛泽概况

盛泽虽说是个镇,但却是一个大镇,且是江南地区的一个轻纺工业重镇。丝绸业在我国历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明清时期,盛泽与苏州、杭州、湖州并称中国四大绸都。至今,镇区内还保留着一些丝绸文化旧址。镇西北有座建于清代三孔石拱桥——白龙桥,桥上镌刻着一副楹联,“风送万机声,晴翻千尺浪”,这是对古代盛泽丝绸业生产规模的真实写照。足以反映盛泽丝绸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上世纪八十代末,随着乡镇工业的异军突起,盛泽镇发展势头在全国遥遥领先,被誉为华夏第一镇。
  盛泽历史悠久,但很少有人知道盛泽的历史,盛泽是怎样发展而来的?早在战国时期还没有盛泽这个地方,那里只是一片长满青草的滩涂,直到三国时期有个叫盛斌的人率领一个水师在那里驻扎、开荒,他们的子子孙孙留了下来,就形成了一个村落,取名为盛家浜,这是盛泽最初的名字。到唐宋时期,这里已演变成一个大村落,村里人家大部分以纺织为生,由于他们的心灵手巧、善于经营,盛泽纺织业发展很快,逐步形成了一个贸易市场。明末清初,盛泽已是一个近一万人口的小镇,当时所出产的丝绸薄而轻,质地柔软,连皇宫里都要点名到盛泽来采购,盛泽名声随之扩大。乾隆年代,盛泽改建为镇,盛泽从那时便开始腾飞,名传远洋,许多的外国人也都要来看看盛泽,想来穿穿盛泽的丝绸,尝尝盛泽的糕点。
  盛泽不仅经济繁华,而且人杰地灵,在明清时代就已人文蔚起,明代中期出现了24名进士,清代也有17名举人,读书气氛相当浓厚,这一切的一切都已载入史册。
  如今的盛泽已发展成为有一定规模大镇,不仅丝绸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而且盛泽人敢做大事,敢于率先,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发展的典范乡镇。单看那办得红红火火的丝绸文化节,就知今日的盛泽,“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盛泽的丝绸名扬天下,哪一个闻名的地方没有它的足迹,哪一个隆重的场合没有它的身影。
  盛泽以丝绸而闻名,盛泽的丝绸市场星罗棋布,遍布了全国各地,那一匹匹光彩夺目的绸,令太阳耀眼,让白云逊色。
  盛泽以丝绸而闻名,盛泽的街市是闹的,来来往往的人群穿梭于丝绸服饰店中,琳琅满目的真丝面料,五花八门的丝巾饰品,给人带来多少欣喜,多少满足。
  盛泽以丝绸而闻名,盛泽的经济是发达的,商业的繁荣带来了各业的发展,且看饮食业,宾馆无数,肯德基店天天满座,各类休闲咖啡屋,闲情逸致,情调浓浓。
  盛泽以丝绸而闻名,盛泽的文化是浓郁的,镜湖公园的灯会照亮了多少人们的心田,又照亮了多少城市的夜空,引得多少文人墨客竞相挥毫。
  盛泽这一不断繁盛的绸都,这一亮起在东方的璀璨之星,将永放出她那独特的光芒,让世人尽知,身为盛泽人,怎能不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呢? 
盛泽人文景观沿革谈

人文景观是一定历史时期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集中反映,并作为一种载体,不断受到历史发展的滋养和充实,逐渐积淀成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盛泽地方人文景观见诸记载者,最早可追溯到明代万历( 1573 年)以前,“已有八景分著”,万历甲申( 1584 年)举人卜梦熊承接了前人定的八景,修改了其中二处景名,并撰写《盛川题景记》,其中的八首题景诗流传至今。此八景为“竹堂古祠”、“菱巷寻芳”、“东漾划船”、“目澜夕照”、“圆明晓钟”、“五桥晴市”,改“西村渔湾”为“西湾渔舍”,“龙庵野渡”为“龙庵待渡”。
  进入清代后,先有修撰县志的屈运隆改动了一些景名,如“竹堂古祠”改为“石堂烟柳”、“目澜夕照”改为“兰若丛篁”,而建于明天启元年( 1621 )的香波桥、十锦塘代替了“东漾划船”,称“香波待月”。康熙十七年( 1678 )“秀水朱彝尊来游盛泽”,“以旧时八景与当景不合,更定为十景”,增“红梨晚渡” , 改“香波待月”为“香波夕照”、“圆明晓钟”为“白马晨钟”、“龙庵待渡”为“龙庵借读” , 保留“西湾渔舍”不变,新定“重湖烟雨”、“白漾夜月”、“葭潭流泉”、“石门遗筑”、“文起朝霞”五景。到清乾隆年间( 1736-1795 ),由于经济的日益繁荣发达,人口剧增,各种建筑物的出现,一些新的景观随之形成,经浙江钱云和地方文人严树复的先后努力,曾把这类景观景点扩大到二十处之多,如“卜庄柳浪”、“川上纳凉”、“折芦莲沼”成为新品种,“东漾划船”以“菱渡渔歌”之称出现,而福海桥(前窑)一带因其景色优美,也出现了“前窑书庄”和“二塘花柳”二景,且恢复了“竹堂古祠”、“凌巷寻芳”、“兰若丛篁”三景,“五桥晴市”则成了“六桥晴市”。
  上述种种,正是盛泽人文景观名目众多的历史由来,也是引起今天众说纷纭的原因。其实,人文景观尽管是地方经济文化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反映的载体,但是它们的生命力除了客观存在外,更需要人们的广泛了解和接受,从而不断受到历史发展的滋养和充实。我在孩提时代就听说父母和许多长辈谈“盛湖八景”,并以“八景”为傲,他们所津津乐道的就是“目澜夕照”、“圆明晓钟”、“锦堂步月”、“竹堂古祠”等处,并能演化出许多异闻轶事,却从未听到过超过八数的其它景观,或许是人们喜欢用八来包容这一切。至于将“圆明晓钟”、“目澜夕照”等一些人们所熟悉的景名改变,更是无效的努力,即使自康熙三十九年西庙桥建成后,横跨市河的桥梁增加到六座,“六桥晴市”之称也已出现,人们仍愿意称为“五桥晴市”,其理一也,这就是民心。
  现在,旧“盛湖八景”已成过去,我们却依*古籍资料和在古代文人的各种题词中发现了远超过“八景”的一批历史人文景观,借此也证实了我们盛泽所应有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今天诸如“红梨园”、“红梨坊”、“仲英广场”、“锦湖”、“先蚕祠”等新景观的建成中,老景观的文化内涵应该与新景观结合而显示出这种历史文化传承。 来源:中国东方丝绸市场  盛泽景

经商市面说盛川( 1 ),万商云集胜长安( 2 ),


东有分防( 3 )西有寺( 4 ),西有地保守镇官( 5 ),


五路来水东白漾( 6 ),升明桥( 7 )下水连源,


八角亭( 8 )前美景观,旁边相接白衣庵( 9 ),


山塘古有三元殿( 10 ),西边另有小桃园( 11 ),


庄基湾,湾曲曲,一曲曲进花船湾( 12 ),


花船湾里停满船,只有叫花船( 13 ),


呒不采花船( 14 )。


闻说大街街勿大,市河来往商客船,


东西两庙真热闹,九流三教桌满盘,


渺茫直到西荡口,渔船停满绿葭潭( 15 ),


香波桥前行人闹,拜佛烧香关庙穿,


坝底( 16 )茶亭永庆庵,东边华阳( 17 )分格路,


花园街旧是后花园( 18 ),北胜庵相对南胜庵( 19 ),


柏家桥( 20 )前把古话传,草庵( 21 )又雅同心( 22 )好,


大悲庵( 23 )迎接大老倌,佛缘不结结人缘,


反在红尘把男人贪,有时逢节唱金曲,


有时把盏设烟盘( 24 )。


闹猛还推绸市面,茶坊酒馆高声喧,


小镇繁华日日闹,人人都说小苏州( 25 )。


 


注释:


( 1 )、盛川,盛泽别称。( 2 )、长安,唐朝京城,即今西安。


( 3 )、分防,即分防厅,吴江县丞署之别称,清乾隆年间设置,民国废。


( 4 )、指圆明寺。( 5 )、指团防局,在西荡口。


( 6 )、东白漾纳西北(终慕桥)、北(带福桥)、东(升明桥)、东南(永福桥,又称计家木桥)及西(保盛桥)之水。有五聚潆洄之说。


( 7 )、升明桥,始建于明崇祯十四年( 1641 )。


( 8 )、八角亭,又名文起阁,在升明桥东水域筑墩而成,民国年间倾塌。


( 9 )、白衣庵,明天启五年( 1625 )建,在升明桥南堍。


( 10 )、三元殿在东肠圩,山塘街附近。


( 11 )、小桃园在园明寺桥之东。


( 12 )、花船湾即红坊湾夜船汇一带水域。


( 13 )、叫花船,乞丐船。


( 14 )、采花船,外地*女到盛泽来的卖春船。


( 15 )、绿葭潭,今丝织试样厂地。


( 16 )、坝底,姚家坝底。


( 17 )、华阳即华阳会馆,又名红花会馆,与永庆庵同在南新街口,前者位于东,后者位于西。


( 18 )、传说花园街为明代仲有仪所筑秀园。


( 19 )、北胜庵位于斜桥西堍,南胜庵无考。


( 20 )、柏家桥又名终慕桥,先蚕祠西侧。


( 21 )、草庵在北观音弄底。


( 22 )、同心庵在南观音弄。


( 23 )、大悲庵,位于西肠圩,姚家坝南。


( 24 )、烟盘,吸食鸦片烟用的灯盘。


( 25 )、清末民国年间,盛泽有“小苏州”之称。